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洛阳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诗画之园”,它具有独特的
美学韵味。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在园林中注
重营造自然的景观,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环境,使人们在钦赏自然美丽的同时,也得
到了内心上的愉悦与升华。
二是意境丰富的诗意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它融合了
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一种丰富的诗意情趣。
在园林的设计和
布局中,注重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使人们在园林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清雅的文化情趣。
三是造型美感的协调构成。
中国古典园林在营造美感方面讲究协调,建筑、山水、植
物等元素在园林中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美感。
在园林设计中注重整体感和空间层次感的构造,通过对景致、对比、隐逸等手法,营造出一种高度协调的美感构成。
四是传统文化符号的优雅表现。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园林中的
建筑、陈设、书法等元素,都被视为表达传统文化符号的载体。
在园林中,以浓郁的道德、文化和艺术氛围,反映出时代和地域的特色。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它是中华
文化宝库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传统之一。
园林设计的美学取向不仅仅是文化的表达,更是
人文本质的追求与体现,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
其建筑风格尤其注重空间美学,讲究空间的布局、构造和组合,以达到自然而有序的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
一、组合古典园林的组合是其空间美学特点之一。
在古典园林中,一个空间往往不只表现为一个物体,而是由一个或多个物体组合成的整体。
这种组合不单是对空间的填充与分割,更是对空间的整合和统一。
组合的作用是使空间与物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达到空间的自然流动、空间的透明感和空间的协调统一。
例:颐和园中的双韵堂、乐寿堂、曲洞等,这些建筑之间的组合整合了整个场景的空间,使整体空间和局部空间相互补充,形成了完整的空间形象。
二、序列与层次序列与层次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空间美学特点。
古人常常认为园林是一个人去游玩、感受自然风光的过程。
由此,古典园林将园林空间设计成一种序列和层次的空间,使人在游园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的景象和及其变化,同时也体验到空间的多样性。
例:苏州拙政园中,长廊、亭子、小桥流水等景观按照顺序组合,形成了曲折回环的空间体验,引导游人在空间中层层推进、波涛起伏。
三、隐逸与深度在古典园林中,隐逸和深度是其空间美学特点之一。
透过隐逸,古典园林将景区中的不同景象分割,或将景象悬于林荫之中或石壁之侧,令人感到彼此分离、相互隔离,形成了空间上的深度。
隐逸和深度又使人不断探究,感受自然的浑然天成和神秘神奇。
例:扬州瘦西湖中的“陆游草堂”,即以墙内为园、墙外为湖,空间上形成了墙内墙外、地高地低、树阴草暖、山色水光等对比,令人在空间的深度中,不断寻找精神归宿。
四、虚实与内外虚实与内外是中国古典园林不可或缺的空间美学元素。
虚实与内外的结合奠定了古典园林相对内敛的构建方式。
在园林空间中,内部与外部之间隔离分明,同时园林空间的虚实分配因素也很明显。
古典园林空间中,虚实分配合理的同时,点对面、狭窄与宽阔、高低区域、明暗度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园林之美—中国古典园林四大特点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与自然同在,高于自然。
有意识地对山、水、植物等元素进行改造、调整、加工、切割,展现出一种简洁、概括、典型的自然。
①山:筑山即堆筑假山,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能够完美展现咫尺山林的景致。
②水: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有人做,宛自天开”,在有限的空间内写尽天然水景的全貌。
③植物:植物配置以树木为主调,运用少量树木艺术概括地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并将植物拟人化,赋予其不同品格。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建筑之美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
力求将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景观画面中,使建筑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①木框架结构的个体建筑,内墙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形象灵活多变,与自然密切嵌合。
②传统建筑既能化整为零、又能集零为整,因山就水、高低错落。
③创造了许多别致的建筑形象和细节处理,如亭、廊、天井、漏窗。
三、诗画的情趣诗歌的味道。
中国古典园林利用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类比,将诗画艺术融入园林艺术,突出表现在:①假山(尤其是石山)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
②植物配置务求在姿态和线条方面既显示自然天成之美,又表现绘画的意趣。
③园林建筑的外观表现出生动的线条美、色彩美、质感美。
四、意境的含蕴①借助人工叠山理水将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移缩模拟于咫尺之间。
②预先设定意境主题,后借山、水、植物、建筑所构成的物境将主题表述出来。
③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在园林建成后再根据现成物境的特征做出文字的“点题”,如景题、匾、联、石刻等。
周维权先生概括为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富有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4点。
周武忠概括中国园林艺术风格为3个方面:思想方法上崇尚自然,营造方法上重视写意手法,艺术追求上强调意境创造。
魏嘉瓒则用“小巧、幽曲、含蓄、精雅”8个字概括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
以上观点大体上基于古典园林艺术逐渐成熟的明清园林而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以“以自然为本”的原则为基础,以自然为根据,将自然和艺术完美结合,使园林充分体现出自然景观的美,体现出自然本
身的柔和温暖。
园林以高山、流水、石壁、桥梁、假山、石碑等手段,展
示出自然优美的景观,蕴含着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敬。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体现出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民族风格,其艺术形式
集合了古典中国的文化特色,引用古典文学中的名句或诗词,使园林自成
一体,体现出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民族风格。
在园林中还会有很多题词,展
示出其精神境界的积极和宽容,是古典园林艺术的另一个精髓。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以幽雅精致的艺术风格为特色,运用了一系列的
艺术手段和技巧,使它能够表现出园林的幽静、恬静、宁静的气氛,以及
景色的宏伟、广袤和和谐等特色。
园林的景观设计通常使用精致小巧的比例,将景观中的植物、建筑物等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幅完美的图景,营
造出一种自然而恬静的意境。
最后。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典园林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其艺术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强烈的抽象性和象征性。
古典园林中的园林景物透过设计和构造,常常以一种抽象的方法表达出一定的象征和寓意。
比如园林中的大小山石、水池、汉白玉、假山等构造,是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摆放来表达某种内在的意境和人文化意义的。
假山所设计的形象,往往令人拟相于名胜古迹或山岳,巧妙地激发了人的自然和文化联想,取得了强大的象征和精神意味。
这种抽象的表现形式,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点。
第二,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布局强调“藏”和“显”。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布局坚持“藏”和“显”的关系,即有所显露、有所隐匿。
也就是说,园林景物不是一股脑地被呈现在游客面前,而是千姿百态、层次分明的自然形态在园林中以各种方式显现。
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假山、亭台、石壁、山水、林树等,均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手法和摆放技巧,让游客在慢慢领会自然景色的打动之气,同时在自然和人文意境的结合中,体验到宁静深远的美好之境。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明显的地方色彩。
中国古典园林所包含的文化精髓和审美情趣,常常体现出地方色彩和地域特征。
例如,扬州瘦西湖园林中的小桥流水和建筑群,以及苏州的拙政园,吴中富春山居图等,都具有浓郁的中原文化和江南地域特征。
园林景观所营造出来的环境,多是以江南水乡、梦幻山水、禅意林园和节俭雅致等为特征。
因此,古典园林往往具有一种恬静如境、奇丽如幻、温馨如画的艺术特点。
第四,中国古典园林的色彩鲜明、匠心独秀,充满文化典故。
古典园林在营造令人陶醉的意境时,巧妙地运用了色彩、花卉、字画等多种艺术手段。
传统的古典园林常常喜欢使用人工制造的假山和灵石。
假山和灵石的形状丰富多样,往往组合成天然的山水景观,以及诗画中经典的山水画。
同时,园林景色贯穿了中国的文化典故和名人故事,如《红楼梦》、《水浒传》中的亭台楼阁、琴韵茶香、假山埋古等等,都被古典园林运用到极致。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美学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美学研究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美学内涵。
古典园林的建筑、植物、水景、装饰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园林美学。
在古代,园林不仅是贵族社会的象征,更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和审美情趣的体现。
本文将从建筑、植物、水景和装饰等角度探讨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美学研究。
古典园林建筑是其美学的核心之一。
园林建筑以亭台、楼阁为主,造型优美、朴实自然。
在古典园林中,建筑的美学表现主要体现在其造型、布局和装饰上。
园林建筑的造型追求舒适自然,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致的装饰,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无限的美感。
古典园林建筑注重与自然的融合,通过规划与建筑相得益彰,为游人提供了一种与自然对话的心灵体验。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也是其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的选择和摆放是园林美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古典园林中常种植松柏、竹子等垂直直线型的树木,以及梅、兰、竹、菊等四君子,这些植物都具有高雅的文化内涵,与园林的整体氛围相得益彰。
在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摆放追求自然和谐之美,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水景是古典园林美学的又一特色。
园林水体的布局往往以对称、变化、层次、虚实等手法构建。
水景在园林中的作用远不止于装饰,它能为整体环境增加灵动和清凉之感,给人带来一种清新怡人的感受。
水景在古典园林美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环境的一部分,更是对自然之美的再现。
古典园林中的装饰也是美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园林装饰的材料主要有砖、石、木、瓦、瓷等,这些材料的运用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材料的热爱和对传统工艺的尊重。
古典园林装饰的美学追求在于精致和朴实的结合,通过精细的雕刻和装饰品的摆放,使整个园林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古典园林建筑、植物、水景和装饰等方面的美学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挖掘园林美学的内涵,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为当代园林建设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浅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造园的美学特征

是 两个 在 历 史上 并行 的艺 术 门类 , 均 属 于 以风 景 为主题 的艺术 形 式 ,
地 造物 ,神 工独运 ,都 是经 过精 心 瀑布 林泉 、高 山悬崖 、洞壑 深 渊 、 的艺术 构 思 ,形 成妙 合 自然 的 园林 古木 奇树 、斜 阳残 月 、花 鸟虫 鱼 、
现 自然之 美 。
一
师 法 自然 ,缩 写 山水 。得真 山真 水 园林 的 主体 ,欣 赏 的对 象 。 自然造 之 韵致 , 以形 写 神 ,重 其神似 ,在 化 的天然 景 ,是没有 经 过人 为 加工
、
造 圈与 山水 画理
中国古 典造 园与传 统 山水 绘 画 小 天 地 中显 出大 境 界 [ ] 1 。犹 如 天 的 。大地 上 的江 河 、湖 沼 、海 洋 、
一
个 重要 美 学范 畴, 中国的诗 、画 水 画, 山水 画渗透 于 山水 园林 的情
“ 物情 所 逗 , 目寄心 期 , 似 意在 笔 十 分 强 调 意 境 , 。在 造 园上 , 景 是 境 。宋代 是 以绘 画 为重 的朝 代, 山
一今苑 日 科
水 画成 就 也达 到 了历 史最 高水 平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景 , 时间上 持续 意境 的表 达 。
型 和尺 度 。而 随类赋 彩 , 在 园林 设 限 ,讲 究 词 性 、 对 仗 、 音 韵 、 平 仄 、意境情 趣 ,是诗 词 的演变 。匾
如 南 宋 夏 圭 的 《 山清 远 图 计 中指 色调和色 彩 的合 理安排 。 溪
卷 》 ,先 是丛 林一 片 ,寺 院深 藏 ,
是立 体 的画 ,造 园 家使 园景融 入 了 者 必 须把 它们 之 间互 相 的 内在联 系 造化 。园林 设计 家们 开泉凿 池 , 就
论中国古典园林之唐宋洛阳私家园林的发展与特征

3502014年9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
”唐宋时期,我国园林艺术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而洛阳私家园林又是这一时期园林艺术的瑰宝。
本文根据《洛阳名园记》、《园冶》、《洛阳牡丹记》等多篇文章总结唐宋时期洛阳地区的私家园林的发展与特征,希望从中有所收获。
一、洛阳地理环境对园林的影响洛阳,因居于洛水之北而得名,境内山川纵横,河水交辉,北依邙山,南望龙门,西靠秦岭,东临嵩岳,洛、伊、廛、涧四水环绕横贯城中,因此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
立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既禀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气,也具南国水乡妩媚风流之质,笔者曾在沿洛河而行数公里,洛水悠悠,流着磅礴气势,也流着恬静婉约。
二、唐宋洛阳私家园林发展历程(一)唐代唐代的私家园林为什么如此繁盛呢?首先,私认为是因为当时经济、文化十分繁荣,盛唐之世,为历史上空前的太平盛世,物质需求满足之后,人们便开始寻找更高的精神需求,园林便成为了人们精神层次满足的一个形式。
其次,科举制度吸引了大批文人入世,此时园林成为了他们的交往场所,而在中唐之后,文人直接参与了造园规划,他们将自己对自然、对人生、对社稷的种种感怀融入其中,将自己的美学与哲学发挥在私家园林的创作中。
(二)宋代与唐代私家园林主要供自己宾饮游赏不同的是,宋代私家园林除了“独乐乐”以外,逢花时,有时也会对庶民开放,并形成群众性花会。
如因“独有牡丹数十万本”而曰“花园子”的天王院花园子,每到牡丹开花时节,“张幕幄,列市肆,管弦其中。
城中士女,绝烟火游之。
过花时则复为丘墟,破垣遗灶相望矣。
”另外,根据《苕溪渔隐丛话》所记载“在洛中诸园,最为简素,人以公故,春时必游”的司马光“独乐园”,在宅园的盛花时期也会对庶民开放。
三、唐宋洛阳私家园林特征(一)置石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是重要的景观要素之一。
唐代文人即有赏石之风,白居易最早为石分族别类,论述石在园林中的美学意义。
“洛阳有水,有竹,有花,有桧柏,但是没有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洛阳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浅析洛阳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摘要: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期。
安定的社会环境、富饶的生活条件、发达的交通、隐逸之风的盛行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园林的成熟发展。
洛阳作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园林水平足以体现出当时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状况。
洛阳古典园林可视为中国古典园林成长成熟期的典型。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隋唐洛阳古典园林典型意境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历史告诉我们,人在孜孜不息地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孜孜不息地追求着美的享受。
对于我们的居住环境,人们不仅要求它使用方便,同时也希望把房屋建筑的尽可能美观。
当今社会技术化模板化的住宅建筑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日益提升的审美心理需求,园林具有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艺术特性,是理想的人居环境。
本次论文的目的是希望针对见证了中国园林成长成熟变化发展的洛阳古典园林美学特
征的分析,提供一些参考,为现代人类理想居住环境的营建寻求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洛阳长期为帝都陪京,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且地处伊洛盆地,四面环山,城中有伊、洛、?、涧四水穿过,在造园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使得其古典园林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地域和时代特色。
“天下名园重洛阳”,不光皇室建造的宫苑遍布城周,而且士大夫、文人墨客都在此兴建不少私人别业,加上释教佛学始传于洛阳,寺院也随之兴盛起来。
这正好见证了中国古典园林从早期的“园”、“囿”,到后期的城市园林,并形成了古代中国造园活动的三大主流形式――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顾名思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占地面积大,规
模气势宏大,园中建筑常居于支配地位,尺度较大、较为庄重、色彩富丽堂皇。
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随着封建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也进入了一个全盛的局面。
其中著名的行宫御苑西苑,位于洛阳城西,是我国“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
”西苑是一座人工山水园林,在整体规划上沿袭了汉以来的“一池三山”宫苑模式。
西苑苑址范围内是一片略有起伏的平原,北靠邙山,西、南都有山丘,洛水、?水贯流其中。
全苑以人工开凿的“北海”为中心,与岛上和沿水系点缀楼、亭、殿、观等各式建筑小品,龙鳞渠流经十六座建筑群终入“北海”,形成完整的水系。
苑内植物茂盛,移栽品种繁多,鸟兽随处可见,特别是不少景点均以建筑为中心,结合水道构成园中园的布局形式。
从西苑这一皇家园林典型来分析,洛阳皇家园林的美学特征为:一在环境规模上还是“王”气十足,以法天象地来表现以大为美的大一统时代;二出现园中有园这种新的布局形式,增加园林的景深与变化,获得以小见大、以大见小的对比效果,是我国造园的一种创新和开端;三园林功能众多,具有帝王居所、行政处所和娱乐场所的多重性质,实现了宫苑之结合;四是此时的造园活动已经开始注重意境的创造,通过景物的配置来表现园主的生活品味、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洛阳的皇家园林不仅是帝王为昭示文治武功而在现实世界建造
的人间天堂,还是一个可居可游的居住环境,更是一个赏心悦目、修身养性的精神故园。
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属于士大夫、文人、地主富商等所有,主要体现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和艺术情趣,加之受隐逸思想的影响,私家园林清雅恬淡,宛如出水芙蓉,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佳作。
履道坊宅园,位于洛阳城内履道坊的西北角,洛水流经其中,被认为是风水佳地。
宅园占地1.13公顷,为前宅后园的布局。
白居易专门为此写了一篇韵文《池上篇》。
屋室包括住宅和游憩建筑,水指
的是水池,其中水池面积很大,为园之主体。
池中列有三岛,岛间以拱桥、平桥相连,岛上开路立亭,池中栽种荷花。
围绕水池还建有粟廪、书库、琴亭等园林建筑。
全园以建筑、山水、花木、鸟兽为要素,以诗中意境为造园依据,山水画为造园蓝图,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佳境。
他造园的目的就是为了寄托精神和陶冶情操,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文人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情。
洛阳的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发生重大变革的雏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一叠山理水成为了主体的景观,从初期的华丽屋舍向自然山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后来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山水田园风格;二园林建筑多样化,从简单的室、廊、台、堂发展出各类与园林地形环境相衬的建筑,是整个园林建筑富于变化,具有动态之美;三由于园主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素养,他们的私家园林也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园林规模虽小,但空间主次分明、疏密相间,构成有节奏变化的深邃趣味,园林意境更加突显。
洛阳的私家园林不仅是人们休憩游玩的居所,更成为园主抒发胸臆、展示艺术才能的表达工具。
寺观园林
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始传于洛阳白马寺。
据《洛阳伽蓝记》载,洛阳城内外大小佛寺千余所。
寺观园林即为佛寺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内外的园林化环境。
寺观园林建筑以表现神权之崇高为艺术目的,这与表现皇权的宫苑有相通之处,所以我们可以在《洛阳伽蓝记》中看到许多苑中建寺,或帝王、皇室舍苑宅为寺的例子,“王侯第宅,多题为寺,寿丘里闾,列刹相望,?洹郁起,宝塔高凌。
”寺观园林中的主建筑群也以明确的轴线、严整的布局的宫室建筑群为蓝本。
同时,佛教的传经颂道、善男信女们的参神拜佛需要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创造幽静的环境,这就需要竹木森森,花木葱郁。
且佛教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否定态度与老庄避世全真的哲学相通,所以很多寺观园林中的山水之美与私家园林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寺观园林受到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影响颇多,但还是具有其独特性:一寺观园林有一定的公共性,需要对广大香客信徒开放,
不同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私有性;二寺观园林大多选择自然环境优美的名山大川;三注重超凡脱俗的精神审美功能。
总体来看,洛阳有着两千多年的帝都陪京史,不仅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是文化中心。
中国古代的四大思想流派无一不与洛阳有着密切关系:道家创作于洛,儒家集成于洛,佛教始传于洛,理学渊源于洛。
这些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正是洛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突出地位与重要作用的表现。
帝都陪京强大的政治后盾、深层的文化沉淀、丰厚的经济支持和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洛阳造园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园林文化的发展过程,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发展趋势和状态,处处透露着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精髓和独特韵味。
目前,实施安居工程,建设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等诸如此类的政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是要将城市园林化。
居住必然要走向园林。
对于经历了中国园林成长到成熟的洛阳园林的探研,必然能获得一些对于改善我们目前居住环境的建筑方法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北魏]杨?之撰;刘卫东选注洛阳伽蓝记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10
2.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谢燕王其钧民间园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
4.王玉晶冯丽芝,王洪力园林美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
5.8
5.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8.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