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2例临床分析

有 效 的 治 疗 方 法 关 键 词 : 宫 产 ; 壁 切 口 ; 宫 内膜 异 位 症 剖 腹 子
严重后果 , 将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因此 , 在临床护理工作 中 ,
预 防 和 处 理 静 脉 输 液 外 渗具 有重 要 的意 义 。 编 辑 / 鸿 兰 任
61小范 围外 渗 .
剖宫产 术后腹壁切 口子宫 内膜 异位症 2 例 I 2 临床分析
田奇 山
( 宁 省鞍 山 市 妇 儿 医 院 , 宁 鞍 山 1 4 5 辽 辽 101)
62大范 围外 渗 .
度, 使血管 的通畅性增高 , 使用刺 激性大的药物 时必须确保 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5 . 强 责 任 心 、 巡 视 4加 多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 大的药 液 , 如在 四肢 , 局部制动 , 抬 高患肢 , 5 %的硫酸镁 或 9 %的酒精持续湿敷 . 用 0 5 配合理疗 , 局部 封闭 , 亦可用相 对应的药物相 拮抗 , 如缩血管药 物多 巴
免 造 成 局 部 组 织 坏 死 , 甘 露 醇 时 局 部 热 敷 或 提 高 药 物 的温 用
① 外渗 的药 液对组织刺 激性 小 、 容易吸 收 , 如普通 的溶
液 、 助 治 疗 的 药 液 , 以 用 湿 热 敷 或 用 9 %的 酒 精 、0 辅 可 5 5 %的
硫酸镁湿敷 , 肿胀很快 就会 消退 。如果所剩 的药液不多 , 可以
起 组 织 坏 死 的药 物 时 , 进 行 床 头 交 接 班 。 要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8例临床分析

全、 有效 的 。该 组 7 2例 患者 , 术后 均无 明显 并发 症 ,
且住 院 时间 短 , 得推 广应 用 。 值
参考 文献 :
[ ] 郎 景和. 世纪 的妇 科 腹腔 镜 手术 [ ] 1 新 J .中 华 妇 产 科 杂 志 ,
2 0 ,3 :2 9 — 2 . 0 4 9 8 91
维普资讯
河 南 职 工 医学 院 学 报
V0.1 No. t20 7 1 9 5 Oo . 0
J u n l。 n n Me ia ol g o tf a d W。 k r o r a fHe a dc 1C i ef rS a n r e s e
院 20 年 1 ~ 04年 1月 收 治 的 1 01 月 20 8例 剖 宫 产 术 后 腹 壁 切 口子 宫 内膜 异 位 症 的 临 床 资 料 。 结 果 1 8例 均 行 B 超 检 查 , 示壁 内低 回声 肿 块 , C 15均有 不 同 程 度 升 高 。1 提 查 A2 3例 术 前 于月 经 来 潮 行 肿 块 穿 刺 细 胞 学 检 查 。 1 8例
及 时进行 盆腔 冲 洗 。 因此 , 在 术 前 最 大 可 能地 应
明确 诊 断卵巢 囊 肿 与 卵巢 癌 , 免 对 卵 巢 恶 性 肿瘤 避
患者 施行 腹腔 镜 手 术 。该 7 2例 患者 均 在 术 前 接受 B超 检 查 , 时 行 肿 瘤 相 关 标 志 物 如 A P E 同 F 、 A、 C 2 、 H G 等 辅 助 检 查 , 助 筛 查 良、 性 肿 A15 血 C 协 恶 瘤 。从 本组 病 例 结 果 来 看 , 果 经 严 格 、 致 的 如 细 术前筛 查 , 明腹 腔 镜 手术 治 疗 卵 巢 良性 肿瘤 是 安 证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郭红娟(闻喜县残疾人联合会康复中心,山西闻喜043800)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浸润性疾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盆腔,也可发生于尿道、膀胱、肠道、三角肌、肺部、皮肤等处。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少见,发生在腹壁瘢痕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手术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或子宫内膜经血运或淋巴转移所致[1]。
近年来临床行剖宫产明显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也随之相应增多。
我院从2009年1月到2011年7月经病理确诊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剖宫产术后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低,仅为0.03% ̄0.47%[2].我院2009年1月—2011年7月行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年龄24~45岁;痛经明显5例,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明显者6例,性交时痛者3例。
异位病灶出现时间多在剖宫产术后6个月 ̄1年,有报道长达21年[2];我院统计为5个月 ̄3年发病,平均为1.5年。
均在腹壁切口瘢痕处发现肿块,并于经期或经期前后肿块增大,经期后肿块缩小,疼痛逐渐减轻至消失。
触诊时可在腹壁切口的瘢痕周围触及不规则结节状包块,质地韧性大或呈现实性包块,多有压痛,肿块大小1.0cm ̄5.0cm,盆腔检查多无异常。
6例行腹壁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有3例合并感染。
1.2方法直视下行病灶彻底切除术,年轻人一般采用保留子宫及附件(尽量保留双侧),只是切除病灶,分离粘连,重建卵巢,修复组织;年龄接近绝经期,尤其病情重,有过复发的患者采用根治性手术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
手术时尽可能避免卵巢内膜囊肿破裂,囊液流出时应尽快吸尽、冲洗。
2结果切除的肿块切面呈现暗红色致密蜂窝状,外周为较厚的纤维包膜,内侧面光滑,外侧面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不清。
内膜异位病灶侵及腹直肌前筋膜层5例,3例累及腹膜。
3讨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原本在子宫腔里的内膜移位至子宫腔以外,散落在卵巢上,就形成卵巢巧克力囊肿;散落在盆腔,就形成盆腔内异症;异位在子宫肌层就形成了子宫腺肌症。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8例临床分析

1 1 0・
可 南外科学杂志 2 0 1 3年 7月 第 1 9卷 第 4期 HE N A N J O U R N A L O F S U R G E R Y J u 1 . 2 0 1 3, V o 1 . 1 9 , N o . 4
前无 临床症状 , 彩超提示宫内异常 回声 , 术后彩超示 宫 内回声无
手术 。由于本组手术指征选择的好 , 故手术全部成功 。 术 中并发症主要有大出血 、 子宫穿 孔 、 低钠 血征 、 水 中毒 等。 预 防子宫穿孔发生 , 术 中要有超声引导 … , 操作 时把握好切 割深 度, 宫腔切面到子宫浆膜 面保 证在 1 0 mm左右 。对 宫角部 操作
剖宫产 手术史 。月经复潮后 , 腹壁 切 口均有 同期 性疼痛 , 随着月
经来 临次数 的增多 , 腹 壁 切 口处 可 触 及 一 实 性 包 块 , 质韧 、 不 活
近年来 , 随着剖宫产率 的增加 , 术后腹壁切 口子宫 内膜异 位 症的发 病率也随之增 多 … , 已成 为剖宫产 术后 主要 的远期并 发 症 。2 0 0 9— 0 1 _2 0 1 3一 O 1 , 我科 共收治 1 8例剖宫 产术 后并发 腹 壁切 V I 子宫 内膜异 位症患 者 , 现将 其发病 原 因、 临床特 点 、 预 防
剖 宫产 术 后 腹 壁 切 口子 宫 内膜 异 位 症 1 8例 临床 分 析
王 瑞 鹏
河 南 安 钢 职 工 4 - I K院 妇 产 科 安阳 4 5 5 0 0 4
【 摘要 】 目的
据 。方法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 口子宫 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 、 临床特点 、 预防及诊治方法 。为临床诊 断和治疗提供依
肌瘤 时术后宫 内放 置球囊 压迫 , 球囊 内注入 液体量 应少 于切 除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分析

9例诊断 明确后 , 中 1 在静脉 麻 其 例 醉下手术治疗 , 其余 8例在硬膜外麻 醉下 手术 。手 术 时 间均 选 在 月 经 净后 3~7 天 , 中 1例 在行 二 次剖 宫 产 时 同 时 切 其
除 。8例 为 腹 壁 纵 切 口 , 1例 为 腹 壁 横 切 口。切 口大小视包块 大小 确定 , 中用 锐 术 性分离法切除病灶 , 切除范 围距包块边缘 1m。8例 中 病 灶 侵 及 腹 膜 l例 , 腹 直 c 至
结 果 : 访 3— 4个 月无 复 发 。 全 部 病 例 随 2
切下包块送病 理检 查 , 均确诊 为子 宫 内膜
异 位 结 节 。 结 论 : 科 手 术 医 师 必 须 具 有 产 防范意识 , 范手 术操 作规 程 , 真、 规 认 细 致 , 可避 免 或 减 少腹 壁 切 1子 宫 内膜 异 方 : 7
摘
要 目的 : 讨 腹 壁 切 1子 宫 内膜 异 探 : 2 位症的产生原因 , 以利 采 取 有 效 的 防 范 对 策 。 方 法 : 治 的 9例 患 者 均 进 行 手 术 治 收 疗 , 1例 哺 乳 期 患 者 外 , 余 病 例 均 于 除 其
术后 1 服 米 非 司 酮 1 mg 连 服 3 个 月 。 : 2 0 ,
讨 论
资 料 与 方 法 20 0 6~2 0 0 7年 收 治 腹 壁 切 口子 宫 内 膜 异 位症 9例 , 龄 2 年 6~3日趋增 多 的生 育 年龄妇女 的常见 病 。诊断时应 详细 询 问 病史 , 据切 口疼痛及切 口下包块 与月经 根 的关 系密 切 。手 术 切 口瘢 痕 处 质 韧 更甚 。有关文 献报道 腹 腔镜组 术后 1年 内宫 内 受 孕 率 5 . % , 开 腹 组 只 有 65 而
最新-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019例分析 精品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7例分析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7例分析作者张可楠【关键词】剖宫产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手术并发症也相应增多。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盆腔病灶占大多数,腹壁切口处较少见。
1990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共收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瘢痕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17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7例病人均有剖宫产术史,年龄25——47岁,平均353岁。
其中足月妊娠行剖宫产术16例,中期妊娠行剖宫产术1例。
首发症状距剖宫产术时间为3个月——9年,平均36年,其中1——2年9例,占529412临床表现17例病人均表现为月经周期腹壁切口瘢痕处疼痛或肿胀,可触及不规则、质韧有不同程度压痛的包块,随术后时间延长,周期性疼痛加重,以月经前后为著。
其包块大小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化,经前及经期增大,经后缩小。
腹部检查示手术切口瘢痕处有孤立或多个结节,形态不规则,质硬,活动差,压痛。
包块直径1——5彩色超声检查示皮下或肌肉层内呈低至无回声区,包块形状不规则,无明显包膜,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
病理诊断为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含有4种成分子宫内膜腺体、子宫内膜间质、纤维素及血液成分。
13治疗方法及结果手术切除病灶,包块及侵及范围较大的病人加用药物治疗。
17例病人均在硬膜外医学专用下行切口瘢痕部位病灶切除术距包块边缘外侧1处切开皮肤,电刀锐性切除全部病灶及包块外侧缘1的正常组织。
术中发现病灶均向下侵及腹直肌前筋膜,行筋膜减张缝合。
其中1例筋膜切除范围较大,减张缝合较困难,采用生物补片加固筋膜层。
常规冲洗缝合切口。
17例切口均Ⅰ期愈合。
7例术后服用孕三烯酮北京紫竹药业公司生产,用法月经第1天开始,每次25,每周2次,持续3个月。
术后17例均无复发。
2讨论2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不清,其来源有几种学说,包括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及血行-淋巴播散学说等。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临床分析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临床分析【摘要】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
对我院2001年1月到2009年1月收治的1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手术引起的医源性种植有关,治疗首选手术,但关键在预防。
【关键词】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剖宫产术【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81-01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为10%-15%[1],本病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
其中剖宫产术后继发腹壁切口内异症,可能是术时将子宫内膜带至切口直接种植所致。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之势。
现将我院10年来诊治的1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共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例,年龄22岁-39岁,平均28.9岁,9例有剖宫产史,1例有剖宫取胎病史,均为腹壁横切口。
1.2临床表现发病时间为剖宫产或剖宫取胎术后1至3年,均有腹壁切口处疼痛性包块,月经前或月经期肿块增大,胀痛明显,经后肿块缩小,疼痛渐减轻。
具有典型的周期性。
触诊切口包块多位于皮下,固定,呈圆形或椭圆形,周边可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韧或实性,活动差。
1.3辅助检查腹部彩超提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边缘不规则欠清晰,无完整包膜,查血清ca-125有不同程度升高。
1.4治疗 10例患者均在要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手术切除,9例累及腹直肌前鞘,1例累及肌层。
术后病理: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
1.5效果术后随访2-3年无发。
2 讨论2.1 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易于浸润扩散和复发,被称为“良性病变,恶性行为”,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不明,但有学者认为其发病机制与子宫内膜种植有关,本文诊治的10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为剖宫产术后,这说明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发生与子宫内膜异位移植有关。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7例临床分析

近期有研究初步确定子宫 内膜异位症发病原 因为 在位内膜决定论 以及粘附 、侵袭和血管形成的“ 3 A 发 病模 式 ” f 1 1 , 会 阴部 及腹 壁 切 口子 宫 内膜 异 位 症验 证 了医源性播 散种 植理 论 的成立 [ 2 1 。此外 , 还 有研 究 显示 , 子 宫 内膜一 旦 在 异 位 种 植 成 功 , 多 数受 卵巢 激 素影 响 ,发 生 与 子宫 内膜 一 样 的周 期 性增 殖 、 分 泌、 出血 , 而形 成 周期性 肿块 和疼 痛 。 3 . 2 诊断要点 典型病例根据病史 、 临床表现及 B 超 检查 结 果 诊断 并 不 困难 , 临 床结 合 以下 几点 可 明 确诊断 : ① 剖宫产史; ②腹部切 口肿块; ③肿块大小 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 , 经期增大 , 经后缩小; ④肿 块周期性疼痛 , 经期较重 , 经后缓解; ⑤彩超有助于 肿块定位 , 明确组织结构及病灶范围。 3 - 3 治 疗 要 点 腹 壁 的子 宫 内膜 异位 结 节 被 周 围 纤维组织致密包裹 , 对甾体激素的反应差 , 手术切 除是治疗腹部切 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最有效 的方法 , 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彻底切除病灶t a ] 。为防止 日后复 发, 可 以在术后 口服孕激素或妈富隆治疗。 3 - 4 预防措施 ①本组患者均有剖宫产史 , 降低剖 宫产率 , 开展无痛与减痛分娩 ,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 征, 提 高产 科 处理 质 量及 阴道 助 产技 术 。社会 因素 是导致近年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 因, 应 向广大孕
1 资料与 方法
除异位病灶 。1 例多发肿块 同时选择原剖宫产切 口 及腹中线旁开 2 c m包块上方纵切 口, 1 例于宫外孕 腹腔镜术 中同时行肿块剜除术 , 1 例于二次剖官产 术 中同时行肿块剜 除术。本组术中发现 2 O例肿块 均在皮下脂肪层侵及腹直肌前鞘 , 4例仅在皮下脂 肪层内, 1 例达皮肤真皮层 , 2 例达腹直肌层 ,其 中 1例位于腹直肌鞘下方达腹直肌全层 。 2 结 果 本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均符合腹部切 口子宫 内膜异位。术后 1 9 例予 口服孕激素或妈富隆, 8 例 术后 未 服药 , 随访 1 ~ 5年 2 7例均 未 复发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作者:吴成哲黄朝忠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1期
摘要:通过对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的浅析,加深对此病的认识,从而降低此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内膜异位症
剖宫产是经腹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的手术,是解决难产和产科合并症,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其伴随的并发症也在增加。
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就是剖宫产引起的并发症之一,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剖宫产腹壁切口的位置。
本病在病理上呈良性形态学表现,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种植和侵蚀能力[1]。
若不及早治疗,会导致盆腔粘连、疼痛、不孕。
因此,深入认识本病尤为重要。
1病因病机
1.1西医病因病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目前主要学说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遗传学说、免疫调节学说等,多数学者支持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从子宫内膜种植学说的角度而言,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就是术时将子宫内膜带至腹壁切口直接种植所致,但它无法解释多数剖宫产患者术时都可或多或少的将子宫内膜带至切口,却仅有少数人发病。
虽然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不能完全解释此病,但可以肯定此病是与医源性播散有关的,发病机制可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学说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2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中无此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的“癥瘕”,“不孕”,“痛经”等病之中。
多由外邪侵袭、素体因素、手术损伤等原因,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冲任损伤,气血失和,血不归经,瘀血形成,留结于下腹而发病。
可以认为"瘀血阻滞"是其发病的基本病机。
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则见痛经;瘀积日久,渐成癥瘕;瘀血阻滞胞脉,两精不能相合,以致不孕。
总之,本病的关键在于瘀。
2诊断依据
2.1临床表现①经腹剖宫产史;②伴随月经周期瘢痕处出现周期性胀痛,进行性加重;③手术切口瘢痕处可触及质韧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活动差,且肿块经期增大,经后缩小。
2.2辅助检查①经腹或经阴B超可见腹壁皮下脂肪层或肌肉层内实性不均质、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包块。
盆腔CT、MRI也有诊断价值,但价格较昂贵,很少用于诊断该
疾病。
②血清CA125值测定,其值可能会增高,但多不超过200 U/mL,包块内液体CA125值较血清值更有意义。
③抗子宫内膜抗体,特异性90%~100%,患者血清中检测出该抗体,表明体内有异位内膜刺激及免疫内环境改变。
④病理检查,是诊断疾病的金标准,可行包块穿刺活检。
3方法
3.1西医治疗方法
3.1.1期待疗法有再次生育要求的患者,若症状轻微,包块较小,可暂时采用期待疗法,因为一旦妊娠,病变组织多坏死、萎缩,甚至完全消失,不再复发,或分娩时再次选择剖宫产,术时将病灶一并切除。
3.1.2药物治疗假孕疗法、假绝经疗法或药物性卵巢切除等方法已成为临床治疗内异症的常用方法。
如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米非司酮、达那唑、孕三烯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等。
孕三烯酮与达那唑相比,疗效相近,但副作用低。
使用GnRH-a后可出现潮热、性欲减退、骨质丢失等绝经症状,停药后多可消失,但骨质丢失需要1年才能逐渐恢复。
所以临床常用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米非司酮、孕三烯酮。
以上药物肝肾功异常,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均应慎用。
3.1.3手术治疗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首选手术切除病灶[5]。
因为单靠药物治疗,仅能起到缩小病灶的作用,不能彻底根除病灶。
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先考虑妊娠,待分娩时选择剖宫产,术时将病灶一并切除。
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直接行病灶切除术。
虽异位内膜很少发生恶变,但也不排除恶变的可能,所以术中切下的所有病灶须送病理,以排除恶变。
3.2中医治疗方法
3.2.1辨证论治辨病辩证相结合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思路。
瘀血阻滞是本病的发病机制,故予以活血化瘀之法,如丹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但本病的发生与月经周期有关,活血化瘀的同时需结合月经周期分别论治,经后期需加枸杞、生地等滋阴补肾,经前期酌加山萸肉、菟丝子等平补肾阳,经期加香附、乌药等理气止痛。
瘀血不消,久积成癥,需加穿山甲、鳖甲、牡蛎等散结消癥。
3.2.2中药中频药物导入法将接有电脑中频药物导入仪正负两极理疗贴片置于两侧下腹部,借助药物导入仪的直流电场作用,将辨证论治的药物离子经皮肤导入病灶区,30 min/次,1次/d,10 d为1疗程。
它能使药物在病灶局部保持较高浓度和较长时间,避免药物的首关消除,增强散结消癥作用,促进包块的吸收。
此法是中医治疗本病的特色疗法。
3.2.3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灌肠是将中药煎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可将辨证论治所得方药浓煎100~150 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
次/d,连用10 d为1疗程。
可用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治病的同时也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4预防
4.1预防病灶生成①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向孕妇宣教自然分娩的益处及剖宫产的并发症,减少剖宫产的发生。
②术中应注意保护腹部切口,缝合腹壁前彻底冲洗伤口。
于晓霞就曾指出:在剖宫产手术实施有效的切口保护,可明显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2]。
③缝合子宫切口时,缝针勿穿透子宫内膜层,用于子宫的缝针和缝线不在用于缝合腹壁切口,减少医源性播散。
④提倡母乳喂养,延迟月经来潮。
4.2预防病灶再生①一旦确诊为本病,应尽早手术,因为病灶逐渐增大,则有可能进入腹腔,增加病灶清除难度。
曾有文献报道指出:复发者多为病灶较大,位置较深,病灶不易切净者[4]。
②术前可用孕三烯酮、孕激素、中药等3个月,以致内膜病灶缩小,有利于手术中病灶的清除。
③手术时切除范围应包括病灶及周围至少0.5~1.0 cm正常组织,力求切缘干净[3]。
④术后可用孕三烯酮、孕激素、中药等3个月,以致残留的子宫内膜萎缩,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5.
[2]于晓霞,李彩霞,等.剖宫产术中冲洗腹腔及子宫切口对预防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10):1220-1221.
[3]吕英.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分析[J].中国水电医学,2010,3:143.
[4]刘学铭.腹壁及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46例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 2008,23(3):591.
[5]彭丽芳,王莉莉,唐晖,等.9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646-1647.
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