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决定了你在爱情中的表现-再谈“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s)
心理学:依恋模式与恋爱的关系

心理学:依恋模式与恋爱的关系依恋模式与恋爱的关系启明按:算是科普下了,关于依恋模式和恋爱关系的文章。
全文如下:理学家Hazan 和 Shaver在美国Los Angeles News上刊登了一个心理测验,其中包括以下三个被认为是这个心理测验中最重要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事实上描述了三种人际关系的状态,被测验者需要回答哪一种状态与他们平时生活中的情况最为接近。
现在,你需要仔细地阅读这三个问题的描述,然后再为自己选定一个最合适自己的A、B、C类型:A.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任他们,或者让他们信任,这真是世界上最开心的事情了,我不担心会被抛弃,因为这很少(或几乎不)会发生,我也不害怕别人亲近我,我觉得那是他们信任我、依赖我的表示。
B.与别人接触有时会让我觉得不安,因为我很难完全相信别人,更不用说去依靠他们了。
如果有人对我很亲近,我就会很紧张,手足无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来回报他们的亲近。
有时,甚至是爱侣想让我表现得更亲近一点,也会让我感觉有些不自在。
C.我很想让别人亲近我,与我没有任何距离地交流,但我想,他们似乎很不情愿这么做。
我经常担心我的同伴并不是真的爱我、喜欢我,想和我在一起,我也常常怀疑他们想离开我,不愿意和我在一起。
我真的想和他们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也让我觉得痛苦。
上述的三段描述大体概括了人际关系的三种典型状况,也许你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时候,会发现,你并不是完全的A类型,也不是完整的B类型,你看起来更像是C类型,但有的时候你也似乎带了一些B类型的影子。
在大多数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其实一直在使用着某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模式。
Hazan 和 Shaver将这三种类型的命名为:A.安全依恋型B.回避型C.焦虑——矛盾型Hazan 和Shaver的心理测验取样有欠科学性,在一个严肃的统计学家眼里,这仅仅只能是一次无伤大雅的娱乐测验,但接下来的结果却让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这个测验的答案给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暗示:在所有参加测验的人群中,有56%的成人承认他们在与人交往中更多的是A类型的状态,也就是说,他们属于安全依恋型;而25%的成人认为他们在与人接触时,比较适应B类型的交往,是回避型的状态;19%的人认为他们是C类型的,因为他们总处于拥有最亲密的关系和失去亲密关系之间的两难地带,患得患失之感充满了矛盾和焦虑。
心理学解析恋爱心理

心理学解析恋爱心理恋爱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也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美好感受。
然而,恋爱心理却常常充满了复杂性和困惑。
为了更好地理解恋爱心理,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解析。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恋爱心理的形成原因、特征和应对方式,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应对恋爱中的心理问题。
一、恋爱心理的形成原因恋爱心理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原因:1.生理因素:人类的生理构造决定了他们对异性的吸引力。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性激素水平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到恋爱心理的形成。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的恋爱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习俗等都会对个体的恋爱观念和心理产生塑造作用。
3.心理需求:人类天生渴望和他人建立情感连接,满足情感需求是恋爱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人们得以获得情感支持、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恋爱心理的特征恋爱心理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浪漫幻想:在恋爱初期,人们常常对对方产生浪漫幻想,将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对方身上。
这种浪漫幻想能够增加恋爱的甜蜜感,但也容易与现实产生冲突。
2.依恋需求:恋爱关系中的依恋需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个体对于亲密关系的渴望和对伴侣的依赖是恋爱心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3.焦虑和不安:恋爱关系中常常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焦虑和不安。
担心失去对方、受到伤害或被背叛等恐惧是恋爱心理中常见的情绪体验。
4.情绪波动:恋爱关系中的情绪常常出现起伏不定的情况。
由于个体对恋爱关系的重视以及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情绪体验往往会有剧烈的波动。
三、恋爱心理的应对方式面对恋爱心理中的困惑和问题,个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应对方式:1.沟通与理解:恋爱关系中有效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双方应该坦诚地表达彼此的需求和担忧,促进理解和包容,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2.自我认知与调适:个体应该关注自身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认识自己的情感模式并进行调适。
依恋在恋爱关系中的作用

依恋在恋爱关系中的作用恋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而依恋则是恋爱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依恋是指人们在恋爱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依赖和依附的心理状态。
在恋爱关系中,依恋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着恋爱关系的发展和稳定,也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依恋情结的形成和作用依恋情结是在人们的童年时期形成的一种情感模式。
它源于人们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关系,是通过与亲密的初始关系中的依赖、保护和安全感的经验而形成的。
在恋爱关系中,依恋情结会影响个体对伴侣的依赖和信任程度,同时也会影响个体的焦虑和安全感。
安全型依恋的作用在恋爱关系中,安全型依恋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对伴侣有较强的依赖和信任,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得到伴侣的支持和关爱,也相信伴侣对他们的感受和需求会给予关注和回应。
这种安全感有助于维持恋爱关系的稳定和亲密,也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不安全型依恋的作用与安全型依恋相对,不安全型依恋在恋爱关系中可能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不安全型依恋包括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通常对伴侣有过度的依赖和焦虑,他们害怕受伤害和被遗弃,需要持续的确认和安慰。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则对亲密关系持保留态度,他们倾向于避免亲密接触和情感表达。
不安全型依恋在恋爱关系中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可能会对伴侣过度依赖,导致对方感到压力和负担,也可能因为自身的焦虑动作而误解伴侣的意图和行为。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可能会对伴侣的需求和感受缺乏关注和支持,导致亲密关系的疏离和冲突。
如何构建健康的依恋关系在恋爱关系中,构建健康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个体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和需求,更好地理解自己在恋爱中的行为和情感反应。
其次,沟通和接纳是构建健康依恋关系的基础。
个体可以积极地与伴侣交流自己的情感需求,互相理解和支持,建立起共同的信任和依赖。
此外,建立稳定和安全的亲密关系需要时间和努力,个体可以通过共同经历和积极的互动来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心理学科普如何理解爱情中的依恋需求

心理学科普如何理解爱情中的依恋需求爱情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依恋需求更是情感交织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科普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爱情中的依恋需求,并从中获得更健康、稳定的关系。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爱情中的依恋需求,探讨其原因、种类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依恋需求的概念及重要性依恋需求是指个体在情感上依附、依赖他人,并得到他人支持与安慰的内心需求。
依恋需求的形成和满足是我们追求爱情的重要动因。
它源于我们与早年主要照顾者的互动经验,这种早期亲密关系对于个体后续的人际交往和爱情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
依恋需求的满足在爱情关系中至关重要。
当我们能够感受到伴侣的陪伴、支持和安全感时,我们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相反,如果依恋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我们可能会感到焦虑、孤独甚至恐慌,这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二、依恋需求的种类及特点根据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我们可以将依恋需求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等四种类型。
1.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指个体对于爱情中的依恋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他们能够建立起稳定、互信的关系。
这种类型的人通常对自己和伴侣都有积极的认知,并能够平衡个体与关系之间的需求。
2.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是指个体对于爱情中的亲密需求存在一定的回避和冷漠。
这种类型的人可能会对依赖感和亲密性产生抵触,害怕被过度接近,对于关系的投入也相对较低。
3.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是指个体对于爱情中的依恋需求存在着强烈的焦虑和不安感,他们往往过度依赖伴侣,并对于伴侣的关注和回应非常敏感。
这种类型的人常常担心失去伴侣,需要持续的安抚和确认。
4. 恐惧型依恋:恐惧型依恋是指个体对于爱情中的依恋需求存在着极度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这种类型的人可能有着早年亲密关系的负面经验,对于建立亲密关系持有怀疑和害怕的态度。
依恋需求的种类不同,对个体和关系的影响也会有所区别。
理解自己和伴侣的依恋类型,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彼此的需求,增进关系的稳定和幸福。
幸福爱情系列亲密关系中的四种依恋风格全解析

幸福爱情系列亲密关系中的四种依恋风格全解析他怎么好几天都没跟我联系?会不会和别人好上了?我要不要给他发个微信?可是凭什么他就不能主动联系?要不我找他朋友问问?......”恋爱中的你遇到过类似状况吗?经常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正是焦虑倾向者的常见心理。
本文我们就了解一下亲密关系中的四种依恋风格,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以及每种风格的特点和调整方法是什么。
一、依恋类型依恋(attachment)这个概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来的,原本用来解释婴儿与养育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1978年,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Secure)、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回避型(Avoidant)。
安全型依恋: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总是及时回应的话,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表现得更爱笑,不拘谨,容易交往。
面对新环境勇于探索,并会寻求养育者的支持。
焦虑-矛盾型依恋: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是否回应是不确定的,婴儿会努力找寻,表现得更容易紧张和过度依赖。
面对新环境大哭大闹,不敢面对。
回避型依恋: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总不回应,态度冷漠,婴儿会陷入抑郁,表现得充满怀疑,无法信任他人。
害怕也不会向养育者求助或寻找安慰。
后来研究者发现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也有类似表现,且与幼儿时期的依恋模式基本一致。
到1990 年,人际关系专家巴塞洛缪(Bartholomew)在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的基础上,提出成年人的四种依恋类型。
这四种依恋类型是根据两个维度的变化区分出来的。
一个维度是“回避”,一个维度是“焦虑”。
高回避者与人亲密时容易感到不安,低回避者与人亲密时感觉轻松。
高焦虑者害怕爱人不关注自己,或因为自己不够好而离开,低焦虑者则不担心这些。
两个维度高低组合出来的四种依恋风格是:安全型(Secure)、痴迷型(Preoccupied)、疏离型(Dismissing-Avoidant)、恐惧型(Fearful-Avoidant)。
爱情中的依赖与独立如何把握

爱情中的依赖与独立如何把握在爱情的世界里,依赖与独立就像是天平的两端,如何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是每对情侣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依赖,在爱情中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当我们陷入爱情,会渴望与对方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会在遇到困难时希望得到对方的支持和安慰。
这种依赖并非是软弱的表现,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对方的信任和亲近感。
比如,在工作压力巨大的一天后,回到家能靠在爱人的肩膀上倾诉,感受那份理解和包容,这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又或者在生病时,依赖对方的照顾,体会那种被关心的温暖。
适度的依赖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让双方感受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重要性。
然而,如果依赖过度,就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当一个人完全依赖对方来决定自己的喜怒哀乐,失去了自我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就容易变得患得患失。
过度依赖的一方可能会时刻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稍有风吹草动就疑神疑鬼,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漩涡。
比如,总是等着对方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久而久之,可能会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
而且,一旦这段感情出现问题,过度依赖的那一方往往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因为他们的整个世界仿佛都围绕着对方而转,失去了对方就感觉失去了一切。
独立,在爱情中同样不可或缺。
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生活,意味着能够自主地做出决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事业追求和社交圈子。
一个独立的人在爱情中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因为爱情而失去自我。
比如,有自己热爱的工作,能够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
有自己的朋友,能够在爱人不在身边的时候也能过得充实和快乐。
独立的人在爱情中更有魅力,因为他们散发着自信和自主的光芒。
但独立并不意味着完全与对方隔绝,各自为政。
如果在爱情中过于强调独立,凡事都自己扛,不愿意与对方分享和共同承担,那么爱情就会失去其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意义。
比如,遇到重大的困难和决策时,完全不考虑对方的意见,独自去面对,这样可能会让对方觉得自己不被需要,从而产生距离感和隔阂。
决定你在恋爱中表现的到底是什么

决定你在恋爱中表现的到底是什么不是长相,也不是性格,更不是收入,而是依恋类型。
前男友说你太黏人,前女友说你太冷淡。
总是被骂不懂什么叫爱。
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你在恋爱中的表现呢?答案是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
题注:恋爱心理学是翟成蹊老师推出的一门免费在线开放课程。
围绕恋爱的四个过程——相识、相知、相处和相离中常见问题,解读影响恋爱关系的心理因素,提升恋爱幸福感。
说到依恋类型,还是得从婴儿时期说起。
因为,对成人依恋(adult attachment)的研究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在婴儿时期,造成我们和父母之间紧密的情绪联系的心理系统,也在成人时期的亲密关系中发挥作用。
早期依恋理论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采用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测验,第一次对婴儿的依恋类型做出了分类,她发现了三种依恋类型:1. 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大约有60%的婴儿在父母离开时觉得不开心,等父母一回来就开始找父母,并顺利地被父母安抚,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安全型(secure)。
2. 焦虑—矛盾型依恋(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另外,有20%的孩子,当父母离开时会表现得极度抓狂、崩溃,而当父母回来时,却不愿意立刻投入父母的怀抱,表现出一方面想要得到父母安抚,另一方面又想惩罚父母的离开的矛盾表现,这些孩子被叫作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3. 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最后20%的孩子,当父母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现出不高兴或有压力,当父母回来时,他们会主动回避和父母的接触,有的会把注意力转向玩地面上的小东西。
这些孩子被叫作回避型(avoidant)。
成人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到了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发现,成人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也会表现出类似的反应方式,不过成人的依恋类型更为复杂,研究者倾向于把成人的依恋类型看成是区间,而不是绝对的分类,可以用下面这张图来说明这个问题成人依恋类型分布在成人的依恋模式中,和亲密关系相关的“焦虑感”和“回避感”是两个关键的因素。
深深依恋一个人的原因(深恋感)

一、生物学角度
人类的爱情和深深依恋是与我们的生物学有关的。
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我们的身体会分泌出多巴胺、催产素和氧合血红蛋白等荷尔蒙,这些荷尔蒙能够刺激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感到愉悦和满足。
这种生物学反应会让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渴望更多的接触和亲密关系。
二、心理学角度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会深深依恋一个人,是因为他们在这个人身上找到了自己缺失的东西。
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深深依恋他/她的伴侣。
此外,依恋也可能是由于童年时的经历或家庭环境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导致这个人在成年后需要依赖某个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三、社会学角度
社会学家认为,我们的依恋行为也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影响的。
社会环境中的认知和价值观会影响我们选择伴侣的标准和方式。
例如,一些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符合家庭期望的伴侣,这些期望可能包括经济稳定、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
四、个人经验角度
每个人的依恋方式都是独特的,这取决于他们的个人经验和情感历程。
一些人可能会因为他们的伴侣能够带给他们安慰和支持,而深深依恋对方。
另一些人则可能会因为他们的伴侣是他们的第一次爱情,而对他们产生深深的依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什么决定了你恋爱中的表现?|再谈“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s)”说到依恋类型,还是得从婴儿时期说起。
因为,对成人依恋(adult attachment)的研究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在婴儿时期,造成我们和父母之间紧密的情绪联系的心理系统,也在成人时期的亲密关系中发挥作用。
依恋类型在“婴儿-父母”间已经出现最早提出依恋理论的人叫John Bowlby,他是一个英国的精神分析师。
那时的依恋理论是用来理解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的。
他发现,哺乳动物的幼崽自身没有存活能力,而那些成功获得父母关注的幼崽则比较有机会获得照顾,最终存活下来,所以,幼崽会通过哭泣、尖叫、纠缠等方式,来拒绝和父母的分离——我们人类也是如此。
“害怕与父母分离、害怕被父母抛弃”,是进化造成的人类的天性。
他指出,依恋理论的核心是在问这样一个问题,“被依恋的那个人是不是在自己身边的,容易找到的,对自己充满注意力的?Is the attachment figure nearby, accessible, and attentive?”如果父母是在婴儿身边的、有回应的、给孩子注意力的,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这种婴儿会比较不拘谨、爱笑、容易和其他人交往;如果父母并非如此,则婴儿会开始用各种行为试图找回自己的父母;如果无论如何父母都不再回来,婴儿就会陷入抑郁和绝望。
后来,一个叫作Mary Ainsworth的人第一次对婴儿的依恋类型做出了分类。
她做了一个实验,让12个月大的婴儿和他们的父母分开,继而重聚。
结果显示:大约有60%的婴儿在父母离开时觉得不开心,等父母一回来就开始找父母,并顺利地被父母安抚,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安全型(secure)。
另外,有20%的孩子,当父母离开时会表现得极度抓狂、崩溃,而当父母回来时,却不愿意立刻投入父母的怀抱,表现出一方面想要得到父母安抚,另一方面又想惩罚父母的离开的矛盾表现,这些孩子被叫作焦虑-反抗型(anxious-resistant)。
最后20%的孩子,当父母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现出不高兴或有压力,当父母回来时,他们会主动回避和父母的接触,有的会把注意力转向玩地面上的小东西。
这些孩子被叫作回避型(avoidant)。
这个研究同时也发现,安全型的孩子的父母,普遍比较注意回应孩子的需要,而另外40%的孩子的父母,则对孩子的需求不太敏感,或者对孩子的回应无法一以贯之,并时不时会拒绝孩子的需求。
正是这个实验,证明了父母的抚养方式与孩子依恋类型之间的关系。
成人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1987年,Hazan 和Shaver第一次把上述婴儿-父母的依恋类型理论放到成人的恋情关系(romantic relationships)语境中研究。
他们认为,成人的恋情关系的本质也是一种依恋,它们与“婴儿-父母”之间的依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相似:都会因为另一方在身边,并及时回应自己而感到安全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很紧密,都有身体上的接触当无法“联系”到对方时,都会觉得不安全都会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新发现都会喜欢对方的长相,相互迷恋,为对方专注都会有一些"baby talk":用孩子的方式对话他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卷,来测量成人是哪一种依恋类型:A. 和其他人靠近让我觉得不舒服;让我完全信任他们很难,我也不能允许自己依赖他们。
当任何人离我太近的时候,我都会紧张。
而通常情况下,别人都希望我能比“让我感到舒服的距离”更贴近他们,他们希望我能和他们更亲密。
B. 让我和别人亲近相对来说还挺容易。
我愿意依赖别人,也愿意被人依赖。
我不担心自己会被抛弃,也不害怕别人离我太近。
C. 我发现其他人往往不愿意像我希望的那样,和我那么亲近。
我经常担心我的伴侣不是真的爱我,不是真的想和我呆在一起。
我希望和我的伴侣非常紧密,但有时这反而就把别人吓跑。
结果显示,和“婴儿-父母”依恋类似,有60%的人属于安全型,20%属于“焦虑-抵抗”型,20%属于回避型。
不过,从1998年发布的两个研究以来,人们倾向于把依恋类型看成是区间,而不是绝对的分类,可以用一张图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人的依恋模式中,和亲密关系相关的“焦虑感”和“回避感”是两个关键的因素。
焦虑感高的人,会倾向于担心自己的伴侣“是不是还在那里、是不是及时地回应自己、是不是给予自己足够的注意力”等问题。
而回避感高的人,则不太愿意和别人过分亲近。
所以我们看到,这两个变量把依恋类型分成了四个区间。
(在这里,也回答后台一些很严谨的小朋友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在一些文章中说的依恋类型有三种,而另一些文章中有四种的原因,因为从这里开始出现了四个区间。
)从上图可以看到:焦虑感和回避感都低的人,是安全型(Secure);焦虑感高、回避感低的人,是痴迷型(Preoccupied);焦虑感低、回避感高的人,是疏离型(Dismissing-Avoidant);焦虑感和回避感都高的人,是恐惧型(Fearful-Avoidant)。
这张图同时也说明了,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和回避感,每个人依恋类型的程度和表现都各不相同。
这四种依恋类型并不是一个绝对、统一的分类。
依恋类型对我们的影响研究已经证明,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和成人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具有沿袭性。
同时,更多的新研究正在证明,成人亲密关系中两个人依恋的方式,和“婴儿-父母”之间的依恋也有高度的类似。
比如说,很多在机场分别的恋人,都会表达出高出平时的亲密行为,这和孩子与父母分别是一样的。
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因而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影响(1)择偶通常来说,在挑选长期关系的伴侣时,我们会认为那些“及时给予我们回应”、“给我们很多注意力”、“温暖”、“对我们的需求敏感”的约会对象是更合适和有吸引力的,这和孩子们在父母身上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一样的。
但是,1997年的另外一个研究证明,不是所有的成年人都会选择安全型的人作为伴侣。
我们往往会选择这样的人:这些人能够再一次确认我们已存在的、对亲密关系的信念。
熟悉感(Familiarity)是一个理解我们每个人亲密关系模式的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寻求我们已经熟悉的依恋模式。
在婴儿时期因为父母的照顾方式培养出不安全的依恋类型的人,总是会下意识地找到那些会让他们重复体验不安全依恋感觉的人。
所以,糟糕的恋爱经历往往会一再重复。
(2)安全感在婴儿期,安全型的婴儿往往是适应性最好的,他们有一定的自我恢复与调节能力,和同伴相处很好,也很容易受到喜爱。
一项1994年的研究显示,安全型的成年人在长大后最容易对恋爱关系感到满意,恋爱关系也往往持续更长的时间,彼此信任,彼此承诺,互相依赖。
1997年的另一项研究显示,他们更有可能把伴侣作为安全感的基础,以此为退路去探索世界。
与之相应的,1992年的研究显示,安全型的人,更倾向于在压力大的时候向伴侣求助,也更愿意在对方有压力时提供支持。
而不安全型的人,则容易担忧/怀疑对方的行为。
这种担忧常常会激化矛盾,而不是缓解他们的不安全感,这在一项1996年的研究中得到了证明。
(3)回避型(疏离、恐惧)是一种防御机制在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婴儿与父母分离”的实验中,我们看到,回避型的孩子在父母离开时,并不会表现出不高兴或者有压力。
然而,对这些婴儿的心率及与压力相关的荷尔蒙水平测试却显示出,这些孩子并不是真的感受不到压力,而是一种防御机制隐藏了他们的压力感。
表现出冷酷和不在意,就是这样一种防御机制。
在一项针对成人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回避感”高的人做了实验,让他们假设双亲过世,并就此进行讨论。
对这些人皮肤的测试显示,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会感到焦虑和压力。
而当研究者让这些人压抑自己的这种压力感时,疏离型(高回避感、低焦虑感)的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减少自己的心理压力反应,不把注意力放在与依恋相关的想法上。
而恐惧型(高回避感、高焦虑感)的人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疏离型的人,心理防御机制是很强的。
如何改变依恋类型?最后,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一个人一生的依恋类型是稳定不变的么?并不是。
我们已有的依恋模式,会不断被新的经验一点点地更新和改写;有时候甚至会被完全“重写”。
但通常情况下,我们最初的依恋模式或多或少还是会在整个一生中都对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和思维产生影响。
大多数人在不接受长期心理治疗的情况下,其实并不会改变他们的依恋模式,但你的确还是可能通过不同的经历和有意识的努力,或多或少地变得更加安全。
最可能帮你改变不安全依恋模式的途径是:找一个安全依恋类型的伴侣。
对于本身不是安全依恋类型的你来说,一开始,你很难觉得安全的人会吸引你。
但如果你真的希望变得更加安全,拥有更幸福的人生,你就要有意识地付出努力,去多和安全的人接触,多给对方一些时间,也尽力打开自己的心。
此外,还有以下这些方法可能对你有帮助:理解你自己的羞耻感,提升自尊——即让自己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被尊重、被珍惜的。
这可以帮助你客观看待伴侣的行为,不会对对方任何的一个小行为都十分敏感。
学着变坚定,对于你自己的需求,不要妥协,要求对方满足。
学着识别出、看重、并坚定地表达出你的情感需要。
勇于冒风险,不要在感情中“玩心计”,不要尝试“操纵”对方,直接、坦诚。
练习接纳你自己、也接纳他人,不要过于挑剔自己与别人的错误和不足。
当矛盾发生时,不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反应,而是学着去处理和应对。
学会从“我们”出发去看问题,而不是“我”。
痴迷型的人还要注意,不要过快投入一段感情。
简而言之,痴迷型的人需要学会对自己更负责任,而疏离/恐惧的人需要学会对伴侣更负责。
这就能够带来更健康、更独立的关系,而不是一方过于依赖,或者看似独立的虚假的自给自足感。
疏离/恐惧型的人相比痴迷型的人,更难自行改变,他们通常没有改变的动力,会有很多自我合理化的理由,例如,觉得自己现在过得很好。
选择这样的人作为伴侣,如果真的想要走的很远,可能就要接受:你可能永远无法拥有一段正常的感情。
你要给对方很多的空间,同时要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信任、信念,因为往往对方不会帮助你做这些。
你可以尝试的是,要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行为表现是因为害怕受伤害;同时让他们意识到的确存在他们可以信任的人,比如你。
一旦他们开始意识到,他们也就会开始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