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简介

合集下载

华南理工材料、化学系

华南理工材料、化学系

应用化学学科学科带头人——廖世军(教授、博导)学术团队催化及能源化学学科带头人兼学术负责人——廖世军(教授、博导)李映伟(教授、博导)、傅志勇(上岗教授)、李白滔(副教授)、宋慧宇(副研究员)、梁振兴(讲师)固态化学学术负责人——刘江(教授、博导)王黎明(副教授)、邓远富(讲师)精细化工学术负责人——钟振声(副教授)张逸伟(副教授)、李秀华(副教授)、潘跃晓(副教授)、任颜卫(讲师)纳米材料化学学术负责人——张伟德(教授、博导)叶建山(教授、博导)、陈彩虹(副教授)化学与药物化学学科带头人——江焕峰(教授、博导)学术团队有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学科带头人兼学术负责人——江焕峰(教授、博导)刘海洋(副教授)、祝诗发(副教授)、袁高清(副教授)、邓国华(副教授)、尹标林(副研究员)、戚朝荣(讲师)功能分子研究学术负责人——曾和平(教授、博导)曾伟(教授)、王婷婷(讲师)生物有机与功能材料学术负责人——曹德榕(教授、博导)孙东成(副教授)、汪凌云(助理研究员)纳米及萃取化学学术负责人——曾振欧(教授)柳松(副教授)、吴松平(副教授)纳米生物与分析化学学术负责人——王立世(教授)王海水(教授、博导)、胡建强(副教授))学术团队化工系统工程和产品工程学术负责人——钱宇(教授、博导)周健(教授、博导)、章莉娟(教授、博导)、李秀喜(副教授)、陈赟(副研究员)、杨思宇(助理研究员)、郭新东(讲师)吸附与反应分离团队学术负责人——李忠(教授、博导)王海辉(教授、博导)、奚红霞(教授、博导)、袁文辉(研究员)、夏启斌(副研究员)、王素清(助理研究员)朱宝璋(高工)精细化学工程团队学术负责人——黄洪(教授)张会平(教授、博导)、肖新颜(教授、博导)、瞿金清(教授、博导)、沈慧芳(副研究员)、叶代勇(副教授)、张心亚(上岗研究员)、傅和青(副研究员)、夏正斌(副教授)、司徒粤(助理研究员)、伍明华(副研究员)、鄢瑛(副教授)化学工艺团队学术负责人——陈砺(教授、博导)董新法(教授、博导)、方利国(副教授)、严宗诚(副教授)、耿建铭(讲师)纳米材料与纳米催化技术学术负责人——彭峰(教授、博导)余皓(上岗教授、博导)、王红娟(副教授)、江琦(副教授)、冯景贤(副教授)生物质资源化工学术负责人——邱学青(教授、博导)欧阳新平(教授、博导)、楼宏铭(副研究员)、邓永红(副教授)、庞煜霞(副研究员)、周明松(副研究员)功能化学品技术学术负责人——程江(教授、博导)杨卓如(教授、博导)、涂伟萍(教授、博导)、文秀芳(副研究员)、皮丕辉(副教授)、蔡智奇(副教授)、胡剑青(副研究员)、王锋(助理研究员)生物材料和制药工程学术负责人——江燕斌(教授、博导)叶勇(副教授)、何道航(副教授)、潘娅(讲师)、刘美凤(副教授)绿色催化与能源学术负责人——李雪辉(教授、博导)黄肖容(副教授)、关建郁(副教授)、王芙蓉(工程师)、于英豪(助理研究员)天然气技术学术负责人——樊栓狮(教授、博导)解东来(教授、博导)、李静(上岗教授)、朗雪梅(副研究员)、徐文东(副研究员)、王燕鸿(助理研究员)传热强化与节能学术负责人——张正国(教授、博导)高学农(教授、博导)、方玉堂(教授)、方晓明(研究员)、杨建平(高级工程师)、微纳传热与节能学术负责人——汪双凤(教授、博导)李国庆(副教授)、李亚军(副教授)、王卫星(副研究员)、蒋翔(副研究员)室内环境技术学术负责人——张立志(教授、博导)阮复昌(教授)、裴丽霞(副教授)、徐建昌(讲师)、汪南(助理研究员)能源化工与节能学术负责人——邓先和(教授、博导)常杰(教授、博导)、潘朝群(副研究员)、黄扬明(副研究员)、催化及能源化学学术负责人——廖世军(教授、博导)李映伟(教授、博导)、傅志勇(教授)、李白滔(副教授)、梁振兴(副教授)、夏建伟(高工)纳米材料化学学术负责人——张伟德(教授、博导)叶建山(教授、博导)、谢逢春(副教授)、余宇翔(讲师)绿色有机合成化学学术负责人——江焕峰(教授、博导)曾伟(教授、博导)、祝诗发(上岗教授、博导)、袁高清(教授)、尹标林(教授)、戚朝荣(讲师)功能分子研究学术负责人——曾和平(教授、博导)钟振声(教授)、王婷婷(副教授)、邓远富(副教授)、张逸伟(副教授)、刘国良(讲师)生物有机与功能材料学术负责人——曹德榕(教授、博导)孙东成(副教授)、邓国华(副教授)、李秀华(副教授)、汪凌云(副教授)无机纳米材料与催化学术负责人——刘海洋(教授、博导)曾振欧(教授)、柳松(副教授)、吴松平(副教授)、任颜卫(讲师)纳米生物与分析化学学术负责人——王立世(教授、博导)王海水(教授、博导)、胡建强(教授)、曾建皇(副研究员)、宋慧宇(副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老师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老师简介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肽药物PEG修饰及控缓释聚合物微球结构性能关系的研究(No.),2008.1-2011.12,主持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载药微球的结构、控制释放和模型化设计(No.),2005.1-2007.12,主持
9.香港创新科技署科技创新项目,研制具有高生物利用度的胰岛素纳米结构口服制剂(No.ITP/006/08NP),2009.4-2011.4,主持
3.Di Xiong, Xiaofang Zhang, Shiyuan Peng, Huawei Gu, and Lijuan Zhang*. Smart pH-sensitive micelles based on redox degradable polymers as DOX/GNPs carriers for controlled drug release and CT imaging.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18, 163: 29-40(SCI,2区,3.887)
1989-至今,华南理工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 工作
2014.10-2015.1,美国休斯顿大学 高级访问学者
科学研究
情况简介
研究方向:
(1)新型功能材料化学品的研究和开发:1)智能响应性控缓释和靶向功能药物载体材料和新型药物传输体系;2)重金属吸附和钝化功能材料;3)精细化学品功能材料。(2)融合化学、化工、材料、生物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多相复杂结构化微颗粒体系的构性关系、优化设计和制造。
7.Wenjing Lin, Na Yao,Long Qian, Xiaofang Zhang, Quan Chen, Jufang Wang* Lijuan Zhang*.pH-responsive unimolecular micelle-gold nanoparticles-drug nanohybrid system for cancer theranostics.ACTA Biomaterialia,2017,58: 455-465(SCI, 1区top,6.008)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老师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老师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老师简介
姓名Hale Waihona Puke 职称 招生专业王红娟 副教授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75.11 籍贯
河南
民族 汉 最高学位 博士
党派

研究方向
纳米材料及其应用
2003-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任教; 主要学习工 2000-2003,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作简历和主 1997-2000,青岛化工学院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要学术兼职 1993-1997,郑州轻工业学院化工系,精细化工专业攻读学士学位;
4 H.J. Wang, C.M. Zhou, F. Peng, et al. Glucose biosensor based on platinum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sulfonated-carbon nanotubes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Int. J. Electrochem. Sci., 2007,
3 H.J. Wang, A.L. Zhou, F. Peng, et al. Mechanism study on adsorption of acidifi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to Pb(II). J. Colloid Interf. Sci., 2007, 316: 277–283
l 碳纳米管的有机功能化修饰与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性能,广东省自然科学博士启动基金,主 持人,(No.04300148,2004-2006)
代表性论文:
1 H. J. Wang, H. Yu, F. Peng,et al. Methanol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n highly dispersed Pt/sulfonated-carbon nanotubes catalysts. Electrochem Commun, 2006, 8(3): 499-504 (SCI)

吴晖教授专家简介

吴晖教授专家简介

吴晖教授简介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领域有保健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天然活性成分的纯化及代谢机理、食品安全管理与标准法规、微生物与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食品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检测与控制。

已发表文章150多篇,SCI/EI论文45篇,申请专利50件,授权35件。

学校职务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安全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产业研究所所长《现代食品科技》(EI源刊)常务副主编社会兼职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会审专家;2.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4.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国家和广东省科技评审专家库专家;6.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专家库专家7.工业和信息化部品牌培育技术创新专家;8.广东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9.广东省、广州市突发事件应急专家;10.广东省保健食品协会副会长;11.河南省品牌促进会副会长;12.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常务理事;13.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优势具有强大的资源转化和整合能力,拥有一个集技术、管理和法律咨询的高水平技术服务平台和团队。

1.高端人力资源丰富2.品牌策划精英汇萃3.质量认证和管理体系完善4.分析检测和控制力量强大合作伙伴与100多家企业建有合作关系,保健食品企业有广州市宝生园有限公司、南京中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好形象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广州华瑞食品有限公司等,食品企业如加多宝集团、广东天地壹号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湖北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真美食品有限公司、广东珍奇味食品有限公司、广州华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萃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化妆品企业有索肤特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采诗化妆品有限公司,广州好迪化妆品有限公司等。

用心服务创造价值。

历届行政领导(续) - 华南理工大学

历届行政领导(续) - 华南理工大学
李元元
副校长
1998.12~1999.12
瞿金平
副校长
1998.12~1999.12
1999.12~2003.9
刘焕彬
校长
1999.12~2003.9
韩大建(女)
副校长
1999.12~2000.10
杨晓西
副校长
1999.12~2002.12
吕廷秀
副校长
1999.12~2003.9
李元元
副校长
1999.12~2003.9
张进
筹委会副主任
1953.4~1955.4
1955.4~1958.9
罗明燏
院长
1955.4~1958.9
陈永龄、罗雄才1955.5任副院长前仍为华南工学院筹委会副主任
张进
副院长
1955.4~1958.9
陈永龄
副院长
1955.5~1956.11
罗雄才
副院长
1955.5~1958.9
1958.6华南化工学院筹委会成立,1958.6~1959.6罗雄才任筹委会主任委员
1972.4~1978.5
聂菊逊
革委会副主任
1972.6~1973.1
郭仁义
革委会副主任
1972.9~1978.5
李运隆
革委会副主任
1973.5~1978.5
罗雄才
革委会副主任
1973.5~1978.5
罗荣
革委会副主任
1976.11~1978.5
李植光
革委会副主任
1977.4~1978.5
1978.5~1979.2
贾信真
副校长
1991.5~1991.11
林维明
副校长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导 师 姓 名:朱剑飞、性 别:男职 称:教授招 生 专 业:传播学招 生 层 次:招收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所属院系:新闻与传播学院联 系 电 话:电 子 邮 件:导师简介:1956年8月出生,1988年7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曾任三省区(广东、广西、海南)五台(广东电视台、广西电视台、海南电视台、广州电视台、深圳电视台)联办的大型电视理论刊物《南方电视学刊》常务副总编辑,高级编辑;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兼新闻传播系主任、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主要代表作:《中国文化思辨:从文学走向传播》(论著)、《春风绿南粤——邓小平理论与广东实践》(电视政论片);承担过广东省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报告“广电产业篇”(广东省政府中标课题)、中国视听传媒如何应对舆论战信息战(中宣部及国家广电总局指令性调研课题)、主编大型电视理论文集《前沿论说》第一、二、三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中央电视台网站实时专访录《电视刊物与理论建设》。

个人及其作品获得过的主要奖项有——个人:第二届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

论著:《中国文化思辨:从文学走向传播》(获第二届广东文化传播精品奖之论著二等奖) 论文:《广东电视文化发展如是观》(获第二届广东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广东电视“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当世界向我们走来的时候——关于大陆电视在开放格局中的若干思考》(获第二届广东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2002年颁发的“国际优秀论文奖”)《改革在这里找到了突破口——栏目制片人制对中国视坛全方位的撞击》(获’99全国记协“中国新闻事业50年百篇优秀论文奖”、首届中国电视“南方杯”学术论文一等奖、2002年“中国理论创新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走进新时代 开创新纪元——中国电视发展的战略选择》(获2001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期刊优秀论文二等奖)《上海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思路的启示》(获2001年中国首届新闻专业期刊优秀“刊载类”论文金奖)《集团化:中国电视在困惑与希望中前行——华东地区对口考察归来的命题思考》(获2001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新世纪广播电视的改革发展》征文大奖赛一等奖、第三届中国电视“南方杯”学术论文一等奖)《WTO 与中国电视》(获2002年全国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优秀“刊载类”论文二等奖、2002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期刊优秀论文一等奖)《频道制:电视媒体与时俱进的明智选择》(获2005年度广东电视“十佳”优秀作品奖)《心无界志高远——牡丹江广电五年改革发展启示录》(获2006第三届广东文化传播精品奖之论文二等奖)电视片:《春风绿南粤——邓小平理论与广东实践》(获1999广东省文化精品奖、广东省广播电视优秀作品一等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系列片一等奖)社会兼职: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影视)副会长;广东文化传播学会国际华语电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艺术理论研究会常委、电视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学研究委员会理事、中国广播影视期刊协会理事;中央电视台课题组特邀研究员;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改革发展调研组成员;广东省文化批评协会理事;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社科院文化产业综合研究组成员(特邀);广东省新闻专业高级职称评审组专家评委。

传承与创新中的客家文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谭元亨教授访谈

传承与创新中的客家文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谭元亨教授访谈

谭元亨(1948-),广东顺德人,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学科带头人,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国际IRSCL会员及湖南省作协专业作家,历任湖南省市青联、政协委员、作协副主席。

调回广州后,任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

获国家级政府奖5项,全国性奖5项,出版文史哲工著作200种,4000万字,主要研究方向:历史哲学、人类学、文学理论与创作、建筑美学等。

代表作《元亨文存》8卷、《谭元亨文集》12卷。

理论著作《中国文化史观》《华南两大族群的文化人类学建构》《广府人史纲》《客家文化史》《十三行史稿》等,文学著作《客家魂》《十三行世家》《后知青.女性三部曲》等,纪实《无效护照》《潘氏三兄弟》等。

有的被译为英、法、日等国文字。

到欧美、亚非十多国讲学。

还有《客家女》《客家人》《正道沧桑》等百部(集)影视作品。

译作数部。

传承与创新中的客家文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谭元亨教授访谈谭元亨,阳玉平■■名家语丝WORDS FROM THE CELEBRITY人类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

收稿日期:2019-05-09作者简介:谭元亨(1948-),广东顺德人,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历史哲学、人类学、美学等;阳玉平(1981-),女,苗族,广西桂林人,副编审,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18级博士生,《社会科学家》杂志副主编,研究方向:美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编辑出版。

摘要:谭元亨教授在创作与理论研究中一直秉承初心与人文关怀,他的文学创作始终保存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敏感与痛切,他的理论研究延续老一辈学者的严谨与客观。

其众多学术著作,如30万言的《中国文化史观》及近40万言的《华南两大族群的文化人类学建构》等,都无不关注中国人、关注中国文化、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下的地域文化。

作为客家人,谭教授对于客家文化的关注与研究,不仅仅在于一种乡土情怀与客家人的悲悯情怀,而是在中华文化的思维下来考察这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如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提出客家人作为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更是世界民族大迁徙的东方部分的历史铁证,从根本上解决了客家人的族源、迁徙史与文化认同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客家人精神史的研究。

兰林锋简历-百度文库

兰林锋简历-百度文库

兰林锋简历
兰林锋,福建武平人,华南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珠江学者,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评审专家,国际信息显示协会(SID)北京分会技术委员会委员,美国化学会旗下知名期刊ACS Appl. Mater. & Interfaces客座编辑。

从事基于OLED显示、柔性显示、印刷显示应用的薄膜晶体管(TFT)关键材料与器件的研究。

发明了高迁移率、高稳定性的稀土掺杂氧化物半导体材料(Ln-IZO),迁移率可达50 cm2/Vs。

此后,参与成立广州新视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将Ln-IZO 成功用于国内首块氧化物TFT驱动的彩色AMOLED 显示、透明显示和柔性显示。

相关成果获得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发表SCI论文100多篇,被引用2000多次。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多件,已授权20多件。

编写《印刷显示材料与技术》、《有机光电子技术》、《半导体科学与技术》、和《Organic Light-Emitting Materials and Devices, Second Edition》等论著或部分章节。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市科技计划、企业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近20项,累计经费1000多万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简介
1、汪晓军
博士,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废水处理及其相关的生物技术开发研究工作;首创化学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技术,在垃圾渗滤液处理及废水深度处理得到广泛工程化应用;目前正开展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为主导的废水新型节能降耗脱氮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超200篇,获国家授权专利超60项,相关成果已广泛应用工程项目中;曾获国家发明展览金奖、广东省环境保护技术二等奖、环保部环境保护技术三等奖。

2、姚顺春
博士,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能源高效低污染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LIBS青年科学家,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碳普惠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发改委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能源清洁转化与系统优化研究,重点开展燃烧诊断、排放监测及其控制技术研究;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项目,承担华电集团、广东电网公司、粤电集团等单位委托项目多项;发表论文60余篇,SCI/EI 收录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件、实用新型专利17件;相关成果
获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

3、马邕文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进入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长期致力于工业污染控制及清洁生产新技术的研究,提出了“造纸废水封闭循环技术”及“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的嵌入式三层网络控制方法”和“造纸废水的物化-生化一体化处理方法”,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及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并在全国八十多家造纸厂应用,每天共处理造纸工业废水七十多万吨,每年通过节水、节电、沉渣回用等直接为社会创经济效益2.07亿元。

其“二次纤维造纸废水的封闭循环及其污泥回收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及理论目前已被学术界认可并被越来越多的造纸厂采用,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4、付名利
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华南理工大学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学术团队成员,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环境应急与风险防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核心骨干。

研究方向包括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和环境功能材料;有机废气(VOCs)治理与移动源排气净化功能材料、反应机理等。

5、浦跃武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年以来,作为项目主持人,已完成技术转让项目13项,现正推广染整污水生化处理、高浓度有机
污水资源化综合治理、新型酒精发酵罐等技术;发表论文数十篇,获专利授权十项,2008年获华南理工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奖;目前与其他院校合作开展污水生化处理新技术、发酵技术及设备、中药组分提取及应用等研究工作。

6、石林
教授, 环境与能源学院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矿物活化制肥、钾长石的开发利用、土壤重金属钝化剂制备、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农业资源化利用、大气汞和二氧化硫等气态污染物释放特征、作用机理以及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长期致力于矿物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科学技术的研发工作,主要成果包括:(1)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生产钾钙硅矿物质肥料,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4项;(2)土壤调理剂和土壤重金属钝化剂,该技术能全面提高土壤和作物品质、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目前已在韶关、广州等地进行大规模农田种植试验;(3)开发硫化碱法烟气脱硫脱汞技术,该技术在实现烟气脱硫脱汞的同时达到了硫资源的充分回收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