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攻占时期的敦煌文学

合集下载

敦煌文学举例作品

敦煌文学举例作品

敦煌文学举例作品敦煌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它以敦煌莫高窟中所发现的文献为基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我为您列举的10个以敦煌文学为题的作品:1. 《敦煌之夜》故事发生在敦煌的一个夜晚,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文人。

他在夜晚游览敦煌莫高窟,欣赏着壁画中的神奇世界,感受着文化的千年积淀。

在夜晚的寂静中,他的心灵也得到了洗涤和启迪。

2. 《沙漠之歌》这是一首描写敦煌沙漠的诗歌,通过描绘沙漠的广袤和荒凉,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融入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形象,使诗歌充满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3. 《敦煌的故事》这是一本以敦煌为背景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位女子的命运和故事,展现了敦煌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小说中充满了浪漫和悲壮,使人们对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敦煌笔记》这是一本以敦煌莫高窟为题材的游记,作者详细记录了自己在敦煌的旅行经历和所见所闻。

游记中穿插了对敦煌文化的解读和感悟,让读者更加亲近敦煌,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5. 《敦煌春晓》这是一首描写敦煌春天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自然的变化,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诗中融入了敦煌的文化符号和传统意象,使诗歌更具艺术感和文化内涵。

6. 《敦煌之梦》这是一个关于敦煌的梦境故事,主人公在梦中来到了敦煌莫高窟,与壁画中的人物展开了对话和互动。

通过梦境的形式,故事传达了对敦煌文化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回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7. 《敦煌的微笑》这是一本描写敦煌壁画中微笑的书籍,作者通过对敦煌壁画中微笑形象的解读和分析,揭示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故事和传说,使读者更加了解敦煌壁画的魅力所在。

8. 《敦煌的音乐》这是一本关于敦煌音乐的研究著作,作者通过对敦煌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演奏技巧的解析,展示了敦煌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意义。

书中还附有一些敦煌音乐的乐谱和演奏示范,供读者学习和欣赏。

敦煌吐鲁番文献“最后的宝藏”——《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评介

敦煌吐鲁番文献“最后的宝藏”——《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评介

敦煌吐鲁番文献“最后的宝藏”——《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评介姚崇新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总数多达26000多片,这在海内外庋藏新疆出土文献的所有公私收藏单位中可谓首屈一指。

这批新疆出土文献是“大谷收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主要来源于吐鲁番地区,少量来自库车、和田等地的古城址、石窟寺和古墓葬等。

自1916年正式入藏关东都督府满蒙物产馆即今旅顺博物馆以来,已逾百年,但一直未得到全面系统的整理,不能不说是吐鲁番文献整理工作的一大憾事。

这批文献的主要内容,以佛教文献(包括佛经、佛经注疏等)为主,同时包括一定数量的道教文献、传统四部典籍、官私文书、寺院文书以及民间占卜文书等;时间跨度近千年,上至公元3世纪的西晋,下迄13世纪的蒙元,以写本为主,含少量印本。

这批文献是迄今国内外已知敦煌吐鲁番文献唯一尚未全面公布的大宗藏品,因而又被学界誉为敦煌吐鲁番文献的“最后的宝藏”,因此它的学术价值当然值得期待。

2020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了《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王振芬、孟宪实、荣新江主编,以下简称《旅博新疆文献》),这是对旅顺博物馆所藏的这批新疆出土汉文文献的全面整理。

《旅博新疆文献》系8开本精装大型图录,共32册,全彩版印刷,是名副其实的皇皇巨著。

整理者另将解题部分汇总成《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总目索引》,16开本精装,共3册。

由于历史原因,相较于龙谷大学所藏“大谷文书”和新中国成立后新出土的吐鲁番文书的整理与研究,旅博所藏新疆出土汉文文书的整理与研究相对滞后,以往的研究也只是以“零打碎敲”的方式进行,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单一,因而难窥这批文书的整体学术价值。

本世纪初,旅博与日本龙谷大学合作,借助计算机技术整理研究旅博藏新疆出土汉文佛经残片,并于2005年召开了“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佛经国际学术研讨会”,从而对旅博藏新疆出土汉文佛经的整理与研究有了较大推进。

这次合作的重要成果是《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佛经选粹》(京都:法藏馆,2006年)和《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佛经研究论文集》(京都:龙谷大学,2006年)的出版。

03关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部落使的几个问题

03关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部落使的几个问题

万方数据
关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部落使的几个问题/045
期,其中载有部落使、副使及厨官,录文如下:
S.11344AV:(前缺)

l厨官效旧口/口
2效丁四郎老刘侯悟口口/口
3[-]/口口口/口
(后缺) S.11344BV:(前缺)

l卅l六人部落使及副部口/口
2口/口口口1封I户沙高划英口/口
(后缺)…
万方数据
044/唐史论丛第十九辑 成立的敦煌汉人二部落中,每个部落都设有吐蕃人担的小千户长(stong tung)和 汉人担任的副千户长(stong zla)各1人,另外有1个部落还多设了1个由汉人担
任的小千户长(stong
cung

P.t.1089号文书还记载在公元830年(狗年)敦煌
bod
蕃汉官员中有吐蕃方面任命之千户长(stong pon
gyi
sar
gyi
sde)和悉董萨部落(stong
sar
sde),它们是两个独立的汉人军事部落,不再受吐蕃擘三部落管辖“1。 在此之后,据P T.1113号文书记载,吐蕃又于辰年在敦煌设置一通颊(mtong
khyab)新军事千户叫。此辰年为长庆四年(824,甲辰)【31。通颊(mtong khyab)是 唐代吐蕃在其东北边境设立的部落组织,成员可能来自黄河河源地区的藏、羌、汉等 族,由部落内婚制形成部落统一体,通颊(mtong khyab)与吐谷浑构成吐蕃的下勇 部,专与唐朝为敌,也属于军事部落。吐蕃攻陷河陇西域后,通颊(mtongkhyab)部 落随之进入这一地区。在敦煌地区设立的通颊(mtongkhyab)千户,其成员当来自河 源等地区,不是由当地汉人组成的部落“1,其地位也要高于敦煌汉人部落,应该由吐 蕃瓜州节度使直接管辖,不属沙州管理。该部落又称为通颊色通巴(mtong

敦煌文学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敦煌文学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敦煌文学的概念、特点及分类敦煌文学是指流传于敦煌莫高窟中的文学作品,经过历史的沉淀,现存于敦煌石窟中。

敦煌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朝,盛行于唐、五代、西夏和元朝时期,涉及诗歌、故事、佛经、官方文件等多种文体和内容,代表着当时宗教、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状态。

敦煌文学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宗教性强,融合了佛教、道教、汉文化和周边文化的元素,反映着当时人们的信仰和宗教生活。

2.文本出现膨胀、多层次、形式多样化,有长诗、短诗、钞、记、轶闻等文学形式,文化多元,内容涉及广泛,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到日常生活,都有所涉及。

3.语言古朴、朴实,以古韵雅致、简约明快的表述方式为主,多采用变文和双关的修辞手法。

4.以求解脱生死和恢复人性和谐为宗旨,强调追求心灵和情感的自由和解脱,让读者通过阅读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启迪。

敦煌文学可按照其内容和文体进行分类,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佛经类:包括“涅槃经”、“弥勒问菩萨经”、“阿弥陀经”等,内容主要涉及佛教的教义和故事,寓意着对人生的热爱和希冀。

2.传说类:包括“红拂传说”、“孔雀王菩萨传说”、“鹰和鸽的故事”等,叙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语言生动形象,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3.历史类:包括“东夷列传”、“西域记”、“高昌传”等,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情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风貌。

4.诗歌类:包括“敦煌高僧颂”、“贺新郎诗”、“归去来兮辞”等,以其哀婉、婉约、含蓄风格,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总之,敦煌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它以其丰富、多样化的内容和优美、古韵雅致的语言,传承着文化和历史的精华,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灿烂的敦煌历史文化

灿烂的敦煌历史文化

灿烂的敦煌历史文化这曾经是一块被历史特别眷顾的地方,也曾经是一块被历史深深遗忘的地方。

这个地方拥有者众多充满色彩和韵律的象征符号,当破译出的这些符号回响着中古时代文明的声音的时候,人们传扬这样一个名字——敦煌。

在现在的中国版图上,敦煌不过是西北边远地区的一个县级城市但在历史上,它却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为我们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敦煌位于中国西部绵延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

两千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征伐匈奴,派大将霍去病率军进入河西走廊,重创匈奴,使河西归入汉朝版图,随着军事上的胜利,汉王朝在河西先后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敦煌郡设置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敦煌从此成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

为了从经济上保证这一基地的巩固,汉代一方面从内地往敦煌大量移民,一方面又征发军队来此戍守,移民和戍卒在敦煌开荒屯垦,兴修水利,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敦煌,使敦煌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为敦煌逐步发展成为西部的军政中心和商业城市奠定了基础。

此后几个世纪,敦煌之所以一直作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除了战略上的重要性之外,与其经济的繁荣是分不开的。

敦煌不仅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战略要地,而且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之前,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亚的商业贸易通道,一直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则扼其咽喉。

从这里,人们把西方的文明带到中国,又把中国的文明传播到西方,随着西汉时期对敦煌地区的开发,汉文化开始进入河西。

魏晋时,敦煌涌现出一批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从而奠定了浓厚的汉文化基础;同时,敦煌又敞开胸襟,接纳了来自西方的文化,使敦煌成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世界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地,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现象。

不仅如此,历史上的敦煌,还是多民族杂居之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后有大月氏、乌孙、匈奴等族繁衍生息,又有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鹊、党项、蒙古等族统治经营,这使得敦煌历史文化由于少数民族的加入而五彩缤纷,辉煌灿烂。

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概述[马德]

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概述[马德]
第二类是原标明部类和页码之经叶。原经叶上先是按藏文字母顺序分为KA、KHA、GA、NGA等22部,每一部下又分若干页。其中KA部(第一部)和KHA部(第二部)各有五至六份页码相同但内容不同的经叶,每份存数十页至数百页不等。编号中接第一类按部、页、卷、品之顺序进行,有一品一号的,有连接在一起的数品一号的;品段有完整者也有不完整者;断页则一页一号。
这次整理的甘肃各地藏敦煌藏文文献,共编3370号(件),其中敦煌市博物馆2890号,甘肃省图书馆351号,敦煌研究院82号,甘肃省博物馆36件,酒泉博物馆19件,敦煌市档案馆12件,张掖博物馆2件,高台县博物馆2件,武威市博物馆2件,兰州籍山东人兰山范氏私人藏20件。这部分文献基本是写经,主要分为卷式《大乘无量寿经》与贝叶式《般若经》,也有一少部分是社会文书。另外,敦煌市博物馆藏第351号还有3144页梵夹装经页尚待再行编目。
同汉文经卷一样,藏经洞开启以来,先后有一部分藏文经卷、经页也流失到民间。1944年以来,甘肃省各收藏单位不断接受私人捐赠并多方访求,陆续征集到一部分汉、藏文经卷和经页。如敦博0080—0303号是敦煌人殷登明1951年将敦煌民众教育馆所存捐赠敦煌县政府后移交县文化馆保存的;敦博0307、0790号是敦煌县博物馆在调查三危山文物点时在三危山王母宫处征集入藏的;敦博1530、1531号是敦煌市博物馆求购所藏。又如张掖博物馆藏2件《大乘无量寿经》,一件为1981年7月于张掖西街一唐姓人家征集,另一件为1988年4月离休老干部赵奉翱捐赠。敦煌研究院所藏一部分为敦煌当地人士捐赠,有一部分是1964年本院副研究员霍熙亮先生从敦煌民间征集而来。一直到近年,还不断有捐赠和征集。如1993年敦煌市博物馆从市属五墩乡文化站征集到数件,2002年敦煌市三危乡农民李永德捐赠给敦煌研究院的数件,等。另据了解,还有一部分敦煌藏文文献尚保存于敦煌以及甘肃各地民间个人手中。特别是上文提到的重440余斤的94捆卷式写经,即使把我们这次搜集到的全部卷式写经统计在一起,可能还不足这个重量的一半。所以,日后继续搜集散落在民间的敦煌藏文文献的任务还很艰巨。

敦煌学与民族史和古代民俗研究.ppt

敦煌学与民族史和古代民俗研究.ppt

莫高窟壁画弥勒经变中 的“老人入墓图”
三、服饰
敦煌文献中对服饰的衣着以及各种附加的装 饰物、人体自身的装饰等都有记载,如P.3410 《吐蕃某年沙州僧崇恩析产遗嘱》列举的服饰 有:汗衫、紫绫夹裙衫、绫袄子、白练衫、紫 绫履、京皮鞋、腰带等。在北图殷字41、 S.4577《处分遗物凭》(分配遗物的字据)中 还记载紫罗裙、白叠袄子、玉带、银钗子、碧 绫裙、十二综细褐、十综昌褐、番褐等。
于阗文卷子中还有一些历史文书,如《使臣 奏于阗王奏报》(P.2790)、《于阗王致曹元忠 书》(P.5538)、《致金汗书信和奏报》 (P.2958V)、《致于阗王奏甘州突厥情势》 (P.2741)、《使河西记》(钢和泰藏残卷)等。 根据这些材料并参照其他文书,人们才得以对 中古时期,于阗尉迟氏政权有了一个基本认识, 不仅弄清了它的世系、国号、年号以及沙州于 阗间的交通路程和民族分布情况等,
敦煌藏经洞中还发现了一批粟特语文 献,主要是佛经。
粟特胡文化为敦煌当地的社会文化 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如敦煌壁画 中所见的胡服,就有来自粟特民族的 胡帽、帔、窄衫小袖、贯头衫、长靿 靴、短裤、女着男装等;最能代表粟 特艺术特征的联珠纹样在莫高窟隋唐 时期的几十个洞窟中都有出现。
三、仲云
仲云又作众云、众熨、种榅,一般认 为其源自汉代的月氏,归义军时期在以 大屯城为中心的罗布泊地区建立政权。
四、岁时
敦煌岁时民俗名目繁多,依其内容大体可 分为3类:
一类是从事佛事活动的纯佛俗,来源于佛 教。如上元燃灯、赛天王、印沙脱佛脱塔、二 月八日设道场讲经说法行像、释迦忌辰、四月 八日佛诞、七月十五盂兰盆节等。
第二类是中国传统民俗,如上元燃灯节、 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下元令节、冬至节 等。
第三类是佛俗与我国传统民俗相融合形成 的习俗。 另外还有岁末举行的驱祟逐疫的驱傩活动。

【丝绸之路文化】栏目约稿函

【丝绸之路文化】栏目约稿函

2019年2月陈 焱:近四十年来敦煌碑铭赞语言文学研究综述[39]吴格言.敦煌归义军文学研究[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1:1-20.[40]朱利华.吐蕃攻占时期的敦煌文学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53-61.[41]邵文实.敦煌边塞文学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1-126.[42]钟书林.论敦煌文学的模式化创作———以敦煌文为例[J].兰州学刊,2014(7):65-73.[43]郑阿财.敦煌佛教文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25-430.[44]张志勇.敦煌邈真赞释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396.[45]龚泽军,张嘉楠.敦煌文献注译与阐释中的语言学问题———以《敦煌邈真赞释译》为例[J].社科纵横,2018(3):113-119.[46]周丕显.敦煌文献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97-103.[47]张先堂.敦煌诗歌定名辩正二则———敦煌文学丛札之二[J].社科纵横,1996(6):51-52.[48]张志勇.唐代颂赞文体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240-263.[49]任伟.敦煌写本碑铭赞文用典考释[J].河西学院学报,2011(3):1-7;2012(4):35-40;2013(6):40-45.[50]刘瑶瑶,杨晓宇.晚唐五代时期敦煌造像记的文体结构及其成因[J].兰台世界,2013(9):89-90.[51]郑怡楠,郑炳林.敦煌曹氏归义军时期修功德记文体的演变[J].敦煌学辑刊,2014(1):1-11.[52]张兴华.张氏归义军时期佛教影响下的文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64-66.[53]杨宝玉.敦煌佚名诗研究刍议———以《张淮深碑》写本卷背诗为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6.[54]高启安.敦煌五更词与甘肃五更词比较研究[J].敦煌研究,1997(3):114-121.[55]吴浩军.论唐五代敦煌碑铭的文学价值———以《李君修慈悲佛龛碑》为例[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4):80-85.[56]杨宝玉.《张淮深碑》抄件卷背诗文作者考辨[J].敦煌学辑刊,2016(2):31-38.[责任编辑 韩冬梅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殮殮殮殮]【丝绸之路文化】栏目约稿函各位专家学者、各位老师:近期“一带一路”成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其意义之深远不言而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川 群 ,国富 民众 ,土 广而 境远 , 自然方 圆数 万里
之 国 ,足 可 以养育 ,何 要攻 城而 求小 利 ,贪地 而损
人 ?此 天 道 之所 不 容 ,神 明之所 必 罚 ” !第 三段 陈 述唐 蕃 国情 。安史 乱后 ,唐 朝虽 蒙重 挫 ,但仅 仅数 年 ,“ 党殄 除 ,乾坤 雾 收 ,河 洛 云卷 ,百 蛮稽 颡 逆
蕃 攻 占时期 。而河 西走 廊 的沙州 ,因此与 中原 的政 治 文化 交 流 中断 ,孤军 反抗 吐蕃 的侵 略 。建 中二年 (8 年 ) 7 1 ,一 说 贞元 二 年 (8 年 ) 76 ,沙 州 城 沦 陷 , 整 个 河 西走 廊 进 入 吐 蕃 统 治 时 期 。 吐蕃 占领 河 西
2 1 年 7月 02
天水 师 范 学 院学报
J u n l f in h i r l ies o r a a s u ma v ri oT No Un t V0.2 N - 1 o4 3
第3卷 第4 2 期
吐蕃攻 占时期 的敦煌 文学
伏俊琏 ,朱利 华
(. 1 西北 师范大学 同学 中心 ,甘肃 兰州 7 0 7 ;2嘉 峪关 市文物局 ,甘肃 嘉峪关 7 50 ) 30 0 . 3 10 摘 要 :吐蕃攻 占河西后 ,在这 一地 区实行 了吐蕃 化的统治。创作 于这 一时期的文学作 品以诗歌 、书信 、碑
总 是 相 辅 而生 的 。 唐 宣宗 大 中二 年 (4 年 ) 88 ,沙
州 豪 强 张议 潮 率 领 军 民推 翻 了吐 蕃 的统 治 ,并 进
而 收 复 了 瓜 州 、肃 州 、甘 州 及 西 州 、伊 州 等 地 ,
主下 嫁 ,舅甥 契合 ,四海寰廓 ,两 国一 心 。后来 吐 蕃悉 诺逻 违天 背盟 ,暴 振干 戈 ,横行瓜 州 、玉 门一
笔 的这封答 书 ,洋 洋洒 洒千馀 言 ,内容 是 讲大唐 和 吐蕃 ,和 则两 国安 泰 ,斗则两 败俱 伤 。答 书从历 史 讲 起 ,说 五十 年前 ,两 国缔结 盟 约 ,世 代 友好 ,公
使 其 他 民族 接 受 吐 蕃 的生 活 方 式 与 生 活 习俗 ,使
河 西 地 区 的汉 族饱 受 异 族 凌 辱 之 苦 。压 迫 和 反 抗
带 ,为 害滋深 。而 朝廷 派哥舒 翰 领军 西 出 ,开 地千 里 ,筑 城 五所 ,所 到之 处 ,杀戮 吐蕃 数万 。“ 向若 无悉 诺 逻 先侵 ,岂见 哥舒 翰 后患 ? ”所 以 ,吐蕃 发
并派使 者把沙 、瓜等十一州 的图籍呈报朝廷 。大 中 五 年 (5 年 ) 81 ,朝 廷 于 沙 州 正 式 设 立 归 义 军 ,
文 、发 愿 文和 佛教 应用 文等 不 同 的体 裁 ,形 象地 展 现 了吐 蕃 逐 渐 攻 占河 西 的过 程 , 深 刻地 反 映 了吐 蕃 统 治 下 陷 蕃
人的悲苦无奈 之情,充分揭 示 了吐蕃 统治下民众 的普遍社会心态 。
关 键 词 : 吐 蕃 攻 占时 期 ; 敦 煌 文 学 中 图分 类 号 :10 . 2 9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 3 1 (0 2 4 02 — 5 6 1 15 2 1 )0 — 0 4 0
地 区后 ,在 这 里 实 行 实 行 吐 蕃 化 的 民族 统 治 ,迫
射婆 萼 ,由 “ 和使论 悉 蔺琮 ”送来 ,同时 还送来 了 银 盘 礼 品 。大概 射 婆萼 和 刘 臣壁 还有 些 私 人 交情 , 故他 致信刘 刺 史 ,讲 吐 蕃 以和为 贵 ,无 意 入侵 ,请 勿相 拒 。这实 际上 是吐 蕃各个 击破 的策 略 。窦 吴代
以张议 潮 为节 度使 。从 此 ,敦煌 正式 进入 归 义军 时 期 。从 7 4 到 8 8 6年 4 年这 8 多年 ,就是 本 文所 说 的 0
吐蕃攻 占时期①。
动 的不 义之 战 ,最 终受 害 的还 是 吐蕃 自己 。第 二段 是作 者 给 射 婆萼 陈 述 的 “ 两疆 之 长计 ” 安 ,劝 他 向 蕃 王进 谏 ,“ 甲兵 于两疆 ,种 柰桃 于原 野 ,止 汉 罢
唐 代 宗 广 德 二 年 (6 年 ) 吐 蕃 攻 克 凉 州 , 74 ,
两 年后 又攻 占了甘 州和 肃州 ,从 此河 西地 区进 入 吐
《 南 蕃 书 》 的起 因是 ,吐蕃 占领 陇 右诸 州 答 后 ,为 减 少 军 事 对 抗 ,便 派 使 者 致 书 河 西 诸 州 刺
史 ,内容 大概 是劝各 州 勿聚兵 相抗 。而致肃 4I 史 + N 刘 臣壁 的书来 自吐 蕃上 赞 摩 ( 名 ,相 当于 副相2 2 1— 4 1
作者 简介: 俊琏 (9 0 ) 伏 16 一 ,男 ,甘肃会宁人 ,西北师范大学国学 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 。 基金项 目: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 目青年基金项 目 (0 J 7 1 3 )阶段性成果 教 1Y C 5 1 8 ① 敦 煌的吐蕃攻 占时期 ,学术界 大 多从建 中二年 (8 )或 贞元二年 ( 8 )算起 。本 书认 为,广德 二年 ( 6 )吐蕃攻 占凉 州,河西人 民 71 76 74 已进入反抗 吐蕃侵略的历 史阶段 ,敦煌与 中原的 交往也就 中断。此后 的敦煌文学即 以此为 中心 内容 。敦煌遗 书中言及敦煌 沦陷 ,大 多以百
家之 怨 愤 ,通 舅 甥 之义 国” 因为 吐蕃 “ 陆 牛马 。 平
这 一 时期 的敦煌 文学 当以 P25 卷窦 吴 《 .55 为肃 州 刺史 刘 臣壁答 南 蕃书 》 为其开 端 。这篇 作 品可能
写 于上 元二 年 (6 年 ) l当时吐蕃 大军 已攻 占了 72 ,l 。
陇右 和凉州 的部分 地 区 ,气 势 旺盛 ,凉州 城危 如悬 卵 ,甘州 、肃 州守 军不 足 ,军 民惊慌 。所 以窦吴 为 肃 州 刺 史刘 臣壁 发 愤 书写 了这 篇 书信 。窦吴 其 人 , 仅 《 唐书・ 新 宰相世 系 表》 记其 为 “ 宁远 将军 ” ,窦 铣 之子 。肃 州刺 史刘 臣壁 ,亦 不见史 籍记 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