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水位数据资料(2013.1.1~2015.12.31)

合集下载

三峡水库与鄱阳湖水位的关系

三峡水库与鄱阳湖水位的关系

三峡水库与鄱阳湖水位的关系先贴几张图:这第一张是2010年1月1日到2011年6月24日三峡水库的水位变化图。

这是2010年8月1日到2011年6月24日三峡水库入库流量和出库流量的变化图。

这是鄱阳湖2010年9月的水位变化图,其中星子水位站代表湖内水位,湖口水位站代表鄱阳湖口处长江的水位。

鄱阳湖2010年10月的水位变化图找这些数据费了我不少工夫,如果大家能看到图,再往下讨论。

说明:前两张图是我从三峡公司找到的数据,自己做的图,选取的时间点是每日20时,不是平均值。

这个数据与平均值有一定误差,但算平均值比较麻烦,谁有兴趣自己去算。

其中水位、入库流量与平均值差别不大,出库流量差别较大,20时的出库流量可能因为是夜晚用电高峰期,多数是每日的高值,低值一般要低500-1000,每日都不大同。

我在做两曲线比较时做了往下调整,依据是11、12两个月水位保持平稳,所以出、入库线在11、12两个月基本重合。

但在某一天或某几天的时间段中可能还有较大误差,但不影响总的趋势。

讨论问题应该以第一张水位变化图为准,水位上升说明出小于入,是在蓄水;水位不升不降说明出基本等于入,来多少放多少;水位下降说明出大于入,水库在放水或叫往下游补水。

后两张图是九江水文局公布的,还有许多,但不全。

找不到洞庭湖的水文数据,所以无法针对洞庭湖讨论,不过应该与鄱阳湖类似,区别在于鄱阳湖口的长江水位还有洞庭湖、汉水的补充,汉水不影响洞庭湖口的水位。

今年鄱阳湖的最低水位并不是近年最低这些数据都是从九江水文网上找到的。

九江水文网比三峡集团网站好的地方是有一些水位变化曲线图,不好的地方是介绍比较概略,而且不全。

从2010年1月开始的图比较全,但2010年8月的图是错的,与9月份的完全一样,但这张图很明显可以看出是9月的,与7月的图接不上。

2010年1月以前的就是断断续续的,有的月份没有,最早的图是2005年的。

全部数据中有的有月最高、最低、平均水位,有的缺其中一部分。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沙市河段水位变化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沙市河段水位变化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沙市河段水位变化分析作者:邬和平来源:《中国水运》2014年第10期摘要:以统计学为基础,通过对历史实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三峡蓄水前后沙市河段航道水位变化现象,找出其变化规律,可为今后长江沙市河段的航道维护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三峡蓄水宜昌流量沙市河段航道水位长江沙市河段,上起腰店子,下至柳林洲,全长约17.5km,地处三峡大坝下游,是长江干线著名的浅水道之一,也是影响“畅中游”的关键性河段,历年来都是长江航道维护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自2003年三峡水库开始蓄水以来,其不断增加的蓄水库容,对坝下径流过程产生巨大的调节作用,对长江沙市河段的水位变化产生直接影响,其清水下泄也对近坝河段的河床演变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航道水位的变化。

以统计学为基础,通过对历史实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三峡蓄水前后沙市河段航道水位变化现象,找出其变化规律,可为今后长江沙市河段的航道维护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以减小三峡工程对长江坝下航道维护带来的不利方面影响,保障中游航道的畅通安全。

三峡水库蓄水调度概况及其影响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

三峡水库设计正常蓄水位175 m,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调节库容165亿立方米。

三峡水库分三期蓄水,首次135 m、首次156 m蓄水分别于2003年6月和2006年10月顺利实现,2008年实施首次175 m试验性蓄水,2010年175 m试验性蓄水成功。

根据《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和《2013年度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案》,三峡水库每个水文年调度运行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汛末蓄水期、枯水期补偿调度期、汛前消落期、汛期防洪调度期。

通常9月中上旬至10月底为汛末蓄水期,11月至次年4月下旬为枯水期补偿调度期,4月下泄至6月上旬为汛前消落期,6中旬-8月为汛期防洪调度期。

成库初期三峡库区河段水位变化研究

成库初期三峡库区河段水位变化研究

成库初期三峡库区河段水位变化研究作者:张璠刘陈来源:《中国水运》2013年第12期摘要:为分析三峡成库后对航道水深的影响,收集了大量水文资料,建立了一维数学模型,对三峡成库后正常蓄水期(139m、156m、175m)上游出现99%保证率流量以及防洪限制水位(135m、145m)上游出现平均流量以及出现常遇洪水(P=50%)两种情形的计算得到:139m、156m、175m分别影响至涪陵李渡、铜锣峡及江津,防洪限制水位时当上游出现平均流量与常遇洪水(P=50%)时, 135m、145m蓄水期分别影响至丰都和扇沱长江大桥。

关键词:三峡水库水位变化平均流量航道条件2003年6月三峡工程蓄水后,改变原来天然航道的水位变化情况,枯水期上游来水偏少,坝前水位抬高,航道水深增加,坝前水位影响范围上延,汛期上游来流量增加,坝前水位降低,坝前水位影响范围随上游来流量的增加而后退。

不管汛期还是非汛期,水库回水末端皆受坝前水位和上游来水影响而变化,水库回水范围充分体现出三峡工程河道性水库的特点。

三峡水库调度过程三峡工程2003年6月实现首次蓄水,坝前水位按135m运行,汛后坝前水位按139m运行;2004年至2006年9月,库水位按135~139m方式运行(枯季坝前水位139m,汛期坝前水位135m);2006年9月开始,三峡水库按156~144m方式蓄水;2008年汛后三峡进入175m试验性蓄水阶段,具体蓄水过程见图1。

图1 蓄水以来坝前水位过程图水文资料的收集天然情况下:2003年6月三峡为成库之前,河道仍处于天然状态,为了获得三峡成库前库区河段沿程水位、流量、比降等情况,收集了2001年清溪场到寸滩6个水位站水位资料,用于天然情况下通航水流条件计算分析,见表1。

135-139m蓄水期:2003年6月至2006年9月三峡水库按照135-139m蓄水运行,回水末端在涪陵李渡附近,本次收集了2003年三峡大坝至寸滩共9个站水位资料,见表1。

三峡大坝具体内容与数据

三峡大坝具体内容与数据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由船闸、电站厂房、泄水闸、冲沙闸及挡水建筑物组成。

船闸为单级船闸,●二号两座船闸闸室有效长度为280米,净宽34米,一次可通过载重为1.2万至1.6万吨的船队。

每次过闸时间约50至57分钟,其中充水或泄水约8至12分钟。

●三号船闸闸室的有效长度为120米,净宽为18米,可通过3000吨以下的客货轮。

每次过闸时间约40分钟,其中充水或泄水约5至8分钟。

●上、下闸首工作门均采用人字门,其中一、二号船闸下闸首人字门每扇宽9.7米、高34米、厚27米,质量约600吨。

(为解决过船与坝顶过车的矛盾,在二号和三号船闸桥墩段建有铁路、公路、活动提升桥,大江船闸下闸首建有公路桥。

)三座船闸中,大江1号船闸和三江2号船闸为中国和亚洲之最。

船闸各长280米、高34米,闸室的两端有2扇闸门,下闸门两扇人字型闸高34米,宽9.7米,重600吨,逆水而上的船到达船闸时上闸门关闭着,下闸门开启着,上下游水位落差20米,船驶入闸室内,下闸门关闭,设在闸室底部的输水阀打开,水进入闸室,约15分钟后,闸室里的水与上游水位相平时,上闸门打开,船只驶出船闸。

下水船过闸的情况下好相反。

每次船只通过葛洲坝大约需要45分钟。

葛洲坝建船闸三座和两条航道,可通过万吨级的轮船,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船闸之一。

大坝全长2606.5米,两侧布置三江、大江两线航道,航道与泄水闸之间分别布置二江及大江电厂。

一、工程概况三峡水利枢纽是综合治理和开发长江的骨干工程,主要任务是防洪、发电、通航。

三峡双线五级船闸是三峡枢纽三大主要建筑物之一,于1994年4月正式开工兴建,2003年6月建成经验收投入试通航运行,2004年经国务院验收投入正式运行。

三峡船闸为双线连续五级船闸,设计年单向通过能力5000万吨,一次通过万吨级船队,闸室有效尺寸280m×34m×5.0m,总设计水头113m,级间最大输水水头45.2m,闸室充(泄)水时间≤12min;船闸上游水位变幅40m,下游水位变幅11.8m。

三峡资料

三峡资料

基本概况:1994年12月14日,当今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工程正式动工,它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按1993年5月末价格计算)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113万移民的安置费300.7亿元;输变电工程153亿元。

工程施工总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进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配有26台发电机的两个电站亿度。

航运能力将从现有的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万吨级船队可直达坝采取分期蓄水。

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后,水位从原来66米提高到88米,三峡一切景观不受影;2003年6月,第二期工程结束后,水位提高到135米,三峡旅游景区除张飞庙被淹将搬迁,其余景区基本保存;2006年,长江水位提高到156米,仅屈原祠的山门被淹将重建;2009年整个三峡工程竣工后,水位提高到175米,届时将有少数石刻将搬迁,石宝寨的山门将被淹1.5米,目前正计划修筑堤坝围护,那时石宝寨所在的玉印山将成为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峰,更别致传奇。

而其它各景点的雄姿依然不变。

随着沿江山脉间人造湖泊的形成和通航条件的改善,原本分散在三峡周围的许多景点将更容易到达,如小三峡、神农溪等千姿百态的仙境画廊。

另外,三峡大坝和葛洲坝这两座现代奇观也将成为长江三峡的新景点,为其添姿增色。

集自然美景、古代遗址和现代奇迹于一身的未来长江三峡将一如既往地吸引和陶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

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中堡岛,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方案。

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

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

第二章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第一节自然条件一、生态地理位臵重庆市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地理范围在北纬28°28′~31°44′、东经105°49′~110°12′之间。

东南、东北与鄂西交界,西南与川黔接壤,西北与川陕相邻,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

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三峡库区重庆段覆盖了大部分三峡库区范围,其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85.6%,由此则凸现出其重要的生态地理位臵。

二、地质概况重庆三峡库区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区域地表起伏,地形破碎。

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仅巫溪北东面小片地方属秦岭地槽褶皱系。

就构造特征,大巴山断褶带构造线由北西向向东转为东西向,并向南突出形成弧形构造体系;东南部的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构造线由近南北向,向北逐渐变为北东,构造和岩性控制着地貌发育,地形倒臵明显;库区中西部的川东褶皱带构造线表现为北北-北东向梳状褶皱,地质构造制约着地貌发育,背斜形成狭长高峻山岭,向斜则成宽缓的丘陵,成为典型的平行岭谷区(图2.2)。

区内主要经历过前震旦纪晋宁运动、侏罗纪末燕山运动和老第三纪末喜山运动等三次构造运动,地层岩性跨度很大,从震旦系至第四系之间除少部分缺失外均有分布,岩性组合为泥灰岩、泥质页岩、泥质粉沙岩、碳酸盐岩及部分煤层和粘土层。

岩性成分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岩及含煤砂页岩等,有的产状陡倾,有的则平缓近于水平。

这些不同的地质条件加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整个库区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三叠系须家河组的页岩夹煤层;巴东组泥灰岩、砂岩夹泥岩;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蚀强度低,易风化,遇水易软化、泥化。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枝江水道河床演变特征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枝江水道河床演变特征分析

第17卷第5期中国水运Vol.17No.52017年5月China Water Transport May 2017收稿日期:2017-03-08作者简介:程伊颖(1991-),女,湖北武汉人,硕士,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从事航道整治工作。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枝江水道河床演变特征分析程伊颖1,游强强1,冯敏2,徐果2(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2.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摘要: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蓄水运用后,下游河段均发生再造床过程,河床冲淤调整相对剧烈。

基于枝江水道三峡水库蓄水后2003~2015年原型观测资料,分析蓄水后该水道河床的冲淤及航道条件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该水道在三峡蓄水后总体处于冲刷态势,尤以河槽冲刷明显,局部区域有所淤积,洲滩受守护工程作用略有淤积,枝江上浅区水深不足问题逐年恶化,进而影响主航道条件,同时极有可能加剧上游芦家河水道坡陡流急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本水道河床演变趋势进行预测,一方面目前尚可的航道条件在自然作用下存在恶化的可能,另一方面枝江上浅区将成为本水道提高航道尺度的关键部位。

本文可为本水道航道尺度的进一步提高提供治理思路和工程设计依据。

关键词:枝江水道;河床演变;枝江上浅区;航道条件中图分类号:TV1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73(2017)05-0210-04枝江水道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始端,距宜昌约64km,处于山区河流向平原河流过渡地带,河床多为砂卵石组成。

从已有研究成果[1-3]和大量实测资料来看,枝江水道沿程深泓凹凸起伏,断面宽窄相间,形成了多个对水位具有控制作用的节点,枝江水道是受三峡水库运行影响最早的水道之一。

朱玲玲等[4]利用三峡水库蓄水后5年的观测资料,分析枝江江口河段航道条件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二维数学模型进行河床可动性研究。

结果表明:该河段河床可动性较强,洲滩以及河槽的冲刷变化将会导致枝江上浅区的水浅问题加剧,而枝江下浅区的碍航问题可以得到改善,同时冲刷将引起昌门溪枯水水位较大幅度的下降。

三峡水库蓄水期长江中游湖泊调蓄能力变化

三峡水库蓄水期长江中游湖泊调蓄能力变化
洞庭湖 位 于 长 江 中 游 荆 江 南 岸,流 域 面 积 为 26.28万 km2。洞庭湖容纳三口和四水来流,经湖泊 调蓄后由城陵矶处汇入长江 。 [12] 入湖水文控制站 有三口 5站(新江口、沙道观、弥陀寺、康家岗、管家 铺)、四水 4站(湘潭、桃江、桃源、石门),湖泊出口 控制站为七里山站。
W =IΔt-QΔt+I′ 。
(1)
式中:W 为湖泊调蓄量;I为入湖流量;Q为出湖流
量;I′为区间汇流量;Δt为计算时段。
4 结果及分析
4.1 洞庭湖与鄱阳湖调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洞庭湖和鄱阳湖作为长江中游大型通江调蓄湖
泊,其年内调蓄过程可类比于径流式水库。枯期湖 泊来流较小,长江干流顶托作用较弱,湖泊调蓄作用 不明显,类似于径流式水库来多少水泄多少水;汛期 随着来流的增加,湖泊利用湖容容纳洪水,同时长江 干流顶托 作 用 较 强,湖 泊 主 动 和 被 动 调 蓄 作 用 明 显 [13],与径流式 水 库 利 用 库 容 拦 洪 滞 洪 过 程 类 似。 考虑到洞庭湖、鄱阳湖与长江的联通具有类似的拓 扑结构,湖泊出流量与长江干流水量关系具有相似 性(干强支弱),其调蓄过程与径流式水库调蓄作用 又存在不同。在洞庭湖与鄱阳湖的调蓄过程中,除
1 研究背景
鄱阳湖和洞庭湖是长江中游的大型调蓄湖泊, 与长江干流自然连通,具有重要的水资源、防洪、生 态等价值。两湖与长江相互作用、互为制约,长期演 变形成的江湖关系错综复杂[1-2]。三峡水库蓄水运 行后,水库调节造成干流水沙变化以及河床冲刷发 展已经开始对两湖的演变及其调蓄功能造成影响, 洞庭湖、鄱阳湖均出现了枯水出现时间提前、枯水期 延长、旱情加剧等现象。2006年 9—10月,洞庭湖 入湖水 量 减 小 为 同 期 多 年 平 均 入 湖 水 量 的 7%, 2009年 10月,城陵矶水位出现了 1960年以来的最 低水位,即21.62m[3];鄱阳湖近 10a来多次出现季 节性干旱,低枯水位持续时间延长,湖泊水面出现持 续减小的趋 势 [4],2016年 鄱 阳 湖 流 域 属 于 丰 水 年, 1—9月份雨量比多年平均雨量偏多 14%,但汛后还 是出现了湖区水位大幅下降现象,9月份下旬星子 站水位已经接近 10m的枯水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