养生之道重在养心养德
【养生健体】养心以修德,德全而不危

【养生健体】养心以修德,德全而不危【养生健体】养心以修德,德全而不危《内经》指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养心以修德,德全而不危。
任其环境多变化,我自安然早知防。
若能如此,则寿“度百岁”,就不无可能了。
自古以来,只有品德高、见识远、性格好的人,才知道主动维护着机体“五脏”功能协调、“阴阳气血”平衡、身心环境和谐;才能最大可能地克服不良情绪以及环境不利因素的伤害,赢得身心健康而长寿。
自然,养心以修德,是一辈子的事。
而人们又时常会产生不良情绪,有没有什么办法促使其不良情绪缓解呢?办法还是有的。
《内经》指出:“五志”各有所胜。
即:“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悲胜怒”,“恐胜喜”。
这就是中医的“以情制情”之说。
当人陷于思虑时,就激他发怒,他一发怒就不思虑了;当人陷于忧愁时,就劝他想想开心的事,他一高兴就不忧愁了;当人受到惊吓时,就诱导他冷静思考当时的情形,他一冷静思考就不恐惧了;当人发怒冲动时,就劝他考虑冲动可能导致悲惨的后果,他一考虑后果就不冲动了;当人盲目乐观、过度高兴时,就可以给他一个小小的惊吓,他一受到惊吓就不会得意忘情了。
如此“以情制情”,确实有可能帮助人从难以自拔的不良情绪中暂时解脱出来。
记得初中语文有“范进中举”一课。
古人范进,是个秀才,痴心于应试当官。
他从年青时起,年年应试,年年不中,临到年老,终于中举。
范进得知消息,即刻大喜发狂,沿大街狂奔,不停地狂呼:“我中了”,“我中了”。
众邻居见他精神错乱,就商量出一个救治的办法。
范进平时最怕的人是他岳父,他岳父是个屠夫,就叫他岳父吓唬吓唬他,他或许就能清醒了。
他岳父知会,就冲向范进,迎面给他一个耳光,大吼一声:“你这个畜生,你中什么了,你没有中,是人家骗你的!”范进受到惊吓,果真清醒,不再发狂了。
范进中举,就是“恐胜喜”、“以情制情”的实际例子。
当然,要缓解不良情绪,也不局限于“以情制情”的法子。
如:改换环境,消除恶性剌激;耐心劝导,给予真情关爱;关其禁闭,促其冷静思考;结伴旅游,使其开阔视野。
养生养心养德

养生养心养德养生首先要养心。
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养心务必要养德,德高才能神凝气定。
养心重在养神,养神说到底是净化人的灵魂。
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
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
它提示我们,老年人养生,首先应当养心。
这里所谓养心,自然不是指保护好心脏,而是指调控好你的心态,包括思想、感情、情绪、意念,等等。
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正常一样。
仔细观察生活会发现,心理失控对老年人的健康以及生活会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
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
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
由此可见,养心对养生是多么的重要。
讨论养心,除了须弄清养心的重要性外,还应当思考如何去养心。
何以养心,恐怕谁也难以开出一个一应俱全的药方来。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并不需要具体的答案,提出问题只不过是想藉此来达到沟通的目的。
思考如何养心,也当如此。
养心贵在静心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
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
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
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如果你的心里每天都是快乐的,那就说明你在养心方面确实是个高手。
养心重在养神佛家有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养生必先养心

养生必先养心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
它提示我们,养生,首先应当养心。
不妨和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养生必先养心,欢迎大家的阅读!养生必先养心前言养生重在养德、养气、养心、养神、养性。
中医养生精髓和本源是天人合一,身心合一,阴阳平衡,袪邪扶正,少私寡欲。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治未病,补偏救弊。
养生乃是身体的保养、心理的涵养和肌体的滋养。
我老婆每天看养生节目,且转着台看,还记笔记(养生笔记有几大本,我打扫卫生时都偷偷地扔了,有点恶作剧,也趁机发泄一下我平时心中不满),她太专注于此了,有点走火入魔的感觉。
连我看新闻都不让看,我也不争,独自去上网。
我想,如果不养心,再多的养生知识也没用。
一边专注地听养生专家教授滔滔不绝讲,一边却小心眼生闷气心理纠结。
我对她说,先把自己心理调整好了再看养生节目,养心是本,养生是末。
你的心结不解开,再多的养生知识也救不了你。
不生气就不生病。
养心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Blackburn)等总结出的长寿之道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各国长寿地区的人种、气候、食物、习俗各不相同,有的甚至与健康之道相反,如有的老人嗜烟酒,喜肥肉,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长寿者都乐观开朗、心地善良、为人随和。
恬静悠闲,不急不躁不恼不怒不怨不悲,心静自然百病消。
不占便宜不怕吃亏,风动幡动其实是心在动。
放下一切,让心安定,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现在病可去,未来病可防。
心息则神明,遇乱不惊,见境不惑,一切通达,自无主观偏执之弊。
静则仁,仁则寿。
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遵循天道,顺其自然,平衡中庸。
《皇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为养生而死的,占十分之三,是因为太爱惜自己的身体了,怕受辱,怕受宠,怕吃亏,怕上当,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担惊受怕,患得患失,情绪不安……越怕死,越死得快。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黄帝内经

[养生重在养心]养生重在养心黄帝内经心脏就是人的主机,所以我们养身应当贵在养心,养心要怎么养?心平气和就是最好的养心方式。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养生养心的方法,盼望可以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养生重在养心养生,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
内篇》。
"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而"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义。
由此可见,"养生'的目的就是尽量延长生命时限,尽力提升生活质量,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我国胜利放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或许应是拓展生存空间之一举)。
近几年来,中医在国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日热喷香。
究其根源,那是医学事业与时俱进、快速进展、返朴归真的必定选择,这更是中医和中医学内容博大、内涵精深、前景宽阔、潜力巨大、魅力无限的详细体现。
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
我国中医学传统的观点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喜难过、哀痛肺、恐伤肾'。
它告知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定联系,良好的心情状态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人的某种功能或组织,引发各种疾病。
我们知道"肝、脾、心、肺、肾'都是人体的主要器官,是物质的东西;而"怒、思、喜、悲、恐'都是人的心情表现和条件反射,属于精神的范畴。
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既相互冲突又相互统一。
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人体物质和人格精神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科学的"养生'之道,更是宽松环境、幸福欢乐、益寿延年的关键。
养生重在养心。
养心,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而"仁'的核心是"善'。
人心善则施善行,能贯天地正气;人心恶则施恶行,必露污浊风尘。
中医养生之立志养德乃养心正道

中医养生之立志养德乃养心正道积极、正确的欲望对养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为人类事业发展而生的欲望,乃为欲望之大者,为浩然正气,对养生具有莫大的好处。
因此,把握好欲望的大小关系,舍小欲、私欲而怀苍生之念;做好"求"与"放"的平衡,入世却宠辱不惊,正是养心正道之所在。
在中医养生学中,经常会提到节制欲望的理念。
确实,欲望太多对人体的危害是极大的。
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说,罪过莫大于欲望膨胀,祸害莫大于不知道满足,凶险莫大于欲望得以放纵。
所以,知道满足的富足平衡心理,是永远的富足。
此外,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也说:"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少念,静身损虑,先去乱神犯性,此则啬神之一术也。
"意思是说,人是血肉之躯,是有情有欲的,要断绝它做不到,也不必要,但需要节制它,这是守神的一种方法。
诚然,欲望过多对养生极为不利,但我们也要区别对待。
邓铁涛教授认为,对人体有害的是那些私欲、小欲,为人类事业发展而生的"大欲"则是一股浩然正气,对养生具有莫大的好处。
因此,我们要把握好欲望的大小关系,舍小欲、私欲而怀济苍生之"大欲"。
中医养生学认为,立志养德是精神养生中的调神养生法之一,即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充满信心,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养生保健的重要一环。
中医还认为,道德高尚,光明磊落,豁达大度,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能够达到养生的效果。
与此同时,现代生理学和生物信息反馈疗法研究证明,坚定意志和信念,能够影响内分泌的变化,改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有益于健康长寿。
养生必先养德,养德方能养生!

养生必先养德,养德方能养生!
只重养生而轻养德,养生是难以如愿的。
人的健康与德操大有关联,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
针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之道,老子提出三宝论,与孔子仁者寿之说如出一辙。
《论语》中提到一件事,司马牛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问:“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谓能够自我反省者就不会内疚,而没有内疚的人有什么忧虑和畏惧呢?
一个人的健康与长寿看似是养生的结果,其实与精神层面的修养即养德不无干系。
一个患得患失、忧心忡忡的人,即使天天养尊处优、保健有道,也难以长寿;而一个经常自省、心境平和、淡泊名利的人,自然会少招疾患。
孙思邈便说:“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暇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
嵇康在《养生论》中剖析:“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这与现代科学研究完全吻合。
和谐的社会关系、与人为善的心态,能使人体分泌出有益物质,获得愉悦,缓解烦忧,故世卫组织将道德纳入健康范畴。
养生必先养德,养德方能养生,此乃做人的信条;对为官者而言,“常修为政之德”,更是莫大的事。
仁者寿,即德者寿,养生术语。
谓道德崇高者,怀有仁爱之心,胸怀宽广的人容易长寿。
出《礼记·中庸》引孔子:“故大德……必得其寿。
”。
浅谈养生重在养心修德

德高才能神凝 气 定。 生 活 中 许 多 人 心 难 静、气 难 顺、神 难 凝,无不与自己的名利得失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物欲横流、 追求虚荣的当今世界”,更应把养德视为养心之本,凡名利之事 得让且让,不要追求过度奢望,俭以养德修身。所以,养生之道 最根本的是修身养生、道德养生。道德是做人之本,立命之根。 只有内修德性、培 育 道 德 心 灵,做 仁 爱、爱 人 之 人,才 能 实 现 生 命和谐,提升生命质量。孔子《中庸》云: “大德必得其寿”。 4 小结
芦 佳*
关键词: 养生; 养心; 修德 中图分类号: R2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 - 0979( 2012) 03 - 0102 - 02
随着生活水 平 的 提 高,人 们 渐 渐 对 自 身 健 康 越 来 越 关 注, 养生意识不断增强,笔者通过观察、了解,发现由于社会经济的
* 呼市中蒙医院( 010030) 2011 年 12 月 3 日收稿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 2011 年 11 月 8 日收稿
火不亢,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心肾才能发挥正常功能。心非肾 不能有以生,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和肾有密切关系,正如《医门棒 喝·六气阴阳论》云:“人之心火,名为君火,而其运用施为,生 化气血者,相火之功也”,《吴医汇讲·卷八》云:“命门之火,即 心火之根; 肾水之精,即心精之源”。肾阴足,则心火不亢,肾阳 足,则心火不衰。若 肾 阴 虚,肾 水 不 足,不 能 上 济 于 心,以 致 心 火亢于上,或肾阳 虚,命 门 火 衰,君 火 失 去 相 火 之 助,以 致 心 阳 虚衰,均可影响心生血、行血的功能,血液生成不足或者温煦不 足,壅塞脉中,可致血瘀。血瘀脉中,冲任胞脉瘀滞,而发本病。 2. 2 肾虚肝郁血瘀: 肝肾同居下焦,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 生。“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两者一开一合,一藏一 泄,共同维持月经及妊 娠 的 定 期 藏 泄,为 冲 任 之 本。“肝 属 木, 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郁遏,则血脉得畅”,若肾阴虚,水不涵木, 肾虚肝郁; 或肾阳虚,血失温煦,肝失濡养,气机不畅,可致血瘀 脉中,冲任胞宫壅滞,而发本病。 2. 3 肾虚脾虚血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为后天气 血生化之源。“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 于肺”,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若肾阳虚,不能温 运脾土,脾失健运,代谢失常,可致气血生化乏源或水液代谢失 常。气血生化乏源,渐而致瘀; 水液代谢失常,湿聚成痰,痰与 血结,而致血瘀。血瘀脉中,冲任胞脉瘀滞,而发本病。 2. 4 肺肾不足血瘀:《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肺者,相传之 官,治 节 出 焉。”肺 朝 百 脉,主 治 节,全 身 血 液 通 过 百 脉 流 经 于 肺,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肺气宣降,将富有清气的血液 输送到全身,肺气 可 助 心 行 血,调 节 全 身 气、血、水 的 运 行。 若 肾阴阳失调,久则累及于肺,影响肺气行血功能,血瘀脉中; 或 影响肺气调水功能,久则水停脉中,影响气血运行,而导致血瘀 脉中。血瘀脉中,冲任胞脉瘀滞,而发本病。 3 内异症以血瘀为标
养生之道重在养心

养生之道重在养心养生之道重在养心□文/欧阳军副主任医师养生之道有千万条,然而最重要的一条是养心。
养心,是长寿健康的根本,但往往被许多人忽视。
要想身体健康,必须坚持运动、调节饮食、注意营养、劳逸结合等等,这些无疑都是非常必要的。
但只做到上述几点而不注意养心,身体未必会健康。
这是被许多事实所证明了的。
养心就是要保持心理的平衡,把握心态的安稳,培养心绪的美好,这些对身体健康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要达到心理平衡,心态安稳,心绪美好,必须善于自我调节。
因为我们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有许多外界的因素在干扰我们的日常生活,破坏我们的心理平衡。
比如有人给你不公正的待遇、别人委屈了你、亲友的亡故、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以及其他意料不到的厄运降临,都会使正常的心理状态失去平衡。
在一个人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这些变故都是难免的,怎么办?是积极对待,还是消极对待?消极对待,是惊慌失措,或消沉下去,或钻牛角尖,或委曲求全。
这样就会种下病根,无病添病,有病加重。
积极的态度是宠辱不惊,自己掌握命运。
其关键是主动调节心态,使之平衡。
调节心态,说来容易,实则难以做到。
但如果掌握了正确的调节方法,扭曲的失衡心态是可以逐渐松缓,最后达到平衡的。
“无求则寿”求与无求的辨证关系,不是每个老年人都能认识到的,老年人由于精力的衰退,拼搏、要强、好胜的阶段已经过去。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无求”的实质是对名利的超脱。
人老了,就要自觉地把名利枷锁摘下来。
当然,“无求”是不容易做到的。
老年人常常不服气:“不信我比不过他们。
”却忘了自身的精力衰竭,于是所要追求的事,一样也求不成,徒增苦恼而已。
说穿了,有些东西你拼着老命去追求也求不到了,这是受主、客观所限制的。
因此要服老,要看清形势。
对老年人来说,“名利皆下品,唯有健康高”。
老年人要把身外事都放下,目标是健康、健康、再健康。
当然,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想做的社会工作未尝不可。
但必须以不影响健康,有助于心情的愉快为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養生之道重在養心養德
養生之道,各家自有論述,各抒己見,總之離不開堅持鍛煉,飲食有節,起居有時,戒煙限酒,這是必不可或缺的;但我認為“養心養德”更是重中之重,如果養不好心,其他一切也是不全面的。
古人雲:“憂則傷身,樂則長壽”,所以為人要心地善良、寬容大度、性情隨和、笑臉常開、不愁不怨、以和為貴,以忍為高,行善積德,辦事儘量做到順應客觀規律,避免發生口角與心理衝突,根據自己力所能及去為社會服務,回報社會。
茲就“養心養德之道”淺談管見:
一、寬容大度是養生之要決
寬容大度是人的品格與美德,是一種博大胸懷,是一種樂觀與豪爽,是維持心理健康的“營養素”,也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
寬容大度的人能屈能伸,知進知退;原北京大學馬寅初校長曾因其“新人口論”而獲罪,當他兒子告訴他被革職,他只是漫不輕心地“噢”了一聲。
數十年後,扒亂反正,仍是他兒子告訴他已平反,馬老仍是輕輕“噢”了一聲;這種淡薄榮辱,豁達大度的美德,令人敬佩,正因為有這寬容大度的胸懷,使他安享天年,活到101歲。
筆者認為:“大度”就象一個容器,如十斤容量的水桶只能裝下10斤的水,如果再加半斤就容納不下了;如果100斤的水桶,倒入十斤的水,只占該桶的十分之一,易如反掌;所以大度的人,胸懷博大,不計較個人得失,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俗雲“量大福大”,“讓人三分天寬地闊”,就是這個哲理。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家裏珍貴東西被盜,朋友寫信安慰他,他在回信中說“謝謝你的安慰,我現在很平安。
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又沒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偷去我的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的慶倖的是他做賊,而不是我”。
人生在世福禍無常,總有得失,何不寬容灑脫一些,象羅斯福那樣自我解脫,豁達人生,值得借鑒。
全國有名的書法家,被譽為“國寶”級藝術家啟功大師,享年93歲,晚年更有著名的“二不怕之說”,“一不怕病,二不怕死”。
他患有頸椎病,常做“牽引”治療,他面對類似“受苦刑”之療法,不為病魔所恐嚇,反而以豁達心態用灰諧幽默之詞,更見偉人病而彌堅的人生定力和笑對病苦,他的漁家傲詞曰:“痼疾多年除不掉,靈丹妙藥全無效,自恨老來成病號,不是泡,誰拿性命開玩笑,牽引頸椎新上吊,又加硬領脖間套,是否病魔還會鬧,天知道,今天且唱漁家傲。
”
白居易養生詩:“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睡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
白居易的修身養性已達到很高境界。
著名詩人陸游詩:“讀書有味身忘老,無詩三日卻增憂,更吃兩叢香百合,老翁七十更童心”。
據專家們對我國幾百名80多歲以上的健康老人的調查,結果表明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寬容大度,心情開朗,胸懷坦蕩,對生活充滿信心,對事業孜孜追求,對社會無私奉獻,對誤解包涵寬容。
余在《杏林之道》一書中寫有“寓語”一篇,其中有一條“為人當仁善,問心無愧,坦然面對,這是戰勝誣陷、冷落、冤枉的最好武器,亦為修德長壽之奧秘”。
又曰:“念人之功,忘人之過,揚人之長,避人之短,誠如是,何罪之有?”眼看不少子女對父母挺孝順,值得慶倖;也有不少人成了家,就忘記了父母養育之恩,我也寫了一詞條:“不孝容易孝順難,需知父母養育艱,來日你也為父母,方知父母不好當。
”
二、靜坐可養生
靜坐可健身防病,自古歷代文人,不僅親身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還有大量的贊詩與
專著,讚頌靜坐養心功效《黃帝內經》早就有“上工治未病”,而靜坐正是預防未病的重要手段。
唐代名醫學家孫思邈熟通醫道,在那醫藥保健條件極差的環境中,能活到101歲,與坐靜養生密切相關。
著名的文人蘇軾推崇靜坐,曾題詩雲:“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靜坐法要求坐姿端正、兩目微閉,全身放鬆,自然呼吸,安神靜態,每次靜坐以15-30分鐘為宜。
那些長年吃素,缺乏營養的佛教徒們都崇尚靜坐,天主教神職人員堅持長時間的祈禱,生活刻苦,可是他們老化速度都低於常人,說明靜坐練功靜養,可以阻滯老化進程。
靜能生智,是儒家傳統觀點,四書之一的《大學》雲“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就是靜坐以後才能開發智力,寫作靈感、文思從靜坐中源源而來。
有不少人遇到難題,始終不得其解,而靜坐冥思,恍然大悟,迎刃而解,所以古代哲人把靜坐定為必修課。
古代文人朱熹告誡新徒“靜坐涵養時,正要體察思繹道理。
”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說他的書法之所以入木三分,系靜坐練功所賜。
“靜能生智”對此頗有同感,我寫的《杏林之道》23萬字(時年76-78歲),其中90%都是利用下半夜撰寫1—2小時,但不能太長時間,適可而止,否則累壞身體,因白天事務繁多,靜不下來,晚上睡一大覺,至夜深人靜,大腦經過休息,靈感文思滾滾而來,下筆有神,所以靜能生智,不無道理。
三、行善積德
人生於世,最公平的莫過於生與死,不管是達官富貴,還是平民百姓,不論雄才大智,還是弱智無知,最後離不開一死。
要把有限的人生,活得有意義,為社會做點有奉獻、有價值之事,到年老離世時,就無牽掛、無遺憾了。
有位縣官,才貌雙全,能幹會說,出身也不富裕,有道“勞則思逸,逸則思淫”,他貪污了不少公款,無惡不作,當組織上發現他貪污鉅款,他想逃到國外,法網滅滅,只好躲進僻地寺廟去當“假和尚”,但仍難逃法網,做了階下囚,為眾所唾棄。
還有些人,有了錢財,終日沉迷於酒色之中,甚至陷於吸毒,過荒淫無恥生活,但好境不長,患上傳染病或癌症,不久“英年早逝”,這就是因果所得的效應。
有位縣官,愛國愛民,不做壞事,盡做好事,平易近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百姓讚頌他,敬仰他,親近他,他自己也感到心身愉快,他曾得過絕症,因他的為人謙虛、行善積德,結果病也好了。
現代醫學認為,人體本身有免疫功能,做好事,心情愉快,調動積極因素,促進血液迴圈,經絡通暢,免疫力增強,從而啟動白血細胞去戰勝癌細胞,加以對症治療,從而達到康復之目的。
誰都希望生命之樹常青,誰都希望幸福與快樂永繞,那麼,請你別忘記重要秘訣,那就是養心養德,也是人生的最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