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一帮一带一检”的教育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2024科学教育实践与探索:实验教学的三种方式

2024科学教育实践与探索:实验教学的三种方式

2024科学教育实践与探索:实验教学的三种方式引言在科学教育中,实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本文将介绍三种实验教学方式,并探讨它们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和效果。

三种实验教学方式1. 实验操作教学实验操作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教学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教师会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实验设备和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究科学原理。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应用案例以化学实验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究化学反应的原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2. 模拟实验教学模拟实验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实验现象来教学的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教师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或者其他教学工具,来模拟实验现象,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

应用案例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来模拟生物细胞的分裂过程,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观察细胞分裂的现象。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 项目式实验教学项目式实验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教师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从而解决问题。

应用案例在物理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一个关于“光的传播”的实验项目。

学生需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并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这个项目,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结论实验教学是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操作教学、模拟实验教学和项目式实验教学这三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因此,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这三种实验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关于实验教学的三种方式的探讨,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第25卷第5期V ol 125 N o 15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 ormal Un iv ersity (N atural Science )2006年10月Oct 2006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周学元(湖州师范学院教务处,浙江湖州 313000)[摘 要]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技术在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本文从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出发,对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应用[中图分类号]G 64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06)05-0149204[收稿日期]2006-07-12[基金项目]湖州师范学院6年度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K )[作者简介]周学元(),男,湖北武汉人,湖州师范学院教务处研究实习员,从事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教管理研究。

实验是科技之母,是人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干预。

理论是从实验中产生的,没有实验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而社会要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要发展,必然要求教育现代化。

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之一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效益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发挥作用,达到实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研究的问题。

1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以课件开发、多媒体教育、网络教育和计算机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教育技术,使课程教学过程中教育信息的传播手段向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方向发展,促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更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接受和运用知识,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实验教学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实验教学中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实验教学优化的一种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在传媒类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建构主义理论在传媒类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101第2卷第9期传媒论坛传媒类实验教学,其效用在于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技能,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进行和业界接轨的实践。

但现有的传媒类实验教学,其目标和导向仍然着眼于既定教学内容,学生内化建构技能体系的效用不能得到很好体现。

受限于既定教学内容,在课堂积极性上,也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知识和技能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建构形成的,而不是教育者“灌输”形成的。

这种模式,提倡教师作为帮助者、促进者,同时学习活动也成为了一种自主活动。

这样的教学模式,尤其适合运用于传媒类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完成相应任务,达成建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这一过程,相比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学生积极性、技能掌握程度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传媒类实验教学的现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习方法方面,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

自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Student-CentredLearning,CarlRansomRogers,1951)已经过去了六七十年,在我国的教学模式上仍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究其原因,是在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时的场地、硬件、制度以及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制约。

(一)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分离传媒类实验教学,其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业界工作技能、流程。

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着眼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实践。

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但是现有的教学模式,更加学术化,并不能很好地贴合业界实践。

课堂内实验的设计,也是着眼于教材的理论内容,而不是面向实践的。

在技能训练上,也着重使学生体会原理、理论,而不注重实践、问题解决。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进入真正工作岗位时,仍需要大量时间成本将所掌握的“理论技能”,内化为“实践技能”。

(二)学生对技能掌握不熟练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在实验课上,对技能的训练,止步于“会”,并没有上升到“熟练”的层次。

浅谈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作用

浅谈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作用

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 ·51· 量比较大, 存档的过程中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不便。

时间过长与数量过多,或由于文件的移动, 会造成文件的整理混乱、丢失,所以学校可以建设学校的“微课”资源库平台,让教师、学生通过校园网可以直接的访问。

总之,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 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必然在教学中带来显著的成效。

浅谈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作用 饶吉江 (四川省古蔺县马蹄乡纳盘小学 646500)【摘 要】在对于科学的学习中,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来。

当然,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中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呢?【关键词】小学科学 科学实验 探究能力【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51-01一、计划周全,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 科学课前准备工作是确保实验顺利完成的基础。

实验材料准备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之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说明了实验材料准备的重要性,只有实验材料准备充分了,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的机会,才能做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本课题以新课程改革精神为理念,以《新标准》为指导,进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积极探索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注重教师“教”的研究和学生“学”的探讨,最终形成了“5+1”新的高效课堂学习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素养都得到了提升,我校课题组2014年9月参加了“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一年来,课题组成员按照实验方案的要求,围绕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逐步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这一年来课题组工作进展情况向在座的各位专家汇报,不妥之处请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认真调研,做好学情分析,狠抓培训,夯实高效课堂理念我们学校是市42所实施课改——高效课堂的实验基地校之一,在2013年学校在初中部进行了试点,进过一年的实验,在授课模式、学法指导上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经验,在接到课题立项书后,成立了本课题组研究的领导小组和实验研究小组,由慕校长担任课题组领导,我们课题组在初中各年级和高一、高二年级全面推进高效课堂。

在2011年3月—2011年9月期间认真做好调研。

(1)通过问卷、座谈、调研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调查,其内容有:①现阶段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②学生自主学习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③对本课题开展的理解和支持程度。

对2014年的高一学生,我们课题组组织开展了《中学生厌学情况调查与研究》的调查,仅一个班的调查中发现68.9﹪的学生认为学习很辛苦,78.8﹪的学生认为学习失败的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老师不讲不会老师讲了就明白,可是真真自己动笔时又感觉无从下手,在做作业习惯方面,先复习后做作业的同学只有2位,其余都是先做作业遇到问题再看笔记本、课本或者请教其他人帮忙,能独立完成作业的也只有4位,在课堂上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全班只有8位同学,多数学生不太愿意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同学合作交流。

简述教育实验法的特点

简述教育实验法的特点

简述教育实验法的特点教育实验法是一种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教育问题的方法,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实践性:教育实验法是一种实践性强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际观察来获取数据和信息,从而得出结论。

教育实验法可以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进行,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来验证教育理论和假设,使研究结果更加可靠和有效。

2. 控制变量:教育实验法注重对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变量进行控制,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更加准确地研究教育问题。

在教育实验中,研究者会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随机分配,使得两组之间在除了研究对象以外的其他方面保持一致,以便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

3. 可重复性:教育实验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可重复性。

通过详细地记录实验过程、操作方法和结果,其他研究者可以按照相同的步骤和条件进行实验,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只有在多次重复实验中得到相似的结果,才能证明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普遍性。

4. 统计分析:教育实验法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来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和解释。

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计算,可以得出结论并验证假设。

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发现规律和规律,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5. 可控性:教育实验法具有较高的可控性。

在教育实验中,研究者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实验条件、控制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以满足特定的研究目的。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精确控制,研究者可以在实验中操纵变量,观察和测量结果,从而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6. 可操作性:教育实验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通过实验,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需求,设计和实施特定的教育活动和教学方案,以便更好地探索和解决教育问题。

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是可操作的,研究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以获得更好的研究效果。

7. 实用性:教育实验法是一种实用性强的研究方法。

通过实验研究,研究者可以验证和改进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教育实验法的研究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帮助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随机对照实验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随机对照实验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随机对照实验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随机对照实验法(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它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通过严格的实验设计与实施,RCTs能够有效评估各种教育干预措施的影响,为政策制定与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随机对照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通过对比组间的结果差异来判断实验干预的效果。

在教育研究中,这一方法能够有效克服多种潜在的混杂变量,从而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首先,RCTs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应用体现在对教学方法、教育技术以及课程设计的评估上。

传统的教育研究常常依靠观察、访谈或问卷调查等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但往往难以控制外部变量的干扰。

而RCT通过随机分配,被试者在参与不同教学法或技术时,能够确保每个参与者在干预条件上的均衡性。

例如,在一项关于在线学习效果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招募一组学生并将其随机分配成两个组:一组采用传统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另一组使用在线学习平台。

通过对比两组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满意度,研究者能够清晰地评估在线学习的实际效果。

这种设计不仅控制了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还能够单纯地反映教学法本身的优缺点。

另一项常见的RCT应用是在特定教育政策或项目实施前后的评估。

例如,某地区实施了新的资金拨款政策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研究者可以通过选择若干学校作为实验组,并随机选择部分学校作为对照组。

在实施政策之后,通过分析两组学生的升学率、成绩等指标,研究者可以直观地判断政策是否产生了预期效果。

这种情况下,RCT帮助教育决策者做出科学依据,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RCT在教育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干预评估。

特定人群如低收入家庭学生、特殊需求学生等,其学习环境和条件往往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RCT,可以为这些群体设计量身定制的干预措施。

例如,为低收入家庭学生实施课后辅导项目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比较参与辅导项目与未参与学生之间的学业表现差异,从而得出课后辅导对该群体影响的准确结论。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摘要:随着新课标实施,高中课程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新课标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及“深度学习”等理念,需要高中物理教师认真领会精神、掌握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要求教师注重教学评价环节,坚持“以生为本”原则,落实“深度学习”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强化思维锻炼、明晰物理学科本质。

本文从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评价等方面,分析了“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引言高中物理学科中存在大量复杂公式、抽象概念等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体会到各种物理定理的本质,对提升学生物理学科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各类难点,致使教师授课效率低、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严重影响着高中物理学科的发展。

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采取“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精准把控教学过程、量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案、构建高效课堂、做好教学评价,逐渐培养教师多维度、系统性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确保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保持一致。

对此,高中物理教师应增强对“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认知,善于利用此种教学方法,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将新课标标准落实到位。

一、“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概述“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综合近现代、国内外多名教育学家理论后总结得来的新型教学模式,最早可见于布鲁姆及安德森的“教、学、评一致性”观点,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融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思想,现代学者崔允潮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评一体化”做出了精辟总结,将其定义为“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一致、教评一致、评学一致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理清“教-学”“教-评”“学-评”各自关系,将其整合为目标一致的教学手段。

二、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一)结合学生实际,分解教学目标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还要依据教材内容及学生接受能力,将教学目标逐一分解,以提高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及可操作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本文提 出将 “ 传 一帮一带一检” 的教育培养模 式运 用到实验教 学中。研究的结果表 明这种培 养模 式的应用效果 良好 , 在 高 等职业教 育的教学 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Ab s t r a c t : Th e a r t i c l e p r o p o s e d t h a t u s i n g t h e” t e a c h - h e l p — l e a d - i n s p e c t ”e d u c a t i o n t r a i n i n g mo d e i n t h e e x p e i r me n t a l t e a c h i n g . T h e 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he t a p p l i c a t i o n e f e c t o f hi t s t r a i n i n g mo d e w a s g o o d ,a n d i t h a d wi d e l y a p p l i c a t i o n v a l u e i n he t t e a c h i n g o f
已成 为 眼 下 高职 教育 发展 的 当务 之 急。
级、 2 0 0 6级 新生 入 学 情 况 示 意 图 , 由 图 2可 以 看 出 : 中专 入 学率在逐年降低 , 五专的入学率在逐年升高, 高职的入学率 呈 每 年恒 定 的趋势 , 高职 招 生总 体 呈现 稳定 状 况 。 这 在 一定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目前 高职 生 源 的基 本 情 况。 由于 招 收 同 起 点、 不 同素 质 的 学 生 , 其 考试 制 度 较 为灵 活 , 至 今 没 统 一 的考 试 方式 和 统 一 的入 学 标 准。 学生 入校 后 , 高职 院校 面 对
要 理 由。 图1 为 山 东工 业职 业 学 院 电气 自动 化 技 术 专 业 三 个 同 级 不 同层 次 的部 分 在校 生 对职 业 院 校 学 习 目的 的调 查 。从 图 1中可 以看 出: 中专生因为其年龄及认识上 的局 限, 他 们 的学 习相 对 来 说 目的 性 比较 差 。作 为 职 业 院 校 的 学 生 学 习 什么 , 怎么 学 搞 不 清 楚 。 当然 , 随 着 教 育 层 次 的提 高, 学 生 对于 职 业 教 育 学 习的 目的 也 越 明 确 。 本 专 业 高 职 生 的 学 习 目的 性相 对来 说 就 高 一 些 。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
关键词 :高职教 育; 人才培 养; 模 式构建
Ke y wo r d s :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 p e r s o n n e l t r a i n i n g ; mo d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1 目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出现的 问题
生源素质结构复杂、 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 , 要构建统一 1 . 1培 养 目标 定 位 不 准 f 1 ]在 公 众 看 来 , 他 们 对 高职 高 合理 的人 才培 养 模 式 , 难 度相 对 就 大 了翻 。
专特点 的认识 , 只限于 以下 几个 方面 : ① 高职 与普通 本科 2 高职人才培养 目标特点嘲 的区别主要局限于层 次高低 不同。 ② 普通专科录取分数线 首 先, 毕 业 生 去 向 的基 层 化 。 由于 高 职 教 育 是 为 生 产 、 高于高职。 ③优 秀高职学生与普通专科学生一样可 以专升 建 设 、 管理 、 服 务 第 一 线 培 养 的人 才 , 高职 毕 业 生 去 向的 基
中图分类号: G 6 4 2 .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4 3 1 l ( 2 0 1 3) 2 0 — 0 2 5 6 — 0 2
O 引 言
近 年 来 高 职 规 模 迅 速 扩 大 ,办 学 模 式 逐 步 趋 向 多 元 化, 但 人 才培 养 模 式 至 今 尚 未 完 善 ,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难 以 得 到 保 证 。 这 既影 响高 等 职 业 教 育 的持 续 发 展 , 也 对社 会 与 经 济 的 发展 产 生一 些 负面 效 应 。 因此 , 完 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张秀 华 Z HANG X i u — h u a
( 山 东 工业 职 业 学 院 电气 工 程 系 , 淄博 2 5 6 4 1 4)
( S h a n d o n g V o c a t i o n l a C o l l e g e o f t m e n t o f E l e c t i r c E n g i n e e r i n g , Z i b o 2 5 6 4 1 4, C h i n a )
本 。 基 于 以上 几 点 , 当人 们 试 图 马上 解 决 学 生 进 大 学 的 问 层 性是 高职 教 育 的生 命 力 所 在 。 其次 , 人 才 类型 的技 能 化 。 题时 , 这 些 特 点 就 成 了 一 些 家长 和 学生 选 择 高职 学 习 的首 高职 毕 业 生 的工 作 是 将 成 熟 的 技 术 和 管 理 规 范 转 变 为 现

2 5 6・
价 值 工 程
“ 传一 帮一 带一检 ’ ’ 的教 育模 式在 实验教学 中的应 用研 究
Th e App l i c at i on o f” Te a c h-He l p—Le a d- I ns pe c t ” Ed uc a t i o n M od e i n t he Ex pe r i me n t al Te a c h i 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