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简介
9严复

出生于福建侯官一个医生家庭 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 被派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 任教于福州船政学堂 任教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 任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 任北京大学校长 任参议院参政 病逝于福州郎官巷
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 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 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 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 真理的一派人物。
后人对“信、达、雅”的评价
“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 ---梁启超(《佛典之翻译》)
“信、达、雅的三字,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尽人 皆知。” ---郁达夫(《读了珰生的译诗而论及于翻译》)
“信达雅三者为译书不刊的典则,至今悬之国门无 人能损益一字,其权威是已经确定的了。 ---周作人(《谈翻译》)
《书》执礼,皆雅言也”,“雅言”就是诸夏的
话,孔子教学生都用诸夏的话,别于各地方言。
所以雅言在现代相当于普通话。
关于“雅”的非议
原文是句骂人的话如何雅?
用古文翻译今文就能称为雅?
“太务渊雅,刻意模仿先秦文字” ---梁启超
严复提出雅的原因
针对特定的翻译对象 即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精理微言”
原 名: History of Politics
原作者: Jenks Edward
《穆勒名学》
原 名: System of Logic
原作者:John Stuart Mill William Stanley Jevons
《名学浅说》
原 名: Logic 原作者:William Stanley Jevons
后人对“信、达、雅”的评价
“严几道的翻译,不用说了。他是:译须信达 雅,文必夏殷周。……他是用一个‘雅’字打 消了‘信’和‘达’。……古文的文言怎么可 以译得‘信’,对于现在的将来的大众读者, 怎么能够‘达’!……” 主要反对严复的-“--用瞿秋白 汉以前的字法、句法, 则为达易”的观点, 对“信达雅”还是深 信不疑的。
严复论读书的意义原文及译文

严复论读书的意义原文及译文
摘要:
一、严复简介
二、严复论读书的意义原文
三、严复论读书的意义译文
四、对严复观点的解析与启示
正文:
【一、严复简介】
严复(1854-1921),字又陵,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
他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致力于推进教育改革,倡导实用主义教育观念。
严复翻译了大量西方学术著作,对我国近代思想启蒙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严复论读书的意义原文】
《读书》是严复的一篇著名散文,阐述了读书的意义。
原文如下: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三、严复论读书的意义译文】
严复在《读书》一文中,提到了读书的三种境界:心到、眼到、口到。
如果心思不集中,眼睛就看不仔细;心和眼都不能专一,那么即使读书声音洪亮,也记不住内容。
而且,记住了也不能持久。
在这三种境界中,最重要的是
心到。
心到了,眼睛和嘴巴难道还会不到吗?
【四、对严复观点的解析与启示】
严复在《读书》一文中强调了读书时要心无旁骛,全神贯注。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要想在读书中取得实效,首先要培养专注力,用心去读。
此外,严复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念也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简介 严复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简介严复是怎么死的?人物档案姓名:严复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几道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间:中国近代出生地:福建侯官出生时间:公元1854年去世时间:公元1921年信仰:资产阶级思想职业:翻译家、教育家毕业院校: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代表作品:译亚当·斯密《原富》孟德斯鸠《法意》赫胥黎《天演论》严复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新法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在他有生之年,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等多本著作,系统而全面的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对当时的中国影响巨大。
公元1854年,严复出生在福建侯官一个名医世家,乳名体干,初名严传出,后改名严宗光,最后又名严复,字又龄,又字几道,晚年号野老人。
公元1866年,严复考入马尾船政后学堂,学习驾驶专业,毕业后到军舰工作。
公元1877年公派英国留学,先在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也就是在两年的留学时间里,严复接触到了大量的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这才有了后来将资产阶级各方面著作翻译到中国的事情发生。
留学归国之后,先后到福州船厂船政学堂及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
公元1889年捐官得选用知府衔,并升为会办、总办,先后任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
辛亥革命之后,于公元1921年受袁世凯邀请,任北京大学校长。
这个时候严复的思想由最初的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的适者生存观点,渐趋成熟,进入反省阶段,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也正是因此,他曾经一度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结合。
在任各高校校长期间,严复的思想受到许多人的推崇,可谓声名显赫。
严复与《天演论》

严复的主要著作
对严复的评价
康有为:中国精通 西学的第一人。 胡适:介绍近世思想 的第一人。
在英国留学期间受到的思想影响
清光绪三年(1977), 严复到英国留学,正值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全 盛时期。看到西方资本 主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他受到启发,认为中国 之所以弱,英国之所以 强,根本原因是由于社 会制度的不同。从此他 阅读了大量西方著名学 者的书籍,使自己眼界 大开,思想也焕然一新。
北洋水师学堂培养 了大批海军人才
开北方风气之先, 立中国兵舰之本
《天演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中国 自强求富的努力化为泡影。而随后接踵而至 的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的狂潮,更使得每个 爱国知识分子不得不思考更为有效的救国途 径。严复亦不例外,他深切感受到亡国变种 的巨变将在不久的将来出现。为了保种自强, 他发挥自己“中西兼通”的长处,有选择地 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哲学等名著进 行翻译介绍,希望能对启迪人们的思想,改 变中国的现状起到积极作用。《天演论》就 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
严复与《天演论》
严复简介
严复(1854.1.8— 1921.10.27),原名宗光, 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 道,汉族,福建侯官(今 福州市)人。在李鸿章创 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任 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 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 了《天演论》、创办了 《国闻报》,系统地介绍 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 新变法思想。他是清末极 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 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 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 国人”之一 。
严复的《天演论》:翻译的巅峰
《天演论》的历史意义
进化论成为新世界观与方法论和近代中国救亡 运动的原动力。 严复传播《天演论》的意义在于:开启一代学 风;影响一代学人;提供革命理论。《天演论》 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 于今”的观点,在当时的中国打击了封建顽固势 力。严复还在书的按语里,激励人们自强保种, 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严复的思想对戊戌 变法影响很大。
严复

LOREM IPSUM DOLOR
•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 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 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 长),1889年后捐得选用知府 衔,并升为会办、总办(校 长)。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 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 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 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 回国后,严复于1905年任皖江中学 堂(今芜湖第一中学)的监督(即校 长),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 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他的译著既区别于赫胥黎的原著,又 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 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 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 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 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 的译文标准。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应开平矿务局总办张冀邀请赴天津主开平矿务局事, 后任该局总办。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赴北京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
1904年(光绪三十年)辞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一职,回到上海。
1904年冬发生开平矿务局诉讼事件,被邀前往英国伦敦进行交涉。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由美洲到达英国,特意去拜访严复,二人进 行了长时间的会谈。回到上海,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 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
9月《国闻报》因报道戊戌政变的详情,被清政府勒令停办。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严复离开天津,避居上海;参加 汪康年、唐才常发起的“中国议会”,被选为副会长;创办名学会,讲演名 学。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2年严复受袁世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 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 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 “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 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 “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严复简介

严复与天津
前天津时期 天津时期 后天津时期
单击添加
前天津时期的20 年,严复主要在 福建求学和英国 留学,其最显著 的特征是接受了 比较系统的西方 现代文化教育。
单击添加
达到人生顶峰
后天津时期的 20年,严复已 经成名,在名人 单击添加 光环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拥下主 要活动于上海、 北京等地,当然 也常回天津。
身世背景
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广州、厦门、上海、福州、宁波等通商 口岸先后开市,大量的鸦片和洋货涌入了中国,在禁烟 运动前的严重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老问题日趋严重。 清政府没有吸取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依旧维持着腐朽 的专制制度。面对危局,身处时代前沿的敏锐官绅们开 始放眼看世界,积极思考着应变方略
天津时期的严复
严复在天津的20年,恰值26岁到46岁,是人生最富激情和最有创新能力的 黄金时期。他先后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会办和总办,培养中国第一代 海军人才。后他主办俄文馆,培养俄语人才。严复还十分关心祖国的命运 和社会的变革,积极投入维新变法运动。他发表文章抨击现实、呼吁改革, 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同时主办《国闻报》为变法进 行舆论宣传,是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思想文化阵地。这些事已经很了不起。 但是,这些事并不是构成其崇高历史地位的核心元素。严复之所以为严复, 最关键之处是他翻译了一系列西方经业名著,特别是翻译了《天演论》, 为一代人提供了新的精神食粮,为中国人找到了新的世界观利方法论,实 现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思想启蒙。 严复在天津翻译《天演论》的时候,正逢中国社会文化大裂变的剧烈转 折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亡国灭 种的惨祸将中国推向了生死的边缘。欲救中国,“非讲西学不可”。但受 种种条件的限制,介绍过来的西学也是非常肤浅难以切中要害的。在这种 情况下思想文化界出现了黎明前的“黑暗”,转折中的“真空”。恰在此 时,严复将《天演论》等一系列西方经典著作介绍到了中国。《天演沦》 的轰动效应自不可免。1898年,《天演论》在天津正式出版后,很快风靡 全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天演论》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效应在近代中国 是不多见的。以《天演论》为标志的“严译西学”的思想启蒙是不可低估 的,严复作为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启蒙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
严复个人简介

严复(1854.1.8—1921.10.27)
• 原名宗光,字又陵, 福州南台人。1871年 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曾作为中国第一批留 学生留学英国。 • 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 想家、教育家、翻译 家(近代中国第一译 手,翻译大量西方名 学著作,)
严复的书法欣赏
楷书条幅(回首、洛阳)
信札行书团扇(桃李)• 严复返国之后,官场失意、考试受挫,加上家庭 生活不睦,使他染上鸦片烟瘾,后来又因为生理 的病痛,持续吸食鸦片长达三十余年。这些经验 使他认识到要改革中国时所要面对的各种困难, 尤其是早婚、鸦片、八股文等,也使他深刻体认 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严复提倡禁绝鸦片以 强国强种,自己却身陷烟瘾无法自拔,为此一落 差的最佳例证。 • 我们很难想象这位翻译大师早上以典雅的文言文 翻译《天演论》,鼓励国人发愤图强,而下午则 躺在床上吸食鸦片的情景;然而,严复主要的作 品都是在鸦片提供身心舒缓状况之下所写出来的。 同时因为鸦片吸食的经验使他深刻地体认到要挽 救“中国者,固病夫也”的困难。
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
1866年(同治5年)的冬天,福州一个刚创办的海军学堂招生,闽 广一带许多家道比较困难人家的孩子都去投考。 揭榜了,孩子们聚集在船政局前。只见榜首赫然三个大字:严崇光 (后改名严复)。这个十四岁叫严宗光的少年。父亲原是乡里间一位 儒医,母亲是一个“布衣”的女儿,家道本不宽裕。不幸,父亲在这 一年死了,母亲、两个妹妹和他的生计,只能靠母亲作女红维持。这 时,福州船政局开张,学堂招生,食宿全免,每月有四两白银补贴, 每三个月考试一次,成绩列为一等,可领赏银十元。 考试题目是由新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所出,也许因为丧亲丁忧的缘 故,出了《大孝终身慕父母论》的考题。它使丧父不久,刚经历了与 亲人生离死别的严复,不免触题生情,有感于怀,笔端流露了对亡父 的哀思,对母亲含辛茹苦的感情,挥笔成章,写下了几百字的一篇声 情并茂的文章。此文很得沈葆桢的击赏。 严复格外珍惜进学堂的机会,特别刻苦勤奋,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同治十年,在理论课结业大考中,严复考了最优等。
严复简介

严复(1854-1921)初名体乾、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又易名复,字几道,晚号愈野老人,别号尊疑,又署天演哲学家。
福建福州人。
特赐文科进士出身,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
1866年以第一名考入马尾船政学堂,5年后以最佳成绩毕业后上军舰实习。
1877年作为首批海军留学生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在英国期间除学习海军专业外,还精心研读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学著作,并到英国法庭考察审判过程,作中西异同比较。
学成归国后任福建船政学堂教习,翌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会办、总办。
甲午战败后严复感于时事弥艰,开始致力译著,并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政论,斥责历代帝王是“大盗窃国者”,力主变法图强,以西方科学取代八股文章。
二十二年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次年又与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
二十四年九月,又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极力倡导维新变法;同年,他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正式出版。
至1909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甄克斯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和耶方斯的《名学浅说》等西方名著,达160多万字。
他是近代中国系统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
通过翻译《天演论》,将科学进化论带到中国,并便之超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范畴而具有了世界观的意义。
又通过翻译《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将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介绍到中国,其中对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尤为重视,并猛烈抨击陆、王学派主观唯心主义的“心成之说”。
因此,严复是将中国哲学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之上、使中国近代哲学真正摆脱古代“经学”形式的划时代人物。
除译著外,他还倾心于教育事业。
光绪二十八年(1902)受聘为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办;三十一年参与创办复旦公学,并于次年一度任校长;三十二年赴任安徽省师范学堂监督;1912年又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文科学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代表作品:译亚当·斯密《原富》、斯宾塞《群学肆言》、孟德斯鸠《法意》
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美术通诠》等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
严复作品及评传(5张)宗师。
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严复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任。
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诟病。
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
虽然如此,其立身行且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在翻译学上更是为一时之先,其风格思想影响了后期一大批著名翻译家。
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
的。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1902年,严复给《外交报》写信,谈到西学教育宜用之语言时,严复说:吾闻学术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自奋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于两间之见象者,上之上者也。
其次则乞灵于简策之所流传,师友之所授业。
然是二者,必资之其本用之文字无疑也。
最下乃求之于翻译,其隔尘弥多,其去真滋远。
严复的翻译版权思想既反映了严复超越时代的法律意识,也体现了他对改善和提高译者地位和待遇的考虑。
既然翻译难,译才难得,就必须善待译员。
1900年9月初2,严复在给张元济的信中写道:“然不知非于译才有所优待,则谁复为之?”
严复的翻译管理理念
1898 年5月,管理京师大学堂事务的孙家鼎奏请附设译书局。
1900年,京师同文馆解散,翌年归并大学堂。
1902年3月,译书局正式成立,专译各种西学教科书。
(方梦之,2004:363)严复担任译书局的总办,从他(1986:127-130)订立的《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章程》,可以看出他的翻译管理理念。
严复订立的《章程》首先给译书局确定编制和岗位:设“总译”一人,负责督促和分派翻译工作、删减润色和印行译本以及聘请和辞退译员;设“分译”四人,分管具体的传译工作;“笔述”二人,辅佐译员的汉语表达和译文校勘;润色二人,从事最后考订、润色和印书款式之类的事情;设图画和印刷各二人、抄录四人、管理帐目和书籍发行者一人。
译书局常设人员(称“住局”)18人,另外聘请兼职译员(称作“不住局”),人数不固定,通过订立合同开展合作。
《章程》分四个部分。
“局章”和“薪俸”部分规定,“总译”挑选外国中小学教科书,根据课本的难易程度,估定翻译的稿费和所需时间,并按照译者的专长来分派任务。
“住局译员”每十天向“总译”交一次稿,由“总译”修改并
盖戳付印;实行月薪制,但根据书的估定译价和译者的速度与文笔适当浮动。
严复对译名统一非常重视,要求译员开始翻译时,另外用一个小册子,将所有的专有名词按西文字母顺序排列,自拟译名或沿用前人已有译名,交给“总译”裁定。
所有译作必须附汉外对照术语表,以方便学者检阅。
译局还组织编印和颁行专有名词手册,供以后的译员沿用。
《章程》中的“领译和约”就是书局和兼职译员签订的合同,它对翻译的期限、稿费的支付方式和翻译的要求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合约”规定,翻译的稿费分三次支付:译前、译到三分之一时以及译完以后;每超过翻译期限一个月,扣二十分之一;如译文讹谬无从改削,则在第一次交稿时中止合同,原书和译稿退还译局。
译员应无条件地按“总译”的意见修改译作;原书可删节的,译者需先得到总译的批准。
为了防止全国各译书局相互重复翻译,“章程条说”部分规定,京师译局专门翻译西文书籍,而各省主要翻译日文书刊;如果外省译局翻译西文书籍,应在译前通知京师局,并在成书之后,送一本备查。
《章程》沿用我国的合译传统,提出了一整套具体而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译书局设立两年多后就停办了,致使严复的翻译管理理念没有得到充分的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