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艺术
摭谈化学课堂教学的设疑策略

合 。两 者发 生剧烈反应 : 1+ H -A ( H , 3 O t, A3 3 C 3 10 ) I+ C 学生 + =
感 到 很 难 理 解 。若 此 时分 设 以下 四疑 :
1 溶 液 在 混 合 前 , 酸 铝 是 否 已经 水 解 ? 溶 液 呈 什 么 性 ? . 两 硫 ( 性、 性 、 酸 碱 中性 ) 2同理 N H O 是 否 已经 水解 ? 液 呈什 么性 ? 酸 性 、 性 、 . aC 溶 ( 中
性 , 时 能 让学 生主 动 、 快 地 学 习 和探 索 。 同 愉 如 在“ 淀 溶 解 平 衡 原 理 的 应 用 ” 可 以 大 量 的 通 过 情 景 设 沉 中
二、 关键 设疑 , 突破 重 点
重 点 内容 的 设疑 是 课 堂教 学 的 点 晴 之 笔 。教 材 的重 点 是 教 学 的重 心 所 在 , 处 设 疑 重 在 突 出焦 点 、 示 本 质 、 决 矛 盾 ; 此 揭 解 重 在体会感悟 、 一反三、 举 强化 达 标 。 同样 在 “ 的 水 解 ” 节 教 学 中 , 分 析 了 c iO N 盐 一 在 hc O a的 水 解后 , 疑: 设 为什 么 C ,O N 会 发 生 水 解 , a 1 什 么 不会 呢 ? HC O a NC为 如 果 N 4l 如 何 ?通 过 设疑 突 出 强 调 水 解 的 本 质 是 生 成 了弱 HC 又
4最 终 结 果 如 何 ? . 这 样 通 过 分层 设 疑 、 引导 分 析 , 步逼 近 目标 解 决 问题 。 逐
课堂 , 领学生思考和探索 。 引 例 如 , 学 习盐 的 水 解 一 节 时 , 疑 : 的水 溶 液 呈 酸 性 , 在 设 酸 碱 的水 溶 液 呈 碱 性 , 么 盐 的 水 溶 液 呈 中性 , 吗 ?学 生 回答 有 的 那 对 说对 , 的说不对, 有理 由, 有例证 , 有 各 各 引起 争 论 。其 一 , 为 盐 中和 反应 的 产 物 , 水 溶 液 为 什 么 有 的 呈 中 性 , 的又 不 是 , 其 有 激 发 兴 趣 ; 二 , 节 就 是 要 学 习 盐 溶 于 水 后 所 发 生 的 变 化 , 紧 其 本 扣 主 题 ; 三 , 么 有 的 盐 溶液 为什 么不 呈 中性 呢 ?承 上 启 下 。 其 那
化学教学中的设疑艺术

课堂教学中的设疑艺术江西宜黄中学吴建国设疑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关隘之处,有意识地创设疑问、布置疑阵,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恰当而又引人入胜的问题,常常可以掀动思维的涟漪,鼓起学生探索的风帆。
一、趣例设疑学而无疑的原因之一,是兴趣匮乏,动力不足,在教学某一内容的伊始,为了说明新知识的作用,激起学习的情趣,可以选用适当的趣例或社会生活中实例来设置疑问,诱发学生急于解疑的心态,引起强烈的学习动因。
例如,在教学“氯气的化学性质”时,为了使这一单调的内容变得绕有趣味,教师播放了江苏淮安发生液氯泄露事故的有关报道,当播放到“麦地枯黄,油菜变白”这一情境时,诱发学生联想质疑:为什么绿色麦地一片枯黄?油菜已被熏的枯黄甚至变白?当播放到“救援与处理”时,又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①有关人员为什么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口罩捂住口鼻进行救援或疏散?还可以应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物质?②消防战士为什么要用土包搭成围堰?围堰内物质的主要成份是什么?这类设疑学生有贴切的社会生活体验,在了解了现实生活中实例的科学道理后,增强了对课堂的内容学习的兴趣,为往下的教学按下了伏笔。
应用趣例或生活中实例设疑,可以令学生由于心生疑窦而造成悬念,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可以使课堂气氛与学生的思维活动波澜迭起,改变平铺直叙、淡然无味的局势。
二、深究设疑学而无疑的原因之二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针对这一情况,可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或对题目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背景条件,研究结论之变化。
通过一个个追根刨底的设问,将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例如,在教学“足量的铜与一含1molH2SO4的浓硫酸混合并加热,能产生多少摩尔的二氧化硫?”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①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何?②根据以上化学方程式计算,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多少摩尔?(这时学生易错误回答产生的二氧化硫为0.5mol)③再问: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的浓度会有何变化?铜能否与稀硫酸反应?④再问:那产生的二氧化硫的物质的最为多少?⑤教师接着又问:如果把上题的铜换为金属镁,则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多少?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就如学习道路上的一道道路标,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浓硫酸与稀硫酸化学性质的区别,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巧妙科学设疑 活化化学课堂

巧妙科学设疑活化化学课堂摘要:本文简叙了“设疑→质疑→释疑”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及意义,“疑”式教学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教学观。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结合实践对“疑”式教学进行反思,以充分发挥该种教学方式的多种效应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设疑质疑释疑激活思维激发兴趣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
“提问—回答”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是沟通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是师生进行知识、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起到因材施教、优化课堂的作用,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
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创设问题,教学的核心就是解决问题,教学的艺术就是解决问题的艺术,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学生认知的发展的规律,把设疑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进程,把课堂教学组织成: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最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成为提出问题的主体。
那么,怎样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进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新天地1.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做练习或解答问题时,往往受原有的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容易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的结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所授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一种孕育着疑难问题而又引人入胜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使思维处于活化状态,然后因势利导地去指导去追根寻源进行探索,培养思维能力。
2.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在探索化学规律的过程中设置一系列彼此相关、循序渐进的探索性问题,通过连续提问,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原电池原理一节的教学中,设置这样一组问题:教师:将锌片、铜片分别平行地插入盛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有何现象?为什么?学生: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最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疑的初探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疑的初探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疑的初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打开知识的金钥匙。
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问,把课堂教学组织成: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较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开发学生的智力,焕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参与者的角色。
如何设疑呢?设疑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无论是怎样形式的设疑,都必须围绕思维能力的培育这个核心来进行,围绕教学目的,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及其知识训练的项目而精心设计问题。
一、据设疑的手段来看,有化学实验设疑,热点话题设疑,社会、生活问题设疑等。
例如在做测空气里氧气含量时,可创设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把课本上的实验装置改为下面的装置:反应停止冷却到室温后有何现象?如果把一子只小虫迅速放入反应后的容器里会有什么现象?能否用木炭、硫黄带代替课本上那套装置中的红磷?这种化学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产生自疑:活塞究竟向左还是向右移?移了多少格呢?小虫是否会死忘?如果用碳、硫代替红磷会产生什么效果?二、相互之间展开纷纷讨论,这对下节课氧气和氮气的性质的学习起了衔接作用。
三、依据问题的提出者来看,有学生自疑和老师设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化学学科的性质、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学生自疑比教师设疑更有意义,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飞跃,是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逐步形成的体现。
教师要善于激疑,创设有助于发现问题的情景,使学生不断养成提问、思索、自悟、自解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讲水的净化这节课时,先展示三杯水:浑浊的河水、清澈透明的硬水、纯净水,让学生观察三杯水有什么不同?当学生回答自然界的水与纯净水的区别之后,教师设疑:假如你是一位自来水公司的工作人员,你会用什么方法将浑浊的河水净化成可以饮用的水呢?学生展开讨论:过滤、煮沸、消毒、蒸馏等。
设疑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设疑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一、设疑式教学的特点设疑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设疑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设疑式教学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引入引人入胜的化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去思考和探索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技能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疑式教学可以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技能。
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实验过程,独立思考,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设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设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性的设疑式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技能。
二、设疑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设疑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灵活运用。
下面以化学知识点“化学键”为例,介绍设疑式教学的实际应用。
1.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讲解化学键的概念和特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什么是化学键?有哪些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知识的吸收度。
2. 实验探究化学键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学生往往难以直观理解。
化学教学中的课堂置疑-最新教育资料

化学教学中的课堂置疑化学课堂置疑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业务能力的高低、教学经验的多寡,对教材理解的深浅和对学生了解的详略,决定着置疑设计的质量,所以课堂教学中的置疑优化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笔者在研究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肤浅的尝试。
?一、设计实验过程,巧用诱导式置疑。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中学化学实验过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相互合作与协调的能力,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化学教师在正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验过程诱导置疑学生思考。
例如,在学习氢氧化铝的制备时,教师首先置疑“制备氢氧化物有哪些方法?”接着,教师给出实验药品硫酸铝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
经过学生讨论后上来演示实验,实验会出现三种情况:a硫酸铝溶液与氨水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b向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先有白色沉淀生成,过量之后沉淀溶解;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硫酸铝溶液没有沉淀生成,过量后有白色沉淀生成。
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由于实验方案是学生自己讨论而得出的,故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归纳。
?二、巧设认知冲突,恰用启发式置疑。
“认知冲突”是学生急于解决某个问题时,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状态。
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从直观的自然现象入手,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很大程度上是记忆型,习惯于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
而高中除形象思维外还侧重抽象思维,在抽象思维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主动地自觉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因此,在学习高中化学时很有可能对以前初中构建的知识感觉有矛盾的地方,产生认知冲突。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框架,适当设置疑问,对学生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帮助很大。
例如,在学习Na?2O?2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时,用口吹裹着Na?2O?2的棉花,棉花竟然能够剧烈燃烧,面对这一实验现象,此时如果教师设置疑问,我们初中学过CO?2不是可以作为灭火剂吗?为什么在这里越吹CO?2火越旺呢?是什么原因引起棉花剧烈燃烧呢?通过深入分析Na?2O?2与CO?2的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该反应是个放热反应且放出大量的热,再者反应过程中生成了氧气,能够帮助燃烧。
对于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疑的一些思考

教师 : 二氧化硫还有哪些性质 呢, 我们一起
来 实验 探究 . 实验 一 将 盛有 S 的试 管 倒 插入 滴 有 石 O 蕊试 液 的水槽 中. 察实 验现象 . 观 教师设 疑 : 通过这 个 实验你 发 现 二氧 化硫 还
具有 哪些性 质 ? 学生 活动 : 略
一
关子如何有双进行 赢审化掌教学的一点感受
广 东省 罗定 市廷锴 纪 念 中学 (220 ◇ 石 家喜 570 ) 新 课程 实施 以来 , 大 的教 师 和研 究 者 在 实 广 践 中进 行 了大量 尝试 和 探索 , 堂 教学 方 式 已经 课 有 了一 定 的改 观 , 对 于 许 多 教 师 来 说 , 际实 但 实 施 过程 中仍 感 到 缺 乏 有 效 实 用 的 教 学 策 略. 为 习动机 的产 生都 具有 重要 的意 义 . 过创 设 问题 通 情境 , 学生 的好 奇心 引导 到对 自然 现象 因果 关 把 系 的认 知兴 趣 上 来 , 过 一 系 列 精 心 的设 问 , 经 把
( 至此 二 氧 化 硫 的漂 白性 教 学 目标 已经 完
成)
教 师设 疑 : 氧化硫 中硫 元 素 的化 合价 是 多 二 少 , 氧化还 原反 应 的角度你 猜 想它 可 能具 有什 从 么化学性 质 ?
学 生答 : 4价 , 于 中间价 态 , 明它 既具 + 处 说 有氧化 性 又具有 还原性 .
学生 的思 维逐 步 引 向深 入 , 激发 学 生对 智 力 活动
此, 本文将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 中的具体实践经 验, 针对 如何 进 行 有 效 化 学 教 学 的 方 法 策 略 , 谈 下 自己 的观 点 和 看 法 . 人认 为 , 行 有 效 的 本 进
设疑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设疑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随着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使用设疑式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
设疑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和挑战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知识。
在化学教学中,设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验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设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发现,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设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和挑战学生的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追求和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
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设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 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为什么水和油不相溶?为什么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2. 进行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如:不同温度下溶解速度的变化规律等。
通过实验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实验精神,促进学生对化学现象和规律的深入理解。
3. 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化学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如:环境污染与化学原理的关系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三、设疑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策略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艺术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好设疑的时机,创设诱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促进教学多边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可启迪学生思维,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
因此,好的设疑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如何设疑呢?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分析。
1 重视始端,设疑于新课开头处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有疑才能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化学课堂教学的开头处设疑,能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教学活动中,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迪学生的心智,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 优选问题,设疑于知识关键处
“学则须疑”,课堂上教师设疑要抓住时机,设疑在关键处。
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一般说来,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一些知识的交叉点、关节点,往往是理解和深化知识的关键。
在此处设疑,可引发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为理解和深化新知识扫清障碍。
3 深挖问题,设疑于知识“无疑”处
北宋文学家张载说过:“于无疑处设疑,方是进矣。
”教师不仅要在关键处设疑,更要善于在看似十分简单、没有问题的地方找出问题来。
学生往往因粗枝大叶或未发现什么问题而表现得漫不经心,思维处于“无疑”工作。
巧妙设疑回再次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促进他们进一步积极思考。
4 明确目标,设疑于教学重难点处
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就应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化解知识难点,排除有关疑点。
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凝聚在教材的重点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巧妙设疑是帮助学生抓住重难点和理解重难点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5 贵在收口,设疑于课堂小结处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
结尾设疑,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设疑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紧扣教材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切忌问题过难或过易。
同时,设疑还要照顾到全体学生。
教师应在学生回答完题之后,及时给予评价,这样,就可使教师的设疑艺术落到实处,真正实施“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