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正式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了解象征,明确寓意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资料助读(一)关于什么是诗歌?1、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2、诗歌分类:根据表现内容,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根据诗歌的外在形式和语言特点,分为格律诗和自由律诗。
3、诗歌的特点: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
诗歌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从感情上打动读者的。
③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
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
4、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
5、意象: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1、作家作品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
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师专任教。
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
1992年去英国。
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79年,当时作者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王家新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
世界对于幼年的他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初读诗歌,感悟诗情初读要求:1、吐字清楚,准确流畅2、抑扬顿挫,快慢适度思考问题: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强朗读1、吐字清楚,准确流畅2、抑扬顿挫,快慢适度3、语气语调,感情真挚思考问题:这首诗由两个章节组成,请同学们概括章节的内容三、【合作探究,质疑提高】(集体的智慧是巨大的,让我们在小组的探讨中快乐学习;学贵有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我们学习的境界是质疑解疑,如果你对哪个章节哪句话不十分理解,让我们一起探究解答,在释疑中前进)讨论交流:(一)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划下来一起讨论。
2023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选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品味重点词语(“山”、“海”、“爬山”)的深层含义,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联系实际,理解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本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主要教学策略: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精彩纷呈、五彩斑斓。
而生长在大山里的孩子,他的理想会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座山,去看看山的那边有什么!(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注音并解释:痴想凝成一瞬间喧腾隐秘三、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常识)1、学生默读,大致了解诗歌内容。
2、教师配乐朗读,注意重音、语气及停顿。
3、学生分组散读,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朗读,师生评价优缺点。
5、齐声朗读。
四、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两节诗的大意,然后选代表发表看法,要求用语简洁、准确。
教师明确:第1节童年时的向往与失望第2节成年后的执着与感悟五、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1、结合朗读重音,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式阅读,讨论以下问题①“山”、“海”、“爬山”在本文有什么深层含义吗?②“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指什么?③“铁青”是指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又表现的,是什么?④ 怎么理解“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话?⑤“诱惑着我的山顶”中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⑥“枯干”是什么意思?“枯干的心灵”如何理解?⑦ 文中多次写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么作用?代表发言后明确:①“山”象征着挫折、困难,“海”象征理想与信念,“爬山”象征艰苦奋斗。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最新9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最新9篇)《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篇一1、课前,学生板书每天一句话上课,学生给大家讲解句子大意(一般从古诗文来的语句如此处理)2、交代上课内容:师:感谢**同学对我们的激励,(承学生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解,另一个班写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接过来的话是相互学习的问题)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志向开始我们中学学习的旅程,今天我们第一站是《在那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吗?部分学生:读过师:没有读过的同学请起立二生起立,忐忑师:那你们来猜测一下,在山的那边是什么?生:是山师:为什么?生:山区里的山是连绵不断的师:如果你住在这样的地方,你希望山那边是什么?生:城市师:为什么?生:山区太穷、太落后,我希望能过富裕、现代化的生活。
师:是啊,很多山区太落后了,真希望山区的人们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师:昨天我们不是说不说觉得生:笑。
我认为,山那边不再是山。
作者说在山的那边,肯定是说,很多山以外的地方,那肯定不会是山了。
师:那你希望会是怎样的地方呢?生:我希望是海。
师:理由?生:山区太闭塞,我希望能看见广阔无边的大海,海会给我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还会给我力量。
师:好啊,男孩子就该有海一样的心胸。
师:这两个同学没有读过课文,他们有了这样不同的认识,其他同学读过了,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生:我会写山的那边是草原,因为我特别渴望见到草原,还希望能骑上马在辽阔无边的草原奔驰。
师:跃马扬鞭在草原上疾驰,好,令人神往。
生:我希望山的那边是四通八达的大路,因为山路一定很难走,我希望能有平坦的道路通往我想去的地方师:走出大山、走向远方,可能是很多山里人的梦想,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呢?如果有便利的交通,他们和外面的联系会更多、摆脱贫穷也会更容易些。
……(还有不少,记不清了)师:同学们说了这麽多想法,老师也想和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刚看到这首诗的题目,老师就想作者说的在山的那边肯定不再是山了,但是如果我来写,我希望山的那边还是山。
在山的那一边导学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做《三峡学典》拓展延伸部分(6分钟独立做,课后老师评改)
二【自主预习】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21分钟)
1、听读录音,注意字音、停顿、感情。(3分钟)
2、个人初读,读准读顺,掌握字词(6分钟)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
诱()惑喧()腾一瞬()间朦胧()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隐秘:②诱惑:
③喧腾:④一瞬间:
3、组内练读(4-→1、3→2、1←→2、同时3、4练读),要求准确、流畅、有感情。(8分钟)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学校分中年级班级七()班学科语文教师上课时间
学习内容
在山的那边
学习
目标及
重难点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3、品味揣摩语言。
重点:理解海及山的象征意义。
难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自主预习案(45分钟)
一【资料链接】(2分钟)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见《三峡学典》相关链接部分
4、自读诗歌,思考(4分钟)
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⑵质疑发现(可从词语运用、句子含义、诗歌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质疑发现)
三【互查交流】11分钟)
1、组内互查交流自主预习内容(1→4、2→3、1←→2,组内解疑)(5分钟)
2、班级质疑解疑(4分钟)
3、反思整理(2分钟)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1《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提示点拨】一、目标点击:(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家新;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2.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3.理解“山”与“海”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学法指导:诗歌就像一盘美味佳肴,关键在于自己去品味。
要解诗中味,可以用以下方法:反复吟读: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朗读的重要性。
读诗是领悟诗歌的基础,只有反复地读,才能进入诗歌的境界,捕捉诗歌的形象。
感知诗意:要整体的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就得把这首诗的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糅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可以从一下思路去感知:痴想——诱惑——渴望——攀上山顶——理想——信念(实现)品味诗句: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信念、一个哲理。
对本诗的品读要抓住“山”与“海”这两个关键词。
重点品味“山”、“无数座山”、“爬山”、“海”的象征意义。
品味了诗句的含义,领悟全时的思想感情就简单了。
二、重点聚焦:1.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2.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3.朗读诗歌。
【自主探究】一、走进课文: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尽量读准字音,并划出生字词。
看一看,你读准它们的音了吗?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凝成níng诱惑yòu喧腾xuān扎下zā漫湿màn一瞬shǜn间几奔扎秘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尽量读出语气和停顿。
读完后,请想一想:第1节中的“山”与“海”同第2节中“山”与“海”含义相同吗?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然后重点体会一下这几个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和语气:(第一节)痴想、隐秘、铁青着脸、零分;(第二节)一次又一次、诱惑、一次次、喧腾、枯干3.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谁读得声情并茂;读完后,请分别概括两节诗歌的内容(用写×人×时候×事情的句式)第1节:第2节:二、资料助读:1.作者资讯: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有感情进行朗读的水平。
2、体会诗中“山”、“海”的象征意义及诗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3、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有感情的朗读水平2、体会诗中的“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题目解说:“在山的那边”是一个非常含蓄的题目,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使读者迫不及待的要读完全诗,看看诗人要告诉我们什么。
读完后才明白“山”的那边是“海”。
诗中的“山”比喻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挫折,“海”比喻人生理想。
题目简洁而凝练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
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
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当代欧美诗选》《叶芝文集》。
重点字词:隐秘()铁青一瞬()间凝成:凝结而成。
痴()想:发呆的想诱惑():吸引,招引喧腾():喧闹,沸腾。
喧,声音大而嘈杂。
合作探究:1、学习诗的第一部分2、朗读诗第一小节,回答: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3、朗读第二小节,回答:(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2)“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4、朗读诗的第一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学习诗的第二部分朗读第一二小节,讨论:(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2)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3)怎样理解“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和“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枯干的心灵……”小结:在探寻理想的途中经手的磨难和信念以及理想给“我”的动力。
表明“我”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心。
6、朗读第三小节,回答:“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情感?小结:诗人以“山”和“海”为喻,形象的写出了自己怎样凭着坚定地信念,越过一座座人生之山,朝着理想的“海”奋斗。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优秀15篇)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优秀15篇)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篇一教学目标: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师:为什么会这么想?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师: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
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教师读完,学生鼓掌)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
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
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儿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8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8篇)《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了解诗歌常识与象征手法。
二、能力目标1.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目标1、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山”与“海”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像法。
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
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3.讨论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教学准备】导学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三、检查字词、扫通障碍:凝成、诱惑、隐秘、喧腾、痴想、一瞬间教师强调:扎下,不读zā应该读zhā,让学生动手查词典,多音字。
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范读(2)各自练习朗读(3)领读(4)齐读五、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课课题:在山的那边
课型:自读执笔:叶桐审稿人:刘晓平时间:2011.9
班级姓名授课人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合适的语气。
2、理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蕴含的意义,领会本诗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4、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
2、诗歌意象所蕴含象征意义的把握。
3、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难点】
1、朗读技巧的训练。
2、诗歌意象所蕴含象征意义的把握,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
【学法导航】
1、诵读法
2、品读法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
1978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5年借调到北京,在《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
1992年去英国。
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相关背景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1979年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历,与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历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诗中对“海”的向往,实际上是历经“文革”的青年一代对人生信念的向往与追求,是接受了理想主义教育而理想在现实世界中又幻灭了的一代人对人生的最高境界的追求。
3、诗歌
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
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以最集中、精练、概括性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
诗歌往往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主题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其他文学样式多为句子)。
现代诗歌在语言形式上比较自由,但往往会借用古代诗歌的一些创作方法,如注重意象的表现,运用赋比兴等方法。
【自主学习】
1、朗读诗歌,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读出意韵。
朗读指导:朗读作为一种读书方法,一直以来是语文的优良传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诗歌需在不断的诵读中方能体现其神韵,现代诗歌更是如此。
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要领,力求做到读音、停顿正确,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
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读出鲜明的节奏感。
能根据诗歌思想内容准确地读出诗句的语气,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圈点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
痴()想凝()成喧()腾一瞬()间
3、解释下列词语(A)
痴想:
凝成:
喧腾:
信念:
诱惑:
4、用普通话大声朗读诗歌,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的把握。
【合作探究】
5、这首诗第二节中的“山”和“海”分别指什么?(D)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D)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C)
8、怎样理解“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于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几句话?(B)
【体验反思】
9、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对“山”和“海”的体验。
(B)
10、你知道哪些为理想奋斗终身的名人?选择其中一个讲给大家听。
(B)
11、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理想是--------------------------------------------------------------。
(B)
【课外延伸】
山民(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山的那边呢”
“山,也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但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也使他会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12、你怎么看待诗中的“父亲”?把他和《在山的那边》中的“母亲”作比较,你更喜欢谁?
【拓展提升】
请同学们借鉴本文的写法,采用诗歌的形式,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表达内心的感情,若能够用上本诗所学的修辞手法就更好了。
如果你觉得有难度,不妨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写一首诗。
【学后记】:
【随堂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 1--5题。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_________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_______在远方为我_______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_________?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_________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_________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_________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_________你的眼睛
1、依据课文为上文空缺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2、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座座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次次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何理解?
(1)诱惑着我的山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漫湿我枯干的心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文意思说一说要想实现理想应具备怎样的精神?
你心中的希望是什么?你是如何追求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