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中的自主体验——《我的母亲》教学案例
《我的母亲》课例说明

《我的母亲》课例说明
《我的母亲》一文是作者回忆儿时母亲对他的严与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与敬仰之情。
课例以我校推行的“三段五步式”课堂教学模式授课,积极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重于学生“评”和“导”环节的展示,一切以“学”为中心,做到了“为学而教”,充分表达“少教多学”的课改理念。
一是让学生学有方向。
学习目标是课堂学习的“方向盘”。
课堂的目标是具有属性的,我的课堂目标从学生的“学”来考虑——学生应该学到什么。
上课伊始,教师归纳出了课堂的学习目标,即读懂内容、读懂写法、读出思考,让学生学有所依。
二是让学生学有内容。
根据文本特点,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生命发展出发,把学习内容定位于一个“思”字——一思文本,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思考;二思写法,思考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思人生,思考自己的生活与文章的联系。
这些“点”十分准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语文学科的学科内涵。
三是让学生学有方法。
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
我从阅读方法入手,引导学生明确阅读路径,进而“遵路识斯真”。
四是让学生学有实践。
我注意把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变成真正的语言实践过程,以“学”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使阅读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亲力亲为的实践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交往过程,成为动态生成的发展过程。
所以,课堂上持续与精彩的生成出现。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通用13篇)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通用13篇)《我的母亲》篇1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二、德育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概括。
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延伸拓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请同学们再唱一遍。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再一次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二、胡适简介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楚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阅读,批注文章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1)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2)勾画出文章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章,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
而其他内容好象与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以外,还花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3、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我的母亲管束我很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2)为什么说她是“严父”?(3)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去上学。
《我的母亲》教案15篇

《我的母亲》教案《我的母亲》教案15篇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母亲》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母亲》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识记有关老舍文学常识B-了解记叙文可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方法。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阅读目标:体味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风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母亲是我们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到的亲人,母亲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曾经学习过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今天让我们大家再来学习一片描写母亲,母爱,以及母子亲情的文章。
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
第一部分,介绍作者。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我们在过往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老舍先生的文章,那位同学能够将你所了解的关于老舍的信息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老舍的文学常识。
)学生回答,两名同学相互补充完成,教师最后整理,帮助学生记忆。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
出生于北京一个贫穷的满族家庭,幼年家庭贫困。
1913年近北京师范学校学习,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我们曾经学习的写景抒情散文《济南的冬天》就是创作于老舍先生在济南任教期间。
老舍先生在英国游学时,写出了他的英伦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著名长篇小说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著名话剧作品《茶馆》《龙须沟》,老舍先生因其在文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第二部分,讲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明时间顺序的句子。
提问学生,找出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
两到三位同学补充完整。
提示学生发现本文的记叙顺序——时间顺序。
2、读完全文,同学们又没有被这样一位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呢?思考一下稳中写了怎样的一位母亲,结合文中的例子,小组讨论总结出母亲的优秀品质。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优秀3篇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里的3篇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我的母亲老舍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篇一《我的母亲》是一篇质朴无华、情真意切的回忆母亲的散文。
文章中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
在文中,老舍细细地描述了母亲的性格,她勤劳、热心、疼爱儿女。
母亲给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这篇文章的风格是纯朴而清新的。
语言随情而发,自然朴素,字字句句都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深之语;结构任性而为,平实流畅。
结尾处,一声沉痛的叹息,明白如话,却是意悲而远,感人至深。
教学目的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绰号(chuo4)庶祖母(shu4)吹笙(sheng3)摹画(mo2)眼翳(yi4)舔去(tian3)侮辱(wu3)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入母亲是人生的一位老师。
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我的母亲教案【优秀5篇】

家精心整理了我的母亲教案【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我的母亲》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味老舍自然朴实的语言,体会从生动的细节中流露出的母爱;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从语言上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母亲勤俭诚实,吃苦耐劳,待人宽容的优秀品格,体味自己得到的母爱。
2、通过探讨母亲对作者的“生命教育”,反省自身,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学习重点把握母亲的精神品质。
学习难点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学法学习过程(一)播放歌曲《母亲》(二)课文导入。
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无数可歌可泣的母亲,有她们伟大而无私的爱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母亲”就是歌曲中所唱的那个“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的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介绍了作者,疏通了字词,并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脉络,这次课我们就细读课文,深入的挖掘一下文章的内涵。
法国作家漠泊桑说过:“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母亲的时候。
”请问:老舍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提醒:同学们浏览的时候用笔在每一自然段前标出序号并适当的圈点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学生活动:四人一组互相合作:(1)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特征的语段或语句;(2)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理解的母亲形象。
学生一:文章第三自然段写道“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学生二:第八段写道“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
第十段“好客的习性”。
第十一段“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
师:这两位找得很准确,其他同学还有自己的理解吗?还有其他地方能体现母亲的性格吗?学生三:还有第十一段“她宁吃亏,不逗气”。
师:(鼓励)很好,很细心,在文段的中间也能准确的找到。
请大家继续补充!学生四:第十二段开头“母亲并不软弱”。
人物散文的“点面”式文本解读方法——以老舍《我的母亲》为例

老舍《 我的母亲》 是一篇典型的人物散文 ,
本 文纵 向贯 穿记 录母 亲一 生 , 虽 只有 三千 多字 ,
但 选 取事例 较 多 , 如 果 仅 让学 生 阅读 事 例 感 知 人物性 格 , 不 免繁 琐 枯 燥 、 缺 乏新 意 ; 同时 老 舍 的语 言“ 俗 而能 雅 , 清浅 中有 韵 味 ” , 语 言 质朴 、 感 情 真挚 , 通 俗 浅显 是 本 文 的一 大特 点 。如何 避免 机械地 分 析 感 知人 物形 象 , 又 让 学 生 在 清
中而见于外 ” , 是 人 类最 简单 、 最 真 挚 的情 感 表
能 释放 心灵 , 但 母 亲 总是 含 着 眼泪 , 不肯肆 意。
联 系母 亲 的生 活场 景 , 让 学 生理 解 “ 含” 字 的 内
现方 式之 一 , 因 悲而 哭 , 因喜 而 泣 , 是 探 析 人 物
心灵 最直接 的窗 口。笔者便 以此为 契机 重组 文
人物散文的“ 点面’ ’ 式文本解读方法
以老舍 《 我 的母 亲 》 为 例
李 凌 君
语 文新 课标 指 出 : “ 注重 个 性 化 的 阅读 , 充
分 调 动 自己 的生 活 经验 和知 识 积 累 , 在 主 动积
2 .面 的 确 立
人物形 象 是人 物 散 文 的灵 魂 , 我 们 可 以从 解读 人物情 感 人 手 。母 亲 对 子 女 的拳 拳 之 爱 ,
聚 焦母 亲流 下那 一 串 串眼 泪 , 结合 老舍 《自传 》 以及 老舍 自杀事件 , 解 读母 子关 系 。
1 .母 亲给 予 的生命教 育
苦挣 扎 的 内在表现 , 读 懂 了“ 含泪” 便 读 懂 了母 亲 的 内心 世 界 , 也 为母 亲 “ 软而 硬 ” 的性 格 做 了 有力 的铺 垫 。清 浅 中 的 韵 味 在 咀 嚼 “ 含 泪” 一
《我的母亲》教案(精选11篇)

《我的母亲》教案《我的母亲》教案(精选11篇)《我的母亲》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名人对母爱的描绘: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铎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
二、课文探究1、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
满族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我的母亲》教案优秀6篇

《我的母亲》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我的母亲》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我的母亲》教案篇一重点研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语言特色:一、分析课文内容第6节、第8节:第6节:反复说“我”,是感情激动的反映,前一个“我”,一字一逗,表示心情的难过,饱含心疼母亲的感情。
第8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这一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
“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
“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一黑一白,色彩对比鲜明,从对比中显出母亲作事认真。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杰出,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二、讲析第12节:指名朗读第12节,思考:可分几个层次?写母亲什么样性格品质?语言特点如何?1、分两层:第1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记叙母亲在兵荒马乱中表现出的坚强个性。
第2层(“这点软而硬的个性”……)写“母亲”对“我”的人格影响。
2、写母亲的坚强,既概括又具体。
⑴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
⑴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
⑴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3、写母亲对我的影响,这处是归纳起来写。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说得何等精辟。
所谓“生命的教育”,就是教育“我”怎样做人,“我”的生命渗透着母亲的熏陶。
也可以说母亲在为人处世、习惯品德方面给我的影响。
三、讲析第13节:齐读第13节主要写三件事: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解读中的自主体验——《我的母亲》教学案
例
背景:随着新课标的施行,课程目标及理念发生了转变,语文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特点。
教学中除了继续追求以往所注重的知识与能力外,还特别强调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
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教材(粤教版),通过活动单元的设计以及各单元中多种表达交流活动的设计,为这一理念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提供了契机,同时为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新特色。
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文本解读这一环节的处理,也更应突出尊重学生自主体验的特色。
为此,笔者在为汕头市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上必修二《我的母亲》的一节常规课上,在突出学生自主体验这一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
教材分析:《我的母亲》一课是粤教版必修二活动单元——“体验情感”这一活动主题下的一篇基础阅读篇目,且该篇文章的语言有很多值得学习与鉴赏的地方,因而这篇文章中一些表现力较强的语句及多处细节描写是该节课(《我的母亲》第二课时)解读的重点,其中对“母亲的眼泪”这一细节的理解更是解读的难点。
案例回顾:
片段一:课堂开始时,本人在复习引入之后提醒学生:“上一节课中,我们通过对作者叙述的几件关于母亲的琐事的解读,了解到母亲是一个勤劳诚实且做事认真的人,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不怕吃亏,有着软而硬的性格,善良而又坚强,且与子女有着深厚的感情。
这些特点,作者是通过一些表现力极强的句子以及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对这些语句以及细节描写的解读品味,揣摩人物的感情,走进人物的内心。
请同学们重读课文,找出文章中你自己最欣赏句子进行赏析。
注意,只要是自己欣赏的就可以与同学分享。
”
经过五分钟的自读、感悟时间,学生开始跃跃欲试。
陈施霖同学首先发言:“我认为‘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是个表现力很强的句子。
‘黑如铁’和‘雪白’是一个对比,有力地写出了母亲那种毫不敷衍的性格特征。
”笔者顺势引导:“陈施霖同学认为这个句子通过对比,突出了母亲毫不敷衍的性格特征,这组对比,利用了‘黑’‘白’的反差,给了我们视觉上的感受。
此时,你能否通过联想,为我们描绘这幅画面呢?”陈施霖同学进行了短暂的思索后,继续发言:“嗯,我似乎看到了母亲背对着‘我’坐在小凳子上,不停地使劲地搓洗着那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时那个操劳的身影,在她额头上还渗着密密的汗珠,母亲不时举起湿漉漉的手,用挽起的衣袖擦着汗……”笔
者进行了简单的点评:“陈施霖同学的联想非常合理自然,场面叙述也很细致感人,我想,这就是一种共鸣。
李烨同学应该也是一位做事毫不敷衍的女生吧?”同学们纷纷笑着表示赞同,之后又各抒己见。
片段二:交流中,赵钦浩同学找到以下几个细节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
’写出了母亲不怕吃亏的性格,即使姑母生前对母亲处处刁难,可母亲在姑母逝世的时候并不记仇。
”“‘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这一段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无私的爱,为了让儿子有出息而奔波劳碌,筹到钱后送别儿子时又充满着不舍,而儿子有成就时,母亲又流下了欣慰的眼泪。
”“‘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
’写出的是母亲送别疼爱的女儿时的不舍。
”
笔者发现,在这些句子中都涉及了“母亲流泪”的细节,这也是笔者这一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于是笔者对赵钦浩同学的解读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并借机引入教学重点:“赵钦浩同学对文章的解读范围较广,而以上的细节中都涉及到母亲的眼泪,不过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最后一个细节,刚才赵钦浩同学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但我还有一个疑问,母亲对于自己的子女都是非常疼爱的,但前面母亲在送走‘我’
的哥哥或者接他回来时,都是用了‘含泪’,送‘我’去读书时也是用了‘含泪把我送出门外’,唯独送别女儿时,她把眼泪强忍住了。
这是为什么呢?”
片段三:同学们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思考,并陆续有同学尝试回答,不过答案有些表面化。
后来,陈思敏同学的发言激发了在场学生的联想,展开了更深入地思考。
她说:“母亲对自己的子女都是充满爱的。
但是当女儿出嫁的时候,这是一个大喜日子,她不能哭,所以忍住了泪水。
”杨凯辉同学紧接着补充:“母亲怕女儿在这时候也哭出来。
”“我们女孩子比较容易流眼泪,尤其在出嫁的时候,电视上经常看到女儿出嫁时,母女经常都会抱在一起哭。
而老舍的母亲不想让女儿太牵挂、担心自己,不希望女儿出嫁时感到伤感。
”林娉同学继续补充道。
“同学们说得很好,对文本的解读能够把自己放在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心情,进入角色。
女儿出嫁时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有高兴也有不舍。
而且作者在前文已经说过,如果一定要说母亲有所偏爱的话,那就是更爱三姐,而最爱的女儿出嫁了,作为母亲,内心的感情当然更加复杂。
在此情况下,母亲不想让女儿担心、牵挂自己,也怕女儿会跟着自己流泪,所以努力忍住泪水,而这也正体现母亲对女儿的爱。
而面对着有泪不轻弹的儿子们,慈母落下眼泪,儿子们依然可以坚强地忍住心中复杂的感情,安慰母亲,辞别母亲。
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解读,抓住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
刚才这几位同学的分析非常到位,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此时,同学们爆发一阵热烈的掌声,师生在交流各自理解的过程中,互相补充,教学相长。
案例分析:这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同时,在以上的三个教学片段中,笔者收获颇丰。
首先,文本解读应注重学生的理解性体验,把说的权力还给学生。
当课堂开始时,笔者明确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后,强调了同学们解读的重心是在于自己的内心感受,使他们改变以往的思维习惯,回答问题时更注意内心的感受,而非答案正确与否,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解读提供了一个自主体验的平台。
陈施霖同学对“母亲洗衣”画面的描述,正是她通过合理的想象,将文本解读与生活体验结合,体现出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这也正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性体验。
这种体验不是老师告诉他们,更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但这却比教师的讲授来得更深刻。
其次,在解读过程中,借助学生的发现性体验,寻找课堂切入点。
学生的发现性体验,是指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在与文本的交流中自主发现阅读鉴赏点,以发现为前提的阅读体验。
片段二中,赵钦浩同学对文章中的几个细节的解读虽然比较零散,但正切合课堂教学重点,笔者捕捉到这个契机,将其作为课堂切入点,过渡自然,且能为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理解铺设台阶。
最后,鼓励学生个性化体验,实现教学相长。
个性化体验是指由于读者的个性及经历各不相同,使得他们在解读文本时会产生具有个性特点的理解与体验。
片段三中,师生表达出各自的理解,互相补充,理解不断充实,不断深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文本解读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自主体验是基础,他们通过个体解读中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获得更深刻的直观感受,并在解读体验中学会发现问题,而教师在课堂中也正是通过学生的交互,通过他们对问题的发现来完善教学流程的。
同时,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所获得的个性化体验,往往是最有创造力的体验,且是不可代替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化体验的参与,为学生自身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自我体验的空间,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一种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