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成语故事
厉兵秣马的成语故事

厉兵秣马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秦国、晋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派大臣烛之武单独与秦国结盟,按约秦国派杞子、逢孙和杨孙率军驻在郑国,秦国退兵。
杞子派人偷偷回国要秦穆公出兵,秦军就大举进攻,郑国商人弦高冒充使臣警告秦国,秦国只好攻打滑国。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厉兵秣马
成语拼音:lì bīng mò mǎ
成语解释:磨好兵器,喂好马。
形容准备战斗。
典故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成语例句:孙权克仗先烈,雄据江东,举贤任能,厉兵秣马,以伺中国之变。
(宋陈亮《酌古论吕蒙》)。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成语故事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在冉求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父母之邦鲁国,主事的季康子嫌他太老,没有重用他。
他认为与季康子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于是闲居起来,专心著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春秋》等。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道不同,不相为谋
成语拼音:dào bù tóng,bù xiāng wéi móu
成语解释: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典故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
成语例句: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
★汉·杨恽《报孙会宗书》。
邹缨齐紫的成语故事

邹缨齐紫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于是全国人民都穿紫色衣服,在当时五件素色衣服还换不到一件紫色的衣服。
有人建议齐桓公改穿其他颜色的衣服,齐桓公说他讨厌紫色,于是第二天大夫们都不穿紫色衣服了,再过几天全国都不穿紫色了。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邹缨齐紫
成语拼音:zōu yīng qí zǐ
成语解释:比喻上行下效。
典故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
”又“邹君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
”成语例句:《南史·儒林传论》:“语云:‘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
’是以邹缨齐紫,且以移俗。
”。
痛心疾首的成语故事

痛心疾首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秦桓公邀晋厉公一起攻打白狄小国,暗中派人劝白狄归顺秦国,而去对付晋国。
晋厉公知道后派吕相去和秦国绝交,说秦桓公是唯利是图、背信弃义,晋国对此痛心疾首。
如果秦国能遵守先前的盟约的话,可以避免战争。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痛心疾首
成语拼音:tòng xīn jí shǒu
成语解释:伤心而且头痛。
形容伤心痛恨到了极点。
疾首:头痛。
典故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
成语例句:瞿耐庵自从到任至今也有半年了。
治下的百姓因他听断糊涂,一个个痛心疾首。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
左右逢源的成语故事

左右逢源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孟子给他的学生讲治学之道,学生问怎样才能学到高深的学问,孟子说:方法要对,态度要好,学习要有自觉性,学习知识要心有所得,久而久之,就学得广、深、透,使用起来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就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左右逢源
成语拼音:zuǒ yòu féng yuán
成语解释:到处都能碰到取之不尽的源泉。
比喻做事、写作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典故出处:先秦孟轲《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
成语例句:续范亭《来南泥湾途中》:“有似池鱼入大海,左右逢源空气香。
”。
成语故事:苏秦刺股

成语故事:苏秦刺股成语故事:苏秦刺股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成语故事:苏秦刺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故事:苏秦刺股1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
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
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
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
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
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
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原文: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
学富五车的成语故事

学富五车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观点,宋国人惠施认为天下无物不变,无时不动,任何东西的性质是相对的,事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别。
庄子评价他学富五车,知识非常广博。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学富五车
成语拼音:xué fù wǔ chē
成语解释:学问很多;有五车书。
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富:丰富;五车:指五车书;形容书很多。
典故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
成语例句: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六回)。
吮痈舐痔的成语故事

吮痈舐痔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宋偃王派曹商出使秦国,曹商能说会道,深得秦惠王的宠信,秦惠王特意赏赐他100辆马车。
曹商回国后对庄子炫耀,庄子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说:“秦王对那些帮助他吮痈舐痔的人都可以赏赐马车,越脏的地方给的车越多。
”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吮痈舐痔
成语拼音:shǔn yōng shì zhì
成语解释:吮:吮吸;痈:一种毒疮;舐:舔;痔:痔疮。
用嘴吮吸痈疮;用舌头舔痔疮。
形容小人巴结权贵的卑劣行为。
典故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座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
成语例句:南北朝鲍照《瓜步山楬文》:“贩交买名之薄,吮痈舐痔之卑,安足议其是非。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时期的成语故事
先秦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和大一统时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先秦时期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得鱼大哭
魏王同宠爱的美貌男色龙阳君同坐一条船上钓鱼。
龙阳君钓到十来条鱼却哭了起来,魏王问他为什么哭。
龙阳君答:“我是为我钓的鱼哭啊。
开始钓到鱼时我非常喜欢,后来钓到的鱼越来越大,以至我竟要抛弃先钓到的鱼。
如今像我这么丑陋,却能亲近大王,受到大王的宠爱,我的爵位差不多接近国君了,人们见了都要纷纷回避。
可是,天下美貌能干的人非常多,听说我受宠于大王,一定会来趋奉、接近大王,那时我就会像那开始钓的鱼一样,也将要被抛弃。
想到这一点,我能不伤心地流泪吗?”魏王说:“你有这种想法,为何不早些告诉我呢?”于是,便向全国发布通令:“今后如有人敢于称颂、推荐美貌男色的要给以灭族的刑罚!”
左右逢源
东周要种稻,可是西周不放水,东周很是担忧。
苏子便对东周国君说:“我出使西周,让他们放水好吗?”东周国君欣然同意。
苏子见到西周国君便说:“您的做法错了。
您不放水,这可富了东周啊。
现在,他们国家的民众都在种麦,不种其他。
您如果要损害东周,不如大放水,淹坏他们的麦子。
这样,东周一定重新种稻,收割时您再夺取它们。
这样,东周的人民都会拜服在你膝下,服从您的统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治了。
”
西周国君说:“好计谋!”于是便命令放水。
苏子也就获得了两个国家的报酬。
运斤成风
惠子是庄子的朋友,也是辩论对手。
两个人经常为了:"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绝"等观点相互争论。
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回头对门徒说:"楚国郢都有个人捣石灰时把一滴泥土溅到了鼻尖上,这滴泥土就象苍蝇翅膀一样薄。
捣石灰的人请匠石替他削掉。
匠石挥动一把大板斧,挥得呼呼作响,若无其事地随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
捣石灰的人站着神色不变。
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匠石找来,说:'你能不能给我表演一下?'匠石说:'我过去可以这么削,但现在不行了。
因为能站着让我用斧子劈去泥点的人已经死了。
'自从惠子去世,我就没有对手了,没有可以推心置腹谈论的对象了。
"
所以在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对手正是自己的知音。
匠石能够运斤成风,需要胆大的郢都人配合。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
伯牙正在弹琴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山岭,在一边听着的钟子期就说:"你的琴声仿佛是巍峨的高山。
" 伯牙忽然又想到了河流,钟子期就说:"你的琴声仿佛是潺潺的流水。
" 钟子期死后,伯牙把琴砸了,说:"我再也不弹琴了,因为我再也找不到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了。
"
三国时候,蜀国大臣李严犯了罪,丞相诸葛亮将他撤职,流放到边远的地方。
诸葛亮死后,李严嚎啕大哭,说:"诸葛亮虽然撤了我
的职,但是他了解我,知道我的才能,如果他活着,说不定哪天就会重新重用我。
现在他死了,还有谁能够了解我呢!"在李严的心目中,诸葛亮始终是他的知音。
唐朝韩愈曾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我们的国家的经济建设,既需要千里马,更需要伯乐。
匠石虽然有运斤成风的本事,没有捣石灰的人配合也无法表演。
所以,有了伯乐的慧眼,有了捣石灰的人配合,千里马才能各尽其才,匠石才能运斤成风。
企业才能兴旺,国家才能富强。
有一个国营企业的领导,曾对下属说:"你即使有天大的本事,如果不和我搞好关系,我也不会用你,你就施展不开。
你别忘了谁在代表组织,谁在给你写评语。
"呜呼!代表组织、写评语的人如果是这种观点,又怎么能指望下属人尽其才,又怎么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呢?国营企业改革的难点,也许就在这儿吧。
每况愈下
战国时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听说庄子对“道”很有研究,就去向庄子请教,问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庄子说:“我讲的‘道’各处都有,无处不在。
”
“那请您具体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吗?”东郭子非常客气。
庄子不加思索:“在蚂蚁洞里。
”
东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东西,怎么会存在于这么卑下的地方?”
庄子又说:“‘道’,在稗草、砖瓦碎石之中。
”
“这不是愈加卑下了吗?”东郭子更为奇怪。
庄子继续说:“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
庄子这才向解释:“要满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质说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猪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
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腿部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
所以,我今天告诉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
“噢,原来是这样。
”东郭子很佩服庄子的才学。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
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
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