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执信与清初诗学之终结

合集下载

赵执信《四库全书·因园集》删去《饴山诗集》哪些篇目

赵执信《四库全书·因园集》删去《饴山诗集》哪些篇目

赵执信《四库全书因园集》删去《饴山诗集》哪些篇目
刘聿鑫
【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

生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死于乾隆九年(公元1774),是清代著名诗人。

他一生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都收集在《饴山堂集》中。

《饴山堂集》,初名《因园集》,收在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六清代》,总第1325册,集部第264集。

【总页数】4页(P93-96)
【作者】刘聿鑫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
【相关文献】
1.赵执信研究的集大成佳作--《赵执信诗集笺注》评介 [J], 宫源海
2.四库全书《诚斋集·诗集》勘误 [J], 王琦珍
3.论赵执信《饴山诗余》的词境特色及其词史价值 [J], 江合友;
4.论赵执信《饴山诗余》的词境特色及其词史价值 [J], 江合友
5.试论赵执信《饴山诗余》 [J], 薛祥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初诗坛的一次论争——兼论赵执信的诗学观

清初诗坛的一次论争——兼论赵执信的诗学观

作者: 张清华
作者机构: 河南省社科院 研究员
出版物刊名: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7-11页
主题词: 赵执信;《围炉诗话》;清初诗坛;王士祯;诗学观;诗学体系;王夫之;谈龙录;吴乔;诗学理论
摘要: <正> 虽说清代诗坛表现出五彩纷呈、百卉竞艳的奇姿异态:诗人众多、流派纷繁、风格多变、内容丰富,都几能超越它的前代,堪称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后劲。

然比起它同时代诗论的丰富多彩,诗学观的百家争鸣却难以比肩。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代的诗学,比它以前的任何时代都丰富,成就超越它以前的任何时代。

这个局面的出现,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不同诗学观点的勇于论争。

清初以王士祯、赵执信翁婿为代表的论争,就充分表现出这种独辟蹊径的创造精神。

赵执信诗学观的内涵 赵执信在《谈龙录》的落笔,即记载了一件颇有意义的趣事,很能发人深思。

云: 钱塘洪昉思(升),久于新城之门矣。

与余。

诗人冯班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品汇总1篇

诗人冯班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品汇总1篇

诗人冯班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品汇总1篇诗人冯班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品 1诗人冯班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品冯班(1602~1671) 明末清初诗人。

字定远,晚号钝吟老人。

人江苏常熟。

明末诸生,从钱谦益学诗,少时与兄冯舒齐名,人称“海虞二冯”。

入清未仕,常常就座中恸哭,人称其为“二痴”。

冯班是虞山诗派的重要人物,论诗讲究“无字无来历气”,反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妙悟说。

有《钝吟集》、《钝吟杂录》、《钝吟书要》和《钝吟诗文稿》等。

生平冯班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是明清之交著名文学家冯舒的弟弟。

年幼时智慧超人,与其兄齐名,人称“海虞二冯”,但随着成长兄弟分道扬镳。

冯舒很快就考中科举,踏上仕途。

而同时学习制艺、刻苦攻读的冯班却屡试不第、一气之下,弃绝科举,专心治学。

他才华横溢、雅善持论,有时非常傲然不群,不愿与俗世交往。

和别人一起讨论问题或争辩缘由,如果意见差别很大,他往往掉头就走,连个招呼都不打,常令别人十分难堪。

冯班治学非常刻苦,常常独坐冥思苦想,一有所得,喜欢用高声慢调将其吟颂出来,其声高且慢,似有所堵不能畅发,故名钝吟,自号“钝吟居士”。

冯班一生很不得意,可谓愁苦潦倒,但其性格刚毅,不愿屈身佞事。

因而空怀满腹才学,无处施展。

每当好友相聚、他往往举杯痛饮,然后就在座中旁若无人地嚎啕大哭,人咸以为怪。

又有时宾客聚会、稠人广座之中,冯班倍觉无聊或者抑郁愤闷,往往也“就座中恸哭”。

人们都以为他得了痴症,又因冯班排行第二,所以叫他“二痴”。

冯班入清后弃举业,在乡里教授弟子以终老。

冯班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在诗著上尤有其过人之处,他不喜欢江西诗派的风格,因而在和其兄冯舒评点《才调集》时,对其极力贬斥。

他自己则推崇昆体,专意古学。

对明代以来空疏浮华的弊端和以新奇怪异炫世的现象十分不满,因而他作学问非常扎实,不是信而有征,决不轻下一字。

其钝吟实沉稳之态,绝非江郎才尽之尴尬。

有一次他和他的儿子冯武讲课时,见其子在看《少微通鉴》,就正色对儿子说:“昔人之事,成败已见,得失显然、不须更翻公案,凡为此者,不过好立议论,求免耳食之诮耳,须善审时势,不可一昧将正心诚意套语、妄断前人”。

讷斋抄本《秋谷诗集》所存赵执信未刊诗辑按

讷斋抄本《秋谷诗集》所存赵执信未刊诗辑按

作者: 陈汝洁
作者机构: 淄博市桓台县地方税务局,山东淄博256400
出版物刊名: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3-7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赵执信;秋谷诗集;抄本;未刊诗;版本
摘要:赵执信是清初诗坛六家之一,他晚年删订的诗集身后由其后人刊刻为《饴山诗集》二十卷(含《诗馀》一卷),此种刻本是200多年来人们阅读赵执信诗作的通行版本。

讷斋抄本《秋谷诗集》四卷,是新近发现的赵执信诗集抄本。

四卷抄本中全部收录了刻本中第一卷《并门集》、第二卷《闲斋集》、第三卷《还山集上》和第五卷《还山集下》的192首诗作,此外,抄本中还有59首诗为刻本所不存。

显然,抄本中保存的这些未刊诗被赵执信晚年删订诗集时舍弃。

抄本中所保存的诗作是赵执信青年时期的作品,其中的未刊之作对研究赵执信生平、交游和文学思想具有重要价值,故将其整理刊布。

从赵执信的“家难”解读他的《原山狼》和《獍去谣》

从赵执信的“家难”解读他的《原山狼》和《獍去谣》

从赵执信的“家难”解读他的《原山狼》和《獍去谣》从赵执信的“家难”解读他的《原山狼》和《獍去谣》陈汝洁《原山狼》是《饴山文集》的最后一篇,是赵执信晚年作品无疑。

《獍去谣》作于雍正九年(1731)四月,赵执信时年已七十岁。

赵执信的这一文一诗都是寓言体作品,一狼一獍均为贪婪恶兽。

于此,赵执信这两篇作品的挞伐性不言而喻。

笔者认为这两篇作品与赵执信晚年的两次“家难”有关,今试作考述如下。

先说《原山狼》。

这是赵执信文集中唯一的一篇寓言体文章。

文章说在原山上有一洞穴,旧为人居,后被一只狼占据。

这只狼长得很丑陋,而且很脏。

它能发出一种奇怪的叫声,使山中的鸟兽奉之为雄杰。

狡猾狐狸善于献媚,它奉狼为山中之王,于是群小附和。

狼大喜,叫声越发凶厉。

有时狼到山下去偷食鸡猪之类禽畜,狡猾的狐狸就鼓动它去城市中游玩。

有一次,狼闯进官吏的住处,这名官吏是生长在海边的人,熟悉鱼鳖虾蟹,见了狼非常恐惧。

就为狼置办酒肉,显得非常尊敬它。

狼非常得意,恣意吃喝。

从此狼经常光顾吏舍,吏与其亲昵,士人无可奈何。

后来,有一位身怀奇术的道士,作檄文告诸神,将狼穴夷为平地。

狼因为失去了巢穴就逃走了。

这篇寓言写得通俗易懂,文章最后一句“地固不可以假狼哉”极易让人联想到赵执信晚年的第一次家难。

关于这一次家难,赵执信在几篇文章中曾约略提及。

这次家难发生于雍正三年(1725),至雍正五年(1727)才获平息。

赵执信《磺庵集自序》云:“余以甲辰冬暮返里,居去家之日适四年矣。

屋宇倾颓,田园荒废,居室之中,人事纷扰,非老病所宜。

明年夏,葺因园而处,将终身焉。

茅屋三间,先成于巨石之上,故径也限一短垣,不复通人。

庭皆石矣,而室隐焉。

名之曰'磺庵’。

方理旧落,未暇吟咏,而萧墙难起,受侮弥年。

岁改丁未,小获宁息。

……”赵执信自康熙五十九年(1720)至雍正二年(1724)携家寓居苏州四年,雍正二年冬返回故乡,修葺因园。

次年即雍正三年(1725),发生家难。

从文中“萧墙难起”来看,这次家难是发生于赵氏家族内部。

从清代论诗绝句看清人对赵执信的评价

从清代论诗绝句看清人对赵执信的评价

从清代论诗绝句看清人对赵执信的评价郭前孔【摘要】Zhao Zhishen, is a famous poet in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in Shandong, one of 6 great masters in the early of Qing Dynasty, has always been paid attentions to by poetrycritics. This paper based on Ten Thousand Poetics Quatrains which compiles by Mr. Guo Shaoyu, 39 poetics quatrains which comment on Zhao Zhishen are discovered from it, which represent the Qing Dynasty people's viewpoints on Zhan Zhishen's poem and poetics. At present, owing to the research circles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ments on Zhao Zhishen which are in all kinds of notes on poets and poetry and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but to the material of the Qing Dynasty people"s poetics, the paper quotes the relative comments of the poetics quatrains to make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 circles.%赵执信是清中叶山左著名诗人,也是“清初六大家”之一,历来为诗评家所关注。

清代诗歌研究

清代诗歌研究

清代诗歌研究作者:王小舒甘肃社会科学 2019年05期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9)01-0103-04赵执信在清康熙朝号称“国朝六大家”之一。

这六家中的其他五家是施闰章、宋琬、朱彝尊、王士禛和查慎行。

他们都比赵执信的年岁靠前,只有赵执信生活到了乾隆初期。

相比之下,赵执信算是一位开风气的作家,他的性格及诗风已体现出了清中期诗人的某些特点。

一、狂放的品性与傲岸的人格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青州益都人(今山东博山)。

他是清初诗人赵进美的侄孙,诗坛领袖王士禛的甥婿,家族文学传统深厚。

但是,赵执信的创作道路却与宗法七子的叔祖和倡导神韵的外舅都不相同。

应该说,赵执信属于早达型的作家,17岁中山东乡试第二名,18岁中会试第六名,当年殿试二甲进士,选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一个不到20岁的青年,突然变成了翰林院学士,其荣耀和得意可想而知。

益都赵家与清王朝本无冤仇,执信的曾祖赵振业明天启年间进士,入清后出仕,官至山西、江南两布政司参议;叔祖赵进美明崇祯年间进士,入清后官至福建按察使。

到赵执信这一辈,为清王朝效力更是顺理成章,加上赵执信本人的仕途顺达,进取功名已为水到渠成之事;不但如此,这种背景还造就了执信狂放自负、恃才傲物的秉性和气质。

他本人说过:“余少好为诗,而性失之狂易。

始官长安时,颇有飞扬跋扈之气,去之远而不自知。

”[1]375《沈东田诗集序》后暮年家居时,作者还曾回忆起当年在京师的狂放生活:“燕市居十年,酒徒能几个。

……招请无昏旦,主宾杂坐卧。

狂或怒朋辈,醉不避惊逻。

”[1]59《郑费生赴淮上》摹写可谓传神。

赵执信的诗友吴雯也曾形容他的为人和诗风云:“其于世也,率情自好,无所缘饰。

故其为诗也,直而不俚,高而不诡,盖如其为人矣。

”[1]43《并门集序》另一位诗人陈恭尹与作者相差30岁,亦引执信为同道,在为其诗集作序时说:“益都赵秋谷,早通仕籍,才名震天下,然好纵酒,喜谐谑,士以诗文贽者,合则投分定交,不合则略视数行,挥手谢去,是以大得狂名于长安。

清代诗歌——精选推荐

清代诗歌——精选推荐

第一节清初诗歌一、清初诗歌创作概况:清代诗歌最富成就的时期是清初时期,此期诗坛大致可分为易代之际和康熙时期两个阶段。

明清易代之际的诗坛主要为遗民诗人和由明入清并一度仕清的文人所把持。

遗民诗人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启蒙思想家及屈大均、吴嘉纪等为代表,他们的诗作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坚强不屈的斗志,最富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为清代诗歌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由明仕清的诗坛名流以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为代表,人称“江左三大家”。

钱谦益是当时诗坛领袖,对于明清诗风的转变起了关键作用;吴伟业擅长七言歌行,“梅村体”在叙事诗中独具一格,风行一代。

康熙年间,随着清初六大家的出现,真正的第一代清诗人走上诗坛。

他们大多成长或出生于清朝,大多在新朝应举仕进,同时在地域上呈现南北对峙、遥相呼应的局面。

“国朝六家”中,施闰章和宋琬年辈最早,并称“南施北宋”。

施长于五言,风格温和,涉及民生疾苦;宋则擅写七言,诗风雄健,偏重个人境遇的描写和自我情感的抒发。

比他们稍后的是王士禛和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

王士禛标榜神韵,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数十年,影响最大;朱彝尊早年诗作内容充实,多为唐调,后来转而学宋,以学力、才藻见长,为清诗中的浙派的领袖。

并称为“南查北赵”的查慎行、赵执信可以说是朱、王对应关系的延续。

就社会关系来说,查是朱彝尊的表弟,赵则是王士禛的甥婿。

就诗学观点而言,查慎行在朱彝尊学宋的基础上公开标举宋诗,以苏轼、陆游为效法对象,气求调畅,词务清新,在清初学宋诗人中成就最高;赵执信则对王士禛的诗学理论不以为然,主张取法晚唐,自写性情,诗思清新峭拔,有时也伤于刻露。

二、顾炎武和屈大均1.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杰出思想家与著名学者,也是遗民诗人的杰出代表。

其诗不论是拟古、咏史、纪游、即景等,都贯穿着抗清复明和坚守气节的中心主题,有不少诗篇描叙了易代之变给江南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抗清志士救危济亡的悲壮之举,具有鲜明的史诗色彩,如《秋山》、《京口即事》等;也有些诗篇抒写了刻骨铭心的故国之思和坚决复国的豪情壮志,如《海上》、《精卫》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 调 章 法 完 整 的 重 要 性 。 这 在 诗 家 只 是 最 基 本 的
成见 在胸 , 落实 到 具体 的事 例 上 , 出现 判 断 的 一 就
失 误 。《 龙 录 》 到 : 谈 提
要 求 , 渔洋 哂之 , 出章 法更 高 的境 界 是变 化 莫 故 提
测 。渔 洋 门人 刘 大勤 曾问 过 类 似 的 问题 : 昔人 论 “
矣” @。肆无 顾忌 的语气 表 明 他清 楚 王 渔洋 缠绵 病
榻, 已不能 把他 怎 么样 。今 玩 书 中讥 斥 渔 洋 之语 ,
时文 习气 的思维 定势 而 已。 “ 谈龙 ” 之喻本 只是 讨论叙 述结 构 的问题 , 秋 但 谷 却借 题发 挥 , 它 曲解 为有 龙 无 龙 、 龙假 龙 的 将 真 问题 , 从而上 升 到诗 歌 创 作 主体 性 的 高度 , 渔 洋 对
友 。一 E, l 并在 司寇 宅论诗 。 防思嫉 时俗 之 无 章也 , “ 日: 诗如 龙 然 , 首尾 爪 角鳞 鬣 , 不具 , 一
非龙 也 。 司寇 哂之 日 :诗如 神龙 , 其首 不见 ” “ 见
其 尾 。或 云 中露 一 爪 一 鳞 而 已 , 得 全 体 ? 是 安
雕 塑绘 画者耳 。 余 日: 神 龙 者 , 伸 变化 , ” “ 屈 固 无 定体 , 惚 望见者 , 恍 第指 其 一鳞一 爪 , 而龙之 首尾 完好 , 宛 然在 也 。若拘 于所 见 , 故 以为 龙
康熙 四十八 年 ( 7 9 写 成 的 , 10 ) 自序称 “ 自惟 三十 余
年来 , 以疏 直招 尤 , 固也 , 足 与辩 。然厚 诬 亡 友 , 不 又虑 流传过 当 , 致 为 师 门之 辱 。私 计 半生 知 见 , 或 颇 与师 说 相发 明。 向也 匿情 避谤 , 敢 出 , 不 今则 可
王 氏诗学 的异趣 :
钱 塘 洪 防 思升 , 于新 城 之 门矣 。 与余 久
这 里矛 头所 指 的“ 风流 相 尚” 用 说 就是 王 以 不
渔洋 。渔洋 诗风 的“ 以风流相 尚” 如果 说是指 浮华 , 和脱 离 现实 , 么 如何 评 价 , 是可 以讨论 的。但 那 本 问题 是秋谷 并不 着 眼 于道 德 判 断本 身 , 将 “ 乎 他 止 礼义 ” 的传 统命 题作 了新 的阐释 :诗 固 自有 其礼 义 “
知 之 而论 之 ? 这从 道理 上讲倒 也不错 , ” 遗憾 说 以相 难 。惜 哉 , 出 今
余 指 , 将 知 龙 。 彼 @
首先 应该 肯定 , 这场 争论 的焦点 是诗 作 的章法 问题 , 而不是 吴宏 一 先 生说 的虚 与 实 、 部 与整 体 局 的关 系 问题@。洪 升针 对 当时 作诗 不 讲 章法 之 弊 ,
诗 歌创 作 的主体性 缺失 即“ 中无人 ” 出 了批 评 。 诗 提
除“ 贪 多 , 朱 王爱 好 ” 字 堪 称 诛 心 之 论@, 它 批 六 其
评我 都觉得 不 太着边 际 。
赵执信 因少 年 见斥 , 身废 弃 , 期 处 于边 缘 终 长
化 的位置 而变得 心理扭 曲 , 王 渔洋这样 春 风得意 对 的人 物总不 能 平 心静 气 。尝 于 酒 酣语 吴 乔 日 :迩 “ 日论 诗 , 唯位 尊 而年 高者 斯 称 巨子 耳 。@他 所 以有 ”
具 在是 , 雕绘 者反有 辞 矣 。 坊思乃服 。此 事颇 ”
传于时, 司寇 以告后 生 而遗 余语 , 者遂 以 洪 闻
表 达上 的真诚 以及 所 表 达 内容与 身 份 、 间 、 点 时 地 相切 合 的要求 。这 是从 吴 乔 “ 之 中须 有人 在 ” 诗 受 到 的启 发 , 具体 地说 , 就是 “ 夫必 使后 世 因其诗 以知 其人, 而兼 可 以论 其 世 , 又 与 于 礼 义 之 大 者也 。 是 若 言与 心违 , 而又 与其 时 与地 不 相蒙 也 , 安 所 得 将
司寇昔 以 少詹 事兼翰 林侍 讲 学士 , 奉使 祭 告 南海 , 南海 集》 著《 。其 首章《 留别相送诸 子 》 云 : 芦沟桥 上 望 , 日风 尘 昏。 万 里从 兹 始 , “ 落 孤 怀谁 与 论 ? 又 云 : 此 去 珠 江 水 , 思寄 断 ” “ 相 猿 。 不识谪 宦迁客 更作 何语 ?其 次章《 ” 与友夜 话 》 :寒 宵共 杯 酒 , 笑失 穷途 。 穷途 定何 云 “ 一 ” 许 ?非所谓 诗 中无人 者耶 ? ④
真 今 日之 针 砭 矣 夫 。 @
此言 , 显然 是对 久居诗 坛盟 主之 位 的王 渔洋 早有不
满 。这种不 满不 光是 针 对 王 氏的作 风 , 如所 谓 “ 阮
翁素 狭” 还 针对 其 创 作 和诗 学 。《 龙 录 》 名就 , 谈 之 是借 两人“ 龙 ” 谈 之喻 的不 同 , 征性地 表 明 自己与 象
也 。今 夫喜 者 不 可为 泣 涕 , 悲者 不 可 为欢 笑 , 礼 此 义也 。富贵 者 不 可语 寒 陋 , 贫贱 者 不 可语 侈 大 , 推 而论 之 , 非礼 义也 。其 细焉者 , 无 文字 必相 从顺 , 意 兴必 相 附属 , 礼义也 。这 就将 礼义解 释 为一种 对 亦 ”
秋谷 诗学 以冯班 为宗 , 而冯班 论诗 重 申汉儒所 谓 的
诗教 , 于是秋 谷批 评渔 洋 , 先就从 这一 立场 出发 : 首 诗 之 为道也 , 非徒 以风 流相 尚而 已。《 》 记 日: 温 柔 敦 厚 , 教 也 。 冯 先 生 恒 以规 人 。 “ 诗 ” 《 小序 》 :发 乎 情 , 乎礼 义 。 余谓 斯 言也 , 日 “ 止 ”
于是 主张 : 化 固然重要 , 变 但完 整性仍 须 一 目了然 。 他 的说 法貌 似折衷 平 正 , 其实 属 于无 的放 矢 。因为
从 答刘 大勤 一段话 可 以看 出 , 王渔洋 的不 见首尾 只 是 说不 见针 脚 , 灭痕 迹 , 章法 的完整 并不矛 盾 。 泯 与 秋 谷斤 斤于 首尾完 整 的触 目可见 , 只能说 还拘 泥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