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分析教案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 训练学生分析、解读诗歌的能力,提高答题技巧。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意境、情感、形式等。
2. 诗歌的鉴赏方法:抓住意象、分析情感、品味语言等。
3.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技巧。
三、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诗歌鉴赏题型的答题技巧。
四、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情感的分析和解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诗歌的基本特点:讲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形式等基本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诗歌。
3. 诗歌的鉴赏方法:教授抓住意象、分析情感、品味语言等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
4.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技巧:讲解诗歌鉴赏题型的种类及答题技巧,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课堂练习:给出几首诗歌,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一道诗歌鉴赏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基本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能力。
3. 学生诗歌鉴赏题目的答题正确率。
七、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
2. 相关诗歌鉴赏资料。
3. 教学课件。
八、教学策略:2.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提高课堂氛围。
九、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开设诗歌鉴赏讲座,邀请专家分享鉴赏经验。
3. 组织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诗歌鉴赏技巧。
六、教学目标:1. 加深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共鸣和感受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形式和技巧的鉴赏能力。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教案)

诗歌鉴赏专题三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教学目标:理解诗歌鉴赏常见的问答模式,并学会运用在具体的答题当中。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学会使用这几种答题模式。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复习,教师点拨指导,练习巩固。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动作规范,可以减少失误”,本节课我将引导大家正确理解诗歌,规范答题,提升学生诗歌的作答能力。
二.分类讲解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对画面特征或意境特征做概括。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诗歌鉴赏客观题教案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歌鉴赏选择题解法探究三台中学补习中心李俊科【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设题角度。
(考什么?)2.探究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设题陷阱。
(怎么考?)3.探究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怎么解?)4.提高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得分能力。
【教学过程】一、研题读纲明方向阅读下面三首诗歌,探究高考诗歌选择题的设题角度和设题陷阱。
(考什么?怎么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题。
宿武陵即事孟浩然[1]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2]。
注[1]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
[2] 人物是秦余:引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暗夕阳尽”以景物的光影变幻,写诗人对暮中江水的印象。
B.“潭影似空虚”则表现诗人对夜色中深潭倒影天光的独特感受。
C.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壮阔美好。
D.颈联写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4题。
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教师版)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分析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教师版)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分析教案[优秀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8551b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4.png)
(教师版)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分析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教师版)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分析教案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分析教案考试说明: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设题角度(考什么?)2、分析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设题陷阱(怎么考?)3、摸索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怎么解?)一、考试情况说明:二、示例分析:(1)次韵尹潜感怀(陈与义①)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②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
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
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
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
②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的幸运之情。
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
“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做的旗,常用来指皇帝;“白羽”指白羽扇,古代将军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住,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作者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李益①)寒山②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①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身在江淮。
②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
下列对这两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写出了笛声清晰、哀婉的特征,令听者黯然神伤,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引发了深夜无眠之人的无限愁思。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解析》教案

刘进球《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解析》教案(提要)【教学目的】1、通过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和文学素养。
2、通过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和解题能力。
【教学内容、步骤】一、考点解析1、高考《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略)2、历年高考文学鉴赏题命题概况(略)3、新《语文教学大纲》有关规定*“阅读”部分要求5、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6、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8、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
*“选文”方面规定选文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古代作品占有适当比例,兼顾外国作品,比例一般可为5:4:1。
课文总数应不少于140篇,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一般各占50%。
在全部课文中,文学作品可占60%。
*教学“方式”提示4.重视古诗文的诵读。
我们认为,作为对世纪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必须多读古代文学作品。
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决不能抛开我们的优良传统。
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都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经过了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新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1%。
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因为这部分内容,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熟读成诵,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作品词句的含义和思想内容,重点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古诗阅读客观题的解题技巧 教案-高三语文复习

古诗阅读客观题的解题技巧教案(公开课)语文组郭丽华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设题角度(考什么?)2、分析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设题陷阱(怎么考?)3、摸索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怎么解?)教学过程一、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和情况分析新课标全国卷《考试大纲》: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的变化: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由之前的两道主观题,变成选择题加主观题。
考查侧重点的变化: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鉴赏。
二、回顾高考真题,探究命题角度【2017年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1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BE)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表现手法,情感态度)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语句理解:重点字词理解有误)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语句理解)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语句理解)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情感态度误判)【2017年新课标2卷】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BD)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表现手法、语句理解)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语句理解)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语句理解)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试题讲评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试题讲评》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一)设计意图本次《江村》诗歌鉴赏课是设计用于高三自主命题考试后讲评,通过回顾固有知识,结合高考题引导同学们梳理古代诗歌语言风格鉴赏的要点,总结答题的规律,以期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古代诗歌语言风格类型题的答题方法。
(二)教材分析《江村》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歌,是高三年级四月份消化性考试语文试卷设置的一道诗歌鉴赏题。
这首诗是杜甫在饱经战乱后到达西南地区得到好友帮助,暂时过上安稳日子时期创作的一首精品诗作,展示了杜甫诗歌别样的风格特征。
这首诗营造了宁静的氛围,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优美的景物,叙写了温馨闲适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难得的满足与欣然。
也能够让学生在与以往学过的杜甫的多数“史诗”类型诗篇形成对比,感受杜甫不一样的诗歌风格,从诗篇的语言风格中去体会真实语境中的独特情感体验,并且学会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三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高考全面冲刺阶段,他们经历了课内学习与一轮复习,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一轮复习也学习了古代诗歌鉴赏版块的知识点,已经基本掌握了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但是,这些学生属于志远班学生,相对而言他们的语文素养还不够,基础较为薄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不足,古代诗歌鉴赏题常常成为他们丢分比较严重的区域。
所以本次讲评课依旧会把解理诗歌的内涵和鉴赏语言风格的答题要点贯穿在教学活动中,以期他们能够巩固语言风格鉴赏的知识要点,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四)根据以上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复习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
能力目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学会用归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德育目标:积累诗歌名句,感悟诗歌的创作风格,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学会用归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演练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教学时间】一课时(五)过程安排教学的具体过程拟设计为回顾——讲解——归纳——训练几个步骤走。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分析教学设计2篇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分析教学设计2篇The teaching design of analyzing and answeri ng skills of poetry appreciation in college entr ance examination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分析教学设计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汉语是中国的语言文字,汉语常识一般指研究汉语所需具备的领域内的基础知识。
本教案根据汉语常识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分析教学设计2、篇章2: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教学设计近年高考,尤其是20xx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异彩纷呈,可是,考生这道题的得分却相当不理想。
除了考生鉴赏能力薄弱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考生缺少答题的技巧。
本文是小泰整理的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分析,欢迎阅读。
篇章1: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分析教学设计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
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
“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
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七点:一要注意题目。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作者。
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分析教案
考试说明: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设题角度(考什么?)
2、分析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设题陷阱(怎么考?)
3、摸索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怎么解?)
一、考试情况说明:
二、示例分析:
(1)次韵尹潜感怀(陈与义①)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②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
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
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
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
②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的幸运之情。
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
“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做的旗,常用来指皇帝;“白羽”指白羽扇,古代将军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住,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作者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李益①)
寒山②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①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身在江淮。
②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
下列对这两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写出了笛声清晰、哀婉的特征,令听者黯然神伤,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引发了深夜无眠之人的无限愁思。
B、“寒山吹笛唤春归”的“唤”生动形象,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笛声仿佛在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C、相传,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
“不待天明尽北飞”写出了大雁急切北飞的心情,流露出对大雁只需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的羡慕。
D、“此夜曲中闻折柳”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
古人送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相赠,以表达恋恋不舍之情,古诗中不乏其例。
E、《春夜闻笛》中一、二句写寒山笛声,三、四句写大雁北飞,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以人唤春归开始,以雁尽北飞作结,形象跳跃,寄寓得体,委婉而有新意。
(3)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
②翻:反而。
③共传:一起举杯。
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
“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写伤别。
“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
“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E、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三、设题角度总结:
1、内容:意象、意境、形象及其特点
2、情感主旨
3、语言:风格及关键词句含义、作用效果
4、手法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白描工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对比衬托、渲染烘托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列锦等
结构技巧:以景结情、卒章显志、抑扬等
5、比较赏析:内引外联
6、基础知识:诗歌文体知识、文化常识
四、结合以上示例分析错因:
1、词句翻译不准,内容理解有误
2、不明诗人意图,情感体察有误,
3、效果分析不准,手法判断有误,
五、课内训练:
鹧鸪天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辛弃疾)晚岁躬耕不怨贫。
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
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①陌上尘。
(注)①柴桑:地名。
位于今江西省九江西南,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晚年居住于此。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作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陶渊明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作者在本词中充分显现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多处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如“躬耕”出自“躬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
C、“晋宋之间事”指的是当时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乱世下,陶渊明只能选择独善其身,就像自己笔下桃花源中的人一样不问世事。
D、“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了对比,突出了陶渊明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E、这首词是作者表达对陶渊明的喜爱的词作,写陶渊明其实也是写作者自己,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六、解题方法技巧:读懂诗歌是关键,审清题目明要求;细读选项划要点,对照诗句细分析;正选排除巧妙用,确保选项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