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法家
代表人物: 韩非子
韩
政治主张:
非
以法治国;
子
建立君主专制集权
4、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主要思想: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二、儒、道、墨、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及代表的 社会阶层:
儒:
孔子:仁、礼、以德治民、有教无类,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 孟子:仁政 、 “民贵君轻”、性善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 益。 荀子:仁义与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代表新兴地主阶 级利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别 实现仁的方式: 人)
“克己复礼” (对自己) 政治上表现:“为政以德”
(2)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史书载: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时, 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 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 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
• 思考:为什么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 不被采纳?
辨别各派思想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
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
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
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
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
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 话: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放羊为了什么? 挣钱! 挣了钱呢? 娶媳妇儿! 娶了媳妇后呢? 生娃娃! 生了娃娃,让他干什么……?
当然是放羊!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 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铁器的使用 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走向瓦解)
孟子、荀子——战国时期 儒家成为大宗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

(3)意义 ①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成为其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有利于给劳动者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生产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 展。 ③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安定和国家统一。 ④影响着后世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宝贵遗产。
(2)相互关系 儒、法、道三家思想具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的趋势。如战国时期荀子 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 要。以儒、法、道为代表的各家思想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的基本精神。
2 | 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情境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 天下矣……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 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核心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②“ 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 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思想 强调统治者要③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 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④“克己复礼”,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教育思想 首创私人讲学,主张⑤“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 化教育的局面
道家
老子、庄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法家
商鞅、韩非子
墨家
墨子
表现 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结果 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3.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 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2)主张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课件

• • • • •
子曰:“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 惠。……”
②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2)政治思想:
①以德治民。 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进步) ②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之。”《论语· 为政》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偃。” 《论语· 颜渊》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
中 国
现代 近代 古代
世 界
成就
必修三
发展 起源
文
化
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
传统文化瑰宝
思 想
百家争鸣 道家 墨家 法家 儒家 宋明理学
文艺与科技
汉字 书法 京剧 科技成果 文艺成就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 知道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
• 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百家争鸣 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概况,意义。 •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 想的形成。 •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诸子百家的代表流派
儒
道
法
墨
问题探究
• 二、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代表人物?
一、儒家
孔子
“至圣”
孟子
“亚圣”
荀子
1、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被后人尊称为 “至圣”。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合作探究
2.形成原因
社 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会
——物质基础
核心素养 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士大夫崛起
大 变 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 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 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②庄子:战国时期宋国人 主要思想: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主张放弃一切欲念, 获取精神自由
庄周梦蝶
2. 法家代表韩非子 ——代表新兴地主积极进取的风貌
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
主张以法治国
(此法乃帝王之法,一人之法)
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本册主要内容: 人类社会思想文 化和科技发展进 程及其重要内容
原理:一定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 和经济的反映,同 时又影响和作用于 一定社会的政治和 经济。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读单
主流思想是什么?
第 1 课“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元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首创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培养大批人才(孔 子弟子三千,成就突出者72人),形成一整套教育思 想,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诗》、 《书》、《礼》、《易》、《春秋》《乐》(已佚 失),即五经
2. 孟子: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主要思想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二、先秦诸子思想三、“百家争鸣”的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基础。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著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2、理论特点: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3、主要思想(1)政治主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2)思想核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3)道德标准:三纲五常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尊儒措施(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起用儒者参政,儒学成为选官标准。
(3)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各郡设立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2、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3课宋明理学一、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
二、比较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异同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背景: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日益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3、思想:宋明理学的日益僵化。
二、李贽的离经叛道1.背景:(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经济:江南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4)个人: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
2.主张(1)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2)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学说,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问题1
问题2
【例题2】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以“仁”作为人类正义的标 准,也提出了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孟子“仁政”思想施行的 基础是( ) A.忠言良鉴 B.统治者发善心 C.以德治民 D.性本善 解析:孟子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的,所以 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达到维护秩序、巩固统治的 目的。故选D项。 答案:D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2.道家 (1)老子创立道家学派 ①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 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 的理想社会。 ②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等 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对道家学派的发展:他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 (1)基本主张: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君主要以法 治国,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2)重大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 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问题1
问题2
问题 2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生活时代 春秋晚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者爱人”(具有进 “仁”的 “仁政”:省刑 “仁义”“王 步性)“克己复礼”(具 主 思想 罚、薄赋敛 道”“以德服人” 有保守性) 要 观 民本思 “为政以德”“节用而 民为贵,社稷 君舟民水 点想 爱人” 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恶论 孔子是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 的创始人,其思想 影响 和改造,体系更加完善,成为诸子 奠定了儒家思想 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的基础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位于孔庙东侧, 位于孔庙东侧, 天下第一家” 有“天下第一家” 之称, 之称,是孔子嫡系 长期居住的府第, 长期居住的府第, 也是中国封建社会 官衙与内宅合一的 典型建筑。 典型建筑。 圣府大门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⑴ 孟子和荀子简介 孟子和荀子简介 ⑵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⑶ 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成为蔚然大宗
第 3、 4 课
第1课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 物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孔子—— 春秋时期 创立儒家学派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1、孔子—— 孔子—— 春秋时期 创立儒家学派
身世
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思想
从政经历 成就 政治思想:“仁”、“礼” 仁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等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思想家、政治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的地位
孔子的身世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 鲁襄公二十二年(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 551年 前551年)夏历八月二 十七日, 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 六年(公元前479 479年 六年(公元前479年) 夏历二月十八日, 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 73岁 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 对他的尊称。 对他的尊称。
孟子的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 孟子,名轲, 邹国人, 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 子的孙子子思, 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 是儒家学派的正宗。 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 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 教书为主 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 于各诸侯国。 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 书立说, 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 理成《孟子》一书。 理成《孟子》一书。冯 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 理想主义代表。 理想主义代表。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一
二
三
课前篇自主预习
三、道家和法家(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道家
法家
课前篇自主预习
一
二
三
提示 派 代表 别 人物
老子 道 家
庄子
法 韩非 家子
思想主张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对立双 方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①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 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历史解释
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异同
人物 伦理观 治国理念
民本思想 历史观
孔子 性相近 “仁”
“为政 以德”
“克己复礼”, 较保守
孟子
性善论
“仁政”“施仁 政于民”
“民贵 君轻”
主张社会 进步
荀子 性恶论 “仁义”“王道”
“君舟 民水”
主张社会 进步
都提出“仁”的思想、民本思想;都是在讨论人与人、人与
——《论语》 史料二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史料三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子·大略》 互动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史料二中,孟子 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与孔子的“仁”有何关系? (2)相对于孔孟的思想,史料三中荀子思想有何特点?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课堂篇探究学习
(2)历史意义: ①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 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②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 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 社会历史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家 Nhomakorabea理的可取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
帛书《道德经》 (马王堆汉墓出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2)“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政治主张 “道法自然。” “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
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 伐纣……臣弑其君,可乎?”曰: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 未闻弑君也。” ——《孟子·粱惠王章句下》
3.性善论——“仁政”学说哲学基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 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 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 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 之也,弗思耳矣。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 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 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 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颜渊》
(3)为政以德治国方略(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为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 学而》 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 檀弓下》
2.“性恶论”与礼乐教化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 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顺人之情, 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 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 理,而归于治。
——《荀子·性恶》
思考: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奠定 基础 为政以德 性相近 民贵君轻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2.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1)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学说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 ——《论语·雍也》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 于天下,为仁矣。
——《论语·阳货》
(2)以“礼”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准则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 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孟子· 告子章句上》
(三)荀子的学说
1.“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者,仁者不为也。” ——《荀子·王霸》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故君人者,欲安、 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 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 人君之大节也。 ——《荀子·王制》
3.孔子的教育理念及贡献 •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 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编订整理“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 《周易》《春秋》。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 七十二人。孔子在论述其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 上,吾未尝无诲焉”。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 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基础,推动了春秋以 来“学术下移”的运动。
孔子讲学图
3. “百家争鸣”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 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一)孔子及其思想
1.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曾先 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后在55 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 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 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屡遭冷 遇。于是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 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 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 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2.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物权》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 威势也” 。 ——《韩非子·人主》 “以法为教” ——《韩非子·五蠹》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 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老 子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政治经济的大变动
社会阶层:世袭→流动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西周春秋等级秩序 平民之有 文化才艺者 平民之有 军功者 文化贵族 之没落者 ╳ 旧贵族 领主
战国士阶层
战国的新兴士阶层
(2)“士”阶层的崛起、活跃 (3)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 “百家争鸣”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 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汉书· 艺文志》将战国 189家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 家——儒、墨、道、法、阴 阳、名、纵横、杂、农、小 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 子略》中讲小说家去掉,称 为“九流”。
爱人
性善论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 始人。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 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 籍。他博学多智,精通礼法,熟悉 各种典章制度。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 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道 德经》一书流传下来。
孔庙
孔林
(二)孟子的仁政学说 1.“仁政”学说——孟子思想的核心 “黎民不饥不寒”,“养生 丧死无憾”。
——《孟子· 滕文公上》
“制民之产” ——《孟子· 滕文公上》
“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 梁惠王上》
2.民本思想——“仁政”学说的发展 民为贵,社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
——《孟子·尽心章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