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

合集下载

文章的结构特点及分析其作用

文章的结构特点及分析其作用

第二节:判定文章的结构特点及分析其作用一、文章结构安排及其作用文章的结构,通俗说是一篇文章各个局部的整体安排,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更读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

它由四大局部组成,分别为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线索与脉络、段落和层次。

〔一〕、开头与结尾1.判定文章开头的方式文章的开头,有两个作用,吸引读者和引出下文,中考阅读题中,通常要求考生判定文章是如何做到上述两点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五方面:〔1〕引入读者关心的热点话题或社会现象在作文的开头便引入读者所关心的话题或社会现象,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展现精彩片断一部大制作电影还没正式放影前,我们先看到的是它的宣传片花,短短的只有几分钟的片花,它最终将吸引更多的人前往电影院想去欣赏整部电影。

而这个片花所起的作用,也就是文章开头所要起的作用——将故事精彩片断展现出来,吸引人们去欣赏其中的细节。

〔3〕可以设置悬念开头设置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求知愿望,吸引读者更好地阅读后面的内容。

〔4〕可以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通常为先列出某种社会现象或事件,然后再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

读者知道你会在文章中给出你自己的答案和对这一现象或事件的解读。

因此,读者会继续阅读下文。

(5〕介绍背景通过介绍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到达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总述,当中考阅读题问到,这篇文章开头好在什么地方需要结全上面的途径答题,参考答案为:“这篇文章的开头通过设置悬念,巧妙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得文章更有吸引力〞。

2.文章结尾的方式与作用文章结尾只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绾结全文,二个是令人回味,绾结全文是从写作的角度讲的,这一处知识点,与阅读关系不大,不作为考核点。

中考阅读考得较多的是令人回味,实现令人回味有三种途径:(1〕、言未尽答题结构:作者说的话或者是人物要说的话并没有直接说出来,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读来令人深思,令人回味,引人深思。

(2〕、事未完答题结构:在文章结尾处,文中故事好似并没有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读来令人回味,引人深思。

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问题描述怎样理清现代文的结构?怎样归纳文章要点?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二、复习范围1.论述类文章的结构(1)基本结构①引论,引论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是提出问题。

好的引论要简明新颖。

②本论,本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

好的本论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

③结论,结论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与引论相呼应,是解决问题。

好的结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2)论证结构①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

如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别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和西方现代实验精神在科学中的重要性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先分后总,结论水到渠成。

②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

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的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

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在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之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国诗的特点:一是讲求篇幅短小;二是富于暗示性;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是并列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论述,使读者获得了对中国诗的丰富认识。

③层进式文本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林庚的《说“木叶”》,在提出中国诗歌大量用“木叶”而少用“树叶”的现象后进行分析,首先指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再进一步分析“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层层推进,从而论证了“‘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观点。

④对比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

文章的写作结构

文章的写作结构

文章的写作结构文章的写作结构,是一篇文章的组成形式和基本框架。

可以理解为人体的骨架,大树的根茎,房屋的地基。

具体到行文的过程中,就是指各部分内容之间组织与排列的次序。

比如,在确定了核心观点之后,你要怎么安排这个观点,放在文中什么位置?是放在开头,开门见山地点明中心?还是放在结尾,卒章显志以升华主题?明确的结构,能够体现作者写作的思路和线索,有条理,有层次,能更好地表现全文内容。

常见的文章的写作结构一般有下面四种:一、总分式结构总分式结构,是谋篇布局中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结构形式。

在文章的开头,先用一句话点明中心,接着围绕这个中心分别论述。

很多人在行文过程中,都会遇到思维混乱,不知如何下笔的情况。

此时,总分式结构,往往最能解决这种问题。

先把你想表达的内容写下来,当成自己的核心观点放在文章开头。

然后再按图索骥,查找资料找出支撑这个观点的事实或案例。

在安排和组织文章时,总分式结构的好处,在于刚开始就有核心观点出来“镇场”,能够起到先声夺人、引领全篇的作用。

二、对比式结构对比,简单来说,就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或同种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作比较。

对比可以区分差异点,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只有对比才能分出好坏。

比如前两天曝光的郑爽天价片酬事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这个热点写一篇文章:首先介绍整个事件的过程和背景,然后说明普通打工人的心酸和不易,再然后列出郑爽之前的种种行为,最后亮出自己的观点,引导情绪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框架,但我用到的就是对比。

再完善一下,也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热点文。

一边是拿着天价片酬但却行为不端,一边是工作兢兢业业只够勉强过活。

两则案例放在一起,读者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情绪和共鸣,一下子就都有了。

这就是对比式结构的好处,通过反面对比,或是侧面对比,可以做到高下立判,根本不用多费什么笔墨。

三、并列式结构文章的各部分内容之间平均用力,不侧重和偏向任何一方,这就是并列。

并列的结构形式,可以分解文章主题,使其成为独立的几个部分,从而发掘不同的角度。

文章结构分析的技巧总结

文章结构分析的技巧总结

文章结构分析的技巧总结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对文章结构进行准确分析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路,还能提升我们自身的写作水平。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些实用的文章结构分析技巧。

一、明确文章的类型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所分析的文章属于哪种类型。

常见的文章类型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等。

不同类型的文章往往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

记叙文通常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者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来组织内容。

例如,讲述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可能会采用时间顺序,从童年、少年到成年依次展开。

议论文则一般包含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和得出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作者会通过列举事实、引用数据、引用权威观点等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论点。

说明文主要是对事物的性质、特点、功能等进行说明,其结构可能会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

散文的结构相对较为灵活自由,但通常会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展开,通过联想、抒情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二、寻找文章的线索线索就像是文章的脉络,能够将各个部分串联起来。

线索可以是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

时间线索在记叙文中较为常见,作者会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故事。

比如,描述一天的经历或者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

空间线索则多用于描写景物或介绍某个场所。

作者会按照空间位置的转换,依次介绍不同的地方。

以人物为线索时,文章会围绕人物的活动和经历展开。

事件线索则以某个核心事件为中心,逐步揭示其前因后果和相关影响。

情感线索在散文中较为普遍,作者的情感变化贯穿始终,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三、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段落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段落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文章结构起着关键作用。

常见的段落关系有并列、递进、转折、总分、分总等。

并列关系的段落通常在地位和重要性上是平等的,共同服务于文章的主题。

递进关系则是后一段的内容在前一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或拓展。

转折关系则是前后段落的内容形成对比或反差。

总分关系中,总述段落会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或观点,分述段落则对其进行详细阐述和说明。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应当注意不同文体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以及同一文体在结构上的变化。

如,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层次有以下方法:1、按时间先后划分;2、按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4、按描述内容的不同角度划分;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分析说明文有以下常见的结构形式:1、并列式;2、连贯式(按时间、空间顺序);3、递进式(按逻辑顺序);4、总分式(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议论文划分层次时可根据引论—本论—结论的总体结构来划分。

具体结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逐层深入的“纵式”结构,另一类是并列展开论述的“横式”结构。

(二)准确概括段意的方法1、抓住表明文章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中心句)。

2、有些段没有中心句,就要抓住贯穿全段文章的中心意思。

概括段意的有效办法有三种:①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②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③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三)中心思想的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归纳中心思想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的核心。

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文章中心思想的表现形式是有差别的:在议论文中,中心论点是文章中心思想的集中表现;在说明文中,介绍事物的牲或所说明的事理,就是文章的主题;在记叙文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包括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以下方法:1、从分析标题入手。

(如《白杨礼赞》)2、从分析材料入手。

(如《孔乙己》)3、从分析首段入手。

(如《背影》)4、从分析篇末入手。

(如《故乡》)5、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

(如《白杨礼赞》)6、从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7、联系作品背景。

(如《孔乙己》)概括记叙文的中心一般规律和常用格式:①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概括中心思想时侧重抓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层次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层次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层次文学作品是一种以文字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艺术形式。

而作为艺术形式的文学作品,其结构与层次的安排对于故事的展开、情节的发展以及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的结构与层次。

一、引言部分引言部分是文学作品的开端,通过引入故事的背景、人物以及主要的情节冲突,为读者营造出一个熟悉又充满期待的氛围。

在引言部分,作家通常会运用各种手法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如巧妙的开头、生动的描写等。

同时,引言部分也可以为后续的情节展开和人物塑造奠定基础。

二、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是文学作品的核心,是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阐述的重点所在。

为了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作家常常会采取一些策略来布局主体部分。

首先,结构上的安排是至关重要的。

故事的情节需要有起伏,扣人心弦,避免平淡无奇的叙述。

可以运用前后呼应、对比矛盾等手法,使情节的发展更加丰富多样。

其次,在主体部分,层次的设置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设置多个层次的故事情节或开设多个视角,可以让作品更有层次感,增加读者的阅读乐趣。

同时,层次的设置还有助于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关系的处理以及主题的阐发。

三、高潮部分高潮部分是文学作品的精髓所在,也是整个故事走向的转折点。

在这一部分,作者通常会通过设置冲突、打破常规以及引发触动人心的事件来达到高潮效果。

高潮部分的设置应当紧凑紧张,让读者的心情随之起伏。

通过高潮部分的处理,作家可以更好地展示作品的主题,让读者有深刻的感受和共鸣。

四、结尾部分结尾部分是文学作品的收束之处,也是情节的结束和思想的总结。

好的结尾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读者的情感有所共鸣。

在结尾部分,作者可以运用不同的手法来收尾,如悬念、反转、回归等。

通过巧妙的结尾,作家可以给读者留下一个深思熟虑的空间,让读者在作品结束后依然沉浸在其中。

五、结构与层次的关系作品的结构与层次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

结构是作品的骨架,而层次则是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细分和设置。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txt性格本身没有好坏,乐观和悲观对这个世界都有贡献,前者发明了飞机,后者发明了降落伞。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掌握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文章表情形式的方法。

二、知识结构(一)文章的结构层次1.不同文体的不同说法①议论文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等②记叙文纵式、横式、纵横交叉式等③说明文并列式等2.从形式方面分析3.从内容方面分析(二)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略)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要求考生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综合考查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新迹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它应成为中学生的能力之一。

我们在阅读中只有达到本能力的要求,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及采用的表现形式,才能真正理解文章。

(一)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

”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

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达到读懂文章的目的。

无论什么文体的文章,作者总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掌握的材料加以剪裁,按照一定的思路去安排材料,这就是布局。

作者的布局在文章中的表现形式就是结构层次,结构层次根据文体的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如议论文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记叙文的纵式、横式、纵横交叉式,这种考查是对全文层次的分析,在高考中不占主位,高考命题趋向于分析一篇文章内部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关系;一个语段之中句与句之间的层次关系。

所以,下面,我们着重讲解语段结构层次的划分。

划分语段层次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1.从形式方面分析:(1)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2)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

如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

记叙文阅读之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记叙文阅读之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记叙文阅读‎之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思‎想,根据题材内‎容,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以写事为主‎的文章: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如《藤野先生》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如《最后一课》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如《皇帝的新装‎》以写人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如《背影》、《紫藤萝瀑布‎》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记叙文的结‎构(一)记叙文常见‎的几种结构‎类型:1、并列式:不同的空间‎、角度、内容,各层之间是‎并列关系。

2、连贯式:按事情的发‎展过程或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结构‎,各层之间互‎相连贯。

3、总分式:(1)总——分——总。

(2)总——分(3)分——总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我去北京外‎婆家做客。

正是“七岁八岁讨‎人嫌”的年龄,加之隔壁院‎子一个名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两个人‎的种种游戏‎使外婆家不‎得安宁了。

笑呀,闹啊四合院‎的到处充满‎我们的声音‎。

表姑在外婆‎家里养病,她被闹的坐‎不住了。

一天,她对我们说‎:“你们怎么就‎不知道累呢‎?”我和世香相‎互看看,没名堂地笑‎起来。

是啊,什么叫累呢‎?我们从没想‎过。

累,离我们多么‎遥远啊。

有时听大人‎们说,“噢,累死我了。

”他们累是因‎为他们是大‎人呀。

当我们终于‎笑得不笑了‎,表姑又说:“世香呀,你不是有一‎些糖纸吗,你们为什么‎不去找一些‎漂亮的糖纸‎呢,多好玩呀?”我想起世香‎的确让我参‎观过她攒的‎一些糖纸,那是几十张‎美丽的玻璃‎糖纸,被夹在一本‎薄薄的书里‎。

可我既没有‎对她的糖纸‎产生过兴趣‎,也不觉得糖‎纸有什么好‎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txt性格本身没有好坏,乐观和悲观对这个世界都有贡献,前者发明了飞机,后者发明了降落伞。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
掌握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文章表情形式的方法。

二、知识结构
(一)文章的结构层次
1.不同文体的不同说法
①议论文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等
②记叙文纵式、横式、纵横交叉式等
③说明文并列式等
2.从形式方面分析
3.从内容方面分析
(二)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略)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要求考生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综合考查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新迹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它应成为中学生的能力之一。

我们在阅读中只有达到本能力的要求,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及采用的表现形式,才能真正理解文章。

(一)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

”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

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达到读懂文章的目的。

无论什么文体的文章,作者总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掌握的材料加以剪裁,按照一定的思路去安排材料,这就是布局。

作者的布局在文章中的表现形式就是结构层次,结构层次根据文体的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如议论文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记叙文的纵式、横式、纵横交叉式,这种考查是对全文层次的分析,在高考中不占主位,高考命题趋向于分析一篇文章内部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关系;一个语段之中句与句之间的层次关系。

所以,下面,我们着重讲解语段结构层次的划分。

划分语段层次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1.从形式方面分析:
(1)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2)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

如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

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3)分析段内表达方式。

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对这种语段,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2.从内容方面分析:
(1)根据句意归类。

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
(2)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

(二)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
文章的表现形式是指布局谋篇、运用表达方式和运用语言的技巧。

如:文章线索,前后呼应,悬念伏笔,衬托渲染,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等。

文章的结构布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精心构思,刻意安排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主题。

因此,分析结构布局,可根据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层次的确定、叙述的先后,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和文章的线索等。

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是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

不同的文章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也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语言是文章的主体,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感情基调需要不同的语言,如议论文讲求严谨周密,说明文讲求简明准确,记叙文有的讲求朴素自然,有的讲求生动形象,也有的追求新颖精美等。

再有的文章语言清新飘逸,有的深沉凝重;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悲哀低沉……阅读文章,可从语言的表现力看到文章的特色。

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的分析考查的试题类型有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如1991年第27题;也有让考生自主完成语段层次的划分,如1995年第24题;也有以简答题方式出现的,如1993年高考第24题,等等。

考题例析
例1.1991年高考第27题:本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叙),再交代选择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
①→②③→⑤⑥⑦⑧⑨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分析:仔细阅读原文,不难发现这一段的层次应分为三层:先总述,接着介绍坟墓,然后再从树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所以说b项是正确的。

这题考查的是把握、归纳文章一段内的结构层次。

例2.1995年高考第24题:第一自然段由四句话组成,分别标记为①②③④。

根据作者的思路,该段的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在下面的标记符号中表示。

①②③④
分析:这题考查考生能否把握段落的结构层次,我们通读语段之后发现①②③结合得很紧,②③之间是并列关系,“其一”、“其二”是语言标志,②③两句是对①句的分说,④句则是对前三句的承接,表述角度也发生了变化,答案为:①②③④。

这道题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划分。

例3.1993年高考第24题:本题中自a到j有10处没有标点,其中有几处应加分号,其余均为逗号。

应该使用分号的是(只填字母)
分析:这里考查的实际上是划分语段内层次的分析能力。

10个语句单位,实际上只能分
为4个意群,在c,f,h三处用分号断开,这样才能明确显示这个长句构成的语段内部的层次。

仔细阅读,不难看出这样四个并列的意思:abc——概念的内涵固定化;def——对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gh——强调记忆和聚敛性思考练习;ij——情感因素不足,这道题如果考生能理清这个思路,就会得到正确答案。

四、能力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这段文字先后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这段文字可分为几层?如何划分?
参考答案:
1.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按观察的角度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

2.分五层
第一层:“曲曲折折……舞女的裙”
第二层:“层层的叶子中间……碧天里的星星”
第三层:“微风过处……渺茫的歌声似的”
第四层:“这时候……凝碧的波痕”
第五层:“叶子底下……更见风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