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合集下载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7.1自由平等的真谛 课件 (共23张PPT)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7.1自由平等的真谛 课件 (共23张PPT)

(3)法治与自由 , 。 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 不能触碰 的红线,违反法律 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 自由的 ,人们合法的自由和 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法治既规范自 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 序, 才能享自由。
想一想
自由是摆脱不合理的束缚和限制,不受他人 的奴役和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生 活。但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不是想说什么就说 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是有限制的、相 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 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护,违法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 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 A.①②③ D.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7.交通规则中的红灯,通常是限制自由的,但
这种限制正是给予更多自由的保证。这说明
(
B
)
①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2.法眼看平等 (1)平等是人类的 ,是 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法律意义上,平 等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同等情 况 ;其二是不同情 况 。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 步的标志,也是 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 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 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 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 , 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 的 。
(1)风筝离不开线,要受到线的约束,但线是保 证风筝自由顺利飞翔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们既互 相制约又互相联系,风筝离开线的约束,必然会 “无力回天”。 (2)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受到规则约束的 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无限制的自由只能导致混 乱与伤害。

7.1自由平等的真谛 课件(33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7.1自由平等的真谛  课件(33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不矛盾。因为老人、儿童、孕妇、 残疾人等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是需 要帮助的特殊对象,所以对他们给 予“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对他们 人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也是 对宪法精神和原则的体现和尊重。
【视野拓展】 国际交往,平等参与
G20国 峰会圆 桌会议 示意图
“圆桌会议”已成为平等交流、意见包容的代名词,已成为国际 和外交会议的一种重要形式。
1.风筝之所以“无力回天”,是因为它脱离了风筝线的“保护”。风筝 有了线才能在空中自由飞翔,如果没有线的“保护”,风筝就会失去依靠, 最终从空中跌落。风筝线是风筝在天空自由飞翔的保障。
2.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自由应受到必要的限制,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 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自由的含义: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 意志活动的权利。
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 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追求自由的意义: ①自由增强个人幸福感。 ②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 动社会的繁荣进步。
归纳 探究与分享
挣归脱纳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 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必要的限制?
运用你的经验
自由应该是完全由 自己做主,但现实 生活中怎么有那么 多规矩和限制呢?
自由就是想说什么 就说什么,想干什 么就干什么。
自由就是做法律不禁 止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结合三名同学的观点,说说你对自由的认识。
(1)小蕊的观点是错误的。我认为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 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小蕊错误地将自由理解成为所欲为。 (2)大海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自由是有限制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 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大海错 误地将自由理解成完全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 (3)阿梅的观点是片面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 享有广泛的权利,但是公民行使权利并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受到法律的 限制。公民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应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因此自由 不是“做法律不禁止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自由平等的真谛(导学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同步(部编版)

自由平等的真谛(导学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同步(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7.1 《自由平等的真谛》导学案一、预习目标1.知道自由的含义。

2.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3.理解平等的含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预习要点●重点:自由的意义、平等的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难点: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三、预习问题1.自由的意义?(课本99页)2.为什么说自由都是有限制的?(课本99页)3.自由的法律含义?(课本100页)4.法治和自由的关系?(课本100页)5.平等的意义?(课本101页)6.平等的含义?(课本101页)7.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课本102页)四、预习检测1.风筝在风中的自由是靠线的束缚而获得,一旦系着的线断了,风筝就会落地。

这告诉我们()①离开了法律,公民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和权利②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③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④法律确认和保护的自由可以随意行使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分析】该题考查法治与自由。

依据教材知识,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分割。

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

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分析材料可知,①②③表述正确;④错误,法律确认和保护的自由要依法行使。

故选:A。

2.自醉酒驾驶纳入刑法以来,醉驾率减少七成,十年来约减少两万起交通事故的发生。

上述事实告诉我们()A.法治和自由相互对立,二者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B.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违法就要受刑罚处罚C.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D.公民应积极执法,共同打击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分析】本题考查法治和自由的关系。

题文信息涉及法治和自由的关系,说明了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会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

谈试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理解.doc

谈试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理解.doc

谈试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理解试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理解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试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理解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平等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当代各国宪法普遍的原则,该原则是法律适用上的平等、是一项宪法原则,是机会平等和实质平等的统一体。

关键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宪法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指法律确认和保护公民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时处于平等的地位,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表示任何人不论其身分地位为何,在法律之前皆平等,而不会因为其身分地位而获有差别待遇。

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为本原则的具体规定。

世界人权宣言乃是联合国于1948年12月10日第217A(III)号决议通过的一份世界性人权保障文件,其中的第7条规定: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并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不受任何歧视。

人人有权享受平等保护,以免受违反本宣言的任何歧视行为以及煽动这种歧视的任何行为之害。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曾经提出过,但作为法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来的。

1776年7月4日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9年8月27日法国的《人权宣言》,都提及了这一原则。

资产阶级确立这一法治原则,是对封建阶级特权的否定,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巨大的进步。

但是,资产阶级的法律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它的所谓的法律上的平等,掩盖着实际存在的人们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

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理解可以从三个个方面进行: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适用法律上的平等而不是立法上的平等法律适用上的平等是指公民在遵守法律和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立法上的平等是指制定法律本身的内容必须贯彻公民一律平等的原则。

对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试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理解由写论文的好帮手.提供, .的原则究竟是指法律适用上的平等,还是立法上的平等,或者是既指法律适用上的平等,同时也包括立法上的平等,一直存在不同观点。

《自由平等的追求》当堂检测

《自由平等的追求》当堂检测

7.1自由平等的真谛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意味着①每一个公民的权利是相同的②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③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④不同情况不得差别对待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①经济上平等②同等情况同等对待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不同情况差别对待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3.自从新冠状病毒暴发以来,中国人民积极应对,采取居家隔离、出门必戴口罩等一系列自我保护措施,放弃了部分个人自由来实现生命的安全,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重大胜利。

而在西方国家有人高喊“要自由不要口罩”,不愿意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令病毒肆意传播,造成至今难以挽回的局面。

其实他们歪曲了自由的真谛。

自由的真谛就是A.绝对自由B.无法治不自由C.权利高于一切D.平等对话4.关于自由与法治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法治是自由的保障②自由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③自由是法治的基础④自由是无限制的、绝对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下列漫画说明中,其中描述正确的是①自由能激发人的活力,是相对的②法治是自由的保障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④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小灵在六峰山环山路散步时发现路边的公共厕所里都设置有专门为儿童、残疾人提供方便的“无障碍卫生间”。

这个设置符合平等含义中的A.不同情况差别对待B.同等情况同等对待C.不同情况同等对待D.同等情况不同对待7.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下列中国古语中,符合平等价值取向的是A.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B.尊卑贵贱,当各守本分C.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D.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8.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某小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本小区居民不得随意出入小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自由平等的真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自由平等的真谛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2.法治与自由有什么联系? (1)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 (2)法治是自由的保障
法治
自由
二、法眼看平等
探究与分享2
罚性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法律体现以德治国方略
【提示】 1)因为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无 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 混乱与伤害
1.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必要的限制?
(1)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 发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2)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 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3)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 伤害。
4.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含义 意义 表现
课堂小结
7.1 自由平等的真谛
保障 法律
自由
相对的 有限制的
平等
随堂演练
1.“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 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洛克在《政府论》中 的这一名言启示我们( ) A.法律只会限制人的自由
√B.法律制约并保障人的自由
C.离开法律的约束更加自由 D.人的自由可不受法律约束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是什么?
(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等,都 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 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2)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 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 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7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课件 北师大版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7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课件 北师大版

各抒己见
1、胡长清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平等的使用法律,就要反对特权。在法律 面前,没有特殊的公民,任何人都不享有 2、你知道生活当中有哪些特权现象?利用 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殊权利。法律的尊严 特权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消极影响? 不容侵犯,任何践踏法律的行为都必定受 到法律制裁和惩罚。 3、胡长清的案件给你什么启示?
我爸是李刚
2010年10月16晚21时40分许,在河北大 学新区超市前,一辆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 出数米远。被撞一陈姓女生于17日傍晚经抢救 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经紧急治疗后,方 脱离生命危险,现已转院治疗。肇事者口出狂 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 刚。”2011年1月30日,河北保定李启铭交通 肇事案一审宣判,李启铭被判6年。
思考: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如何理解使用法律一视同仁?
一、在法律适用方面,所有公民一律平等。 二、平等地适用法律,就要反对特权。 三、平等地适用法律,就要反对歧视。
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 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和社会志愿人员, 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都 为某些经济困难的公民或特殊案件的当事 人提供减、免费的法律帮助,以保障其合 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 法权益得以实现的一项司法救济制度。它 的实质是法律扶贫、扶弱,因而它又被人 称作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完善社会 保障法规体系的重要措施。
各抒己见
1、秋子的案例说明了什么?
平等地适用法律,就要反对歧视。每个 公民都具有独立和平等的人格和尊严, 2、请你说说看,还有哪些歧视现象? 不允许受到任何歧视。法律必须保证所 有的公民得到平等的和有效的保护。
3、特权和歧视违背了法律的什么原则?
课本p78各抒己见
图片一:就业招聘过程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

八年级政治教案第七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001)

八年级政治教案第七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001)

第七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案第七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法律的基本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贯穿于我国的整个法律体系中。

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文的阅读,体验这一基本精神。

能力目标: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让学生知道人的权利的平等性,即每个人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等,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也是平等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在适用法律方面人人平等,既不允许任何人享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也不允许任何歧视行为。

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的帮助的方式和途径;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树立反对适用法律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特权现象和歧视行为。

2、难点:让学生理解权利平等与义务平等。

三、教学内容:本课共分两站第一站: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第二站:适用法律一视同仁四、教学时间:2课时(机动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一站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教学目标:通过本站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法律的基本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贯穿于我国的整个法律体系中。

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一旦离开了人们服从法律的习惯,也就失去了命令人们服从的威力了。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梦想。

为了这一梦想,人类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平等权利有了政治上和法律上的保障,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平等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物质基础。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不再是一个梦想。

我们要学会珍惜自己享有的平等权利,认真履行我们所承担的义务,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与答案
• (1)上述材料说明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 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党和国家惩治腐败的 决心和态度是坚定不移的,措施是坚决有力的。 (2)法律规定人们享有什么权利应该履行什么义 务,并对侵犯他人权利和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 制裁;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的关系,解决人与人 的纠纷或矛盾作用;法律具有制裁犯罪行为的功 能,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生活的 有序与和谐。 (3)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要遵守 法律,履行义务,又要依法行使和保护自己的合 法权益。
1215年“人人平等”作为一项法律 原则被写进英国的《大宪章》中
• 《大宪章》,1215年6月15日英王约翰被迫 签署的宪法性的文件,在历史上第一次限 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日后成为了英国君 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 但在当时并未起重 大作用,不久教皇应约翰请求宣告作废, 于是内战又起。因为它有着限制王权的作 用,后来封建贵族在和国王的斗争中曾一 再强迫国王重新颁布《大宪章》。15、16 世纪时英国王权强化,《大宪章》无人提 及。
P74关于儿子的说法: 第一,他认为父亲应该保证其完成学业, 是父亲的义务,这一看法是正确的; 第二,他认为未成年人不用承担任何义 务,这一看法是错误的。因为我国法律 的基本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其表现之一,就是“义务平等”。
各抒己见
关于父亲的做法: 第一,根据当地政府的相关规定来决定 是否交杂费,而不应该以任何借口拒绝; 第二,义务教育法的第五条明确规定: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 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 完成义务教育。”所以父亲的做法是错 误的。
1928年, 英国妇女 终于取得 了和男子 完全相等 的选举权。
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大游行。
1957年黑人女学生多罗茜.考茨勇敢地走进了白人学校
NBA黑人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宪法大纲》规定:劳动人民在法律面前, 一律平等。 资料二: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 上一律平等。 资料三:1982年的宪法对该原则从表述上 作了适当的修改,改为:公民在法律面前 一律平等。
P70“思想驿站”
• 想一想:上面的材料说明了什么?
从中国汉语中“她”的出现,到被入选 “世纪之字”的过程,一方面说明了女性不 再是两性中无足轻重的一方,而是和男性一 样平等地享有公民的权利,并将在 21 世纪发 挥更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公民在 法律面前权利的平等,是历史进步的结果, 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教学目标
自主学习 探究新课 拓展运用 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站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法律的基本精 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条基本原 则,这一基本原则贯穿于我国的整个法 律体系中。 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 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重点、难点: 理解权利平等与义务平等的关系。
课后作业
• • • • •
• •
• •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 (2)义务平等。 (1)权利平等。 2、权利平等是指什么? 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 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各项 权利,并在行使权利时享受同等待遇。 3、义务平等是指什么?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每个人都平等地承担维护国家统一 和民族团结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依法纳税的义务、服兵 役的义务等,这些义务都是针对所有公民提出的,在履行这些义务时 不能有任何特权。 4、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 的义务。履行义务,是每个公民对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应尽的责任。 决不允许任何人只享受权利而拒绝履行义务,或者少履行义务。我们 既是权利的享有者,也是义务的承担者。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如同钱 币的正反两面,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我国公民的基本 义务
一、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义务
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四、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五、依法纳税的义务
哪些既是公民权利又是义务? • 受教育.劳动既是公民权利又是义务
.
3、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 履行义务,是每个公民对国家、社会 和其他公民应尽的责任。决不允许任何人 只享受权利而拒绝履行义务,或者少履行 义务。 • 我们既是权利的享有者,也是义务的承 担者。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如同钱币的正 反两面,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在履行义务方面,每个人 都是平等的.
义务平等
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都是相辅相成的.
平 等 的 权 利 和 义 务
1、是 标志。
社会文明进步 的
一、法律 面前人人 2、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 平等 的 一条基本原则 。
二、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 的 表现
1、 权利 平等。 2、 义务 平等。
各抒己见P72 有人认为:我们现在还不满18周岁,不 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与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的原则不相符。你如何看待这 个问题?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法律实 施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上的平等。在 执法中所有公民一律平等。不是绝对的 平均主义。
堂上练习
• 2005年9月,陕西省委副书记侯伍杰因涉嫌受贿被依法逮 捕,从成克杰到程维高再到侯伍杰,一大批高官因触犯法 律受到法律的严惩。这说明了[ ] • ①在我国,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任何人 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 ③我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 ④表明了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决心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C
材料分析
• 2009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 明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工作报告时表示: “去年立案侦查贪污贿赂大案17954件,重特大 渎职侵权案件3211件;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 上国家工作人员2687人,其中厅局级181人,省 部级4人,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境内外追逃工作,抓 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200名。”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法律的作用有哪些? (3)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启示?
这一原则的 具体表现
权利平等
义务平等
平等的:即我国公民在享受权 利方面,不分民族、种族、性 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 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 住期限等的限制。
你知道我们享有哪些权利?
生命健康权
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也就是说 每个公民的权利是宪法和法律所 明确规定的,并受到宪法和法律 的保护。这就使公民权利的实现 有了法律方面的保障。
(一)根据预习提示看课本70页到75页的内容,整体感知预习课 本内容。
(二)把找到的问题和知识点总结出来披在书上,把疑惑记下来。 社会文明进步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进步的标志。 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条基本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_________ 即我国公民在享受权利方面,不 3、在我国,公民权利的平等是______ 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 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 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的限制。 4、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 法律 规定的义务。 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