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谈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单辽宋夏金元——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演变之课时1:版图变化——从局部统一向大统一的转变

“幅员”之大——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民族”之大——从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 “文明”之大——从碰撞交融到多元一体
课后任务:
从版图变化的角度,谈谈你对“大中国”这一概念的理解。
教学阐释
流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说
说
说
说
说
说
教
学
学
重
教
教
学
情
习
点
学
学
依
分
目
难
策
评
据
析
课堂教学
辽宋夏金元——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演变
第1课时 版图变化——从政权并立向大统一的转变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
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政权的影响,中国在变成了“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一是“地域”(版图)上的“大中国”——即今天中国版图的由来和 日益形成; 二是“民族交融”方面的“大中国”,亦即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 的现状之由来。
学习目标
1、结合学者观点与教师引导,能够准确理解重构的单元核心概 念,把握本单元的基本结构,基本领会教师的设计意图。 2、利用本单元主要时间轴与历史地图,准确理解辽宋夏金元等 朝代的时空特点,在时空的延展中建构相互关联。 3、认真思考相关问题,把握时空信息背后的历史本质,特别是 能够准确理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大一统版图以及中国历史走 向“大中国”中的重要贡献。
几点认识:
不同民族各具特色,交融共生 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混居,民族交融加强 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草原游牧文明与汉地农耕文明并存发展
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联合的大一统王朝,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
1. 政治体制:元朝采用了类似宋代的地方制度,将中国分为十三个省,并开始实行跨省派遣官员的制度,这种制度使得中国的政治体制更加统一,从而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统一语言:元朝实行书面语言统一的政策,将满文作为官方语言,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实行普通话统一的朝代,这样不但促进了汉语的传播,也让各地民众都能够懂得官方文件,从而使得中国文化更加统一。
3. 元朝在文学上的繁荣:元朝出版了许多文学作品,如《元史》、《元明联书》、《洪武宝典》等,其中许多作品都被誉为“文学经典”,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也使得中国文化更加繁荣。
4. 文化交流:元朝的建立打开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得元朝文化吸收了许多西方文化的元素,而西方也受益于中国的文化,这种交流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
辽夏金元的统治(高中历时教学设计PDF)

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元代壁画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
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政权的影响,中国在变成了“大中国”。
元朝之后,“大中国”变成了常态。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从唐到元,中国如何实现由小到大的转变?在此过程中,辽金等少数民族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 10 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幅员”之大——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大中国二、“文明”之大——从碰撞交融到多元一体三、“民族”之大——从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大中国”即一个能为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提供多样性发展空间的“多民族之巨大中国”。
——姚大力辽西夏金元西夏梳理归纳:结合教材补全政权更迭的地图及时间轴,归纳历史发展趋势。
契丹国建立定都上京1260年兴建大都西夏建立金建立金灭辽蒙古建立蒙古灭西夏元建立蒙古灭金南宋灭亡结束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1153年迁都燕京一、“幅员”之大——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我元四极之远,载籍之所未闻,振古之所未属。
——许有壬《大元一统志序》识图:找出元代疆域的“四极”,与唐代相比,元代幅员有哪些变化?北临北海Array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元代的幅员奠定明清乃至现代中国版图之基础。
奠定“大中国”之地理基础,提供多元文明的发展空间。
思考:从“幅员”的角度分析元代统一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政权制度建设核心特征辽西夏(一)碰撞交融——辽夏金的二元体制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教材,梳理辽夏金的制度建设的相关情况。
•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辽国官制,分北、南院。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有辽始大,设制尤密。
从宋朝灭亡开始,元朝断了中华文明,亡了中华大地的天下

从宋朝灭亡开始,元朝断了中华文明,亡了中华大地的天下
首先读者们要分清楚一个概念,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亡国就是国家灭了,但是民族之魂还在,国家的精神文化依然存在,而亡天下就是什么都没有了,国家,民族被蹂躏,文化被践踏。
早在11—13世纪的宋王朝,其实已经有了近代化的影子,那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国的近代化转型依然那么艰难?就让小编来给慢慢分析。
宋朝灭亡后,元朝统一了中国,它使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强行逆转退后,而且还为后来的明朝提供了一种错误的方向,使一种所谓的草原制度大行其道。
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点:本来宋朝已经建立了“天下为公”的政治自觉,这是一种超越时代的觉悟,但是元朝又将征服的土地,财富实行了私产制,并且推行了贵族的分封制,这无疑是一种在政治觉悟上的倒退。
第二点就是宋朝的君臣之间乃是一种公共公平的状态,相当于现在的几乎各个职业平等的关系,入元之后,君臣之间又变成了奴仆关系,许多大臣甚至需要入朝服役,可谓是职业关系上的退后。
第三点就是宋朝每个人都有职业的自由选择权,而元朝就要强制性的规定各个职业,职业一经确定,就不能更改,并且代代相传,承担各自职业的赋役,可谓是让经济又开始了退后。
可以这么说,宋朝的灭亡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灭亡,更是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用古时候的话来讲叫做“亡天下”而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中华文明的中断”。
元朝的建立,反而是中华文明受到了重大的伤害。
人教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题

我们需要做哪些题,做多少题。
试题训练法是巩固学习成果的有效方法,是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但是盲目地做大量的习题而不去深入思考,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可能把自己搞糊涂。那么,哪些习题值得一做呢?
A. 崇尚武力控制
B. 促进民族交融
C. 认同汉族文化
D. 避免政治斗争
15.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
A. 有利于印证北朝民间货币的使用情况B. 表明中欧之间的交流始于南北朝
C. 证明《隋书•食货志》的内容皆为信史D. 可印证当时中西贸易的繁盛
14.《魏书》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上文表明推动孝文帝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C. 三教融合趋势加强D. 佛教思想成 社会主流
20.下表反映的是唐代文艺领域呈现的新现象。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
现象一
元(稹)白(居易)浅俗的诗歌风靡朝野内外
现象二
散文以散化骈,接近口语,易懂实用。
现象三
大量表现城市生活而迎合市民心理的传奇和词崛起。
现象四
骈文俗讲、绝句和词为伶伎、僧俗广泛演唱。
A.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秦的统一B. 先进制度是秦统一的关键
C. 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D. 商鞅变法废除了野蛮奴隶制
8.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相比
元朝的政治制度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元朝的政治制度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而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当时是十分特殊的,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元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展开探讨。
一、元朝政治制度的特殊性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当时是独特的,它有一些特殊的规定和制度。
首先,元朝的皇帝不仅是一个君主,而且是一个军队的将领。
汉代以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一直是将君主和军队分开的,但是在元朝,这种传统的政治制度被打破了。
元朝的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不仅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而且是军队的统帅和最高将领。
其次,元朝的政治制度强调了单位制和地方制。
单位制是指把国家按照不同的职能划分为不同的单位,每个单位有自己的行政机构和领导层。
而地方制则是指各地区的自治和政治独立。
这种政治制度的特殊性在于,它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的平衡。
在元朝的政治制度中,中央政府对各地的行政、财政和法律等事务都有严格的掌控和监督,但是各省、州和县的政府也有一定的自治权和自主权。
再次,元朝的政治制度实行了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
官僚制度是指各级官员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职务和职责。
在元朝的政治制度中,所有的官员都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得到任职的资格,这就是科举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强调的是能力和才干,而不是出身和家世。
这种制度的实行使得元朝的统治者不得不考虑到民族和社会的利益,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力度和控制力度。
二、元朝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元朝的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首先,在政治方面,元朝的政治制度打破了汉代以来的传统,使中国的政治制度变得多元化和多样化。
在元朝的政治制度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职责和管辖范围都得到了明确的规定,这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和完善。
辽夏金元的统治-ppt课件

避暑 、议政、 放鹰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 猎虎
一、辽、西夏与金的统治
(二)制度建设
西夏:一制二称(一套制度,两套称谓)
番号 乌珠、 兀卒 乌尼 宁令 谟宁令 领卢
汉号 皇帝
太后 大王 天大王 枢密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 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 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 族称谓的官称。
西夏文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二)制度建设
3.地方制度——行省制
(1)性质: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
(2)特点:①军政大权集中; 行省②“掌权国力庶大务而,不统专郡,县中,央镇集边权鄙与,地与方都分省权(相中结书合省;)为表里……
以省官(③中打书破省“官山员川)形出便领”其,事采…取…“凡犬钱牙粮交、错兵”甲政、区屯划种分、方漕式运、。军国 重事,无不领之。 (3)影响:①提高行政效率,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元史·百官志七》
度)、澎湖巡检司。设置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开了在中央政权中设置具 体管理地方机构的先河) ②“因其俗而柔其人”
边疆管理体制意义 ①促进了我国疆域的形成与巩固,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②民族杂居,促进民族融合。 ③对后世封建王朝的治边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二)制度建设
5.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二)制度建设
4.边疆管理 (1)吐蕃: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2)西域: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 事务。 (3)台湾: 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西藏地区和台湾开始归属中央 政权的管理
张帆:元朝的特性——蒙元史若干问题的思考

张帆:元朝的特性——蒙元史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考察了元朝的历史特殊性。
以往人们对各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王朝(简称“北族王朝”)进行的研究,侧重于强调北族王朝学习、吸收汉文化以及民族融合与各民族统治阶级联合统治的一面,而忽视各族文化冲突、抵制、双向影响及民族政策不平等的一面。
本文从后一方面入手,重视考察北族王朝的历史复杂性,从“征服王朝论”谈起,论及大蒙古国的特色及历史影响,分析元朝的汉化迟滞问题,再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元朝的地位。
来源:《学术思想评论》第一辑元朝是中国古代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
近十几年来,国内(主要指大陆)史学界在蒙元史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贡献出两部学术水平很高的断代史著作,即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和周良霄、顾菊英合著《元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以及一些专题著作和大量的学术论文。
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学者可以不断选择问题、变换视角,见仁见智,对其进行不重叠的考察。
本文打算将近年读书所得,结合元朝的特性这一主线,就若干问题稍陈管见。
题目较大,而个人学识浅薄,本不当率尔操觚,其中浅陋愚妄之处,尚望学界师友垂谅。
一、从“征服王朝论”谈起建国以来的历史研究,在很长时期内存在着将历史简单化的倾向。
以对各北方民族所建立王朝(以下简称“北族王朝”)的研究为例,学者多以马克思的著名论断——“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1〕为指导,重点强调各北族王朝学习、吸收汉文化以及民族融合、“建立各族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一面,而忽视各族文化冲突、抵制、双向影响以及民族政策不平等的一面。
实际上,后一面的问题十分重要,在元朝的表现尤为人所共见。
近十几年来,蒙元史学者已对这方面作出大量研究,从而在事实上予上述总体偏差以不小的纠正。
然而,只有从理论上对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作出类型划分,特别是从文化差异(主要是与汉文化的差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才会对这些王朝(包括元朝)的特性、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帆谈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黄晓峰钱冠宇发表于2015-06-14 11:18说到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似乎有很多方面可以说,您是怎么界定“影响”的呢?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它的统治究竟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一个很难回答,但同样又很难回避的问题。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张帆教授长期研究元史,他认为,元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可以从大统一、专制的强化、制度的断裂、经济的波动这四方面来看。
封面张帆像:李媛绘说到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似乎有很多方面可以说,您是怎么界定“影响”的呢?张帆:这个问题可以有几方面的理解。
第一,有些东西是自然发展的,从逻辑上推断,没有元朝也会这样,最多是进度、规模稍有差异而已。
虽然说历史不能假设,可看发展趋势确实如此。
比如过去经常讲的,程朱理学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这件事发生在元朝。
但实际上,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是一个自然的趋势,即使没有元朝也会如此。
无论它是好是坏,和元朝都没有太大关系。
还有讲元朝经济发展成就,经常谈到棉花种植的推广,也是一样的道理。
没有元朝,棉花种植也会逐渐推广。
俗文学方面,杂剧、散曲等在元朝以前就有很好的基础,没有元朝同样也能发展起来。
因此上述种种,严格说来都不能算是“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二,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元朝带来某种影响,但到元朝灭亡,这个影响就逐渐消失了。
比如像“四等人制”——这个概念现在有些争议,可能不太准确——以及儒士地位的下降,中西陆路交通的活跃,基督教的传播,这些影响在元朝灭亡后并没有延续下去。
它们可以算是“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但比较次要。
第三种情况,在元朝统治下出现某种现象,和前面的历史基本接不上,但和后面的历史能接上,这才是最主要的“影响”,是我们重点要谈的。
不过这里面又有一个问题,就是第三种情况,所谓主要的“影响”,其中相当一部分与金朝有关。
在很多时候,元朝和金朝的影响是混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划分。
金、元都是北方民族王朝,前后相承,对中国历史有相同方向的推动。
但毕竟金朝只有半壁江山,时间也相对短,所以它的影响会比较小。
下面我们要谈的问题,或多或少都有金朝的背景,但是金朝我们就不讲了,无论如何,元朝的影响是主要的。
您认为元朝的第一个影响是“大统一”,它与以往汉、唐的统一王朝有什么不同?张帆:“统一”这个词有点陈旧。
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教授有一个提法,汉、唐的大帝国是转瞬即逝的,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
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就是说,在元朝以前“小中国”是常态,元朝之后“大中国”变成了常态。
这种提法值得参考。
明朝版图比元、清小,但总体来说,从持续和有效控制的范围而言,它并不比汉、唐差,或许还强一些。
所以称元朝以下为“大中国”时代,应该没什么问题。
这个“大中国”时代由元朝开启,这就是它对中国历史的第一大影响。
实际上在元朝,很多人写歌功颂德的文章,主要就是吹捧“本朝”版图辽阔,其他还真没有太多可吹的。
著名学者杨联陞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朝代间的竞赛》,其中讨论中国古代一些朝代的人如何歌颂自己的时代,如何总结“本朝胜于前代者”云云,很有意思。
可以看到,古人也很爱搞主旋律、正能量的宣传,不过在不同朝代,会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不同角度的歌颂。
杨先生这篇文章漏掉了元朝,我们完全可以给他作一点补充,元朝人吹捧自己时代的时候,主要就是突出一个“大”字。
其他方面的,比如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这类吹嘘都比较少见。
今天网上讨论“元朝到底能不能算中国”,如果从元朝当时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绝大多数确实认为元朝能够代表中国,是把元朝当作中国历代王朝当中的一环,拿来和其他王朝比较。
再做点具体补充。
今天中国的有些地方,是元朝把它纳入版图。
比如云南,云南在唐朝中期出现独立政权,更替了好几个王朝,有自己的文化,而且中原王朝也没有非要把它纳入统治的想法。
宋朝干脆置之不理,说“大渡河外非吾有也”。
因为以后王朝的重点发展区域都在北方,如果不是蒙古征服,很难想象会去开拓遥远的云南。
青藏高原也是如此。
元朝在这里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统治力度比内地低一些,广义上说也是“一国两制”的方式,但这比唐宋已经是巨大突破。
假设没有元朝,以后的王朝从宗教等因素考虑,或许也会经营这一地区,那可就要困难多了。
大统一带来很多间接的影响。
科技文化方面,像前面说过的杂剧、散曲之类,与元朝统治的关系可能不很大,但有些内容,比如天文历法,关系就比较大。
主要表现是郭守敬主持制订的《授时历》,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历法。
清朝人甚至说“有元一代制度,莫善于历”。
这样一部先进历法怎么做出来的?当然与郭守敬个人的学术造诣分不开,但大统一局面给他提供了以前没有的天文观测、数据采集条件,也非常关键。
郭守敬设立的观测点,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这是以前做不到的。
还有,统一局面和辽阔的版图开拓了当时中国人的眼界,增加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前些年学术界热烈讨论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是一张十五世纪初朝鲜人画的世界地图,它是以元朝后期的两种世界地图为底图重绘的。
一般认为,除了朝鲜半岛以外,图中对大部分区域的描述是基于十四世纪元朝人的地理观念。
其中画出了非洲、大西洋等,说明当时元朝人对世界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只有在元朝的基础上才能搞起来,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海外地理知识等等。
另外,在元朝的统一局面下,民族迁徙、民族交往空前频繁,大量迁入内地的非汉族人口逐渐融入汉族,还形成了两个新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和回族。
这些变化都与大统一有关。
元朝作为异族入主中原,在对待其他部族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的问题上,和中原王朝的处理方式是不太一样的,这对它统治的有效性是不是有所增强?张帆:是这样。
我们强调元朝的大统一,不仅仅是版图辽阔,而且也在于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或者说统治的深度。
这主要表现在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上,少数民族王朝有它自身的优势,更加能够切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
姚大力教授和杉山正明教授都有类似的看法。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您认为元朝的第二个影响是专制的强化,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张帆: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讨论过,尤其是前辈学者周良霄先生,他明确指出明清的“极端专制主义皇权”很大程度上是受元朝影响。
“专制”这个词用在中国古代史领域有一些争议,但我觉得约定俗成,没有太大问题,是可以用的。
这方面讨论比较复杂,暂且不谈。
专制,在狭义上就是指君主专制。
中国历史上从秦朝开始就有,但在宋朝已经有所放松,元朝又把这些放松的东西收紧了。
宋朝的君主专制相对来说有一些开明色彩,官僚机器和士大夫群体的自主性比较强,可以和皇帝讲道理,与皇权分庭抗礼,可到明朝却成了另外一个样子。
这中间元朝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例如对臣下体罚或酷刑处死,这样的做法在宋朝已经消失,但元朝又出现了,明朝则变本加厉。
还有大臣向皇帝跪着汇报工作,皇帝不说“平身”不能起来,这样的礼仪很可能也始于元朝。
元朝带来了草原社会的政治观念:君臣关系就是主奴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不仅限于君臣之间,也适用于君民之间。
在法理上,谁都没有人身自由,都是从属于大汗的。
它的君主权力,能够伸展到的边界比宋朝远很多。
不一定天天剑拔弩张,偶尔露峥嵘,就让你知道厉害。
举一个例子。
成吉思汗接班人窝阔台在位的时候,一个蒙古部落里突然谣传要“括民女”,就是大汗要把部落里的姑娘征集走。
大家吓坏了,能嫁人的赶忙嫁人。
窝阔台大为光火,据史书说他是个宽厚的人,可这次动了雷霆之怒。
原本没这个计划,现在偏要“括”给你们看看。
于是把该部落所有新嫁和未嫁的姑娘集中起来,据说有四千名,一部分纳入宫中,其余的当场配给部下,她们的丈夫和家人就在旁边眼睁睁地看着,全都噤若寒蝉。
这件事在汉文史料中只简单提了一句,波斯文史料有具体描述,场面是很恐怖的。
用元朝人的说法,“普天率土,尽是皇帝之怯怜口”,“怯怜口”是蒙古语“私属人”的意思。
全国人民无论男女老幼,在人身关系上都隶属于皇帝,上面的例子再好不过地说明了这种理念。
与此相关,在元朝,老百姓在职业选择上也没有自由,由朝廷规定职业,而且不准改行,称为“诸色户计”。
这个制度在明初继承下来,明朝中后期才慢慢松懈。
皇帝或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明显强化,这自然是专制的表现。
说到人身控制,还有一个问题,与我们这里讲的专制关系不大,但也很重要,就是蓄奴现象。
中国传统社会早先一直有很强的奴隶制因素。
不过到宋朝已经快消失了,宋朝的奴婢丫鬟等基本来自雇用,属于契约关系,没有完全失去自由。
但元朝又把草原社会的奴隶制注入中原,出现大批来自战争劫掠的奴婢,都是世代为奴。
以后明清两朝的蓄奴现象也都很严重。
总的来看,宋朝社会层次的区分度是比较小的,就是说全体社会成员在人格上趋于平等,而元朝又把这种区分度拉大了。
另外一个与专制有联系的东西是分封制。
它与君主专制共同反映出“家天下”的政治思维。
天下属于皇帝所有,更准确地说属于皇帝家族所有。
只有皇族才享有国家主权,皇帝是他们的代表。
皇族以外其他人都是没有主权并且被统治的。
分封制在唐宋已经淡化,诸王只有虚名。
但到元朝又变实了,诸王不仅在草原有封地,在内地还有采邑。
明朝的分封制也比较实,尤其在明朝初年,这也是受到了元朝的影响。
您认为在专制问题上,元朝对于明清的影响,更多的是观念上的强化还是制度上的因素?张帆:在狭义的专制层面,就是皇权方面,主要是观念上的影响。
明朝改革了元朝的很多制度。
元朝皇帝在理念上专制,实际上却又不爱管事,比较懒,事情都交给宰相负责,宰相权力比较大。
正因如此,明初朱元璋就把宰相废了。
宰相权力大和皇帝专制好像是矛盾的,可就元朝来看又有一致性。
因为元朝的君主专制主要体现在法理上,实际政治运作中并没有充分落实。
宰相与皇帝的关系,好比管家和主人。
管家就是奴仆的头子,负责日常管理。
皇帝把工作委托给宰相,平时就不怎么操心了,甚至于连日常上朝的制度都没有。
这与游牧民族的性格有关,不计较细节,做事比较豁达,粗线条。
但就广义和相关问题而言,诸如君主与臣民的人格差距、对臣民的人身控制、蓄奴现象、分封制等方面,制度上的沿袭还是比较明显的。
您曾提到,不能把明朝之后的皇权膨胀完全归结于元朝的影响,宋元实际上还是处于加强状态的,这个应该怎样理解呢?张帆:现在一讲元朝就容易把明朝的事直接关联起来,但历史是复杂和多元的,除元朝影响外,汉族社会的皇权也存在扩张趋势。
只不过它的扩张又引发了制衡因素的加强,姚大力教授形容这种关系是“张力”。
就像拔河一样,你用力我也用力。
元朝的情况是拔河的绳子断了,张力基本消失,皇权单方面膨胀。
就宋朝来说,程朱理学对于皇权的巩固和扩张起了不小作用,因为它特别强调君臣伦理,将忠君观念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