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与弼的理学思想
汉朝历史人物故事精选

汉朝历史人物故事精选每个历史人物故事都蕴涵着中国历史名人的思想信念和价值信条。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汉朝历史人物故事,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朝历史人物故事(一)吴与弼--著名理学家吴与弼的先祖吴兢为唐朝汴州人,唐睿宗时为朝廷议大夫。
吴兢的七世孙吴宣,迁居抚州。
吴与弼的高祖吴景南,擅长诗赋,元代理学大儒吴澄曾为其诗集作序。
曾祖吴审,“博学、诗藻清丽”。
祖父吴泾,迁居崇仁。
父亲吴溥,官到国子监司业,著有《古崖集》。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对吴与弼的教育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吴与弼六岁入学,七岁学对句,八、九岁在乡学读书时,即已崭露头角,对文学、天文、律历、医卜均有所学。
十六岁学诗赋,十八岁习以科举之业。
业永乐已丑年,他年方十九,赴京侍奉时任国子监司业的父亲,得拜明代“三杨”之一的冼马杨溥为师。
其时,在其父任所获读朱熹所编之《伊洛渊源录》,自谓“睹道统一脉之传”,“于是思自奋励,窃慕向焉,而尽焚当时举子文字,誓必至乎圣贤而后已”。
谢绝与人交往,独处小楼二年,专心攻读《四书》、《五经》和洛学(以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兄弟为首的学派)、闽学(以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为首的学派)两个学派的语录,无意进入仕途,决心以讲授理学,传播程、朱哲学思想为己任。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吴与弼奉父母之命返乡完婚。
在乡里,他一切行动都遵守儒家的礼仪规范。
每次到京探望父亲,穿的都是布衣旧鞋。
中年以后,家境日贫,他亲自下田耕作,自食其力。
对不义之举,一概不为;对不义之财,一概不取。
所以,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他都谆谆教诲。
甚至招待学生食宿,以此远近闻名。
其学生胡九韶说:“惟先生遇患难仍能学习、进益,别的人则不免意志颓唐而懒怠下去”。
吴与弼一生不应科举,讲学家乡,屡荐不出。
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由山西佥事何自学荐举入朝,后御史涂谦、抚州知府王宇也一再荐举,他都谢绝不出。
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御史陈述又荐举他入阁讲学,帝下诏江西巡抚韩雍前往礼请,他又辞谢不出。
吴与弼的“成人”之学与明代中前期士风演变

吴与弼的“成人”之学与明代中前期士风演变
姜海军;桂晨昊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22(42)3
【摘要】吴与弼以“成人”为志的康斋学植根于儒家成就圣贤的理想,得到了由科举制稳定实行造成的大量中下层儒者的呼应,是明前期儒者背离明初士风的典型。
到其弟子陈献章时代,儒家学说与儒者多元化进一步发展,影响高层士大夫。
从康斋学到白沙学,勾勒出明代儒学与士风发展的一条重要轨迹,体现了明代社会的转变。
康斋学和白沙学是这一发展变化的典型,也有引领作用。
应看到,儒士大夫的变化相当程度上是儒者努力与儒家理想的群体性回归,部分领先于社会变化,并深刻塑造了后者。
【总页数】8页(P12-19)
【作者】姜海军;桂晨昊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朱元璋的养士、用士与明代之士风(上)
2.朱元璋的养士、用士与明代之士风(下)
3.明朝前期吴与弼的兼采朱陆之学
4.吴与弼的教育思想和明代心学思潮
5.明代吴与弼的践行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与弼的理学思想

(《 康斋集 》卷一o , 《 浣斋记》 )
一
、
“ 反 求 吾 心 ”,心 为 本 体
这 段话 集 中体 现 了 吴 与 弼 心 学 思想 的基 本 观
点 ,可说是 吴与弼 心学思 想论纲 。在他 看来 ,心是
从 学 术 思 想 的 发 展 进 程 来 看 ,吴 与 弼 可 说 是 明
第1 5 卷第 2 期
2 0 1 3年 5月
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Wu y i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Vo 1 . 1 5 No . 2 Ma y , 2 0 1 3
学 术 思 想 由程 朱 理 学 转 而 倾 向 了 心 学 。
吴与弼 指 出 : 夫 心 ,虚 灵 之 府 ,精 明之 舍 ,妙 古今 而 贯
潮 的兴 盛 ,就肇 始 于 吴 与 弼 的理 学 。黄 宗 羲 曾说 : “ 椎轮 为大辂之 始 ,增 冰 为 积 水 所 成 。微康 斋 ,焉
是 认 识 的主 体 具 有 认 识 功 能 ,是 人 身 体 的 主 宰 , 同
时 又 是 天 地 万 物 的 根 本 。“ 吾 心 固有 ” ,本 具 一 切 。
皆 支 离 之 说 ,眩 目惑 心 ,非 徒 无 益 ,而 仅 有 害 焉 。 ” ( 娄谅 《 康斋先生行状 》 ) 于是决 定 摆脱 宋儒 笺 注 的藩 篱 , 纠 正 宋 儒 支 离 之 说 的 流 弊 ,进 而 “ 玩 《 中庸 》
这 样 ,就 确 立 了心 的 本 体 地 位 。
胡居仁文言文翻译

胡居仁师事崇仁硕儒吴与弼,而醇正笃实,饱读儒家经典,尤致力于程朱理学,过于其师。
常与友人陈献章、娄谅、谢复、郑侃等人交游,吟诗作赋。
人谓之举仁学派,名闻当时,影响后世。
胡居仁绝意仕进,筑室山中,学者日众。
寻主白鹿书院,以布衣终身。
万历中,追谥文敬。
著有《胡文敬公集》三卷,又有《易象抄》、《居业录》、《居业录类编》等,并传于世。
胡居仁主张以忠信为先,以求放心为要,操而勿失,莫大乎敬。
其学术思想不落窠臼,丰富和发展了程朱理学,自成一体,成为闻名全国的理学大家。
性情笃厚,品德高尚,淡泊自处,自甘寂寞,远离官场。
生活十分俭朴,唯以讲学为念,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不安。
他致力于教育,从教二十余年,治学严谨,制订学规并亲自讲学,务求学生学以致用。
胡居仁与人相处,当执谦,然不可媚悦。
其名言“欲为天下第一等人,当做天下第一等事”至今仍被传颂。
他认为,忠贤既用,奸邪自息。
在学术上,他主张从实事上推究事理,且多方穷理,反对佛教的顿悟说。
同时强调力行,认为致知力行功夫只在吾心这个本源上。
胡居仁继承理学理气论,肯定理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由理派生的气化生了天地万物。
有理必有气,理所以为气,气乃理之所为,生万物者气,理在其中。
心与理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心者,理也,气也,二而一也。
心为理所生,心具理,一心具众理,万理具于一心,皆在心中。
胡居仁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其学说影响深远,被后人尊称为“敬斋先生”。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学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高尚的榜样。
他的名言警句,如“一思尚存,此志不懈”、“闻人之谤当自修,闻人之誉当自惧”等,至今仍具有极高的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明朝大儒吴与弼的理学思想,崇仁学派位列第一

明朝大儒吴与弼的理学思想,崇仁学派位列第一本文导读:吴与弼的理学,“上无所传”,自学自得,身体力行,他的理学思想,概括起来有四:即天道观、性善观、践行观、苦乐观。
天道观“理”,北宋以来理学家所阐明的哲学思想的核心。
程朱如此,吴与弼亦如此,他们虽无师承关系,但吴与弼身体力验,潜心研究,在道德修养和认识方法方面,继承和发展了程朱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万变之纷纭,而应之各有定理”。
就是说,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它们自身的规律。
他的学生魏庄渠云:“天地万物,血脉相贯”。
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穷通、得丧、死生、忧乐,一听于天”。
他所指的“天理”,即是自然法则,这不能说不是唯物的。
同时,他把“举天地之道”,当以“圣人”、“君子”的准则。
曾谓:“未至于天道,未至于圣人,不可谓之成人”。
在这里,吴与弼把“天理”,作为一个人道德修养和认识事物的最高标准。
主张“天人一理”、“人之所以为人”,是“以其有此理也”。
但是,他又认为此“理”,不是所有人的都能领悟的,只有像圣贤那样的人,才能“穷通其道”,这就是“圣人体天”观。
一个人出处进退,“惟学圣贤为无弊”,“苟一毫不尽其道,即是自绝于天”。
人生处世,“须以天地之量为量,圣人之德为德,方得恰好”。
按吴与弼的说法,“圣人”不是高不可攀的神人,而是可以通过学习,修养而达到的。
可见,吴与弼对“理”的见解,是符合当时认识规律的。
吴与弼还有一种认识是值得重视的,就是“气”,乃之天也。
提出“天之元气”观。
他说:“毋以妄想戕真心,客气伤元气”。
弟子魏庄渠也认为“天地太和,元气我”。
但是,吴与弼把天地元气,归结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就成为形而上学的唯心观了。
“气”,本身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东西。
性善观“人性之本善”是吴与弼继承、发展思、孟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觉得“人欲”,有“善恶”、“好坏”之分,但可以“化也”。
所谓“化”,就是“使教莹净”,即要教育,要修养,要严以“责己”,使之“心地纯然”。
一起学《论语》14.39宪问篇——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一起学《论语》14.39宪问篇——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一起学《论语》14.39宪问篇——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原文】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白话】孔子说:“贤者避开无道之世而隐居,其次的避开这个动乱的地方,其次的看见脸色不善就避开,其次的听见言语不好就避开。
”【释词】贤者:贤人。
辟:同“避”。
《说文》:“避,回也。
”《仓颉篇》:“避,去也。
”辟世:天下无道,隐居世外。
朱子:“天下无道而隐,若伯夷、太公是也。
”其次:这之外的。
按:此处的“其次”没有优劣之分,但有深浅之别。
辟地:离开乱邦,到安定的地方。
朱子:“辟地,去乱国、适治邦也。
”辟色:君主的脸色开始有了厌恶,乃至于礼仪衰减,贤人见微知著就离开了,以免受辱。
朱子:“辟色,礼貌衰则去也。
”辟言:君主有不善的言语,然后离开。
朱子:“辟言,有违言则去也。
”【先贤精义】《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叹世道之衰也。
《论语正义》曰:贤者所辟有此四者,当由所遇不同。
《吕氏春秋·先识览》:“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
”程子曰:四者虽以大小次第言之,然非有优劣也,所遇不同耳。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自古隐逸贤者之行也。
“贤者辟世”者,谓天地闭则贤人隐,高蹈尘外,枕流漱石,天子诸侯莫得而臣也。
“其次辟地”者,未能高栖绝世,但择地而处,去乱国、适治邦者也。
“其次辟色”者,不能豫择治乱,但观君之颜色,若有厌己之色,于斯举而去之也。
“其次辟言”者,不能观色斯举矣,有恶言乃去之也。
陈祥道曰:伯夷居海,管宁浮海,辟世也。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辟地也。
色斯举矣,礼貌衰则去之,辟色也。
声音之诡人则去之,辟言也。
《论语注义问答通释》曰:出处之义,自非一端,随所遇之时而酌所处之宜可也。
卫灵公顾蜚雁则辟色矣,问陈(阵)则辟言矣,岂夫子于此为劣乎?此所以不可以优劣言也。
刘宗周曰:论洁身之义,则三者递而上之,不若辟世之为高。
而君子所遇不同,容或有待时而后决者。
论吴与弼耕读教育思想

论吴与弼耕读教育思想作者:付忠莲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18期摘要吴与弼为明代理学开山人物。
他创办小陂书院,倡导耕读教育思想,培养出了一批著名学者。
其耕读教育形式独特,内涵旨在立德进德。
多为弟子所继承和发展,意义影响深远。
关键词吴与弼耕读教育小陂书院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吴与弼是明初一位有影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其所开创的“崇仁学派”对明代学术思潮和教育思潮的兴起具有“启明”的作用。
他创办富有特色的小陂书院,培育弟子众多,其中不乏有显赫成就者。
学术史家黄宗羲编撰《明儒学案》时,以吴与弼的“崇仁学案”为开篇第一卷,其原因正如他所评价的:“微与弼,焉得后时之盛哉?”在吴与弼的的教育思想中,他的耕读教育思想独树一帜,影响颇深。
因此,对吴与弼的耕读教育思想进行研究颇有必要。
1 吴与弼的生平吴与弼(1391-1469),字子傅,号康斋。
江西抚州崇仁人。
吴与弼的生平经历可以从《吴聘君年谱》中反映出来,七岁学对句,十二岁进京探望在京任国子司业的父亲后,留在京城学诗赋,学举子业,十九岁时,偶然读到朱熹的著作《伊洛渊源录》,令其神往,慨然有志于道,说:“睹道统一脉之传,不觉心醉”从此,吴与弼放弃学举子业,独处小楼,专攻四书、五经、诸儒语录,体贴身心,醉心于程朱学说,不下楼有两年之久。
吴与弼学成之后,在家乡小陂书院讲学授徒,但仍耕种田地,率领弟子过着耕读式的生活。
晚年受到朝廷征召,授予左春坊左谕德之位,负责辅佐太子读书,但吴与弼以年老多病为由,拒不就职。
吴与弼一生过着读书、耕种、教学、出游、做圣贤工夫的生活。
2 耕读教育的形式吴与弼的耕读由两种形式组成。
第一种形式是边耕边读,就是将书携带到田地里头,或辍或作,辍时读书;这时读书成了一种休息方式。
如《日录》记载:“莳蔬园中,虽暂废书,亦贫贱所当然”“往亲农途中,读《孟子》与鲜花相值,幽草自生而水声琅然,廷伫久之,意思潇洒”。
劳动时读书与书房时读书有决然不同的感受。
浅析吴与弼的读书观

作者: 赵雅茹[1]
作者机构: [1]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387
出版物刊名: 黑河学刊
页码: 46-48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期
主题词: 吴与弼;读书观;耕读相兼;成圣成贤
摘要:明初教育家吴与弼,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其读书观颇具特色。
他重视读书,并有着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即读书要熟读成诵、持之以恒和优游涵泳。
此外,其耕读相兼的读书形式更耐人寻味,大体分为耕途读书、耕中读书及耕余读书三种模式。
吴与弼这种读书形式的形成有缓解生活压力的因素,更多的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
他之所以重视读书,其原因就在于读书能够带来快乐和洗涤心灵,而且也是成圣成贤、磨炼学生、培养德材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里所谓的“天”显然不是指自然之天,而是
静养我心中之天,意即“我”完全融合于万物之 中,而“我”心中亦含有天地万物,只要自己处于
闲适恬淡的心理状态,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不过这 种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绝妙境界只能自己体会, 无法说与他人。 在这种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中,人能够
致其力焉。(《康斋集》卷八,《劝学赠杨德全》)
心,甚至可以说理就是吾心,即所谓“人心不死,
天理常存”之意。在吴与弼看来,心体神妙不测, “莹彻昭融”,如明镜一般,具万理,权万物,是宇
宙的最高主宰。心与物相比较,心是体,物是用;
心与理相比较,心是主宰者,理是被主宰。正是通
这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不同于禽兽,不仅 是因为人心中本来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端,还由于人 能够通过“反求”获得心中的四端,或者说通过
融”的,但是“莹彻昭融”之心被气禀所拘,为物
吴与弼这里所说的“味道”,就是要人们体尝 “圣人”之道,通过端坐静悟的方式,咀嚼出一番
所以为圣为贤的道理。 应当指出的是,吴与弼所提出的端坐静悟,并
欲所蔽,使心体倍受侵蚀,如同明镜蒙上了一层厚 厚的尘垢,暗而无光。要恢复心的本来面目,就要 通过刻苦奋励的“浣洗”工夫,去其尘垢。此过程 即“洗心”,亦称“磨镜”。通过这样的方式,变化 气质使之向善,也是主体内在的绝对要求。所谓 “气禀拘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欲为垢无穷,不假浣 之之功,则神妙不测之体,几何不化于物哉?”
皆支离之说,眩目惑心,非徒无益,而仅有害焉。” (娄谅《康斋先生行状》)于是决定摆脱宋儒笺注的藩 篱,纠正宋儒支离之说的流弊,进而“玩《中庸》
收稿日期:2013一03—26 作者简介:张运华(1964一)。男,湖南安乡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国思想史、文化史研究。
万方数据
・80・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homakorabea(《明儒学案・崇仁学案》)即是此意。在吴与弼的著
不是主张顿悟、一蹴而得,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经过对吾心的涵养、洗磨、启发,如 此“积功久之”才能最终使吾心固有的东西显露出 来,从而达到“反求吾心”的目的。以此出发,吴 与弼在讲到读书的具体方法和工夫时,总是反复强
调要结合El用酬酢,要经过一个不问断的长期克治 功夫,要勿忘勿助,自然而然。所以他极力反对那
此,要“昼夜反复身心,然后知圣贤之心”(《康斋
集》卷八,《与章士言训导书》)。
吴与弼以读书为变化气质之方,动时省察,静
时涵养,表面上看来似乎和朱熹的思想相一致,但
吴与弼的读书方法和工夫,尽管要经过“循序渐 进”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却是要以这种方法达到
的端坐静悟,他说: 净扫一室,置古圣贤格言于几,事亲之 余,入室正襟端坐,将圣贤之书熟读玩味,体 察于身,一动一静、一语一默之间,必求其如
2013盎
关系上,吴与弼进一步提出了物我浑然一体的思 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陆九渊曾说“宇宙
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吴与弼继承这一思路, 不仅说出了“寸心含宇宙,不乐复如何”之语,而
与弼虽然和朱熹一样以客观之“理”或日“无极之 妙”为本体,并未完全否定客观本体的存在,与朱 熹宇宙论上以“理”为万物之本体、在心性论上又 以“心”为本体的理学思想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但
(《康斋集》卷一o,《浣斋记》)
将吴与弼列在卷首,对其生平事迹、学术思想等详
加介绍。吴与弼著作不多,较集中反映其理学思想
的《日录》,为日常“学之所得”,近似语录体,没
有多少系统性。清康熙年间将《日录》汇人《广理 学备考》称《吴先生集》。另有《康斋文集》十二 卷,简称《康斋集》。
一、“反求吾心”,心为本体
可不戒哉!”(《康斋集》卷一一,《日录》)。其读书札 记,大多不是对书中义理的融释发挥,而是与自己
厘,谬将千里”之误。这个“权度”者即是吾心, 有了吾心之“精鉴”,才能识得“理”的存在, “理”也才具有意义。或者说有了“精鉴”之吾心,
就可以立天下之大本,行天下之达道,理就在吾
心中欲念搏斗的实录。 这种在省察克治中变化气质的方法,吴与弼认 为主要就是“读圣贤书”,体会“圣人”遗言,从 而充实“吾固有之仁义礼智”。人读书为学的目的, 主要就是“反求吾心”。他说: 欲异于物者,亦曰反求吾心固有之仁义礼 智而已,欲实四者于吾身,舍圣贤之书则无所
问题,而且是内在修养所必需。只有经过这样长期
始会识青天。’于斯可验”(《康斋集》卷一一,《日 录》)。他还为自己规定了每日的功课:“今日所当 为者,夙兴盥栉,家庙礼毕,正襟端坐,读圣贤 书,收敛此心,不为外物所汩。夜倦而寝,此外非
作中,有不少关于这种“洗心”、“磨镜”的亲身实
践的记载。
吴与弼认为,对心的“浣洗”工夫,一是指向
内的敬内工夫,二是指日常间的集义工夫,而读书 就是所谓El常间的集义工夫。因此,在方法上,吴 与弼又吸取了宋儒的“持敬”思想,把“敬义夹
种一读书、一瞑目即可通透的顿悟方法。 吴与弼之所以强调读书,是因为在他看来,在
本原”,并认为“心”是宇宙的本原,从而提出了
期朱学的代表人物,世称南北两大儒。从吴与弼所 游的弟子众多,娄谅、胡居仁、罗伦、谢复、胡九 韶、陈献章、周文、杨杰等都出自他门下。其中,
陈献章“得其静观涵养,遂开白沙之宗”;胡居仁、
“寸心含宇宙,不乐复如何”(《康斋集》卷一,《诗・ 道中作》)的心学思想,将人心直接提到本体的地
圣贤者,去其不如圣贤者。积功既久,则其味
“反求吾心”,而这个渐进过程也只是一个静悟默念 的过程,因此与朱熹的思想并不完全符合。
吴与弼与朱熹对读书方法和工夫上的论述,之
道希贤之势日重,而旧习夙染之势El轻。不患
不造古人门庭矣。”(《康斋集》卷八,《劝学赠杨
德全》)
所以出现如此差异,最根本的在于两人对心的认识 不一样。在吴与弼看来,心之体本来是“莹彻昭
读“圣贤之书”、体尝“玩味”圣人之道时,可以
浃洽于身心,从而保持心的宁静而不为外物所动,
魈搅: 心是活物,涵养不熟,不免摇动,只常常 安顿在书上,庶不为外物所胜。(《康斋集》卷
一一,《日录》)
持”当作“洗心之要法”。这也就是黄宗羲所说的, 吴与弼“言工夫则静时存养,动时省察。故必敬义 夹持,明诚两进”(《明儒学案・崇仁学案')。只有静 中涵养得此心澄清,才能“应事可以无失”(《康斋
吴与弼这一思想却比朱熹更为突出。这种区别,也
且他十分欣赏这种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写 下了大量诗篇来尽情抒发这种情感,如: 物外元无我,闲中别有天。临流时抱膝,
此意向谁言。(《康斋集》卷七,《诗・临流暝目
坐》)
就表明了心学逐渐取代理学、并终于占据学术主导 地位的趋势。如果说在薛碹那里,只是接受了心学 的某些观点,理学影响依然相当大的话,那么,在 吴与弼这里,理学与心学的关系已经易位,心学的 影响已超过了理学。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吴与弼
了解陈献章学术思想的形成和江门学派的学术特色。 关键词:昊与弼;“心”;端坐;静悟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13(2013)02一0079一04
吴与弼(1391—1469年),字子傅,号康斋,
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与薛碹同时,是明代前
深悟心学之要,而叹此心之不易存也。”吴与弼十 分重视心的作用,反复强调要“反求吾心”、“涵养
过这样的论述,吴与弼把本体之心与理合而为一了。
通过对心的地位与作用的强化,我们看到,吴
万方数据
第15卷第2期
张运华:吴与弼的理学思想
・
81
・
“反求”的功夫使心中的四端显露出来,而要落实 “反求”的功夫,就必须读“圣贤之书”。因此,读 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反求吾心”。既然目标已确定, 目的已明确,那么就必然要求在读书方法和工夫上
第15卷第2期 2013年5月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01.15
No.2
May,2013
天匈5日j削 吴与弼的 理学思 想
张运华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广东江门
529020)
摘要:在理学向心学转变的过程中,有三位理学家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分别是薛碹、吴与弼和陈献幸,而 吴与弼与陈献章有师徒之情,陈献章“得其静观涵养,遂开白沙之宗”。研究吴与弼的理学思想,有助于更好地
集》卷一一,《日录》),才能使“寸心绝邪思”(《康斋
吴与弼十分向往古人读书甚乐的境界,如“南 轩读《孟子》甚乐,湛然虚明,平旦之气略无所 挠,绿萌清昼,薰风徐来,而山林阒寂,天地自
阔,日月自长,邵子所谓‘心静方能知白日,明眼
集》卷二),才能“胸次悠然”、“心广体胖”、“与物 皆春”,与万物融为一体,进入圣贤之境,从而获 得“孔颜之乐”的人生境界。 这种“静时存养”的外在表现,就是“敬”, 所以吴与弼说“涵养须用敬”。“敬”的内容就是 “衣冠整肃,言动端严,以礼自持”(《康斋集》卷 二),即衣冠端正,表情恭敬,视听举止合乎礼仪, 谨慎地从容貌举止上严格要求自己。吴与弼认为, 这种“敬”的工夫,不仅仅是一个外在举止修养的
样的理论指导下,严厉克治和检点自己,在省察克
这里所说的“无极之妙”就是指本体之理。吴 与弼认为,理虽然充塞宇宙,同时也不离人心,宇 宙万物变化莫测,万物之理各有所异,必须有一个 “权度”者作为衡量标准,这样万物之理才不致于
紊乱,人们对物理的掌握也才不会发生“差之毫
治中逐渐变化气质。吴与弼曾说:“日夜痛自检点 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责人密,自治疏矣,
位。正是对“心”的作用的着力强调,使吴与弼的
娄谅等“得其笃志为行,遂启余干之学。”(《四库全
书总目》卷一七o,《康斋文集》提要)。明中期心学思
学术思想由程朱理学转而倾向了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