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与中国狐鬼文化

合集下载

浅析《聊斋志异》中“狐女”“鬼女”的独特性及婚姻观

浅析《聊斋志异》中“狐女”“鬼女”的独特性及婚姻观

浅析《聊斋志异》中“狐女”“鬼女”的独特性及婚姻观
《聊斋志异》是我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文言文小说之一,随着文化的发展与意识的开放,《聊斋志异》当中的故事越来越受到当代人的喜爱,关于《聊斋志异》的研究业日益丰富,其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深,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心态来浅析《聊斋志异》中那些在礼教思想观念严重束缚的封建社会中“狐女”“鬼女”的另类婚姻观。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一、通过分类比较的形式分析《聊斋志异》中对“狐女”和“鬼女”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及艺术性塑造;二、分析《聊斋志异》中“狐女”和“鬼女”独特性形象的形成原因并结合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经历作出解释;三、分别对作品中“鬼狐女”的爱情观、婚姻观差别及婚恋模式作出分析,浅析《聊斋志异》中三角模式(“夫妻妾”)婚姻观及异类三角模式的思想内涵同时指出作者笔下封建礼教正统婚姻的弊端;四、从创作背景的角度和从创作形象以及作者人生经历的角度分析《聊斋志异》中“狐女”“鬼女”形象产生的原因和必然性。

试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试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试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神怪小说集,以记叙狐、蛇、鬼、怪等奇异幻想事物为主,其中狐女形象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狐女,即狐狸精变化成人形的女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富有色彩的形象,传说中的狐狸精通晓道家的仙术,能变化出形态不同的人、物、灵长类动物等。

而狐女一词则涵盖了她们变化成人后的形态。

在《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种类繁多,性格各异,有的善良、有的狡猾、有的险恶。

她们的形象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而且表现出了作者的文化修养、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聊斋中的狐女形象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狐女在变化成人形后往往具备美丽动人的外貌和出色的才华,她们温顺聪明,善解人意,具备吸引、迷惑、煽惑人心的魅力。

因此,她们有时会进入人间与凡人交往,甚至和人类男女产生感情,这种情感发展往往带有灰色的色彩,又因道德观念的差异而被人们视为不正常的行为。

其次,聊斋中的狐女形象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蒲松龄的眼中,狐女是一种注定无法得到人们信任的存在,因为她们往往带有欺骗、妖艳这些不好的特质。

但是,在《聊斋志异》中,狐女也有着极其美丽迷人的一面。

作者通过描述这些美丽动人的狐女,勾勒出了一种别样的美学观念,这种美学观念在许多狐女故事中均有所反映。

因此,聊斋中的狐女形象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美的执着追求的态度。

最后,聊斋中的狐女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于女性的某些偏见和歧视。

狐女虽然美丽动人,聪颖伶俐,但是在传统观念下,她们往往被视为有鬼、邪恶之物,或是美貌陷阱的背后一定存在有某种危险或者阴谋。

因此,在故事中,往往会有一些描写狐女让人含糊不清、陷入误会、埋下祸端的情节。

这种不公平和歧视,体现的不仅是中国传统观念的死角,也是反映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制约和不公。

总而言之,《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文化情怀、审美情趣、人生观以及人性观念,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狐狸精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研究

关于《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研究

关于《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研究摘要:《聊斋志异》是一部志怪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出色的文言文小说之一,在我国流传广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本文主要是运用文学史研究、文本细读、对作家生平研究的方法,从狐文华的演变,狐女形象的分析以及狐女形象的创作背景三个方面来浅谈了《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关键字:狐女;《聊斋志异》;形象塑造一、狐文化的演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狐狸承载着多重文化因子,带有祥瑞的光环,又是灾祸的载体.。

这些人为赋予的文化因子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反映出了古人对于狐狸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

《聊斋志异》总共有494篇,其中涉及到狐的篇章有八十二篇,狐女是众多女妖形象中的一种.。

蒲松龄对狐在民俗审美的基础上大力进行文学审美改造,也就是按照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标准来改造狐的人格属性,来赋予狐形象以美感形式.。

二、《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祖母形象.《王成》这篇文章中的祖母形象较为突出.。

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讲述了老妪狐女教导王成夫妇勤俭持家的故事.。

王成本是世家子弟,但因生性懒惰,导致教道逐渐中落.。

文中提到“生涯日落,惟剩破屋数间,与妻卧牛衣中,交谪不堪”,到夏日的时候只能在外面的凉亭睡觉,一日午睡過后,王成在草丛中看见了一根金叉.。

之后一位老妪前来寻找金钗,王成虽然家穷,但为人正直,将金钗交给了老妪.。

老妪曰:“钗值几何,先夫之遗泽也.。

”问:“夫君伊谁?”答云:“故仪宾王柬之也.。

”王成想不到竟然遇见了自己的祖母.。

询问才得知祖母是狐仙,而王成也回忆到祖父曾经说過自己娶過一位狐妻,所以也就相信了眼前这位老妪是自己的祖母.。

文中老妪先后做了三件事帮助王成一家重振嘉业.。

在这篇作品中,篇中的狐女无疑是一位关爱晚辈、心地善良、善于持家的女性形象,人类祖母中的美好品质在这位老妪狐女中展露无疑,在文中虽然没有记述老妪与王成祖父的故事,但是通過她帮助王成这件事我们也能想象到老妪与王成的祖父两人一定感情深厚、相敬如宾.。

明朝小说《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与民间信仰的结合

明朝小说《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与民间信仰的结合

明朝小说《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与民间信仰的结合1. 引言《聊斋志异》是明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撰写的一部奇幻短篇小说集,许多故事情节涉及到各种各样的鬼怪形象。

这些鬼怪不仅仅是想象出来的虚构角色,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人物。

2. 聊斋志异中常见的鬼怪形象《聊斋志异》中出现了众多具有各种特殊能力和形态各异的鬼怪形象。

例如:•狐仙:狡猾聪明、喜欢变化身份与人交往;•妖女:美艳诱人,以迷惑男性为乐;•孤魂野鬼:无法超生投胎,游荡在阳间寻觅报复对象;•水鬼、山精等自然界精神体:具备特殊力量与能力。

这些形象不仅给读者提供了娱乐和想象空间,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对于神秘与超自然力量的向往和恐惧。

3. 鬼怪形象与民间信仰的融合《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并非完全凭空产生,而是深受中国民间信仰和传说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例子:•狐仙:中国民间传说中,狐狸被认为具有灵性,有时被人们视为神灵的代表。

在《聊斋志异》中,狐仙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通过改变外貌、盗取男性精气等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目标,正好体现了狐狸在中国文化中特定形象上的符号意义。

•妖女:早期中国传统观念里,女性往往被看作弱者或邪恶势力的代表。

因此,《聊斋志异》中妖女角色常被描绘成迷人却险恶的存在,正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权力和诱惑力的担忧。

•孤魂野鬼:孤魂野鬼这一形象源于中国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

人们相信无法得到安宁的亡魂会变成孤魂野鬼,由于死前的冤屈或未了之愿而无法超生。

在《聊斋志异》中,许多故事都围绕着这类孤魂野鬼展开,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报应与纠正的深切关注。

4. 聊斋志异与民间信仰的互动《聊斋志异》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民间信仰的简单记录,更是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创造与改编,对当时社会中流传甚广的民间信仰进行了艺术化地呈现。

它引导读者思考善恶、因果报应等问题,并从一个娱乐角度出发向读者展示中国民间信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5. 结论明朝小说《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与民间信仰紧密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神秘与灵异现象的兴趣和思考。

从传统文化角度看《聊斋志异》的狐精

从传统文化角度看《聊斋志异》的狐精

贾茜内容摘要:《聊斋志异》是一部“遄飞逸兴”、“永托旷怀”之书,其鬼魅精怪的形象,包含着作者对于人之性情的见解和体悟。

以出现最多的狐精为例,往往具有洞鉴人生的智慧、超越世俗的胆量、美人的外表,她们身上体现出被礼教所压制的人性本真。

可以说狐性是人性中的狐性,人性是狐性(动物性)中的人性,二者交织互补。

从中可见人性中恶念与善缘的发生。

而人性与狐性的交织终究落在弃恶扬善的基调上,实际上是以“志异”的方式对人性地剖析,对传统道德与人格理想的张扬。

关键词:人性狐性互补在《聊斋志异》中,有关动物精灵的故事占篇章总数的半数以上,蒲松龄对动物精灵描叙得曲折婉转,或感其义气或述其奇异。

作者尝云:“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可见作者孤愤寄托于鬼怪精灵,他们区别于小说中人的特质,正是作者藉“万物有灵”的古老信仰,对人的某些天性的呼唤或展现。

聂绀弩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论集》之《〈聊斋志异〉三论》一文中讲:“它(精灵)实质却都是人,是人的生活。

是把鬼怪草木鸟兽虫鱼之类变成人,写它们的人的生活,而不是相反。

”基于此论断,本文认为:这些动物精灵实质是人之性情的载体,是人之性情夸张化和明显化的形式,同时也是人性中自然本真的一面。

那么,如此剖析人性与狐性的关系,终究要解决什么问题呢?《聊斋志异》高珩序曰:“吾愿读书之士,览此奇文,须深慧业,眼光如电,墙壁皆通,能知作者之意,并能知圣人或雅言、或罕言、或不语之故,则六经之义,三才之统,诸圣之衡,一以贯之。

”所谓“须深慧业,眼光如电,墙壁皆通”必得从最深层的人性的层面来看方能做到,所谓“知圣人或雅言、或罕言、或不语之故”必得从狐性与人性之关系的角度剖析。

《聊斋志异》共出现动物精灵16种,共计104篇,包括狐、龙、犬、蜂、狼、鱼、蛇、龟、蝶、鸟、牛蚰蜒、青蛙、蝎、鼠、猴、鸡。

其中涉及狐精的篇章最多共计54篇,其余皆少。

《聊斋志异》狐形象研究

《聊斋志异》狐形象研究

《聊斋志异》狐形象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狐这一意象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一形象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最终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本文将《聊斋志异》中的狐形象进行分类,并对《聊斋志异》中狐形象的文学意蕴进行研究。

标签:狐形象;《聊斋志异》;分类狐最初作为一种自然物,被原始先民视为不寻常的动物,对于狐这一形象,在历代人们眼中和文学创作上都经历了不同的变化。

一、《聊斋志异》中狐妖形象多样性分类蒲松龄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有意识的收集各种材料,他说自己“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终于完成了《聊斋志异》这一伟大的著作。

其中不乏创作了大量的狐妖形象,但这些狐妖,一改过去狐妖在过去的邪恶形象,创造出了不少美丽感人的狐妖形象,她们或美丽善良或感恩图报或有情有义或天真烂漫或无私奉献,具有人性美,甚至超越人性的特点。

她们之间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狐妖形象的多样性主要分为以下五类:情狐、友狐、谐狐、侠狐、仙狐。

(一)情狐《聊斋志异》塑造了一批美丽动人的情狐形象,她们与人间男子相恋,是爱与美的象征。

《阿绣》描画了刘子固的痴情故事。

刘子固结识了杂货铺少女阿绣,因为阿绣“姣丽无双而对她念念不忘,但却因为阿绣已许人家而伤心难过,并希望能遇到一个类似阿绣的人。

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求欢,被发现后狐女坦坦荡荡地直抒衷情,转身离去,后来经历战乱,狐女施法将民女阿绣救出。

狐女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

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即使不特别加害,民女阿绣也清白难保,甚至性命难保,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狐女这位爱情失意者,没有悲哀,没有懊丧,没有嫉妒,没有怨天尤人,只有对所爱者的宽容和帮助,足见她对情的投入之深。

(二)友狐友情是蒲松龄非常重视的一种情感,其中有七十多篇题材涉及友情,知己之情在蒲松龄笔下被刻画的生动形象,知己之情不局限于人类之间,而是拓展到了人与异类之间,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聊斋志异》中狐意象的文化意蕴研究

《聊斋志异》中狐意象的文化意蕴研究

《聊斋志异》中狐意象的文化意蕴研究王红丽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能见到蒲松龄借用狐作为一种意象来隐喻文章内涵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狐意象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狐意象所能影射的内容覆盖性极强,是所有的兽类意象中十分特殊的一种。

两汉时期,它呈现出瑞兽和妖兽的双重身分。

从六朝到唐朝,狐在被神化和妖化的同时。

也不断地在向人的方向发展,逐渐获得人的外形和气质。

在狐意象发展的流向过程中,它从远古时期先民的图腾崇拜意识成为后来的狐精典型,形成了一种狐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聊斋志异》又名《鬼狐传》,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佳作。

蒲松龄对狐形象进行大胆创新改造,狐狸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本文重点对《聊斋志异》中狐意象的文化意蕴进行探讨。

关键词:《聊斋志异》;狐意象;文化意蕴一、《聊斋志异》中狐意象的特性与意蕴根据文献资料的查阅,《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关于狐的多达86篇。

这些狐意象的文化意蕴究竟是在暗指什么,值得深思。

(一)《聊斋志异》中狐意象的特性在《莲香》篇中,男主人公问:“狐能死人,何不独合?”连香说:“是采补者流,妾非其类。

”莲香不但没有蛊惑人心,反而对男主人公真挚的感情促使她用自己的法术救了男主人公,可见,莲香能够为了男主人公能够好好地活下去,理性处理感情,其对男主人公感情的十分深厚;而在《周三》篇中,张太华“家有狐扰”,他家境富裕,经常受狐妖的骚扰,想了很多种方法驱除狐妖,但是并没有任何效果,实属无奈,请来周三降服。

张太华担心驱除狐妖,再招来一个狐妖的顾虑,周三却说:“我非他比。

”这两篇故事中,存有两种狐,善类和恶类,而人类对狐也就有了双重取向一一心怀畏惧与意存憧憬。

1.狐性之恶士人有言:“狐‘愈久便能变化,遂与民间男女相淫乱,各寻其雌雄以合,且善摄财物,以益如所私者,死复移他室’”。

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礼”便是士人所推崇的,而宋代的程朱理学则通过“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则将“道德”推到极致的地位。

《聊斋志异》与中国鬼狐文化传统

《聊斋志异》与中国鬼狐文化传统
而 是一 种源 远 流长 的文 学 传统 , 早 在六 朝志 怪 和唐 宋传 奇 中 , 就
起 来 使 用 , 法 念 “ ” 常 是 促 作 咒 常 成 “ ” 验 的重 要 环 节 。 符 灵 另 一 方 面 , 残 害 ” 这 个 贬 义 “
怪 。这样 的故 事展转相 传 , 于是 , 人们 谈鬼 色变 ,也 因此 人们 在心 目中把鬼等 同于邪 恶。鬼老是 残 害人 , 是充 当邪 恶的角 色 , 老 于是
产生 的。事实上 , 聊斋》 , 在《 中 鬼
不 过 是 另 一 种 形 式 的 人 ,那 些 写 得 精 彩 的 鬼 多 是 包 含 有 “ 事 之 人 伦 次 , 物 之 性 情 ” 冯 镇 峦 《 聊 百 ( 读 斋 杂 说 》 。人 情 是 鬼 走 入 小 说 , ) 成 为 文 学 形 象 的 重 要 方 面 。在 这 方 面 ,蒲 松 林 的 成 就 和 贡 献 是 巨 大 的 。当然 ,聊 斋 志 异 》 《 中有 狰 狞 可
会 儿 又 说 :祭 如 在 ,祭 神 如 神 “
背 景 上 被 创 造 出来 了 。 后 世 民 间 就 有 了贴 钟馗 画像 以辟邪 的 , 钟 馗 起 了 门 神 的 功 能 。 ( 来 , 神 后 门
在 。” 处 对 勘 , 以发 现 , 孑 子 两 可 在 L 心 目中鬼 和神具 有 相 同 的功能 。 所 以 , 的所谓 “ 语 怪 、 、 、 他 不 力 乱 神 ”实 际上 等 于是 “ 语 怪 、 、 , 不 力 乱 、 ” 其 原 由 , 自己 解 释 说 : 神 , 他
学教 育
《 聊斋志异》 中国鬼狐 文化传统 与
圃 夸铝 荣
内容 摘 要 : 文 从 文 化 传 统 出发 , 析 中 国鬼 狐 文 化 发 展 演 变 的 历 史 , 述 蒲松 林 鬼 狐 小 说 的特 征 及 《 斋 本 分 论 聊 志 异》 写 鬼 、 上 所取 得 的 成 就 。 在 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斋志异》与中国狐鬼文化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神魔小说作为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见鬼神文化由来已久。

自古以来,狐鬼观念深入人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狐鬼文化是一种坚定信念,也是一种无形的束缚。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展示了神仙狐鬼精魅的千姿百态,跨人、妖、鬼、狐四界,揭露社会黑暗,批判科举弊端,歌颂人鬼相恋,追求美好理想。

本文将深刻分析狐鬼的性格特征,并以各类文学作品为例,诠释狐鬼文化之所以崛地而起并且经久不衰的原因。

关键词:《聊斋志异》狐妖形象鬼魅性格蒲松龄对狐鬼的描写尤其注重人情味,与其它文学作品中鬼、狐奸狡诡谲,雕心鹰爪截然不同。

【1】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可见《聊斋志异》确实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专集之最有名者”。

《聊斋志异》中的狐鬼大多热情洋溢,蔑视礼教规范,大胆追求爱情,与封建淑女背道而驰。

鬼狐表现了一种既宽广又集中地独具视角,狐鬼精魅的故事无不表现了科举的弊端,吏治的黑暗,而鬼狐的故事,是蒲松龄对现实生活的幻影,幻想是对现实的超越,非人的鬼狐形象可以不受人间道德伦理特别是所谓的男女大防的约束。

一、狐妖性格特征①敢于反抗、顽强搏斗《鸦头》中的狐女鸦头面对母亲的威逼恫吓依然百折不摧,王文家徒四壁,十米九糠,鸦头仍然义无反顾的跟随他,鸦头的不惧暴力、敢于反抗、追求幸福是蒲松龄所要着重突出的性格。

她姱容修态,卖驴子,集资本,开酒馆,绣荷包,生活逐渐富裕,饱食丰衣。

鸦头冰清玉粹与母亲见钱眼开形成鲜明对比,母亲凶狠残忍,鸦头仁慈温柔,菩萨心肠,是狐族中善良的唯一典范。

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所谓的反抗看似不忠不义,与中国传统道德背道而驰,但这是沉闷的社会风气下开出的思想解放之花,是历史不断进步的有力佐证。

蒲松龄描写的叛逆性格并没有得到完全塑造,这与他自身的矛盾性密切相关,身处乱世,蒲松龄既鞭挞邪恶势力,同时又维护封建孝道,这使他处于反抗与顺从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②摒弃浮华、追求真爱内外兼修的狐女的出现是蒲松龄期盼充满真善美的社会形成的一种反映,作者一方面赞扬敢于追求真爱的行为,一方面又有所保留,迸发了思想解放的萌芽却难以摆脱根深蒂固的封建束缚。

《红玉》中,红玉与冯相如的爱情历经艰难曲折,狐女红玉虽然知道冯家一无所有,却还想与冯相如订百年之好。

时隔多年,红玉对穷书生冯相如依然念念不忘,两人终成眷属。

她毫不贪恋荣华富贵,一颗赤诚之心,只为心爱的人无谓付出。

《聊斋》中,美狐总是喜爱勤奋好学、清贫善良的书生。

《辛十四娘》中,尽管冯生是名士,但辛十四娘不为所动,之后经老太太再三游说,命令难以违抗,征得父母同意才跟从冯生。

辛十四娘恪守妇道,一心一意,冯生含冤入狱,辛十四娘心急如焚,鼎力相救。

她善良机智,能辨是非,不被人的表面奢华迷惑,是非凡而又具有灵性的狐女。

红玉和辛十四娘都为自己的人生挣扎过,但身处反抗与遵从的两难境地,略显无奈。

③善良厚道、恩怨分明《武孝廉》中的狐仙对石某有救命之恩,遂二人结为夫妻,不料石某在狐仙的帮助下求得官职后抛弃妻子,另觅他人。

石某恩将仇报,竟想要置女子与死地。

狐仙在得知石某另娶妻子之后并没有责怪石某之妻王氏,而是将矛头直指石某,狐女恩怨分明,心地善良,而石某忘恩负义,喜新厌旧,是蒲松龄鄙弃的恶魔形象。

一介女流之辈想要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维护自身利益是不现实的,因而狐鬼形象应运而生,只有通过将现实中的女子幻化成仙,才能表达出蒲松龄寄托的理想。

《阿绣》中涉及到两个阿绣,一个为常人,另一个是狐仙。

【2】忽一女子,握腕趣遁,慌窜军中,亦无诘者。

女子健步若飞隼,苦不能从,百步而屦屡褪焉。

久之,闻号嘶渐远,乃释手曰:“别矣!前皆坦途,可缓行,爱汝者将至,宜与同归。

”阿绣被士兵所抓,经狐仙救助脱离险境。

狐女内外兼修,从不因为得不到刘子固的爱而嫉妒成性,相反还有意撮合。

狐女善良厚道,舍身为人,蕙心纨质,一寸丹心。

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大多品行善良,爱憎分明,招人喜爱,是具有人性美、情操美的情狐、义狐形象。

从塑造的狐仙形象来看,蒲松龄着重在于劝人向善,这是对社会现实的映射。

④天真烂漫、爽朗喜笑《聊斋志异》描写了大量人与狐魅花妖交往的小说,形象十分突出,在故事情节中往往处于核心地位。

其中,狐鬼形象所占比例尤重,当代学者多称为“美狐”形象。

《婴宁》中,婴宁荣华绝代,笑容可掬,她有两个显著特征,爱花成癖,爽朗喜笑,同封建时代要求女性笑不露齿的礼教规范大相径庭。

《娇娜》着重刻画娇娜仁心仁术,她爽朗诙谐,天真活泼,文中娇娜给孔生看病时嬉笑着告诉他,虽然症状危急,尚可治疗,只是皮肉凝固,非削肉不可,从这里足可以看出娇娜的可爱形象。

《聊斋志异》中多以雌狐变成的少女为故事主角,且大多风华绝代,狐女婴宁、娇娜嬉笑中伴随着丝丝伤感,揭露了死气沉沉的社会无情的压榨着天真活泼的少女。

在专制统治的迫害下,她们感受到世态炎凉,人心险恶,蒲松龄借此表达对世风的不满以及对清明社会的期望。

二、鬼魅性格特点①勤劳体贴、身不由己《聊斋》中的爱情婚姻故事的主人公多是狐鬼与书生相恋,而他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往往历经磨难。

《聂小倩》讲述了鬼女聂小倩和书生宁采臣的一段唯美姻缘。

聂小倩在宁家承担家务,给宁母端茶送水,下厨做饭,全按宁母的心思做事。

日复一日,不辞辛苦,勤劳体贴,虽为鬼魅,但具有人性,若在人世,乃中国传统道德之完人。

《连城》也是描写人鬼相恋,与其它篇章不同的是连城始终处于身不由己,深爱乔生却又不能与之相守,文中通过刺绣题诗、割肉疗疾等情节深刻批判了史孝廉的唯利是图,王化成的薄情寡义,歌颂了乔生的推诚爱物,反映了连城处于重重矛盾中的无奈。

蒲松龄将故事中的人与人,人与鬼进行鲜明对照,以此告诫人们远离邪恶,一心向善。

清明吏治腐朽不堪,蒲松龄寄希望于封建统治机构挽救社会,这无疑是一种遐想。

②有仇报仇、有恩报恩蒲松龄宣扬善报思想,但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封建迷信色彩。

他通过鬼神作用于人的心理,以此启示世人敢于撕毁丑陋面目,宣扬惩恶扬善,土豪劣绅横行霸道,百姓苦不堪言,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窦氏》叙写窦女与负心汉南山复之间的一段孽缘,窦女怀孕后遭南山复抛弃,抱着襁褓中的婴儿找南山复讨个说法,谁知南山复闭门不开,导致窦女悲愤致死。

窦氏香消玉殒,含恨九泉,一片痴心化为灰烬,南山复三心二意,玩弄感情,窦氏便化作鬼魂常常惊吓他,南山复最终也落得个身亡命殒的下场。

蒲松龄同情下层女子的悲惨命运,她们虽然品行高洁,忠贞不二,却不能得到理想的爱情。

情节虽然虚幻奇特,但奇中见真,符合逻辑,蕴含着真切的社会世态。

③感情丰富、情操高尚蒲松龄笔下的鬼魅各具其趣,但绝大多数都是兰质薰心,这对现实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

《宦娘》中的鬼女宦娘宽容美丽,情操高尚,她内心矛盾,尽管倾心书生温如春,却掩饰真情促成温如春与良工的美好姻缘。

宦娘惠心妍状,她那善良美好的灵魂,纯正无邪的心地,造就了一个充满博爱的世界。

宦娘形象的塑造渗透着蒲松龄高尚的道德理想,也是他对改变现实生活的美好向往。

三、狐鬼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原因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鬼神信仰,信奉鬼神也是国家安定不可缺少的部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借助鬼神钳制人们的思想,从而保证社会安宁、国家统一。

不少文人志士热衷于描写狐鬼精魅,他们的悲愤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抒发,迫于无奈,借助狐鬼意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之情,揭露社会黑暗,抨击统治者的暴戾恣睢。

清朝中叶著名文学家袁枚的《子不语》中就记录了很多奇闻异事,袁枚主要借传奇故事讽刺贪官污吏、程朱理学、封建礼教。

《蔡书生》讽刺世人惧怕鬼魅,烘托蔡书生的大胆与理智。

《骷髅报仇》写孙君寿时常辱骂鬼神,后来又一次对鬼神不敬导致大病。

袁枚并不是宣扬封建迷信,反而对鬼神非常怀疑,借助一系列鬼神故事表达自己内心的疑惑。

《搜神记》产生于魏晋时期,叙述人妖相恋的故事,《搜神记》中的狐狸形象主要是淫乱放荡、伤天害理,俗称“狐狸精”,以女色祸害世人。

它不同于《聊斋志异》,《搜神记》里男性知道女子为妖魅时都敬而远之,而《聊斋志异》里面尽管知晓她们为狐鬼,却依然毫不避讳。

干宝借助《搜神记》中的神仙鬼怪透视人生哲理,反映现实生活。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广为流传,作者深受影响记录下真实的鬼神文化。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着重描写狐,强调狐的善性,通过人狐之恋阐述伦理观和女性观,作者意在救时弊,匡世风,暴露官场腐败,肯定清正廉洁。

纪昀通过叙写人狐之恋对理学进行深刻批判,映射出作者对理想化世界的追求。

历朝历代涉及到狐鬼的著作比比皆是,狐鬼性格各有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蒲松龄的创作。

经过不断传承和摒弃,狐妖鬼魅形象描写逐步完善,感情寄托更加厚重。

蒲松龄一生郁郁不得志,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名落孙山,《聊斋志异》针砭时弊,不遗余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对文人志士的毒害。

【3】联系作者蒲松龄一生的境遇和他言志抒情的诗篇,则不难感知他笔下的狐鬼故事大部分是由他个人的生活感受生发出来,凝聚着他大半生的苦乐,表现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憧憬。

作者以自己的个人际遇有感而发,描写的是个人的失意、落寞。

《聊斋志异》中的狐鬼形象表露了蒲松龄的心声,寄予了作者的美好向往,用自己科举失意的心态,落寞生活中的梦幻,揭露了封建社会政治黑暗,针砭科举弊端,赞扬了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上的自主要求,让人自然而然感受到蒲松龄脑中所想,心中所盼。

参考文献:【1】道听途说话聊斋/胡狼拜月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

【2】聊斋志异/(清)蒲松龄撰.——北京:中华书局,2009.1。

【3】中国文学史.第四卷/袁行霈主编.——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