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结构 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五单元《情节:小说情节的运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情节:小说情节的运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构思】把握情节应该是小说阅读的第一步,《外国小说欣赏》一书对情节的解说并不是特别充分,因为这本书的教学对象应该是大学生。
(本着高二语文备课组的要求,将《外国小说欣赏》分成四个部分进行单元教学,分别是情节、人物、环境、语言及艺术手法。
因为主旨是一部作品的核心,不论从哪个角度解读文本、进行教学都需要理解主旨,所以不再单独列单元。
)对于情节单元,初步构想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构成、运营、作用。
【学情分析】高中有2个单元的小说(必修3《祝福》单元与必修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单元);初中也学过一些小说(《故乡》《最后一片藤叶》《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威尼斯商人》等等)【学案】其中的【参考文本】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归纳心得】可以作为学案。
第二节情节的运营——如何变化【教学目标】理解小说情节运营上的特点。
养成积极思考情节变化原因的习惯。
【参考文本】定篇(中心):《在桥边》、《清兵卫与葫芦》(课本范文)《牲畜林》、《桥边的老人》(高考例文)《洗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在桥边》1、“我”的工作是数数,“我”数数的方式有什么变化?2、依据文本,讨论“我”数数的方式为什么会变化?3、在“我”数数方式的变化中有没有“不变”的成分?为什么不变?《清兵卫与葫芦》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清兵卫喜欢葫芦?5、为什么清兵卫会改变自己的兴趣?《牲畜林》探讨这篇小说情节运营当中,哪些在变,哪些不变?《桥边的老人》具体来谈谈这篇课文在情节运营上,有哪些变的部分,哪些不变的部分?【教学基本环节】【导入】(由学生来说最喜欢的小说是哪一部?情节如何?)小说三要素当中,情节是最基础的。
创作当中,如果没有变化,则不成其为小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一味的不变,则会让小说失去灵动,所以常常在“不变”之后一定会出现“巨变”。
但是一味的追求变化就会面目全非,而让读者无所适从,故变化中一定要有不变。
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案-话题:结构-谋篇布局2-人教版

小说的谋篇布一、学习目标1.掌握小说谋篇布局的艺术技巧。
2.提高小说的解题能力。
3.提高小说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命题规律总结小说的结构是一个容器,能将生活这条大河中的水舀起一瓢爱,让它在有限的空间之内展示其丰富的姿态。
高考题是体现的?命题规律总结:三、阅读教材,探究解题方略(圈点法)1、结构的构成——情节的艺术手法2、层层推进——情节的特点3、生活的横截面——选材、组材4、按照心理顺序展开——叙述顺序、线索三、品读高考题,探究解题方略古渡头叶紫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
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
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哆。
”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
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学科网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
哪里来的呀?”‘‘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我是请长假的。
我妈病了。
”“唔!……”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
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
于是,我说:“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学科网“年轻人到底不知事。
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
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案-话题:情节-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1-人教版

小说情节的读法
——运用线索分析法读《项链》
教学目标:
1. 教会学生通过梳理小说结构,寻找小说线索的阅读方法;
2. 运用线索分析法,读懂小说情节、触摸小说主旨。
教学重难点:
学习运用线索分析法,读懂小说情节。
教学方法:示例学习法、技能训练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法示例
1.初读第一篇微小说,概括故事。
2.再读小说,梳理小说结构。
3.三读小说,寻找小说的线索。
4.依据线索,触摸小说主旨。
二、读法学习
1.初读小说,概括故事。
2.再读小说,梳理结构。
3.三读小说,寻找线索。
4.依据线索,触摸主旨。
三、读法演练
1.初读小说《项链》,概括小说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2.再读小说,梳理小说结构。
3.三读小说,寻找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4.依据线索,触摸小说主旨。
四、方法运用
用刚刚学习的方法来阅读小说《面包》。
五、读法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阅读小说情节的一种方法——线索分析法。
线索分析法就是首先在初读小说,概括故事;然后再读小说,梳理小说结构;接着,三读小说,寻找线索;最后依据线索,触摸小说主旨。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小说情节的读法
——运用线索分析法读《项链》
1.初读小说,概括故事。
2.再读小说,梳理结构。
3.三读小说,寻找线索。
4.依据线索,触摸主旨。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结构)word学案

《第六单元:结构》教学案黄岩中学林福华老师整理学习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了解长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
3、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上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4、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
5、了解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
基本要求:1、领会《牲畜林》的内容与题旨。
2、分析《牲畜林》的结构,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
3、比较不同的小说结构,初步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发展要求:1、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
2、了解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
一、话题:结构(详见教材P77-78)二、资料链接1、卡尔维诺:(1923—1985)意大利人,当代作家。
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的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
在他绚烂多变的小说后面是一片温暖而明亮的阳光,幻想、宇宙、无限、时间、欢笑或者悲怆就在这片阳光中静静地蔓延。
卡尔维诺是一位富于幻想、具有童话气质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有着宇宙和科学的背景、耽于哲思和无限探索的作家。
曹文轩说“卡尔维诺是天堂里的作家”,也有人说他是“一位一只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留在客观现实之中”的作家。
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路》(又译《蛛巢小径》);代表作:小说《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命运交织的城堡》《我们的先人》《宇宙谐趣》。
20世纪小说经典理论著作:《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又译《美国讲稿》)。
编著童话集《意大利童话》。
2、延迟法:为了保持小说的线性结构,作者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
作者会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就在这样捉迷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这种小说创作的方法类似于“猴子掰包谷(玉米)”3、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学年高二语文同步教案:18.《话题:结构》(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话题: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了解长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
2、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上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3、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
4、了解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
教学重点:1. 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2. 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教学难点:1. 层层推进的结构2. 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牲畜林》与《半张纸》的内容及结构,结合着具体作品来了解小说的一个话题:结构。
二、重点研读(一)谋篇布局1.结构是一个“容器”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比例、地位、顺序相互连结与影响的一种形式,是生活长河之水的一个“容器”。
比如《牲畜林》,德军扫荡和游击战争,可写之事很多,在一个短篇小说的篇幅里,只可能选择一部分来写。
选择哪一部分?一个结构,就决定了所选择的这一部分,以及所选材料彼此之间的关系、位置。
在《桥边的老人》中,老人就是结构的要点,小说要写的是西班牙内战,要揭露法西斯叛军的暴行,要表达作者的人道主义忧思,但是它不可能铺开来写、面面俱到,于是桥边这个老人,就成为一个合适的“容器”,战争的创伤、人性的坚强,都能在他个人经历的小小范围之内体现出来。
而《墙上的斑点》,更是“以小载大”的典型。
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是非常漫阔的,倘若随意写来,那就不成篇章,但是有了“墙上的斑点”这个“容器”,任它如何漫阔的遐思,都不至于散乱。
而且,从对这个斑点的种种猜测,到文末披露这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又是在更高一层的象征意义上消解了对世界之认识的意义,虽然有点虚无主义,但是运用的文学手段很妙,将自己的各种遐思从精神维度上纽结起来。
这一点非常重要,文章的“容器”与生活中真实的“容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除了物理上的装载,还有一层精神上的纽结。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话题:结构》教案

《流动的意识,巧妙的容器——以<半张纸>为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小说主题,赏析微型小说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探究小说结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比较与传统古典小说的结构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中品味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探究小说结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课前学情调查(课前自主导学案):1、阅读课文,概括文中年轻房客两年的人生经历。
2、阅读课文,写下你对这篇小说的疑问。
3、阅读《半张纸》,写下你对这篇小说的感悟。
4、思考小说为何借半张纸的形式来表现主题,分析《半张纸》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怎样的妙处?教学方法:自主导学、小组讨论、朗读讲授、演示法。
教学工具:课前自主导学案、PPT、视频投影、云阅卷分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借助学习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微型小说《半张纸》,体会结构之美。
在课前同学们已经借助自助导学案预习了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先请一两位同学来说一说对于这篇小说的初读感受。
答:篇幅很短,语言精练,内容情感很丰富二、(一)整体感知——了解半张纸1、小说用精练的语言来描写了年轻房客的复杂经历,那么根据文中的半张纸的描绘请你来概括一下这位年轻房客两年的人生经历?答:恋爱—失业—新工作—订婚—结婚—朋友盛极而衰—将为人父—丧妻夭子过渡语:所以,在我们外人看来,这是小小的,不起眼的半张纸,但在主人公眼里,记录的是他这两年刻骨铭心的生命记忆,是他人生情感的大悲大喜与大起大落。
2、半张纸承载了怎样的情感,结合课文选择其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部分来谈一谈?答:恋爱的甜蜜;失业的焦虑;新婚的幸福;朋友潦倒、远走;将为人父的喜悦;丧妻夭子的悲痛。
过渡语:这两年,主人公从恋爱的甜蜜、失业的焦虑、新婚的幸福、朋友潦倒、远走到将为人父的喜悦到最后丧妻夭子的悲痛,生活几乎将他捧到了幸福的最高点,但突然间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一般又让他跌倒了极度痛苦的深渊。
外国小说欣赏结构单元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结构单元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结构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时间7学时。
第一学时: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旁批作注,读懂了什么,(注意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情节,情感,场景等)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然后以6个或4个同学为小组讨论。
第二至四课时:探究提升,学习《牲畜林》和话题结构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题,是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 了解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
3、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4、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 体会“延迟法”对小说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牲畜林》中几次“延迟”的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内容:研究《牲畜林》的和人物和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在新闻报道里、电影电视上、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感受过战争,面对战争,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沉重、愤怒、悲伤、无奈……)那么,在读了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轻松、搞笑、诧异……)二探究提升具体品读课文(一)品读人物。
学生提问:1.朱阿是怎样一位人物形象?德国兵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从外貌来看, 男主角朱阿是个近乎小丑的形象, 他还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药的劣等射手。
德国兵是个贪婪愚蠢无知的形象。
2.为什么把朱阿塑造成枪法很不准的劣等猎手?有何蕴意?朱阿不是英雄, 而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 就像在马戏表演中, 小丑衔接起节目与节目。
是朱阿把一个德国兵间接引到“牲畜林”中来的(直接把他引来的, 还是一头牲畜:母牛“花大姐”,也是朱阿的拙劣射术, 使得各种牲畜有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在树林的野猫和悬崖面前丧生。
这样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案-话题:主题-小说的灵魂──主题1-人教版

有效阅读把握主题
教学目标:①了解高考主要题型及答题要点
②掌握概括小说主题内容的方法
③把握解题基本思路
一、考纲解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二、学生答题现状分析
安庆市二模考试小说阅读第6题主题探究题得分情况分析
二、复习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多角度的探究主题
三、常见题型
①用简明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小说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本文对你有何启迪?
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④这篇小说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四、合作探究
检查学案完成情况
小说《锁》、《界河》
课前发下学案,让学生提前完成,课上指导学生读文本,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常见答题误区,指导学生掌握答题方法和步骤。
五、归纳总结、规范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小说欣赏结构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时间7学时。
第一学时: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旁批作注,读懂了什么,(注意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情节,情感,场景等)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然后以6个或4个同学为小组讨论。
第二至四课时:探究提升,学习《牲畜林》和话题结构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题,是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了解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
3、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4、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体会“延迟法”对小说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牲畜林》中几次“延迟”的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内容:研究《牲畜林》的和人物和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在新闻报道里、电影电视上、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感受过战争,面对战争,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沉重、愤怒、悲伤、无奈……)那么,在读了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轻松、搞笑、诧异……)二探究提升具体品读课文(一)品读人物。
学生提问:1.朱阿是怎样一位人物形象?德国兵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从外貌来看,男主角朱阿是个近乎小丑的形象,他还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药的劣等射手。
德国兵是个贪婪愚蠢无知的形象。
2.为什么把朱阿塑造成枪法很不准的劣等猎手?有何蕴意?朱阿不是英雄,而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就像在马戏表演中,小丑衔接起节目与节目。
是朱阿把一个德国兵间接引到“牲畜林”中来的(直接把他引来的,还是一头牲畜:母牛“花大姐”,也是朱阿的拙劣射术,使得各种牲畜有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在树林的野猫和悬崖面前丧生。
这样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教师发问:我们说,战争是沉重与残酷的,那么,卡尔维诺为什么要写这么两个人物呢?也许,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所揭示的关于生活的态度能让我们理解卡尔维诺的这种“减少沉重”的努力:轻,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
(二)品读结构3.为什么每次当朱阿举枪射击时,就会被阻止?这是小说的创作方法。
在情节上称为“摇摆”,在结构上称为“延迟”。
“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
(详见书本78页)比如去寻宝或者救人的英雄,前面几个(或者几次)总是不成功,这在文学心理学中,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一次成功,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简单容易。
教师提问:朱阿一共举了几次枪?找出来齐读并分析朱阿举枪时的表现和人们的反应。
第一次:“他使劲瞄准,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
第二次:“朱阿手中的枪跳起了塔兰泰拉舞”;这是借喻,孩子说你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
第三次:“朱阿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这是夸张。
第四次:姑娘的话和朱阿眼中像烤肉的铁叉一样的猎枪暗示了乐观精神对战争阴霾的反抗。
第五次:小姑娘宁愿失去财产,也不忍心看到兔子丧命,可见她淳朴善良,热爱生命。
第六次:朱阿终于射击成功,可惜没打到鬼子,反倒把可怜的吉鲁米娜的老母鸡给打死了。
4.为什么最后朱阿射死是一只最老最瘦的母鸡,而打败德国兵的是却是一只野猫?正是这种充满自然和谐,充满自然生命力的氛围、基调的要求,致使小说在高潮处理上具有轻松幽默,具有喜剧色彩。
(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小说的高潮出现在朱阿终于开枪射击之后。
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
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它不是牲畜,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勺,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
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教师提问:这些童话式的情节连缀起来在结构上呈现出什么特点?这种童话式的情节的起伏所形成的结构像一条在风中飘舞的丝带,于无形中消减了严肃与沉重。
在这只“诺亚方舟”上,善良的人只关心动物的安危,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财产,他们要带着它们等待大洪水的退去。
阅读P77-78,回答以下问题1、如何理解小说结构是一个“容器”?寻找一个合适而满意的“容器”--故事结构。
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的比例、地位、顺序相互连结与影响的一种形式,是生活之水的一个“容器”。
2、好的结构具备什么样的特点①能将生活中的某些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②能够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
3、结构是怎样构成的?(1)依靠情节的力量--在情节上设置危机(2)通过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4、常见的结构有哪些类型?(1)线性结构--层层推进的结构《牲畜林》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延迟”小说的进展,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环环相扣,实现结构的张力。
(2)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桥边的老人》桥边这个老人就是一个合适的容器,战争的创伤、人性的坚强,都在老人个人经历的小小范围之内体现出来。
(3)以心理为中心的结构(意识流)《墙上的斑点》“墙上的斑点”这个容器使漫阔的遐思,都不至于散乱。
第三课时:品读课文,总结主题5、“延迟”法的使用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
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
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
其次,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
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便不寒而栗,同样,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本来就已十分穷困,一旦失去这点财产,生活将更加悲惨。
第三,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6.《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牲畜林”在文中有何蕴意?“牲畜林”是一个意象,一种象征。
既是小说结构的要点,也是小说主题的要点。
(1)结构要点:“牲畜林”是一个“容器”,装载了反法西斯战争这一现实生活之水。
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2)“牲畜林”是充满自然和谐,充满自然生命力的地方,正如诺亚方舟,带给人们以生活的希望,这希望就是战胜战争的源动力。
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般的神奇,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总结:卡尔维诺这篇小说之所以读起来轻松诙谐,除了形象和语言的特别,关键在于结构的独特:一、让牲畜林成为一个“容器”;二、在情节上设置危机;三、运用“延迟”手法层层推进同时,对于结构分析延迟法鉴赏,回答问题时,我们要准备的几句话:(使用延迟法的作用)1).层层推进线形结构小说的发展,制造了小说阅读的波澜,使小说不至于总是平缓地前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不至于产生阅读的疲劳。
2).给人物足够时间和空间表演,从而展现人物性格、心理,揭示小说主题等。
其他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以“牛、猪、山羊、火鸡、兔子、母鸡”这样的顺序来写?能调换顺序码?2.朱阿跟踪德国兵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救“花大姐”,后来“花大姐”跑了,为什么他还跟着德国兵?3.为什么德国兵抚摸那只野猫,还说聊以自慰?鬼子的贪婪、愚蠢,造成他在森林里迷路,而在转悠时看到的奇特景象,让他产生“诺亚方舟”的幻觉。
所以,当他最后面对凶恶的野猫时,也“已毫不奇怪了”;朱阿胡乱开枪给他造成了惊吓,使他产生要主动上前抱住那只“家猫”欲“聊以自慰”的念头,最终他把增加送下了石崖。
可见,最终的偶然其实时事出有因的,是情节发展的必然。
4.朱阿没有打死德国兵,怎么还受到了大家的欢迎?5.p73倒数第三段中“走进干草棚,在草堆下翻找起来。
那里藏着一杆老式双筒猎枪和子弹袋。
他把两颗打野猪的子弹推上膛,子弹袋系在腰上,平端着枪,悄悄地走到牛棚门口。
”.p74最后的“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
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
看,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
他连忙伸手去抓,但火鸡轻轻一跳,跳到更高一层的枝上,尾羽依然展开着。
德国兵放开了山羊,开始爬树。
他每向上爬一层,那只下巴垂肉鲜红的火鸡,就跳到更上一层的树枝上,挺着胸脯,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
”p75“德国兵继续向上爬,树枝越来越细,脚下的树枝突然折断,他掉了下来,差点砸在朱阿身上。
这次朱阿不糊涂了,拔腿就跑,伪装的树枝掉了一地。
德国兵摔在松软的树枝上,没有受伤。
”这些句子是不是不太严谨?这让我想起了卡尔维诺的《通向蜘蛛巢的小径》,男孩把他从德国兵那里偷来的枪藏在了只有他知道的蜘蛛巢里--蜘蛛网的轻逸将枪的沉重遮蔽了。
朱阿把猎枪胡乱地藏到了干草堆里,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呢?沉重的德国兵爬上“越来越细”的树枝,掉下来后竟然“摔在松软的树枝上”,着实让人费解--我想,勇敢无谓的抗日民众肯定不会原谅作者如此低劣的道德情操!然而,正像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恰恰是因为卡尔维诺深切地认识到战争的沉重,所以才去努力追求语言的轻逸,在悖逆中飞入另一个世界。
卡尔维诺就像那只在枝头轻快地跳来跳去的“火鸡”,“挺起胸膛,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让所有的沉重都落入自己的脚下,然后高傲地审视。
第四课时:处理作业练习:一.对下列微型小说作结构上的评论文艺评论家和部长︻波兰︼格罗津斯卡“你看斯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
评论家回答说:“部长,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
”部长摇了摇头。
“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的。
”评论家赶忙更正。
部长摇头。
“我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为数很少的庸俗的知识分子。
”部长摇头。
“确切地说,就是针对那些没有鉴别力的人。
刚才我没表达清楚。
”部长摇头。
“总的来说,部长先生,这是一部坏小说。
”部长又摇头。
“当然,也不能全部否定。
”部长摇摇头说:“这衣领真别扭”这篇小说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线性结构,为了保持这种线性结构,作者往往故意延迟小说的发展(总评)。
(分析)部长的频频摇头是作者给小说设置的障碍,在评论家一次次对这一个动作的误读中延迟了小说的进展,而非常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这一次次的延迟使评论家得以有机会表演,从而揭示人物见风使舵、摇摆不定的性格,也揭示了官僚主义对人性的戕害这一主题。
二.精讲精练中《牲畜林》练习。
五六节课学习《半张纸》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3、了解“生活的横断面”这一小说结构方式的特点【教学重点】对小说结构的把握及拓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