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合集下载

20世纪30年代初陕西局势的三方博弈

20世纪30年代初陕西局势的三方博弈

•博硕新论•20世纪30年代初陕西局势的三方博弈靳怡【摘要】20世纪30年代初,陕西的政治军事力量格局进入新一轮的调整阶段。

杨虎城主政陕西后,暗中提出"大西北主义”的扩张计划,对国民党中央在西北的利益构成挑战,蒋、杨矛盾随之发酵。

随着红四方面军入陕并建立川陕根据地,中共、蒋、杨三股势力构成了博弈的新局面,三方立足于各自的利益相互试探、合作、交锋,其间促成了杨虎城部和红四方面军的秘密停战协定。

中共、蒋、杨三方的交锋中既有国民党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的矛盾,又有地方军队之间的矛盾,还有不同党派军事力量之间的矛盾。

实力悬殊的三方或为生存、或为扩张、或为竞争,陕西的局势一时显现出相互掣肘的局面。

【关键词】蒋介石;杨虎城;中共;停战协定;陕西【中图分类号】K26;D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6644(2021)01-0084-11民国初年,西北地区各方势力虽呈犬牙交错的复杂局面,但少出现一家独大长期扎根之势,因此相对中国其他区域,西北地区易引发各种势力的争夺。

]930年杨虎城主政陕西后,欲进一步扩张在西北的势力,与此同时国民党中央也在积极谋求对陕甘的实际控制,进而导致蒋介石、杨虎城之间的矛盾暗中激化。

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界建立根据地,一时形成中共、蒋、杨三方博弈的局面,三方基于各自利益和发展需要纵横揮阖,相互之间充满斗争冲突、妥协利用、合作猜忌,共同塑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陕西政治军事脆弱的平衡局面。

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中共、蒋、杨的三方博弈和陕西政治军事局面作一探讨。

①一、“大西北主义”计划晚清民国已降,中央权威的衰落和地方势力的抬头导致省域意识空前高涨。

然而混乱的政局并未因此得以整顿,地方主义反而在许多场合沦为军阀各立山头、相互攻伐的工具。

时人评论颇多涉及这种现象:“今日中国淆乱极矣,党派分歧,军阀割据,部落思想,异常发达,所谓大东北主义,大西北主义,大西南主义,新西南主义,侈言不讳,甚至省自为政。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纷争与领土争端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纷争与领土争端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纷争与领土争端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也卷入了许多纷争与领土争端。

这些争端不仅揭示了中国的脆弱和被欺凌的现实,也暴露了世界大战所引发的全球性冲突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一、外国势力在中国的侵略和割地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面临着多国势力的侵略和割地要求。

日本作为战时同盟国,趁机强占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并试图长期控制该地区。

同时,中国东北的满洲地区也成为了日本扩张势力的目标。

英法等列强则趁中国在战争时期无法集中力量抵抗的机会,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

他们以保护在华利益为名义,要求中国向他们割让更多的领土。

这种强权政策直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民族尊严。

二、中国的反抗和外交努力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要求,中国人民展现了坚定的反抗精神。

在中国大陆,民众发动了爱国示威活动、罢工和抗议,要求保卫国土主权。

同时,中国政府也在外交层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发表了强硬立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平等条约和割地要求。

中国方面利用国际会议的舞台,向世界揭示了中国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并希望国际社会能够给予理解和支持。

三、中国在国际会议上的努力中国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等国际会议,并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但是,不幸的是,中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和支持。

这主要得归因于世界大战下各国利益的多元化和矛盾复杂化,使得中国问题在众多的议题中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此外,中国代表也面临着来自列强的压力和控制。

他们试图在中国问题上施加影响,削弱中国的主张和立场。

这使得中国在国际会议上的努力受到了严重限制,许多作出的努力并未获得应有的成果。

四、领土争端和中国的疆域损失除了外国势力对中国主权的直接侵蚀外,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引发了中国的领土争端和疆域损失。

在战争结束后,国际社会重新划分了欧洲和亚洲地区的领土,部分中国领土被割让给其他国家。

此时,中国东北的满洲陷入了动荡局势。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创建2014.9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创建2014.9

(辛亥革命的功绩角度)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 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的成败得 失留给我们的仍旧是 不尽的思考!中华民 族争取独立民主富强 的道路依然漫长。
退 位 诏 书
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 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 朝终于结束。
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 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 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 步探索了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 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 和制国家。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 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 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14个。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文学社
共进会
武昌起义发难处——工程营遗址
黎元洪(都督)
1911年10月,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191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亥年,所以以武 昌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被称为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定义与争议
狭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到1912年元旦孙中山
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间两个半月的事。这个狭义 的用法曾为许多中西专著所采纳 。 广义: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它的影响,即包括清末民初中 国革命运动的全部过程 。
五、辛亥革命的性质、地位、功绩和局限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 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 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 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 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 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 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 始的新的革命。”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中华不振 令人心痛
1856年,以英国为首的资 本主义国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 战争,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
资料 补充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 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 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 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 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 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 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 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 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 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 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 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中华不振 令人心痛
1894年 4月17日,李鸿章签订丧 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 约》共11款,主要内容有:1.中国 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 关系。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 及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 费银二亿两。4.开放重庆、沙市、 苏州和杭州为商埠。5.日本可以在 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二十世纪初的 中国社会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故事的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义国 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 步加深。英、法、德、意等帝国主义列强 趁机侵略中国。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 、贫穷落后,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欺负我 们。他们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 的国士,还让我们赔款,国内局势也非常 混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常常 在中国人自己的领土中却被外国人欺辱, 大家敢怒而不敢言。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精编版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精编版

资料 补充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 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 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 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 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 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 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 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 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 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 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 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中华不振 令人心痛
1894年 4月17日,李鸿章签订丧 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 约》共11款,主要内容有:1.中国 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 关系。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 及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 费银二亿两。4.开放重庆、沙市、 苏州和杭州为商埠。5.日本可以在 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二十世纪初的 中国社会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故事的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 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 步加深。英、法、德、意等帝国主义列强 趁机侵略中国。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 、贫穷落后,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欺负我 们。他们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 的国士,还让我们赔款,国内局势也非常 混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常常 在中国人自己的领土中却被外国人欺辱, 大家敢怒而不敢言。
外国租界
火烧圆明园
帝主义军队进入中国
圈占土地
建造楼房 强占租界
横行霸道 为所欲为
横行霸道 欺凌中国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爆发的一场全球性战争,对世界格局及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其具体表现和持续影响。

1.经济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全球经济动荡,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也有着深远的经济影响。

在战争期间,中国成为了供应国,大量物资需求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特别是在挑战战时经济需求的背景下,中国的钢铁、煤炭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中国的经济遭受重创。

战后的经济危机导致出口锐减,加之政治动荡,中国的经济陷入了低迷状态。

这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使得中国在战后的重建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

2.政治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格局。

战争前,中国的政治局势已经相对混乱,但战争的爆发使得中国进一步陷入内忧外患之中。

战争期间,中国被迫参与战争,与同盟国结成联盟。

然而,中国在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很小,无法对最终的和平条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此外,战争后期,中国出现了更加复杂和尖锐的政治斗争。

五四运动的兴起,对中国的政治现实产生了冲击,激发了人们对于政治改革和民主化的要求。

3.社会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期间,大量中国人参与战斗,无论是作为劳工还是军人。

这些人的参与对于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同时,战争也使得中国社会进一步面临着贫困、失业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除此之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更多的激进思潮。

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开始在中国流行,并为中国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涵盖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战争期间,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短期利益,但战后却面临了经济的不景气。

政治上,中国在战争中的地位较为被动,但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中国内外的政治压力。

而社会上,战争中的动荡和战后的贫困使得中国社会更加复杂,也培育了激进思潮的兴起。

中立与干预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政策选择

中立与干预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政策选择

中立与干预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政策选择中立与干预: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政策选择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中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选择:是选择保持中立,还是选择干预这场全球性冲突。

这个选择不仅会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还会对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政策选择,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后果。

一、中国的中立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中国政府宣布采取中立政策,不参与战争。

这一政策的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首先,中国当时正处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清朝王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国内正面临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混乱。

因此,中国政府希望通过保持中立,避免被卷入战争中,以稳定国内局势,集中精力推进国内的改革和发展。

其次,中国政府认识到自身国力相对较弱,无法参与到一场如此规模的全球战争中。

在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和工业基础都相对薄弱,无法与欧洲列强相抗衡。

参与战争可能将导致战争的波及和破坏席卷中国,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

此外,中国在外交上也积极倡导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

中国一直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战争和侵略。

因此,中立政策符合中国一贯主张的和平发展理念,并且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二、中国的干预政策尽管初期选择了中立,但随着战争的发展和中国利益受到威胁的增加,中国在战争中的干预也逐渐加强。

首先,对于德国的侵略行为,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1917年,中国宣布参战,并派遣军队到法国前线参与对德作战。

这被视为中国军事干预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政府对德国侵略行为的有力回应。

其次,中国政府通过外交努力,与各国签订一系列条约和协定,以保护自身的权益和利益。

例如,中国与日本签订《21条》,旨在防止日本在中国的扩张和侵略。

这些外交努力和干预行为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最后,中国政府积极参与了巴黎和会的谈判。

虽然中国在战争中的表现并未得到充分的认可,但通过参与谈判,中国获得了一些诉求的满足,例如收回在租界中失去的主权,并成为《凡尔赛和约》的签署国之一。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订立,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帝国主义掠夺路权的小字部分内容,然后,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加以归纳。

①经济上,帝国主义在1900年以后的几年间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特别是对路矿权的掠夺。

例如,控制中国机煤产量的95%,航运业的84 9%,铁路运输的92 7%。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掠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落后。

②政治上,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列强之间已经达成了扶植清政府作为自己进一步侵华的共识。

而清政府在遭到列强的屡次打击之后,已经完全妥协投降,成为帝国主义的驯服走狗。

2.清政府的“新政”。

从背景角度看:1901~1904年间所实行的“新政”,是在《辛丑条约》之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起来的情况下实行的。

伴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这种形势使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要乔装改扮,以挽救灭亡的命运。

从“新政”内容角度看,“新政”的实行对外是为了取悦于列强,以表明清政府能适应列强的需要;对内则为了恢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社会上层对其统治的支持,以寻求同资产阶级的某种妥协,从而遏制革命,摆脱危机。

但“新政”无法挽救满清政权灭亡的历史命运。

3.民族资本主义较迅速发展。

20世纪初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其客观原因是:①《马关条约》订立以后,清政府被迫放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②清政府的“新政”鼓励私人投资办厂。

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斗争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其主观原因是:①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②许多人认为实业是救国的良策,积极投资办厂。

③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创立民国
内容
平均地权
内容
推翻清政府,解除民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推翻封建土地所
族压迫。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有制
性质: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武装起义 清政府的“新政”和立宪
一位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 她领导了浙江起义,失败后 慷慨就义。她是谁?
秋瑾
秋瑾
1907年7月15日凌晨,一位女英雄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英勇 就义。她,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仅32岁。 她,就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巾帼英雄秋瑾。
广州黄花岗起义烈士
庚子新政
• 1901年,慈禧太后正 式宣布实行“新政”。
• 成立“督办政务处”, 作为筹划推行“新政” 的专门机构,任李鸿 章等督办政务大臣, 总揽一切“新政”事 宜。
• 学习日本,推行君主 立宪制。
晚清立宪
• 1906年12月5日,清末立宪派开始结成组织 推动君主立宪。
• 12月6日,张謇、汤寿潜等人肖先在上海成 立预备立宪公会。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列强 政治上:控制清政府 经济上:加紧经济掠夺
铁路
棉纺业
目的:
钢铁生产发展民族工业 来自传革命大生纱厂• 张謇[jiǎn] • 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
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 域早期的开拓者。
宣传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 口号,为此弃医从政,倾家荡产, 屡败屡战,鞠躬尽瘁,他是谁?
历史选择了一 代伟人 --孙中山
孙中山故居(广东中山市翠亨村)
年轻时的孙中山(17岁)
兴中会成立(想像画)
1894年11月,孙中山联合一些反清志士,在檀香山建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4年2月15日,中国留日学生黄兴等人在长沙秘密组织革命团体——华 兴会。1905年,华兴会部分成员在日本合影。 前排左起第一人黄兴,第三人 胡瑛、第四人宋教仁,第五人柳扬谷后排左一章士钊,左四刘揆一。
• 1909年(宣统元年)各省奉命设立谘议局, 多由立宪派主持。
• 立宪运动失败,一部分立宪派转与清廷对 立,投向革命阵营。
讨论:
为什么孙中山被称为中国民主 革命的先行者?
1、他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 政党——同盟会。
2、他提出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 命的纲领——三民主义。
3、他组织和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
“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 大民族运动的前方,只要 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 成燎原之势”。
——孙中山
孙中山成立的资产阶 级革命政党是什么?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地点、领导人)
1905年 日本东京 孙中山
中国同盟会提出的革命纲领 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1904年,她毅然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只身东渡日本求学。 在日本,秋瑾积极地投入了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斗争。1905年8月 同盟会成立后,她被推为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 1906年,秋瑾返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大通学堂是训练干部、 组织群众的革命据点。。 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但 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起义很快失败。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 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同志们劝她暂避 一时,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 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因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于 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