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作学习文献研究

合集下载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引言小组合作学习是指通过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育方法。

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并提供相关研究证据支持。

优势与益处1.知识共享: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交流,使每个成员都能从其他成员那里获得新的见解和理解。

2.互相扶持: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团队精神和互相扶持意识,减少竞争压力,使每个成员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过程。

3.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实践和项目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培养沟通技巧: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支持研究证据1.罗宾逊和威尔斯(1995)的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并促进个人和团队的成就感。

2.罗斯和布雷特(2008)的研究显示,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3.瓦尔德洛夫(2010)的研究表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复杂概念,提高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业表现。

可能存在的挑战1.不均衡贡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成员对工作负责度不均衡的情况,这可能导致一些成员承担过多或过少的工作量。

2.冲突管理:由于个体差异和意见分歧,小组合作学习可能会面临冲突问题。

有效解决冲突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或其他指导者的介入和引导。

结论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许多优势和益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

然而,为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管理,并关注解决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问题。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不同教育环境下的实施和影响。

参考文献: - 罗宾逊, 卡罗琳, & 威尔斯, 罗宾. (1995). “Broadening the Agenda of Group Learning in Business Schools.”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 罗斯, 菲利普, & 布雷特, 伊丽莎白.(2008). ”Does Active Learning Pay Off?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Active Teaching Methods on Student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Higher Education. - 瓦尔德洛夫, 麦克斯. (2010).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课题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课题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课题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教学的组织技巧让学生在小组里通过合作性的学习从而达到学术性和社会性的学习目标。

以往在完成一个功课的时候,往往是小组里能力高的学生将所有事情做了,能力低的同学只管抄作业,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学到。

因此小组合作的有效性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得较多的组织形式。

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又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形式。

2.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性格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漠然型。

并且,人的性格和自己从事的工作相吻合时他就能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把这个研究结论运用在小组成员的组合划分上是科学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合作学习可以非常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并且让学生自主探究更加不容易遗忘知识。

3.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这一基本的理念决定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小组活动,由此引发了对合作学习的探讨。

目前,课堂上教师积极尝试构建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大致有三种形式:即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小组合作、自主选择伙伴合作。

这样的形式满足了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发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创造了多维互动的思维平台。

合作学习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小学英语课堂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小学英语课堂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阶段性总结小学英语课堂中合作研究有效性的研究阶段性总结研究背景近年来,合作研究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然而,对于其有效性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本文旨在对小学英语课堂中合作研究的有效性展开研究并进行阶段性总结。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了解合作研究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情况,并分析已有研究对合作研究有效性的观点。

然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实际课堂观察和数据收集。

通过对比分析合作研究和传统研究模式的差异,评估合作研究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根据文献综述的结果和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 合作研究可以提高小学生英语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合作研究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3. 合作研究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说读写技能,提升英语研究的效果。

4. 合作研究还可以降低小学生研究英语的焦虑感,营造轻松和谐的研究氛围。

结论与展望综上所述,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合作研究在提高学生研究积极性和语言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然而,研究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数量有限、研究时间较短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合作研究模式对学生研究效果的影响,并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研究,以更全面地评估合作研究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小学英语课堂中合作研究的有效性分析[J]. 外语教育研究, 20XX(1): 1-10.[2] 王五, 赵六. 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XX(2): 20-30.。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深圳市龙岗中学滕细浪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能满足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需要,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理念。

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以“合作学习”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自1979—2008年 30年时间里,共有4864篇论文发表,其中三个十年的论文分布如下表:表一:最近三个十年国内关于合作学习的论文发表情况表二:最近十年国内关于合作学习的论文发表情况从表一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界在最近十年里对合作学习研究成果数量最多,平均每年477篇论文接近前20年研究论文总数的5倍,而最近十年中每年都在成倍增加,这说明本世纪以来,我国推行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合作学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们再对最近十年的研究论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西方合作学习研究译介、合作学习理论基础、合作学习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合作学习在各学龄段的实践探索、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历史、现状及展望、合作学习的操作反思、合作学习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合作学习的目标及意义等内容,可以说国内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相当细致,在所有研究中,关于合作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所占比重最大,对合作学习的应然状态探讨比例很大,但是对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较少,而且对合作学习的模式构建很少,因此,在合作学习的普遍推广和应用方面效果甚微。

在此,试对相关文献进行简要概括与综述,以利于进一步的探讨和实践。

一、合作学习历史发展1、国外合作学习的历史发展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

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

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

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的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

探寻小学数学自主与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成果

探寻小学数学自主与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成果

探寻小学数学自主与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成果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小学数学教育中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以提供对教育者和决策者的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现有文献和实证研究,我们希望了解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并找出最有效的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的优势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过程。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研究表明,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合作学习的优势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就。

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来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1. 提供探索性学习环境通过创设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开放性问题和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2. 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将学生组织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完成数学任务。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思路,并通过合作来促进彼此的学习和理解。

3. 提供个性化支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这可以包括提供额外的练习材料、提供个别辅导或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等。

4. 创造积极学习氛围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对于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策略,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以及提供适当的奖励和激励措施。

结论综上所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

然而,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公报

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公报

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公报小组合作研究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公报课题名称:小组合作研究的研究课题批准号: HKX课题负责人:___业务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工作单位:___小组合作研究”的研究是海口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师“个人课题”,从2012年1月开始研究,到现在已历时一年,基本完成任务。

以下是小组合作研究的研究成果汇报:一、指导思想小组合作研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和策略,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活动的基本形式。

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强调小组目标达成及小组总成绩的评价和鼓励,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

为每一个学生交流信息、沟通思想提供了一个机会和表现的舞台。

既有利于所有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小组合作研究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

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各国的小组合作研究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

如欧美国家叫“合作研究”,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

综合来看,小组合作研究就是以合作研究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研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

小组合作研究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研究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研究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小组合作研究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研究的内容:1、小学生合作研究现状的研究。

2、合作研究与一般研究的比较研究。

3、教师在合作研究中起引导、指导、调控的作用研究。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第一篇: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许多专家学者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量而广泛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与研究,本文试就这合作学习研究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合作学习概念理论基础现状与问题分析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于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在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

”这次改革促使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关注合作学习, 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几乎都能对合作学习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师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

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以“合作学习”为关键词搜索到2001 年至今的论文2110余篇, 可见其影响的广泛。

一、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有很多,以下是国内外若干代表性的合作学习定义: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斯莱文认为 ,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根据他们整个小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著名学者,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为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与互助的学习活动。

英国著名学者赖特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沙伦博士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并以自主与合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总称。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课题论证报告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课题论证报告
(三)、国内外现阶段研究存在的缺乏
这些报告合作学习对学生认知和非认知开展都较有成效的实验研究,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年级阶段、各学科的研究很不平衡,特别是在高年级阶段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还很不够。
﹙四﹚、可创新之处
1、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地位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上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突破固定的教学模式,张扬学生的个性,开展独特的思维
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此理论提出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构活动具有社会性,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习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同时,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能够真正成为课堂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表达了现代教学论的观点。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场引入并进展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浙江、山东、江苏、上海等地陆续有一些合作性教学的研究成果。浙江杭州市“促进初中学生个性最优开展〞课题的一个子课题尝试运用了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其实验结果说明,采用小组教学,能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培养了学生在集体中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对后进生也有很大帮助。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是一项从教学领域全面探讨合作学习的大型实验研究,此项研究试验单位涉及山东、广东等九省市的百余所学校,历时长达六年。研究结果在实践上证明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开展;理论上出版了?合作学习导论?、?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等研究成果,为我国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另外还有江苏的“合作教学操作初探〞、上海的“分组教学的设想和实践〞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谈到合作学习在国内的研究状况,我们不得不提起杜郎口中学——刚刚升起的教改之星,也是合作学习典型的成功案例。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效,打破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垄断地位,为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或参考,也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开展。对国内相关方面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进展检索,发现有关合作学习的专著较少,主要有:王坦著?合作学习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王坦著?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王坦著?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黄政杰等著?合作学习?,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张玉民主编?组织合作学习和创设教学情境能力培养与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等。关于合作学习的学术论文已经相当多了,多是进展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和结合某学科教学进展实验研究。有关的硕士论文〔包括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有80%以上是结合某一具体学科进展实验或研究的,这应该说是个好现象,因为理论的研究终究要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并承受实践的检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合作学习文献研究
作者:白改艳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从文献方面研究分析了合作学习的起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认为合作学习虽然在理论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国内的合作学习研究尚存在几多几少的现象,还没有在学科教育领域找到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合作学习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合作学习;起源;国外;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合作学习的发展与概念
1、合作学习的产生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可以从互教中受益;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则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取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教学来获取知识。

约在18世纪初,英国牧师倍尔和兰喀斯特在英格兰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运用,并于兰喀斯特学校1806年在纽约市成立时,把这一观念传到了美国,受到当时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勒温、道奇等人的推崇和运用。

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解决在美国出现的日益严重的社会现状问题,接着兴起了现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了当今世界上颇具影响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儒家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精辟论断,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1932年陶行知先生提出“小先生制”,认为:儿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即知即传人”,把学到的知识随时传给周围的同伴。

这些观念和实践都带有合作学习的色彩。

1941年刘隽杰在《论合作主义教育思想》中提出“群己兼顾,即养即教,即教即养”的合作教育思想。

又在1943年《小学合作教育之理论与实施》指出:“合作教育的目标在于:从群性中发展个性、身心两方面的健全发展:从合作实施获得合作知识,从团体活动活动获得组织能力。

”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浙江、山东等省先后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推动了合作学习理论的本土化发展和完善。

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人类关于合作学习的实践由来已久,这些观点和实践为科学合作学习理论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坚实的基础。

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对于合作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但对于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具体运用的科学研究却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

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有的,在此以前的合作学习实践都可视之为合作学习的雏形。

本文所讨论的合作学习是严格意义上的“合作学
习”。

目前学术界尚没有一个关于合作学习概念的统一认识,在表述上也就千姿百态,特色各异。

2、合作学习的界定
由于人们对合作学习研究的视角不同,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就不同,因此对合作学习的定义就不同。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约翰霍普余斯大学的教授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沙伦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

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

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

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嘎斯基对合作学习的看法是,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的合作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和互动的学习活动。

加拿大的文泽认为: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将随机地或有计划地分配到异质团队或小组中,完成所布置的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戴维森认为合作学习的定义应包括以下7个要点:(1)小组共同完成、讨论、解决(如果可能)难题;(2)小组成员面对面的交流;(3)在每组中的合作互助气氛;(4)个人责任感;(5)混合编组;(6)直接教授合作技巧;(7)有组织地相互依赖。

山东学者高艳认为,简单地说,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活动。

台湾著名教育专家黄政杰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一起工作达成其共同的目标,此目标不但有利于己,也有利于其他人。

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学习方式,学生一起学习进而扩大自己和他人的学习。

合作学习的形态是单纯的,全班学生在教师授课后,即分成小组,在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要学习指定的作业,直到每个人都理解和完成为止。

合作学习中,所有成员是相互得利的,你的成功也就是我的成功,我的失败也就是你的失败,这是一种命运与共的状态,是属于积极互赖的情境。

盛群力认为,所谓的合作学习,指的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将6名学生按性别、能力、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等混合编组,形成一个异质的学习团体。

杨伊生认为,所谓合作学习指的是一种互动性学习方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对总的学习任务的某些方面负责,最终使本组的每个成员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学者王坦认为,所谓合作学习应涉及到五个层面:(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动活动;(3)合作学习是以各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成绩为奖励依据的;(4)合作学习是以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5)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

由此,他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预设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二、合作学习国外研究现状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

合作学习的发展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年,但是,目前合作学习的应用已遍及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以色列、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的大中小学教学。

致力于合作学习研究的学者不计其数,各研究者分别对合作学习的不同层面、功效、小组形式、具体方式、实施策略等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尽管国外的合作学习研究有很大的成就,但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

如:合作学习的条件没有明显的界定;缺少对合作学习系统化的评价。

这些有待于根据本国的实情创建具有本国特色的实施策略和评价体系。

三、合作学习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合作学习理论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90年代初开始引入小组活动,由此引发对合作学习的研究。

并由我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师不断地予以丰富。

目前我国有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教学实验点十几处,并有一系列文献对合作学习进行了介绍和评说,为我国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和新的途径。

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对合作学习的关注和探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从理论方面看,我国教育理论研究者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国外合作学习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

如盛群力教授介绍了合作学习的若干理论,提出“合作学习的实施既是学习方
式的变革,也是教学范式的转换”。

后来还提出选择学习方式的重要依据:“教学任务或教学内容应涉及互动、互助、协同、整合、求新、辨析、评判和表现等因素”。

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坦则依据对合作学习的研究,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六个基本理念“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和评价观”。

从实践层面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被尝试应用。

如杭州市第十一中学“初中生个性优化教育综合实验”及杭州市胜利小学“小学课堂交往与合作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理论认识和经验做法。

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益和理论成果。

总之,这个时期合作学习的研究无论从理论到实验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必须承认,这个时期合作学习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应用和有效性的发挥。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虽然在理论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没有一个在所有方面都被普遍认可和普遍接受的模式”,还没有在学科教育领域找到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合作学习具体操作方法。

就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而言,尚存在几多几少的现象:在形式上,理论论述和方法介绍多,实证研究较少;在内容上,对学生的认知发展研究多,对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情感体验等方面研究少;在过程上,整体效果报道多,具体变量研究少;在学段上,义务教育学段(主要是小学)研究多,高中学段的系统研究很少。

【参考文献】
[1] S.沙伦著,王坦高艳译.合作学习论[J].山东教育科研,1996.5.
[2]高艳.合作学习的分类,类型与课堂应用研究初探[J].教育评论,2001.2.
[3]斯莱文著,王坦译.合作学习的研究:国际展望[J].山东教育科研,1994 (1).
[4]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白改艳(1978-)女,陕西渭南人,硕士,助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