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对南宋吉州窑瓷器装饰的影响

合集下载

禅宗美学对宋代陶瓷的影响

禅宗美学对宋代陶瓷的影响

禅宗美学对宋代陶瓷的影响作者:吴昊尹大中来源:《大观》2016年第12期摘要:在陶艺的发展过程中,受佛教东传的文化影响所诞生出的禅宗美学几乎渗透到了绝大部分时期的陶瓷作品中,在宋代尤为明显。

禅宗美学是体现陶瓷作品设计概念中最为重要的组成元素与特征,这种概念对制作陶艺的灵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禅宗;陶瓷;技术;制作一、什么是“禅宗美学”禅宗为汉传大乘佛教重要的构成流派之一,主张自悟明心、入定参禅,参即是破,意为透彻解析,故曰禅宗。

佛教东传后,禅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禅宗的形成发展起到了很大影响和推动。

虽是通过达摩祖师由天竺传至中原,但禅宗思想在隋唐之后便更多的结合中国本土的传统儒道思想相融合,发展成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特色的中式“禅宗文化”。

因此可以说禅宗思想是产生于中国,塑造于中国。

这个立场独特、主旨鲜明的思维模式所表现出的强调因果辩证的主旨概念和思想体系,循序渐进地渗透着中国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沉淀,久而久之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人文精神的特色。

唐宋时期崛起的禅宗美学,又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美学及艺术思想。

传统的中式美学在意识形态上体现的尤为复杂化,但可以简单的规划为四类美学:禅宗美学、楚骚美学、道家美学、儒家美学。

若把中式美学形成的开端视为儒家美学的话,那禅宗美学则奠定了中式美学完整理论和成熟概念。

就表现形式而言,涉及多个艺术理论和文化创作领域,如:绘画、书法、雕塑、陶瓷、音律、诗歌、戏曲、小说、建筑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意识形态的文艺作品在那个时代无不受之影响,而禅宗空灵飘逸的审美理念和追求极大的拓展了中式美学的思维领域,因此禅宗美学是构成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学”之所以可以称之为美学,“是对美极致的追求”。

而禅宗美学更是将这种美提升至另一种高度。

所谓“禅”是达到的一种状态和境界,是站在一个不同视角来看待对存在事物的理解,不单方面停留于表面,是对审美的终极透析。

《坛经》有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禅宗强调心性的状态“唯我、悟我”是明心,“本我、自我”为见性。

宋代陶瓷的禅宗美学

宋代陶瓷的禅宗美学

宋代陶瓷的禅宗美学
向瑾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3(000)0z2
【摘要】在宋代,我国的陶瓷行业发展得最为繁荣,南北各地均有生产陶瓷的窑口.这个时代,出现很多种烧制陶瓷的方法,也出现了很多名窑,比如官窑,汝窑等.在陶瓷行业繁荣的宋代,禅宗的发展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几乎已经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主流思想.禅宗美学对于人们的审美、艺术创作的风格等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禅宗美学与陶瓷繁荣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本文通过对禅宗美学的介绍,以及宋代陶瓷的解析,来揭露陶瓷中蕴含着的禅宗美学.
【总页数】3页(P192-194)
【作者】向瑾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湖北武汉4302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0
【相关文献】
1.禅宗美学对宋代家具设计的影响 [J], 孙迟;王秋阳
2.论王维山水诗与宋代山水画的禅宗美学观 [J], 张昕
3.宋代禅宗美学及其艺术向度——读《宋代禅宗美学与禅画艺术研究》 [J], 贺志朴
4.宋代禅宗美学绘画中的极简墨色 [J], 高振华;李红岩
5.基于禅宗美学的宋代陶瓷茶器研究 [J], 王忠;郭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禅宗思想对南宋吉州窑瓷器装饰的影响(图)

禅宗思想对南宋吉州窑瓷器装饰的影响(图)

禅宗思想对南宋吉州窑瓷器装饰的影响1、桑叶盏口径15.3厘米杨永德伉俪藏2、桑叶盏口径10.5厘米1996年江西上饶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赵氏墓出土3a、桑叶盏观叶楼藏3b、桑叶盏观叶楼藏禅宗对吉州窑存在影响的观点,最早是蒋玄怡先生提出来的。

欧阳希君也指出吉州窑木叶盏与禅茶一道有关。

在向刘新园先生的多次讨教中,他也反复强调禅宗与吉州窑的关系。

禅宗对唐宋以来的文学、书画以及哲学等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早已引起海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

那么,禅宗是否对中国古陶瓷产生过影响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课题。

众所周知,江西是禅宗五宗七派的共同发源地,禅宗文化已成为江西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因。

宋代江西文学的空前繁荣,就与士大夫普遍流行的禅悦之风密切相关。

不仅如此,禅宗的影响还渗透到了手工业领域,众多禅宗寺庙包围之中的江西吉州窑便是典型一例。

宋代的江西,吉州境内禅宗寺庙最多,其中庐陵29座、泰和25座。

蕴涵禅理的桑叶吉州窑瓷器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产品,恐怕非木叶盏莫属。

木叶盏内外壁均施黑釉,按造型可分斗笠盏、束口弧壁盏和深腹盏三种。

斗笠盏腹壁斜直、口径略大,观叶楼和杨永德伉俪有此类收藏(图1);束口弧壁盏腹壁较深、口径略小,观叶楼藏木叶盏和江西上饶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赵氏墓出土木叶盏,即属此类(图2);深腹盏是吉州窑最为流行的器型,观叶楼即有此类收藏(图3)。

4、桑叶盏口径14.4厘米日本《特别展中の陶瓷》收录日本私人藏品5、桑叶盏口径15.1厘米美国芝加哥美术馆藏6、各式桑叶盏木叶盏按装饰可分三叶盏和单叶盏两类。

日本私人藏吉州窑瓷器中有一件特殊的三叶盏(图4),其盏心木叶旁,竟装饰一条栩栩如生的蚕。

盏中木叶边缘有锯齿,木叶一侧有明显裂痕,具典型幼树桑叶特征。

类似的盏,瑞士Baur艺术馆和美国芝加哥美术馆也有收藏(图5)。

吉州窑单叶盏,木叶的形态或舒展、或卷曲、或折叠,极尽变化之能事(图6)。

南宋吉州窑中的禅宗思想

南宋吉州窑中的禅宗思想

南宋吉州窑中的禅宗思想吉州窑是南宋时期最富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民间窑场,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拟从永和镇禅宗发展历史出发,探析吉州窑与当地佛教寺院的关系,通过具体的实证材料,阐释南宋吉州窑几种装饰与禅宗思想文化的关系。

▌南宋时期永和镇的禅宗传播青原山与永和镇禅宗的发展从茶道文化、宗教文化等多方面影响着吉州窑的生产。

唐宋时期,江西地区一直是禅宗传播的重镇,是南宗禅“五家七宗”的共同发源地。

与永和镇隔江相望的青原山净居寺便是“七祖”行思和尚道场,来此朝拜参禅的禅僧和士流络绎不绝。

青原行思继承者开创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三大禅学宗派。

净居寺今存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千僧釜,釜唇铸“开禧二年祖辉造”字样(《青原志略》卷一《唐宋旧基》)。

所谓“千僧釜”即供养千僧斋会所使用的大锅,这种活动又称“千僧供养”“千僧会”,只有大型寺院才有能力承办如此盛大的庆典,说明南宋净居寺作为吉州地区的大型寺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正是在青原山浓厚的佛教氛围和禅风的影响下,永和镇禅宗也逐渐兴盛起来。

南宋时期,永和镇窑场周边两三公里范围内有佛教胜迹多处,包括本觉寺、智度寺、慧灯寺、宝寿寺等著名寺院以及普济庵、圆通堂、普光堂等兰若(佛教名词,泛指一般的佛寺),多始建于唐五代而盛于南宋。

除此之外,吉州府治以及青原山周边分布寺院数十座,足见南宋永和镇周边禅宗发展之盛。

翻检当地文献可知,永和镇佛寺的兴盛与永和窑的繁荣几乎是同时的,大约都在南宋绍兴、淳熙年间,这是南宋庐陵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最高峰,也正是吉州窑走向鼎盛的重要时期,从侧面反映了永和镇的雄厚经济实力。

永和镇禅寺的茶道之风盖始于晚唐五代的资福寺(北宋大中祥符改元,乃赐额“智度”)。

资福寺创建于晚唐天复元年(901年),驻锡此寺最著名的如宝禅师系晚唐五代名僧,曾有著名语录:“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饭后三碗茶。

’”显示了“平常心即是道”的禅宗精神。

南宋吉州窑茶盏装饰的禅趣

南宋吉州窑茶盏装饰的禅趣

它使人端起茶盏之时就如同入薝卜之林,全身便感觉浸 润在佛法香味中了,可谓“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 卜之香”。这也充分证明禅僧思想与窑工技术又一次结 合在吉州窑茶盏上
。吉州窑与禅宗的密切关系还可从在川草堂收藏的一件 描金彩山水禅诗茶盏残器中略窥一二,其上书唐船子和 尚《归棹歌》禅诗:“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 归”。此外,吉州
力承办如此盛大的庆典,说明南宋净居寺作为吉州地区 的大型寺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正是在青原山浓厚的佛 教氛围和禅风的影响下,永和镇禅宗也逐渐兴盛起来。 南宋时期,永和镇
窑场周边两三公里范围内有佛教胜迹多处,包括本觉寺、 智度寺、慧灯寺、宝寿寺等著名寺院以及普济庵、圆通 堂、普光堂等兰若(佛教名词,泛指一般的佛寺),多 始建于唐五代而
和窑舒翁之女所画也。”另据《青原志略》卷十二《东 昌窑》云:“青原殿上一供佛瓶,乃永和窑舒翁所陶, 其女所画者也,白地加釉,五彩烂然,久盛水其中,不 变色味。”舒氏父
女制作的大净瓶,一直置于禅宗七祖道场的佛殿之上, 被禅僧奉为“宝瓶”,当作寺院历代传世的宝物之一, 可见其珍贵。由此亦可推想,当地寺院所用茶具、香炉 以及瓷瓶等各类器
间,僧净圆修缮智度寺使其发展达至鼎盛,又因周必大、 胡铨这样杰出的乡贤游吟期间而闻名海内。至今有遗址 保存的本觉寺也是当时重要的禅寺之一,据洪武年间谢 矩《本觉寺记》
文云:“迨宋绍兴间,殿宇完具,增置常住田三顷有 奇。……本觉之盛,当绍兴年。栖禅有屋,膳僧有田。” 由此可知,南宋绍兴年间,本觉寺兴盛一时。本觉寺禅 僧与地方文人士大
捣练配置服用能证禅境,并最终达到“得见佛性”的殊 胜境界,这应该是佛教寺院传出的方子。若茶盏中贴上 菩提叶为装饰,正可寓意茶道中蕴藏佛性与觉悟,桑叶 是最佳的替代品。

浅析禅宗文化元素在紫砂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以“禅意壶”为例

浅析禅宗文化元素在紫砂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以“禅意壶”为例
PURPLE CLAY 紫砂专题
浅析禅宗文化元素在紫砂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以“禅意壶”为例
刘惠萍
【摘 要】佛教是由印度传入的,在经过本土化的发展过程 中,形成了佛教完全中国化的产物——禅宗。禅宗文化深深 地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涉及诗歌、绘画、园林、书 法、陶艺等众多的文化领域,禅宗思想渗入到艺术设计理念 中,以潜在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具体的外在表现,形成了带有 浓厚的禅宗思维特性的艺术文化,本文以“禅意壶”为例, 浅析禅宗文化元素在紫砂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禅宗文化素是莲花。莲花, 是佛八宝(宝伞、双鱼、宝瓶、莲花、白螺、如意、宝 幢、金轮)之一,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 花即指莲花,菩萨跏趺于莲花座上普救众生;观音脚踩 莲花救苦救难,佛经中把佛教圣花称为“莲花”,把佛 国称为“莲界”,把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 印称为“莲蕖华合掌”。莲花,作为佛教的象征,原因 大致有三:第一,莲花与其他的花不同,它是一种非常 特别的花,莲花在未开之先,即已有实,暗喻真如之佛 性原来存在,不因生灭而起灭。佛本具足一切智慧与功 德圆满无碍。莲花开了,实同时显现,暗喻真如实相, 随时随地随缘显现。莲花既落,实同时圆满,暗喻幻境 妄想同时销融,我人本有之真如实相,恒沙妙智功德与 一乘妙果,全部圆满具足。第二,莲花花死根不死,来 年又发生,象征人死魂不灭,不断轮回中。第三,莲是 百花中唯一能花、果、种并存的,象征佛“法身、报 身、应身”,“三身”同驻。第四,莲花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佛与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 为生死烦恼所干扰,超脱红尘,四大皆空。佛在《妙法 莲花经》里开权显实,希望众生象莲花一样,在欲而不 纵欲。莲花代表佛祖清净的法身,庄严的报身,是佛教 艺术的重要题材,
禅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不 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以心性 论为基点,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心性升华的心性学说,是 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 教化以生活中种种事项“参禅”而得道,因此,又称佛 心宗。禅宗文化,是指以中国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所发 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文化。禅宗思想影响下的艺术,是以 禅韵思想为基韵的艺术,是通过艺术手法将禅宗文化的 元素抽象或具象表达在造型设计上,在意境和情感上有 着疗愈和悟道功能的艺术。

宋瓷的侘寂之美-南宋吉州窑文物鉴赏|吉州窑瓷器鉴定真知堂

宋瓷的侘寂之美-南宋吉州窑文物鉴赏|吉州窑瓷器鉴定真知堂

宋瓷的侘寂之美-南宋吉州窑文物鉴赏|瓷器鉴定真知堂瓷器鉴定真知堂:侘寂,自从接触到这个词语之后,就成了笔者最喜好的风格。

读书久了,自然会有自己的方向。

大富大贵,追名逐利,在人生的某一个时间段,会成为很多人的理想。

然风过无痕,当年的英雄少年,今日的中年大叔。

白发已然在鬓,静下心来,向内观看,这些年你都追逐了些什么。

侘寂这个词,来自日本。

由于喜欢这种古朴自然,不事雕琢的感觉,也刻意去搜寻和了解了它。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种禅宗的出世观念,在今天变成极为难得之思想。

灯红酒绿,歌舞升平。

夜夜笙欢,这才是现代人喜欢的事物。

所以,金碧辉煌才是今天大多数中国人追求的境界,侘寂这种遁世的美学,则只是极少数追求内心宁静者的个人偏好。

来自于日本茶道的侘寂美学,很难用千字短文来加以形容。

就像宋瓷收藏,真要从美学高度论述,恐怕能读完本篇的人都极少。

而从经济价值去谈,则很得观众认可。

其实真正的收藏家,能进到鉴赏的高度的,才是真正懂得宋瓷品位的高人。

说说吉州窑吧。

这个窑口笔者一直不敢动笔。

黑釉,粗胎近陶,褐色彩绘或贴花。

这几个词就可以概括吉州窑瓷器的特征了。

但五大名窑可以洋洋洒洒万言,而吉州瓷器却左牵右袢,究其根源,还是因为吉州瓷器是最接近侘寂风格的宋瓷。

而谈侘寂,需要很深的文化素养,否则就成了照猫画虎。

吉州窑瓷器,很不显眼。

胎不白,黄黄的。

釉基本上以黑釉为多,一种透明釉施在米黄色土胎上,怎么看都不起眼。

没见过的甚至以为这不是瓷器,而是陶器。

吉州窑碗比较多,出名的有木叶盏,剪纸贴花盏,彩绘盏。

立件以执壶为多,当时均为高档日用瓷器。

瓶类非常少。

据考证,吉州窑的彩绘瓷器,上承北宋磁州窑的白地黑花,下接元代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在南宋瓷器里独树一帜,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吉州窑位于江西吉安,这里宋时车船辐辏,极其繁华,号为三大镇之一。

世传文天祥抗蒙,过永和镇,一夜之后,窑器尽化为玉。

从此窑火不旺。

但出土文物证明,元代的吉州窑还是极为兴盛的。

宋瓷中的禅意世界

宋瓷中的禅意世界

宋瓷中的禅意世界静赏宋代的瓷器,空灵淡雅的颜色,儒雅内敛的格调,展现着其匠师的恒心与智慧。

世间广阔,但却影射于万物之中,静观宋瓷,却有了一丝禅意在心中。

禅,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

所谓“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

”什么是禅?这句疑问本身其实就是有问题的,很多的境界超脱了文字,超脱了世俗,也许禅在心中,看你能否领会。

宋定窑划花芙蓉纹花口盆五代定窑仿金银器花口小洗可以看出在向两宋过渡的五代时期,瓷器的风格已经有了一丝“禅”的意境。

天造莲花人造洗,两者为一体,是否天人也能合一?此洗五瓣菱形花口,腹部微斜,洗口流釉如泣,通体施白釉,圈足处露胎,釉质细腻洁白。

釉色纯净,白若堆雪。

北宋耀州窑小茶盏茶盏是饮茶的用具。

它的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比饭碗小,比酒杯大。

此茶盏敞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通体施青釉,釉色清淡,釉面玻璃质感强,器身可见釉水垂流痕迹,口沿下方刻旋纹一道点缀。

北宋饶州窑刻花大枕枕面如意形,边缘出檐,三端上翘,枕体内敛,壁微斜,枕体为椭圆形,雕刻有花卉纹饰绕枕体一周,通体施青釉,釉色白中闪青,积釉处青色更加明显,露胎处呈现洁白瓷土。

枕面如意开光,开光内无纹饰,围绕开光外侧雕刻有花卉纹。

纹饰雕刻凹凸有致,浅浮雕的效果。

此枕器形硕大,保存较为完整,亦为宋代饶州窑青釉瓷枕的代表之作。

宋北方青瓷香盒香盒字子母口,盖顶微拱,器物光素无纹饰,除缘口底足露黄褐色胎骨,其余全身施青釉,釉色深沉,釉面有微小开片,完全凭借釉色凸显此器物的高雅与含蓄。

宋定窑花口小盏盏花口,全器呈现花瓣状,通体施白釉,釉色莹润。

全器无纹饰,此种器形制作工艺难度高于一般圈口器形。

此种器物多见于唐代时期的金属器物,宋人模仿古人所烧制。

亦为宋人的摹古情结。

北宋定窑划花萱花纹大盌盌撇口,深弧壁,圈足,里外满釉,釉质白润。

外壁光素无纹,盌内刻画萱草纹。

胎体轻薄,纹饰构图简练,划花线条疏朗清晰。

修足工艺讲究,此碗的图案布局紧凑,碗内纹饰图案由内底延伸至内壁,更显洒脱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窑木叶特有的米黄色和清晰叶脉,这应与桑叶中富合锌、 铁、铜、锰、钙等微量元素有关。由上可知,吉州窑木 叶盏之木叶,应属桑叶无疑。至于为何吉叶能通禅”的诗句提供 了找出最终答案的线索。众所周知,吉州窑盏的主要功 能是饮茶。从唐怀海禅师制定《百丈清规》始,饮茶遂 被纳入佛门清规,
戏的代表——南宋参禅画家梁楷的减笔画有着共通的笔墨 神韵。其中一盏的梅月之上,复施一层薄薄的淡褐色釉, 呈现出一番夜色朦胧的梅月景致。这一技法,竟与梁楷 《疏柳寒鸦图
》以晕染的淡墨来烘托萧瑟冬季中雾霭的手法惊人相似。 禅宗墨戏遵循“以意为主”的创作理念,“简淡”便成 为禅僧乃至参禅士人所追寻的最高艺术境界。吉州窑这 一绘画风格的形
满禅趣的桑叶盏的烧制,最终离不开窑工的反复实践才 能成功。不过,从吉州窑三叶盏与晚唐五代漏花木叶纹 枕风格相似的情况,也不排除其同时受了唐代木叶装饰 的启发。还有一个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吉州窑单叶盏装饰的多为枯死、残 破的桑叶。这种装饰于静穆漆黑釉面上的残叶,不仅其 装饰意境极富禅趣,而且与著名的禅宗公案——“体露金 风”所蕴涵的禅
的茶汤均为乳状,不可能有自然景物的倒影,故知杨万 里所吟咏的茶,一定是煎煮的透明茶汤。盛以这样的茶 汤,图案形色各异的吉州窑茶盏才能展现其独特的风韵。 煎饮草茶方式的
流行与普及,寺院禅茶的推动功不可没。宋谢深甫《庆 元条法事类》卷二十八载:“品官蜡茶草茶各,玖品三 斤,捌品以上陆斤,僧道草茶壹斤。”可知南宋庆元年 间(1195~1
瓷器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产品,恐怕非木叶盏莫属。 木叶盏内外壁均施黑釉,按造型可分斗笠盏、束口弧壁 盏和深腹盏三种。斗笠盏腹壁斜直、口径略大,观叶楼 和杨永德伉俪有此
类收藏;束口弧壁盏腹壁较深、口径略小,观叶楼藏木 叶盏和江西上饶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赵氏墓出土木叶盏, 即属此类;深腹盏是吉州窑最为流行的器型,观叶楼即 有此类
话,那么吉州窑各式带有图案茶盏的风行,则是为适应 新兴禅茶要求茶汤透明的煎饮方式而设计。
毛笔书法 dvcf72dep
是顺应宋代斗茶风习的产物,或与当时流行的点茶法有 关。但细加考虑,却并非如此。吉州窑茶盏中,除桑叶 盏等少数为黑釉外,多数盏的内壁黑釉之上还施加了一 层棕褐色的窑变面
釉,并辅以漏花、釉绘等为饰。这类盏的色泽或装饰, 显然都不符合斗茶“茶色白,宜黑盏”的要求。而且, 吉州窑茶盏内多有形色各异的装饰,用其盛用斗茶和点 茶之乳浊状茶汤,
成,当与南宋禅宗墨戏的影响密切相关。此外,梅月题 材本身,最初也是禅宗影响下的产物,如“墨梅”便起 于禅宗内部的墨戏。在禅宗绘画中,墨梅甚为流行,以 此参禅的僧人甚多
。吉州窑瓷器中,还有一类以随性挥洒的釉彩线条,或 以手指随意弹洒形成的釉斑为装饰的黑釉盏。美国克利 夫兰艺术博物馆以及观叶楼、两庆书屋等均有此类收藏, 造型有盏、花口
界主要有桑叶和菩提叶两种观点。菩提树与桑树虽同属 桑科,两者叶片形状亦较为接近,但菩提叶细长似尾的 叶端及光滑的叶边缘与桑叶显著不同。菩提树在我国主 要分布于广东、云
南等地,江西并不适宜其生长。而吉州窑所在地江西, 南宋时为盛产蚕桑之地。另据仿烧吉州窑瓷器经验丰富 的廖光荣先生相告,经过他的多次试烧证实,只有桑叶 才能烧出南宋吉州
例外,吉州窑桑叶盏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而“能通 禅”的桑叶盏的设计,或有可能就是禅僧或参禅的士人 所为。永和镇吉州窑即处于诸多禅寺包围之中,本觉寺 更与窑场完全融为
一体。此外,窑址中还发现“本觉”“慧”“太 平”“弟子蒋子通”等寺院定烧的标本。由此可知,吉 州窑工与禅寺交往甚密,其瓷业生产极易受到禅僧需求 和审美的影响。当然,充
200年)已出现“僧道草茶”的专用称谓,说明草茶已成为 僧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从记载也可看出,蜡茶主要还 是各级官员的专享,而草茶伴随着新的煎饮方式的流行 也为各级官
员所接受。综上所考可知,南宋时,以煎饮方式为特色 的草茶,已成为寺院禅茶之主流,并逐渐被士人阶层和 大众所接纳。如果说建窑黑釉盏是因适宜团茶之斗茶、 点饮方式而流行的
吕大临家族墓地出土的铜渣斗与钵上有完整茶叶的残留, 为北方地区煎饮草茶提供了直接证据。宋室南迁后,草 茶更是盛行一时。从南宋大量歌咏煎煮草茶的诗词中可 明显感受到这一
变化。更值得注意的是,杨万里(1127~1206年)诗中有 “茶瓯影里见山光”(《寄题肖邦怀步芳园》)和“古松将 影入茶瓯”(《颜几圣招游裴园》)之句。因点饮和斗茶
并逐渐形成一套庄重的寺院茶礼。唐末五代,“饭后三 碗茶”已成为吉州禅寺普遍流行的“和尚家风”。宋代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二载僧人问吉州资福如宝 禅师:“如何是和
尚家风?”师日:“饭后三碗茶。”茶与禅的关系已达到 “茶禅一味”的境界。至南宋时,禅茶在整个社会的渗 透与普及极大地提高了禅茶文化的美学境界,茶器美学 品格的提升也不
收藏。木叶盏按装饰可分三叶盏和单叶盏两类。日本私 人藏吉州窑瓷器中有一件特殊的三叶盏,其盏心木叶旁, 竟装饰一条栩栩如生的蚕。盏中木叶边缘有锯齿,木叶 一侧有明显裂痕
,具典型幼树桑叶特征。类似的盏,瑞士Baur艺术馆和 美国芝加哥美术馆也有收藏。吉州窑单叶盏,木叶的形 态或舒展、或卷曲、或折叠,极尽变化之能事。关于木 叶之种类,学
新园先生相告,净居寺出土的蘑葡纹盏由寺中严首和尚 提供。百丈寺与蘑葡纹盏残片伴出的瓷片中有墨书“众 寮”,可知出土瓷片之地为“众僧依止之寮舍也”。这 些都是禅宗文化影
响吉州窑瓷器生产的重要证据。釉绘与禅宗墨戏观叶楼 藏品中,有两件釉绘梅梢月纹黑釉盏。两盏之梅月,虽 逸笔草草,却颇具朴拙传神之妙,呈现出一幅超凡脱俗 的意境,与禅宗墨
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 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 注上,遂为草茶第一。”据滕军女士对北宋沈括《本朝 茶法》嘉祜六年(
1061年)榷茶统计的考察发现,几乎当年所有产茶区都有 草茶生产。随着草茶的普及,饮茶方式也有所改变,北 宋已有将草茶直接煎饮的方式。而且,近年陕西蓝田北 宋金石学家
禅趣;而率性十足的釉斑,也与禅宗审美生动活泼的气 韵颇为相投。值得注意的是,在川草堂收藏一件吉州窑 黑釉描金山水诗文碗残器,以描金绘山水、明月,内壁 书唐船子和尚德诚
禅师(820~858年)《归棹歌》“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 载月明归”之句,这是禅宗影响吉州窑装饰的又一重要 证据。禅茶之盏以往学界普遍认为,吉州窑茶盏的大量 生产,
理也颇为相合。公案载,有僧问云门禅师:“树凋叶落 时如何?”云门曰:“体露金风”(《五灯会元》卷十五)。 本则公案借“树凋叶落”,暗喻妄念、烦恼已断的清纯 心境。而“
体露金风”,则好比历经苦行的禅者,在脱却身心的一 切烦恼妄想之后,进入真空无我的“身心脱落”之境。 由此看来,吉州窑盏上看似残破的桑叶,其中却蕴涵着 深刻的禅理。宋白
茶盏中的图案便显得有些多余。从目前掌握的证据来看, 吉州窑盏心带有图案茶盏的流行,应与草茶在江南禅寺 和民间的普及,以及由此带来的饮茶方式的改变有关。 草茶早在北宋时
期的江浙、江西就已盛行。欧阳修(1007-1073年)《归田 录》云:“蜡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 日注为第一。自景祐(1034~1 038年)以后,
禅宗对吉州窑存在影响的观点,最早是蒋玄怡先生提出 来的。欧阳希君也指出吉州窑木叶盏与禅茶一道有关。 在向刘新园先生的多次讨教中,他也反复强调禅宗与吉 州窑的关系。禅宗
对唐宋以来的文学、书画以及哲学等领域有着广泛而深 刻的影响,早已引起海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那么,禅 宗是否对中国古陶瓷产生过影响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进 一步深入思思考
杨法顺禅师“金风体露复何言?大道从来绝变迁。一叶飘 空天似水,临川人唤渡头船”一诗,给了本则公案一个 绝佳的注解。其中“一叶飘空天似水”一句,颇能契合 吉州窑桑叶盏盛
满茶水后倒映天空给人的视觉感受。花中禅友——葡萄吉 州窑瓷器中,有一类人们习称的剪纸漏花梅花纹盏。此 类盏外壁多施黑釉,造型分斗笠盏和弧壁盏两种。日本 东京国立博物馆
瓶、罐、三足炉等。此类装饰手法在唐代花瓷上已有应 用,其在吉州窑茶盏上的再度流行,应与当地深厚的禅 宗文化传统有关。禅宗以“无所矫饰,浑然天成”为至 高境界,这一观念
已广泛融入唐宋以来的寺庙建筑、园林、诗词、书画艺 术之中,与禅僧生活关系至为密切的茶盏,更易受其影 响。吉州窑随性挥洒的釉彩线条,与梁楷简笔人物画中 的线条有着共通的
的课题。众所周知,江西是禅宗五宗七派的共同发源地, 禅宗文化已成为江西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因。宋代江西文 学的空前繁荣,就与士大夫普遍流行的禅悦之风密切相 关。不仅如此,
禅宗的影响还渗透到了手工业领域,众多禅宗寺庙包围 之中的江西吉州窑便是典型一例。宋代的江西,吉州境 内禅宗寺庙最多,其中庐陵29座、泰和25座。蕴涵禅理 的桑叶吉州窑
通鼻观,应悟佛根源”一诗,更将其直呼为“禅友”。 南宋诗人董嗣果《栀子花》中又有“芳林园里谁曾赏, 蘑卜坊中自可禅。明艳倚娇攒六出,净香乘烈袅孤妍” 之句,诗中不仅点
明栀子花即“明艳倚娇攒六出”的蘑葡,而且同样可看 出蘑葡与禅的密切关系。尤其重要的是,与吉州窑隔江 相望的净居寺及“禅林清规”发祥地百丈寺,均出土了 蘑葡盏残片。据刘
。新疆阿斯塔纳墓葬中至少见有两种类型的缬染蘑葡绢。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大傩图》中人物衣饰上也有蘑 葡图案。唐宋以来蘑葡纹的流行,均与禅宗的影响有关。 从唐王维《六
祖慧能禅师碑铭》“林是旃檀,更无杂树。花惟蘑卜,不 嗅余香”可知,蘑葡在禅林中的地位之高。南宋王十朋 (1112~1171年)《蘑萄》“禅友何时到,远从毗舍园,妙 香
和杨永德伉俪均有此类收藏。刘新园先生认为,此类盏 中所谓“梅花”,实为花中禅友——蘑葡(卜)。蘑葡,原 产印度,释迦牟尼成道时,其背后即有此花。宋人所称 之蘑葡,已非
印度所产,而是中国化的蘑葡,又称栀子花,花瓣六出, 与五瓣梅花明显不同。吉州窑蘑葡装饰尚有海外所见梅 瓶、罐等器类。类似吉州窑盏的蘑葡装饰,最早见于唐 代缬染印花绢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