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战国策

合集下载

先秦古籍六十部

先秦古籍六十部

先秦古籍六⼗部
先秦古籍六⼗部
先秦古籍有很多,⼤家知道的先秦古籍有哪些?下⾯⼩编为⼤家搜索整理了先秦古籍六⼗部,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先秦古籍
诗赋类:
《诗经》
《楚辞》
史传类:
《尚书》
《逸周书》
《左传》(《春秋左⽒传》)
《公⽺传》(《春秋公⽺传》)
《⾕梁传》(《春秋⾕梁传》)
《国语》
《战国策》
《世本》
《⽵书纪年》
《穆天⼦传》
兵法类:
《孙⼦兵法》
《孙膑兵法》
《吴⼦兵法》
《太公兵法》(《六韬》)
《司马法》
《尉缭⼦》
⽅术类:
《⼭海经》
《周易》
《易传》
《连⼭》
《归藏》
《三坟》
《⽢⽯星经》
《黄帝内经》
《难经》
⼦书类:
《论语》
《孟⼦》
《荀⼦》
《孝经》
《墨⼦》
《道德经》(《⽼⼦》) 《庄⼦》
《⽂⼦》
《列⼦》
《鹗冠⼦》
《⼦华⼦》
《黄帝四经》
《⽂始真经》
《韩⾮⼦》
《慎⼦》
《申⼦》
《商君书》
《邓析⼦》
《尹⽂⼦》
《公孙龙⼦》
《⿁⾕⼦》
《⼫⼦》
《吕⽒春秋》
《管⼦》
《晏⼦春秋》
《鬻⼦》
《燕丹⼦》
礼书类:
《仪礼》
《礼记》
《⼤戴礼记》
《周礼》
辞书类:
《尔雅》
《史籀篇》
注:在此重新别类,不使⽤经、史、⼦、集的分类法。

文言散文阅读战国策与国语的比较

文言散文阅读战国策与国语的比较

文言散文阅读战国策与国语的比较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和著作。

其中,战国策和国语属于文言散文的代表作品,它们在文学形式和内容上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点。

本文将对这两者进行比较,并探讨它们在文言散文阅读中的特点和意义。

一、文学形式的比较战国策和国语都是以散文形式呈现的,而不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达。

它们的文体自由、行文自然,以叙述和议论为主,没有严格的格律和韵律的限制,给予作者更大的表达自由。

二、内容特点的比较1. 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官员所编写的国家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案例和记载。

它以记述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斗争、战争策略、外交手段为主要内容,透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动态和社会形势。

2. 国语:国语是以战国策为基础,由后人整理而成的,它主要收录了各国政治家、军事家的言论和谋略。

与战国策相比,国语更注重思想的表达和政治智慧的体现,以哲学思考和观点发表为主要内容。

三、语言风格的比较1. 战国策:战国策的语言风格较为朴实、直接,注重事实陈述和客观记述。

作者在叙述事件和人物时,使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兵书谋略,语言简明扼要,力求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思想。

2. 国语:国语的语言风格相较于战国策更为华丽、雄辩,善用辞章、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国语通过言辞之间的对话和辩论,展现了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辩证思维。

四、阅读意义的比较战国策和国语作为文言散文的代表作品,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1. 对于历史研究:战国策和国语作为历史文献,对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阅读这些文献,可以深入了解当时各个国家的政治斗争、军事策略以及智慧谋略,丰富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认识。

2. 对于文学欣赏:战国策和国语既是历史文献,又是文学作品。

它们以散文的形式将历史和人物展现出来,既具有历史真实性,又具有文学艺术性。

《国语》与《战国策》

《国语》与《战国策》

《战国策》中的成语
安步当车 《齐策四》;不遗余力 《赵策三》 不翼而飞 《秦策三》;侧目而视 《秦策一》 反璞归真 《齐策四》;高枕无忧 《魏策一》 狐假虎威 《楚策一》;画蛇添足 《齐策二》 挥汗成雨 《齐策一》;狡兔三窟 《齐策四》
门庭若市 《齐策一》
总体说来,《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 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 代特 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 运用的新水平。
3、《国语》的作者,自古至今多有争论,现在 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班固认为是左丘明 所作。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国语》十三篇,左丘明撰。
——班固《汉书·艺文志》
今人普遍认为: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 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 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非一人一时 一地之作,成书于战国初年 。
2、《越语▪勾践灭吴》在被吴国打败后, 采取一系列安抚子民的措施。
四、《国语》的文学成就
1、《国语》记言为主,其内容在形象思维 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 语化的特点,富于形象性。各国史料的汇编, 素材来源不一,风格也颇有差异。
《周语》旨在说教,行文委婉,多长篇 大论;《鲁语》篇幅不长,语言隽永;《楚 语》、《吴语》、《越语》则文字流暢整饰, 颇有气势。
《齐策》 冯谖客孟尝君,写了他弹 铗而歌、焚券市义、营造三窟的事迹, 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 传体的过渡。
(二)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 就的重要方面。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 的新水平。
1、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是《战国策》 说辞的主要特色。大量运用对偶排比、长于铺 张渲染。 《苏秦始将连横》中第一段 《鲁仲连义不帝秦》列举了周烈王之斥齐威王, 殷纣王之醢(hǎi)鬼侯、脯鄂侯、拘文王,齐 闵王之欲仆妾邹鲁等,肆意夸张铺隐,极言尊 秦之害。

国别体史书有哪些

国别体史书有哪些

国别体史书有哪些
我国的国别体史书有:《国语》、《战国策》、《三国志》。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扩展资料
1.《国语》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

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全书共21卷,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

全书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2.《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西汉后期的`文学家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3.《三国志》
《三国志》:西晋史学家陈寿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覆亡之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

《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本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文学常识系列一:文学史上的史书

文学常识系列一:文学史上的史书
文学常识系列之一
文学史上的史书
分类
史书
按内容特点 按体例特征
记言为主 记事为主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记言的史
《尚书》《国语》《战国策》
记事的史
《春秋》:太简短
《左传》:够铺排,跟着春秋编年的 系统,记事琐碎
《尚书》
《尚书》
《尚书》
名称: 《尚书》,最早书名《书》; 成书时间:约成书于前五世纪; 流传: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
《战国策》成语
汗马功劳《战国策·楚策》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二》 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一》 三人成虎《战国策·魏策二》 龙阳泣鱼《战国策·魏策四》
《春秋》名称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 经》或《麟史》
《春秋》作者
作者:相传孔子。现存版本由孔子修 订而成。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之说。——司马迁
《战国策》
内容: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 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 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 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主 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 张和言行策略。
《战国策》
刘向 作者: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
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 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 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 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春秋》重要标签
1. “六经”之一: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鲁国: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 4.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

先秦文学发展脉络

先秦文学发展脉络

先秦文学,是指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历史记载等多种形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先秦文学的发展脉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一、先秦诗歌的发展先秦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包括《诗经》、《楚辞》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经》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四言诗,也有五言诗,还有六言诗等。

这些诗歌内容广泛,既有反映劳动生活的民歌,也有歌颂英雄事迹的史诗,还有表达爱情、友谊等情感的抒情诗。

《诗经》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一部重要诗歌总集,主要作者是屈原。

《楚辞》的诗歌形式较《诗经》更为丰富多样,有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

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先秦诗歌的瑰宝。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诗歌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先秦散文的发展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源头,主要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记载。

《论语》、《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等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先秦散文的风格多样,有的以说理见长,如《孟子》、《荀子》;有的以寓言讽刺为主,如《庄子》、《韩非子》;有的以对话形式展开论述,如《墨子》。

这些散文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创新,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先秦历史记载的发展先秦时期的历史记载主要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以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详细记录了各诸侯国的政治斗争、战争征伐等。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以各诸侯国的历史为主要内容,记录了各国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

《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以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记录了各国的政治斗争、外交往来等。

《战国策》和《国语》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和《国语》的文学成就
《国语》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着重通过一些历史人物议论的记录,反映春秋时代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片断,因偏重于记载有关邦国成败的“嘉言善语”,故名《国语》。《国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国语》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由于《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国语》虽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国语》中许多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大段的议论文字上。总的来说,《国语》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总的来说不如《左传》,但有些篇章可以补充《左传》的不足。如《吴语》、《越语》中关于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事件的记载。
《战国策》凡三十三卷,其前身是战国时代各国史官和游士们遗留下来的一批零散策简,经汉代刘向整理编纂,认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故定名为《战国策》。全书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约240年(前460~前220)。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人生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战国策》与其说它是一部国别史,毋宁说它是一部记录战国时代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的汇编。《战国策》把历史的视觉从天子公卿诸侯君臣转换到新兴的知识阶层—“士”身上来,《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就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当中,不少篇章表现出反映士人精神的张扬,赞赏权谋、崇尚功利、蔑视君权等倾向,反映了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国语战国策

国语战国策
《国语》及其文学地位
• 《国语》是西周初到春秋末各国文献的汇 编,后人又称它为《春秋外传》,称《左 传》为《春秋内传》。其实,《国语》跟 《春秋》没有关系。 • 《国语》的作者旧的说法也是左丘明,但 是历代怀疑的很多经过学者的研究,大多 数人认为,《国语》和《左传》不可能是 一个人的手笔。《国语》的最初的作者可 能是不同时期的各国史官编辑成书也许略 早于《左传》,但是后来可能有人做过补
• 比起《左传》的分开记载《左传》里面有好 多年,这一章,那一章,是不连在一起的。 它这么集中就显得更突出,其中优施,就是 那个戏子他以唱歌吟诗的办法,来暗地里讽 喻大臣里克:你最好保持中立。这个《左传》 里没有写,这个写得很有趣,很有戏剧性, 这个情节应该说虚构、 幽默、想象等文学手段。比如晋灵公派刺 客刺赵盾,进了(赵盾家)门,看见赵盾 大清早穿好衣服要上朝,还没有到时候, 趴在那里打瞌睡,他觉得这个人敬恭王事、 废寝忘食,是个好人,他(刺客)就觉得 不能杀他(赵盾)。就自言自语:我要不 杀他,对不起国君;杀他,对不起老百姓; 我不如自杀吧。就一头撞死在院子里的一 棵大槐树上,院子里有一棵大槐树,他就 撞死在那里。自杀之前他一个人在那儿自 言自语,谁听见呢?没有人听见。赵盾在 那儿打瞌睡他听不见,还有刚才提到那个 骊姬,半夜在丈夫晋献公枕头边又哭又说,
• 《国语》已经能够在矛盾中揭示人物的心 态及其发展,并且运用对比来体现作者的 爱憎。比如晋文公重耳和晋惠公夷吾 这是 两兄弟,还有骊姬和太子申生,这是一对 矛盾的对立面,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这 是一对仇敌,作者写的时候对着写,而且 可以看出来,是学习了《春秋》的笔法, 很少直接地加以褒贬,从他的客观叙述当 中就能够看出作者的是非观和倾向性,全 书的主角以君王为主,同时写一些臣僚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 轲和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 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 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终已不顾。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 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 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武 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 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 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国外 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取武阳所持图。”
再如《宋卫策》所记新妇进门出丑的故事: 为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 谁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 “拊骖,无笞服。”车至门,扶,教送母: “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徙之牖 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此三言者,皆 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

三、《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 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 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 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 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 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 史学价值。

3、国语的历史价值。 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 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 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 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 民本思想。

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 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 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 要。
《国语》
1、《国语》的作者。 此书相传为左丘明所作, 实际上应该为各国史官的 共同之作。比《左传》略 早。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 别体史书记录了周朝王室 和鲁国、齐国、晋国、郑 国、楚国、吴国、越国等 诸侯国的历史。 。
2、《国语》的文学价值 此书虽然以记言为主,但书中还是记 载了近百个历史人物。运用一些小故事来 串联起来。晋文公重耳、吴王夫差、越王 勾践、范蠡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 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本 书内容相似。
二、《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首先是人物形象的的塑造。《战国策》善 于采用虚构依托的手法进行描写人物,如 苏秦夜读、邹忌自语等纯属虚构。
其次是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的言行细节 描写达到了奇特的效果。如《荆轲刺秦王》 一节描写就非常出色。
参考书目:
《国语》 尚学锋 中华书局 2007年版
战国策
一、《战国策》基本上 是以记言为主,以记事 为辅,经刘向整理依国 别依次分为东周、西周、 秦、齐、楚、赵、魏、 韩、燕、宋、卫、中山 十二策。定名为《战国 策》。 刘

春秋战国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纵横家的史料 集。其最初的作者,可能是各国策士。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 子· 滕文公下》) “士贵耳,王者不贵”(《齐策四》) 基本上是记载了纵横家的思想。
参考书目:
《战国策注释》何建章 中华书局 1990年版
《战国策》 缪文远 中华书局 2006年版
《战国策研究》 熊宪光 重庆出版社 2005年版
第三、《战国策》的语言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王觉评为“辩丽横肆,亦文辞之最”。运用大量 的寓言故事,增强了说服力。如《燕策二》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王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 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 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 肯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 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渔父也。故愿 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 左手拔秦王之袖,右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 掺其室。时怨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 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 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 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 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 以手共搏之。

《国语》已能够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 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 如《晋语五》记,“晋灵公使鉏麑刺杀 赵宣子,晨往,则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早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赵孟敬哉! 夫不忘恭敬,社稷之镇也。贼国之镇,不 忠;受命而废之,不信。享一名于此,不 如死。”触庭槐而死。”
《国语》的有些故事,运用幽默滑稽的手 法,达到批评讽刺的目的,写得活泼有趣。 《晋语曰:‘欲为系援也’ 他日,董祁(即范氏女)诉于范献子曰: ‘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 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 ‘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 之,又何请?’”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曩体轲。 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 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 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 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 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 目眩良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