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仲良理学思想阐微

合集下载

国学名著读后感

国学名著读后感

国学名著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国学名著读后感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

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

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

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

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读《大学》时绝不能把“大学”这个概念理解为国民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

《大学》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或第一的意思。

《大学》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

书中既教给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齐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回顾我国五千年历朝历代,下从平民上至国君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无不证明《大学》讲述的道理非常准确。

哪个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个兴国之君不以爱民为本?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

由此可知今人只要怀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并想尽早实现自己的理想,认真学习和研读一下“四书五经”,并按照《大学》所说的原则修炼自己,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收到《国学常识》一书也有一段时间了,由于放假外出,书评也就提交的有些晚了。

说实话,《国学常识》一书并没有看完,里面的东西太多,包含的知识太杂,可以说是中国的一本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

书中讲到了很多典故,习俗的来源,每个里面都包含这中国上下五千年中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它包含了职官典制、法律文化、民生礼俗、衣食住行、体育娱乐、哲学宗教、语言文学、书画艺术、戏曲曲艺、建筑园林、中华医药等方面,可以说涵盖了生活中得方方面面,好多问题可以毫不费力的在其中找到答案。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引论:“中国哲学”辨析1.中国哲学的“中国”中国既是一个渐次扩展的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概念。

讲的是以地理为基础的文化概念的“中国”。

“中国”哲学,可以指“中国人”的哲学,也可以指“中国系”的哲学。

讲的主要是“中国系”的哲学。

中国哲学,可以指中国的一般哲学,也可以指中国的特殊哲学。

讲的是中国的一般哲学。

2.现代的“哲学”概念哲学是西方的概念。

据赫拉克利特所言,毕达戈拉斯第一个使用了philosophia的名称,并自称philosophos。

又,苏格拉底前,有智者(sophia),苏格拉底不喜欢普罗泰戈拉等人自称为智者,加了“爱”(philem),成了philosophia。

19世纪,日本人西周将Philosophy译为“哲学”;1896年前后,黄遵宪将其介绍到中国。

“中国古来并无与今所谓哲学意义完全相同的名称。

”(张岱年)德里达论“哲学”:(1)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哲学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系,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明相联:它首先是一种古希腊的发明,其次经历了拉丁语与德语的“翻译”转化等等。

(2)当人们试图从严格的意义上去思考什么是哲学时,……从哲学中看到对所谓希腊语中的那个大写逻各斯的承认与臣服,这个逻各斯既是理性、话语、比例关系,又是计算和语言--逻各斯意谓的是这一切--它也指“聚集”:legein,也就是使聚集者。

(《书写与差异》,三联书店,2001,10页)罗素的定义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

(《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11页)中译名“哲学”的问题没有求真就不可能有科学,但是“真”本身并不是任何科学的对象,唯有一种智慧才研究它,那就是希腊人特别地创造出来的那种对于智慧的追求。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元代儒学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元代儒学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元代儒学《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第六编元明时期哲学一、元代理学的演化1.理学与科举的结合元代(1279—1368)是蒙古族灭金和宋以后所建立的一个朝代。

在思想文化上,元代既是汉、蒙思想文化互相融合交流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儒家文化以及理学思想得到进一步传续的历史时期。

早在元朝正式建立之前,蒙古统治者就开始采取了一些吸引中原儒家文人的文化策略。

譬如在1237年及次年,令各路举行考试,并允许被俘“儒人”就试,“得士凡四千三百人”(《元史》卷八十一《选举一》)。

这反映出蒙古统治者对儒学思想的政治文化意义有一定程度的重视,目的是凭借汉文化的历史与传统,以便巩固和确立自身的社会政治体制。

在政治文化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则是科举制度的再次确立。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由儒士制定了科举考试的具体条例,经仁宗核准,正式下诏开科取士。

考试内容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主要以程朱或程朱一系的注疏(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标准答案。

其中,“四书”作为首要科目,其重要性超过“五经”,建立了以“四书”取士为主要内容的考试体制。

这是科举史上的创举,并为后世所沿袭。

应当指出,在宋代屡遭“伪学”之禁的理学,虽在南宋末期的理宗朝得到了缓解,但是理学真正获得制度上的保证,进而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则是以元代科举制度的重新确立作为其主要标志。

随着以“四书”取士这一新的科举方式的形成,程朱理学遂开始普及化、正统化,并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时人称:“(元朝)专以周、程、朱子之说为主,定为国是,而曲学异说,悉罢黜之。

”(《滋溪文稿》卷五《伊洛渊源录序》)讲的当是实情。

自此,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相结合,得到了国家的正式认可,并对后来明清两朝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和会朱陆的倾向关于元代理学的传承情况,一般认为,以湖北儒者赵复(生卒不详)为先驱,他被元人俘虏后,在燕京的太极书院传授程朱理学。

二程“理”学思想新探

二程“理”学思想新探

二程“理”学思想新探程颢和程颐创立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并以“理”去统摄或解释“天”“天命”“天道”和“性”等范畴。

二程认为“理”有四特点:理“实”,理“一”,理“足”,理“自然”。

他们还以“理”去观照和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从而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提出了“明理”或“穷理”的思想,并强调人们身心和行为要合“理”,“与理为一”。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标签:程颢;程颐;理;穷理;明理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一般把从宋代至明清时代的哲學称作“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之所以被称作“理学”,其主要原因就是以程颢和程颐等为代表的思想家创立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他们对“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还以“理”去观照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万事万物,从而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使新思想、新学术得以产生,也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

他们还提出了“明理”或“穷理”的思想,并强调人们的身心和行为要合“理”。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即以二程的“理”学思想为题,重新梳理和诠释他们关于“理”的思想体系及其创新之处。

一、“体贴”出“天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北宋时期,进入了一个与以前有很大不同的阶段。

其主要表现就是:由于统治者采取了“兴文教,抑武备”的治国方略,使得学校兴起、书院林立,加之佛教和道教的刺激与影响,科学技术也获得了巨大发展,人的理论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在这个阶段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已经从“收集整理材料阶段”进入“对规律的寻求阶段”。

李泽厚先生说:“在北宋,中国科技正达到它空前的发展水平,对事物的认识一般都进入对规律的寻求阶段。

”①因此,宋人重“理”,几乎是一大特色,无论对哲学、政治、诗歌、艺术及自然事物来说都是这样。

李泽厚先生的这番话也适合于二程的情况。

二程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逐渐体悟出万事万物都有“理”。

曹端的《辨戾》及其内蕴理学问题之探究

曹端的《辨戾》及其内蕴理学问题之探究

2018年1月第43卷第1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H e b e i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J a n.2018V o l.43 N o.1曹端的‘辨戾“及其内蕴理学问题之探究张立文,耿子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摘要:经周敦颐‘太极图说“的阐发, 太极 成为宋明理学的最高范畴,然而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 仅这二句就衍生出了无数派系论争㊂其中明初理学家曹端著‘辨戾“一文,针对 太极自会动静 与否的阐发,提出了 死理活理 ㊁ 理气关系 等问题,不仅影响了明代理气关系问题的走向,还波及韩国李退溪的理学思想,展开了韩国性理学三百年的 理气四端七情之辨 ㊂本文通过明晰‘辨戾“内蕴的朱熹的‘太极图说解“注解与其‘语录“是否真的 自相龃龉 ;朱熹的注解是否符合周敦颐‘太极图说“本旨;曹端是否如实地解读了朱熹对于‘太极图说“的注解,如果存在偏差,造成这些误读背后的缘由何在等理学问题,厘清曹端‘辨戾“一文的得失,进而探究曹端思想对明代理学及退溪理学的影响,以贞定‘辨戾“在明初理学的合理位置㊂关键词:理气关系;活理死理;曹端;辨戾中图分类号:B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8)01-0031-07D O I:10.3969/j.i s s n.1005-6378.2018.01.005曹端(1376 1434年),字正夫,号 月川子 ,河南渑池人,明初著名理学家,被誉为 明初理学之冠 ㊂刘宗周赞其为 今之濂溪 ,他关于理气关系问题的思想对后代明儒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㊂曹端在理学思想上的创见在于针对 太极动静 问题上提出了对朱子 自相龃龉 的质疑,这在明初朱学已被认定为正统官学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㊂黄宗羲曾言薛文清之学 亦闻先生之风而起者 ,实际上曹端的 理气思想 影响不仅对明初的薛瑄㊁胡居仁有影响,明中期的罗钦顺㊁王廷相的相关思想都受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甚至波及到韩国李退溪的理学思想,展开了韩国性理学独有的 理气四端七情之辨 ㊂一㊁ 辨戾 的源由曹端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有‘太极图说述解“‘通书述解“‘西铭述解“等,他学宗程朱,对程朱理学的重要文本做了详尽阐释㊂他独创性的见地是论理㊁论太极所提出的‘辨戾“问题与论仁展开的 孔颜乐处 论题㊂‘辨戾“即 辨‘语录“① 太极不自会动静 一段之戾 [1]3㊂‘说文“言: 戾 ,曲也㊂从犬,出户下身曲戾也㊂ 戾 本义弯曲,后引申为违背㊁违反㊁矛盾㊂‘辨戾“就是辨析矛盾之意,指的是朱子‘太极图说“注解与朱子‘语录“之矛盾㊂先贤之解‘太极图说“,固将以发明周子之微奥,用释后生之疑惑矣㊂然而有人各一说者焉,有一人之说而自相龃龉者焉,且周子谓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则阴阳之生,由乎太极之动静㊂而朱子之解极明备矣,其曰 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㊂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 ,尤不异焉㊂及观‘语录“,却谓 太极不自会动静,乘阴阳之动静而动静 耳,遂谓 理之乘气,收稿日期:2017-06-15作者简介:张立文(1935 ),男,浙江温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㊁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㊁韩国儒学㊁和合学㊂① ‘辨戾“文中之‘语录“指的是今所言‘朱子语类“㊂本文为上下文指称统一,依从曹端‘辨戾“原文使用 朱子‘语录“ 指称今通称之‘朱子语类“㊂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犹人之乘马,马之一出一入,而人亦与之一出一入 ,以喻气之一动一静,而理亦与之一动一静㊂若然,则人为死人,而不足以为万物之灵,理为死理,而不足以为万化之原,理何足尚而人何足贵哉?今使活人乘马,则其出入㊁行止㊁疾徐,一由乎人驭之何如耳㊂活理亦然㊂不之察者,信此则疑彼矣,信彼则疑此矣,经年累岁,无所折中,故为‘辨戾“,以告夫同志君子云㊂[1]23-24曹端对于朱熹的质疑,主要是认为朱熹在‘太极图说解“与朱子‘语录“中,对于 太极动静 问题的理解不同, 自相龃龉 ㊂曹端‘太极图说述解“之‘序“中明确其立场是弃‘语录“而信朱注: 亦惟朱子克究厥旨①,遂尊以为经而注解之,真至当归一之说也㊂至于‘语录“,或出讲究未定之前,或出应答仓促之际,百得之中不无一失,非朱子之成书也㊂近世诸儒者多不之讲,间有讲焉,非舍朱说而用他说,则信‘语录“而疑注解,所谓弃良玉而取顽石,掇碎铁而掷成器,良可惜也㊂ [1]3问题的关键在于 太极 是否自会动静,也就是曹端所谓的 活理 死理 问题:究竟是作为 太极 之理自会动静,还是理乘气动?曹端对朱熹的质疑是否合理,‘辨戾“又是否真的辨析明确了其自相抵牾的关键?这些问题背后的思想背景很复杂:首先,朱熹自身注解的‘太极图说解“与朱子‘语录“是否真的 自相龃龉 ;其次,朱熹的注解是否如曹端所言 克究厥旨 符合周敦颐‘太极图说“本旨;最后,曹端是否如实地解读了朱熹对于‘太极图说“的注解,如果这其中存在偏差,造成这些误读背后的缘由何在㊂唯有对这些潜藏的问题做一梳理,才能评定曹端‘辨戾“质疑的得失㊂‘辨戾“所涉及的问题就直观层面而言是 理气关系问题 与 活理 死理 问题;就深层背景而言是朱熹‘太极图说解“与其‘语录“是否自相龃龉,朱子注解的‘太极图说解“与周敦颐‘太极图说“原旨是否有出入的问题㊂二、理气关系之辨曹端认为必须以 理 解 太极 , 盖孔子而后论太极者,皆以气言㊂ 微周子不传之秘,则孰知太极之为理而非气也哉? [1]2曹端在‘辨戾“中质疑朱子‘语录“中理乘气动的思想,使 人为死人,理为死理 ,对此后人有四种不同理解:其一,立足朱子立言之宗旨 理气不离不杂 ,认为曹端所疑,是因为过分注重理气合而为一,不明理气又可分而为二,曹端质疑 自相龃龉 的朱子 注解 ②与朱子‘语录“③,并非如曹端所辨,而是前者指称的是 理气之不离 ,后者指称的是 理气之不杂 ㊂这种观点以钱穆为代表,他认为 理与气,必当合而观,又当离而观㊂ 无极而太极 ,此太极指理㊂ 太极动而生阳 ,此太极乃是指气㊂故曰 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 也㊂ [2]304其二,或认为以读书应善于领会,消解曹端所辨是看呆了朱子乘马之喻才有了死人乘活马之疑㊂ 人乘马 只是一个比喻, 读古人书既当分别而求,又贵能会通而观 ,既然理是无形象㊁无声气㊁无方所的,‘语类“人乘马之喻自然不是贴切而言, 理 本不是乘马之人,也就无所谓死人之疑[2]32-34㊂其三,以文法结构而言,认为曹端认同朱子对‘太极图说“的注解 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㊂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 ,却将之理解为 太极自会动静 ,是一种误读㊂ 太极 并非 一动一静 的主词,并不是太极一动一静而两仪分,而是说 有太极 则有了动静的根据,太极是动静之所以然,但 一动一静 的主词仍然是 气 [3]㊂此路径以台湾的祝平次先生为代表㊂其四,以历史与逻辑结合而言,从写作时期的阶段性出发来理解朱子的表达方式㊂ ‘太极图说解“用语的含混正是朱熹与周敦颐思想不同造成的,是以含混其词掩盖其不同㊂如果朱熹公开宣称太极不动,便无法利用‘太极图说“作为思想资料来表述思想,构造思维体系㊂而如果完全认可周的太极可动思想,又与朱熹太极为理而不动的思想相矛盾㊂‘太极图说解“曲折费解的种种说法毋宁是朱熹不得已而采取的作法㊂ [4]102此以陈来先生为代表㊂这里提示了朱熹与周敦颐思想的不同㊂此四种不同的理解,若以理气不离不杂,浑然一体而非两体对立的立场,认为 太极 既可以指 理 也可以指 气 ,这不仅与曹端坚守的必须以 理 解 太极 的立场大相径庭,也不符合朱子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 [5]2376的基本立场㊂即使太极 即阴阳而在阴阳 ,太极也并不就是阴阳㊂相较而言,分析句法结构,以写作阶段性㊁借注疏前人表达自身思想的权益之计,来弥合朱熹在‘太极图说解“与‘语录“中所谓 自相龃龉 的表述,是更为妥当的理解㊂23①②③ 厥旨 即指周敦颐‘太极图说“之旨㊂朱子的 注解 即 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㊂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 ㊂朱子的‘语录“即 太极不自会动静,乘阴阳之动静而动静 耳,遂谓 理之乘气,犹人之乘马,马之一出一入,而人亦与之一出一入 ㊂以理解朱熹的立场,若认为曹端对朱子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才得出了朱子 自相龃龉 的结论㊂那么,曹端此 误读 是否有什么内在隐秘的思想动力呢?根据‘明史㊃曹端传“记载: 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 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㊂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㊂ [1]252显然,曹端以儒学的立场始终极力排斥佛㊁老,针对于佛㊁老的 寂而灭 或 虚而无 ,他必须突出吾儒之 寂而感 及 虚而有 ㊂这才是曹端一定要以 理 为 活理 ,强调作为 太极 之 理 自能动静,反对 理乘气动 之 死人死马 强调 活人骑活马 的内在根本动力①㊂三㊁活理㊁死理之辨活理 死理 本质上是对道体的体悟不同㊂朱子不是如曹端所判自相龃龉,而是与周敦颐的思想并非一个义理系统,事实上朱子自身与周子自身就其本身思想而言都是能够自洽的㊂并非如曹端理解的朱子注语所说之太极是 活理 ,到‘语录“才成为 死理 ㊂牟宗三认为: 曹端(号月川)见出濂溪之意实是 太极动而生阳 , 静而生阴 , 阴阳之生由乎太极之动静 ,此是也,但以为朱子之注语亦是 明备 而 不异 乎此,则非是㊂彼不解朱子注语之背景㊂ [6]407他在‘心体与性体“(上册)第一部分的 综论 中,将宋明理学分为三系:一为五峰㊁蕺山系,上承濂溪㊁横渠至明道之圆教模型开出;二为象山㊁阳明系;前两系是 纵贯系统 ,第三系:伊川和朱子则是 横摄系统 ㊂概略而言, 纵贯系统 以道体为 即存有即活动的 ,合于先秦古义正统大宗; 横摄系统 以道体为 只存有不活动的 ,为歧出别子㊂正因朱子将理气解释为 挂搭 关系,唯有气运动变化,理 被分解地理解为静态的超越性存在,与周敦颐思想并不属于同一系统,这才是引发关于‘太极图说“诸多搅扰辩驳的根源,而并非黄梨洲等人搅扰的在于 理气二分 与 理气先后 等问题㊂朱子虽在注语中说 太极有动静 ,这在表象辞语上与濂溪用语 不异 ,但不能简单地以用语的相同断定思想所指的相同,由于写作阶段性的限制以及注疏前人思想所受之桎梏,相较于‘语录“直陈朱子思想的明了,‘太极图说解“的表达方式更曲折地留有阐释空间㊂曹端以朱子‘语录“为 或出讲究未定之前,或出应答仓促之际,百得之中不无一失,非朱子之成书也㊂近世诸儒者多不之讲,间有讲焉,非舍朱说而用他说,则信‘语录“而疑注解,所谓弃良玉而取顽石,掇碎铁而掷成器,良可惜也㊂ [1]3这种看法本身欠妥②,朱子‘语录“的内容是理解其‘太极图说“注语的重要背景,曹端不仅割裂了朱子的思想语境,而且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 自相龃龉 ,实是为语词表面所用辞语迷惑,而不能明了朱子思理之一贯性[7]304㊂‘太极图说“唯一不同于‘通书“的就是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 这两句,也正是这两句引发了许多问题㊂曹端认为 微周子启千载不传之秘,则孰知太极之为理而非气也哉?且理语不能显,默不能隐,固非图之可形,说之可状,只心会之何如耳㊂二程得周子之图之说,而终身不以示人,非秘之,无可传之人也㊂是后有增周说首句,曰 自无极而为太极 ,则亦老㊁庄之流有谓太极上不当加 无极 二字者,则又不33张立文,等:曹端的‘辨戾“及其内蕴理学问题之探究①②孙奇逢‘夏峰集“卷四‘曹月川太极图西铭述解序“释之曰: 月川子于‘太极图说“及‘西铭“,大都以朱子为依归㊂独 辨戾 一则,所以效忠于考亭者,良心独苦㊂不知者谓为与紫阳为难,则岂知大道无我之公哉㊂ 钱穆认为孙奇逢此说实得月川之旨㊂那么曹端质疑‘语录“人乘马之喻的苦心何在?月川‘语录“曰: 吾儒之虚虚而有,如曰无极而太极㊂自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神之变,鸟兽草木之宜,何往非理之有㊂老氏之虚虚而无,如曰道在太极之先,却说未有天地万物之初,有个虚空道理在,乃与人物不干涉㊂不知道只是人事之理㊂吾儒之寂寂而感,如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故㊂盖此心方其寂然,而民彝物则,灿然具备其中㊂感而遂通,则范围之不出一心,酬酢之通乎万变㊂为法天下,可传后世,何往非心之感㊂佛氏之寂寂而灭㊂如曰以空为宗,未有天地之先为吾真体,以天地万物为幻,人事都为粗迹,尽欲屏除了一归真空㊂此等乌能察乎义理,措乎事业㊂朱子谓门弟子曰:佛老不待深辨,只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他不消说㊂ 钱穆认为若果明得此条,则月川之致疑于‘语类“人乘马之喻者,亦自可见其苦心之所在㊂而月川之论理气,一承朱子,本可相悦而解,不烦拘泥为辨也㊂不仅钱穆先生就此指出 月川过分看重了朱子之成书见于文字者,而谓‘语类“ 或出讲究未定之前,或出应答仓卒之际,百得之中不无一失 ,此固有之㊂然如‘辨戾“所引, 太极不自会动静 ,此乃朱子为‘太极图解“时并未明白说到,而后又补足说之者㊂读朱子书甚不易,正贵从‘语类“推究其成书㊂若一信成书,而不求之于‘语类“,则终未能畅竭其趣也 ,牟宗三也认为 彼以为注语与‘语录“相矛盾(相戾),此则为注语表面辞语所惑,而不知朱子思理实一贯也㊂‘语录“自不会全误,朱子与黄直卿(勉斋)之称述蔡季通亦不会假㊂‘语录“之讨论即是‘图说“注语背景之表白,故注语之言 太极有动静 须另眼相看,其表面辞语虽 不异 ,而其意指实有异也㊂此则为曹端所看不出矣㊂43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知周子理不离乎阴阳㊁不杂乎阴阳之旨矣㊂亦惟朱子克究厥旨,遂尊以为经而注解之,真至当归一说也㊂ [1]2-3将朱子 理不离乎阴阳㊁不杂乎阴阳之旨 误认为是濂溪‘太极图说“的原旨,反而得出了朱子 克究厥旨 (周敦颐之旨)的结论㊂事实上,朱子的‘太极图说解“是借由周子的‘太极图说“表达自己的宇宙本体论,而并非是朱子克究周子之旨, 理不离乎阴阳㊁不杂乎阴阳 其实是朱子的理本论思想,曹端的见解 倒因为果 有所偏颇㊂在‘太极图说述解㊃序“部分的这层误读,就直接导致了在‘辨戾“中,曹端认为对于周子的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朱子的注解 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㊂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 是 尤不异焉 的论断㊂他完全没有领会 有太极 之 有 字,朱子增添之微意,恰在于婉转地赋予 太极 一层 动静 之 所以然 而区分于形下动静之气的苦心①㊂正因为 朱子为‘太极图说“作注解,要粘附着濂溪原文而说,故其辞语多模棱而有歧义,人遂不易辨 [6]388,曹端才将濂溪与朱熹混为一谈,并 大书周说而分布朱解,倘朱解之中有未易晓者,辄以所闻释之,名曰述解㊂ [1]3因此,‘太极图说述解“虽以尊朱注为主,但很多内容是曹端混淆周说㊁朱解的前提下自己对于‘太极图说“的理解,这有别于朱子的创见,也就是‘辨戾“提及却未明确界定的 活理 的具体意涵㊂首先,朱注曰: 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㊂ [8]7曹端述解为 太极者,本然之妙,而有动静焉㊂动静者,所乘之机也,而无止息焉㊂ [1]11曹端不仅直接补充了 太极 有动静的文字,而且划分体㊁用两层规定了太极动静的具体形式与内容: 太极之动,不生于动而生于静,是静为动之根㊂太极之静,不生于静而生于动,是动为静之根㊂分阴分阳,两仪立焉㊂静,则太极之体立而阴以分;动,则太极之用行而阳以分㊂于是天地定位而两仪立矣㊂ [1]12此外,朱注 所以为太极者,又初无声臭之可言,是性之本体然也㊂ 夫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此无极㊁二五所以混融而无间者也,所谓 妙合 者也㊂真以理言,无妄之谓也;精以气言,不二之名也㊂凝者聚也,气聚而成形焉㊂ [8]7-8被曹端述解为 性即太极也㊂ 妙合者,理气浑融而无间也㊂凝者,聚也,气聚而成形㊂盖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经纬错综,又各以类聚而成形 [1]14-15㊂朱注状态描述性的语言 无声臭 性之本体然 ,曹端则将 太极 直接等同为 性 , 性即太极也 ,这为以李退溪为代表的韩国性理学将理气太极问题贯通于心性论埋下了伏笔㊂朱注无极㊁二五混融无间,被曹端直接述解为 理气浑融无间 ,这兆始了日后 理气一体 的明代理学发展趋势㊂总之,曹端的 活理 不同于朱子所恪守的 阴阳气,所以阴阳道 的形上㊁形下绝然分解的宗旨,而是直接承认太极有动静,以静为太极之体㊁动为太极之用,并且理气是浑融无间的㊂曹端的‘辨戾“中的思想虽有得有失,却开启了官学万马齐喑背景下学人的思索与变通,学问之辨贵在敢于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结合对于后世的影响才能贞定曹端的‘辨戾“思想在明初理学的合理位置㊂四㊁‘辨戾“对于明代理学的影响曹端在明初理学处于某种开风气的地位㊂刘宗周评价曹端 其见虽彻而不玄,学愈精而不杂,虽谓先生为今之濂溪可也 [9]2㊂黄宗羲亦认为 愚谓方正学而后,斯道之绝而复续者,实赖有先生一人㊂薛文清亦闻先生之风而起者 [9]2㊂曹端对明儒的影响,主要在于理气关系问题,其‘辨戾“对于理气关系问题的讨论,影响了明代理气论,由早期的薛瑄㊁胡居仁,到中期的罗钦顺㊁王廷相这一发展脉络㊂黄宗羲认为曹端的‘辨戾“主张 以理驭气 取代朱子 理乘气动 ,这仍是以理气为二,他进一步主张理㊁气是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 先生之辨,虽为明晰,然详以理驭气,仍为二之㊂气必待驭于理,则气为死物,抑知理气之名,由人而造,自其浮沉升降者而言,则谓之气,自其浮沉升降不失其则者而言,则①劳思光先生在‘新编中国哲学史“中专门考察了就‘太极图说“而言, 周氏原说语意,是否与朱说相合 的问题: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 而 字用法是内在一致的,不是朱子所理解的并列关系,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三句中 而 表先后次序,是一种条件关系,这是‘图说“中 而 字的用法,首句中 无极而太极 中之 而 字也应如此解,而非朱子以为之 平行关系 ㊂因此,就濂溪‘图说“原文来看, 太极动而生阳 , 太极 本身能有 动静 ,但若如朱熹所言 太极 只是 理 ,则 理 本身不应有 动静 ,所以朱熹才说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 ,以 天命之流行 解之,才说 谓太极含动静则可,以本体而言也;谓太极有动静则可,以流行而言也㊂若谓太极便是动静,则是形而上下者不分,而易有太极之言亦赘矣 ,以这些 含 有 便是 等欠严格的语词表达,目的是曲折地表达 动静者 是 气 而非 理 ,从而实现形上㊁形下之分㊂朱熹推崇‘太极图说“是因为他本身对于形上学㊁宇宙论系统建构的兴趣,但周敦颐的原意与朱熹的解读大有不同,周敦颐以 太极 自身有动静,乃生出阴阳,再由阴阳生出五行万物㊂谓之理㊂盖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也㊂薛文清有日光飞鸟之喻,一时之言理气者,大略相同耳㊂ [10]1061黄宗羲作为明末清初的学者,在‘明儒学案“中回顾式的评断,反映了曹端之后明代理气关系问题的基本趋势:理气一体,进而由 理本论 走向 气本论㊂纪昀在‘四库全书“之‘太极图说述解“的‘提要“里指出: 盖明代醇儒,以端及胡居仁㊁薛瑄为最,而端又开二人之先㊂ [11]1就曹端对于薛瑄㊁胡居仁的理气论影响而言,曹端‘辨戾“中隐涵着发展出 理气一体想法的线索㊂薛瑄先是继承了曹端 太极能动静 的 活理 思想,认为 窃谓天命即天道也,天道非太极乎?天命既有流行,太极岂无动静乎?朱子曰: 太极,本然之妙也;动静,所乘之机也㊂ 是则动静虽属阴阳,而所以能动静者,实太极为之也;使太极无动静,则为枯寂无用之物,又焉能为 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 乎?以是而观,则太极能为动静也明矣㊂ [12]1252进而他又提出了 理在气中 理气无先后 的主张, 窃谓理气不可分先后㊂盖未有天地之先,天地之形虽未成,而所以为天地之气,则浑浑乎未尝间断止息,而理涵乎气之中也㊂ 理气二者盖无须臾之相离也,又安可分孰先孰后哉? [12]1074到胡居仁他亦承认 理具于气质之中 ,认为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阴阳,气也,理在其中㊂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刚柔,质也,因气以成㊂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理也,具于气质之内,三者分殊而理一[13]197㊂发展到明中期,程朱理学的代表罗钦顺首先批驳了薛瑄 气有聚散,理无聚散 之说,薛瑄著名的 日光飞鸟 之喻: 理如日光,气如飞鸟㊂理乘气机而动,如日光载鸟背而飞㊂鸟飞而日光虽不离其背,实未尝与之俱往,而有间断之处;亦犹气动而理虽未尝与之暂离,实未尝与之俱尽,而有灭息之时㊂ 气有聚散,理无聚散 ,于此可见㊂ [12]1145对此罗钦顺在‘困知记“里评论到 ‘录“中有云 理气无缝隙,故曰器亦道,道亦器 其言当矣㊂至于反复证明 气有聚散,理无聚散 之说,愚则不能无疑㊂夫一有一无,其为缝隙也大矣,安得谓之 器亦道,道亦器 耶?盖文清之于理气,亦始终认为二物,故其言未免时有窒碍也㊂ [14]38区别于薛瑄将理气分为二物的窒碍,罗钦顺主张 理果何物也哉?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㊂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无已㊂ 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谓理也㊂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㊂ [14]4-5这就已经由薛瑄㊁胡居仁主张的 理气一体 发展为 理气一物 了㊂罗钦顺同时期的王廷相,受张载学说影响,更是站在气本论的立场,主张 太极之说,始于 易有太极 之论㊂推极造化之源,不可名言,故曰太极㊂求其实,即天地未判之前,大始浑沌清虚之气是也㊂虚不离气,气不离虚,气载乎理,理出于气,一贯而不可离绝言之者也㊂故有元气,即有元道 [15]596㊂这已经彻底是 元气即道体 的气本论思想了㊂五㊁‘辨戾“对于李退溪的影响1289年左右朱子学传入韩国,李滉(1501 1570年),号退溪,作为韩国性理学之主理派代表人物,被誉为 朝鲜之朱子 ,对于明代朱子学的变迁了然于心,撰写‘非理气为一物辩证“批评罗钦顺 理气非二而一体 的思想㊂对于朱子在太极(理)动静问题上的含糊搅扰,李退溪接受了曹端‘辨戾“的 活理 思想,主张 太极之有动静,太极自动静也㊂天命之流行,天命之自流行也㊂岂复有使之者欤! [16]353-354韩国性理学分为四大派系:主理派㊁主气派㊁折衷派与求实派,李退溪作为主理派代表学宗朱子,以 理 (亦即 太极 道 )为最高范畴,以 理 气 关系问题为核心论题㊂李退溪与李栗谷作为韩国性理学主理派与求实派双峰,分别提出了针锋相对的 理发气随 互发论与 气发理乘 说㊂这是对于‘辨戾“提出的朱子学中作为动静所以然的 理 究竟是否自会动静问题完全不同的理解㊂李退溪继承了明初曹端㊁薛瑄的 太极自会动静 思想,在此基础上又明确了 理生发气 ,提出了 理发气随 互发论: 理动则气随而生,气动则理随而显 [17]18㊂他以 太极自有动静 的内在动力在于将其理气论贯通于他创见的四端七情 四则理发而气随之,七则气发而理乘之 [17]417的心性论㊂ 四端 即孟子所言仁㊁义㊁礼㊁智四善端①, 七情 即喜㊁怒㊁哀㊁惧㊁爱㊁恶㊁欲七种情志㊂朱熹认为 盖气则能凝结造作,理却无情意㊁无计度㊁无造作㊂只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 [18]3㊂李退溪对此回应: 盖无情意云云,本然之体能发能生至妙之用也㊂勉斋说亦不必如此也㊂何者?理自有53张立文,等:曹端的‘辨戾“及其内蕴理学问题之探究①四善端 即孟子所言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㊂。

略说刘一明《易理阐真》的丹易合一思想-2019年精选文档

略说刘一明《易理阐真》的丹易合一思想-2019年精选文档

略说刘一明《易理阐真》的丹易合一思想刘一明(1734-1821) ,清代著名内丹家,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山西平阳府曲沃县(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人,龙门派第一代传人。

他精通内丹、易学,兼通医理,撰著有《周易阐真》、《孔易阐真》、《悟真阐幽》、《修真辨难》、《象言破疑》、《修真九要》、《阴符经注》等,以发挥内丹之道。

其文被辑为《道书十二种》,流传颇广。

另又撰有医书《沙胀眼科》行世。

刘一明对内丹学的阐发颇为全面。

他主张性命双修,循序渐进。

他分丹法为上中下三等,分药物为内外,谓内药生于自身,为元性,外药乃虚空中真一之气,为元命。

他并采理学之说,谓性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刘一明可说是总结了全真清修派的理论与丹法,是清代道教中突出的神仙学家,也是当时一代宗师。

①丹法寓周易圣道合仙道一明主张内丹之学,批评外丹之学支离。

在他看来,广大,无所不包”,是“弥纶天地之道”,并且“乃大道之原,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始终”,乃至“和顺于道德而理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最终达到“天人合一,显微无间”的圣书。

如果人们“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②,就能“尽金丹之道,达到九还七返,形神俱妙”,返元还本,成神、成仙。

③首先,一明在《〈周易阐真〉序》中,盛赞东汉魏伯阳。

明称赏魏伯阳的以易阐道之功。

他说:“丹经之由,始于后汉魏伯阳真人……遂准易道而作参同契,以明性命源流,阴阳真假,修持法则,工夫次序。

托物取象,譬喻多端。

丹法之说,修持性命之理,参同一出,详明且备,大露天机矣。

”④(下同)本来,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主张:“包括内丹学与外丹学,它上则探宇宙人生终极大道,而与道同归,中则长生住世而逍遥永年,下则安乐养生而超脱尘俗。

”⑤但后人由于理解有误,大道未明,断章取义而致出现各种偏差。

接着,一明批评那些“后世之学人,惑于旁门邪说,不知圣贤大道”。

他们“不得真传,直以譬象为真实。

或以坎离为心肾,或以震兑为肺肝,或以屯蒙为子午抽添,或以复垢为心肾气生,或以既济为心肾交合,甚至以阴阳为男女,以彼我为采战,以锻炼为炉火,以金丹为服食,以有为为搬运,以无为为空寂,皆认后天有形有象之物,不知先天无形无象之真”。

孔子的孙子--孔伋

孔子的孙子--孔伋

孔子的孙子--孔伋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

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孟子求学于子思的门人,《孟子题辞》则称孟子是子思的学生。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

《荀子· 非十二子》称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论子思、孟轲之学,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

子思唱之,孟轲和之……。

"八儒中韩非子将子张列为首位。

陶渊明将贫民子思,列为首位,颜氏指孔子死后尊颜回的留在曲阜之徒,也是《论语》的编纂者。

可见出走的子张的与原宪的教育方法,知名度超过了老师孔子。

所以老儒家只能算是第三位从《韩非》与《庄子天下残文》,我们足以了解到,战国末年,子张,子思虽然学术影响巨大,但是已经处于少数派地位。

《天下残文》歌颂其他六儒,按诗书礼乐春秋易,六艺顺序对六儒家,进行了褒扬,单独对子张,子思进行嘲讽。

可知一,原来分裂出去的五儒,已经在战国末年趋于统一,而且承认了鲁国的曾子学派的正统地位。

论功行赏,不再固执的予以对抗。

可知二,唯独子张之儒,子思之儒抗拒到底,成为乱臣贼子,道家不耻。

论许衡理学思想的特点

论许衡理学思想的特点

第36卷第2期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36No.22019年4月Journal of 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 Apr.2019收稿日期:2019—03—20作者简介:王素美(1953—),女,辽宁盘锦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75论许衡理学思想的特点王素美(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2)摘要:中国哲学自孔孟以来就以为世事人生服务为立足点,可是自北宋以来新儒学的产生,却出现了十分复杂的局面,这种新儒学,我们称之为“理学”。

所谓“理学”,就是援佛、援道入儒,使传统儒学融入了一些佛、道的思想成份。

许衡理学思想博大而精深,且亲躬教学实践,能够深入浅出。

他的理学思想有导引北方思想潮流、指导社会实践、普及道德修养的作用。

许衡的理学思想相比朱熹的“虚”,更多带有实学倾向、内外交汇。

关键词:许衡;理学思想;“实学”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129(2019)02—0075—05许衡,字仲平,学者称其为鲁斋先生。

据《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父通,避地河南,家中世代为农,金代末年其父许通为避乱而迁居河南新郑,卒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

许衡是元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与天文学家。

元人素有“北有许衡,南有吴澄”之说,将他与当时元代南方人,著名的理学家吴澄并列为元代理学大师,且排序在吴澄之前,这是因为其于元代北方推动理学发展的作用所致。

许衡理学思想博大而精深,且亲躬教学实践,能够深入浅出。

他的理学思想有导引北方思想潮流、指导社会实践、普及道德修养的作用。

许衡的理学思想主要在哲学理论、伦理道德、社会世事等三个层面发挥作用。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理学“实”的思想倾向,并为清代“实学”、“朴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许衡理学思想的实学倾向中国哲学自孔孟以来就以为世事人生服务为立足点,可是自北宋以来新儒学的产生,却出现了十分复杂的局面,这种新儒学,我们称之为“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2
侯 仲 良理 学 思 想 阐 微
也可 以谓 之 “ 诚体 ” 。 “ 诚” 的此 种 表 述 或 用 法 , 周子虽肇其 端 , 然 语
焉不 详 。关 于二程 , 比较确定 为此种用 法 的言论 , 唯
天地 , 阴阳二 物也 。运动 天地 、 使 之 成物 而
不息者, 诚 也 …… 诚 本 不 可 以有 无 言。 云 “ 无
《 二程外书》 卷十二有三则关于二程等的事迹 , 言根 据侯 仲 良的《 雅 言》 。
收稿 日期 : 2 0 l 3 一O 5 一o 7
“ 诚” 便成为性 ( 体) 、 道( 体) 的另一种称名 。易言
之, “ 诚” 之所 指 即性 ( 体) 、 道( 体) 。 是故 , 此“ 诚”
2 0 1 3年 9月
中 州 学 刊
Ac a d e mi c J o u m ̄ o f Z h o n g z h o u
Se p. , 2 01 3 No. 9
第 9期 ( 总第 2 0 1 期)
【 哲学 研 究 】
侯 仲 良 理 学 思 想 阐 微 米
王 巧 生
故 兹不揣 固陋 , 尝试 论 之 , 权 作 抛砖 引玉 , 以俟 高 明
君子。

徙家 陕西华 阴县 。 ②故 侯 仲 良祖 籍盂 县 , 因其 祖父 徙 , 养 于夫 子 ( 案: 指 二
程) 家, 至 于成立 。两 夫 子之 属 纩 , 皆在其 左 右 。其 从夫子 最久 , 而悉 知夫 子文章 为最详 ” ⑧。他 与 胡安 国有 交 游 , 胡 安 国说 他 “ 讲论经术 , 通贯不穷 ; 商 略

要: 侯仲 良是一个拥有特殊身份的二程弟子 。他 是二程 的亲戚, 自幼养成 于二程家。其理 学思想之 纲要虽 与
二程的一致, 却有一些精妙之义与精彩之论 , 有独特 的价值 与贡 献。他对《中庸》 之“ 诚” 的本体化运 用与 阐发 , 可 谓集前人之大成 。他 以为论说“ 诚( 体) ” 存在“ 形容” 与实谓之别 , 具有新 意与启发性。他对道体“ 无物不该” 的论 述, 有助于 了解 当时 中者“ 无物不该” 说 的确切含义。总之, 其理学思想与文献具备特殊之精义 与价值 , 必须加 以探 索与表 章。
基金项 目: 中国博 士后科 学基金资助项 目《 杨 时理 学的发展 与完成》 ( 2 0 1 1 M5 0 1 1 5 1 ) ; 山东省博 士后创 新项 目《 杨 时理 学思 想研 究》 ( 2 0 1 0 0 3 0 9 1 ) 。 作者 简介 : 王巧生, 男, 山东大 学哲 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 究人 员, 博士, 讲师( 济南 2 5 0 1 0 0 ) 。
如此 , 但 至 少从 文辞 之表 面来 看 , 其 并 未 明 确 把
“ 诚” 表 述为形 上本体 ( 道体 、 性体 ) 。最初 比较 明确 地把 《 中庸》 之“ 诚” 表述为性 ( 体) , 又因以“ 乾元” ( 天道 ) 为性 ( 体) 之源 , 实 质 上也 把 “ 诚” 表述 成 道 ( 体) 的, 是周 敦颐 。既把 “ 诚” 表 述 为性 体 、 道体 , 则
关键词 : 侯仲 良; 理 学; 诚( 体) ; 无 物 不该 ; 圣 人 之 道
中图分 类号 : B 2 4 4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0 7 5 1 ( 2 0 1 3 ) 0 9 —0 1 1 2 一o 5
侯 仲 良, 字师圣 , 二 程 舅 氏侯 无 可 之 孙 。 侯 无
可本太 原盂 县人 , 侯 氏世 为河 东 大 姓 。后 来侯 无 可
作 为一 个 独特 而 重要 的二程 弟 子 , 侯 仲 良在理 学 思想 与文献 的传 承上 都 发 挥 了重要 的作 用 。 ⑦他 本人 的理 学思 想 尤须 关 注 。今 翻检 其 文 献 , 发 现其 中实有 精 义之 不 可 掩 与 足 资参 证 者 。令 人 遗 憾 的 是, 迄今 学术 界 尚 少 对侯 仲 良系 统 而 专 门 的研 究 。
说》、 《 孟子 解 》( 收 于朱 熹 所 编 《 论孟精义》 ) , 收 于 《 周 易系辞 精义 》 中的二 则未 知 出处 的文献 。另外 ,

对《 中庸 》 之“ 诚” 精辟 的本体 化 阐释
今本《 礼记》 之《 中庸》 篇, 郑玄谓孔子之孙子思
作 之 。后儒 多 持 此见 。《 中庸 》 从 多 个 方 面对 诚 之 道 作 了论述 , 以为 至诚之 道贯通 乎上下 , 对其 备极 赞 美 之辞 。其思 想深 邃 、 贯通, 令 学者玩 味无穷 。虽 然
息” 与“ 不息” 同也 , 不 息 则或 息矣 。 至诚 则 未 尝息 , 亦未 尝 不 息 … … 无 息 非 为诚 言 , 为 息 字
设, 而 所 以形 容 诚 也 。 明 道 先 生 日 : “ 亦无 始 ,
《 粹言》 中二则 , 然《 粹 言》 乃改易语 录而为之 , 不是 十 分可信 。 《 粹 言》 之外 , 尚有 数 则 疑 似 此 种 用 法
时事 , 则纤微皆察” 。靖康元年 , 自- -) j I ( 洛阳) 避 乱至荆 州 , 胡宏 兄 弟 得 从 之游 。 ⑨他 曾 到延 平 , 罗 从 彦、 李侗见之。李侗之始看《 左传》 , 赖其一言 。 侯 氏之 终则 不可考 。 据《 伊洛 渊源录》 与《 宋志》 , 侯 仲 良的著述有 《 论语说》 、 《 雅言》 。其实 , 他 的著述不止 于此。就 现存 的来 看 , 至 少 尚有 《 中庸解 》, 《 周 易 系辞 精 义 》 引用此 , 便 标 明为 《 侯 氏中庸 解》 。其文献 今存者 有: 《 中庸解》 ( 收于卫浞所编 《 礼记集说》 ) , 《 论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