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摘要:壳聚糖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以及安全性都符合作为药物载体的标准,药物包封于壳聚糖后其释放主要决定壳聚糖的生物降解和溶蚀,控制药物释药的浓度和时间,使药物的释放时间明显延长,对疾病治疗另辟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字:壳聚糖药物载体医学应用前言作为新型药物输送和控释载体,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特别是基于多糖的纳米微球和纳米微囊,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超细粒径、合理的体内分布和高效的药物利用率,近年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纳米微粒不仅可增强药物的稳定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而且可有效地越过许多生物屏障和组织间隙到达病灶部位,从而更有效地对药物进行靶向输送和控制释放,是包埋多肽、蛋白质、核酸、疫苗一类生物活性大分子药物的理想载体[1]。

壳聚糖是一种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其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对生物黏膜较强的黏附性、无毒性及组织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

由壳聚糖制备的纳米微球可以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提高了疏水性药物的溶解度、改变给药途径、增加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特点;也可以缓释、控释、靶向释放药物等。

因此,壳聚糖纳米微球作为药物载体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1.1壳聚糖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随着对其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不断揭示,壳聚糖基纳米微粒现已被认为是一类极具应用前景的药物控释载体,特别适用于具有生物活性大分子药物的包埋和释放。

从技术角度来看,壳聚糖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它的可溶性和带正电性,这些特点使其在液态介质中可与带负电荷的聚合物、大分子甚至一些聚阴离子相互作用,由此发生的溶胶-凝胶转变过程则可方便地用于载药纳米微粒的制备;从生物药剂角度来看,壳聚糖纳米微粒具有附着在生物体粘膜表面的特性,这使得它尤其适用于粘膜药物的靶向输送。

黄小龙等[2]通过实验证明了壳聚糖纳米粒子能打开小肠上皮细胞间紧密的节点,使大分子药物更易越过上皮组织、增加药物在小肠内的吸收;Luessen等[3]用壳聚糖纳米微粒包埋多肽类药物-布舍若林,发现药物在小鼠体内吸收的生物利用度达5.1%,而未被包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仅为0.1%。

壳聚糖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壳聚糖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壳聚糖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壳聚糖,是一种由葡萄糖分子通过酰胺键连接而成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多种优异的特性。

近年来,壳聚糖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被广泛研究和探索。

它既可以作为药物载体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长效性,又可用于生物组织工程和药物递送系统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探讨壳聚糖在医药领域中的几种重要应用。

首先,壳聚糖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广泛而重要。

药物递送系统是将药物包裹在适当的载体中,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延长药物的活性时间,并减少副作用。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多孔性等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药物递送载体。

研究表明,壳聚糖可以稳定药物,并通过改变其分子结构或修饰表面来调控药物的缓释性质。

此外,壳聚糖的阳离子性质还使其能够与DNA、RNA等带负电荷的生物大分子相结合,增强药物在细胞内的导向效果,有效提高药物的疗效。

其次,壳聚糖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组织工程是一种利用生物材料来修复和重建受损组织的技术,壳聚糖在这一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壳聚糖可以用于制造生物相容性的支架材料,以支持细胞的生长和组织的再生。

研究人员发现,壳聚糖支架材料能够促进骨组织的再生,提高创伤修复效果。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用于制备人工皮肤、软骨以及血管等组织工程产品。

这些新兴的研究方向显示出壳聚糖在组织工程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壳聚糖在制备纳米颗粒和微球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颗粒和微球可以用于吸附、包载和控制释放药物。

纳米颗粒尺寸越小,表面积相对增大,药物的包载量也随之增加。

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通过选择性吸附来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并通过靶向修饰纳米颗粒表面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此外,壳聚糖微球可用于制备人工眼药水、药物缓释颗粒和肝素包被微球等产品。

这些制备方法极大地促进了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并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效果。

最后,壳聚糖在生物活性物质保护和膜材料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生物活性物质保护是一种提高药物或纳米颗粒稳定性的方法。

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研究

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研究

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研究引言壳聚糖纳米微球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讨论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药物输送领域的应用研究。

一、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1. 电沉积法电沉积法是一种常用的壳聚糖纳米微球制备方法。

它通过电化学方法在电极表面沉积壳聚糖材料,形成纳米级的球状微粒。

此方法具有简单、可控性强、成本低等特点。

2. 水相反应法水相反应法是制备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该方法通过水相反应使含有壳聚糖和交联剂的溶液在适当的pH值和温度下发生交联反应,形成纳米级的壳聚糖微球。

3. 反相沉淀法反相沉淀法是一种制备单分散壳聚糖纳米微球的有效方法。

在此方法中,壳聚糖和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通过超声处理形成乳化液,然后将其引入水相中,壳聚糖微球通过反相沉淀形成。

二、壳聚糖纳米微球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研究1. 利用壳聚糖纳米微球的载药性能壳聚糖纳米微球可以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或共价结合等方法将药物载入微球内部。

其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

通过调节壳聚糖微球的大小和表面性质,可以改变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方式,实现药物的缓释和靶向输送。

2. 利用壳聚糖纳米微球的靶向性壳聚糖纳米微球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来实现靶向输送。

例如,通过修饰壳聚糖微球表面的靶向分子,可以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精确靶向输送。

这种靶向性可以提高药物的局部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3. 利用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响应性壳聚糖纳米微球可以通过调整其结构和组成来实现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

例如,通过改变壳聚糖微球的pH响应性,可以实现在特定pH环境下的药物释放。

这种响应性能使得壳聚糖纳米微球在肿瘤治疗等需要对外界刺激做出响应的场景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结论壳聚糖纳米微球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在药物输送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其制备方法包括电沉积法、水相反应法和反相沉淀法等。

壳聚糖纳米微球可通过载药性能、靶向性和响应性等特点,实现药物的缓释、靶向输送和对外界刺激的响应。

壳聚糖在药剂学领域中的应用

壳聚糖在药剂学领域中的应用

壳聚糖在药剂学领域中的应用
壳聚糖是一种羧糖的生化分子,是以壳聚糖结合而成的新型聚合物及其派生物,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

它们的用处多样,正在广泛应用在药剂学领域,为药物提供条件优良的分布和释放,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一、壳聚糖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
1. 缓慢释放:壳聚糖可以让药物在细胞内缓慢释放,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从而达到更持久的药效。

2. 快速渗透:壳聚糖分子可以跨越细胞壁,从而快速渗入细胞中,缩短药物给药时间,使病人得到更快的疗效。

3. 防止药物毒性:壳聚糖可以保护药物和细胞组织免受不良刺激,防止药物毒性产生。

二、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
1. 吸附药物:壳聚糖可以吸附和结合药物,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和疗效。

2. 优化药物表征:壳聚糖可以改善药物的性能,如极性、生物可利用
性等,从而提高药物的作用效果。

3. 降低药理毒性:以壳聚糖包裹药物,减少给药剂量,缩短给药时间,有效降低药理毒性。

三、壳聚糖作为疫苗载体的研究
1. 增强疫苗免疫效果:壳聚糖可以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从而提高疫
苗的抗病效果。

2. 增强抗原活性:壳聚糖可以增强抗原所蕴含的抗病毒效力,从而起
到延长抗病毒有效期的作用。

3. 保护抗原:壳聚糖可以对抗原进行包裹,以防止其在细胞外受到破坏,延长其活性的时间。

总之,壳聚糖正在广泛应用于药剂学领域,它可以帮助药物达到更理
想的用药效果,增强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为更好地应用药物提供可能性。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药物传递、创伤修复、组织工程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药物传递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性强以及与药物具有良好的相互作用性,壳聚糖及其衍生物被广泛用于制备药物载体。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壳聚糖微球或纳米粒子中,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还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来实现靶向输送,将药物准确地送达到病灶部位,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创伤修复领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可以作为生物材料用于创伤修复。

研究表明,壳聚糖膜可以有效地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炎症反应,提高伤口愈合的速度和质量。

壳聚糖衍生物还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可以有效预防感染并促进创面愈合。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创伤修复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组织工程领域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由于其与细胞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被广泛用于制备支架和人工组织工程材料。

研究表明,将壳聚糖膜用于人工皮肤、软骨修复、骨骼重建等领域可以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第二篇示例: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极强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在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药物输送、创伤修复、抗感染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药物输送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由于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的降解性,壳聚糖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帮助药物更好地传递到靶组织或细胞,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研究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研究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研究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聚合物,由葡萄糖-胺基葡萄糖构成,是生物体内结构的基础,因此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性、低毒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其中,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在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药物负载与控释药物负载是指将药物分子通过化学结合、吸附或物理混合等方式与载体结合,形成复合体,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而壳聚糖因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特点,可以把许多相对较小的分子、多肽、蛋白质等药物结合到其上方便其输送到目标部位,同时还可以将药物通过壳聚糖的结构进行控释,减少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近年来,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成型技术目前,制备壳聚糖药物载体的技术主要有溶液混凝法、电喷雾法、共析法等。

溶液混凝法是一种成本低、操作简单的制备载体的方法,通过将壳聚糖在化学试剂的作用下形成凝胶进而形成载体。

电喷雾法与共析法是制备微型药物载体的主要方法,这些技术可以制备尺寸均匀的壳聚糖微球,并且可以通过改变操作条件来实现不同尺寸、不同药物的负载情况。

三、靶向输送壳聚糖药物载体不仅可以通过药物的控释和负载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利用壳聚糖自身的结构特点实现靶向输送。

壳聚糖在酸性环境下存在阳离子,可以与细胞负电性差异表现出的阴离子表面进行靶向治疗。

通过加入特定的靶向肽或是大分子,还可以实现对特定细胞、器官的靶向输送。

四、临床应用目前,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在药物疗法、细胞治疗、组织工程及急救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药物疗法为例,壳聚糖可作为微球状、纳米粒子状、载体状药物制剂,通过道路中把药物输送到病患的需要部位。

此外,壳聚糖药物载体还可以在口腔、鼻腔、眼球、皮肤等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总之,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具有许多优点,一方面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壳聚糖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进展

壳聚糖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进展
多柔 比星( X) DO 纳米粒可包 含相当含量 的 D OX, 该粒
制 备简单、来源 丰富、有较强 的亲水性 ;可被体 内溶 菌 酶、胃蛋 白酶等 多种 酶生物降解 I,降解产物无毒 , 1 ] 且 能被 生物体完 全吸收 ;而且具有抗酸 ,抗凝血 ,抗
溃疡等 的能力 ,可阻止或 减弱药物在 胃中造成 的刺痛
提高疗效 。 J l 壳聚糖膜 _ 2
反应 。另外 ,在 酸性环境 中壳聚糖基质能形成漂浮并 逐渐膨胀 。这 些特 点使壳聚糖 成为一种理想 的药物 缓释材料 。 1 壳聚糖作为药 物载体 的剂型 11 壳聚糖纳 米粒 .
纳米 级聚合物粒子作为药物传递和控释 的载体 , 由于其超微小 的体积 ,合理的体 内分布和高效 的药物
g o h r c u clrlaig crirf rlt fp o et s sc ssu d ts ec mp t it,vro sboo i c vt,o txct, ay o dp amae t a ees ar o so rp re , u h a o n i u o ai ly aiu ilgca t i lw o ii es i n e o i s bi i y y
维普资讯
《 硗代食品科技》
MoenFo i c d eh o g dr od c ne n cnl y Se a T o
V 13 o f 9) o2 N . 总 7 . 7
壳聚糖在药物载体 中的应用进展
董岩 ,张群正 ,李陕西 西安 706 )  ̄- Y 105
摘要:壳聚糖作为一种资源丰富的新型天然高 分子化合物, 一种理化性质优 良的多 糖化合物 , 具有组织相蓉 I好、 生 生物学活性多
样、 低毒性、易于吸收等特点, 是—种良好的药物释放载体。文章综述了壳聚糖在作为药物缓释载体时的生物学特点、 类型及其在临

壳聚糖海藻酸钠载药微球制备工艺研究

壳聚糖海藻酸钠载药微球制备工艺研究

壳聚糖海藻酸钠载药微球制备工艺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医学和药物传递系统的快速发展,载药微球作为一种创新的药物传递系统,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种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壳聚糖和海藻酸钠在载药微球的制备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壳聚糖海藻酸钠载药微球的制备工艺,旨在为其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的基本性质及其在载药微球制备中的优势,随后详细阐述载药微球的制备工艺,包括材料选择、配方优化、制备条件控制等关键环节。

本文还将对制备的载药微球进行表征分析,以评估其性能参数,如粒径、包封率、药物释放特性等。

本文将总结壳聚糖海藻酸钠载药微球的制备工艺研究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载药微球的制备工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药物传递系统的创新和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载药微球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所需的主要材料包括壳聚糖(CS,脱乙酰度≥95%,分子量100,000-300,000 Da)、海藻酸钠(SA,粘度≥200 mPa·s)以及模型药物(本实验选用布洛芬作为模型药物,纯度≥98%)。

还需要戊二醛(GA,分析纯)、氯化钠(NaCl,分析纯)、氯化钙(CaCl ₂,分析纯)、氢氧化钠(NaOH,分析纯)等化学试剂。

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包括电子天平(精度001g)、磁力搅拌器、恒温水浴锅、注射泵、显微镜、喷雾干燥机、冷冻干燥机、激光粒度分析仪、药物含量测定仪等。

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壳聚糖海藻酸钠载药微球。

首先将壳聚糖溶解在1%乙酸溶液中,制备成壳聚糖溶液。

然后,将模型药物布洛芬溶解在壳聚糖溶液中,形成载药壳聚糖溶液。

将海藻酸钠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形成海藻酸钠溶液。

将载药壳聚糖溶液逐滴加入到海藻酸钠溶液中,形成初级乳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壳聚糖的结构与性质
壳聚糖的化学名称为 ( 1, 4) 2 2 - - 氨基- - 脱氧- -D -葡 β [ 1 0] 聚糖 , 其化学结 构 如 图 1 所 示 。 壳 聚 糖 含 有 大 量 羟 基, 形成较强的氢键相互作用 , 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不

) ; ; 基金项目 : 宁波市科研创新团队资助项目 ( 宁波 市 国 际 科 技 合 作 资 助 项 目 ( 宁波市自然基金资助 2 0 1 2 B 8 2 0 1 4 2 0 1 3 D 1 0 0 0 2) ) ; ; 项目 (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资助项目 (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团队及重点资 2 0 1 1 A 6 1 0 1 1 2 2 0 1 0 0 7 3) , , ) ; ) 助项目 ( 西安工程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 2 0 1 2 0 0 2 2 0 1 2 2 A 0 0 1 B 1 1 0 3 9 c h x 2 0 1 3 0 0 4 -T - - - 收到初稿日期 : 收到修改稿日期 : 2 0 1 4 0 6 1 6 2 0 1 4 0 9 1 9 - - - - :w : 通讯作者 : 王 瑄, E-m a i l a n x u a n 6 9 1 1@1 6 3. c o m, 陈 鹏 , E-m a i l i m t e . a c . c n c h e n @n g p , 作者简介 : 高 艳 ( 女, 陕西延安人 , 在读硕士研究生 , 师承万明 教 授 、 王瑄教授、 陈鹏研究员, 从事壳聚糖药物缓释 1 9 8 9- ) 材料研究 。
] 1 6 1 8 - 乳化交联法的 主 要 制 备 过 程 [ 如 下: 将药物溶 混合均匀后加入到含有表 解或分散于壳聚 糖 溶 液 中 ,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可起到控制药物释放 、 延长药效 、 降低毒副作用 、 提高疏水性药物稳定性 、 改变给药途径
] 4 5 - 。 等作用 ,还能增强制剂的靶向给药能力 [ 在各种类型的 壳 聚 糖 药 物 载 体 中 , 壳聚糖微球显
高 艳 等: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0 2 0 0 7
( ) 文章编号 : 1 0 0 1 9 7 3 1 2 0 1 5 0 2 0 2 0 0 7 0 6 - - -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2, 3 , 高 艳1, 王 瑄1, 万 明3, 王建华1, 陈 鹏2, 王梅珍1
1 引 言
, 壳聚糖 ( 是一种天然聚阳离子弱碱 c h i t o s a n C S) 性多 糖 , 通 常 由 甲 壳 素 脱 乙 酰 化 而 制 得。 研 究 表 , 壳聚糖具有 优 异 的 生 物 相 容 性 和 可 降 解 性 , 且 安全无毒 , 从而被誉为最具应用前景的载药材料之一 。 明
2 6] ; 球机械强度较低 [ 且微 球 在 分 离 收 集 时 一 般 通 过 高 速离心方法 , 离心后微粒沉淀不完全 、 微粒容易粘连而
使粒径增大 。 图 2 壳聚糖与戊二醛 交 联 反 应 所 形 成 的 微 球 的 化 学
1 6] 结构 [
F i 2C h e m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o f c h i t o s a n m i c r o s h e r e s g p [ 1 6] l u t a r a l d e h d e c r o s s l i n k e d b - g y y 3. 2 离子凝胶法 [2] 首次提 出 采 用 离 子 凝 胶 法 ( B o d m e i e r2 i o n i c e - g ) 制 备 壳 聚 糖 微 球。 此 方 法 利 用 聚 阴 离 l a t i o n m e t h o d 子作为物理交联 剂 , 与壳聚糖分子链上质子化后带正 电荷的氨基结合 , 主要通过静电作用发生可逆的 、 分子 内或分子间的物 理 交 联 , 从而使壳聚糖凝胶化形成球 [ 1 6] , 形粒子 其化学结构如图 3 所示 。
( 粒的能力 ; 4)可 以 通 过 调 整 其 组 成 来 改 变 药 物 的 释 ; ( ) 放率 5 经 冻 干 和 复 原 过 程 仍 能 保 持 微 球 的 完 整 性 和药物的活性 。 这些特点使离子凝胶法成为一种很有 前景的壳聚糖 载 药 微 球 制 备 方 法 。 但 是 , 此法的反应 机制为 : 带相反 电 荷 的 大 分 子 间 通 过 相 互 配 位 络 合 作 用而形成可逆的物理交联 , 无化学反应 , 因此制备的微
例 如: 壳 聚 糖 微 球 粘 附 性 好, 比 示出独特的功能 优 势 , 较适于口 、 鼻、 胃肠 等 粘 膜 给 药, 特别是投递抗原与佐
] 6 7 - ; 剂[ 壳聚糖微球 表 面 富 有 多 糖 链 , 能被特异性细胞 或组织 所 识 别 , 可靶向投递药物至病灶部位贮存释 8] ; 放[ 壳聚糖微 球 表 面 可 接 枝 功 能 基 团 ,以 吸 附 或 包 9] , 裹的方式灵活负载不同药物 [ 等等 。 基于以上优点 ,
2 5] : ( )制备条件温和 ; ( )微球粒径均匀且尺寸可 势[ 1 2 ( )有很强的结合多肽 、 控; 蛋 白、 疫 苗、 寡核昔酸和质 3
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 从而限制 难以彻底清除 , 了乳化交联法 的 应 用 。 为 了 探 寻 更 安 全 的 交 联 剂 , 文 ] 献[ 选用 天 然 交 联 剂 京 尼 平 ( 替代戊二 2 0 2 1 e n i i n) - g p , 醛制备壳聚糖微 球 这 类 微 球 不 仅 具 有 良 好 的 生 物 相 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 而且毒副作用显著降低 。
主要影响因素包 括 壳 聚 糖 与 T 浓 度、 P P 溶液的性质( 、 投 料 比 例 以 及 搅 拌 速 度 等。 将 p H 值等 ) H 值为 p 7~9 的 T P P 溶液滴 加 到 p H 值 为 4~6 的 壳 聚 糖 溶 , 液中 能够迅速 生 成 纳 米 微 球 ; 当壳聚糖与 T P P 的质 / / 可 获 得 高 产 率、 结构较稳定 量比控制在 3 1~6 1 时, 的纳米微球 。 采用离子 凝 胶 法 制 备 壳 聚 糖 微 球 具 有 突 出 的 优
3. 3 喷雾干燥法 ) 喷雾干燥法 ( 是工 业 制 备 壳 s r a d r i n m e t h o d p y y g 首先将被 聚糖微球的方 法 之 一 。 其 主 要 工 艺 流 程 为 : 包埋药物分散于 壳 聚 糖 的 稀 酸 溶 液 中 , 或与油相形成 /W 、 / /W 、 /W / 然后将乳液喷入惰 O W O O O 型 乳 液, 性的热气流中进 行 雾 化 , 小液滴中的溶剂迅速蒸发使 2 7] 。微球的 壳聚糖凝固 , 药物被 包 载 在 其 中 形 成 微 球 [ 雾 化 压 力、 喷 雾 温 度、 喷雾速度 粒径取决于喷嘴 直 径 、 [ ] 2 8 2 9 - 。 和交联程度等 采用喷雾干燥 法 制 备 壳 聚 糖 微 球 的 优 点 主 要 有 : 微球粒径分布范 围 较 窄 ; 微 球 之 间 粘 连 少、 干 燥 快、 可 重复及容易规模 化 ; 既适用于水溶性药物又适用于疏 水性药物制备 。 但传统喷雾干燥技术制备的壳聚糖微 球较难负载药物 , 且药物选择性吸附在微球表面 , 突释
壳聚糖微球已 成 为 近 年 来 新 型 给 药 系 统 研 究 的 热 点 。 本文主要介绍壳 聚 糖 微 球 的 制 备 方 法 , 以及壳聚糖微 球作为药物载体的释放机理及其应用的研究 。
/ 面活性剂的油相中 , 经搅拌或超声处理 , 形成 W O型 乳液 。 加入化学交联剂进行反应和固化 , 离心 、 洗涤得 组分( 油 相、 水 到壳聚糖微球 。 在 制 备 微 球 的 过 程 中 , 相、 表面活性剂 、 交联剂 ) 和条件 ( 乳化时间 、 交联时间 、 交联温度等 ) 都会影响到微球的形成及性质 。 乳化交联法的优点是可以包载亲水或疏水的多种

( 浙江 宁波 3 1.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市先进纺织技术与服装 C A D 重点实验室 , 1 5 2 1 1; 2.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 浙江 宁波 3 宁波市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 1 5 2 0 1; 3.西安工程大学 纺织与材料学院 ,西安 7 1 0 0 4 8 摘 要: 壳聚糖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 药物载体研究 的 热 点 。 药 物 经 壳 聚 糖 负 载 后 , 不仅能 够达到缓释控释的目的 , 还能够改变药物的给药方式 , 降低药物不良 反 应 , 提 高 药 物 生 物 利 用 度。 本 文 就 壳 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关键词 : 药物载体 ; 制备 ; 应用 壳聚糖微球 ; 中图分类号 : 3 1 8. 0 8; R 9 4 4. 9;Q 8 1 9 R 文献标识码 : A : / DO I 1 0. 3 9 6 9 . i s s n. 1 0 0 1 9 7 3 1. 2 0 1 5. 0 2. 0 0 2 - j
[ ] 1 3 -
1 0] 图 1 壳聚糖的化学结构 [ 0 F i 1C h e m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o f c h i t o s a n1 g [ ]
3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根据不同的反 应 介 质 和 体 系 特 性 , 壳聚糖微球的 制备 方 法 可 分 为 乳 化 交 联 法 、 离 子 凝 胶 法、 喷雾干燥 法、 凝聚/沉淀法 、 溶剂蒸发法等 。 3. 1 乳化交联法 ) 乳化交联法 ( 是一 e m u l s i o n c r o s s l i n k i n m e t h o d - g 种较为传统的 制 备 壳 聚 糖 微 球 的 方 法 。 醛 类 化 合 物 , ] 1 3 1 5 - , 如甲醛和戊二 醛 [ 可与壳聚糖分子中的氨基通过 醛氨缩合反应形 成 网 状 聚 合 物 , 形成的化学键使微球 [ 1 6] 交联固化 , 其化 学 结 构 如 图 2 所 示。 在 进 行 药 物 负 药 物 可 被 包 裹 在 微 球 内 部, 或者吸附于微球表 载时 , 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