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隐士的天堂

合集下载

终南山居

终南山居

终南山居1紫阁山号称“终南第一山”。

山势俊秀,景色绝美。

李白、杜甫、白居易、韦应物、岑参、贾岛、张籍当年都曾隐居于此。

正是因此位于紫阁山的紫阁峪便被誉为是“隐士的天堂”。

追寻着先贤的足迹,遥想着当年的草木定也是葱茏长青,空气中定也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沿着河边草木丛生的小路、趟过一段河水,很快便看到一个茅棚。

远远地就看见一个类似于山门的东西。

两根柱子举着一个茅草搭制成的顶,檐下两端各悬一大红灯笼,中间用绳子吊着四个瓦片,上书“千竹庵”。

门外是茂林修竹,门内是荷花盈池。

细看却甚是简单。

一间土房,一苫草亭。

门前开阔,有一石碾,形如车轮,正好可在其上饮茶喝酒。

茶名叫“罐罐茶”。

特点有二:一是熬茶用的是土瓦罐;二是喝茶用的是粗瓷碗。

竹筒打起一筒茶缓缓倒入碗中,轻轻吹去上面的热气,低头抿上一小口,顿时神清气爽、清凉无比。

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四周的景色,紫气环绕、草木苍翠,实乃仙境。

隐居此地的马守仁居士告诉我,十几年前,他初来紫阁峪的时候,这里异常安静,常常是一连走几个小时的山路一个人也碰不到。

如今开发搞旅游,这里不再平静。

或许我们下一代人就看不到茅棚里的住山修行人了。

到时可能满山都是活动板房。

没办法,这就是文明的进程。

谈吐间,马老师一脸忧虑。

为了能让紫阁峪成为隐士的最后一块天堂,他将紫阁峪沿山的几乎所有废弃的民房买下,送与修行人,以防止农民用来搞农家乐。

马居士说,他还要继续在山里收购房子,下一步要建一个“大茅棚”,对紫阁峪进行一个整体的、长远的设计。

终南山之所以至今仍会有那么多的隐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终南山一直有护持住山人的风气和传统,有不少像马守仁先生这样的人肯供养住山的修行人。

马先生本人是一名居士,平日里他也有工作要忙,只是到了星期天的时候才进山。

他不仅收购建造了多处民房茅棚,更为重要的是他资助、护持了许多的修行人,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生活的困难,让他们能安心静修。

可以说整个紫阁峪的隐士都得益于他。

他对于紫阁峪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了然于心。

古往今来,为何隐士、修行者会首选终南山隐逸修行

古往今来,为何隐士、修行者会首选终南山隐逸修行

古往今来,为何隐士、修行者会首选终南山隐逸修行现代人由于生活节节奏过快,以及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使得许多人都有隐居遁世的隐逸情结。

如当前许多新闻报道:5000多人在终山南隐世修行。

在中国古代也有许多隐居避世的奇人异士,如鬼谷子、黄石公、袁天罡等,这些高人的特点均是闲云野鹤、寓情山水、避世绝俗。

古代高人隐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旧时代的黑暗,为了保全自身,并且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有着艰难的决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仕与隐一直是他们困扰的难题。

当然绝大多数的隐居者均是在其抱负无法得到实现,或者被人所迫害时才选择隐居。

唐代是隐逸文化最繁荣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的隐逸原因则更为复杂,除上述原因外,许多隐逸者则将隐居避世作为一种心灵的安慰,等待合适时机继续实现自已的理想,实现隐逸与仕途之间的兼顾,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

古代人隐逸者首选的地方主要为名山大川,但这些名山大川中以终南山为首选,特别是唐代时,其隐逸文化与终南山结下了良好的'缘分'。

那么在世人皆有隐逸情结时,为何均会首先终南山隐世修行呢?一、终南山概况终南山自古以来便是一座带着浓厚神秘色彩、令人向往的山峰,潘岳在《关中记》'山水'中更是明确的记录道:'其有一山名中南,言在天下之中,居都之南。

'该句阐明了终南山的位置。

而终南山的名称来源目前也至今是个谜,有地理学家认为,中国山脉之根为昆仑,在秦始皇一统中国之间,秦岭位于秦国都城之南,所以秦岭便唤作终南山或南山。

终南山在古代有着许多的称呼,《括地志辑校》卷一云:'终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泰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脯山,在雍州万年县南五十里。

'隐逸文化最繁荣的时期是唐代,那么我们便从唐代说明。

在唐代时道教受到尊崇。

同时,我们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唐三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虽然该故事为神话传说。

但唐三藏确有其人,其西去取经也确有其事,唐三藏所取之真经即为佛经,并经唐三藏翻译后,丰富了唐代的佛经数量。

内地五千多位隐士藏身终南山过着千年前生活

内地五千多位隐士藏身终南山过着千年前生活

内地五千多位隐士藏身终南山过着千年前生活作者:狄蕊红来源:《决策探索》2012年第05期二十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三年来,35岁的西安市民张剑峰频繁进出秦岭,从华山到终南山再到宝鸡龙门洞,一个山谷挨一个山谷走遍,横跨400公里,目的是寻访居住在其中的修行者,行至今天,他拜访了600多位山中隐士,自己则从一个纠缠于情爱的青春文学编辑变成了半个隐士。

他承认,自己是因为读了美国人比尔·波特的书《空谷幽兰》,诞生了去寻访隐士的想法。

二十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日前,记者跟随张剑峰前往终南山寻访隐士,揭秘终南山传承千余年的修行传统。

寻隐者不遇2008年之前,张剑峰的身份是青春文学图书编辑,还曾在一家时尚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他与韩寒的出版人路金波是合作伙伴,帮助他策划出版过一些图书。

自从走上寻访终南隐士的道路之后,他的身份变成杂志《问道》的主编,他对隐士的采访就刊登在这本杂志上。

“前几年接触文学圈、做期刊,庸俗的东西太多,感官享受的东西太多,大家在想怎么赚钱、怎么花钱,这些东西固然不错,但是人的生活视野太小、太局限了,我想看看另一种生活,修行者的生活就像我忽然发现了清澈的水源,以前那浑浊的水质就不可再饮用了。

”张剑峰这样形容这一变化。

2008年,看过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后,张剑峰决定去终南山寻找书中所写的隐士。

“我从南五台开始走,第一次是跟一群驴友一起,结果什么都没有找到。

隐居终南山——精选推荐

隐居终南山——精选推荐

隐居终南⼭本⽂转载⾃⽹易吕西群《隐居终南⼭【吕西群】来⾃--(m136********)》 终南⼭为世⼈所瞩⽬还有⼀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隐⼠⽂化”,终南⼭⾃古就有隐逸的传统。

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都曾做过“终南隐⼠”,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朝前就曾在终南⼭的磻溪⾕中隐居,他⽤⼀个⽆钩之钓,引起周⽂王的注意,后以⼋⼗⾼龄出⼭,结束隐逸⽣涯,辅佐武王伐纣,建功⽴业,成为⼀代名相;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季、⾓⾥四位先⽣,年皆⼋旬有余,须眉全⽩,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后隐居终南,终成⼤业;“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退后“辟⾕”于终南⼭南麓的紫柏⼭,得以善终;晋时的王嘉、隋唐五代的新罗⼈⾦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元时全真道创始⼈王重阳、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

终南⼭历史上⾼僧辈出,缁素云集,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位⾼僧⼤德,然⽽终南⼭却始终不太被现代⼈所重视。

特别是隋唐时期,终南⼭历史上的隐⼠主要有三种⼈,⼀种是不愿意跟新政权合作的⼠⼤夫;⼀种是躲避战乱的逸民。

再有⼀种就是看开放下的⼈。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

终南⼭最⾼峰有2600多⽶。

⽆论⼭势多么陡峭,都有踩踏坚实的⼭路可寻,⼩径、⽯阶,抑或是悬挂在崖上的⽊板“天梯”和铁链,都表明常年有⼈在此⾏⾛,终南⼭⾃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它既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的发祥地。

秦岭终南⼭⼤峪,⾛路累了,张剑峰准备打坐休息⼀下(图⽚来源:⽹易) 说到隐居,都会想到是道家的修⾝之法,过着与世隔绝⼀般的⽣活。

如果是真正的隐⼠则根本不在乎在什么地⽅,什么环境下隐居。

那终南⼭有没有真正的隐⼠呢?答案是有!《千家诗》⾥有⼀则五⾔诗《答⼈》偶来松树下,⾼枕⽯头眠。

⼭中⽆历⽇,寒尽不知年。

这⾸诗的作者现今都已⽆考,只知道号“太上隐者”,是终南⼭上的⼀个隐⼠,词律简单的⼏乎可以⽤⽩话来形容。

我说这才是真正的隐⼠,诗⾥所表达思想境界的⾼深绝⾮常⼈可⽐的,真是领悟到了⽼⼦所说“道⽣⼀,⼀⽣⼆,⼆⽣三,三⽣万物”的哲学! 20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修⾏的隐⼠,因为《空⾕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才知道,距离市区⼀⼩时车程的终南⼭中,有5000多位来⾃全国各地的修⾏者隐居⼭⾕,过着和1000年前⼀样的⽣活。

终南山隐士靠什么生活

终南山隐士靠什么生活

终南山隐士靠什么生活
终南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部,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许多隐士修行
的地方。

在这片神秘的山林中,有许多隐士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依靠着什么来生活呢?
首先,终南山隐士靠着自然来生活。

他们选择在终南山这样的山林中隐居,就
是因为他们热爱大自然,喜欢与山水相伴。

在这里,他们可以享受清新的空气,饱览壮丽的山川,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他们靠着山中的植物和动物来养生,采摘山中的草药,捕捉山中的野味,以此来维持生活。

其次,终南山隐士靠着修行来生活。

隐士们在山林中修炼内功,修身养性,追
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他们通过打坐、冥想、瑜伽等修行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修为,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超脱。

他们相信通过修行,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力量,从而抵御外界的诱惑和困扰。

最后,终南山隐士靠着信仰来生活。

道教是终南山的主流信仰,隐士们信奉道
教的教义,崇尚道教的修行方式。

他们尊崇自然,尊崇天地万物,尊崇道教的神灵。

在他们看来,信仰是他们生活的支撑,是他们心灵的寄托,是他们行为的准则。

他们通过信仰,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和力量,使他们能够坚定地走上修行的道路。

终南山隐士靠着自然、修行和信仰来生活,过着与世隔绝的清净生活。

他们用
简朴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成为了终南山这片神秘山林中的一道风景。

他们的生活方式或许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比如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坚守信仰。

终南山隐士的生活方式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让我们更加珍惜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终南山:隐士的天堂

终南山:隐士的天堂

西安城南的终南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历史名山。

它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终南山得名的历史很早。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尚书·禹贡》中已有“终南”之名:“荆、岐既旅,终南、物,至于鸟鼠。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秦风》里有一篇《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山海经》中将终南山简称为“南山”。

据历史学家考证,“终南”之称始于东周早期。

当时居住在甘肃陇东一带的秦部落因在西周末年的动乱中勤王有功,在周天子东迁洛邑之后,便将关中这一块沃土赏给了秦人,于是秦人大部分迁到了渭河平原。

“终南”之名表明部落的南部疆界止于此山。

山水人文底蕴“太乙近天都,连天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终南山》写尽了终南山的雄伟气势和万千变化。

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

《左传》称终南山是“九州之险”,《史记》说终南山是“天下之大阻”。

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

”至于它的丽肌秀姿,那真是千峰碧屏,深谷幽雅,令人陶醉。

如今,只要你走进终南山,一下子就会被它的美震慑住:悬崖峭壁,翠峰插天,山势峥嵘,气势逼人。

终南山的山千姿百态,但一言蔽之,唯“俊、秀、奇、险”4字。

终南山四季分明:春天鸟语花香,泉水叮咚;夏天紫气环绕,草木苍翠;秋天层林尽染,红柿悬枝;冬天危崖高垂,白雪皑皑。

平日也酷似一幅山水画:崖石峭壁、翠峰插天,两山夹峙、一水中流,山环水绕、清荣峻茂。

更有枯藤、丑树、茂林、修竹、茅屋、黄泥、乱草、洞窟,生杂草、布荆棘、缀野花,常有鸟雀啄熟果、蜂蝶戏花丛,外加鸟鸣山幽,实乃红尘净土、人间仙境。

倘若此时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破衣芒鞋,拄一拐杖,于山色空灵之中,穿林而过、仰天长行,那该是何等的一番云水情怀?难怪连唐王李世民都忍不住要写下:“重峦俯渭水,碧峰插遥天。

揭秘终南山隐士真实生活终南山隐士一览表

揭秘终南山隐士真实生活终南山隐士一览表

揭秘终南山隐士真实生活终南山隐士一览表陕西终南山小五台的半山腰,有一位83岁高龄的隐士,每日捻佛珠、诵佛经,潜心修行。

不仅附近的村民都认识她,往来的游人也都知道这里有一位乐观开朗的隐士。

正所谓“天下修道,终南为冠”。

西起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东至西安市蓝田县的终南山,自古以来都是修行人的栖居地,正如王芝霞茅棚门外的对联所写:“小五台非台台连台,终南山名山山外山”。

据不完全统计,于终南山修行的隐士约5000余人。

冰雪笼罩下的终南山,白皑皑的一片。

除了山风吹过树丛的声音,安静得几乎可以听见雪花飘落在地面上的声音。

就在这片静寂的山林中,却常年隐居着数百名修行者。

随着外界对隐士生活的好奇,终南山寻访揭秘隐居人,山野的平静终被打破。

究竟是哪些人在终南山隐居?他们为何要躲进山林过着清贫的与世隔绝的生活?隐士生活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文化现象?实地踏访并体验了隐士生活。

而有内行指出,当前已不具备产生隐士的条件。

如今社会上风传的终南山隐士风,有炒作嫌疑,终南山实际上并无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厌烦工作的企业员工寻隐士之路是艰辛的,因为隐士们多数住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深山中,必须步行,且非常崎岖。

西翠花村是距离西安郊区约60公里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属于西安市长安区。

车行至西翠花村山脚下,冰雪湿滑,再也无法前行。

在树丛中小心翼翼扒开一条路,艰难地挪动。

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一道柴门豁然出现在眼前。

柴门上挂着一个小牌“非预约勿进”。

推开第一道木门,第二道木门镶嵌在一堵泥墙中间。

推开这道门,一片翠绿的竹林在山风的吹拂下发出呜呜的声音。

三间茅房终于出现在记者眼前,巨大的冰凌悬挂在茅屋顶上。

今年32岁的陈伟是终南山中隐居时间较长的一位,他在终南山隐居已经有12年了。

陈伟来自湖北,祖父和父亲都是学医的。

他笑称,自己懂事很早,7岁时,母亲病故。

全家都是医生,但眼见母亲病重却束手无策,这让他触动很大,开始反思:学医真的可以治病吗?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时起,他一边学习一边跟着祖父和父亲看医学书籍,认识各种中草药。

王维在终南山写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意境淡薄,令人神往

王维在终南山写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意境淡薄,令人神往

王维在终南山写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意境淡薄,令人神往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太白山,简称南山,是“道文化” 、“佛文化” 等文化发祥圣地,也是“寿比南山”等典故的诞生地。

终南山位于陕西省秦岭山脉中段,绵延200余公里,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志。

这里景色优美,素有“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终南山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是中国地质、地理、生态、气候、环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线。

这里不仅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还盛产药材,有“草药王国”之称。

正是由于终南山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地质条件,使得终南山吸引历代文人墨客来此隐居,这其中就有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出身名门望族,二十岁入仕,怀有远大抱负,很想在政治舞台上作出一番大事业,但是随着政局变化无常,王维逐渐对仕途灰心,消沉下来。

王维在政治上的不如意,再加上他早已看淡世事。

于是,在不惑之年的王维,买下了前朝诗人宋之问在终南山的辋川山庄,开始了半隐半仕的生活。

王维在终南山吃斋念佛,写诗作画,过着隐士的生活。

故此后世之人,将其称为“诗佛”,便是因为他的诗歌犹如禅悟。

终南别业唐代: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这首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描写其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诗人形容自己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

中年以后王维已有好道之心,晚年迁家到南山脚下。

兴致来时偏独自漫游,快乐时的情趣只有我自己知道。

如世外高人一样,闲情漫步到水尽之外,坐下仰望白云的飘动。

偶尔与林中散步老叟相遇,谈笑不停间竟忘记了回家的时间。

终南山唐代: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赏析:这是王维隐居终南山时创作的五言律诗。

此诗从不同的视点勾勒出终南山的雄伟轮廓。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南山:隐士的天堂
作者:史飞翔
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6年第11期
西安城南的终南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历史名山。

它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终南山得名的历史很早。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尚书·禹贡》中已有“终南”之名:“荆、岐既旅,终南、物,至于鸟鼠。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秦风》里有一篇《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山海经》中将终南山简称为“南山”。

据历史学家考证,“终南”之称始于东周早期。

当时居住在甘肃陇东一带的秦部落因在西周末年的动乱中勤王有功,在周天子东迁洛邑之后,便将关中这一块沃土赏给了秦人,于是秦人大部分迁到了渭河平原。

“终南”之名表明部落的南部疆界止于此山。

山水人文底蕴
“太乙近天都,连天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终南山》写尽了终南山的雄伟气势和万千变化。

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

《左传》称终南山是“九州之险”,《史记》说终南山是“天下之大阻”。

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

”至于它的丽肌秀姿,那真是千峰碧屏,深谷幽雅,令人陶醉。

如今,只要你走进终南山,一下子就会被它的美震慑住:悬崖峭壁,翠峰插天,山势峥嵘,气势逼人。

终南山的山千姿百态,但一言蔽之,唯“俊、秀、奇、险”4字。

终南山四季分明:春天鸟语花香,泉水叮咚;夏天紫气环绕,草木苍翠;秋天层林尽染,红柿悬枝;冬天危崖高垂,白雪皑皑。

平日也酷似一幅山水画:崖石峭壁、翠峰插天,两山夹峙、一水中流,山环水绕、清荣峻茂。

更有枯藤、丑树、茂林、修竹、茅屋、黄泥、乱草、洞窟,生杂草、布荆棘、缀野花,常有鸟雀啄熟果、蜂蝶戏花丛,外加鸟鸣山幽,实乃红尘净土、人间仙境。

倘若此时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破衣芒鞋,拄一拐杖,于山色空灵之中,穿林而过、仰天长行,那该是何等的一番云水情怀?难怪连唐王李世民都忍不住要写下:“重峦俯渭水,碧峰插遥天。

出红扶岭日,人翠贮岩烟。

迭松朝若夜,复岫缺疑全”的诗句,更别说李白、白居易、韩愈、岑参这些文人墨客了。

终南山是“龙脉”,是“众山之祖”,是传说中“仙界与红尘的分界”,是“月亮山”,是“父亲山”,是中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是“献给地球的礼物”。

终南山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一座山,也是精神上的一座山。

终南山地带具有极为悠久的人文历史,半坡人、蓝田猿人、大荔猿人、仰韶人在这里生活;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姜、后稷、仓颉、西王母、大禹等古史传说人物在此活动;姜太公钓鱼、商山四皓、财神、八仙等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传说、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这里不仅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主要源头和发祥、传承之地,而且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构成核心要素的汇聚融合之地,儒、释、道文化都起源或汇聚于此。

隐士文化余响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

终南山不仅是佛教的策源地、道教的发祥地,更是“隐士的天堂”。

终南山自古就有隐逸传统,从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一直到清末民初的印光、虚云等高僧大德。

终南山的隐士文化一直非常发达,特别是隋唐时期,大批文人士大夫流连山水,隐迹终南(如王维就曾隐居蓝田辋川)。

近代以后,终南山逐渐衰微。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终南山再度成为热点。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一部《空谷幽兰》,让世人重新拾起堙没已久的隐士概念,也重新将终南山推向世界。

如今,终南山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依然存在隐士的地方。

终南山为何多隐士?
首先,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有隐逸的传统,这是终南隐士得以延续至今的一个根本原因。

其次,终南山“居天之中都之南”,是秦岭的核心部分,我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其气候、物产及外界环境适合修行人隐居,这是终南山修行人聚集的客观原因。

隐逸传统与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隐逸文化可以称之为山水文化。

终南山的山川之秀、烟霞之气使人能远嚣尘、脱俗界、弃人事、绝名利,所以终南山自古以来便是隐居的好地方。

葛洪《抱卜子?金丹篇》详细列举了道教名山28座,其中便有终南山。

葛洪认为终南山是名山,幽静远俗,“可以静思,合作仙药”,是道士修炼的佳境。

现在中国道教九大名山之中,陕西有两个,其中之一即是终南山。

正是如此,历史上终南山一直是“隐士天堂”,是知识分子隐居读书、世人学道修行的大好地方。

终南山复杂多变的自然气候也是文人抛弃尘世过隐居生活的最佳选地。

再次,终南山至今基本上还保持着原始自然状态,未被过度开发,尚是一块净土,能藏人,可随意搭建茅篷。

另外,与其他地方相比,终南山有一种“王者之气”,有一种“先天气场”,充溢着“道”,甚至产生“秘境”,具有“加持力”。

更重要的在于,终南山有护持住山人的风气和传统。

这里民风淳朴,有不少人肯供养住山的修行者。

某一地区如果隐士很多,时间一长往往就会成为一种文化传统。

终南山因为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和“王者之气”,长期靠近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毗邻都城,可进可退,所以自古以来就是“隐士的天堂”,历经周、秦、汉、唐、明、清、近世,最终形成了发达的、特定的、且独具魅力的终南山隐士文化和隐逸传统。

今天隐居在终南山的隐士,是一群隐迹山林的住山者。

相对于农耕时代传统意义上的那种隐士,今天终南山的这些隐士说穿了其实是一群厌倦都市生活,因而来到终南山中或体证佛法、或研习学问、或健身养生、或调剂生活,寻求精神放松、探索生命本来意义的“自然主义者”。

准确地说,他们是一群喜欢山居生活的“住山人”、“修行人”。

如今的终南山隐士早已不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了,相反他们是“隐士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他们对社会并不陌生,即使下山进入社会也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现在我们来谈论终南山隐士,更多的是从精神的层面、心里的层面来说的,也就是说隐士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精神调适、一种心理行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休闲手段,成为一种“心隐”。

从最早的不事王侯的“岩穴之士”、“林泉之士”到后来行色各异的“小隐”、“中隐”和“大隐”,乃至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终南捷径”,直到今天的“心隐”,隐士本身也走过了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

隐士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哲学。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隐士情结。

人人都可以做自己“心灵的隐士”,人人都可以成为“当代隐士”。

“闭门即深山”,这就是终南山隐士留给我们现代人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