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指导1
计量经济学指导书

计量经济学指导书1. 引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学中的数据分析和经济理论的关系的学科。
它是经济学中的一支重要的分支,通过运用统计学和数学工具来量化经济理论上的假设和推论。
计量经济学的目的是通过实证研究来提供对经济现象的定量分析和解释。
2. 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2.1 经济理论的建模在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时,首先需要进行经济理论的建模。
经济理论的建模是指将现实世界中的经济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对模型中的变量和关系进行定义和描述。
经济理论的建模可以帮助研究者对经济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2.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收集和整理数据是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的基础。
在收集数据时,需要注意数据的源头和可靠性。
在数据整理过程中,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归类等操作,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建模工作。
2.3 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统计分析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的核心工具。
通过运用统计学中的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可以对数据进行建模和估计,并从中得到有关经济现象的定量结果。
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需要结合经济理论和实证数据,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2.4 经济政策的评估计量经济学可以用于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对不同的经济政策进行评估和比较,以确定其对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影响。
经济政策的评估可以提供决策者参考和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措施。
3. 计量经济学的常用方法计量经济学中有许多常用的方法和技术,下面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方法:3.1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计量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它用来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回归分析可以用于预测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评估。
3.2 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是对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的方法。
它可以用来研究经济数据随时间的演变趋势、周期性和趋势性等特征。
计量经济学的的教案设计

计量经济学教案应用经济学教研室2006年5月目录第1章绪论 (1)1.1计量经济学 (1)1.2计量经济学方法论 (2)第2章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7)2.1回归分析概述 (7)2.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12)第3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30)3.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30)3.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统计检验 (39)3.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置信区间 (43)第4章异方差性 (49)4.1异方差的概念 (49)4.2异方差的后果 (51)4.3异方差的检验 (52)4.4异方差的修正 (54)4.5案例—居民储蓄模型估计 (56)第5章序列相关性 (59)5.1序列相关性 (59)5.2序列相关性的后果 (61)5.3序列相关性的检验 (62)5.4序列相关性的修正 (64)5.5案例—地区商品出口模型估计 (67)第6章多重共线性 (70)6.1多重共线性 (70)6.2多重共线性的后果 (71)6.3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73)6.4多重共线性的方法 (74)6.5案例—服装市场需求函数 (75)第7章随机解释变量和虚拟变量 (78)7.1随机解释变量问题 (78)7.2虚拟变量模型 (83)第8章单方程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 (89)8.1生产函数模型 (89)8.2需求函数模型 (96)第9章滞后变量模型 (102)9.1滞后变量模型的基本概念 (102)9.2分布滞后模型的参数估计 (103)9.3滞后变量模型的构造 (107)9.4自回归模型的估计 (109)9.5案例—我国长期货币流通量需求模型 (111)第10章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与方法 (113)10.1联立方程模型的基本概念 (113)10.2联立方程模型的结构式和简化式 (115)10.3计量经济学方法中的联立方程问题 (118)第11章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识别 (121)11.1模型的识别的概念 (121)11.2模型的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 (125)第12章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 (130)12.1联立方程模型的单方程估计方法 (130)12.2联立方程模型的系统估计方法 (138)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以及本课程涉及的内容、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应用、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工作步骤、学习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
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报告

《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报告2013 6237 568845.2 1106500.0 81428.28 86013.38 3478.54 102.6 29547 备注:1.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2.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997年=100作为基准经过分析与研究,我们初步判定影响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的因素主要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我国货币供应、商品房销售额、管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单位土地购置费、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2.2变量说明变量符号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Y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货币供应量M商品房销售额PRIE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I单位土地购置费COST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AY2.3散点图分析从上面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与各影响因素的散点图可以看出,Y与GDP,M,PRIE,I,COST,PAY是明显的线性关系。
而经过尝试,发现Y与CPI没有明显的关系。
因为CPI是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以考察LN(Y)和LN(CPI)之间是否存在关系。
经尝试,LN(Y)和LN(CPI)之前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因此可剔除CPI。
3模型的初步建立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建立初步的计量经济模型为:t PAY COST I PRIE M GDP Y e 6543210+++++++=βββββββ进行OLS 回归,得到:可得到回归模型为:PAY COST I PRIE M E GDP Y 015.0057.00397.0-0397.005-94.10079.0426.1294+++++=∧(5.8884) (3.8958) (0.0151) (4.6273) (-3.1552) (0.2286) (0.3134)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R =0.9972,2R =0.9954,可决系数较高,拟合优度较好。
F 值=541.9517,说明回归方程显著。
但是当05.0=α时,120.216t 2=)(α,不仅M,COST,PAY 的系数t 检验不显著,而且I 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相反,因此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计量经济学教案

吉首大学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案
周次第1周课次第2次课时 2 时间任课教师
周次第2周课次第3次课时 2 时间任课教师
周次第3周课次第4次课时 2 时间任课教师
周次第3周课次第5次课时 2 时间任课教师
周次第4周课次第6次课时 2 时间任课教师
周次第5周课次第7次课时 2 时间任课教师
周次第5周课次第8次课时 2 时间任课教师
周次第6周课次第9次课时 2 时间任课教师
周次第7周课次第10次课时 2 时间任课教师
周次第7周课次第11次课时 2 时间任课教师
周次第8周课次第12次课时 2 时间任课教师
周次第9周课次第13次课时 2 时间任课教师
周次第10周课次第14次课时 2 时间任课教师
周次第11周课次第15次课时 2 时间任课教师
周次第11周课次第16次课时 2 时间任课教师
周次第12周课次第17次课时 2 时间任课教师。
《计量经济学》实验指导书

XX实验指导书《计量经济学》编写人:XX实验一 EViews软件的基本操作【实验目的】通过上机试验,了解EViews软件特点、工作窗口的组成、充分掌握EViews软件的基本操作、熟悉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图形分析)【实验内容】EViews是专门用于从事数据分析、回归分析和预测的工具,使用EViews可以迅速从数据中找出统计关系,并用得到的关系去预测数据的未来值。
最小二乘估计是估计变量间线形关系中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有效方法,在数据分析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本次试验内容包括:进行EViews的一些基本操作来熟悉这个软件。
实验内容以表1-1所列出的税收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资料为例进行操作。
表1-1 我国税收与GDP统计资料单位:亿元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实验步骤】一、数据的输入、编辑与序列生成㈠创建工作文件⒈菜单方式启动EViews软件之后,进入EViews主窗口。
在主菜单上依次点击File/New/Workfile,即选择新建对象的类型为工作文件,将弹出一个对话框,由用户选择数据的时间频率(frequency)、起始期和终止期。
其中, Annual——年度 Monthly——月度Semi-annual——半年 Weekly——周Quarterly——季度 Daily——日Undated or irregular——非时序数据选择时间频率为Annual(年度),再分别点击起始期栏(Start date)和终止期栏(End date),输入相应的日前1985和1998。
然后点击OK按钮,将在EViews软件的主显示窗口显示相应的工作文件窗口。
工作文件窗口是EViews的子窗口,工作文件一开始其中就包含了两个对象,一个是系数向量C (保存估计系数用),另一个是残差序列RESID(实际值与拟合值之差)。
⒉命令方式在EViews软件的命令窗口中直接键入CREATE命令,也可以建立工作文件。
命令格式为:CREATE 时间频率类型起始期终止期则以上菜单方式过程可写为:CREATE A 1985 1998㈡输入Y、X的数据⒈DATA命令方式在EViews软件的命令窗口键入DATA命令,命令格式为:DATA <序列名1> <序列名2>…<序列名n>本例中可在命令窗口键入如下命令:DATA Y X将显示一个数组窗口,此时可以按全屏幕编辑方式输入每个变量的统计资料。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1

《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目录一、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思想、依据 (2)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效果 (2)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及基本要求 (3)四、学生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 (3)五、学时、教学文件及教学形式 (4)六、实验考试方法与成绩评定 (4)七、实验项目、学时分配及适用专业 (4)八、大纲内容 (5)九、主要实验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 (10)一、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思想、依据课程设计的思想:计量经济学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是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使学生能独立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定量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设计的依据:本课程根据「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对学生实验能力培养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效果课程的地位、作用:计量经济学课程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课程。
本课程实验是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的必要环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的效果:实践教学的效果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能深刻理解枯燥的计量经济学理论,较好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理论考试成绩明显提高;第二,学生能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学生参与社会问题研究的热情普遍提高;第三,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发表的论文明显上了档次。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及基本要求教学目的:通过实验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化解繁杂的计算过程,使学生用相关的软件独立地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及方法来研究实际的经济问题,为相关课程的学习及毕业论文中使用数量分析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求:通过计量经济学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量经济学软件(本计划使用Eviews)的使用;能用Eviews来建立单方程、联立方程模型和理解其它相关的教学内容,能上机运算、看懂输出结果并结合输出结果对模型进行各种检验。
要求学生能独立地运用统计资料建立实用的、可靠的计量经济模型。
经济计量学课程学习指导书

经济计量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一章 导 言(一)本章学习目标1、理解经济计量学概念2、理解经济计量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3、了解经济计量学的发展历史4、掌握经济计量学的学科内容5、熟练掌握经济计量学研究经济问题的步骤(二)本章的重点、要点本章的重点:经济计量学的定义,经济计量学的研究对象,经济计量学研究经济问题的步骤。
本章还有两个要点:一是经济计量学与经济理论(数理经济学)、统计学、数理统计学的联系与区别,二是经济计量学的学科内容。
内容提要经济计量学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说得更确切些,经济计量学是以经济理论为前提,利用数学、数理统计方法和计算技术,根据实际观测资料来研究带有随机影响的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经济计量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现象,是研究经济现象中的具体数量规律。
经济计量学与经济理论和数理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区别。
数理经济学模型是一确定的函数关系式,经济计量学模型包含一个随机项,是随机方程式。
经济计量学按研究内容可分为:理论经济计量学,即主要是研究经济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经济计量学,即主要是研究经济计量模型的设定和模型应用。
经济计量学研究经济问题可分为四步:(1)建立模型,(2)估计参数,(3)模型检验,(4)使用模型。
第二章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一)本章学习目标1、理解最小二乘法的模型假定2、熟练掌握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参数的估计3、熟练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统计检验4、掌握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预测5、能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简单经济问题(二)本章重点、要点本章重点:1、对模型参数估计的最小二乘法,并熟练掌握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法估计量、回归方程和随机项u 方差的估计量。
2、统计检验,即对模型参数估计量的t 检验和对回归方程的F 检验,理解检验的基本思想。
三个要点:1、对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假定,这些假定是对模型参数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和对模型进行统计检验的前提条件。
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摘要: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性教学的有效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设计不好,课程论文教学会因为网络抄袭和同质化现象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为此,文章从论文课时设计、选题设计、内容设计和辅助教学手段设计几个方面提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的具体设计思路,以期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应用性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新的认识。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设计1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有效手段作为经济学实证经验分析的一门重要方法类课程,计量经济学是各国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三大核心课程之一。
作为一门集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三者于一身的应用性理论方法,计量经济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作为理论模型设定的依据,更需要学会应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去估计和检验模型,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理论检验。
所以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是手段,最终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应用理论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
为了方法应用的教学目的,在本科学习阶段除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外,还需辅以其它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方法应用的理解,常用的教学手段是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1-2]。
虽然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能够对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有所帮助,但这两种教学手段还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方法的应用。
因为要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除了理解方法的含义和应用步骤以及熟悉软件的操作外,还包含更多的内容。
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的完整框架是:关于经济活动的观察(行为分析)→关于经济理论的抽象(理论假说)→建立总体回归模型→获取样本观测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模型[3]。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什么样的选题适合做实证分析、变量如何选取、数据的可获得性怎么样、该如何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实证结果跟预想结论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下怎么办、如何从实证分析结果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规范的实证分析论文如何撰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