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病临床诊治体会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教学体会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教学体会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教学体会《金匮要略》是唐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代表作,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在其中的痰饮咳嗽病篇中,张仲景通过系统的阐述了痰饮咳嗽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我对《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的教学体会。

痰饮咳嗽病篇详细介绍了痰饮咳嗽病的病机和病因。

张仲景认为,痰饮咳嗽的主要原因是脾胃失调,引发了痰饮的产生。

这一观点深入浅出,很容易理解。

张仲景还提出了“邪从表入里”、“邪气下注”等病机,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痰饮咳嗽的发生机理。

在辨证施治方面,张仲景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他根据痰饮咳嗽的不同病因病机,提出了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

对于因脾胃失调而引起的痰饮咳嗽,他主张以健脾和胃为治疗原则,采用温阳降逆的方法来调理脾胃。

这种针对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的思路,对学生掌握痰饮咳嗽病的辨证论治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张仲景在痰饮咳嗽病篇中还介绍了各种药物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病机。

他对于一些常用药物,如附子、半夏、桔梗等,详细阐述了其性味、功效和运用要点,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药物的使用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针对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演示。

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痰饮咳嗽病的病因和病机,引导学生理解其发病机理。

然后,我结合临床实例,让学生分析各种病理情况,并进行辨证施治。

我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苔等来进行辨证,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灸、药物调理。

我还将一些重点药物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药物的运用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的内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学生对痰饮咳嗽病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

他们对于辨证论治的方法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论治病情,提高了临床操作的能力。

痰饮致病辨证分析心得体会

痰饮致病辨证分析心得体会

痰饮致病辨证分析心得体会发表时间:2013-05-08T17:17:50.5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王德喜董燕双[导读] 发病机理主要责之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老欲所伤,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对津液的通调转输蒸化失职。

王德喜1 董燕双2(1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中医院内蒙古乌海 016000;2内蒙古乌海市蒙中医院内蒙古乌海 016000)【中图分类号】R24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375-02痰饮是体内不得输化,停聚在某些部位而形成的一类病症。

发病机理主要责之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老欲所伤,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对津液的通调转输蒸化失职,阳虚阴盛,水饮内停。

痰饮有狭义和广义痰饮之分。

广义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

古人云:怪病多为痰作祟。

百病兼痰。

说明痰无处不到。

痰饮在于肺、脾、肾的功能失调有关。

从形质而言,饮为稀涎,痰多厚浊,痰饮之为病,多停留于体内局部,痰、湿为病,无处不到,变化多端。

饮必因寒停积而成,痰多因热煎熬而成。

痰、饮、水、湿同出一体,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

历代医家著作中有“积饮不散,亦能变痰,”停水则生湿。

《证治汇补饮•证、痰证》“痰化为水”,“水泛为痰”,“饮因于湿”,指出相互之间的联系转变。

痰饮辩证多为本虚标实,阳虚阴盛。

治疗以温化为主。

饮热相杂者又当温凉并用。

张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诚如庞安常所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类证治载•痰饮》:“弱夫肾阳虚,水不制水,水泛为痰,为饮逆上攻,故清而澈,治宜通阳泄湿,忌用腻品助阴。

肾阴虚,火必烁金,火结为痰,为痰火上升,故稠而为浊,治宜滋阴清润,忌用温品助燥”。

代表方剂为《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金匮要略》的苓桂术甘汤,苓桂五味姜辛汤等。

脾为生痰之源,湿去痰消,故方中用茯苓、白术健脾利湿,饮从小便而出。

肺系疾病从痰论治的临床体会

肺系疾病从痰论治的临床体会

肺系疾病从痰论治的临床体会咱今儿就来唠唠这肺系疾病从痰论治的事儿。

我跟你说啊,这里头的门道可不少,都是我在临床这一路上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

要说这事儿,还得从咱科室收的一个病人说起。

那是一个阳光不算太好的上午,病房门被轻轻推开,进来了一对儿夫妻,搀扶着一位老爷子。

老爷子看起来精神头不太好,咳咳喘喘的,那咳嗽声啊,就跟那老破火车似的,“哐哐哐”的,听着都让人揪心。

我赶紧迎上去,让他们先坐下,然后开始询问病情。

老爷子坐在那儿,缓了口气,慢慢说道:“大夫啊,我这咳嗽啊,都好长一段时间了,药也没少吃,就是不见好啊。

”我仔细看了看老爷子,发现他脸色有点蜡黄,舌苔也厚腻腻的,这一看啊,就跟痰脱不了干系。

我笑着跟老爷子说:“大爷,您这情况啊,很可能是痰在作祟呢。

”老爷子一听,有点疑惑:“痰?我就觉得喉咙里有点东西,老想咳咳咳,可这能有多大影响啊?”我耐心地解释道:“大爷,您可别小瞧了这痰啊,它就像个调皮的小鬼,在您这肺里头捣乱呢。

它堵在那儿,让您的肺气不顺畅,这咳嗽、气喘啥的毛病就都跟着来了。

”老爷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旁边的老伴儿着急地插话说:“大夫,那您快给想想办法啊,看着老头子遭这罪,我心里也不好受啊。

”我安慰了她几句,然后开始仔细琢磨治疗方案。

按照从痰论治的思路,我给老爷子开了些化痰祛湿的药。

过了几天,老爷子再来复诊的时候,那精神头明显比之前好多了。

他一见到我,就乐呵着说:“大夫啊,你这药还真管用,我感觉咳嗽没那么厉害了,喘气也顺溜多了。

”我笑着说:“大爷,您这就是痰邪被赶跑了一些,不过还得继续巩固巩固啊。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爷子再来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没啥大问题了。

他拉着我的手,一个劲儿地感谢:“大夫啊,多亏了你啊,不然我这老咳嗽还不知道啥时候能好呢。

”我笑着说:“大爷,您客气啦,这都是我们该做的。

不过您以后啊,也得注意点饮食,少吃那些油腻、甜腻的东西,不然这痰啊,说不定又会回来找你麻烦的。

”通过老爷子这个事儿,我对肺系疾病从痰论治的体会就更深了。

李可老中医治水气痰饮病临证经验解读

李可老中医治水气痰饮病临证经验解读

李可老中医治水气痰饮病临证经验解读本文原著作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孙其新主任医师我写《调燮三焦治水气》和《痰生百病虚为本》这两篇文章的初衷源于《金匮要略》中涉及痰饮水湿的方剂特别多,我初步统计,痰饮的方有18首,水气的方有11首,加上咳嗽上逆、呕吐的方共51首。

把握治疗痰饮水湿的思路是学习《金匮》的难点,也是中医内科的难点,解构和统筹这些方剂,就是我写这两篇文章的思路。

大家看了我《李可临证要旨》这本书,对我评论最热烈的点就是我在其中提出的100首方剂,大家觉得非常好,还有《附子丸散简效廉》这篇文章大家也觉得非常好。

但我想告诉大家,这两片文章只是李可思想的硬件,而李可思想的软件是其辨证思想,大家在记硬件的同时不要忽略了软件,软件往往需要你很长时间的感悟。

学习李可的学术思想要过的第一个门槛就是方剂,如果方剂不过关,那么第二代门槛辨证施治就很难把握。

李可的方剂中含15味药以上的占了60%,记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大家要先过方剂这一关。

调燮三焦治水气李可治水气病的思路可以用5句话来概括:水肿皆当先解表,伏邪入里当外透,中气不足二便变,命火阳根蒸气化,下病治上补中上,三焦为一调整体。

《李可临证要旨》中关于治水气方面的病特别多,比如胸腔积液、腹水、心衰、水肿等,我们如何从中医水气病去把握,这点非常重要,而且李可水气病验案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应该从中去感悟他的思路。

关于水气病方药是从李可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头面方药,脑出血、水肿,证见寒战无汗,纯属表实,以麻黄汤;若寒邪直入少阴,脉沉细者,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开肺透邪,得汗后水肿迅速消退。

急性肾炎,风寒表实者,迳投麻黄汤,体虚者用麻桂各半汤小发其汗,兼里热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石膏。

三五日即愈,很少有超过1周者;慢性肾炎,以麻辛四逆汤加红参、生姜、葱白扶阳开表透邪,连服3个月。

美尼氏综合症之内耳积水,脾虚痰饮上泛者,用三饮四石汤;肾虚阴邪上逆者,用奔豚四石汤;胸水方药,胸为心肺之所居,属于上焦。

浅谈对于“痰饮”的认识

浅谈对于“痰饮”的认识

浅谈对于“痰饮”的认识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诸饮的总称,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狭义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仅指水饮停积于胃肠。

痰饮是由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停积而形成的病证,其病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

张仲景根据不同的证型,确定不同的治法和方剂,这些辨证纲领至今还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

标签: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中医学所论之”痰”指稽留在体内脏腑、组织、肌肉、经隧、脉络、关节内的无处不到,无物可证,无形可见,能引起某些特殊病证的致病因子[1]。

从文字学角度加以考证《说文解字》及《释名》中均无痰字记载[2]。

我们现在看到的”痰”字出现较早的医学典籍是《神农本草经》和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痰饮俱作“淡饮” 称[3]。

一、痰饮的形成《金匮要略·痰饮病》12 条称:”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对痰饮的病因病机予以扼要阐述[4]。

1.摄水过多是痰饮病的重要病因:任何疾病状态下,都会使机体抗病力消减或下降,此时如果大量摄入水液,超过自身适應能力,水湿就会停蓄而引发痰饮;对于邪盛阻气等实证者,或脾虚失运、气虚失宣、阳虚失温等病人,若再饮入大量之水,均可导致水湿停运而引发痰饮。

2.实证病人摄水过多,也是痰饮的重要病因:经文的病人,既言痰饮病人,也包括其他病人。

在邪实情况下,适当饮水,有助驱邪。

若超其适度,反而增加抗邪负担,以致水湿停蓄而发为痰饮。

3.虚证病人摄水过多,也是痰饮的重要病因:以阳虚、气虚为主而致肺失宣降、脾失运化、肾失蒸化、三焦失于通调,都能使水湿滞留而引发痰饮。

而虚证的形成,则又与邪实久羁、劳倦过度、情志失畅、饥饱不调等因素关系至密。

经文的”食少”,既可是疾病时(如脾虚)的纳入不良,也可是条件所限而造成的进食不足。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篇教学体会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篇教学体会

作者简介:江月斐(1972-),女,汉族,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金匮要略“教学及其相关研究㊂E -mail:jiangyuefei2008@‘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教学体会江月斐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ʌ摘 要ɔ 痰饮咳嗽病篇共有40多条原文,条文相对比较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梳理痰饮相关概念与分类㊁适当前后联系㊁启发学生思考㊁运用因材施教,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㊂ʌ关键词ɔ‘金匮要略“;痰饮病;教学法ʌ中图分类号ɔR19ʌ文献标志码ɔAʌ文章编号ɔ1007-8517(2019)11-0116-03‘金匮要略“成书于东汉末年,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㊂‘金匮要略“被列为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是我校中医本科必修的一门课程㊂在‘金匮要略“课程中,痰饮咳嗽病篇是本科教学中的重点篇章之一㊂笔者在从事‘金匮要略“教学的过程中,对痰饮咳嗽病篇的教学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现浅述如下㊂1 梳理痰饮相关概念㊁分类本篇有关痰饮的名词较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梳理,有利于学生掌握㊂1.1 关于篇名中的概念 在汉晋唐时期, 痰 与 淡 ㊁ 澹 相通,‘金匮要略“作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其成书年代在东汉末年,所以‘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的 痰饮 实为 淡饮 ㊁ 澹饮 之意,就是清稀的会流动的饮㊂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后世才有了 痰 和 饮 的区分,如杨仁斋在‘仁斋直指方“中有云: 稠浊为痰 清稀为饮 ㊂所以‘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的 痰饮病 实际上就是后世的饮病,不包含 稠浊为痰 的痰证㊂咳嗽 在这篇中仅是饮邪犯肺(支饮)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症状,并没有包含所有咳嗽在内,所以这篇实际上就是讲一个病-痰饮病-淡饮病-饮病㊂1.2 关于痰饮病的分类 篇名中的痰饮是广义的,四饮里的痰饮是狭义的,广义的痰饮主要根据饮邪停留的部位不同又分为狭义的痰饮(饮停胃肠)㊁悬饮(饮悬胁下)㊁溢饮(饮溢四肢肌表)㊁支饮(饮支胸膈)㊂判断饮停在身体何处,往往是通过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去推演㊂本篇主要是按照四饮来论治㊂本篇章中还有出现 留饮 ㊁伏饮 ㊁微饮 等有关 饮 的名词,这些饮主要是根据饮邪在人体内停留的时间㊁饮邪的轻重等来命名分类,跟四饮的分类依据不同,与四饮可以互相划分㊂1.3 关于 支饮 本篇的支饮有2种含义:一是指四饮里的 饮支胸膈,向上影响到心肺 的支饮,如本篇第1条㊁第2条等原文里的 支饮 ;一是指引起支撑胀满的饮,如本篇第25条和28条原文里的 支饮 ,根据四饮的分类依据,这两条原文里的 支饮 应属于四饮里的 痰饮 也就是狭义的 痰饮 ㊂2 适当前后联系本篇是讲饮病的专篇,排在原著的第十二篇,但是在金匮要略课程还没有学习本篇之前,在前面的一些篇章中已经有出现过有关饮病的内容,比如第七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的射干麻黄汤证讲的是寒饮郁肺导致的咳嗽上气病;第八篇(奔豚气病篇)中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讲的是阳虚饮动欲作奔豚;第九篇(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的茯苓杏仁甘草汤证讲的是饮邪导致的胸痹轻证;第十篇(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中的附子粳米汤证讲的是中焦虚寒水饮内停导致的腹满病,等等㊂射干麻黄汤证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㊁茯苓杏仁甘草汤证㊁附子粳米汤证等都与饮邪有关,由饮邪引起的病就可以归属于饮病㊂实际上后面尚未学到的篇章中还有关于饮病的内容,在以后的授课中再适当提及下㊂经过这样前后联系,同学们就会对饮邪引起的病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不会仅局限于本篇条文提到的内容㊂还有如讲到痰饮病的预后(本篇第20条原文)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㊂ 本条论述寒饮脉症不符的预后㊂饮病常脉是 弦脉 , 脉弦提示体内有寒饮, 脉数 提示体内有热, 脉弦数 提示体内寒饮夹热,寒热错杂,病情相对单纯的寒饮或单纯的热更加复杂,治疗起来更加棘手㊂冬天气候寒冷,有利于治热饮却不利于治寒饮,因为治寒饮需要用温药,但如果用温药化饮,又恐增热伤阴;夏天气候炎热,有利于治寒饮却不利于治热,因为治热需要用苦寒清热药,但如果用苦寒清热之剂,又虑伤阳碍饮㊂如此,治疗起来确实比较麻烦,但又不能不治,所以治疗时需要 谨守病机,分清主次 ,从而变难为易㊂但具体如何 谨守病机,分清主次 ?这时候可以举例说明,比如前面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学过的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其病机是外寒内饮夹热,其实就属于寒热错杂的病证,临证时如果寒饮重热轻,治寒饮药物如干姜㊁细辛㊁半夏等用量大一些,治热药物如石膏剂量小一些;如果热重一些,石膏剂量就大一些 总之就是临证时要灵活化裁㊂经过这样前后联系举例,同学容易理解本条的这条条文,又顺便复习了前面学过的内容㊂3 启发学生思考本篇有些条文,对于教材的解释,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度地启发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再解答,这样印象会更深刻㊂如本篇第31条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 五苓散主之 ㊂教材一般都是把这条条文归在狭义痰饮类,但是又往往标明是 下焦饮逆 ㊂狭义痰饮饮主要停在中焦,与 下焦饮逆饮主要在下焦是否互相矛盾?如果教材把本篇的五苓散证归在狭义痰饮类,其饮应停在中焦胃肠,而且从本条条文中的 瘦人 来分析,此处 瘦人 提示脾虚,与本篇第2条条文中的 素盛今瘦 一样,由于脾虚,脾失健运,运化水谷失职,气血生化乏源,形体得不到充养,因而变瘦㊂但是由于脾虚,也会导致运化水液失职,从而导致痰饮的生成,饮停在胃肠,就是狭义的痰饮㊂那为何教材又标上 下焦饮逆 ?可能主要是受‘伤寒论“的影响,五苓散在‘伤寒论“已经出现过,而且‘伤寒论“教材一般解释五苓散证为水蓄膀胱,膀胱属下焦㊂人们往往会受一种 先入为主 的思想影响,所以认为五苓散证是水蓄下焦膀胱㊂实际上通过分析五苓散的方药可以看出,五苓散中有治中焦的药如白术等,所以五苓散亦可用于水蓄中焦㊂有学者认为五苓散三焦蓄水都可用,不独为下焦膀胱蓄水而设[1]㊂还有本篇的第25条 心下有支饮 泽泻汤主之㊂ 有的教材把这条条文归在四饮的痰饮(即狭义痰饮),有的教材把这条条文归在四饮的支饮,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不统一?这是因为对 支饮 的理解不同导致的㊂如果把这条条文归在四饮的痰饮(即狭义痰饮),此条条文中的 支饮 是解释为引起支撑胀满的一种饮,此饮停在胃脘引起支撑胀满,不同于四饮里的支饮是指饮停胸膈㊂如果把这条条文归在四饮的支饮,那就是饮停胸膈,显然跟教材中的解释 心下有支饮,为胃中有水饮 前后矛盾㊂结合方药分析,此条条文中的 支饮 解释为引起支撑胀满的一种饮,此饮停在胃脘,根据四饮的划分依据应属于痰饮(狭义痰饮),而不是四饮里饮停胸膈的支饮㊂还有本篇第28条的 心下有支饮 也是引起支撑胀满的一种饮,不是四饮里的支饮㊂还有本篇第30条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㊂ 有的教材是把此条条文归在狭义痰饮,有的教材把它归在支饮㊂为什么会这样?通过分析条文,可知它既有狭义痰饮的症状特点亦有支饮的症状特点,应该理解为狭义痰饮支饮相兼更恰当㊂4 运用因材施教本篇条文相对比较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又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可以适当运用因材施教,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㊂如本篇第15条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此条主要论述痰饮病的治疗原则㊂对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这条原文的理解后世医家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㊂后世医家对于这条原文,只有对 温药 的认识较为一致,而争论的焦点主要是:此条原文中的 痰饮 究竟是广义 痰饮 还是狭义 痰饮 ;此条原文中的 和之 究竟是 平和 ㊁ 调和 ㊁ 和胃气 ㊁ 通和㊁通利下焦 还是 无实际含义 等等㊂作为学术争鸣,一般倡导百家争鸣㊂但作为教学,对于中医基础知识一般都还不够雄厚的本科学生而言,最适合大部分本科学生的应该还是尽量 尊教材 ,教师对此条条文的解释尽量与教材方向一致㊂当然教师授课时可以适当提一下对这条条文的理解各医家解释不尽相同,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查阅一些文献,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能把教材上的解释理解透彻并牢记于心就已经不错了㊂对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的各家解释更适合在本科后面阶段比如研究生阶段进行㊂临床中,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儿科疾病中的小儿肺炎喘嗽恢复期,妇科疾病中的多囊卵巢综合征㊁盆腔包裹性积液㊁输卵管积水,肾系疾病中的肾积水㊁慢性肾小球肾炎㊁尿酸性肾病,眼科疾病中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甲状腺癌放疗后顽固性呃逆[2-8]等临床各科疾病,都曾在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㊂对经典理论的临床应用感兴趣且又学有余力的同学,教师可适当引导㊁鼓励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去查阅在本理论指导下的一些临床案例,更好地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临床的思维,激发他们学经典的兴趣㊂总之,虽说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教无定法㊂痰饮咳嗽病共有40多条原文,条文相对比较多,要掌握好本篇内容,需要花上一定的时间和精力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㊂参考文献[1]李俊涛,耿新生,王景辉.从 三焦不利,水液停蓄 认识五苓散方证[J].中医研究,2014,27(1):6-8.[2]谭儒省.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为原则治疗小儿肺炎喘嗽恢复期的临证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5):511-512.[3]陈雯玥,任青玲.运用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探微[J].环球中医药, 2018,11(12):1974-1977.[4]王悦.盆腔包裹性积液治验2则[J].光明中医, 2018,33(2):265-266.[5]李相如,卢思俭.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变通应用举隅[J].中国民间疗法,2000,8(8):12. [6]郭聂涛.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在肾病治疗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04,24(2):58. [7]盛倩.运用‘伤寒论“类方论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J].河南中医,2013,33(2):162-164. [8]张扬,姜毅,李菲,等.运用温化痰饮法治疗甲状腺癌放疗后顽固性呃逆[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8,25(12):112-113.(收稿日期:2019-04-19 编辑:杨希)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上接第106页)参考文献[1]孙广仁,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2]罗再琼,徐中环,朱蔓佳,等.试析‘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法的意义和作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3):35.[3]曾贞.反转教学的特征㊁实践及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12(7):114.[4]杨敏.案例导学式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光明中医,2009,24(12):2389 -2390.[5]孙广仁,张珍玉.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0.(收稿日期:2019-03-16 编辑:杨希)。

痰饮中医总结报告范文(3篇)

痰饮中医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痰饮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理产物,源于人体水液代谢失调,导致水湿停滞于体内。

痰饮的形成与脾胃、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总结痰饮的中医理论、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痰饮的中医理论1. 痰饮的形成机理痰饮的形成,主要与脾胃、肺、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生,则易生痰饮。

肺为水之上源,若肺气失宣,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则聚而成痰。

肾为水之下源,若肾阳不足,水液不得温化,则聚而成饮。

2. 痰饮的分类根据痰饮的性质和部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痰湿:痰湿质地黏稠,易于停滞,多见于脾胃虚弱、湿邪内阻证。

(2)痰热:痰热质地黏稠,色泽黄腻,多见于肺热壅盛、痰热互结证。

(3)痰寒:痰寒质地清稀,色泽白腻,多见于寒痰阻肺、寒湿内阻证。

(4)痰瘀:痰瘀质地黏稠,色泽紫暗,多见于痰瘀互结、脉络瘀阻证。

三、痰饮的临床表现1. 呼吸系统症状(1)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出,伴胸满、胸闷、气短。

(2)喘息:呼吸急促,气息粗重,伴心悸、乏力。

2. 消化系统症状(1)恶心、呕吐:痰湿阻遏,胃气上逆。

(2)腹胀、便溏:痰湿困脾,运化失司。

3. 其他症状(1)头晕、头痛:痰湿蒙蔽清窍。

(2)肢体麻木、浮肿:痰湿下注,络脉瘀阻。

四、痰饮的诊断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痰饮的成因、发展过程及伴随症状。

2.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舌象、脉象,注意痰液的性状、色泽等。

3. 辅助检查必要时进行胸部X光、CT等检查,以明确痰饮的部位和性质。

五、痰饮的治疗1. 治法(1)健脾益气,温阳化饮。

(2)清肺化痰,润肺止咳。

(3)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2. 方药(1)痰湿证:二陈汤加减。

(2)痰热证:清金化痰汤加减。

(3)痰寒证:温肺化痰汤加减。

(4)痰瘀证:血府逐瘀汤加减。

3. 其他治疗方法(1)针灸:取肺俞、膻中、丰隆等穴位,行针法。

(2)推拿:按揉肺俞、膻中、丰隆等穴位。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教学体会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教学体会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教学体会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是战国后汉时期形成的非常著名的传统医学著作,篇章内容丰富、文句优美,医学理论思想深刻、内容详尽,其作者黄帝内经有其来源。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是论述病理发生规律、分型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四部分,分型诊断更是新颖。

根据病症不同,将痰饮咳嗽病分为外感痰饮、气俞痰饮、实热痰饮、痰郁痰饮四种,这同其他传统医学著作是大不相同的。

这种分型诊断方法,增加了诊断及治疗的准确性,这也是后世医生的福音。

此外,《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介绍的治疗方法也是独特的,有用温合方、发汗方等,并结合按摩、拔罐、洗膈等外科手术的技术。

并给出各种技术协调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从现代角度看,他们采用的治疗方法具有很高的实效性。

在学习《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时,我也有了一些感悟。

《金匮要略》既作为一部经典佳作,又作为古典医学的入门书,对医学学者具有绝对的意义。

它的理论思想深刻,概括的病理发病机理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以古典传统博大医学思想的雄厚基础上,人们才有可能不断开展更多新技术,逐步深入到临床治疗的蛛丝马迹中。

现代医学技术在实践中受到了古人对身体及疾病结构、机制及治疗思想的影响,进而发展出多种新技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是一篇经典的古典医学著作,其作者的思想及其当时治病的技术说明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取更多启发,不断地提升针灸医疗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卷第22期・总第246期 201 6年11月・下半月刊 

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l1]陈继根,潘毅慧,刘登,等.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的应用『J】_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522—2523. [2]蔡力民.医学信息服务与医学适宜技术推广f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7,20(2):105—106. 【3]黄有霖新医改下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康复医疗服务模式的思考IJ1.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6):65.66. f4]路莹,张伟,辛凯,等冲医康复在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现状及需求[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25(6):55-56. (本文编辑:李海燕本文校对:谭炎全收稿日期:2016.07.11) 

痰饮病临床诊治体会 张丽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中医院内科,郑州450000) 摘要:痰饮病是由于人体的三焦气化失常,肺、脾、肾三脏之功能失调,从而导致水液代谢紊乱,停聚于体内所致的一 类疾病的统称,根椐集聚部位的不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该类疾病寒热虚实夹杂,病情复杂,如 若诊治不当,则缠绵难愈,甚则变生诸证,本文就几则典型临床病案谈谈该类病证的治疗体会。 关键词:痰饮病;临床病案;胃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美尼埃尔综合征 doi:lO.3969 ̄.issn.1672—2779.2016.22.059 文章编号:1672—2779(2016)一22—0131—02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tention of Phlegm and Fluid Symptom ZHANGLi (Department ofInternal Medicine,Zhengzhou Guancheng Hospital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0,China) Abstract:The retention of phlegm and fluid symptom is caused by functional disorder of lung,spleen and kidney,because of the abnormality of Sanjiao,the dysfunction can lead to disorder of the liquid metabolism,SO that the inner body liquid will stay to cause the retention of phlegm and fluid symptom.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where the not—flowing liquid stays,we could subtype the symp— toms into Tanyin,Xuanyin,Yiyin and Zhiyin.This kind of disease is very complicated,also hard to treat and recover.This paper is about the treatment experiences from some classic clinical cases. Keywords:retention of phlegm and fluid symptom;clinical cases;gastritis;vertebro—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chronic bronchitis; pulmonary heart disease;Meniere’S syndrome 

痰饮病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饮停聚在体内引起 的一类病证,根据停聚部位的不同分为“痰饮” “悬 饮” “溢饮”和“支饮”[1J。《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 证并治第十二》日: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 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 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 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 之支饮。 该病见于西医的“胃肠功能紊乱”、“胃炎” “美尼尔氏综合征”“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渗 出性胸膜炎”“心功能不全”等病证中。痰饮病大多 由于平素阳虚湿盛,复感寒湿之邪,导致肺、脾、肾 三脏功能失调,肺失宣发,脾不运化,肾不主水,而致 水液代谢失常,停聚体内为病,该病既有表证又有里 证、既有虚证又有实证,病情复杂,故临床上诊断有 治疗较为棘手,若误诊误治或治不得法,则病情缠绵 难愈。笔者在此就几侧典型临床病案谈一下II缶证体会。 案1李某,男,41岁,2015年10月初诊,主诉上 腹胀痛、头晕、恶心呕吐3天。病人有1O多年的“慢性 胃炎”病史,3天前参加同事婚礼进食生冷后出现上腹 胀痛,头晕目眩,恶心,水人即吐,胃部有振水音, 舌淡苔白滑,脉沉。在外院按“急性胃炎”“椎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治疗,给以天麻素注射液、甲磺酸左 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倍他司汀注射 液等药静滴,病情不轻反重,求中医诊治,考虑为痰 饮病,给以苓桂术甘汤加合小半夏加茯令汤口服,汤 药如下:桂枝15 g,干姜10 g,茯苓18 g,半夏12 g, 白术12 g,甘草10 g。三剂水煎嘱取汁每次少量频服。 二诊患者呕吐已止,胃不痛,胀满减轻,仍有振 水音,头晕减轻,纳差乏力,头昏沉,药已凑效,加强 温阳化饮之力,上方加吴茱萸6 g,枳实10 g,木香10 g,砂仁10 g,白蔻仁10 g,焦三仙各10 g。继服3剂。 三诊:患者精神明显好转,无腹胀痛及恶心呕吐, 胃部无振水音,无头晕,仍觉乏力头昏,纳食欠佳, 四肢疫沉。上方加党参15 g,山药12 g,麸炒薏苡仁 15 g。继服10剂健脾祛湿以善后。随访半年未发病。 按:患者平素脾胃虚弱.加之过食生冷油腻之物。 脾失健运,饮停于中,故症见腹胀痛、恶心呕吐。胃中 有振水音,水阻于中,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前医给 以大量输液,加重体内水饮之症,故病症加重, 《金匮 要略》明确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 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团.故治"-3温阳 蠲饮,健脾利水,方中桂枝、干姜、吴茱萸温阳化水, 白术、半夏、陈皮、茯苓、木香、砂仁、白蔻仁等燥湿 化痰、健脾利水,药中病机。直达病所.故药到病除 案2刘某,女,43岁。2015年7月就诊,患者有多 年的“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冬重夏轻,3天前因受凉 出现咳嗽气促,恶寒怕风无汗,背部怕冷尤甚,虽盛 夏仍穿毛衣秋裤,咳吐大量的白色稀痰,周身疫沉疼 痛,舌质淡、苔白滑、脉紧。西医按“慢性支气管炎 合并感染”给以头孢唑肟钠、喜炎平、二羟丙茶碱等 第14卷第22期.总第246期 201 6年11月・下半月刊 

药静滴,病益甚,咳吐痰涎日夜不能入睡,颜面四肢 微肿。脉症合参,辨证考虑:风寒外束饮溢体表所致 的溢饮证,治当发汗解表、温肺散寒化饮,给以小青 龙汤加减:麻黄12 g,桂枝10 g,杏仁12 g,干姜12 g, 细辛3 g,法半夏12 g,五味子10 g,荆芥12 g,防风12 g。334,水煎服,日2次。服药后避风。 二诊:病人咳嗽咯痰症状减轻,怕冷好转,夜间 可入睡,药已中病,继用上方去荆芥、防风,加陈皮 10 g,茯苓12 g。健脾化饮。继服三剂。 三诊:病人咳嗽基本已愈,可以穿单衣,考虑病人 多年的“慢支”病史,肺肾亏虚,给以玉屏风散加胎盘 粉、金匮肾气丸以善后。黄芪300 g,白术300 g,防风 200 g,黑附片100 g,干姜100 g,肉桂50 g,熟地黄300 g,山药200 g,山萸肉200 g,茯苓100 g,牡丹皮30泽泻 50 g,胎盘300 g,蛤蚧5对。上药共研细面水泛为丸,1 次6 g,1日3次口服。随防病人当年冬季未发病。 按:该患者有多年的咳嗽、咯吐痰涎病史,肺、 脾、肾虚,复感风寒,毛窍闭塞,肺不布津,脾不运 化,水饮流注四肢肌肤,而见咳嗽,咯吐泡沫痰,胸 闷,四肢疫困疼痛, 《金匮要略》云“病溢饮者。当 发其汗……小青龙汤亦主之”[21,方中麻黄、桂枝解表散 寒,细辛、干姜温化寒饮,清半夏、陈皮、茯苓化痰, 五味子制约麻黄、桂枝发散太过.全方共奏温肺解表、 散寒化饮之功 最后用玉屏风、肾气丸温补肺肾以固 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而减少病情复发。 案3陈某,男,68岁,于2015ff-4月就诊,患者有10 多年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史,3年前诊为“慢性肺源性 心脏病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反复咳嗽、咯痰、胸闷气 喘,半月前因受寒病情再发,咳嗽、胸闷气喘,咯吐大 量的白粘痰,诊所输液一周无减轻,近3天咳喘不能平 卧,心慌胸闷,咳吐大量的白粘痰,大便不通,小便不 利,口干,周身浮肿,舌质红苔黄腻,脉沉细数。中医 辨证考虑为支饮病,治当化痰散结、泻肺逐饮,给予葶 苈大枣泻肺肠合三子养亲汤定喘汤加减:葶苈10 g,大 枣1瞰,炙麻黄10 g,杏仁12 g,炒苏子10 g,炒白芥子 12 g,炒莱菔子15 g,陈皮12 g,枳实10 g,法半夏10 g, 全瓜蒌12 g,桑白皮15 g。3N,日1次,水煎分2次服。 二诊,咳喘明显减轻,痰量减少,大小便已通畅, 上方减葶苈为8 g。继服5剂。 三诊,病人水肿已基本消退,能平卧,无明显心 慌胸闷,仍有咳嗽咯痰,给以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合 玉屏风散、生脉饮加减健脾化痰、益气养阴以善后: 炒苏子300 g,炒白芥子300 g,炒莱菔子400 g,陈皮 400 g,枳实300 g,法半夏300 g,茯苓300 g,黄芪400 g,自术300 g,防风250 g,党参300 g,麦冬300 g,五 味子300 g,炙麻黄200 g,蛤蚧3对。上药共研细面水 泛为丸,1次6 g,1 Et3次口服。嘱病人平时勿受凉,勿 

食生冷油腻之物。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按:该患者有多年的“慢性阻塞性肺病”...隧性 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史.心肺气虚. 复感外感,肺不布津,化为痰饮。留于胸肋.凌心射 肺而见咳喘咯痰,不能不平卧,周身水肿。也就是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的支饮病。 《金 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云: “支饮不得 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21,故方中用葶苈子泻肺逐 饮,大枣和中,麻黄宣肺平喘,杏仁、苏子、白芥子、 菜菔子、枳实、陈皮、法半夏、全瓜蒌理气化痰、润 肠通便,桑白皮清肺化痰,全方共凑泻肺逐饮、化痰 平喘之功。待邪已祛,复用健脾化痰、益气养阴、益 肺固表以善后而防复发 案4王某,女,42岁,于2015年10月就诊。患者有 8年的“美尼埃尔氏综合征”病史,反复发作头晕、恶 心呕吐、耳鸣,一周前因受凉、劳累再发,症见头晕, 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耳鸣,面色苍白,四肢乏力,呕 吐清水痰涎,住院查头颅CT未见异常,考虑美尼埃尔 氏综合征,给以天麻素注射液、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 静滴,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盐酸地芬尼多片等药口服, 病症稍减轻,仍头晕不敢活动,动则恶心吐清水,胃脘 胀满不欲食,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中医诊为痰饮 病,治以健脾化饮,用泽泻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泽泻2O g,白术15 g,天麻l0 g,清半夏12 g,茯苓12 g,砂仁10 g,干姜5 g。五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患者头晕明显好转,可下床活动,不恶心 呕吐,仍觉头昏纳差,胃脘胀满,上方加党参12 g,陈 皮12 g,木香12 g。补气健脾,继rl ̄2o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半年未发。 按:该患者多年来反复发作头晕、恶心、呕吐, 证属脾胃虚弱。不能温化水湿,饮停心下故恶心吐涎, 清阳不升.涅浊上犯故头晕目眩.耳窍闭塞故耳鸣甚 则耳聋, 《金匮要略》: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泽泻汤主之” 。故用泽泻、茯苓利水;白术、半夏、 干姜、砂仁温胃健脾化饮,天麻止眩,共凑健脾化饮 定眩之功,后加用党参、陈皮、木香健脾,脾胃健则 饮不停而病不发。 总结:痰饮病是由于素体阳虚,复感寒湿或过食 生冷,导致肺、脾、肾功能失调,水饮停聚而导致的 一类疾病,病机大多属本虚标实l1】,治当根椐病症的不 同给以发汗解表,利水逐饮,理气化痰,配合温肺散 寒、健脾温中、补肾固本之法。急则治表,病情缓解 后当治本以善后,可以配以丸药以图缓治,平素注意 避风寒湿,勿食生冷油腻以防复发。 参考文献 [11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H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2.109. [2]李克光,杨百弗.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