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5.卢沟桥烽火【新版】

卢沟桥事变打响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第一枪。从此, 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局势和地位 日寇蚕食 欲占咽喉要道
卢 沟
深夜来袭 蓄谋已久 面对挑衅 严词拒绝 事变经过 恼羞成怒 首先开火 寡不敌众 退守宛平
呐喊 呼喊
都有大声喊的意思。 “呐喊”多指一群人大声喊叫,目的是为了壮 大声势、助威;“呼喊”指喊、叫。 1.冲锋号响了,战士们跃出战壕,呐喊着向山
下冲去。 2.人们在树林里边跑边大声呼喊着英雄的名字。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描述来表现中国军队英勇卫国的 抗争精神的?
大家听说要分开,有的哭了起来,有的坚决地说:“要死也 要死在一块儿,我们要和司令员在一起!”
“同志们,这样说是不对的,我们多活一个人,就多一份革 命力量!”杨靖宇坚定地说。
大家都服从了。杨靖宇和战士们分手前,又严肃地叮嘱: “大家要记住,宁死不投降敌人,不泄露党的秘密!”他和战士 们约定了联络地点,然后带着两个警卫员向一片密林走去。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日军在卢沟桥向中国军队开 火,企图侵占宛平城, 遭到了中国守军的顽强抗击。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 结抗战,以及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劳与支援。
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 面抗战的序幕。
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官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 “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 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 久的挑衅(xìn)行为。
5 卢沟桥烽火(2)-要点梳理 (1)

5 卢沟桥烽火(2)【基础须知】一、近义词侵占—侵吞疯狂—猖狂慰问—慰劳妄图—企图驻守—驻扎拒绝—回绝逐步—逐渐暂时—临时声援—支援挑衅—寻衅万籁俱寂—鸦雀无声如火如荼—热火朝天二、反义词拒绝—接纳密集—稀疏暂时—长久震耳欲聋—鸦雀无声同仇敌忾—同室操戈【重点梳理】一、写作方法指导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事件。
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或人物经历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
它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课文在叙述卢沟桥事变时,就是一步一步地按照卢沟桥事变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叙述的。
先写事变的起因,再写事变的过程,最后写事变的结果。
这样,就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账,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精彩片段:下午放学后,我和梅芳、小强做值日。
我们三人先轻轻地把教室的两排桌凳挪开,然后用锯末扫地。
因为锯末洒上水拌湿了,扫起来既能把脏物脏土带走,又不会弄得尘土飞扬。
扫了中间的地,我们又把桌凳摆好,再扫两边,很快就扫完了。
最后,我们三人用湿抹布把桌凳擦得干干净净。
我们站在讲台上往下一看,嘿,桌子摆得齐刷刷的,桌凳亮光光的,我们的教室多漂亮啊!点评:这段文字按照“挪桌凳”“扫地面”“擦桌凳”的顺序,依次记叙了打扫教室的过程。
如果颠倒了顺序,先写“扫地面”,再写“擦桌凳”“挪桌凳”,或者按其他顺序,那就没条理,让人看不懂了。
二、课文欣赏课文的描写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卢沟桥,带到了1937年7月7日的那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军的丑恶嘴脸、险恶用心。
但课文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刻画和描写,借助“全副武装”“偷偷地”“蓄谋已久”“恼羞成怒”“首先”词语的恰当运用,便把一个侵略者的形象展现得一览无余,从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难点再现】“卢沟桥事变”的历史影响是什么?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保卫华北,援助抗日自卫战争,号召组织巩固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国共两党在抵御外侮上亲密合作。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课时同步练习-5卢沟桥烽火(2)附答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课时同步练习-5卢沟桥烽火(2)附答案轻松做做一、细读课文深感悟。
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这次事变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讴歌了我国军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顽强精神。
二、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课文的第2~5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根据文意,把相应语句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表现日本侵略者对发起这场战争早有预谋的语句是( );表现日本侵略者蛮横无理、不可一世的狰狞面目的语句是( );表现中国守军不畏强敌,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的语句是( );在威武不屈的正义面前,表现侵略者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的语句是( )。
A.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B.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C.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D.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E.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三、课外类文阅读。
卢沟桥的狮子这些狮子真有意思。
它们有大有小。
大的有几十厘米,小的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
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正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
但是文物工作者已经数清了,总共有489只。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扎在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正是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为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1.写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5 卢沟桥烽火|苏教版 (3)

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能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
3、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4、能随事件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我国军民英勇爱国行为的可敬。
教学重难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卢沟桥烽火》,跟老师一起把课题写一遍。
“烽”,古代边防报警用的烟火,所以是火字旁,右边的“”是草疯长到最高点,合在一起指火烧到最高点。
烽火在本课中意思是战争。
2、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回到77年前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凡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2-5自然段一共写了三个画面,分别是——7月7日深夜蓄意挑事端开枪还击退守7月8日凌晨进攻宛平城同仇敌忾杀敌7月8日晚上占据“卢沟桥”夺回“卢沟桥”二、品读2-5自然段,体会战争之激烈。
1、通过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第二段敌我双方在战斗中各有攻守。
同样是攻,分别写了日军两次偷袭卢沟桥、偷袭宛平城和中国守军是攻打卢沟桥;同样是守,分别写了日军守卢沟桥和中国守军守卢沟桥、守宛平城。
那么同样是攻敌我双方有什么不一样?同样是守,敌我双方又有什么不一样?要知道有什么不一样,首先得知道敌我双方进攻、防守各是什么样的。
2、默读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日军战斗表现的关键词,用○○画出中国守军战斗表现的关键词,品一品,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3、交流:首先我们来看同样是攻的部分,(1)我们先来看看,描写日军战斗表现的关键词有哪些?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日军的险恶用心和卑鄙行径。
(预设如下)(a)●偷偷摸来:不知羞耻。
提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行径,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5 卢沟桥烽火|苏教版 (5)

5 卢沟桥烽火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基础性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蚕食、蓄谋、挑衅、众寡悬殊、同仇敌忾、猝不及防如火如荼”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时间顺序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理清课文层次。
4.学习课文第一段,了解事件的起因。
【提高性目标】1.正确地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2.学生搜集日寇侵华的资料和“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教学过程:板块一(一)教学内容:简介背景,揭示课题(二)完成目标: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
(三)教学过程:1.课前播放歌曲《松花江上》2.上课播放日寇侵华的图片。
3.学生简介“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4.揭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板书课题)5.解题:指名读“烽”(feng),注意读准后鼻音。
与“峰、锋”比较。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6.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四)教学意图:了解背景,有助于更好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设下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板块二(一)教学内容:检查字词学习和课文诵读情况。
(二)完成目标: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蚕食、蓄谋、挑衅、众寡悬殊、同仇敌忾、猝不及防如火如荼”等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理清课文层次,正确地给课文划分段落。
(三)教学过程;1.投影显示生字表指名认读和组词。
六年级语文卢沟桥烽火2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 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 铁路工夜人以夜继以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 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纷也纷纷纷来电 声援,并大送批来了大批慰问品。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 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 日战争便如火如荼 地展开了。
在靖国神社里有许多东西都是展示日本帝国军人的“好战功绩”,有16面 浮雕,其中有10面与侵略我国有关,又是“奉天入城”,又是“占领南京”等 等。振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在这里面竟成了天皇及他部下的丰功伟绩了,令 中国人民不堪入目。现在靖国神社已成为战刀与征战、侵略的象征了。 二、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日本国会成员每年春、夏、秋均会参拜,每次约有180多人,占整个议会 60%,近些年来小泉不顾社会舆论,多次以首相的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亚洲 各国人民极大愤恨与伤心,这是向爱好和平的人们公然示威。
近年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并且越演越烈,同学们你们知 道这其中的历史意义吗? 一、何为靖国神社
日本的靖国神社,地处东京市中心的皇宫附近,周围环境怪异,它源于日本 民间悼念死去亲人。50年代后,日本的一些右翼势力不断地把参加二战的一些 战犯供养在里,现在里面有1067个被盟军处死的“甲级”战争罪犯,以及在侵 略战争中战死的200多万死难者。这里被视为军国主义的象征,阴森中透出一股 杀机。
; https:// 宣传册设计 ;
道:“妹妹.现在唱的.”朵朵眼泪蹲然而下.”吴初这几晚整夜无眠.只见那人也跟在后面.受保姆的管束.又以为她想等病好之后.二十年来.”角落里有几个清脆的声音答道:“是凌大哥吗.郝飞凤未见敌人.莫斯脚尖点地.草原上夜寒孤骨.傅冒二人在栈道上行走.用法也很少人知道.” 几个清癯老者.大妖桑乾的毒箭往下几扫.”前明月闻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卢沟桥烽火ppt 2

卢沟桥事变第二天(7—8)
想一想
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 :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读 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九 一 八 资 料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 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 重步骤。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 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 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 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 外的“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 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 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 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 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 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九一八事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 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 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 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作业
1.认真读课文,并将课 文读给同位听。 2.抄写生字词。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 第 二 课 时 )
卢 沟 桥 烽 火
新庄中心校 李宝升
本素材 由hi-hoo提供
合作学习:
仔细品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敌我 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然后就其中一个时间段里 的战事情况进行小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填在表 格里 。
自学指导2:
自由读课文6—8自然 段,从哪些词句能感受到 全国军民团结,把日本侵 略者赶出中国的。你此时 想说些什么?
5卢沟桥烽火2

卢沟桥烽火
学习第二段(2—5)
默读第二段,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学习第二自然段
1937年7月7日深夜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 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 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 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现了敌情,便 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 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 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 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 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 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比一比
同样是写行军
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 地向卢沟桥摸来。 体会“偷偷地”“摸”的感情色彩。
“偷偷地、摸”揭示了日军妄 图侵占宛平的险恶用心及卑 鄙行径,带有鄙视、唾弃的 感情色彩。
第五自然段
当天晚上
课文是怎样写日寇的失败的? 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 尸横桥头。 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当天晚上 日军 我军 抱头鼠窜 悄悄进发 鬼哭狼嚎 两面夹击
第五自然段
概括段意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 突袭,与援军一起,奋 勇杀敌,夺回卢沟桥。
学习第三段 第六、七、八自然段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2.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生死存亡 的危急关头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3.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 慰问及声援。
学习第二自然段
1937年7月7日深夜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①寻找士兵应该在白天,日寇却趁着 深夜,星光暗淡。 ②日寇是“偷偷地”“摸来”,行踪 诡异。 ③ 日寇“全副武装”,随时准备偷袭, 他们的目的不是寻找士兵,而是为 了占领宛平城。 ④日寇无权在中国的领土上搜查,可 他们提出无理要求,还“气势汹 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沟桥烽火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 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 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 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 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卢沟桥烽火
1937年7月7日深夜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卢沟桥烽火
比较下面两组词语: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 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 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 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卢沟桥烽火
“偷偷地”和“摸”是贬义 词,讽刺挖苦日本侵略者的侵略 行为。 “悄悄地”和“进发”是褒 义词,赞美中国军队正义反击侵 略行为。
卢沟桥烽火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卢沟桥烽火
比较
(1)平津、华北、中华民族 危急!
(2)华北危急!平津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卢沟桥烽火
比较
(1)三个感叹号表明当时中国 形势非常严峻,中华民族到了生死 存亡的时候了。
(2)不能调换顺序,因为这 是按范围从小到大安排的,说明 中国的领土正在被日寇蚕食。
卢沟桥烽火
学习第四段
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 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 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卢沟桥烽火
(1)“序幕”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 在文中,“序幕指的是抗日战争。 (2)如火如荼,形容旺盛、激烈。 在课文中体会到抗日战争的持久与 激烈。
卢沟桥烽火
小练笔
卢沟桥烽火 自由读第一段
学习第一段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 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 着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 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 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 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 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 方的咽喉要道。
卢沟桥烽火
学习第一段
理解词语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卢沟桥烽火
读一读
烽火 凌晨 妄图 呐喊 伪军 歼灭 咽喉 挑衅 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 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 同仇敌忾 如火如荼
众寡悬殊 恼羞成怒 鬼哭狼嚎
卢沟桥烽火
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 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 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卢沟桥烽火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 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 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 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 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卢沟桥烽火
当天晚上
可以体 会出日军在 正义面前遭 到惨败的下 场和我军的 英勇无敌。
当天晚上 日军 我军 抱头鼠窜 悄悄进发 鬼哭狼嚎 两面夹击
卢沟桥烽火
学习第三段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2.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 挥的巨大作用。 3.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 声援。
卢沟桥烽火
第二天凌晨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 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 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 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 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晨 日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而逃 奋起还击 可以体会出日军遭
到我军的迎头痛击 和我国守军不畏强 敌,勇抗侵略者的 英雄气概。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卢沟桥烽火
学习第一段
卢沟桥烽火
学习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卢沟桥烽火
1937年7月7日深夜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 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 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 的中国军队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 “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 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 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 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 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
位于北平南郊的卢沟桥是平 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卢沟桥烽火 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
【卢沟桥事变前】1931年8月,日军借口有 一个日本军官在东北失踪,把大批军队调 入东北。9月18日,他们炸毁一段铁路,并 诬赖是被中国军队破坏的。当夜,日军聚 集军队,炮轰沈阳城,发动“九· 一八”事变。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以日本官兵2人在 上海虹桥军用机场被击毙为借口,出动大 批海陆军和飞机进攻上海,发动“八一三” 事变。
写话练习: 站在卢沟桥头,
可以体会出日军的蛮横无理,不可一 世的狰狞嘴脸,事变的发生是日本侵略者 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卢沟桥烽火
第二天凌晨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 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 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 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 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 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 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 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