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好学之道
论语君子之道五十句

君子,所谓君之子,就是国君的儿子。
最早是指身居高位的人,孔子赋予了君子以全新的含义,在孔子的眼里,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是君子,君子是那些拥有美好的德性的人。
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格。
好玩的国学君从论语中精选了40句关于君子之道的论述,希望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为您带来一丝心灵上的慰藉。
论语君子之道50句,学习中国理想人格与君子之道!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也不稳固。
要以忠信为主。
不要与志趣不相同的人交朋友。
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3.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求吃得饱足,不求住得安逸,勤于做事而言谈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君子之道50句,学习中国理想人格与君子之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5.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
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
”6.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主题:一、君子好学的标准二、礼、乐以仁为基础三、执着追求“道”(真理)四、君子重义轻利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七、“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八、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九、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十、克己复礼为仁H^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十二、《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
翻译红色字体到作业本上:1子日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2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僧)3子日:“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4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5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6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7曾子日:“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8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簧,进,吾往也。
”(子罕)9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10颜渊问仁。
子日:“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
”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俳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11子贡问日产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2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君子之道(2):《论语》的君子之道(上)

君⼦之道(2):《论语》的君⼦之道(上)君⼦之道(2):《《论语》的君⼦之道(上)《论语》的君⼦之道主要表现为仁⽽不佞、贫⽽不滥、贞⽽不谅。
1、仁⽽不佞——不⼆的说话之道(1)佞者,⾮君⼦也。
“佞”,虽然与现在的佞⾂、奸佞⼩⼈中的“佞”意思不太⼀样;但孔⼦不喜欢佞者(能说会道甚⾄夸夸其谈的⼈),因为孔⼦慎⾔,说得太多往往⾔⾏不⼀。
《论语》中的“佞”是“巧⾔”、能说会道、⼝若悬河的意思,其反义词是“讷”,即⾔语迟钝,结结巴巴,不善表达的意思。
⼦⽈:“君⼦欲讷於⾔⽽敏於⾏。
”(⾥仁24),因此孔⼦认为“讷”即“不佞”是君⼦必备的素质之⼀。
孔⼦在《论语》中曾⼀再声明反对佞者的“巧⾔”。
⼦⽈:“巧⾔令⾊,鲜矣仁!”(学⽽3)“巧⾔”的⼈很少有仁德之⼼,当然不是君⼦。
⼦⽈:“巧⾔、令⾊、⾜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友其⼈,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公冶长25)孔⼦不仅把“巧⾔者”排除出君⼦之列;⽽且以佞者“巧⾔”为耻辱了。
⾔语科的特长是“佞”,他们⾮常擅长说话,尤以宰我、⼦贡为代表。
孔⼦对他们的批评很多、宰我是,甚⾄连被现在⼈信奉为“儒商”⿐祖的⼦贡也⼀样,孔⼦认为⼦贡远远⽐不上颜回。
(2被孔⼦点名的君⼦全是“不佞者”⼦⽈:“⼦⽈:“圣⼈,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者,斯可矣。
”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孔⼦不奢望在现实⽣活中见到孔⼦,能见到君⼦,孔⼦就知⾜;能培养出⼏个君⼦学⽣更是孔⼦的最⼤愿望。
《论语》中被孔⼦称赞为君⼦的共有8个:他们分别是颜渊、闵⼦骞、冉伯⽜、冉仲⼸、南宫适、宓⼦贱、蘧伯⽟、⼦产。
前6个是孔⼦的学⽣,其中4个是德⾏科的,后两个的是当时的⼠⼤夫。
他们全部都是不善于说话的“不佞者”。
南宫适问於孔⼦⽈:“羿善射,奡荡⾈,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有天下。
”夫⼦不答。
南宫适出,⼦⽈:“君⼦哉若⼈!尚德哉若⼈!”⼦⽈:“直哉史鱼!邦有道,如⽮;邦有道,如⽮。
君⼦哉蘧伯⽟!邦有道,则仕;邦⽆道,则可卷⽽怀之。
论语名句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
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 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 乐的人 。)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水, 乐,仁者寿。(智者乐水,是因为智者乐运其智以利
28、既来之,则安之。 、既来之 则安之 则安之。 29、小不忍 则乱大谋。(在小事情上不忍耐让步, 则乱大谋。(在小事情上不忍耐让步, 、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小事情上不忍耐让步 就会打乱今后的一些大计划。) 就会打乱今后的一些大计划。) 30、道不同 不相为谋。(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 不相为谋。(志向不同,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 划共事。) 划共事。) 31、日知其所亡 月无忘其所能 可谓好学也已矣。 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可谓好学也已矣。 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 (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 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2、君子之过也 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 人皆见之 更 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人皆见之;更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 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 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 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 有过错时, 看得见;改正的时候, 有过错时,人人都 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 都仰望着。) 都仰望着。)
人,如同流水,自然无滞。仁者乐山,是因为仁者喜能 如同流水,自然无滞。仁者乐山, 承载以利生,如山不动,万物荣焉。智者善应事, 承载以利生,如山不动,万物荣焉。智者善应事,动如 脱兔;仁者守真心,静如处子。智者得志而乐, 脱兔;仁者守真心,静如处子。智者得志而乐,仁者无 忧故寿。智者有功则民喜,仁者有德则众归。) 忧故寿。智者有功则民喜,仁者有德则众归。)
语文版《论语》选读10 学以致其道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 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 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 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 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 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 吧?”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 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 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 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 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 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 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 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 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之一:致其道(以)(19.7) 目的之二:为己(为了)(14.24) 目的三:为君子(成为)(6.13)
2、在学习的时候应该学 什么?(学习内容)
学道(15.32) 学义、信(13.4)
学礼(3.15) 学孝、忠、仁(1.7)
贫。”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
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励学篇 (北宋)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孔子语录翻译

孔子语录翻译孔子语录翻译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释: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解释: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
解释: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6、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解释: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解释: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9、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解释: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10、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解释: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解释: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
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修身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修身之道儒家学派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君子”和“小人”区分人的道德境界,以“圣人”为最终道德目标。
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学说的精要,“仁”是一种人生境界。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个人注重自律、自强、自省的修身之道,这是接近“仁”的重要途径,是其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具体体现。
我将从为人之道、为己之道、修身之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为人之道社会属性是人的重要特征,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地理村子啊啊,这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具有不同的关系。
在人际交往的处世哲学中,既有因交往对象不同而存在的特殊性,也有人与人必然存在交往的普遍性。
(一)孝悌《论语》多次提及“孝弟”。
“孝”即孝顺父母,“弟”通“悌”,即敬爱兄长。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儒家学说将孝弟看做仁的基础把它当做维护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的一种道德力量。
(二)友恭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孔子看来,交友是人生一大乐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接见他人的优点以提升自我,看出别人的缺点以提醒自己改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善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将阿谀奉承的人,当面称赞背后诽谤的人以及夸夸其谈的人都归为有害的朋友,提倡与正直、信实、见识广博的人交友,认为这三类朋友有益于个人自身的修养和成长。
总之如家提倡交友要善于选择对象,懂得向他人学习。
(三)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诚信亦为儒家学说所提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
”形象地说明了诚信的重要。
子贡问“君子”,孔子认为应当先做后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但是儒家所讲的诚信并不是不问是非曲折所有的诺言都要兑现。
孔子曾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种适度原则正好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哲学思想。
孔子中庸之道的句子

孔子中庸之道的句子孔子中庸之道的句子:1.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过不欠。
" 中庸之道强调均衡和中立,不偏向一方,也不欠缺于另一方。
2. "知其不可而为之,有天命而不逆焉。
" 中庸之道指出,要知道某些事情是不可为的,但如果命运安排了,就不要违背。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的综合性目标。
4. "君子之道,非离群索居之谓也。
" 中庸之道认为,君子应该与人为善,而不是孤立自己。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中庸之道告诫人们,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中庸之道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相互促进,只有同时进行才能避免盲从和错误。
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中庸之道教导人们要以身作则,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8. "人无不知,莫不有己。
" 中庸之道提醒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应该互相理解和包容。
9.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中庸之道鼓励人们要虚心好学,不怕向他人请教和学习。
10.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中庸之道认为,要不断温故知新,才能成为他人的良师。
1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中庸之道指出,君子注重整体观念,小人只注重个人利益。
这些句子展现了孔子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包括均衡、中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人为善、学习思考、以身作则、互相理解和包容等。
这些思想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社会和谐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遵循中庸之道,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谓君子好学?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大意是,“君子不追求饮食的满足,不追求生活的安逸,做事迅速敏捷而言语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
这一章刻画着孔子心目中的学人君子形象,他生活俭朴,不贪图生活上的安稳舒适;工作勤勉,谨言慎行,如有疑难问题便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并随时接受人家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该章同时也向世人传达出君子好学的标准,引领我们后来者不断地摸索思考。
(一)生活与学习
食求饱,居求安,从某个层面看,并不是坏事,它是人正常的生理欲求,但孔子在这里所提倡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仍然有值得肯定的价值。
正如巴金先生说的“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我们不能仅有满足肉体欲望的物质追求,我们的心灵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追求知识,追求自由,追求真、善、美。
在“生活”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孔子认为:不能两全。
原因是:一个贪图饱食终日和生活安逸的人,是不可能潜心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相反,一个致力于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人,是不会有时间和精力过多顾及饮食是否满足、生活是
否安逸的。
联系到我们,学校里太过注重穿着打扮、贪恋美食和沉溺玩乐的学生,学习成绩多不尽人意;而学习成绩特别好
的学生,往往都生活俭朴,甘于学校生活的三点一线,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浮躁社会的诱惑。
我们明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
的目标和重点不同,学生时代,自然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学好知识自然是这一阶段的目标和重点,因此,用于生活上的精力和对于生活上的要求可以少一点。
高中又是人生的关键阶段,我们更要舍弃一些享受,摒弃一些习气。
穿着打扮不可太成熟,过于社会化,更不可追逐名牌,效仿明星装扮;吃喝玩乐要适度,远离烟酒,拒绝早恋。
只有这样,才可保持身心的清爽,以更昂扬的精神打造自己的未来。
(二)言与行
敏于事慎于言,微言大义,两千多年过去了,这句话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达尔文说:“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一切责任一切应该做的事要敏捷——马上做,因为没有行动,一切言词都是空洞的。
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但是有一条路却是每一个成才的人的必经之路,这就是行动,行动胜于一切,今天的事今天做,就要立即行动,凡事推到明天,只会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
记住只有今天才是我们生命唯一可以把握的一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可以用来超越对
手实现目标的一天。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我们大部分同学怀揣梦想来到牟平一中,我们的人生有规划,有目标,那么开始行动吧。
课堂上主动回答,积极参与;有了疑难问题及时请教,举一反三;头脑中有了奇思妙语,立即援笔成文,见证成长、成才。
行动起来,坚持下来,梦想就在不远的前方。
君子做人,总是行动在人之前,语言在人之后。
沉默是金想必就是源于此吧。
谚语说:“语言的伤害比刺刀的伤害更可怕。
”谨慎地发表言论是每一个有为青
年,有识之士时刻放在心上做人准则。
那些聪明和懂得自我克制的人总是避免口无遮拦、直言无忌,绝不以伤人感情为代价而逞一时口舌之快。
作为高中学生,同学们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言语文明的前提下,为修身,为学习,尤其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言而有信,行为坚决果断。
《论语》中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要义相近的还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不由想起一代伟人毛泽东,给自己两个心爱的女儿分别起名为李敏、李讷,表达自己对子女的殷切期望。
可见,孔子的这句话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又记起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行知,这两个字就道尽了了人生的真意义。
(三)改过与自新
就有道而正,主动向有操守的人学习,改正自己的错误。
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高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对自己负责的人是不允许自己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的。
我们要善于学习,勇于改过。
向先贤圣哲学习,向良师益友学习,向身边每一位勤奋学习、遵规守纪、关心他人,热爱班级的同学学习,不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道德修养。
那时,就像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一样,每一天的你也是新的。
那时,你会真切的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收获内心真正的幸福。
《论语》中孔子曾几次盛赞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
无疑,颜回的安贫乐道、不迁怒、不二过是对孔子提倡的君子好学之道的最有力的践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生活中多一分朴素和淡然,多一分平和与善良;学习上多一分行动与专注,多一分积极与执着;我们的学习之路,我们的生活之路也会有奇迹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