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一 百家争鸣(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一 百家争鸣(含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形成: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思想(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讨论“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老庄之学1.思想特点(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1)哲学思想:①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主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3)著作:《老子》。

3.庄子(1)思想主张: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2)著作:《庄子》。

4.历史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3.代表及主张(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

解释百家争鸣

解释百家争鸣

解释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个事件,它是我国思想史上里大家不同观点思想在社会上产生论争。

它更多的强调讨论不同意见,而不是坚持唯一的主张,它也被认为是社会上自由思想的开端,涌现出丰富的思想多元的讨论。

百家争鸣的历史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遍地都是各种主张,这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涵盖了许多我国著名的学者,他们之间利用辩论进行讨论,积极探讨不同派之间的各种观点。

百家争鸣让我国社会思想文化更加丰富多元,任何逆向传统的思想都有机会在公共场合表达出来,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民族的精神勇气和智力素质,充实当时的社会。

以上是关于百家争鸣的简单介绍,它是历史上影响我国思想史的重要事件,社会文化也因它而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有理由像当时那样推崇百家争鸣,以更加坚定的信念走在思想的最前沿。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3学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3学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阶级关系: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阶层活跃起来.(3)教育学术: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地位: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2)主张:①核心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思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③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1)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①政治思想: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善良。

(2)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政治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力量。

②伦理观: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3)影响: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思想(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

①哲学思想:世界本原是“道”,万物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②政治思想: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2)庄子:战国时期,继承发展老子的学说.①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②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史料及解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

【史料及解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

【史料及解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
人民版必修三第一节教材就是“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开了一个好头,思想是自由的,思想是活跃的,但是良好的开端并不一定是成功的一半,紧接着中国的思想界很快就进入了“一家独大”的阶段。

1.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墨、道、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指诸子百家针对当时各种社会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见解。

2.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
①创始人——老子: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②庄子:提出“齐物”的观点和“逍遥”的人生态度;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应顺从自然;在文学、美学方面建树颇多。

(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用”等,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
(4)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

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3.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成了哲学思想大发展。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3)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简述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

简述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

简述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

百家争鸣是一种思想的开始,汉代周末皆被称为“百家争鸣”,是古代汉学思想的总称。

这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研究诸子经,他们研究儒家思想,也研究道家和法家的理论,汇集每个流派的优点,努力求同存异,进行思想讨论。

“百家争鸣”的流派可以分为儒家、道家和法家三大流派。

儒家是秦汉时期的主流派,主张以礼义仁爱为主,君臣立法治国,处处合乎“礼”的道理。

儒家的代表思想家有荀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等。

主要思想有“仁政”、“五常”、“守正不阿”等。

道家是古代思想家以道德至上,以天地为主宰,以仁义礼智为本位,修养自己内心,认为改变自己心理,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代表思想家有老子、老庄、庄子等,主要思想有“天人合一”、“以道为本”、“以合宜调和”等。

法家的思想是以法律为主,以人的利益为主,认为只有通过制定法规和制定合乎道德的法律,才能维护社会秩序。

代表思想家有孟德文、刘邦、李冰等,主要思想有“礼仪”、“刑罚”、“秩序”等。

“百家争鸣”的思想要点汇总起来,包括理性与感性、主客观、合乎道德与适宜情理、仁政与法治等等。

首先,理性与感性,这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大特点,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理论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践。

其次,主客观的思想,这是汉学思想的主流,指的是要以客观实际来检验自己的思想,要敢于反思,让自己的思想脱离偏见和臆想。

然后,合乎道德与适宜情理,这是“百家争鸣”的主要思想之一,这里面所说的道德就是以礼义、仁义、美德为基础,要求人们遵守它,用它来开展他们的行为。

适宜情理则是要以理性和客观视角来看待形势,以适应实际来指导行为。

再次,仁政与法治,“仁政”是儒家的思想,表现的是一种“爱民”的政治思想,它主张以礼义仁爱来治理社会,以民本主义的思想来促进政治发展。

“法治”是法家的思想,其要求的是把法律作为国家的统治标准,实行中央集权的政府,让法律来规范政治行为。

总的来说,“百家争鸣”就是通过汇集古代各思想流派的优点,通过理性与感性、主客观、合乎道德与适宜情理、仁政与法治等等,努力求同存异,让每个思想流派都可以在民族文明发展中发挥作用,促进思想讨论,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新时期的政治。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A
34/35
1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 这反应了孟子 A.“仁政”思想 B.“民本”思想 C.“性本善”思想 D.“致良知”思想
35/35
27/35
9.以下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是: 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 《易》《春秋》 D.其思想关键是“仁政”
28/35
10. 孔子概括“知天命”年纪是 A. 二十岁 B. 三十岁 c. 四十岁 D. 五十岁
D
29/35
11、孔子途经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苦。 问询后才知道,她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 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何不早些搬迁,妇女 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叹地对 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所以,他提 倡
“亚圣”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11/35
(2) 荀子思想
思想主张:
① “仁义”和“王道” ② “君舟民水” ③ 伦理观: “性本恶” ④朴素唯物思想
17/35
你知道相关庄子成语有哪些
▪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盗亦有道 ▪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 运斤成风 ▪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 题意讲解 无用之用 ▪ 明镜止水 寿长辱多 ▪ 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 ▪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
2/35
一、“百家争鸣”
2. “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儒、道、 法、墨、名、阴阳、 纵横、杂、农、小说 (除去小说家,则称 “九流”) “诸子十家,其可观 者九家”-《汉 书·艺文志》

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一(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2.政治形势(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社会改革(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A 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 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C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①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措施: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

“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③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

④作用: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名词解释 百家争鸣

名词解释 百家争鸣

名词解释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一种自古以来就普遍存在的思想实践模式,它反映了一种思想自由与多元竞争的智慧。

百家争鸣源自有关比较宗教、思想、社会证明和其他社会组织实践及其争论活动的思想历史,以及对应的文化和行为社会科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百家争鸣是一种思想实践模式,旨在以和平竞争的方式达成更好的解决方案和真知灼见。

它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和经济领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往,如谈话、学习和思考。

在中国古代,百家争鸣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实践和交流手段,人们以思想交流、讨论、辩论等方式进行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可以概括为以和平竞争的思想实践,它倡导通过辩论和交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而不是通过政治和冲突的方法达到目的。

百家争鸣的智慧是指通过思想交流与公开辩论,可以培养出多元思想的智慧,而不是仅仅采用一种政治理论或立场来解决问题。

百家争鸣模式的基础是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人们可以在积极合作的氛围中进行辩论,也可以用各自的分析观点一较高下,因而使具备多重思想的个体可以更好地探索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多元的解决方案。

百家争鸣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利于促进公众对政治、社会和经济情况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历史,从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

此外,在社会功能的背景下,百家争鸣在新闻传播、社会民意形成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有助于强化公民参与,构建民主社会。

总之,百家争鸣可以被称为一种智慧,它鼓励各方充分讨论,探索多样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坚持一种政治理论或立场。

由于百家争鸣有利于强化公共思想和价值观,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作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请思考:韩非子的故事反映了 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 株。兔走触株,折颈而 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 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 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 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 株之类也。”
“礼”: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保守性 “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 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 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 伍不断壮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 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产破坏,生灵 涂炭。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争,渴望安定。
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二、道——老庄之学
1、老子 哲学思想:
( 1 )用“道”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道”是万物的本源, “道”是世界的根本; (2)朴素辨证法思想,事物具有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消极悲观的态度代表没落的奴隶主 贵族的思想代表。 2、庄子 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 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3、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理论来源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观点主张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认识论: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②“参验法”
“参”是比较,“验”是验证。“参验”是通过考查比较,对认识进行验证。
三、法家思想
1、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2、法家的政治实践 诸侯国 变法者 魏国 李悝 楚国 吴起 韩国 申不害 齐国 邹忌 秦国 商鞅
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 的政治秩序。(法家的典型主张)
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商鞅变法(政治、经济、文化)有利于打击旧制 度,建立封建制度。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 子 生平 思想 文化 教育 成就
孟 子
荀 子 天人 关系 礼的 思想
老 子 哲学 政治 思想
庄 子 思想 学说
韩非子 思想 学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墨子 思想 特点
仁政 思想
个人简介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守 株 待 兔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 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 得履,乃日: " 吾忘持度。 " 反归取 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 日: " 何不试之以足 ? " 曰: " 宁信 度,无自信也。"
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法家理论可得天下 而不能治天下。
四、墨家主张
1、宗旨、核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2、主张: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3、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思考探究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 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 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对孔子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
一、早期儒学 1、孔子 政治思想
思想 成就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教育方面: 文化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贡献 整理古籍: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评价: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提出“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
背景: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百 家 争 鸣 诸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的思想主张 百家: 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 春秋战国形成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汉代成为正统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 宋明发展为理学 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
韩非子主张积极进取,反对墨守成规,是顺应 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同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为秦朝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
供了理论基础。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
会矛盾激化。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 兴国家,实现统一 大业。统一后,秦 始皇继续厉行法治, 结果呢?
——天下大乱,15年便 灭亡。历史启示?
想中 的国 演传 变统 文 化 主 流 思
儒 家 思 想 的 演 变
明清新发展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含义
“百家”:泛指数量多。产生了儒、道、墨 、 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 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 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
2.孟子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主要思想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 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 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3.荀子
主要思想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圣王之 道);“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哲学: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 物思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荀子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
经济 政治 阶级 文化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 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孔子、老子、墨 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韩非子 的思想主攻
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说明墨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分析其积极意义 社会根源: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