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制是怎样形成的

合集下载

知识点4_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知识点4_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内阁制下的首相】
现在普选制是全民普选,按照659个选区, 每区得票最高的获得议员资格,再统计659人 中占多数的党员是哪个党,由这个党的领袖出 任内阁首相,英王在白金汉宫形式上宣布任命 书。首相组建内阁和政府班子,把名单再交国 王批准。而国王是没有可能不批准的。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典型例题】
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
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1815年波旁王朝
复辟,颁布钦定宪法;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
和国;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年建立法兰西第三
共和国;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内阁的由来】
1.国王经常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里召开会议,因此人 们称之为内阁会议。 2.18世纪初,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组织,只是由少数 大臣参加的一种会议。 3.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 经常主持内阁会议,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 位首相。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和制。
——摘编自《欧洲近现代历史
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两国在代议制
民主发展进程中为什么会呈现如此大的差异性?(8分 )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典型例题】
材料三 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天……面对 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却几乎一言不发……华 盛顿的沉默和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1787年9月17日,美 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 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英国责任内阁制

英国责任内阁制

2003年布莱尔准备为伊拉克问题丢官的报道 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在18日英国报纸刊登的一则
专访中表示,在3月英国议会就伊拉克战争问题进行表 决时,他曾命令下属做好准备,以便万一在议会投票中 失败时辞职。
3月18日,布莱尔在英国议会就开战问题的表决中 获得了议会的支持,但他作为工党领袖的威严受到了打 击———因为他所在的工党内部有许多议员在这个问题 上站到了他的对立面。那天,在经过长达9.5个小时的 激烈辩论后,英国议会下院终于以412票对149票通过 了支持“以一切必要手段解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5
近孟德代斯英鸠国说,出当现立过法 权时独,和裁自行的由政就权首不合相复而吗存为在一? 了为。什么?
从下列材料分析英国首相的权力可能受哪些制约?
材料1 布莱尔带领工党自1997年上台,..在伊拉克 战争和内阁丑闻的影响下,支持率近年来不断下跌。
材料2 七名工党议员星期三(06.9.6)宣布辞去政府 职务,要求布莱尔下台。共有17名工党议员在那份公 开信上签字。
D
5.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 立是 A. 17世纪末《权利法案》的颁布 B. 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的开始形成 C.19世纪中责任内阁制的完善 D.17世纪末《三年法案》的通过
C
7、英国代议制民主政体建立的重要影响是
①有利于英国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
展的时期
②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
全体一致,集体负责制。 (3)去留方式:
内阁失去下议院信任时,全体辞职或请求国王 下令解散下院,重新进行大选。
7
5、内阁与首相关系:内并阁与全首体相成在员政对治政上府 共集 进体 退负 。责, 6、内阁与议会关系:
内阁制政府对议会全权负责,若遭到议会不信 任案,就得集体辞职;或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一、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含义: 2、形成过程:
制定(政策) 提交(议案) 行使(最高行政权) 协调(政府职权) 紧急状态下紧急行动 必要时宣布提前大选
3、内阁的权力
4、内阁的地位 英国最高行政机构,最高立法动议机构。 19--20世纪以来,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 核心。
思考:你知道卡梅伦作为首相的三重身 份吗?卡梅伦有哪些权力? 政府首脑;议会领袖; 政党领袖; 职权:行政权、立法权、 任免权(内阁成员和非内阁 成员等)、领导内阁权、制定 执行国家大政方针等。
1.首相兼任财政大臣的惯例.
2.加强与辉格党联系,形成了 议会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的 惯例. 3.他加强与下院联系,使下院 权力逐渐加大. 4.开始首相入主唐宁街的惯例. 5.其辞职成为对议会负责惯例
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罗伯特· 沃波尔(1676-1745年)
一、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含义: 2、形成过程: 没有任何成文法律为依据,依靠惯例形成的 (1)起源: 16—18世纪初,枢密院中外交委员会 (2)形成: 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3)发展: 18C后期,形成内阁可以提前大选惯例 (4)完善: 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6、议会与内阁的关系: 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后来发展内阁控 制议会
一、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二、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影响 1、代议制的含义: 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 政,讨论和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 2、英国宪政(或政治制度)的特点:
英国议会与内阁的关系
首相
内阁与首相在 政治上共进退
议会大厦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
(行政权)
(国家象征 统而不治)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议会至上”和“虚君制”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又称“责任政府制”或“代议政府制”,处于资产阶级内阁制的较高发展。

它主要是指国家垂下机构的核心——内阁,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换言之,“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原则是英国内阁制奠定的基石,是与“虚君制”并存的。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内阁制的萌芽第一代立宪君主威廉三世性情刚愎,富于政治和军事才能,起初总想在没有内阁顾问的情况下亲自决断大事。

可是当他于1690年夏季率军征伐爱尔兰,又因玛丽女王性格荏弱而难以独掌王权时,便建立了一个9人内阁,襄助女王处理国务。

……威廉三世在即位后的头几年尽力维持一个兼容两党的混合内阁,企图用扶弱抑强的手段来加强自己的势力。

……1694年,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

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人才成为议会中席位较多的党派。

这就不难看出,辉格党人在1695年的胜利不是他们组阁的原因,而是结果。

这种先组织内阁,后得到选民认可的史实,说明当时有内阁而无责任内阁制。

而且,不仅1694年内阁是如此组成的。

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③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通过阅读这条材料,我们可以知道:①1690年,当威廉三世忙于爱尔兰时,他不得不设立内阁,以协助性格荏弱的玛丽女王处理国务。

②设立兼容两党的混合内阁,起初是威廉加强王权的重要手段。

③1694年,当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辉格党人并不是议会中的多数派。

④1695年,辉格党人的胜利是他们先组织内阁,后得到选民认可的结果。

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内阁都不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从这条材料中,我们还可以得知:①从专制国王或立宪君主的角度看,加强王权都是他们最迫切的主观愿望。

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议会与国王和政府大臣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就为内阁制萌芽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第一代立宪君主时期,萌芽中的英国内阁制并不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其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朝的内阁制度,本文将详细介绍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背景、组成结构和运行方式。

一、内阁制度的产生背景明朝建立之初,为了解决朝廷集权过重的问题,减轻皇帝的政务压力,实行内阁制度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内阁制度的产生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1.政务繁杂: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国家面临众多的政务问题,单凭皇帝一人难以应付。

为了提高政务效率,明太祖决定引入内阁制度。

2.扩大参政范围:明朝实行科举制度,让天下士子都有机会参与政治。

内阁制度的引入,为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参与朝政,使得政权更为开放和多元。

3.防止专权:明太祖深知权臣的危害,希望通过内阁制度实现权力分立,避免皇帝的权力过度集中,从而保证朝廷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宁。

二、内阁制度的组成结构明朝的内阁制度主要由六部和尚书组成。

六部分别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它们负责处理朝廷的日常政务。

而尚书则是各部的领导,负责决策和管理。

每个部下设有若干员主事,主事下设员、主事、给事中等职位,分别负责具体的政务处理和辅助尚书的工作,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政治体系。

三、内阁制度的运行方式明朝的内阁制度具有一定的运行方式和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朝会:每天早上,尚书和主事们会依次进入皇帝所在的朝会地点(通常为文华殿),听取皇帝的命令和政策安排,并汇报各部的工作进展。

2.封奏:各部尚书和主事在朝会之后,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向皇帝提出封奏,汇报工作、请示问题或建言献策。

这是内阁制度中重要的决策环节。

3.御案:皇帝在接到各部上奏之后,会针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并在御案上批示。

各部官员收到御案后,按照批示的内容进行具体操作。

4.抽签:内阁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非常重视平衡利益和各部之间的权力均衡。

为了体现公正和平衡,明朝还使用了抽签制度,通过摇签来决定争议问题的处理方式。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明代内阁制是中国封建王朝后期的政治制度之一。

它的形成主要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三省六部”制度,即刑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都察院七个大臣,负责全国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这一制度的缺陷在于:它是一个由皇帝直接管理的权力机构,导致皇帝权力过于集中、官员任命不稳定、政治腐败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太祖的孙子明成祖朱棣于1403年派遣王振、陈循等法学家前往日本、朝鲜等国考察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将原来的“三省”改为“东西南北中”的五部,再增设东厂、西厂两个特务机构,以监察政治。

到了明末,内阁制度已经成为朝廷的重要机构。

明神宗时期,内阁由首辅和参政两个官员组成,负责审议政务和草拟诏书。

万历年间,内阁的权力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明朝末年,内阁官员由两个增加到四个,内阁首辅的权力也进一步加强,成为皇帝的重要参谋。

总的来说,明代内阁制经历了从“三省六部”到“五部”再到“内阁”的发展演变,这一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体现了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演进。

- 1 -。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英国责任制内阁制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英国责任制内阁制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英国责任制内阁制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英国责任制内阁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英国责任制内阁制含义内阁由议会产生,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英国责任制内阁制形成过程没有任何成文法律为依据,依靠惯例形成的.(1)起源:16-18世纪初,枢密院中外交委员会。

(2)形成:18世纪早期,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首开了英国内阁制的先声。

(3)发展:18C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

(4)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英国责任制内阁制主要职权(1)对提交议会讨论的政策做出最后的决定。

(2)按照议会规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权力。

(3)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英国责任制内阁制的关系议会与内阁的关系:最高的立法机关议会产生议会,阁员大多由议员兼任,内阁必须集体对议会负责,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英国责任制内阁制的特点1、内阁集体负责制要求任何阁员不能投票反对政府的政策,否则,他必须辞职或被解职;任何阁员不能发言反对,也不能不明确支持内阁的政策;所有的内阁决策都是内阁集体的决策,因此,每个阁员必须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现任和离任的阁员都不能泄露内阁秘密。

内阁集体负责制对内阁成员的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全体一致,即所有的内阁成员在议会中要一致发言和投票,除非首相和内阁明确认可自由发言和投票。

二是互相信任,即内阁不仅要得到议会的信任(内阁总是可以假定自己得到议会的信任,除非议会表决通过不信任案) ,内阁成员也要充分地互相信任, 否则不能作为同僚共事。

三是保密,即除非经过内阁的认可,所有内阁成员对内阁会议上的讨论和发言不得外泄。

2、个人负责制是指各部主管大臣对本部门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不仅向首相负责,同时要向下院负责,如果文官在执行大臣的政策中擅自行动而出现严重失误,主管大臣不论事先知道与否,都要负责。

内阁制的基本历程

内阁制的基本历程

内阁制的基本历程
内阁制是一种政治制度,它源于英国,后来在很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内阁制基于一种理念,即政府的权力应该由一个小团队掌握,这个小团队通常是由总理和其他部长组成的。

这个团队由议会选出,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内阁制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当时,英国的国王统治着整个国家,但是国王的权力受到了议会的限制。

议会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权力,逐渐将国王的权力削减,使自己成为了国家的实际管理者。

这种情况下,内阁制得以诞生。

18世纪,内阁制在英国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

一个有内阁制的政府出现了,内阁成为了决策的中心。

内阁成员通常来自议会,他们代表不同的政党和利益集团。

内阁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但他们都必须服从总理的指挥。

19世纪,内阁制在英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政治党派在英国变得越来越重要,内阁成为了党派的代表机构。

内阁成员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稳定和固定。

这时候,内阁制开始向其他国家传播。

很多国家都采用了这种制度,使内阁制得到了全球的推广和发展。

20世纪以后,内阁制在许多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革。

在一些国家,内阁制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责任,使得政府更加高效,民主和透明。

在其他国家,内阁制的权力被限制,以保护其他机构的权力。

总之,内阁制的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它从英国开始,
发展到全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

内阁制的发展受到了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设内阁
3.内阁的性质作用及评价: 1)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 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始终不是明朝中央一级行政机 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一个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
构.
2)它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加强了君主的绝 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 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二)清朝皇权的加强——设立军机处1、过程雍正源自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
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 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 南书房 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凡军国大事都由其决定,皇权 皇权得到扩大 康熙 受到限制。
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受到限制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 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 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 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 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引自赵翼《檐曝 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是在皇帝直接指挥下的最高军政决策和执行 机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办事效率 很高……皇帝有谕,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 毕。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立军机处
4)如何认识军机处设立的作用
a、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b、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发展到顶峰;
【探究活动】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①秦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
②汉朝,皇帝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员形成“中朝” 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 朝”。 ③唐宋,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多人行宰 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
法无 凡 明加强皇权的措施 — · —
A.加重皇帝政务负担,精力不够,影响办事效率。 B.皇权缺少制约机制,社会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 上,君主独裁专制强化,易滋生腐败


设内阁
1、创立原因
明强化皇权的措施:设内阁
——朱元璋废宰相制度,造成皇帝政务繁多,需 要辅臣和顾问 2、内阁形成与发展
时期 名称
材料三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 …… (属 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1)军机处设立于何时?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和根本 目的是什么?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直接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③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2)军机处的设置有何特点? ④简、精、速、密 3)军机处的地位如何?职责是什么?结果如何? ⑤地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结构。 ⑥职责:军机处不是“决策”机构,军机大臣只能秉 承皇帝旨意办事。 ⑦结果: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1.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 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 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 A、汉代的内外朝制度 B、唐代的三省制 C、元代的行省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措施: 废丞相 设内阁
2、清朝前期君主专制强化措施: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立军机处 加强对地方控制——实行密折制 (建章立制-----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加强对边疆地区控制
明强化皇权的措施:设内阁
明朝后期,皇帝多不问政事,正德、嘉靖、万历,懒 废堕驰,古之所无。朝政至此,遂有权臣应运而生。 嘉靖朝,内阁首辅夏衍、严嵩弄权;万历朝复有徐阶、 高拱、张居正专权。然有明一代,权臣终不能长久, 非罢即诛,何也?阉宦与之抗衡也!其著者,有王振、 汪直、刘瑾、冯保、魏忠贤。其势不下于内阁。然阉 宦之势终不比于汉唐,何也?内阁与之抗衡也!
胡惟庸骄恣擅权
明强化皇权的措施:废丞相.
全时 奏 不 以 ,作 我 家劾 请 许 后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直属皇帝 一聪 子 《 处奏 立 立 子 字明 孙 死, 者 丞 孙 《 皇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皇 不, , 明 。将 , 相 做 犯文,皇 明 可乱 钦 祖 想一想:废除宰相制的影响是什么? 人武臣帝 祖 改我 承 训 凌群下时 训 易已 朕 首 积极:有利于加强皇权 ,巩固统治 ,消除了皇权与相 。 成 迟 臣 敢 命 , 章 序 权的矛盾 之 , 即 有 , 并 》 》 消极:
结合资料,分析明太祖废丞相的历史原因 威胁皇权,为了强化皇权(根本) .直接
原因.根本原因? 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总揽地方军政大权 的行中书省,改设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 直接原因: 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隶属中央,地方权力集中到了中央, ①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后,宰相权力过大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②宰相胡惟庸骄横跋扈 ,君权和相权矛盾更加激 那时,掌握实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 ,擅权专恣.1380 化 年 ,.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密折出现前地方与中央(皇帝)的沟通方式 地方官员 上一级地方(或 中央)官员 皇帝
密折出现后地方与中央(皇帝)的沟通方式: 地方官员 皇帝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和发展。
二、中央集权加强-清的边疆政策
(一)基本原则 :1、2、
(二)举措: ①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 、设理藩院(职责、地位) ②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版图 2 、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务 ③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和发展 3、改土归流(含义、地区、历程、作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四讲
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设内阁
3.内阁的性质作用及评价:
【探究活动1】


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 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 相!” 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神宗实录》卷511页 ——《皇明大政记》
自宪宗成化 以后,到熹宗天启,前后一百六十七年, 皇帝都没有召见过大臣。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 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呈与 ②受司礼监(太监)牵制 皇帝。这样,太监就慢慢地弄了权。甚至皇帝嫌麻烦, 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 手里,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 张居正是神宗的师傅,而且又是内阁大学士。然而 先生见不到学生面,大学士照政制论,是无法主持政令 ③无实权(指挥不动六部百司) 的。于是张居正只有同司礼监勾结,他才能舒展抱负, 来策动当时的政事。但当时朝臣大家都反对张居正,说 他不像前朝宰相,不是政府正式的行政首长,不该弄权 专政。这批评实在也不错。当时尚书六部才是政府最高 ④无地位(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 行政长官,他们只须听命于皇帝,并不须听命于内阁。
④到明,废宰相,设内阁。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 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⑤到清,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工 具,军机大臣对皇帝命令只有惟命是从。作用只是上传 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 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
2、密折制——其实就是告密 “所谓奏折,系臣工所上之报告……此类奏折 臣下缄封直达御前,天子亲拆亲阅,旁人不得 与闻……故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佐伯富 “雍正时期密折政治的运行,可以说是空前绝 后之举,因直至康熙,密折尚未制度化;而乾 隆以降,密折形同题本,且硃批单调乏味,不 能与雍正期相比。” ——杨启樵
回顾1:“大一统”的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从何时?
回顾2:在演进与强化的过程中包括
着几对基本矛盾?
回顾3:在明以前的封建历史进程中,
统治者是怎样逐步解决这两对矛盾的?
——明清时期
主讲人:陈婷婷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专制主义空前强化-明清
中央集权加强-清的边疆政策 评价君主专制政体。
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一)明朝皇权的加强:内阁制度
明 明 太 成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宰相 祖 祖 废除后,原来宰相的职务归属谁?说说这样 朱 朱 棣 元 容易带来怎样的后果。 璋
内阁制是怎样形成的?说明了什么?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设内阁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 , 虽有贤相 明强化皇权的措施 : 废丞相 . , 然其间所用者 历史原因: ,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 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 (认为是)秦速亡的原因 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一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 (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根源 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君臣即对劾奏, 处以重刑. ――摘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说权臣应运而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根据材料 结合课本讨论宦官和内阁的关系。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 ——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自任东厂提督,锦衣卫的都督, 则由他的干儿子担任。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 内阁,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思考:明代宦官乱政的根源是什么?
巩固练习——
明强化皇权的措施:设内阁
2、内阁形成与发展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 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 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
明代皇帝的秘书处称为内阁。秘书便是内阁大 学士。太祖、成祖时代,皇帝自己处决事情,口头 吩咐大学士代笔,大学士自然只如一秘书。后来皇 帝年轻不懂事,事事要谘询大学士意见。而且皇帝 因于自己不懂事,也怕和大学士们时常见面,内外 ① 参与处理国政(秘书、票拟) 一应章奏,现由大学士看过,拿一张小签条,写出 他们意见,附贴在公事上,送进宫里,在由皇帝细 阅决定,这在当时叫做“条旨”,就是向皇帝分条 贡献意见的意思。又称“票拟”,是说用一个小条 子(即票)拟具意见,送皇帝斟酌。待皇帝自己看 过,拿这条自撕了,亲用红笔批下,名为“批红”, 亦称“朱批”。批好拿出去,这便是正式的谕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