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部分论述精选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鲁迅相关论述

现当代文学鲁迅相关论述

一、对阿Q这一形象的理解1、普遍性和虚无性“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很渺茫。

”——这里说明了阿Q的普遍性,同时也说明了阿Q思想的虚无性,连自己的姓名籍贯都不知道,可见阿Q可悲到了一种什么程度。

2、精神胜利法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集中体现,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跟别的思想家的信念有着本质的不同,思想家他们不追求现实的功利,但是他们的追求是坚定的,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思想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在遇到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的时候,就会采用这样的的方法来麻醉自己3、不坚守自己,人性的悲剧性。

不坚守自己:“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因为阿Q没有自己的坚守,没有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标准,因此阿Q只能很可悲地依靠别人的评价来获取满足。

这也与萨特的“他人即地狱”不谋而合。

悲剧性:“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子民全不在他的眼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不值一笑的神情”/“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啊”——一方面是自己实力的弱小,另一方面却对强者在暗地里看不起,甚至还有希望他们遭到祸事,而在遇到强者的时候却只能摇尾乞怜,这就是阿Q的可悲性。

也是人性的悲剧性。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1、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阿Q:遵循严格的封建思想:男女之大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2、虚伪无赖的阿Q:表面上满脑子封建思想道德,但却拧女人大腿、摸小尼姑的头、心想“引诱野男人的女人”;直接对吴妈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这种无耻又无赖的话3、深受封建统治者迫害与剥削阿Q:赵太爷手里的大竹杠打过他,还定下五个苛刻的条件,将阿Q 仅有的家当全部榨取干净,断绝阿Q的活路4、自欺欺人的阿Q:被秀才大骂后,就觉得“似乎一件事也已经收束,倒反觉得一无挂碍似的”,以至于出去看热闹还在想被自己调戏的吴妈“不知道闹什么玩意儿”(第五章生计问题)仿佛从这一天起,未庄的女人们忽然都怕了羞,伊们一见阿Q走来,便个个躲进门里去。

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论述“觉醒”与“抗争”的精神

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论述“觉醒”与“抗争”的精神

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论述“觉醒”与“抗争”的精神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常常展现出觉醒与抗争的精神,他们在社会与个人命运的磨难中逐渐觉醒,通过抗争来追求真理、正义和自我价值。

这种觉醒与抗争的精神不仅体现了个体的成长和进步,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鲁迅的作品是最能体现觉醒与抗争的精神的典范之一。

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常常身处于社会的边缘,受到种种剥削和压迫,但他们并不甘于被动承受,而是觉醒并以各种方式进行抗争。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通过疯狂的言行来揭示社会的疯狂和荒谬,从而触动了人们的思考;在《阿Q正传》中,阿Q虽然屡次被欺负,但他依然保持着一种骄傲和抗争的精神,通过自欺欺人来维持自己的尊严。

而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也有许多作品展现了觉醒与抗争的精神。

比如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主人公福贵身处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但他依然坚守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通过抗争与顽强的生存意志,不断战胜困境并保持自己的尊严。

在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中,女主人公陈清扬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中逐渐觉醒,通过反叛与抗争来追求自由和独立。

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觉醒与抗争的精神,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个体的成长。

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惑,但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是以积极的姿态去觉醒并进行抗争。

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体现了人性的坚韧与勇敢,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提供了动力。

觉醒与抗争的精神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激励着个体去追求真理和正义,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我们可以看到个体在面临苦难和压力时的坚持和勇敢,他们的觉醒和抗争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觉醒与抗争的精神不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也是中国社会在变革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现当代文学简答论述部分

现当代文学简答论述部分

现当代文学简答论述部分大学文学院1995年-2012年考研真题1995年一、简答题。

每小题20分,任选两题。

1.比较新时期“新写实小说”与二三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异同。

2.比较新时期“朦胧诗”与二十年代象征主义诗歌的异同。

3.比较曹禺代表作(任选《雷雨》《北京人》《日出》)与高行健代表作(任选《车站》《绝对信号》《野人》)的思想与艺术。

二、论述题。

每小题30分,任选两题。

1.三十年代“新感觉主义”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

2.试析贾平凹近期创作的得失。

3.试析陈白尘的《升官图》的讽刺艺术。

1996年一、简答题:1.“五四”文学革命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35分2.试析老舍《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25分3.试分析“新写实”作家方方、池莉、刘恒、刘震云等人的作品,并指出这一文学现象的得与失。

40分4.试析《雷雨》中繁漪的性格特征。

(此题限戏剧学专业答题。

)1997年一、简述题(40分,四、五题任选一题)1 《青年杂志》初倡“六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 林语堂散文的艺术成就(追求)。

3 “山药蛋派”的主要创作成就。

4 “朦胧诗”的主要代表诗人及作品。

5 郭沫若的历史剧理论及历史剧代表作特色。

二、论述题(60分,三四题任选一题)1 “新月派”的保守主义文化观念及其正负面价值。

2 《白鹿原》中所蕴涵的乡土文化母题。

3 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的内容与特色。

4 试论我国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艺术成就。

1998年一、简答题(60分)1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贡献。

2张爱玲小说的历史意义。

3丁玲的哪些作品最能体现“五四”女性特征?为什么?4从《暴风骤雨》到《三里湾》、《创业史》,再到《金光大道》,其主题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二、论述题(40分,任选两题)1论20年代的“自我小说(私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特征以及历史评价。

2论80年代中期刘再复提出的“文学主体性”问题。

3论田汉早期浪漫主义剧作的艺术特色。

1999年一、简答题(40分)1 “语丝文体”的主要特征。

现当代文学论述题

现当代文学论述题

现当代文学论述题摘要:一、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特点1.背景介绍2.主要特点二、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与作家1.鲁迅2.老舍3.沈从文4.张爱玲三、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与意义1.对社会的影响2.对文学发展的意义正文:【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特点】我国的现当代文学,通常是指从20 世纪初至现在的文学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文学,深受社会历史变革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背景介绍(1)社会历史变革:从封建社会的瓦解,到新中国的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的变革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西方文学影响:现当代文学受到西方文学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影响,表现出现代化的特点。

2.主要特点(1)反映社会现实:现当代文学紧密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2)艺术形式多样:现当代文学体裁丰富,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形式,表现手法也不断创新。

【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与作家】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成果丰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代表作品。

1.鲁迅鲁迅是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对后世影响深远。

2.老舍老舍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如《茶馆》、《骆驼祥子》等,展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活状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3.沈从文沈从文以湘西风情为背景,创作了如《边城》等作品,展示了人性的美好与纯真。

4.张爱玲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描绘了民国时期的都市生活,如《红楼梦魇》、《色戒》等作品,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与意义】现当代文学对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文学自身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

1.对社会的影响(1)唤起民众觉醒:许多作品对社会黑暗面进行了揭示和批判,呼吁民众觉醒,推动社会进步。

(2)传承优秀文化:现当代文学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2.对文学发展的意义(1)创新文学形式:现当代文学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式,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成立:“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

由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发起。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机关刊物:《小说日报》主张:倡导文学革命,“文学为人生服务”;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在创作方法上在创作方法上反对唯美主义伤感主义,反对唯美主义伤感主义,主张严肃认主张严肃认真的观察,客观真实的描写,采用现实主义方法。

意义:意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之一,社团之一,标志着新文学运动发展到标志着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形成独立队伍的阶段,形成独立队伍的阶段,由于该会无严由于该会无严密组织,密组织,到大革命时期开始分化并逐到大革命时期开始分化并逐渐解体。

创造社:成立: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发起者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

《创造季刊》出版标志着正式活动的开始。

主张:创造社是由文艺作家自由结合的团体,他们强调“内心的要求”,和侧重表现自我,重表现自我,构成了该社浪漫主义基构成了该社浪漫主义基本倾向。

1925年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学主张的影响下,大力提倡“革命文学”,倡导“无产阶级文艺”,对革命文学的 发展有很大影响。

意义:意义:创造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创造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同文学研究会同文学研究会一起,一起,共同标志了新文学运动到了开共同标志了新文学运动到了开始形成独立队伍的阶段东北作家群: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之后,对这一事件反映最敏感,最直接,也最激烈的当推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

推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

他们日益思念被日他们日益思念被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故土,本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故土,一部又一部的作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在他们的笔下问世,品在他们的笔下问世,传达出作家对侵略者传达出作家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故乡人民誓死保卫家乡的激赞之情。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述题,以一两篇作品为实例,谈谈对悲剧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述题,以一两篇作品为实例,谈谈对悲剧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述题,以一两篇作品为实例,谈谈对悲剧的理解悲剧则是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露丑恶。

这是我们对悲剧最直接的一个了解。

但悲剧在美学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本质?悲剧是美学基本范畴之一,是与喜剧美相对的特殊表现形态。

它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反映中那些作为实践主体的肯定性社会力量,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冲突中,遭到不应有、但又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从而引发悲痛、同情和奋发感受的一种审美形态及其特性。

悲剧从两个方面揭示矛盾冲突:一方面正面的事物在毁灭中显示其价值,在暂时失败中预示着未来的胜利;另一方面反面事物在其暂时胜利中暴露了它的虚弱和必然灭亡。

如果说真正的喜剧接近悲剧,那么真正的悲剧则同时预言着旧事物最后喜剧的到来。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美。

悲剧是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

他经常表现为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具有强大的实际力量的旧势力对新生力量暂时的压倒,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失败和挫折,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困苦……等等,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

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

它是对社会力量的实践斗争的积极肯定。

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完全是不同的。

悲剧意识即当人类意识到自身个体的短促性、渺小性、悲剧性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个体的孤独感,价值的空没感,生命的无奈感。

余华小说的悲剧意识则主要表现在:1、对人性的探索。

其中体现在对“恶”饿极度渲染和夸张,对人性的深刻揭露。

2、对命运无常和苦难的描写。

3、对死亡的描写。

很多伟大的作品很难不触及死亡,大量的死亡事件充斥在余华早期暴力血腥的作品中。

二、余华小说的悲剧人物(一)、悲剧男性《活着》,深刻的勾画出富贵的生活随着家庭、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余华曾说:福贵是“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于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

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

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
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
网络文学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网络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将更 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时,随着读者对高质量文学作品的需求增加,网络文学的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1
地域特色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常常带有地域特色, 表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特点。
02
03
风格多样
文学作品的风格多样,包括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每种风格 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
叙事技巧与结构安排
叙事视角
文学作品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以呈现 故事的不同层面和角度。
情节安排
文学理论的创新
现当代文学在理论探索方面 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后世文 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方法。
文学创作的繁荣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 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 的素材和灵感,推动了文学 创作的不断进步。
06
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与展望
多元化发展趋势
文学流派与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当代文学在发展中形成了众多文学流派和风格,如现 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呈现出多 元化的特点。
重要作家与作品
重要作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钱钟 书等。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代表作品
《狂人日记》、《子夜》、《骆驼祥子》、《围城》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 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
02
启蒙意识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社会现实、揭示人性弱点,引导读者思考社会问题,启蒙了人们的意 识。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以“文”为点,解读经典众多的“文”形成了特定的“史”,因此,以“文”为点进入文学史,是学好文学史的关键,也是让文学课堂富有生气的方法之一。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外国的文学教学始终都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批注法”与“点评法”可以证明文本学习的重要性。

20世纪20至50年月在英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批判”派也强调文本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

文学的感性及其人文关怀都是在详细的作品中体现的,同学的文学修养及其力量的培育也是在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中形成的。

因此,解读经典既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学“史”的学问点,也是更好地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保证。

不能为了学问的积累而忽视了同学发散思维力量的培育。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是培育同学对文学作品的爱好。

目前,由于网络、影视等媒体的发达,纸质文本的阅读受到很大的冲击,同学阅读量不足和同学不爱读是如今文学课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先选择同学爱读的还是选择文学“史”爱选的,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

假如同学之爱与文学“史”之爱存在着很大的跨度,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行“过渡法”,也就是说在两者之间建一座可以走向彼此的桥。

先让同学列出自己喜爱的作家与读过的文学作品,以便对同学的观赏趣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时,查找两者的相像点。

比如说“十七年文学”中的《林海雪原》,现在的90后高校生很难宁静地读完这部“红色经典”,也不情愿读。

但他们对“英雄传奇”类的网络小说和网络嬉戏很感爱好,因此,先从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谈起,谈报恩与报仇的观念,谈传统观念上英雄人物的形象,或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或是诸葛亮式的儒将。

逐步引出《林海雪原》中的“英雄形象”———少剑波,然后再分析这部作品,论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小二黑结婚》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赵树理小说的大众化品格主要表现是:(1)文章平实,不买弄文笔,不追求唯美,不滥用修辞。

《小二黑结婚》一文,从全文分析,我们觉得与传统艺术中的评书非常接近,语言明快朴实,吸收了古代章回体小说的长处,每段用一小标题概括内容,但又不宥于采用对偶句式...现当代文学论述 2011-06-26 14:06 | (分类:默认分类)1,从《小二黑结婚》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赵树理小说的大众化品格主要表现是:(1)文章平实,不买弄文笔,不追求唯美,不滥用修辞。

《小二黑结婚》一文,从全文分析,我们觉得与传统艺术中的评书非常接近,语言明快朴实,吸收了古代章回体小说的长处,每段用一小标题概括内容,但又不宥于采用对偶句式作标题。

(2)文章开门见山,不沉迷于环境描写,而更侧重于概括性的言行描写。

如全文开头:“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

”一句话,两个反对婚姻自由的主要人物都粉墨登场了,这样的描述,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就觉得文章更容易理解。

详细的环境描写并不是不好,而是在那个年代,老百姓根本没心思看长篇大论式的环境描写,否则他们会觉得不知所云。

(3)故事情节紧凑,矛盾相对突出,处理问题也简捷果断。

紧凑的情节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突出的矛盾能够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作出是非公断,简捷果断地处理问题可以迎合大众的审美观。

例如文章中对金旺弟兄的描述,对金旺弟兄结局的处理,对二诸葛三仙姑思想的变化等,都是用很干脆而简短的语言带过。

总之,赵树理的作品虽然无可避免地带上那个时代思想与政治局限性的烙印,但是他对文章大众化品格的探讨与得失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的,,2,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写人、写情、写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

其谋篇布局自然简洁,故事进行当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写或抒情议论,然而读来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特别是人物的鲜明性格和强烈感情,自始至终贯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个整体。

笔者试就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性特征展开讨论,并努力寻找郁达夫小说中抒情性特征的艺术思想渊源。

一、在主观描述中与作者的情绪互为表里,感情“被激动的灵魂的呼吁”着郁达夫小说淡化了客观的叙述,而强化了主观性的描写,无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都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绪,构成了郁达夫小说抒情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们首先可以从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来观照郁达夫小说的抒情性特征。

在郁达夫小说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描写自然景物非常精细,而描写人物的行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反倒相当粗疏。

这就是他不太注重在人物的行动中刻画典型性格的缘故。

他描写人物的行动十分粗疏,而注重表现人物的情绪、感情与心理,再配之以富有诗情画意的精细的景物描写,这就有助于形成其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单纯的抒情风格。

在《马缨花开的时候》的开头部分这样描写窗外的自然景象:窗外面是二十边的还不十分大缺的下弦月夜,园里的树梢上,隙地上,白色线样的柏油步道上,都洒满了银粉似的月光,在和半透明的黑影互相掩映。

周围只是沉寂、清幽,正象是梦里的世界。

首夏的节季,按理是应该有点热了,但从毛绒睡衣的织缝眼里侵袭进来的室中空气,尖淋淋还有些儿凉冷的春意。

这一段景物描写,精细之极,有目共睹。

以“二十边”、“还不十分大缺”来形容“下弦月夜”,数量与形状的概念都十分明确。

接着描写园里的月光,在有些作家,恐怕只一句“园里洒满银粉似的月光”,也就够了,然而,郁达夫却非要一一写出“树梢上”、“隙地上”、“白色线样的柏油步道上”不可,这样的细致描写,更给人以遍地月光的形象化感觉,加重了月夜的氛围。

下面的描写就更精细。

作者不直接描写“首夏的季节”该热未热,那一丝“凉冷的春意”,是“从毛绒睡衣的织缝眼里侵袭进来的室中空气”中感到的。

这种具体真切、细致入微的笔触,在一般小说的景物描写中,都很少见。

但是,作者接着描写人物的行动以及他们的关系,就完全是另一种笔调:这儿是法国天主教会所办的慈善医院的特等病房楼,当今天早晨进院来的时候,那个粗暴的青年法国医生,糊糊涂涂的谛听了一遍之后,一直到晚上,还没有回话。

只傍晚的时候,那位戴白帽子的牧母来了一次。

问她这病究竟是什么病?她也只微笑摇着头,说要问过主任医生,才能知道。

这三个人物之间,本来存在着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但在作者高度概括的粗笔下,冲淡了,消失了。

那个“青年法国医生”,既无姓名,又无肖像、外貌、衣饰等描写,一概没有,仅一个“粗暴”的形容词,就算完成了人物的出场以及性格刻画。

既然是个“粗暴”的医生,但作者并不描写他的粗暴行动。

他只是“糊糊涂涂的谛听了一遍”,然后以一个形容词,概述他的全部行动。

而他听了一遍之后“一直到晚上,还没有回话”,这种跳跃式的概括描写,则把病人之间的关系、纠葛,全部抽掉了。

郁达夫所注重的,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主观情绪。

所以他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情绪的描写,相当细致。

如:而现在却已经是深沉的午夜了,这些吃慈善饭的人,实在也太没有良心,太不负责任,太没有对众生的同类爱。

幸而这病,还是轻的,假若是重病呢?这么的一搁,搁起十几个钟头,难道起死回生的耶稣奇迹,果真的还能在现代的二十世纪里再出来的么?心里头这样在恨着急着,我以前额部抵住了凉阴阴的玻璃窗面,双眼尽在向窗外花园内的朦胧月色,和暗淡花阴,作无心的观赏。

立了几分钟,怨了几分钟,在心里学着罗兰夫人的那句名句,叫着哭着:“慈善呀慈善!在你这令名之下,真不知害死了多少无为的牺牲者,养肥了多少卑劣的圣贤人!”这是多么强烈而又细致的主观情绪。

以上三个片段,本是顺序接续下来的,如果把它们连起来读,似乎不像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而更像散文。

这里,景象、气氛和感情,三者合而为一,情景交融,便有了一种淡淡的诗情。

不知哪位评论家曾经说过,小说戏剧的本质,永远属于诗,是抒情的叙事,或叙事的抒情。

我们从郁达夫的小说中大量篇幅的不同于一般散文的景物描写中可以感受,这种抒情性特征,不仅在于为环境气氛渲染,更在于“总要把热情渗入,才能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郁达夫小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中来观照郁达夫小说的抒情特征。

无论是情节小说,还是人物小说,都不能没有人物,必须靠人物发展、演示故事情节,因为无论情节或布局如何巧妙,如果没有生动的人物去搭配,必定索然无味,因此,可以说“人物赋予情节以生命和意义”。

郁达夫非常善于刻画人物,不只从表情、动作、对话、姿态、服饰……等方面的描摹,展示人物的音容笑貌,传达人物的神情气韵,更着重人物心理的描写、把蕴藏在内心世界中的冲突、动荡、不安,生动地展现出来,塑造出不同性格的人物。

因此,郁达夫更善于通过细腻微妙的感情线索从而将笔触深入人物内在的心理层次,更多地采用了“自白”的艺术表现手法。

郁达夫小说的心理描写,与一般小说的心理描写有不同之处:突出人物的自我感觉与内心矛盾。

由于他笔下的人物身处逆境,又特别敏感,因而自我感觉分外强烈,内心矛盾分外尖锐。

这集中表现为他们的理想与愿望破灭以后,那种感伤情绪无法解脱,悲愤之极,只能以死作了结。

《沉沦》是郁达夫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

小说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他近来觉得孤冷的可怜。

”这完全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感觉。

孤冷到了“可怜”的地步,可见情绪之低沉。

在表达形式上,一句话自成一段,而且直接用“觉得”字样,就把主人公内心的自我感觉,表现得十分突出。

郁达夫为了突出人物的心理感觉与内心矛盾,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世界,他的小说几乎不对人物作外貌描写。

恰如鲁迅所说:显示灵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作心理学家;尤其是陀思妥也夫斯基那样的作者。

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

(《穷人》小引,《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郁达夫也是这样一位“心理学家”,他手中拿的似乎不是画笔,而是解剖刀,当这把刀直入人物的内心,那么心中的一切便剖露无疑。

虽然人物似乎没有明确的外部特征,但读者却可通过人物的感伤、忧郁、悲愤而又不甘堕落、沉沦的矛盾心理特征,在想象中画出人物的外貌。

可以说,郁达夫笔下的人物心理,总带着一点“病态”,读者便可依此想象出人物的“病容”。

有时,郁达夫也勾勒几笔人物的外貌,但这是为了有助于揭示人物的心理。

《银灰色的死》对主人公的外貌描写,是郁达夫小说中最为集中、充分的一篇。

但这描写很特别,它不在小说开头人物出现时,也不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而是在结尾人物死后,以一个区役所的老仆贴出告示为媒介,来描述人物的外貌。

“那一张告示说”:行路病者,年龄约可二十四五之男子一名,身长五尺五寸,貌瘦;色枯黄,颧骨颇高,发长数寸,乱披额上,此外更无特征。

衣黑色哗叽洋服一袭。

衣袋中有Emest Dowson's Poems and Prose 一册,五角钞票一张,白绫手帕一方,女人物也,上有S.S.等略字。

身边遗留有黑色软帽一顶,脚穿黄色浅皮鞋,左右各已破损了。

主人公瘦弱枯黄的“病容”,正是他那孤冷忧郁的“病态”心理的反应。

作者将他的外貌在结尾时描写出来,仅仅作为内心世界自我暴露后的一个外部标记。

所以,在通常情况下,郁达夫采用的是单刀直入的心理描写——人物赤裸裸的自我暴露,以突出自我感觉与内心矛盾。

就是在偶尔写到人物的外貌的时候,他的着眼点仍然是为了揭示人物的“病态”心理。

《沉沦》所塑造的形象的深刻性,就在于它表现了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而且在此过程中的每一个感情波纹,都揭示得非常正确、细致。

主人公一开始的心理感觉是触景伤情,并引起对现实环境的感伤、不满,以至复仇的心理。

这种心理感觉之所以产生,正如他在日记写到:我何苦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

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们日本人轻侮的。

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

“故乡岂不有明媚的山河,故乡岂不有如花的美女?我何苦要到这东海的岛国里来!“到日本来倒也罢了,我何苦又要进这该死的高等学校。

他们留了五个月学回去的人,岂不在那里享荣华安乐么?这五六年的岁月,教我怎么能挨得过去。

受尽了千辛万苦,积了十数年的学识,我回国去,难道定能比他们来胡闹的留学生更强么?“人生百岁,年少的时候,只有七八年的光景,这最纯最美的七八年,我就不得不在这无情的岛国里虚度过去,可怜我今年已经是二十一了。

“槁木的二十一岁!“死灰的二十一岁!有感于祖国的贫穷,岁月的虚度,使他自然而然地忆起自己青少年时代的一段生活。

由于三岁丧父,家境困苦,在他的小小的书斋里过了十几个春秋,便跟了他的哥哥到日本来留学。

这时候,他已种下了“忧郁症的根苗”。

而在异国,他所感到的同学的“白眼”,单调的生活,使他越来越忧郁。

又如何排解心中的愁绪呢?预科卒业之后,他听说N市的高等学校是最新的,并且N市是日本产美人的地方,所以他就要求到N市的高等学校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