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参考资料尔
诺贝尔

每年的12月10日,全世界就会把目光集中到一个地方——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因为在这一天,是最著名的诺贝尔奖颁奖日。
从公元1901年开始,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非常时期,每逢这一天,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里记者如云,全世界最著名的学者名流齐聚一堂,瑞典的国王、王后也会专程来参加颁奖。
颁奖时,荣获奖项的科学家与社会活动家就会在诺贝尔基金会成员的陪同下,登上主席台荣誉席。
此时,全场掌声四起,先由诺贝尔基金会主席简要介绍获奖人的成就,然后由获奖者进行获奖演说;接着,由瑞典国王和王后颁发获奖证书及金质奖章,把颁奖典礼推上新高潮。
当晚举行盛大宴会,次日获奖者领取诺贝尔奖金,盛典至此结束。
全世界的科学家与社会活动家都以能获得诺贝尔奖为莫大的荣誉;诺贝尔的名字,也随着一年一度的盛典不断向全世界传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工作者为科学事业而献身。
那么,诺贝尔奖的创设人艾尔弗雷德・诺贝尔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经历又是怎么样呢?他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为什么他要设立诺贝尔奖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把记忆移回到上个世纪的瑞典,到斯德哥尔摩。
一、从斯德哥尔摩到彼得堡公元1833年10月21日,艾尔弗雷德・诺贝尔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他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一位外科医生的长子,从小就十分聪明。
十七岁时,他上了一所建筑专科学校,学习他很感兴趣的建筑设计和机械制造。
他的天赋很快显现出来,在校期间得到了三次“未来建筑家”奖;毕业后,他主持设计了不少桥梁和楼房,年纪轻轻就在工作方面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不久,伊曼纽尔与安德雷特结了婚,直到艾尔弗雷德出生之前,他们的生活条件是相当优越的,在高级住宅区里拥有一所漂亮的住宅。
艾尔弗雷德的两个哥哥:罗伯特和卢多维希度过了快乐、舒适的孩提时代。
可是,幸福生活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伊曼纽尔承包的一所建筑物毁于一场突发的大火,诺贝尔家因此破产,这时罗伯特四岁,卢多维希两岁。
一家的生活立刻发生了判若云泥的变化,他们卖掉了高级住宅,找了一所又破又小的房子搬了进去。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2021/10/10
29
• 在1960年,人们发现了溶酶体这个及其重要的细 胞器,他被认为是蛋白质降解的重要场所。后来 人们发现了溶酶体抑制剂,经过细胞溶酶体机能 抑制剂的作用后,细胞内任然存在部分蛋白质的 分解难以抑制。表明在细胞内存在与溶酶体不同 的蛋白分解系统。
2021/10/10
30
• 在1975年,就有人从牛胸腺中分离出一种含76个 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相对分子质量为8.45ku,后来 被证实具有标记待降解蛋白质的作用,由于它广 泛存在于生命体,因此被命名为“泛素”。
去泛素化作用是泛素化过程的逆转。在真核细胞内 已发现多种去泛素化酶,它们能够水解泛素和底物 蛋白之间的硫酯键,还能把错误识别的底物从泛素 化复合体中释放出来。它们又可以分为两类:
(1)泛素羧端水解酶( ubiquitin C - terminal hydrolases (UCHs) ):分子量为20~30 KD,水解 去除和泛素C末端连接的小肽,也参与泛素多聚体 产生泛素单体的过程,促进泛素再循环,对泛素系 统的正常运行是很有必要的。
2021/10/10
10
3 ̖ 泛素的结构与组成
泛素含有76个氨基
酸残基,广泛存在
于真核生物,目前
尚未发现泛素存
在于原核生物
中,泛素的氨基
酸序列极其保
守。泛素基因主
要编码两种泛素
前体蛋白质:一种
2021/10/1是0 多聚泛素,另一
11
4 ̖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upp )的组成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 upp )
2021/10/10
13
• 在活性位点目标蛋白质被降解成7~9个氨基酸长度 的短肽片段后,从蛋白酶体的另一段被释放。此 外,19S复合物上还含有一种异肽酶,能够将泛素 从底物蛋白质上除去。因此,蛋白酶体本身对蛋 白质并没有选择性,具有选择性的是E3酶,它只 对待降解的蛋白质进行泛素化标记。
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

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
•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在对身体 没有损害的前提下,快速地获得患者身体内部 结构的高精确度立体图像。利用这种技术,可 以诊断以前无法诊断的疾病,特别是脑和脊髓 部位的病变;可以为患者需要手术的部位准确 定位,特别是脑手术更离不开这种定位手段; 可以更准确地跟踪患者体内的癌变情况,为更 好地治疗癌症奠定基础。此外,由于使用这种 技术时不直接接触被诊断者的身体,因而还可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 1946年美国科学家费利克斯· 布洛赫 和爱德华· 珀塞尔首先发现了核磁共振现 象,他们因此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 尔物理学奖。
• 核磁共振现象为成像技术提供了一种新 思路
• 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的主要部 分是原子核。如果把物体放置在磁场中, 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然后分析它释 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 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 物体内部的精确立体图像。如果把这种 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可获 得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工具。
彼得· 曼斯菲尔德
“学院诺贝尔奖评委团在解释两人获奖理由时指出: 他们使用核磁共振做出了潜伏疾病的发现,这代表 了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
何为核磁共振?
• 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 它们可以在磁场中旋转。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 定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在磁场中旋转的 原子核有一个特点,即可以吸收频率与其旋转 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当 原子核恢复原状时,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 波的形式释放出来。这一现象如同拉小提琴时 琴弓与琴弦的共振一样,因而被成为核磁共振。
• IBM公司圣约瑟市阿尔曼登研 究中心的纳米级研究经理丹鲁 加尔以及他的同僚们利用核磁 共振成像技术开发出了一种新 的成像技术,利用这种技术可 以让科学家们看到蛋白质的立 体三维结构
1989诺贝尔奖

核酶的作用
核酶的具体作用主要有: 核酶的具体作用主要有: 1. 核苷酸转移作用。 核苷酸转移作用。 2. 水解反应,即磷酸二 水解反应, 酯酶作用。 酯酶作用。 • 3. 磷酸转移反应,类似 磷酸转移反应, 磷酸转移酶作用。 磷酸转移酶作用。 • 4. 脱磷酸作用,即酸性 脱磷酸作用, 磷酸酶作用。 磷酸酶作用。 • 5. RNA内切反应,即 内切反应, 内切反应 RNA限制性内切酶作用。 限制性内切酶作用 限制性内切酶作用。 • • •
(Thomas Robert Cech)
• 1947年12月8日生于美国芝加哥。 日生于美国芝加哥。 年 月 日生于美国芝加哥 • 1970年毕业于格林内尔大学后 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 年毕业于格林内尔大学后,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 年毕业于格林内尔大学后 伯克利分校学习, 年获得博士学位。 伯克利分校学习,1975年获得博士学位。 年获得博士学位 • 1983年后,任博尔德的科罗拉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 年后, 年后 生物学教授。 生物学教授。 • 在柏克莱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麻省理工学院 在柏克莱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从事博士后研究。 从事博士后研究。 • 1978年后在科罗拉多大学任教。切赫于 年后在科罗拉多大学任教。 年后在科罗拉多大学任教 切赫于1981年后全 年后全 力投入到RNA分子催化功能的研究,并取得了非凡的 分子催化功能的研究, 力投入到 分子催化功能பைடு நூலகம்研究 成就。 成就。 • 他和阿尔特曼共同获得了 他和阿尔特曼共同获得了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时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年42岁。在此之前,切赫因核酸性酶的发现而获得了 岁 在此之前, 声望很高的1988年LASKER奖。 声望很高的 年 奖
核酶发现的影响
81诺贝尔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诺贝尔胡波(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张映辉(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诺贝尔简介化学家诺贝尔(Nobel,A,1833-1896),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父亲是一位颇有才能的机械师、发明家。
在诺贝尔出生的前一年,他家遭火灾,烧毁了全家家产,生活陷入困境。
由于他父亲的一些发明受到俄国的欢迎,在1843年,诺贝尔全家迁到俄国的彼得堡。
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他和两个哥哥都没有进学校,请教师到家里教俄、英、德、法等语言,然后才跟着俄国教师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
虽然诺贝尔身体很弱,由于他能发愤学习,不仅得到老师的赞扬,也受到父兄的喜爱。
1848年回到瑞典,诺贝尔在父亲办的工厂里当助手。
为了进一步扩展眼界,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诺贝尔出国旅游学习,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
由于他善于观察、分析,凡是耳闻、目睹的物质现象、变化规律、前人的创造发明,都成为他学习研究的对象,因而知识益丰,能力益强。
当他两年后回到俄国时,已经成为精通几国语言的化学家了。
诺贝尔回家后立即投入他父亲办的“诺贝尔父子机械铸造工厂”工作。
他在生产开口的实践过程中研究了地雷、水雷、炸药的生产流程,以及大炮和蒸气机的设计。
在这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适用的工艺技术,还学到了怎样生产和管理工厂。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军火工厂开始倒闭,1859年诺贝尔全家迁回了瑞典。
此后,诺贝尔专稿创造发明,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中共获得专利达355项,其中有关炸药的约127项。
在炸药中有几项特别有意义,也是十分艰险的。
硝化甘油对震动十分敏感,容易爆炸,储存、运输都很困难。
诺贝尔的父亲对此进行了研究,但未解决问题。
他经过50多次的实验,到1862年,才有较大的进展。
他先将硝化甘油装在玻璃管里,再把玻璃管放进装满火药的锡管内,然后装上导火线。
装好后,将导火线点燃,抛入水中,轰的一声火花四溅,爆炸力比黑火药大得多。
这就是诺贝尔专利的雷管。
初步的成功表明他弄清楚了引爆硝化甘油的办法,但这次爆炸的主体仍然是黑火药,对硝化甘油的敏感性滑改变,储存和运输的困难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诺贝尔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 高举双手呼喊着 :“成功了!成功了!”他, 就是诺贝尔。
1896 年,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临 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 100 多种发明 的奖金和专利费共 200 万英镑,全部存 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分别奖给物理学、 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 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语录
——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雕琢的宝石。 ——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好处总要比坏处多。 ——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 ——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个人财产
对于诺贝尔的资产数量,他本人也不十分清楚。按照诺贝尔的遗嘱,要把他的全部资产变成现金, 本身是一个牵涉到多国经济和法律的巨大工程。经索尔曼等人数年多国之间奔波,终于在1900年对诺 贝尔遗产的清理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遗产变换为现金的总额总计:33,233,792瑞典克朗,约920 万美元。 诺贝尔在挪威 德国 奥地利 法国 苏格兰 英格兰 意大利 俄国 总计
数额(单位:瑞典克朗) 5,796,140.00 94,472.28 6,152,250.95 228,754.20 7,280,817.23 3,913,938.67 3,904,235.32 630,410.10 5,232,773.45 33,233,792
求学
1841年,诺贝尔8岁,他终于达到了上学的年龄,诺贝尔进了当地的约台小学,这 是他一生中接受正规教育的唯一的一所学校。诺贝尔由于生病,上课出勤率最低。 但是在学校里,他学习努力,所以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当时,诺贝尔的父亲因谋生 困难,已经到邻国芬兰去工作了。他和母亲仍然留在斯德哥尔摩。 没有多久,诺贝 尔的父亲创制的一种水雷,被俄国公使知道了。公使参观了他的产品,十分赏识, 盛情邀请他到俄国去工作,并且送他到彼得堡(列宁格勒)。他创制的水雷,在 1853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被俄军用来阻挡英国舰队的前进。 1842年,诺贝尔 全家移居俄国的彼得堡。9岁的诺贝尔因不懂俄语,身体又不好,不能进当地学校。 他父亲请了一位家庭教师,辅导他兄弟三人学习文化。老师经常进行成绩考核,向 父亲汇报学习情况,诺贝尔进步很快。学习之余,他喜欢跟着父亲,在工厂里做些 零碎活。 诺贝尔跟着父亲,看父亲设计和研制水雷、水雷艇和炸药,耳闻目见,在 他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献身科学的理想。父亲也非常希望他学机械,长大后成为 机械师。 1850年,17岁的诺贝尔,便以工程师的名义远渡重洋,到了美国,在有名 的艾利逊工程师的工场里实习。实习期满后,他又到欧美各国考察了4年,才回到家 中。在考察中,他每到一处,就立即开始工作,深入了解各国工业发展的情况。 诺 贝尔从小体弱多病,加上他又特别勤奋,1854年的夏天,他的病越来越重,在迫不 得已的情况下,只好放下工作去医治。治病期间,他给父亲去信说:“我希望不久 能结束这种游牧生活,开始活动内容较多的新生活。目前这种生活,消磨我的时间 ,实在令人讨厌。”没有等病完全好,他就投身工作和学习了。
诺贝尔——精选推荐

家庭家族诺贝尔从小主要受家庭教师的教育,16岁就成为很有能力的化学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家的语言。
1850年离开俄国赴往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铁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
返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直到1859年该工厂破产了为止。
他出生在一个技师家庭 1833年10月21日,一个瘦弱的婴儿在这个家庭诞生,他就是后来的炸药大王诺贝尔。
诺贝尔从小体弱多病,意志顽强,不甘落后。
诺贝尔的父亲很关心小诺贝尔的兴趣爱好,常常讲科学家的故事给他听,鼓励他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
诺贝尔的母亲卡罗莱曼,是一位有文化教养的妇女,讲求实际,乐观豁达,谦虚有礼。
她对孩子既严格又慈爱,经常带着诺贝尔做一些浇花、锄草、清除垃圾的劳动。
爱情生活在诺贝尔生前与身后,人们对他常有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之说。
他一生没有妻室儿女,也没有固定住所。
他曾说过:“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
”曾有3位女性进入他的生活,但一个早逝,一个无缘,一个无知而负心,诺贝尔的爱情是悲剧。
青年时代的那次欧美之旅,诺贝尔曾在巴黎与一位法国姑娘有过短暂的热恋,不幸的是,那位姑娘不久猝然病逝。
1876年诺贝尔43岁时,奥地利大元帅弗兰兹·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应聘做他的秘书,诺贝尔对她一见倾心,无奈伯莎心已属人,这两人虽无缘结为连理,却结成了永恒的友谊,伯莎后来成为著名女作家、世界和平运动先驱之一。
1876年秋,诺贝尔去奥地利进行商业旅行时,在维也纳的一家花店里结识了卖花女索菲。
此后诺贝尔与索菲维持了近15年的关系(一说18年)。
诺贝尔一度希望索菲成为他的伴侣,为她在疗养地买了一幢漂亮的别墅,在巴黎富人区购置了一座华丽的公馆,但由于索菲没有文化,缺乏教养,又不听诺贝尔的劝导,只知挥霍放荡,使诺贝尔感到忧伤与失望。
1891年春天,她来信告诉诺贝尔说,她就要生下一个父亲是一位匈牙利军官的孩子来,诺贝尔看到这个消息后,彻底失望了,他还是写信去安慰和劝告她。
诺贝尔奖

物理
经济
文学
医学
化学
物理
经济
文学
医学
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 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 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 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 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 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 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 “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 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 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 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 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做出有 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 做出重大贡献者。
写作特点
• 莫言说: "我所以写作,不过是为了传 达一个怕挨饿的孤单孩子,对过好日子 的渴盼。"莫言这样评论自己的小说:" 这不是一些杰出的书,但肯定是有着我 个人的鲜明风格的别人难以写出的书。" 莫言还说,一个人无论写出多少作品, 他的作品都是对童年的记忆,他的所有 的作品就是一个个人的自传。
诺贝尔奖
• 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 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化学
The Nobel prize 诺Fra bibliotek尔物理
经济
文学
医学
化学
The Nobel prize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一 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 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 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 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 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 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 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 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 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 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 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 献的学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贝尔》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3.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学重难点: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和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生命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世上许多人的名字一一湮没在岁月的长河里,被后人遗忘,鲜为人知。
但有一些人名字却和他们的不朽功绩一起被一代又一代人铭记,流芳百世。
同学们,带着你们的景仰之情,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不被历史遗忘的人——诺贝尔。
诺贝尔的一生,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课文第二段就重点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经历的三个过程。
快速浏览课文第二段,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这三个过程?看谁说得既简单又有条理。
(发明“诺贝尔爆炸油”,研制固体炸药和雷管,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二、学习课文3-9自然段。
(一)立志发明炸药1.出于什么原因,诺贝尔要发明炸药,又不断地改进炸药呢,轻轻打开课本,浏览课文三至九自然段,找到相关句段读一读,说说他为什么要发明炸药。
(生自由读书)2.交流出示:“小时候,诺贝尔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他想,为了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要付出多么艰苦的劳动啊!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1)(指名读)(2)诺贝尔怎么会想到发明炸药呢?(出示)你能用“为了,诺贝尔立志发明炸药。
”来说一说吗?请你继续用这样的句式“为了什么他发明什么”来说一说。
还有吗(为了能够安全运输他发明了黄色炸药,也就是固体炸药。
他为了使炸药的爆炸力更强,他发明了威力更大的炸药。
)(3)所有的“为了”汇成一句话,那就是他本人曾经说过的(出示媒体)谁来读。
(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4)(齐读)诺贝尔小小年纪,志向却如此远大,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诺贝尔的美好愿望,读好两个感叹句。
(二)液体炸药师引读第5自然段: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以后——诺贝尔就把兴趣放在炸药的发明上。
最先,他与父亲、哥哥一起,发明了一种——液体炸药。
这种炸药——威力十分强大,很快风行全世界,人们把它称为——“诺贝尔爆炸油”。
(三)固体炸药过渡:1.最初的理想已经实现,诺贝尔为什么还一定要继续研究并且发明固体炸药呢?(如果自己的发明不安全,怎么谈得上造福人类呢?)2.诺贝尔不断探索,但他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来读一读6.7这两段文字。
找一找,从哪些具体语句中能感受到他发明炸药的艰辛?可以在你的书上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坚持不懈。
1.什么叫毫不气馁?(一点也不放弃。
)2.面对哪些失败和痛苦,他毫不气馁?[实验室被毁失去亲人]其实,这两段话写得很概括,但却承载了诺贝尔太多的艰辛,太多的伤痛,设身处地地想想读读时你就能读出“毫不气馁”这个词语的深层内涵。
当读到“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时,你想到了什么?(昂贵的器材没有了、参与的人也没有了、重要的实验资料、实验数据也没了、实验成果都没了……)是呀,这些东西都没有了,但诺贝尔什么没有丢?(意志没有丢、信心没有丢、勇气没有丢、理想没有丢、参与实验的人也没有了、精益求精的精神没有丢……)小结:同学们,我们从这句话中就读出了“毫不气馁”就是当什么都没了,但只要信心还在、理想还在、信念还在、勇气还有,一切还可以重头再来。
只有短短两句话,但却像重锤一般敲击着我们的心灵。
谁来读读。
指名读——这字字句句含着血,带着泪呀,一起读。
过渡:刚才这位同学顺着词朝上文读就读出了毫不气馁的意思,你再顺着词朝下读读,还从哪儿读了诺贝尔的毫不气馁呢?出示: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
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了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这种炸药必须引爆后才能爆炸。
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
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
“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几百次看出什么?——挫折多,百折不挠;四个年头看出什么?——漫长,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次失败,看出诺贝尔怎么样?(有非凡的意志力才能坚持,坚持不懈;)这就是毫不气馁!就在这不放弃的坚持中,他终于有所收获了。
老师引读:(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这种炸药必须引爆后才能爆炸。
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从此……)“终于”,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炸药发明成功的不容易。
读出了发明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
)师:这成功中包含了多少艰辛和努力!诺贝尔在这不放弃的坚持中包含了太多得艰辛和努力,为的就是向着自己的理想挺进,他的理想就是:为了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作用。
(生齐读)(四)大威力炸药过渡:发明了安全的黄色炸药后,诺贝尔很快发现,和液体炸药相比,固体炸药的威力有所减弱。
于是,他投入到了更加痴迷的实验中。
也就在这不放弃的坚持中,他又发明了爆炸力更大的炸药,快速浏览8、9两个自然段,简单地说写了什么?(写了一次实验的过程。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么一次实验,请同学们用心默读8、9自然段,相信你的眼前一定会浮现出一个个感人的画面,仔细看一看,哪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场景1:“有一次……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1)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你能读出什么问题来?可能问题:为什么诺贝尔要亲自点燃导火线?为什么点燃导火线后不走,双眼还是紧盯着?为什么诺贝尔的心会怦怦直跳?为什么他的双眼还是紧盯着炸药不放呢?(2)同学们真会提问,有问题了怎么办?(细细读课文)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细细读课文,看你是否能读懂诺贝尔的心。
①诺贝尔为什么不让助手点燃导火线,而要亲自点燃呢?(怕助手有危险、看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难道他就不会有危险吗?——你亲自点燃,除了怕助手有危险,还有其它原因吗?②诺贝尔的心为什么怦怦直跳?A.怕败——(害怕实验是否成功、期待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怕死——火星接近炸药,就意味着——爆炸,难道诺贝尔怕炸药爆炸,有危险吗?(是的)(师提示:同学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看一看,是否会有更深的体会?——他是一位研究炸药的专家,同学们,他知道研究炸药的危险性吗?(他从一开始早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
他退缩了吗?——没有。
他怕死吗?——不怕。
)——亲人的离去也早已让他认识到炸药的残酷性。
他退缩了吗?——没有。
他怕死吗?——不怕。
——在船上的四个年头,他一次次死里逃生,鬼门关里他不知走了多少回了。
他退缩了吗?——没有。
他怕死吗?——不怕。
B.小结:这时候,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他是怕死吗?他是在——担心实验是否成功?他是在期待自己的实验能取得成功,所以他的心在怦怦直跳。
C.哪句话最能让你感受到诺贝尔的心在怦怦直跳呢?(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这里连续用了三个“!”——是什么接近什么?马上就能看到实验的结果了!指名读:你感受到诺贝尔那颗跳动的心了吗?你能读好这句话吗?齐读:我们一起来读读,一起来感受他那颗怦怦直跳的心。
③诺贝尔为什么双眼还是紧盯着炸药不放呢?他到底想看什么?(观察细节,积累经验,不断改进)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诺贝尔已连续不断地做了无数次实验。
他每次实验都是亲自点燃导火线,每次都在细细观察,观察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他这样做,就是想为今后做实验积累经验,不断改进。
(3)同学们通过自己朗读课文解决了心中的疑问。
那么,听了刚才的交流,体会到了什么,你想怎么夸夸诺贝尔呢?【为了研究炸药,他早已置生死于不顾。
】【这种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研究炸药就是诺贝尔的生命。
】【他对炸药的研究是精益求精。
】(4)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你们真正读懂了诺贝尔的心。
是啊,他对科学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他的这种献身精神真令我们钦佩,更使我们为之震撼,怪不得他的眼神是这么坚定!板书:献身科学(5)指导朗读(自由读)同学们看到了他那坚定的眼神了吗?请你们读读这段话,能把你感受到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诺贝尔的心在随着火星的移动而不停地跳跃着;我仿佛已看到了他那坚定的眼神。
你感受到诺贝尔那颗跳动的心了(齐读)我们一起来读读,一起来走近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场景2:“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
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指名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听听看,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到了什么?爆炸声——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炸药威力相当之大?(指名读:看看你的朗读能否体现出炸药的威力。
)巨大的爆炸声也表明了诺贝尔已经成功地发明了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齐读:我们一起来感受炸药那巨大的威力。
)惊呼声——为什么会惊呼?人们都以为失去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会为他——惊呼,还会为他——哭泣、叹息、惋惜……(因为“巨大的爆炸声”和“滚滚浓烟涌出来”无论是在听觉还是在视觉上,都给了人们无比的震撼,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当然都认为诺贝尔必死无疑。
)(指名读:应该读出人们当时什么样的心情呢?)场景3:满身鲜血从浓烟中冲出的画面。
(1)这时诺贝尔已经被炸得满身鲜血,那是极端痛苦的,为什么他此时却高举双手,呼喊成功是那么的欢欣鼓舞?——你一门心思想着成功,根本没有顾及伤痛,成功使他忘记了一切。
(指名读:感受他的成功。
)——研究炸药才是他的生命,身体的伤痛对他来说已是微不足道。
(指名读:感受他此时的欣喜若狂。
)——我也明白正是这样的精神才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齐读:让我们一齐为你的成功表示祝贺吧!)3.现在就让我们把这一连串的画面连起来,通过我们自己的朗读,使这震撼人心、扣人心弦的画面更加清晰,更加逼真。
(齐读8、9自然段)同学们,当我们回顾前文,你知道他的理想之路是用什么铺成的?用生命铺成的,用鲜血铺成的,是用许多惨痛的教训铺成的。
是啊,这条理想之路就是:(出示: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
生齐读。
)三、学习第10自然段投影出示:第10自然段师:谁来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指名读。
师:是的,现在看来,诺贝尔奖的奖金并不算多,但它依然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因为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份物质奖励,更重要的,是传承了诺贝尔的一种精神和信念。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信念呢?生:可以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生:是不管面对怎样的崎岖和坎坷,都能不被厄运打垮的信念!师:很好!你还能联系我们前面的课文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了不起!生:是一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总结,板书:永不言弃无私奉献师: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名字——(手指板书的课题)师: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他就是——生齐读:诺贝尔!四、结尾诺贝尔的生命结束了,但他对人类的贡献永远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