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
申论作文分析结构

申论作文分析结构
申论作文分析结构不要标题,文中不能有标题相同的文字。
一、引言:简单说明所论述的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二、背景介绍:对所论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背景介绍,引出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问题分析: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把握核心要点。
可以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四、原因阐述: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具体论述,分析导致问题的各种因素和原因。
可以列举事实、数据、案例等来支持论证。
五、影响分析:分析问题带来的影响,并进行归纳总结。
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展示问题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六、解决方法: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策略。
可以从政府、个人、社会等各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论证和说明。
七、评价:对所提出的解决方法进行评价和展望。
可以指出方法的可行性、实施难度、预期效果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八、结语:做一个简单的总结,给读者留下一个深思的结语。
以上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但核心要点如问题分析、原因阐述、解决方法等是不可缺少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章的写作结构

文章的写作结构文章的写作结构,是一篇文章的组成形式和基本框架。
可以理解为人体的骨架,大树的根茎,房屋的地基。
具体到行文的过程中,就是指各部分内容之间组织与排列的次序。
比如,在确定了核心观点之后,你要怎么安排这个观点,放在文中什么位置?是放在开头,开门见山地点明中心?还是放在结尾,卒章显志以升华主题?明确的结构,能够体现作者写作的思路和线索,有条理,有层次,能更好地表现全文内容。
常见的文章的写作结构一般有下面四种:一、总分式结构总分式结构,是谋篇布局中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结构形式。
在文章的开头,先用一句话点明中心,接着围绕这个中心分别论述。
很多人在行文过程中,都会遇到思维混乱,不知如何下笔的情况。
此时,总分式结构,往往最能解决这种问题。
先把你想表达的内容写下来,当成自己的核心观点放在文章开头。
然后再按图索骥,查找资料找出支撑这个观点的事实或案例。
在安排和组织文章时,总分式结构的好处,在于刚开始就有核心观点出来“镇场”,能够起到先声夺人、引领全篇的作用。
二、对比式结构对比,简单来说,就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或同种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作比较。
对比可以区分差异点,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只有对比才能分出好坏。
比如前两天曝光的郑爽天价片酬事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这个热点写一篇文章:首先介绍整个事件的过程和背景,然后说明普通打工人的心酸和不易,再然后列出郑爽之前的种种行为,最后亮出自己的观点,引导情绪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框架,但我用到的就是对比。
再完善一下,也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热点文。
一边是拿着天价片酬但却行为不端,一边是工作兢兢业业只够勉强过活。
两则案例放在一起,读者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情绪和共鸣,一下子就都有了。
这就是对比式结构的好处,通过反面对比,或是侧面对比,可以做到高下立判,根本不用多费什么笔墨。
三、并列式结构文章的各部分内容之间平均用力,不侧重和偏向任何一方,这就是并列。
并列的结构形式,可以分解文章主题,使其成为独立的几个部分,从而发掘不同的角度。
文章有几种结构

文章有几种结构一、以论证为主的文章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文章会以一个论点或主题为中心,通过提供论据和证据来支持这一论点。
文章会从引言开始,介绍论点,并逐步展开论证,最终得出结论。
二、以描述为主的文章结构。
这种结构的文章会以描述某个事件、地点、人物或事物为主题,通过详细的描写和叙述来展现出主题的特点和细节。
文章会以引人入胜的描写开篇,然后逐步展开详细的描述,最终呈现出完整的画面。
三、以比较对照为主的文章结构。
这种结构的文章会以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观点或现象为主题,通过对它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进行对比,来展现出主题的特点和意义。
文章会以引人入胜的比较开篇,然后逐步展开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四、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文章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文章会以某个问题或困扰为主题,通过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来呈现出主题的意义和解决方案。
文章会以引人入胜的问题描述开篇,然后逐步展开分析和解决方法,最终得出解决方案。
五、以故事叙述为主的文章结构。
这种结构的文章会以一个故事或情节为主题,通过叙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来展现出主题的意义和故事的情感。
文章会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开篇,然后逐步展开情节和人物描写,最终得出故事的结局。
六、以解释说明为主的文章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文章会以某个概念、原理或现象为主题,通过详细的解释和说明,来呈现出主题的意义和内涵。
文章会以引人入胜的概念描述开篇,然后逐步展开解释和说明,最终得出结论。
以上是文章常见的几种结构,每种结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在写作时,可以根据文章的主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结构来展现主题的意义和内容。
文章结构分析的技巧总结

文章结构分析的技巧总结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对文章结构进行准确分析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路,还能提升我们自身的写作水平。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些实用的文章结构分析技巧。
一、明确文章的类型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所分析的文章属于哪种类型。
常见的文章类型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等。
不同类型的文章往往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
记叙文通常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者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来组织内容。
例如,讲述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可能会采用时间顺序,从童年、少年到成年依次展开。
议论文则一般包含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和得出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作者会通过列举事实、引用数据、引用权威观点等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论点。
说明文主要是对事物的性质、特点、功能等进行说明,其结构可能会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
散文的结构相对较为灵活自由,但通常会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展开,通过联想、抒情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二、寻找文章的线索线索就像是文章的脉络,能够将各个部分串联起来。
线索可以是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
时间线索在记叙文中较为常见,作者会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故事。
比如,描述一天的经历或者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
空间线索则多用于描写景物或介绍某个场所。
作者会按照空间位置的转换,依次介绍不同的地方。
以人物为线索时,文章会围绕人物的活动和经历展开。
事件线索则以某个核心事件为中心,逐步揭示其前因后果和相关影响。
情感线索在散文中较为普遍,作者的情感变化贯穿始终,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三、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段落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段落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文章结构起着关键作用。
常见的段落关系有并列、递进、转折、总分、分总等。
并列关系的段落通常在地位和重要性上是平等的,共同服务于文章的主题。
递进关系则是后一段的内容在前一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或拓展。
转折关系则是前后段落的内容形成对比或反差。
总分关系中,总述段落会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或观点,分述段落则对其进行详细阐述和说明。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应当注意不同文体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以及同一文体在结构上的变化。
如,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层次有以下方法:1、按时间先后划分;2、按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4、按描述内容的不同角度划分;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分析说明文有以下常见的结构形式:1、并列式;2、连贯式(按时间、空间顺序);3、递进式(按逻辑顺序);4、总分式(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议论文划分层次时可根据引论—本论—结论的总体结构来划分。
具体结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逐层深入的“纵式”结构,另一类是并列展开论述的“横式”结构。
(二)准确概括段意的方法1、抓住表明文章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中心句)。
2、有些段没有中心句,就要抓住贯穿全段文章的中心意思。
概括段意的有效办法有三种:①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②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③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三)中心思想的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归纳中心思想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的核心。
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文章中心思想的表现形式是有差别的:在议论文中,中心论点是文章中心思想的集中表现;在说明文中,介绍事物的牲或所说明的事理,就是文章的主题;在记叙文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包括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以下方法:1、从分析标题入手。
(如《白杨礼赞》)2、从分析材料入手。
(如《孔乙己》)3、从分析首段入手。
(如《背影》)4、从分析篇末入手。
(如《故乡》)5、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
(如《白杨礼赞》)6、从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7、联系作品背景。
(如《孔乙己》)概括记叙文的中心一般规律和常用格式:①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概括中心思想时侧重抓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
文章常见的结构样式 开篇及结尾方法

文章常见的结构样式开篇及结尾方法1.横式结构横式结构就是把一组属于不同类别,但有内在联系的事物或景象.按照差不多相同的句子结构排列在一起,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主体部分几方面的内容一般是并列关系,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排列顺序,或从主到次,或由浅人深。
或时间上的先后等。
如一位考生在写《爱笑爱哭的我》时,在第一部分用一组排比句,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然后一转,指出自己的“爱笑爱哭”的特点。
然后,文章主体部分均采用总分的结构模式,分两层分别写爱笑和爱哭。
最后一部分,再次总结自己的这一特点。
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就是采用了横式结构。
2.纵式结构纵式结构指文章的层次以事物的纵向发展、延伸进行安排的一种结构形式。
一般用来表现事物的历史过程。
在说明文中.纵式结构常用于说明事物的过程、程序,如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叙述了景泰蓝这一手工艺品的工艺流程。
介绍了景泰蓝由制胎到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全部的操作工序;在议论文中,纵式结构表现为用显示历史进程和今昔变化的事实为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的结构;在记叙文中,纵式结构表现为通过过程的叙述来写人、叙事、写景,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即以回忆幼年、外出求学和参加革命等不同时期母亲的表现与经历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材料,赞扬了母亲的品德,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
用纵式结构来写记叙文的优点是线索集中,中心突出,事件发展有一个过程,容易产生高潮,往往可以使故事一波三折。
委婉曲折。
因此.这种结构模式往往在考场作文中使用较多,是记叙文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法。
它的特点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进程和材料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来安排写作的顺序。
如优秀作文《用掌声撑起一片蓝天》一文中所叙述的故事。
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而伤心落泪的小女孩,在无人的角落唱完一支歌即将回到绝望中时,忽然听到了“啪啪”的掌声:事情的发展——第二天及后来.老人仍在原地笑容满面地倾听小女孩的歌唱;事情的高潮和结局——十年后小女孩成了当红歌星的顺序来记叙的。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层次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层次文学作品是一种以文字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艺术形式。
而作为艺术形式的文学作品,其结构与层次的安排对于故事的展开、情节的发展以及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的结构与层次。
一、引言部分引言部分是文学作品的开端,通过引入故事的背景、人物以及主要的情节冲突,为读者营造出一个熟悉又充满期待的氛围。
在引言部分,作家通常会运用各种手法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如巧妙的开头、生动的描写等。
同时,引言部分也可以为后续的情节展开和人物塑造奠定基础。
二、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是文学作品的核心,是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阐述的重点所在。
为了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作家常常会采取一些策略来布局主体部分。
首先,结构上的安排是至关重要的。
故事的情节需要有起伏,扣人心弦,避免平淡无奇的叙述。
可以运用前后呼应、对比矛盾等手法,使情节的发展更加丰富多样。
其次,在主体部分,层次的设置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设置多个层次的故事情节或开设多个视角,可以让作品更有层次感,增加读者的阅读乐趣。
同时,层次的设置还有助于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关系的处理以及主题的阐发。
三、高潮部分高潮部分是文学作品的精髓所在,也是整个故事走向的转折点。
在这一部分,作者通常会通过设置冲突、打破常规以及引发触动人心的事件来达到高潮效果。
高潮部分的设置应当紧凑紧张,让读者的心情随之起伏。
通过高潮部分的处理,作家可以更好地展示作品的主题,让读者有深刻的感受和共鸣。
四、结尾部分结尾部分是文学作品的收束之处,也是情节的结束和思想的总结。
好的结尾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读者的情感有所共鸣。
在结尾部分,作者可以运用不同的手法来收尾,如悬念、反转、回归等。
通过巧妙的结尾,作家可以给读者留下一个深思熟虑的空间,让读者在作品结束后依然沉浸在其中。
五、结构与层次的关系作品的结构与层次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
结构是作品的骨架,而层次则是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细分和设置。
文章结构分析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是一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叙述事实、论证观点等的一种文体形式,文章结构则是文章中不同部分或段落之间的组织和安排方式。
通过恰当的结构,可以使文章更加清晰、连贯,并能更好地传递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一、引言段引言段作为文章的开头,承担着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入话题的作用。
它通常需要包含以下内容:1.引出话题:简要介绍文章要探讨的主题或问题,激发读者的兴趣。
2.背景信息: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让读者了解文章话题的起因和背景。
3.论点陈述:明确阐述文章的观点、立场或目标,为接下来的论述做铺垫。
二、主体段落主体段落是文章的核心部分,用来展开论证、论述观点或提供事实和证据来支持作者的论点。
在主体段落中,可以采用以下结构:1.分类论述:将文章主题分为不同的类别或要素,并逐一分析、论述。
2.因果关系:按照时间顺序或因果关系的逻辑,阐述问题的原因和结果。
3.比较对照:将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对象进行对比分析,突出差异和特点。
4.问题解决:提出问题或挑战,然后逐步解决或回答,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结论段结论段作为文章的结尾,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对文章观点进行再次强调,或者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结论段通常需要包括以下内容:1.总结观点:简洁准确地重申文章的观点,概括主要论据和证据。
2.深化思考:对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或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解释。
3.展望未来:提出对未来的期望、建议或预测,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
四、扩展段落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完善文章结构和提供更多的信息,可以添加扩展段落来进一步分析和讨论。
扩展段落可以用来补充论据、提供更多例证或引用权威观点等,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组织和安排方式。
合理的结构不仅能使文章更有条理,也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因此,写作时需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和内容特点,合理选择并运用适当的结构,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txt性格本身没有好坏,乐观和悲观对这个世界都有贡献,前者发明了飞机,后者发明了降落伞。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
掌握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文章表情形式的方法。
二、知识结构
(一)文章的结构层次
1.不同文体的不同说法
①议论文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等
②记叙文纵式、横式、纵横交叉式等
③说明文并列式等
2.从形式方面分析
3.从内容方面分析
(二)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略)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要求考生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综合考查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新迹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它应成为中学生的能力之一。
我们在阅读中只有达到本能力的要求,理
清文章结构层次及采用的表现形式,才能真正理解文章。
(一)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
”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
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达到读懂文
章的目的。
无论什么文体的文章,作者总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掌握的材料加以剪裁,按照一定的思路去安排材料,这就是布局。
作者的布局在文章中的表现形式就是结构层次,结构层次根据文体的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如议论文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记叙文的纵式、横式、纵横交叉式,这种考查是对全文层次的分析,在高考中不占主位,高考命题趋向于分析一篇文章内部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关系;一个语段之中句与句之间的层次关系。
所以,
下面,我们着重讲解语段结构层次的划分。
划分语段层次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1.从形式方面分析:
(1)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2)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
如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结构来论证事理。
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3)分析段内表达方式。
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对这
种语段,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2.从内容方面分析:
(1)根据句意归类。
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
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
(2)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
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
(二)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
文章的表现形式是指布局谋篇、运用表达方式和运用语言的技巧。
如:文章线索,前后
呼应,悬念伏笔,衬托渲染,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等。
文章的结构布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精心构思,刻意安排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主题。
因此,分析结构布局,可根据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层次的确定、叙述的先后,开头结尾过渡
照应和文章的线索等。
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是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
不同的文章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有
的也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语言是文章的主体,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感情基调需要不同的语言,如议论文讲求严谨周密,说明文讲求简明准确,记叙文有的讲求朴素自然,有的讲求生动形象,也有的追求新颖精美等。
再有的文章语言清新飘逸,有的深沉凝重;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悲
哀低沉……阅读文章,可从语言的表现力看到文章的特色。
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的分析考查的试题类型有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如1991年第27题;也有让考生自主完成语段层次的划分,如1995年第24题;也有以简答题方式出
现的,如1993年高考第24题,等等。
考题例析
例1.1991年高考第27题:本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
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叙),再交代选择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
①→②③→⑤⑥⑦⑧⑨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
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分析:仔细阅读原文,不难发现这一段的层次应分为三层:先总述,接着介绍坟墓,然后再从树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所以说b项是正确的。
这题考查的是把握、归纳文章一
段内的结构层次。
例2.1995年高考第24题:第一自然段由四句话组成,分别标记为①②③④。
根据作者
的思路,该段的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 ”在下面的标记符号中表示。
①②③④
分析:这题考查考生能否把握段落的结构层次,我们通读语段之后发现①②③结合得很紧,②③之间是并列关系,“其一”、“其二”是语言标志,②③两句是对①句的分说,④句则是对前三句的承接,表述角度也发生了变化,答案为:①②③④。
这道题可以从形式和内容
两方面分析划分。
例3.1993年高考第24题:本题中自a到j有10处没有标点,其中有几处应加分号,其
余均为逗号。
应该使用分号的是(只填字母)
分析:这里考查的实际上是划分语段内层次的分析能力。
10个语句单位,实际上只能分为4个意群,在c,f,h三处用分号断开,这样才能明确显示这个长句构成的语段内部的层次。
仔细阅读,不难看出这样四个并列的意思:abc——概念的内涵固定化;def——对问题的固
定反应方式;gh——强调记忆和聚敛性思考练习;ij——情感因素不足,这道题如果考生能理清这个思路,就会得到正确答案。
四、能力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这段文字先后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这段文字可分为几层?如何划分?
参考答案:
1.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按观察的角度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
2.分五层
第一层:“曲曲折折……舞女的裙”
第二层:“层层的叶子中间……碧天里的星星”
第三层:“微风过处……渺茫的歌声似的”
第四层:“这时候……凝碧的波痕”
第五层:“叶子底下……更见风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