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合集下载

1832年至1868年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1832年至1868年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1832年至1868年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论文提纲
阎照祥
一、十九世纪中叶议会至上原则的奠立
1、威廉四世不顾议会多数反对,解散墨尔本内阁,被国王支持的皮尔无法得到下院多数被迫下台,墨尔本被召回。

2、维多利亚女王上台后,“寝宫危机”中皮尔的胜利,再次体现责任内阁制。

3、皮尔之后,政治体制变化,宪政理论发生重大变化,国王终于成为“统而不治”者。

二、1832年至1868年间责任内阁制原则的完备化
1、首相及内阁须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并依靠其多数优势以保证执政党政策和法令的顺利实行。

2、所有阁员对政府政策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

3、政府大选失败后必须立即辞职。

三、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的社会历史原因
1、从国际上看,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开始了欧洲反封建斗争的新纪元,正统主义君主制度从此走向下坡路。

2、从国内看,英国进步力量也开始了反对封建残余的政治活动
3、十八世纪前期首相的出现和内阁制的形成带有明显的偶然性因素
4、在议会内部,两党督导员体制更加完善,下院政治界限迅速明朗化,几乎每个议员都参加其中一党的辩论和投票。

5、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带有突出的渐进性特点。

高一历史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知识点归纳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背景: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2)过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概况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2.组成: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3.职能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4.特点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行政权立法权);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5.意义: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权,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三、议会改革1.概念:使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3.过程:英国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4.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四、君主立宪制的意义1.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2.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高一历史必: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背景1.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2.独立之初,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制,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3.华盛顿等人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二、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1.主要内容(1)联邦制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②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2)三权分立①国会由参议员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对宪法负责)③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有利于防止专制的出现)2.特点:分权与制衡;联邦制;民主制3.意义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英国责任内阁制

英国责任内阁制

英国责任内阁制英国的内阁制度起源于都铎王朝时期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从16世纪初直到18世纪初,内阁制依然处于萌芽状态。

18世纪早期英王乔治一世统治时(在“历史纵横”栏内了解乔治一世及首开英国内阁制的先声),由下院多数党领袖(当时是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这形成了一种政治惯例,首开了英国内阁制的先声。

18世纪初期,辉格党在英国政坛日益占有优势,实际掌握了政权,国王的主要咨询机构逐渐发展成内阁。

辉格党领袖华尔波尔实际上是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在“历史纵横”栏内了解华尔波尔及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并逐渐向责任制内阁的方向发展),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

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

这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1定义2形成发展▪权力分配▪内阁成员组成3主要作用4制衡特点▪内阁集体负责制▪个人负责制▪内阁与下院互相牵制5发展趋势▪两种趋势▪具体表现1定义内阁,英文为“cabinet”,原意是密室。

18世纪以前,英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枢密院。

查理二世时期,只召集少数重要人物在自己的密室(cabinet)开会,商讨国家大事,这是英国现代内阁的起源。

责任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议会内阁制。

责任内阁制以议会(国会)为权力核心,行政系统受议会的节制,行政权与立法权合一,政府(内阁)则对议会负责。

而且不同于总统制的制衡(check and balances)理念,议会内阁制的基本原则是责任政府(responsible government)对议会负责,不但个别之阁员需对议会负责,内阁整体亦需对议会负责。

如果议会对某位阁员或整体内阁不信任,个别阁员或整体内阁便需要辞职以示负责。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处于内阁制发展的较高级阶段。

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构的核心——内阁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宪政制度。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责任内阁制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责任内阁制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责任内阁制、政党制度(1)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权利法案》内容: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同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议会议员拥有言论自由等。

“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共同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权利法案》是用法律形式对议会主权至上原则的认定.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光荣革命”前。

英国国王挑选少数贵族充当顾问和助手,分管政府几个部门的工作,他们经常在一间小密室开会。

“内阁”和“内阁会议”由此得名,。

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也随之加强。

18世纪以后.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

l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罗伯特?沃波尔(又译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19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确立下来。

责任内阁制简称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进举。

(3)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实行两党制的国家之一,英国最初的两个主要党派是自由党和保守党,又被叫做辉格党和托利党。

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主要的执政党是自由党。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自由贸易政策不再受推崇,取代自由党的是工党,英国的两大党派随之变成了保守党和工党。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职能强化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职能强化

英国責任内阁制的确立和职能强化作者:阎照祥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第03期[摘要]英国責任内阁制确立于19世纪中叶,主要标志是1841年皮尔领导的保守党在大选中取得胜利,上台组阁。

其成因包括虚君制的出现、两党制的形成和政党组织的发展。

此后,内阁加强了对议会立法工作的控制,影子内阁出现并有所发展,首相地位上升。

内阁不仅是该国中央行政机构的中枢,实际上也是国家政权总系统的顶点和最高决策机关,并凸显了英国行政和司法交叉混合的特征,淡化了“议会至上”原则。

英国强化内阁制职能的基本原因,是其国内外事务的增多和对政府工作效率的追求。

[关键词]职能强化,影子内阁,议会,政党,皮尔[中图分类号]K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5—0003—07一、責任内阁制的确立英国的責任内阁制又称“代议政府制”,处于该国内阁制的较高发展阶段。

它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构的核心——内阁,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責。

这一体制确立于1832年议会之后。

推动英国責任内阁制确立的人物中,首推罗伯特•皮尔。

他不仅是保守党的第一任领袖和首相,在1834年发表了第一个党派竞选宣言——《塔姆沃斯宣言》,还保证一旦掌权,将执行明智审慎的改革政策,兼顾社会多方面利益。

由此扩大了保守党的社会基础。

皮尔在宪政史上的重大建树,是于1841年6月率领保守党获得大选胜利,迫使维多利亚女王命其组阁。

此事标志着王权的衰落、英国責任内阁制的确立和两党制的形成。

此事的过程稍显曲折。

该年7月,皮尔提出议案,在下院表决时得到1票多数,保守党组阁问题提上日程。

维多利亚女王接受了丈夫的劝告,邀请皮尔组阁。

皮尔故伎重演,迫使女王改组了宫廷。

8月,保守党就不信任案投票时,获得了明显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

皮尔在缺少王室支持的情况下单靠竞选胜利组阁的事实,再次体现了責任内阁制原则。

皮尔无愧于19世纪英国首相中的典范。

他在内阁中,不甘居“同级阁臣之首”(theFirsta-mongEqual),而是居高临下,全面控制内阁及下属各部。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讲解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讲解
内阁掌握实权,国王统而不治;国王形式任 命内阁,但内阁不对国王负责,只是形式上 向国王汇报。 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对内 阁进行监督;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 案,内阁可以解散议会。
情景再现
1、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 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 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 理解不正确的是( )
1.沃波尔时期 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即应辞职的先例
2.小皮特时期 ◆开创了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可以解散 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
3.维多利亚女王时期 ◆内阁大臣免去了向国王呈报公文的例行手续 ◆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 的领袖担任内阁首相
1、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何谓责任内阁制?
③内阁失去下院信任时,应全体辞职或通过国王 解散下院,重新大选,由选民决定内阁是否继续执 政。
知识运用
2003年,英国首相布莱尔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你认为
(1)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
赞同。集体负责,共同进退。
(2)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如果反对,布莱尔会不会撤兵?
为什么?
返幻灯片 5回
不会。首相掌握行政大权,不对国王负责。
知识延伸:明朝的内
阁与英国的责任内阁的主 要区别是什么?
明朝的内阁是封 建专制王权的辅政机 构,没有独立的行政 权力;英国的内阁是 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有独立的行政权力。
殿 阁 大 学 士
谢谢指导!
(3)议会中大多数极力反对,结果又会如何?
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
内阁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2021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7讲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7讲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

第7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确立——《权利法案》的颁布1.背景(1)历史渊源:13世纪初,《大宪章》签署,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2)经济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阶级基础: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日益强大。

(4)政治前提: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2.标志: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王权。

3.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英国议会权力的确立大不列颠国通过“光荣革命”驯服了专制王权,使得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

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核心论点:英国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了专制王权向民主政治的过渡,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1.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2.原则: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3.发展:19世纪中期,议会选举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中英内阁的不同英国的内阁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而中国明代的内阁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是皇权强化的体现。

三、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与完善1.特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2)英国国王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首相实际上是国家最高行政首长。

(3)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4)首相拥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

(1)背景: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发展

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发展

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发展历史传统——有限的王权时间:13世纪——17世纪初(包括都铎王朝)。

表现:13世纪《大宪章》—— 原则: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议会传统 —— 是否同意征收新税的传统权力— — — — — — — —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 — — — — —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 背景:英国的 取得成功2. 标志:通过《 》实质:英国资产阶级与新旧贵族妥协的结果《王位继承法》: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 (1700年制订,1701年公布) 第一条 当今国王无嗣,死后其王位由安妮公主(Anne )继承,安妮公主无嗣,死后其王位由国王詹姆士一世的孙女、已故波希米王后的女儿、汉诺威选侯索菲亚公主及其信仰新教的后裔继承。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完善内阁起源于光荣革命前的国王最高咨询机构——枢密院,光荣革命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确立过程(1)首相制度的形成:时间 — 18世纪;第一任首相 — 1721年,沃波尔(2)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18世纪中叶)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即应辞职;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

(3)国王的权力逐渐削弱。

(4)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理所当然的首相。

(5)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9世纪中期 (6)议会中的“第三院”背景:19世纪后期,英国也开始了向帝国主义过渡,由于垄断组织的出现,使英国面临着更为激烈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在政治上做出必要的调整——加强行政权力。

表现: ① 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达全部时间的84.5%. ② 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权. ③ 内阁篡夺了议会的财政权.④ 议会对内阁的控制变的极其微弱.趋向: 内阁权力膨胀,议会的权力和作用缩小.1. 1832年改革(1)背景:①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②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③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议会至上”和“虚君制”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又称“责任政府制”或“代议政府制”,处于资产阶级内阁制的较高发展。

它主要是指国家垂下机构的核心——内阁,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换言之,“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原则是英国内阁制奠定的基石,是与“虚君制”并存的。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内阁制的萌芽第一代立宪君主威廉三世性情刚愎,富于政治和军事才能,起初总想在没有内阁顾问的情况下亲自决断大事。

可是当他于1690年夏季率军征伐爱尔兰,又因玛丽女王性格荏弱而难以独掌王权时,便建立了一个9人内阁,襄助女王处理国务。

……威廉三世在即位后的头几年尽力维持一个兼容两党的混合内阁,企图用扶弱抑强的手段来加强自己的势力。

……1694年,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

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人才成为议会中席位较多的党派。

这就不难看出,辉格党人在1695年的胜利不是他们组阁的原因,而是结果。

这种先组织内阁,后得到选民认可的史实,说明当时有内阁而无责任内阁制。

而且,不仅1694年内阁是如此组成的。

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③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通过阅读这条材料,我们可以知道:①1690年,当威廉三世忙于爱尔兰时,他不得不设立内阁,以协助性格荏弱的玛丽女王处理国务。

②设立兼容两党的混合内阁,起初是威廉加强王权的重要手段。

③1694年,当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辉格党人并不是议会中的多数派。

④1695年,辉格党人的胜利是他们先组织内阁,后得到选民认可的结果。

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内阁都不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从这条材料中,我们还可以得知:①从专制国王或立宪君主的角度看,加强王权都是他们最迫切的主观愿望。

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议会与国王和政府大臣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就为内阁制萌芽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第一代立宪君主时期,萌芽中的英国内阁制并不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2.责任内阁制的完备化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又称“责任政府制”或“代议政府制”,处于资产阶级内阁制的较高发展阶段。

它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构的核心──内阁,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换言之,“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原则是英国内阁制奠定的基石,是与“虚君制”①并存的。

随着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和虚君制的出现,英国资产阶级内阁制有了长足发展,责任内阁制原则增添了不少新内容。

其一,首相和内阁需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并依靠其多数优势以保证执政党政策和法令的顺利实行。

其二,所有阁员对政府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

其三,政府在大选失败后必须立即辞职。

通过阅读这条材料,我们可以知道:①责任内阁制有不同的名称,它是资产阶级内阁制的较高发展阶段。

②内阁是英国国家行政机构的核心,它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③“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原则是英国内阁制的奠基石。

④经过不断完善,英国的责任内阁形成了几个基本原则。

通过阅读这条材料,我们还可以知道:①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内容极为丰富,是由包括责任内阁制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构成的。

②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充分体现了“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的根本原则。

③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

英国的内阁最早是由中世纪后期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

当时即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

1694年,威廉三世(1689~1702在位)从支持他的辉格党中任命枢密院成员,组成辉格党内阁。

但当时辉格党在议会中并不占多数。

1714年,乔治一世(1714~1727在位)即位,因不通英语,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

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R.沃尔波尔取代国王而成为内阁首脑。

沃尔波尔内阁是英国第1届正规内阁。

1937年通过了《国王大臣法》,使内阁的名称和首相的职位有了成文的法律根据。

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

1784年,W.皮特(小)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乃继续任职。

他的作法也成为惯例。

到19世纪中期,议会、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责任内阁制最后形成。

英国内阁制简要背景:我们就从1688年不流血宫廷政变"光荣革命"说起:通过革命,英国建立起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代表英国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利益)君主立宪制(就是用宪法来限制王权)1689,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这种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英国责任内阁制建立:起源于:都铎王朝时期的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枢密院是专制王权的扩大产物与加强王权的最高行政机关)正式形成:当时英王乔治一世(统而不治)不再参加内阁会议,有下院多数党首领主持(当时著名政治活动家-沃波尔).发展到辉格党与托利党的权力争夺.(辉格党获胜)1721,辉格党首领沃波尔就担任了第一任首相.最终完善:18世纪后期-19世纪上半期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内阁政府要对议会全权负责.扩大了人民的权利.随着时代的发展,内阁逐渐变成了政治权利中心.一、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什么是责任制内阁?。

1、含义:内阁由议会产生,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2、形成过程:没有任何成文法律为依据,依靠惯例形成的(1)起源:16—18世纪初,枢密院中外交委员会(2)形成: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3)发展:18C后期,形成内阁可以提前大选惯例(4)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责任制内阁的主要职权有哪些?3、主要职权:⑴对提交议会讨论的政策做出最后的决定。

(2)按照议会规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权力。

(3)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

提问:议会与内阁的关系又是怎样的?4、议会与内阁的关系最高的立法机关议会产生议会,阁员大多由议员兼任,内阁必须集体对议会负责,因此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

【学习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005年,布莱尔忙于组阁,将不参加莫斯科纪念卫国战争庆典。

在新内阁中,前内政大臣、外交大臣、财政大臣、教育大臣仍留任原职。

前卫生大臣约翰•里德改任国防大臣,前贸易和工业大臣帕特里厦•休伊特改任卫生大臣,前国防大臣杰夫•胡恩改任议会下院领袖,前议会下院领袖、掌玺大臣兼威尔士事务大臣彼得•海因改任北爱尔兰事务大臣。

此外,曾任内政大臣的戴维•布伦基特出任就业和养老金大臣。

新内阁新设生产力、能源和工业大臣一职,由前就业和养老金大臣艾伦•约翰逊担任。

思考:(1)内阁成员人数多少?对成员有何要求?20人左右,必须是下议院多数党成员。

(2)你知道布莱尔作为首相的三重身份吗?布莱尔有哪些权力?政府首脑;议会领袖;政党领袖;职权:行政权、立法权、任免权(内阁成员和非内阁成员等)、领导内阁权、制定执行国家大政方针等。

【学习探究】通过以上的学习,英国内阁制原则有哪些?5、内阁制原则:(1)产生方式:下院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内阁成员由首相从下院多数党议员中挑选任命。

(2)统治方式:全体一致,集体负责制。

(3)去留方式:内阁失去下议院信任时,全体辞职或请求国王下令解散下院,重新进行大选。

第三节责任内阁制一、英国内阁的基本情况cabinet of Britain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但政府与内阁是两个概念。

政府是全体大臣、国务大臣、各部政务次官、执政党督导员和王室官员的总称,而内阁只是政府的一部分,但内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机构。

1、沿革英国内阁由英国枢密院外交委员会发展而来。

17世纪初,由于枢密院人数众多,英王常在王宫的内室召集外交委员会的部分亲信讨论决定重大事务。

17世纪后期,外交委员会便有“内阁”之别称,并逐渐代替枢密院,成为实际最高行政机关。

它由英王主持,并对英王负责。

1688年“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时期,内阁改由下院多数党组成,并开始转向对议会负责。

1714年德意志汉诺威选侯乔治一世继承英国王位。

他不懂英语,自1718年后就不再参加内阁会议,而指定下院多数党领袖R.沃波尔主持。

从此,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而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主持内阁便成为惯例。

1742年辉格党发生内讧,沃波尔内阁因失去议会支持而集体辞职,由此开创了组阁政党必须在议会中占多数并集体负责的先例。

1783年,托利党人W.皮特(小)出任首相,次年因得不到下院支持而提请国王解散下院,并提前大选,选举中托利党获胜继续组阁,这一作法也成为惯例。

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在宪政实践中,通过宪法惯例的积累逐步完备并最终形成。

2、组成按照惯例,议会大选后,即由英王召见多数党领袖,任命其为首相并授权组阁。

该党领袖与本党其他领导人会商后,从本党议员中提出阁员名单,请英王任命。

根据1937年《国王大臣法》规定:大臣分阁员大臣和非阁员大臣。

参加内阁的阁员大臣只是政府中的部分大臣,阁员人数由首相确定,组成人数经常变动。

1939年前基本上全体大臣都参加内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内阁人数一般在20人左右。

参加内阁的除首相外,通常有外交、国防、财政、内政等重要部门的大臣,不担负某一具体部门首长的大法官、枢密院院长、掌玺大臣,主管地区事务的苏格兰事务大臣、威尔士事务大臣、北爱尔兰事务大臣。

内阁会议之前,首相有时就重要政策方针先召集少数亲近大臣开会讨论,称小内阁或内内阁。

3、职权主要包括:对提交议会的政策作出最后决定;按照议会规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权力;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

此外,在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有权采取紧急行动。

内阁职权主要根据惯例行使,范围十分广泛,一切重要的内外政策均由它制定和执行,军队、警察、监狱等国家机器受它直接指挥和控制,议会和英王也受它的操纵和支配。

4、组织和活动下设各种常设委员会和临时委员会。

除个别委员会外,其组成和职权范围均系机密,该届任期内不得泄露。

办事机构设办公厅,主管安排议事日程,沟通内阁与政府各部等重要的内部行政事务。

内阁会议由首相随时召集,议会会期内一般每周开会1~2次。

会议内容保密,会上讨论不作记录,也从不进行表决,最后由首相按自己的观点把意见加以归纳即成决定。

内阁成员对政府政策和行动负连带责任。

不论阁员是否存在意见分歧,对外必须保持一致。

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严守机密”和“保持一致”这两个惯例,曾在欧洲共同体等问题上被打破,其约束力已明显减弱。

二、责任内阁制特点1、内阁与下院互相牵制、抗衡和监督。

①质询②辩论③批准立法④倒阁解散下院是内阁控制议会最有力的手段,决定一经作出,下院只得服从,不能拒绝。

2、决策权既集中、又分散。

3、集体负责制与个人负责制相结合。

4、重视政策、财政等方面的协调和调解。

三、内阁的作用1.决策作用2.立法作用3.对政府的政策进行监督4.作为政党的领导内阁制的基本原则是责任政府(responsible government)不但个别之阁员需对议会负责,内阁整体亦需对议会负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