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函数与面积问题教案

合集下载

《反比例》数学教案(经典15篇)

《反比例》数学教案(经典15篇)

《反比例》数学教案(经典15篇)《反比例》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北师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

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学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

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2、过程与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经历知识产生过程的情境。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复习正比例关系,预习本节内容。

教师准备:投影片3张,每张有例题一个。

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同学们越来越聪明了,会学数学了,这是因为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下面请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成正比例的量的?这节课我们用同样的学习方法来研究比例的另外一个规律。

2、导入: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相关联的量,这些相关联的量之间有的是成正比例关系,有的成其他形式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的问题。

二、创设情景引新:(出示:十二个小方块)师:同学们,这十二个小方块有几种排法?(生答后,老师板书下表的排列过程)每行个数行数师:请你观察上表中每行个数与行数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生:……师:这两种量这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出示课题:反比例的意义)三、合作自学探知1、学习例4。

(1)出示例4。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再选出一位组员作代表进行汇报。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面积问题》课件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面积问题》课件

变式1:如图,过反比例函数 y 2 (x 0)图象上任意两 点A、B分别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x别为C、D,连结OA
、OB,设AC与OB的交点为E,ΔAOE与梯形ECDB的
面积分别为 S1 、S2,比较它们的大小,可得 (B )
A.S1>S2
B.S1=S2
C.S1< S2 D.S1和S2的大小关系不确定
11.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面积相关问题
回顾
如图,点P(m,n)是反比例函数 y k
x
图象上的一点,过点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
垂足分别是点A、B,则S矩形OAPB=____k____.
结论1:
y
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作x轴、 y轴的垂线,所得矩形的面 积S为定值,即S=|k|.
B P(m,n)
积为——8—— 。
F E
练习3 利用点求图形的面积或函数解析式
如图,已知双曲线 y k (x>0)经过矩形OABC
x
边AB的中点F,交BC于点E,且四边形OEBF
的面积为2,则k=__2___.
练习3利用坐标求图形的面积或函数解析式
变式1:如图,双曲线 y k (k 0)经过矩形OABC的
B P(m,n)
y轴)的垂线,所得直角三角
OA

x
形的面积S为定值,即S= 1 |k| .
2
回顾
图中这些三角形的 y 面积相等吗?
yk x
O
x
知识点
y k (k 0) x
y PB
y P
x A0
0Q
x
S矩形 k
k S三角形
2
例1 已知解析式 求图形的面积

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共26张PPT)

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共26张PPT)

课后精练
解:(1)如图,过点 D 作 DH⊥x 轴于点 H, ∵直线 AB 的解析式为 y=-2x+4,∴B 点坐标为(0,4), A 点坐标为(2,0). ∵∠OAB+∠DAH=90°,∠ADH+∠DAH=90°, ∴∠BAO=∠ADH. 又∵∠BOA=∠AHD,∴△AOB∽△DHA. ∴ADOH=ABOH=AADB=12.∴D2H=A4H=12,解得 DH=4,AH=8. ∴D(10,4),则 k=10×4=40. 故答案为:40.
③若 M 点的横坐标为 1,△OAM 为等边三角形,则 k=2+ 3;
7.如图,函数 y=kx(k 为常数,k>0)的图象与过原点的 O 的直线 相交于 A,B 两点,点 M 是第一象限内双曲线上的动点(点 M 在点 A 的左侧),直线 AM 分别交 x 轴,y 轴于 C,D 两点,连接 BM 分别 交 x 轴,y 轴于点 E,F.现有以下四个结论:
课后精练
∵D(10,4),∴D′(10,-4). 设直线 CD′的解析式为 y=ax+d, 则180a+a+dd==8- ,4,解得da==-566. , 故直线 CD′的解析式为 y=-6x+56. 当 y=0 时,x=238,故 P 点坐标为238,0. 延长 CD 交 x 轴于 Q,此时|QC-QD|的值最大, ∵CD∥AB,D(10,4),∴直线 CD 的解析式为 y=-2x+24. ∴Q(12,0).∴PQ=12-238=83. 故 P 点坐标为238,0,Q 点坐标为(12,0),线段 PQ 的长为83.
专题2 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
考点解读
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类问题是最能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方法的一类问题,几何中的函数问题使图形性质代数 化,函数中的几何问题使代数知识图形化,利用“数”

(初三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6章反比例函数26.1.1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初三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6章反比例函数26.1.1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26.1 反比例函数26.1.1反比例函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意义;2.会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能根据实际问题和已知条件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研究,感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体会函数思想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常量和变量之间的辩证关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教学难点】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教师问:什么是函数?学生答: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 ,并且对于x的每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教师问:什么是一次函数?什么是正比例函数?学生答: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作一次函数.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作比例系数.当杂技演员表演滚钉板的节目时,观众们看到密密麻麻的钉子,都为他们捏一把汗,但有人却说钉子越多,演员越安全,钉子越少反而越危险,你认同吗?为什么?(二)探索新知知识点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下列问题中,变量间具有函数关系吗?如果有,请写出它们的解析式. (出示课件4-5)(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块面积为1000m 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km 2,人均占有面积S(单位:km 2/人)随全市总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 ⑴1463v t =;⑵1000y x =;⑶. S = 1.68×104n 教师问:这三个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点?你能否根据这一类函数的共同特点,类比正比例函数写出这种函数的一般形式?(出示课件6) 学生答:都是y k x=的形式,其中k 是非零常数.教师问:这种函数叫反比例函数,那么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归纳:一般地,形如y k x =(k 为常数,k ≠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函数.教师问: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出示课件7)学生答:因为x 作为分母,不能等于零,因此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所有非零实数.教师问: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例如,在前面得到的第二个解析式1000y x =,x 的取值范围是x >0,且当x 取每一个确定的值时,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教师问:形如1-=kx y (k ≠0)的式子是反比例函数吗?式子k xy =(k ≠0)呢?(出示课件8)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然后教师强调:反比例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注意k ≠0)xk y =;1-=kx y ;k xy =. 出示课件9-10,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教师订正.考点1 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求字母的值.例 已知函数y =(2m 2+m -1)x2m 2+3m -3是反比例函数,求m 的值.(出示课件11)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板演:解:因为y =(2m 2+m -1)x2m 2+3m -3是反比例函数,所以222m +3 m-3=-1,2m + m-10,⎧⎪⎨≠⎪⎩ 解得m=-2.归纳总结:已知某个函数为反比例函数,只需要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列出方程(组)求解即可,如本题中x 的次数为-1,且系数不等于0.出示课件12,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考点2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例 已知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2时,y=6.(1)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2)当x=4时,求y 的值.(出示课件13)师生分析:因为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所以设y k x =.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 的值.学生板演:解:(1)设y k x =.因为当 x=2时,y=6,所以有62k =,解得k=12. 因此12y .x= (2)把x=4代入12y x =,得12y 3.4== 归纳总结: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是:(出示课件14)(1)设,即设所求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k x =(k ≠0);(2)代,即将已知条件中对应的x 、y 值代入y k x =中得到关于k 的方程.(3)解,即解方程,求出k 的值.(4)定,即将k 值代入y k x=中,确定函数解析式.出示课件15,学生独立解决,一生板演.知识点2: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解答问题人的视觉机能受运动速度的影响很大,行驶中司机在驾驶室内观察前方物体是动态的,车速增加,视野变窄.当车速为50km/h 时,视野为80度,如果视野f(度) 是车速v(km/h)的反比例函数,求f 关于v 的函数解析式,并计算当车速为100km/h 时视野的度数.(出示课件16)学生理解题意,尝试解决,教师板演并强调书写步骤: 解:设k f v=.由题意知,当v=50时,f=80, 所以8050k =, 解得k=4000. 因此4000.f v= 当v=100时,f=40.所以当车速为100km/h 时,视野为40度.出示课件17,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加以订正.(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18-25)练习课件第18-25页题目,约用时20分钟(四)课堂小结(出示课件26)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困惑吗?(引导学生思考答复)师生一起提炼本节课的重要知识和必须掌握的技能:1.一般地,形如y k x=(k 是常数,k ≠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函数.2.反比例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注意k ≠0)x k y =;1-=kx y ;k xy =. 3.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是:(1)设,即设所求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kx=(k ≠0);(2)代,即将已知条件中对应的x 、y 值代入y k x =中得到关于k 的方程.(3)解,即解方程,求出k 的值.(4)定,即将k 值代入y k x =中,确定函数解析式.(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6.1.2第1课时)的相关内容.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性质.七、课后作业1、教材第3页练习第2,3题.2、七彩课堂第5~6页第1,2,6,8题.八、板书设计26.1.1反比例函数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形如y k x=(k 是常数,k ≠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函数.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2.反比例函数的形式:(1)y =k x (k ≠0);(2)y =kx -1(k ≠0);(3)xy =k (k ≠0).3.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待定系数法.九、教学反思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现实背景.因为反比例函数这一部分内容与正比例函数相似,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函数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充分讨论交流后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在处理课堂练习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回答,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6章反比例函数26.1反比例函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6章反比例函数26.1反比例函数教案
其次,在教学难点部分,如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意义和反比例函数与其他函数的交点问题,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同学们,采用分类讨论和逐步引导的方法,帮助他们突破这些难点。此外,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同学们提问和发表见解,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同学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积极参与,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在成果展示环节,部分同学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口语表达和展示技巧的培训,让同学们能够更加自信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成果。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图像性质掌握得还不错,但在实际应用和解决具体问题时,还存在一些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
首先,针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图像性质,我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图形展示,帮助同学们形象地理解。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同学们感受到反比例函数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6章反比例函数26.1反比例函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6章反比例函数26.1反比例函数教案:
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与表达形式;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图像在第一、三象限的分布;
-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图像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3.反比例函数的系数k的物理意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反比例函数是形如y=k/x(k≠0)的函数,它描述了一种变量之间的反比关系。这种关系在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面积不变问题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一辆汽车以固定速度行驶,行驶的距离与时间成反比。这个案例展示了反比例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九年级数学下册《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下册《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案、教学设计
4.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变换规律,能够画出图像,分析图像所反映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际问题引入反比例函数,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1.学生在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意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反比例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4.针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困惑,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克服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反比例函数图像,深入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引导: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是描述两个变量成反比关系的数学模型。那么,什么是反比例函数呢?它有哪些性质?我们又该如何应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呢?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1.定义:反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函数,其一般形式为y = k/x(k≠0)。其中,x和y是两个变量,k是常数。
2.难点: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反比例函数模型,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

高中数学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

F
反比例函数y=k2/x交于B点。
2
求:四边形OEBF的面积S。
15
10
5
O
5
C
10
提示:
2
① 利用割补法, S四边形OEBF= S正方形4 OABC- S△AOE-S△OCF
② 运用反比例函数上的点与x轴,y轴构成的三角形,正方形的面积规律
6
8
20
f(x) =
x
15
反比例函数面积问题
反比例函数中面积的割补
10
5
O
5
C
10
2
提示:
① S△AOE与S△OFC的面积均4等于E、F点的横纵坐标的积 ② E、F两点在反比例函数y=k/x上,所以S△AOE=S△OFC
6
8
20
f(x) =
x
15
反比例函数面积问题
两个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的面积问题题组
例2:
8
E
A
B
6
题设:
正方形OABC与反比例函数
4
y=k1/x相交于E、F两点,与
② 根据反比例函数面积规律求C1,C2,C3坐标
③ 三个矩形宽相等,比值即为长的比值,即
C2C3:C1C2:OC1
10
15
4
反比例函数面积问题
反比例函数中相似三角形应用
反比例函数的面积问题题组
例5: 8
6
C3
B3
4
C2 F
2
C1 E
B2
B1 D
G
A3 A2 A1
5O2源自4题设:B1,B2,B3在反比例函数y=6/x中且 OA1=A1A2=A2A3。 求:S△C3B3O:S△EB2F:S△ GB1D。

反比例函数背景下的面积问题(解析版)-2023年中考数学重难点解题大招复习讲义-函数

反比例函数背景下的面积问题(解析版)-2023年中考数学重难点解题大招复习讲义-函数

模型介绍一、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1.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如图,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选一点,向两坐标轴作垂线,垂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矩形的面积为k 。

如图二,所围成三角形的面积为2k二、利用k 的几何意义进行面积转化1.如图,直线AB 与反比例函数k y x=(0k ≠)交于A 、B 两点,与x 、y 轴的交点分别为C 、D ,那么OAB OCD OBD OAC S S S S ∆∆∆∆=--,此方法是绝大部分学生选用的方法。

但是,从效率来讲,就比较低2.如图,过点A 、B 作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 、F ,则根据k 的几何意义可得,OBF OAE S S ∆∆=,而OBF OAB OAE ABFE S S S S ∆∆∆+=+梯形,所以OAB ABFE S S ∆=梯形,此方法的好处,在于方便,快捷,不易出错。

【例1】.如图,反比例函数y=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上有两点A,B,它们的横坐标分别是2,6,则△AOB的面积是8.过点A作AC⊥y轴于点C,过点B作BD⊥x轴于点D,∴x=2时,y=3;x=6时,y=1,=S△OBD=3,故S△ACOS四边形AODB=×(3+1)×4+3=11,故△AOB的面积是:11﹣3=8.故答案为:8.变式训练【变1-1】.如图,点A在反比例函数(x>0)的图象上,点B在x轴负半轴上,直线AB交y轴于点C,若,△AOB的面积为12,则k的值为()A.4B.6C.10D.12解:如图,过点A作AD⊥x轴,垂足为D,∵OC∥AD,,∴,∴,k>0,∴k=12,故选:D.【变1-2】.如图,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与矩形ABCO的两边相交于E,F两点,=4,则k的值为16.若E是AB的中点,S△BEF解:设E(a,),则B纵坐标也为,∵E是AB中点,∴F点坐标为(2a,),∴BF=BC﹣FC=﹣=,=4,∵S△BEF∴a•=4,∴k=16.故答案是:16.【例2】.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ABCD在第一象限内,边BC与x轴平行,A,B两点的纵坐标分别为6,4,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经过A,B两点,若菱形ABCD的面积为2,则k的值为12.解:解法一:过点A作x轴的垂线,交CB的延长线于点E,∵BC∥x轴,∴AE⊥BC,∵A,B两点在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且纵坐标分别为6,4,∴A(,6),B(,4),∴AE=2,BE=﹣=,∵菱形ABCD的面积为2,∴BC×AE=2,即BC=,∴AB=BC=,在Rt△AEB中,BE===1,∴k=1,∴k=12.解法二:同理知:BE=1,设A(a,6),则B(a+1,4),∴6a=4(a+1),∴a=2,∴k=2×6=12.故答案为12.变式训练【变2-1】.如图,点A、B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A、B的纵坐标分别是3和6,连接OA、OB,则△OAB的面积是()A.9B.8C.7D.6解:∵点A、B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A、B的纵坐标分别是3和6,∴A(4,3),B(2,6),作AD⊥y轴于D,BE⊥y轴于E,=S△BOE=×12=6,∴S△AOD=S△AOD+S梯形ABED﹣S△BOE=S梯形ABED,∵S△OAB=(4+2)×(6﹣3)=9,∴S△AOB故选:A.【变2-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函数y=与y=(a>b>0)在第一象限的图象分别为曲线C1,C2,点P为曲线C1上的任意一点,过点P作y轴的垂线交C2于点A,作x轴的垂线交C2于点B,则阴影部分的面积S△AOB=a﹣.(结果用a,b表示)解:设B(m,),A(,n),则P(m,n),∵点P为曲线C1上的任意一点,∴mn=a,=mn﹣b﹣b﹣(m﹣)(n﹣)∴阴影部分的面积S△AOB=mn﹣b﹣(mn﹣b﹣b+)=mn﹣b﹣mn+b﹣=a﹣.故答案为:a﹣.1.如图,在△ABC中,AB=AC,点A在反比例函数y=(k>0,x>0)的图象上,点B,C在x轴上,OC=OB,延长AC交y轴于点D,连接BD,若△BCD的面积等于1,则k的值为()A.3B.2C.D.4解:作AE⊥BC于E,连接OA,∵AB=AC,∴CE=BE,∵OC=OB,∴OC=BC=×2CE=CE,∵AE∥OD,∴△COD∽△CEA,∴=()2=4,∵△BCD的面积等于1,OC=OB,=S△BCD=,∴S△COD=4×=1,∴S△CEA∵OC=CE,=S△CEA=,∴S△AOC=+1=,∴S△AOE=k(k>0),∵S△AOE∴k=3,故选:A.2.如图,OC交双曲线y=于点A,且OC:OA=5:3,若矩形ABCD的面积是8,且AB ∥x轴,则k的值是()A.18B.50C.12D.解:延长DA、交x轴于E,∵四边形ABCD是矩形,且AB∥x轴,∴∠CAB=∠AOE,∴DE⊥x轴,CB⊥x轴,∴∠AEO=∠ABC∴△AOE∽△CAB,∴=()2,∵矩形ABCD的面积是8,OC:OA=5:3,∴△ABC的面积为4,AC:OA=2:3,∴=()2=,=9,∴S△AOE∵双曲线y=经过点A,=|k|=9,∴S△AOE∵k>0,∴k=18,故选:A.3.如图,已知点A,B分别在反比例函数y1=﹣和y2=的图象上,若点A是线段OB 的中点,则k的值为()A.﹣8B.8C.﹣2D.﹣4解:设A(a,b),则B(2a,2b),∵点A在反比例函数y1=﹣的图象上,∴ab=﹣2;∵B点在反比例函数y2=的图象上,∴k=2a•2b=4ab=﹣8.故选:A.4.如图,点A(m,n),B(4,)在双曲线y=上,且0<m<n.若△AOB的面积为,则m+n=()A.7B.C.D.3解:∵点A(m,n),B(4,)在双曲线y=上,∴mn=4×=k,∴mn=k=6,∴双曲线为y=,∴n=,作AD⊥x轴于D,BE⊥x轴于E,=S△AOD+S梯形ADEB﹣S△BOE=S梯形ADEB,∵S△AOB∴(+)(4﹣m)=,解得m1=1,m2=﹣16,∵0<m<n.∴m=1,∴n=6,∴m+n=7,故选:A.5.如图,点A,B是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的两点,过点A,B分别作AC⊥x轴=3,则S△于点C,BD⊥x轴于点D,连接OA、BC,已知点C(2,0),BD=3,S△BCDAOC为()A.2B.3C.4D.6解:在Rt△BCD中,∵×CD×BD=3,∴×CD×3=3,∴CD=2,∵C(2,0),∴OC=2,∴OD=4,∴B(4,3),∵点B是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的点,∴k=12,∵AC⊥x轴,==6,∴S△AOC故选:D.6.如图,平行于y轴的直线分别交y=与y=的图象(部分)于点A、B,点C是y 轴上的动点,则△ABC的面积为()A.k1﹣k2B.(k1﹣k2)C.k2﹣k1D.(k2﹣k1)解:由题意可知,AB=﹣,AB边上的高为x,=×(﹣)•x=(k1﹣k2),∴S△ABC故选:B.7.已知四边形OABC是矩形,边OA在x轴上,边OC在y轴上,双曲线y=与边BC交于点D、与对角线OB交于中点E,若△OBD的面积为10,则k的值是()A.10B.5C.D.解:设E点的坐标是(x,y),∵E是OB的中点,∴B点的坐标是(2x,2y),则D点的坐标是(,2y),∵△OBD的面积为10,∴×(2x﹣)×2y=10,解得,k=,故选:D.8.如图,在以O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两边OC、OA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反比例函数(x>0)与AB相交于点D,与BC相交于点E,若BD=3AD,且△ODE的面积是12,则k=()A.6B.9C.D.解:∵四边形OCBA是矩形,∴AB=OC,OA=BC,设B点的坐标为(a,b),∵BD=3AD,∴D(,b)∵D、E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k,设E的坐标为(a,y),∴ay=k∴E(a,),=S矩形OCBA﹣S△AOD﹣S△OCE﹣S△BDE=ab﹣k﹣k﹣••(b﹣)=12,∵S△ODE∴4k﹣k﹣+=12k=故选:D.9.如图,一直线经过原点O,且与反比例函数y=(k>0)相交于点A、点B,过点A作AC⊥y轴,垂足为C,连接BC.若△ABC面积为8,则k=8.解:∵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A、B两点关于原点对称,∴OA=OB,∴△BOC的面积=△AOC的面积=8÷2=4,又∵A是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的点,且AC⊥y轴于点C,∴△AOC的面积=|k|,∴|k|=4,∵k>0,∴k=8.故答案为8.10.如图,若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等边三角形POQ的顶点P,则△POQ的边长为2.解:如图,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于M,∵△POQ为等边三角形,∴OP=OQ,OM=QM=OQ,∵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P,∴设P(a,)(a>0),则OM=a,OQ=OP=2a,PM=,在Rt△OPM中,PM===a,∴=a,∴a=1(负值舍去),∴OQ=2a=2,故答案为:2.11.如图,A(4,3)是反比例函数y=在第一象限图象上一点,连接OA,过A作AB∥x 轴,截取AB=OA(B在A右侧),连接OB,交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于点P.则△OAP 的面积为5.解:过P作MN⊥x轴于M,交AB于N,过A作AD⊥x轴于D,∵A(4,3),∴AD=3,OD=4,∴AO==5,∵AB=AO,∴AB=5,∵AB∥x轴,点B的横坐标是4+5=9,纵坐标是3,即点B的坐标是(9,3),设直线OB的解析式是y=ax,把B点的坐标(9,3)代入得:3=9a,解得:a=,即y=x,∵AB∥x轴,∴MN⊥AB,把A(4,3)代入y=,得k=12,即y=,解方程组得:或,∵点P在第一象限,∴点P的坐标是(6,2),∵A(4,3),AB∥x轴,P(6,2),∴MN=AD=3,PN=3﹣2=1,﹣S△APB=3﹣=5,∴△OAP的面积是S△ABO故答案为:5.12.如图,直线y=x+m与双曲线y=相交于A,B两点,BC∥x轴,AC∥y轴,则△ABC 面积的最小值为6.解:方法一:设A(a,),B(b,),则C(a,).将y=x+m代入y=,得x+m=,整理,得x2+mx﹣3=0,则a+b=﹣m,ab=﹣3,∴(a﹣b)2=(a+b)2﹣4ab=m2+12.=AC•BC∵S△ABC=(﹣)(a﹣b)=••(a﹣b)=(a﹣b)2=(m2+12)=m2+6,∴当m=0时,△ABC的面积有最小值6.故答案为6.方法二:因为y=x+m斜率为1,且BC∥x轴,AC∥y轴,∴∠ABC=∠BAC=45°,∴△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AB,=AC•BC=AB2,∴S△ABC当AB最小时,m=0,直线为y=x,联立方程,解得或,∴A(,),B(﹣,﹣),AB=×2=2,=×4×6=6.∴S△ABC最小故答案为:6.1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AB的边OA在x轴正半轴上,其中∠OAB=90°,AO =AB,点C为斜边OB的中点,反比例函数y=(k>0,x>0)的图象过点C,且交线=6,则k的值为8.段AB于点D,连接CD,OD.若S△OCD解:根据题意设B(m,m),则A(m,0),∵点C为斜边OB的中点,∴C(,),∵反比例函数y=(k>0,x>0)的图象过点C,∴k=•=,∵∠OAB=90°,∴D的横坐标为m,∵反比例函数y=(k>0,x>0)的图象过点D,∴D的纵坐标为,作CE⊥x轴于E,=S△AOD,∵S△COES△OCD=S△COE+S梯形ADCE﹣S△AOD=S梯形ADCE,S△OCD=6,∴(AD+CE)•AE=6,即(+)•(m﹣m)=6,∴m2=32,∴k==8,故答案为:8.解法二:作CE⊥OA于E,∵C为AB的中点,OA=AB,∠OAB=90°,=S△AOD=k,S△AOB=2k,∴S△OEC=k,∴S△BOD∵C为斜边OB的中点,=S△BCD=S△BOD=6,∴S△OCD∴×k=6,∴k=8.故答案为:8.1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ABC的顶点A,B在第一象限内,顶点C在y轴上,经过点A的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交BC于点D.若CD=2BD,▱OABC的面积为15,则k的值为18.解:过点D作DN⊥y轴于N,过点B作BM⊥y轴于M,设OC=a,CN=2b,MN=b,∵▱OABC的面积为15,∴BM=,∴ND=BM=,∴A,D点坐标分别为(,3b),(,a+2b),∴•3b=(a+2b),∴b=a,∴k=•3b=•3×a=18,故答案为:18.15.如图,点A在双曲线y=的第一象限的那一支上,AB垂直于y轴于点B,点C在x 轴正半轴上,且OC=2AB,点E在线段AC上,且AE=3EC,点D为OB的中点,若△ADE的面积为3,则k的值为.解:连DC,如图,∵AE=3EC,△ADE的面积为3,∴△CDE的面积为1,∴△ADC的面积为4,设A点坐标为(a,b),则AB=a,OC=2AB=2a,而点D为OB的中点,∴BD=OD=b,=S△ABD+S△ADC+S△ODC,∵S梯形OBAC∴(a+2a)×b=a×b+4+×2a×b,∴ab=,把A(a,b)代入双曲线y=,∴k=ab=.故答案为:.16.如图,已知反比例函数y1=与一次函数y2=k2x+b的图象交于点A(1,8),B(﹣4,m)两点.(1)求k1,k2,b的值;(2)求△AOB的面积;(3)请直接写出不等式x+b的解.解:(1)∵反比例函数y1=与一次函数y2=k2x+b的图象交于点A(1,8)、B(﹣4,m),∴k1=8,B(﹣4,﹣2),解方程组,解得;(2)由(1)知一次函数y=k2x+b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0,6),=×6×4+×6×1=15;∴S△AOB(3)﹣4≤x<0或x≥1.1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点的坐标为(a,6),AB⊥x轴于点B,cos∠OAB=,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的一支分别交AO、AB于点C、D.延长AO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另一支于点E.已知点D的纵坐标为.(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求直线EB的解析式;.(3)求S△OEB解:(1)∵A点的坐标为(a,6),AB⊥x轴,∴AB=6,∵cos∠OAB==,∴,∴OA=10,由勾股定理得:OB=8,∴A(8,6),∴D(8,),∵点D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k=8×=12,∴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设直线OA的解析式为:y=bx,∵A(8,6),∴8b=6,b=,∴直线OA的解析式为:y=x,则,x=±4,∴E(﹣4,﹣3),设直线BE的解式为:y=mx+n,把B(8,0),E(﹣4,﹣3)代入得:,解得:,∴直线BE的解式为:y=x﹣2;=OB•|y E|=×8×3=12.(3)S△OEB18.如图,直线y=x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A(3,a),第一象限内的点B在这个反比例函数图象上,OB与x轴正半轴的夹角为α,且tanα=.(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求点B的坐标;.(3)求S△OAB解:(1)∵直线y=x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A(3,a),∴a=×3=4,∴点A的坐标为(3,4),∴k=3×4=12,∴反比例函数解析式y=.(2)∵点B在这个反比例函数图象上,设点B坐标为(x,),∵tanα=,∴=,解得:x=±6,∵点B在第一象限,∴x=6,∴点B的坐标为(6,2).(3)设直线OB为y=kx,(k≠0),将点B(6,2)代入得:2=6k,解得:k=,∴OB直线解析式为:y=x.过A点做AC⊥x轴,交OB于点C,如图所示:则点C坐标为(3,1),∴AC=3.S△OAB的面积=S△OAC的面积+S△ACB的面积=×|AC|×6=9.∴△OAB的面积为9.19.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AB与x轴交于点A(﹣2,0),与反比=4.例函数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的交于点B(2,n),连接BO,若S△AOB (1)求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和直线AB的解析式;(2)若直线AB与双曲线的另一交点为D点,求△ODB的面积.=•|x A|•y B,解:(1)由题意得:S△AOB即×2×y B=4,y B=4,∴B(2,4),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把点B的坐标代入得:k=2×4=8,∴y=,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ax+b,把A(﹣2,0)、B(2,4)代入得:,解得:,∴y=x+2;(2)由题意得:x+2=,解得:x1=﹣4,x2=2,∴D(﹣4,﹣2),=S△OAD+S△OAB=×2×2+4=6.∴S△ODB20.如图,在平行四边形OABC中,,点A在x轴上,点D是AB 的中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C,D两点.(1)求k的值;(2)求四边形OABC的面积.解:(1)过点C作CE⊥x轴于E,∵∠AOC=45°,∴OE=CE,∴OE2+CE2=OC2∵OC=2,∴OE=CE=2,∴C(2,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C点,∴k=2×2=4;(2)过点D作DF⊥x轴于F,∵四边形OABC是平行四边形,∴AB=OC=2,∠DAF=∠AOC=45°,又∵点D是AB的中点,∴AD=,AF=DF,∴AF2+DF2=AD2,∴AF=DF=1,∴D点的纵坐标为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D点,∴D(4,1),∴OF=4,OA=OF﹣AF=4﹣1=3,∴平行四边形OABC的面积S=OA•CE=3×2=6.21.如图,直线y=6x与双曲线y=(k≠0,且x>0)交于点A,点A的横坐标为2.(1)求点A的坐标及双曲线的解析式;(2)点B是双曲线上的点,且点B的纵坐标是6,连接OB,AB,求△AOB的面积.解:(1)将x=2代入y=6x,得:y=12,∴点A的坐标为(2,12),将A(2,12)代入y=,得:k=24,∴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在y=中y=6时,x=4,∴点B(4,6),而A(2,12),如图,过A作AC⊥y轴,BD⊥x轴,交于点E,则OD=4,OC=12,BD=6,AC=2,AE=2,BE=6,=S矩形OCED﹣S△AOC﹣S△BOD﹣S△ABE∴S△AOB=4×12﹣×2×12﹣×4×6﹣×2×6=48﹣12﹣12﹣6=18.22.如图,已知A(﹣4,n),B(2,﹣4)是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两个交点.(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求△AOB的面积;(3)若D(x,0)是x轴上原点左侧的一点,且满足,求x的取值范围.解:(1)∵B(2,﹣4)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m=﹣8,∴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A(﹣4,n)在y=﹣的图象上,∴n=2,∴A(﹣4,2).∵y=kx+b经过A(﹣4,2)和B(2,﹣4),∴,解得∴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x﹣2.(2)当y=﹣x﹣2=0时,解得x=﹣2.∴点C(﹣2,0),∴OC=2,=S△AOC+S△COB∴S△AOB=×2×2+×2×4=6.(3)根据函数的图象可知:若D(x,0)是x轴上原点左侧的一点,当﹣4<x<0时,满足kx+b﹣<0.23.如图,一次函数y=k1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相交于点A(﹣1,2)、点B(﹣4,n).(1)求此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求△AOB的面积;(3)在x轴上存在一点P,使△PAB的周长最小,求点P的坐标.解:(1)∵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经过点A(﹣1,2),∴k2=﹣1×2=﹣2,∴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为:y=﹣,∵反比例y=﹣的图象经过点B(﹣4,n),∴﹣4n=﹣2,解得n=,∴B点坐标为(﹣4,),∵直线y=k1x+b经过点A(﹣1,2),点B(﹣4,),∴,解得:,∴一次函数表达式为:y=+.(2)设直线AB与x轴的交点为C,如图1,当y=0时,x+=0,x=﹣5;∴C点坐标(﹣5,0),∴OC=5.S△AOC=•OC•|y A|=×5×2=5.S△BOC=•OC•|y B|=×5×=.S△AOB=S△AOC﹣S△BOC=5﹣=;(3)如图2,作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A′,连接A′B,交x轴于点P,此时△PAB的周长最小,∵点A′和A(﹣1,2)关于x轴对称,∴点A′的坐标为(﹣1,﹣2),设直线A′B的表达式为y=ax+c,∵经过点A′(﹣1,﹣2),点B(﹣4,)∴,解得:,∴直线A′B的表达式为:y=﹣x﹣,当y=0时,则x=﹣,∴P点坐标为(﹣,0).2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四边形DOBC是矩形,且D(0,4),B(6,0).若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经过线段OC的中点A(3,2),交DC于点E,交BC于点F.设直线EF的解析式为y=k2x+b.(1)求反比例函数和直线EF的解析式;(2)求△OEF的面积;(3)请结合图象直接写出不等式k2x+b>0的解集.解:(1)∵四边形DOBC是矩形,且D(0,4),B(6,0),∴C点坐标为(6,4),∵A点坐标为(3,2),∴k1=3×2=6,∴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把x=6代入y=得x=1,则F点的坐标为(6,1);把y=4代入y=得x=,则E点坐标为(,4),把F(6,1)、E(,4)代入y=k2x+b,得,解得,,∴直线EF的解析式为y=﹣x+5;﹣S△ODE﹣S△OBF﹣S△CEF(2)△OEF的面积=S矩形BCDO=4×6﹣×4×﹣×6×1﹣×(6﹣)×(4﹣1)=;(3)由图象得:不等式k2x+b﹣>0的解集为<x<6.25.如图,已知反比例函数y=(m≠0)的图象经过点(1,4),一次函数y=﹣x+b的图象经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Q(﹣4,n).(1)求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一次函数的图象分别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与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另一个交点为P,连结OP、OQ.求△OPQ的面积.解:(1)反比例函数y=(m≠0)的图象经过点(1,4),解得m=4,故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一次函数y=﹣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相交于点Q(﹣4,n),所以,解得n=﹣1,b=﹣5.∴一次函数的表达式y=﹣x﹣5;(2)由,解得或.∴点P(﹣1,﹣4),在一次函数y=﹣x﹣5中,令y=0,得﹣x﹣5=0,解得x=﹣5,故点A(﹣5,0),S△OPQ=S△OP A﹣S△OAQ=×5×4−×5×1=7.5.2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边长为4的等边△OAB的边OB在x轴的负半轴上,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经过AB边的中点C,且与OA边交于点D.(1)求k的值;(2)连接OC,CD,求△OCD的面积;(3)若直线y=mx+n与直线CD平行,且与△OAB的边有交点,直接写出n的取值范围.解:(1)∵等边△OAB,∴AB=BO=AO=4,∠ABO=∠BOA=∠OAB=60°,∵点C是AB的中点,∴BC=AC=2,过点C作CM⊥OB,垂足为M,在Rt△BCM中,∠BCM=90°﹣60°=30°,BC=2,∴BM=1,CM=,∴OM=4﹣1=3,∴点C 的坐标为(﹣3,),代入y =得:k =﹣3答:k 的值为﹣3;(2)过点A 作AN ⊥OB ,垂足为N ,由题意得:AN =2CM =2,ON =OB =2,∴A (﹣2,2),设直线OA 的关系式为y =kx ,将A 的坐标代入得:k =﹣,∴直线OA 的关系式为:y =﹣x ,由题意得:,解得:舍去,,∴D (﹣,3)过D 作DE ⊥OB ,垂足为E ,S △OCD =S CMED +S △DOE ﹣S △COM =S CMED =(+3)×(3﹣)=3,答:△OCD 的面积为3.(3)①当与直线CD 平行的直线y =mx +n 过点O 时,此时y =mx +n 的n =0,②当与直线CD 平行的直线y =mx +n 经过点A 时,设直线CD 的关系式为y =ax +b ,把C 、D 坐标代入得:,解得:a =1,b =3+∴直线CD 的关系式为y =x +3+,∵y =mx +n 与直线y =x +3+平行,∴m =1,把A (﹣2,2)代入y =x +n 得:n =2+2因此:0≤n ≤2+2且n .答:n 的取值范围为:0≤n ≤2+2且n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年级 八下 教师 梁宏耀
课题 反比例函数与面积问题
授课时间 课型 专题课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上任一点作x轴或y轴的垂线形成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求法.
数学思考:通过探究反比例函数上任一点作x轴或y轴的垂线形成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渗透数形结合的
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解决问题:经历探究反比例函数上任一点作x轴或y轴的垂线形成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增强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通过专题课的学习,增强探究意识,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型的面积的求法.
教学难点:基本型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分配
复习引入
设P(m,n)是反比例 上任意一点,过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A, 1、求 2、若过P作y轴的垂线,垂足为B,求 回顾旧的知识,体会反比

例函数上点的坐标与K的
关系以及用点的坐标表
示线段的长度需要注意
的绝对值的问题.

创设情境 1、如图,反比例函数 和 上分别有两点A、B,且AB∥x轴,点P是x轴上一动点,则△ABP的面积为( ) A.5 B.5.5 C.6.5 D.10 2、设P(m,n)是反比例 上任意一点,B在x轴上,且OP=PB,则 通过学生对△AOB的面
积的探究,体会分类讨论
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严
谨的思维品质和数形结
合的思想.

AOPS
AOBPS矩形

)0(kxky

)0(kxky
BOPS

x
y3
x
y7
2

例1:已知反比例函数 图象上有两点A,
B (1) 若A坐标为(2,3),求k的值 (2) 若B的横坐标为3,连结OA,OB,AB,求

师生共同归纳,进行师生
交流,使课堂呈现高潮,
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
产生兴趣.
巩固练习 已知反比例函数 上有一点P,过P作PA⊥x轴,PB⊥y轴,垂足分别为A,B。 1、若矩形APBO面积为6,求该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2、在第1题的前提下,有一反比例函数经过PB的中点C,交PA于点D。2k的值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熟练
应用反比例函数上任一
点作x轴或y轴的垂线形
成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的求法.

示范例题 例2:如图,一次函数 与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都过点A(1,m),求: (1)一次函数解析式及图象另一个交点B的坐标; (2)△ABO的面积; (3)若有条直线 ⊥x轴于点N(3,0),与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别交于点C,D ,求△ACD的面积 学会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反比例函数上任一点作x
轴或y轴的垂线形成的直
角三角形的面积的求法
去解决问题.

AOBS
)0(>kxky
)0(111<kxky
2kxy
l
3

知识反馈 课堂总结 学生在反思中整理知识、
整理思维,获得成功的体
验和失败的感受,积累学
习经验.

作业设计
对应课时作业以及知识反馈

学案设计
见学案文档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