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思维的本能

合集下载

安东尼.罗宾《激发思维潜能》

安东尼.罗宾《激发思维潜能》

安东尼.罗宾《激发思维潜能》《激发思维潜能》是美国教育家安东尼.罗宾所著的著名心理学作品,该书于20世纪80年代初面世,至今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书中详细介绍了一系列激发思维潜能的方法和技巧,对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概述书籍的结构和内容入手,着重探讨其中的几个关键点。

首先,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探讨了不同的思维潜能和激发方法。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思维潜能的概念和意义,强调了每个人都具备无限潜能的重要性。

第二章则介绍了扩大观察力和敏锐洞察力的方法,如注意力训练和观察练习等。

第三章介绍了培养联想和隐喻思维的方法,通过锻炼人们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提高思维的创造力和灵活性。

第四章则是针对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方法,如分析短板和运用逆向思维等。

第五章主要探讨了改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的方法,如使用记忆法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

最后一章则是总结与展望,对整本书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如何持续激发思维潜能的建议。

在书籍的内容中,有几个关键点值得特别关注。

首先是激发观察力和敏锐洞察力的方法。

作者认为观察就是思维的基础,只有通过敏锐的观察,才能对事物有深入的了解和洞察。

因此,作者提出了一系列观察训练方法,如观察身边的事物,观察人的表情和动作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读者培养观察力和敏锐洞察力,提高思维的敏感度和深度。

其次是培养联想和隐喻思维的方法。

联想和隐喻是激发创造力和灵感的重要手段,通过联想和隐喻思维,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相融合,产生全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作者提出了一系列联想和隐喻训练方法,如阅读各类书籍和文学作品,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视角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拓宽思维的边界,培养联想思维,提高思维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是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方法。

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是思维潜能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涉及到分析短板和运用逆向思维等技巧。

作者通过实例分析,指导读者如何识别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思维能力的书,不容错过!-书单

提高思维能力的书,不容错过!-书单

提高思维能力的书,不容错过!-书单本期网站平台精选5本关于“思考”的书,将从不同角度、领域,训练提升我们的思维、判断和决策能力,助力我们更好的生活与工作。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提高思维能力的书,一起来看看吧!01《决策与判断》作者:斯科特·普劳斯豆瓣评分:8.5分内容简介本书的对象是希望了解决策与判断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的非专业人士。

它着重是实验结果而不是心理学理论,是出人意料的结论而不是猜想,是对研究的描述而不是数学公式。

一句话,这本书是想要大家高兴而且思考,同时也是为了传播和普及心理学的知识。

本书共分6部分,前两个部分主要介绍决策与判断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觉、记忆、情境和提问方式。

第三和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决策的经典模式,并与最近有关判断偏差的新模式做对比。

第五部分探讨由团体做出的判断和关于团体的判断。

第六部分讨论决策与判断的一些常见的陷阱。

第一章都设计成能够单独成立的专题,所以读者可以自由地跳跃不同的章节或随意地安排阅读顺序。

本书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第1章之前的读者调查,这个调查的问题是根据以后章节中涉及的研究问题改编和复制而成的。

02《把时间当作朋友》作者:李笑来豆瓣评分:8.5分内容简介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时间管理,指出时间管理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作者引述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03《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豆瓣评分:8.5分内容简介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发展心理学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理论PPT课件

发展心理学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理论PPT课件
总结词
强调个体主动性在发展中的作用
详细描述
积极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主动性 。个体能够主动地探索和尝试新事物,从而促进自身的发 展。这种主动性是培养积极品质的重要因素。
总结词
关注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幸福感
详细描述
积极发展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幸福感。幸 福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其积极品质的体现。通 过培养个体的积极品质,可以提高其幸福感,促进其心理 发展。
03
CHAPTER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来了解世界,主要 通过物理经验来获得知识。
具体操作阶段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考,但主要基于具 体的物体和经验。
前操作阶段
儿童开始使用符号进行思考,但还无法进行 抽象思维。
形式操作阶段
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和理论来 理解世界。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由前苏联 心理学家提出的,强调了文化 和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重
要性。
该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受到 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的,是在 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实现的

它强调了集体活动在心理发展 中的重要性,认为集体活动是 促进个体发展的关键因素。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还提出了“ 一般发展”的概念,认为人的 发展是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 综合发展。
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 念,认为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最近 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任 务,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他强调了工具和符号在心理发展中的 重要性,认为语言和工具的使用是心 理发展的重要标志。
他还强调了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 性,认为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在实践中 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

《你不知道的自己》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你不知道的自己》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序一 那不经意的一瞥
序二 有凌厉的山峰,有绿草 树木,有……
序三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 看太阳
序四 奇峰?奇峰!
自序 不可言说?……说吧!
第一章 我们内心的冲突 心灵 深处的噪音
01
孤独让人 产生内心 的冲突
02
恐惧,来 源于我们 的想象
03
成就感是 对抗烦恼 的良药
04
偷窥成瘾 源于安全 感的缺失
第二章 把自己当自己 拥有内 心的安宁
01
把自己当 自己,把 别人当别 人
02
让快乐成 为一种习 惯
03
人类面临 的最大的 困难也许 并非是生 和死, 而...
04
人际交流 的目的, 是愉悦别 人和愉悦 自己
05
容易丧失 “希望” 的人会错 过改变处 境的机会
06
对一个人 最严厉的 惩罚是让 他看看他 是怎样 一...
走自己该走之路, 是保留独立人格 的做法
不是别人伤害了 我们,是自己的 愿望伤害了自...
你就是你朋友的 后院,让他在危 难的时刻栖身...
给予和接受祝福 时,我们能感受 到爱和被爱
第三章 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活 着实际上是一...
01
所有人都 会在轻视 他人时很 迟钝,被 他人轻 视...
02
心理测量永远只 是诊断的辅助工 具,不能作为...
有希望就有可能 拥有一切,没希 望就可能丧失...
十八位心理学家 眼中的洋鸡与土 鸡
心理治疗的基本 原则
反社会型人格障 碍患者以残忍对 抗内心的软弱...
在心理治疗中, 如何使用精神药

十种不健康的中 国家庭,十种典 型的“界限不...
附录一 重要的不是教的内容, 是关系

外国教育史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PPT课件

外国教育史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PPT课件
4。在 教育阶段上,重视早期教育。 (重点) 5.在教育内容上,将四艺确定为学校的教育内容。 (重点)
6.在 教育方法上,强调游第戏9页的/共1重9页要性。
第三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第三节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 考研考点:灵魂论与教育;教育作用论 一、生平与世界观 Aristotle(前384~前322年),百科全书式的学
对应的教 育
体育
德育
理性的灵魂 人 (思维、理 解、判断)
第12页/共19页
智育
第三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2.论教育的作用(影响人发展的三因素)
( 重 点 ) A r i s t o t l e 认 为 , 天 性 、 习 惯 和 理 性 是 人 成 其 为 人 的 三 个 要 素 ,
第三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第一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 。母亲是产婆,
“师无常师”、免费授徒、述而不著。 二、教育思想 (一)教育意义 人人都需要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
第1页/共19页
第三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事、规范语言。
第15页/共19页
第三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二)教育实践 2.初等教育方面
1.教育年龄分段。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他认为, 儿童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儿童成长的中心 不同,因而教育的重点也有所区别。0~7岁为第一个阶段(体育为 主)。7~14岁为第二个阶段(德育)。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 (智育为主)。这个阶段为理性教育阶段。
第5页/共19页

思考的本质是什么?

思考的本质是什么?

思考的本质是什么?思考的本质是探求未知世界。

思,指思维;考,指考虑、辨别、确证;完整的思考,不仅具备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多个维度的、严密的综合性思维能力,而且内在逻辑性很强。

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大脑发育尚不健全,只有思维意识支配,发出“哇哇'的第一声啼哭,这是人初生时意识的本能反应,是缘于神经系统的一种自我反馈。

我总记得自家小孙出生的第一天,下午护士抱着婴儿去恒温室,给其初次打防疫针的情景。

当针头刺入其膝盖的皮下,疼痛使婴儿双手同时疾速地抓向膝盖,这是下意识的一种本能反应,是神经(N)反射弧作用支配下的结果。

这个反应,是头脑思维意识支配周围植物神经系统,产生的一个本能生理反应,这个范畴自然还算不上是思考。

当小儿学会思考时,巳具备了初步辨识是非的能力,俗话说开始懂事了,明白些事情了,这才叫真正的思考。

婴童大约一岁左右开始,仅仅只有初步简单的思考能力,可分辨出谁是爸爸、谁是妈妈,也喜欢在观察考虑后,选中自己心中喜爱的玩具。

18个月后,对喜怒好恶,能够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但思维能力仍在培育过程中,思考的程度(有时发呆想事)也是十分浅显的。

这个时期的幼童,学说话、学跳舞唱歌、学背诗、学做游戏……等等,其记忆力很强,对新生未知的事物、陌生世界,好奇、求知、试探的心理表现十分突出;常常会提问:这是什么呀,那是什么呀?正是因为幼儿有了思考能力,有了求知欲、探索欲,人的大脑逐渐发育健全,记忆存储功能匹配,由此,人才会开始存留下人生中最初的一些记忆。

一个人留下的最早记忆,一般大约2.5岁至3岁左右,之前还有什么,那是怎么也想不起来的。

一些育儿专家说,人在两至三岁期间,是良好曰常习惯(包括思考习惯),养成的一个关键时期,是决定坯子定型的时期;家长用何方式,对儿童引导的好坏,特别是对其思考与探求未知问题,在正确方法的引导与启发上,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思考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求索,并寻求答案(即解决的方法、方案,得出结果)。

了不起的心理学主要内容

了不起的心理学主要内容

了不起的心理学主要内容
《了不起的心理学》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史蒂文·平克所著的书籍,主要介绍了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发现,以及这些原理和发现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社会。

以下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1. 认知革命:平克首先介绍了认知革命的重要性和影响。

认知革命是指人类从依赖感官直接输入的信息,转变为可以通过语言和思维来理解世界的方式。

这一革命使得人类能够进行复杂的思考,形成抽象的观念,从而推动了科学、艺术和文化的发展。

2. 思维的模块:平克介绍了思维的模块理论,即我们的大脑是由一系列独立的思维模块组成的,每个模块都有特定的功能。

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思维有时会有偏见,有时会有创新,有时会有逻辑,有时又会陷入非理性。

3. 情感的本质:平克探讨了情感的本质和功能。

他认为,情感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有助于我们处理环境和社交中的挑战。

他提出了情感三种基本元素的理论,即感觉、动作和生物反馈。

4. 人性的光明面:平克强调了人性的光明面,包括同情、合作、公平、爱等。

他认为,这些品质是人类社会的基石,也是我们生活的动力。

5. 心理学的应用:平克最后介绍了心理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商业、法律等方面。

总的来说,《了不起的心理学》是一本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对于想要了解心理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好的选择。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 课后习题解析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  课后习题解析

第三章课后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___________。

A.情绪B.动机C.思维D.需要( )2、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反映了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A.动机与需要 B.动机与生理C.动机与目标D.动机与行为效果( )3、按照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的结构,当一个人希望成功的动机高,而避免失败的动机低的时候,他最终的(合成)成就动机是怎样的?A 高B 低C 中间程度D 难以确定( )4、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有他人可以依靠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压力、失业、婚姻困扰等各种问题,这种依靠他人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称之为。

A、控制感B、自我效能感C、习得性无助感D、社会支持感( )5、在解决中等难度问题的活动中,活动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成___________。

A.正比 B.反比 C.正U型曲线 D.倒U型曲线( )6、研究已证实,___________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A. 情绪B. 动机C. 需要D. 思维( )7、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________线反映的是完成简单任务时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 )8、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具有力求成功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__________的任务。

A.10%B.20%C.50%D.100%( )9、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

A. 原发性动机B. 继发性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外源性动机( )10、按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原发性动机和。

A. 生理性动机B. 继发性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外源性动机( )11、成就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动机B.生理动机C.社会赞许动机D.交往动机( )12、交往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性动机B.生理性动机C.物质性动机D.原发性动机( )13、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思维的本能思想与文化的历史……是所有伟大的自由思想不断变化的模式,那些思想不可避免地钻进了令人窒息的桎梏,自我毁灭就此开始了。

――以撒亚〃柏林(Isaiah Berlin)2000年6月10日,伦敦新千禧桥(Millennium Bridge)对公众开放的那一天,数千人涌向这座钢筋结构的行人大桥,一睹一百多年来伦敦市区首座横跨泰晤士河的大桥风采。

人们扶老携幼,年轻的上班族、成群结对的青少年,都上桥享受着初夏温润的空气,显然无人有意惹是生非。

然而不知不觉中,差点酿成一场大灾难。

当天午后1点左右,当时桥上大约有200人,一名警察发现大桥看上去有点左右摇晃,就像发生了轻级地震一样。

可事实上,根本没有地震发生。

现在我们知道,人们按照平常的步子走路会使大桥轻微地振动。

大桥一振,接着又会以奇特的方式反作用于人身上。

而人们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调整了自己的步伐,随着大桥摇摆的频率走路。

不幸的是,这么一来大桥摇摆得更厉害了。

大桥摇摆的幅度越大,人们调节步伐的频率就越快,调节步伐的频率越快,大桥就越是晃得厉害。

到最后,桥身两边摇摆的幅度达到了好几英寸(译者注:1英寸等于厘米)。

好在最后,市政当局控制了场面,在崩塌之前关闭了大桥,避免了一场灾祸。

这其中,都是因为反馈机制(feedback)在发生作用。

群体社会就和千禧桥的来回摆动一样,与反馈机制、自我组织及各种模式的关系甚为密切,其中,模式提供了进一步自我演变的条件。

二十世纪80年代后半期,个人电脑的用户可以在许多操作系统中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当然现在你仍然可以自由挑选,不过自微软崛起之后,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你也开始选用Windows系统。

因为许多新的电脑都已经安装了这个系统,所以这是个方便又简单的选择。

使用得越多,下次就越容易做出同样的选择,就好比跟着千禧桥摇晃的频率调整步伐,或是90年代晚期疯狂购买网络股票一样。

当时全球的专家分析说股价很可能高估了20%到30%,但是随着投资者不断地买进,股价仍旧持续攀升,进而促使其他人跟着买进,所以,那些投资者都是被反馈机制牵着鼻子走。

那么,进行研究工作的科学家能对社会的反馈机制免疫吗?几乎不能。

二十世纪70年代晚期,澳大利亚物理学家罗伯特〃梅(Robert May)做了一个实验,研究掠食动物与猎物(比如狐狸与兔子)之间族群数量的消长关系,并对其中简单的方程式进行研究。

出人意料的是,罗伯特发现,哪怕所牵涉到的只是一些非常简单的因素,结果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看上去毫无规律可循。

在此之前,物理学家普遍认为,复杂的结果必定反映了同样复杂的原因。

而罗伯特的例子(表明了数学上的混乱现象)恰恰相反却表明,许多复杂的事物或许没有看上去那么复杂。

物理学家到处都能看到混乱的现象,譬如天气阴晴不定,股市变化无常,人的心脏也会混乱地搏动,他们每年都要发表无数的相关论文。

然而,因为当时‚混乱‛本身就是一个‚热点‛,发表有关混乱的论文轻而易举,因此那一种学术上的兴奋不过是一股热潮而已,‚混乱‛使这些研究工作变成了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

如今我们发现混乱在很多现象中都很重要,但几乎不再像曾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改变世界的理论。

在那股热潮中体现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社会的反馈机制。

不过,很有可能人类社会的反馈机制,与其他任何领域的反馈机制相比,具有更强大的力量,而且最终具有破坏性。

要探讨人类的科学,显然应该先弄明白人类怎么做决策、怎么对周遭的环境做出反馈。

两百多年前,人类科学的探究工程有了不错的起点,当时苏格兰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人们通常都会追求自我利益,这主要是由于人类具有从自然界脱颖而出的本领,也就是我们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半个世纪以前的战后时期,经济学家学会如何围绕亚当〃斯密的理念,建立一个生动形象的数学框架,并把理性作为所有人类行为的向导,甚至,他们还发现了一种方法来证明人类社会在某些方面的数学定理。

由于数学的深奥难懂,假设人的理性到了完美境界的经济学,已经被认为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典范,并以这一假设引领着科学潮流。

然而,回顾经济学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感觉到,当经济学家把几乎所有注意力都聚焦在推理和计算能力上的时候,也正是他们陷入智慧的桎梏的时候。

他们试图把所有的人类行为都简化为理性的行为,就好像试图把所有事物都简化为混乱的物理学家一样,努力把所有事物都塞进一个概念的空盒子里,然后开始表演起智慧和数学的特技,但这么做并没有成功。

根据科学的普通标准,即用来衡量那些解释真实世界的理论是否站得住脚,经得起检验的标准,大多数的经济学理论无论数学计算有多复杂深奥,最后都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

幸好,一些无畏的思想家现在已经开始让经济学慢慢起死回生。

至关重要的地方在于,他们开始为人类个体描绘出一张更加真实的图象,不像理性的计算机,也不像经济学家一直以来所主张的,而是一个真实的生物,有着完全不同又更为复杂的‚思维本能‛。

经济的思维方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经济学‛这个词就意味着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或是电视上有个唠唠叨叨的声音不停地讨论着消费者信心指数。

但是在经济学家眼里,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怎样做决策的科学――为什么决定买保时捷而不买福特,为什么决定辞职,为什么决定成家。

经济学家认为,我们人类最重要的是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特有的本领。

我们不像其他动物那样做本能的奴隶,而是利用我们的理性,来权衡所有行为的潜在成本与效益。

如果三家银行的利率不一样,你一定会去利率最高的那一家存钱,除非另一家银行提供免费账户,或是其他更吸引人的好处。

在经济学的理论里,经济学家把所有人都看成是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的表亲。

高尔顿是十九世纪英国统计学家和发明家(他曾经发明一种带有铰链盖的高帽子,可以给人的头部散热),他一生都在搜集数据,做各种测量和计算,甚至还做实验检验人类祈祷有没有用(他的结论认为没有用),并且做了一张非常详尽的表,罗列了一个欧洲人去‚荒蛮‛国家旅行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如果你要做片木筏,应该选择哪一种木材才好?翻看下高尔顿1872年的一本书――《旅行的艺术》(Art of Travel)就知道了,在这本书中,高尔顿已经计算出了许多种木材的‚浮力‛,如桤木、岑木、榉木、榆木、杉木、松木、橡木、杨木和柳木等。

撇开这些成就不谈,最重要的是,高尔顿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一个试图用大脑思考的力量来面对一切挑战的‚理性‛人。

过去的半个世纪,经济学家认为我们所有人基本上都和高尔顿没什么两样。

举个例子,二十世纪6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认为,罪犯未必就是那些与社会格格不入,道德上有缺陷的人,他们只不过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发现犯法才是他们最佳的选择,于是决定犯罪。

一个没有推销能力的人也许会觉得,与其踏踏实实找份工作,不如去偷车或抢劫年迈的妇女。

根据贝克尔的‚理性选择‛(rational choice)理论,犯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企业经营,惩罚和刑期都是可能成本的一部分。

另外,贝克尔几十年来发表了一系列(后来让他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论文,进一步指出他的‚理性选择‛理论几乎适用所有的人类行为。

贝克尔说,人们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已经做了一个理性的决定,人们选择跳槽、结婚或是离异,是因为如果不那么做的话,他们得到的结果只会更糟糕。

为什么人要抚育孩子,把大把的时间和金钱投资在孩子身上?你可能会认为,是因为出于爱,出于情感和繁衍后代的需要,但是贝克尔的理论则暗示了,为人父母实际上是在对未来做明智的投资,指望将来能从他们的孩子那获得更多的回报。

他总结说:‚只要那些投资的回报率比银行的存款利率高,父母生养孩子,就能间接防老。

‛基于贝克尔所谓的‚经济的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理论进一步设想,人们不仅努力做出理性的决定,而且还有无限的智慧,确保在做决定时不会犯错。

有个典型的例子,现代经济学中有个核心概念,也就是所谓的‚生命周期储蓄理论‛(Life Cycle Theory of Savings)。

假如40岁的你一年挣6万美元,你会花多少,又会存多少?回答这一类问题,对于研究人们出于长远考虑会存多少,每年会花费多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学家在建立的大部分模型中都假定,每个人都利用绝对理性的方式,也就是先算出未来每一年的收入,再进行繁复的计算――或许需要一台电脑才算得清楚――来确定他们今年应该存多少,有生之年平均下来才有多少可以用。

这一模型不仅假设了所有人都是理性的,而且假设了人的理性程度都是完美的,都要经过精准和详尽的计算才会做出决定。

这就是标准经济学。

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说的,‚被人们所接受的经济学理论,其基础是建立在人是绝对理性的假设之上的。

理性是人类行为可预测性的前提,并把这种可预测性建设成了系统性科学研究的一个‘候选人’‛。

这一观点似乎暗示了,假如没有了始终不变地对人类理性的假设,那么连一门关于人类的科学都不存在了。

这么看待人类世界或许有点狭隘。

就我个人而言,我就经常会犯错,会有愚蠢的想法,会故意拖沓,也会冲动行事。

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那你也应该是这样的。

普通人常常会出于愤怒,出于爱恨做出情绪化的行为,考虑得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任何计算。

我们在本章中将会看到,其实有许多迹象都表明,没有一个人完全符合经济学理论中理想化的理性人。

而且,现在大部分的经济学家也不认为人们会按照理性的方式采取行动。

即便如此,对人类理性的假设仍然是现代经济学思想的中心,关于这一现象或许有两个理由能解释。

密歇根大学的政治学家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Robert Axelrod)表示,经济学家始终这么热衷于人是理性的这一观点,理由其实很简单――没有理性视角,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

人类行为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但是,如果我们假定每个人都是绝对理性的,那么每个人就是一模一样的了。

更何况,要预测在任何不同的情况下人们会做出怎样的行为,所牵涉到的问题比数学问题还要复杂,不仅仅是逻辑的推理过程而已。

阿克塞尔罗德指出:‚在我看来,理性选择的研究方法之所以成为主流,并不是因为学者们认为这个方法是符合现实的,相反,正是这一方法不切实际的地方破坏了它作为一种建议基础的价值。

其实,理性选择假设的真正优势在于,它使推理成为了可能。

‛假设人是绝对理性的,能使我们单凭逻辑建构理论,而不用再煞费苦心地进行观察。

经济学家特别喜欢绝对理性的第二个理由,其实不一定是出于科学本身和科学研究的困难,而是因为经济学家本身也是人,也会受到社会反馈机制的作用。

经济学家也和普通人一样,有孩子,有房子,有事业。

如果说,所有研究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的人,都使用理性选择的研究方法,那么自然而然地,人们就会从那些角度出发去评价某人的研究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