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表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及代谢特征分析
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不同糖代谢状态的临床特征分析

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不同糖代谢状态的临床特征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不同糖代谢状态的临床特征。
通过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糖代谢状态、胰岛素抵抗情况、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糖耐量情况进行详细探讨,揭示了患者在糖代谢方面的特点。
研究发现,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血糖异常,糖耐量也普遍降低。
这些发现对于临床医生指导患者合理控制血糖、降低胰岛素抵抗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防并发症发生。
本研究对于改善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糖代谢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糖代谢状态、胰岛素抵抗、血糖、胰岛素水平、糖耐量、临床特征分析、临床实践、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多/少、格式等要求。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常见于生育年龄的女性。
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是PCOS的一个亚型,其患者在肥胖的基础上还伴有特征性的多囊卵巢改变。
研究表明,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糖代谢异常,包括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异常等。
目前对于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不同糖代谢状态的临床特征尚未有系统性的分析和总结。
深入研究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糖代谢状态及相关临床特征,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和个体化治疗,降低相关健康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和将在接下来的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1.2 研究目的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与女性不孕、月经紊乱等问题密切相关。
糖代谢异常是该综合征的重要临床特征之一,但其具体表现和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本研究旨在探讨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不同糖代谢状态的临床特征,并对其胰岛素抵抗情况、血糖及胰岛素水平以及糖耐量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不同糖代谢状态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疾病与糖代谢异常之间的关系,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表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雄激素代谢的差异研究

不同表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雄激素代谢的差异研究管群;曲军卫;吴效科;王勇;许培;金佳丽;侯丽辉【期刊名称】《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9(45)4【摘要】多囊卵巢综合症是妇产科最常见和最复杂的生殖内分泌疾病,本文研究不同类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雄激素代谢的差异,从而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Rotterdam标准的不同诊断指标,对我国患者卵巢雄激素合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意义.用尿促性素(150 IU)和绒促性素(5000 IU),对8例正常对照组、PCOS患者的17例多囊组(Ⅰ组)、14例高雄组(Ⅱ组)和21例复合组(Ⅲ组)妇女行卵巢兴奋试验,观察孕酮、17羟孕酮和雄烯二酮的血浓度的变化,并计算雄激素合成关键酶-17α羟化酶和17,20裂解酶的功能状态和活性.PCOS的Ⅲ组和Ⅱ组的雄激素合成酶均亢进,以前者更加明显;PCOS的Ⅰ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雄激素合成酶相似,基本正常.PCOS的单纯卵巢多囊形态学并无雄激素合成的异常,但综合分析,仍可诊断为PCOS,Rotterdam标准适用我国患者.【总页数】8页(P545-552)【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Rotterdam标准;雄激素合成【作者】管群;曲军卫;吴效科;王勇;许培;金佳丽;侯丽辉【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妇产科,南京21009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哈尔滨150040;江苏省肿瘤医院,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妇瘤外科,南京210009;南京大学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2【相关文献】1.基于Rotterdam标准诊断不同临床表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脂代谢的差异分析 [J], 章琴;凌晟荣;易村犍2.不同体质指数及临床表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代谢特征研究 [J], 刘佳怡;房其军;毕艳;朱大龙;沈山梅;王静;张冰洁;邵飞;程艳冬;孟然;荆亚莉;冯文焕3.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不同雄激素指标与体脂和糖脂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J], 邹建平;陈颖;李圣贤;刘伟4.不同表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差异分析 [J], 高审祥;王芳;陈晨5.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雄激素与代谢表型关系研究进展 [J], 杨爽清;程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变化分析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变化分析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变化。
方法:收集2012年01月到2013年01月本院收治的46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对象,收集同期收治的38例非PCOS 妇女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最后分析两组患者FSH、LH、T 、FPG、FINS等检测指标。
结果:观察组FSH、T、FINS等三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中综合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变化,从而采取及时的诊治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标签:多囊卵巢综合征;内分泌变化;综合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妇女中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主要是由复杂的内分泌紊乱引起的,其发病率在8%左右[1],病情出现进行性发展,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殖功能障碍。
多囊卵巢综合征会引发子宫内膜癌变,难以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症状不典型,无生育需要的女性难以发现此疾病的存在,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为了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变化,在2012年01月到2013年01月期间,本院对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与非PCOS 妇女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01月到2013年01月本院收治的46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对象,患者年龄在22~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93±1.34)岁。
收集同期收治的38例非PCOS 妇女为对照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年龄在21~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57±2.45)岁。
研究对象在3个月内,未采取激素治疗,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研究对象在月经后的第4d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8 ml,进行检查。
采取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及化学发光法测定方法,进行检测患者促卵泡激素( FSH) 、促黄体激素( LH) 、睾酮( T) 、空腹血糖( FPG) 、空腹胰岛素( FINS)等指标。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代谢特征及其临床危害分析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代谢特征及其临床危害分析鲁俊慧【摘要】目的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内分泌代谢特征、临床危害进行探究.方法选取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40例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检查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内分泌代谢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血清黄体生成素、胰岛素、雄激素、催乳素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其中肥胖型患者更严重,且并发症的出现率也相对较高.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代谢非常紊乱,肥胖型患者尤为明显,应针对此特点采取适当的临床防治,避免产生并发症,减少临床危害.【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3(024)004【总页数】2页(P754-755)【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内分泌代谢;临床危害【作者】鲁俊慧【作者单位】临汾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山西临汾0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1.74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处于生育期妇女群体较为常见的一种复杂的内分泌及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
该病具有发病多因性,临床表现多态性的特点,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无排卵、卵巢发生多囊改变及高雄激素血症等。
为了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内分泌代谢特征,进而有效预防该疾病所带来的临床危害,减轻患者的痛苦[1],本文对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以及同期体检正常者各4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患者均采用2003年美国生殖医学会鹿特丹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即必须符合:(1)稀发排卵和(或)无排卵;(2)有高雄激素血症的临床表现和(或)生化改变;(3)超声检查时发现多囊性卵巢,符合3项中任何2项即可确诊多囊卵巢综合征。
观察组患者为处于生育年龄的妇女,且肝肾、甲状腺的功能正常,无高血压病史,3个月内均未接受过激素治疗。
年龄 24~42(34±2.3)岁;病程 8 个月~5 年,平均2.6±0.4 年;其中肥胖患者 24 例,即 BMI(体重指数)>25,非肥胖型患者16例,即BMI<25。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糖代谢特点分析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糖代谢特点分析作者:曾利文陈静张晔杨雁张建华来源:《医学信息》2019年第02期摘要:目的; 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糖代谢特征。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符合鹿特丹标准、未经治疗的PCOS患者935例,测定身高、体重,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IRT),计算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稳态指数模型(HOMA-IR)、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等参数。
根据血糖水平将PCOS 患者分为糖代谢正常(NGT)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糖耐量受损(IGT)组、混合型糖耐量受损(CGI)组及糖尿病(T2DM)组;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肥胖组和非肥胖组;根据年龄分为青春期組和育龄期组,比较各组糖代谢的差异。
结果; ①PCOS患者IR发生率为58.40%(n=546);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为38.93%(n=364),其中IFG组占5.13%,IGT组占23.64%,CGI组占5.24%,T2DM组占4.92%。
②PCOS肥胖组患者的年龄、BMI、FPG、G60、G120、G180、HOMA-IR、HOMA-β均高于非肥胖组(P0.05)。
结论; PCOS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较高,肥胖的PCOS患者糖代谢异常更严重。
青春期以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为特点,随着年龄增长,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逐渐升高。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肥胖;年龄中图分类号:R711.75;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02.029文章编号:1006-1959(2019)02-0103-04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一种持续排卵障碍、高雄激素血症、多囊卵巢,并且以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紊乱症候群[1]。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内分泌和代谢特点分析及与体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2012年12月第50卷第36期CHINA MODERN DOCTOR 中国现代医生·临床研究·育龄期妇女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高发人群,而肥胖人群占有较大的比例,目前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还不能完全的阐明,有报道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卵巢产生的雄激素过多,所以多以男性化特征为临床表现,而患者体内的内分泌代谢紊乱又可以对雄激素的产生造成严重的影响[1]。
我们收集来我院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对其内分泌及代谢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以为此疾病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93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38岁,平均(29.3±4.9)岁。
入选标准参照美国生殖学会鹿特丹工作组修订的诊断标准[2]。
其中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雄激素血症患者排除出本次的研究范围。
其中肥胖患者55例(肥胖组),非肥胖患者38例(非肥胖组),以体质量指数(BMI )在25.0kg/m 2以上的患者为肥胖的诊断依据。
肥胖组及非肥胖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有月经者及闭经者,前者于月经的第2~4天、后者采用B 超进行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处于早卵泡期时,均空腹采集静脉血,离心后取上层血清置-20℃的冰箱内备用。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黄体生成素(LH )、卵泡刺激素(FSH )、催乳素(PRL )、雌二醇(E2)、睾酮(T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雄烯二酮(A2);患者的空腹血糖(FPG )的测定方法为氧化酶法;胰岛素抵抗指数(IR )计算公式为:IR=FPG ×空腹胰岛素/22.5。
1.3统计学分析[3]数据的结果使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其中采用均数±标准差(x ±s )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的差异采用t 检验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 相关检验对体质量及各观察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检验的水准为α=0.05。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及代谢特点探析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e n d o c i r n e a n d m e t a b o l i c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p o l y c y s t i c o v a r y
待的正常体检女性为对照组( 3 5例 ) , 观察记 录三组 内分泌物及代谢 特点 , 包括血脂 、 激素等 水平 , 并 对 比分析 。结
果 研 究组 ( 肥胖组与非肥胖组) 胆 固醇、 血清黄体 生成素 、 三酰甘油 、 胰 岛素 、 泌乳 素、 雄激素均 明显高于对照组 , 两 组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 。肥胖组在 血脂 与激素相 关指标水平上 虽然稍 高于对 照组 , 但 组 间比较差 异未 见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 。结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 患者 血脂与 激素等相 关指标 明显升 高 , 表 现 出显著的 内分泌及
 ̄ i a b j e c t s( s t u d y g r o u p ) , a n d w 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o b e s e g r o u p( 3 2 c se a s )a n d n o n - o b e s e g r o u p( 4 0 c se a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b o d y m a s s i n d e x( B MI ) , w h i l e t h e w o me n r e c e i v e d r e g u l r a m e d i c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w e r e c h o s e a s c o n t r o l ro g u p( 综 合 征 患者 内分 泌及 代 谢 特 点 探 析
不同年龄段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抗苗勒管激素与基础内分泌激素水平特征

现代实用医学2020年12月第32卷第12期•1475•而是胰岛细胞损伤。
高龄与孕前超重或肥胖的危险因素合并,使GDM发生风险进一步增加。
本研究中高龄GDM组孕妇孕前超重、肥胖率远高于非GDM组孕妇,与上述报道结论相符合。
由此建议高龄妇女,尤其是年龄340岁,BMim25kg/m2妇女应慎重选择妊娠,孕前应合理控制体质量。
研究表明叫GDM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GDM的孕妇发生羊水过多、胎膜早破、感染、酮症酸中毒和产后大出血的概率要显著高于健康产妇,且早产儿、巨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也均高于健康产妇。
本研究中高龄GDM孕妇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羊水过多发生率明显高于高龄非GDM孕妇(均?<0.05)…综上所述,高龄产妇合并GDM对母婴危害较大,应加强高龄孕产妇的妊娠风和管理,保脚婴雄。
参考文献:[1]赵梦略.我国妇女生育推迟与近期生育水平变化[JI人口学刊.2016,38(1):14-25.[2]林静,刘含,刘欣梅,等.高龄初产妇与高龄经产妇的妊娠结局比较[J].±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0(1):58-63.[3]王振宇,李映桃,郭慧,等.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发生情况及其分娩并发症与产妇年龄的关系[JI山东医药2019.59(7):80-82.[4]谢幸,孔北华,段涛,等.妇产科学[MI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3-204.[5]Shan D,Qiu PY,Wu YX.et al.Pregnancy outcomes in women of a dvanced maternal age: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from China[J],Scientific reports,201&8(1):12239.[6]柴国路,许培,陈兢思,等.髙龄产妇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9,20(6):506-509.[7]梁朝霞,杜蒙恺,陈丹青,等.高龄妇女再生育的产科合并症风险[几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4,6(7):10-13.[8]梁一,李丹婷,陈梦雪,等.中国西南地区妇女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期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50(1):83-87.[9]Aydn H,Celik O,Yazci D.et al.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a nationwide multicentreprospective study[J],Diabet Med.2019,36(2):221-227.收稿日期:2020-06-10(本文编辑:钟美春)不同年龄段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抗苗勒管激素与基础内分泌激素水平特征马英英,夏舟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与基础内分泌激素水平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e p a r t me n t o f O b s t e t i r c s a n d G y n e c o l o g y ,S h u n y i Ma t e r n a l a n d C h i l d H e a l t h Ho s p i t a l o f B e i j i n g , B e i j i n g 1 0 1 3 0 0 ,
r i a a n d 1 0 0 wo me n wi t h r e g u l a r me n s t r u a l c y c l e s a n d wi t h o u t h y p e r a n d r o g e n i s m we r e r e c ui r t e d a s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i n o u r
所有 患者 均检 测 临床 内分泌 及代 谢 相关 参数 。 结 果 O + P 表型占 5 5 . 8 %, 0 + H + P 、 O + H和 O + P表型 的 L H及 L H /
F S H与对照组相 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 O + H + P和 0 + H表型的睾酮水平显著大于 O + P表型及对照组。O + H + P表型
的T c及 T G显 著大 于 O + P表 型及对 照组 。 结 论 非 高雄 表 型 ( O + P ) 是P C O S 患者 中最 常见 的 表型 , P C O S中两 种
经典表型的临床内分泌代谢特点相同。 相较 P C O S 其他表型, O + P 表型的代谢受累较轻 。 将P C O S 患者进行不同 表型的分类 , 能较好地指导临床 P C O S 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
【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 表型; 内分泌 ; 代谢
【 中 图分 类 号】R 7 1 1 - 7 5 【 文献标 识码 】 B 【 文章编 号】1 6 7 3 — 9 7 0 1 ( 2 0 1 5 ) 2 4 — 0 0 8 4 — 0 3
Ana l y s i s o f e nd o c r i n e a n d m e t a bo l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di f f e r e nt phe no — t y p e s o f po l y c y s t i c o v a r y s y nd r o me pa t i e nt s
临床 研 究 ・
中 国 现 代 医 生2 0 1 5 年 8 月 第 5 3 卷 第2 4 期
不 同表型 多囊 卵巢综合征 患者 内分泌 及代谢特征 分析
张 雪
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 北京 1 0 1 3 0 0 【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表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内分泌及代谢特点。 方法 选取 2 0 1 3 年1 0 月~ 2 0 1 5 年 2月来 我院治疗 的按照鹿特丹标准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 的 2 2 6 例患者及 1 0 0例非高雄月经规律女性作为对 照组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分为 4 个表型: 稀发排卵和成 无排卵 ( 0 ) + 高雄激素血症 ( H ) + 多囊卵巢( P ) , O + H, H + P , O + P 。
s y n d r o me ( P C O S )p a t i e n t s . Me t h o d s A t o t a l o f 2 2 6 c a s e s w e r e d i a g n o s e d a s P C O S b a s e d o n t h e 2 0 0 3 R o t t e r d a m c i r t e —
h o s p i t a l f r o m Oc t o b e r 2 01 3 t o F e b r u a y r 2 01 5 . P COS p a t i e n t s w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f o u r s u b g r o u p s : o l i g o - a n d / o r a n o v u l a t i o n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e n d o c i r n e a n d me t a b o l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p h e n o t y p e s o f p o l y c y s t i c o v a r y
p a r a me t e r s we r e d e t e c t e d i n a l l p a t i e n t s .Re s u l t s Th e c o mp o s i t i o n o f t h e O+ P p h e n o t y p e s wa s 5 5 . 8 % .L u t e i n i z i n g h o r
( O) + h y p e r a n d r o g e n i s m( H) + p o l y c y s t i c o v a r y mo r p h o l o g y ( P ) ,O + H, H+ P a n d O + P . E n d o c i r n e h o r mo n a l a n d me t a b o l i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