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俗文化概要
温州特色文化

为了方便大家查找,特地整理一些具有温州传统文化的活动及特色拦街福汉族祭祀旧俗。
流行于浙江温州等地。
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称“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
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
气氛热烈。
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
陈花卉,称作(花祭)、店铺以减价招徕顾客,各方游客云集。
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
芥莱饭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
《瑞安县志》则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
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吃巧食每逢七夕,温州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陈列各种瓜果、糕饼,面对天穹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曰“乞巧”。
此俗已废。
民间还有七夕吃“巧食”习俗。
“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
人们是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八角珠灯永嘉珠岸有一大型八角珠灯,为明朝万历年间所制,高3.5米,周长10米,是五颜六色的彩珠串成。
分三层,每层悬八盏莲花灯,四面八方串有各式各样图案,灯脚绣有十二生肖,灯上还有三副楹联。
从前,每逢元宵灯节、拦街福或艺术品展览,悬挂这盏珠灯,观众如潮。
五月忌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
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
泰顺元宵百家宴泰顺元宵百家宴有着浓郁民俗特色的泰顺元宵节如今名列浙江省确立的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名单,还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
“百家宴”的前身为“祠堂酒”,范围仅限于当地本家聚集一起共进午餐。
温州人生礼仪风俗

温州人生礼仪风俗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独特的生活礼仪和风俗习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温州人的生活礼仪和风俗习惯吧。
一、生活礼仪1.尊重长辈:在温州,尊重长辈是一种传统的生活礼仪。
在与长辈交流时,要注意遵守一些称呼规矩,如称呼父亲的哥哥为“大伯子”,母亲的兄弟为“大舅子”,母亲的姐妹为“大娘子”等等。
2.对待客人热情有礼:温州人有着热情好客的传统,对待客人非常礼貌和热情。
一到客人来访,就会准备好茶水、水果和小吃款待客人,客人来了,主人会亲自接待,并把客人安置到最好的位置上。
3.婚丧事宜讲究:在温州,婚丧事宜也有着一定的讲究。
在办理婚庆事宜时,新人要向自己的亲友发请柬,邀请他们参加婚礼。
婚礼当天,主人要为到场的每一位客人准备酒水、茶、糖果等礼品,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而在办理丧事时,亲友要给死者送上一些代表亲情的礼品,如鲜花、烛台、口罩等。
二、风俗习惯1.吃蛙腿:在温州,吃蛙腿是一种传统习惯。
每年的芒种节期间,传统的芒种蛙腿节会在温州举行。
这时许多人会到饭店去品尝美味的蛙腿,并且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2.崇尚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神圣的动物,也是吉祥的象征。
温州人崇尚龙的风俗也很浓厚。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本地的居民会在这一天祭祀龙神,还会在银杏树上挂上五彩缨带,让银杏树成为龙王的庇护所。
3.爱戴花木:在温州,花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风俗。
许多人会在自己家门口或家中种植各种花木,如桂花、茉莉等。
这些花木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增强人们的生活情趣。
总之,温州人的生活礼仪和风俗习惯非常丰富多彩,在这个传统文化深厚的城市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一种传承了几千年的独特气息。
话说温州1

好。这些民俗包含着浓浓的人情味道,有一 定的文化和道德内涵,要尽力保存。 这很正常,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旧的东西 肯定会被淘汰,也会产生许多新的风尚。 (正反面,言之有理即可)
• • • • • •
(二)温州美食 1、浙菜体系,由杭州、宁波、绍兴和 温州 为代表的四个地方流派所组成。 2、瓯菜的选料具有( C )特点。 A.细特鲜嫩 B.海味海鲜 C.鲜活生猛 D.清鲜脆嫩
• 3、瓯菜的主料主要 有大青蟹(蝤蛑)、梭子蟹、花蚶、蛏子、 、 、 、 、 海虾、 牡蛎、 、 大小黄鱼 等。 • 、
★
五马街
★
迎神赛会
• 4、欣赏几首描述温州拦街福的“竹枝词”, 分别用两个字一次概括每首诗的主题: • (1)《瓯江竹枝词》清· 戴大俊 • 春许冬还愿何若?家家齐唱太平歌。 祈福 • 拦街不用多祈福,但得平安福已多。 • (2)《瓯江竹枝词》清· 郭钟岳 • 春祈饮福会拦街,酒醴笙簧处处皆。 出游 • 今夜出游新雨后,春泥污损凤头鞋。
八 仙 桌
• 浙南民居 • 1、浙南民居的建筑结构一般左右对称,如 平阳的陈氏祖屋。整个建筑以中心 纵 轴为 主体,横轴为辅,依次建有 门台 、前厅、 • 中厅和后厅。每厅九间开,中间最宽的一 间是堂屋,俗称“ 大厅 ”。堂屋中间 有 照屏 ,将堂屋隔成“前厅”和“后厅”。 祭祀祖先、家人聚会、接待客人 前厅是 、 、 、 举办宴席的地方。
乐清白石镇
三月初十
瑞安海安镇
苍南龙港镇
清明节
清明节
十一月初六
平阳水头镇
• 2、温州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拦街 福,始于 宋 (朝),盛于 清 (朝),一 直传到现代,沿袭了数百年。
温州传统节日习俗汇总

(三)温州人的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清早,温州人有“行香”的习俗 俗话说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的最为吉利,以此就有了争先点第一双蜡烛的习俗 古时的行香习俗,逐渐演化为一种叫拜茶的习俗
(三)温州人的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的早餐,温州人喜欢吃松糕。 无论是何种吃法,这些食物都含有“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 这天,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包含着送旧迎新的意思
(六)温州人端午节节日风俗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吃薄饼和大蒜的习俗 薄饼煎成又薄又圆的面饼,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直到大蒜软烂为止 民间传说早餐空腹食用大蒜、鸡蛋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七)温州人中秋节节日风俗
农历八月正是秋季来临的季节,这时的气温也将从热到凉慢慢 转变,所以八月的民间谚语与天象有关的较多
(二)温州人的除夕年夜饭
温州人的除夕年夜饭
(三)温州人的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传承时间最长久的 一个传统节日。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想看看我们温 州的春节怎么过的吗?
(三)温州人的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的打“开门炮” 一般是先放一串小鞭炮,称“百子炮” 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味着可解除一年的不吉利
(五)温州人清明节节日风俗
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为了纪念介子推禁止生火 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合而为一 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
(五)温州人清明节节日风俗
古时候,居民手工磨米粉做饼,以猪肉,笋丝为馅,俗话称为“清明扁儿” 母亲把它或松糕赠送给已出嫁的女儿,以示“报平安”,平阳一带叫“送清” 吃牙蛳、苔——牙蛳,传说儿童吃了可以坚固牙齿,明目清神
温州民间风俗解析

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省温 市汉族传统艺术之一,产于瓯江 地区;中国六大名绣之一,也是 浙江“三雕一绣”别种工艺品之 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 瓯绣是我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 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 有 “发绣 外交”之说。 瓯绣是
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
产。瓯绣构图精练,纹理分明、 线脚齐整,针法多变,绣面光 亮色泽鲜泡调和,动物羽毛轻松活泼,人物、兰竹都能绣 得精巧传神。它的特点是“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构图精 练,绣理分明。” 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地方风格。
苍南布袋木偶戏流传于苍南闽南方言区的单档布袋木偶戏,是 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一座可由一个人挑着走的小戏台, 内坐一个艺人,手、脚、嘴巴并用,操纵数十个小木偶并演奏乐 器,便能热热闹闹演出一台戏。这一独特的表演在民间流传数百 年,现在全国同类艺术中已极为罕见,堪称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
苍南单档布袋戏的戏棚是艺人随带的 戏台,由上下两截组成,均可装可卸。 搭装完整后,整个戏棚雕梁画栋,外 观像一座富丽堂皇的戏楼,故又称 “彩 楼”;各部件拆卸后,可与戏偶、道 具、 乐器等装成箱担,由艺人一肩挑着行 走。老艺人一年年在减少,读者在他 们口头上的优秀传统剧目,正面临消 失的危险。布袋戏艺人的平均年龄均在50岁以上。鲜有年轻人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 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 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 大内容。又说“入乡随俗”,如果你想来温州旅游或者想全面 了解温州,那应该知道一些温州的传统习俗和温州人的生活习 惯。这里将逐渐向你介绍温州的传统节日,温州人生活的一些 习俗.........
瓯剧:为浙江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温州乱弹”。 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老剧种,它以“书面温话”作 为舞台语言,原称“温州乱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
温州好风俗(张科浩)(1)

温州好风俗
过年是中国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各地过年习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温州也有自己独特的过年文化。
我的老家在温州,所谓入乡随俗,我们也要去尊敬温州的风俗习习惯。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温州的一些风俗。
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
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
汤圆的馅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汤圆。
而麻糍则要先把糯米炊熟,捣韧做成块形,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滚动使之粘满豆粉,即为麻糍,麻糍为冬至的点心,俗称“擂麻糍”。
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春节那天,爷爷奶奶起得特别早,他们把昨日辛辛苦苦做的汤圆一个一个放入锅中。
雪白雪白的汤圆在热水中翻滚。
刚刚还硬邦邦的汤圆,现在已富有弹性,一个个美轮美奂。
七点钟我们就开始吃汤圆了。
嗯,柔软而不粘牙,甜蜜且有嚼劲。
大家个个吃了都竖起大拇指连连叫好!爷爷奶奶祝我学习进步,天天向上;我祝爷爷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爸爸妈妈姑姑也互相祈祷着。
一家人其乐融融!
张科浩。
温州民间风俗

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省温 市汉族传统艺术之一,产于瓯江 地区;中国六大名绣之一,也是 浙江“三雕一绣”别种工艺品之 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 瓯绣是我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 被国家珍藏, 还被作为国礼赠送, 有 “发绣 外交”之说。 瓯绣是 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
产。瓯绣构图精练,纹理分明、 线脚齐整,针法多变,绣面光 亮色泽鲜泡调和,动物羽毛轻松活泼,人物、兰竹都能绣 得精巧传神。它的特点是“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构图精 练,绣理分明。” 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地方风格。
彩石镶嵌的起源与温州本土一种石料有关。永宁江北罗浮乡, 也就是今天的瓯北千石村,出产一种松软的石料适宜雕刻,当地 人称之为“罗浮石”。因矿床所在处有华严尼寺,古时也称华严石 在《岐海琐谈》中提到,嘉靖年间, 永嘉主事周尹岱开采罗浮石,以镶 嵌器物杂具。罗浮石属叶蜡石之一。 由此看来,从青田经瓯北至泰顺及 福建寿山,确有一条叶蜡石矿的矿 脉存在。清光绪年间,温州开始批 量生产彩石镶嵌工艺品,大多应用 于红木家具上,雕刻题材有人物、 花草等。当时老城区打锣桥一带开 设的作坊店铺约有10多家1920年有 产品销往南洋,作品还参加日本东京的国际展览。抗战时上海小 东门形成了一个经销温州彩石镶嵌工艺品的中心。
苍南布袋木偶戏流传于苍南闽南方言区的单档布袋木偶戏,是 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一座可由一个人挑着走的小戏台, 内坐一个艺人,手、脚、嘴巴并用,操纵数十个小木偶并演奏乐 器,便能热热闹闹演出一台戏。这一独特的表演在民间流传数百 年,现在全国同类艺术中已极为罕见,堪称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 苍南单档布袋戏的戏棚是艺人随带的 戏台,由上下两截组成,均可装可卸。 搭装完整后,整个戏棚雕梁画栋,外 观像一座富丽堂皇的戏楼,故又称 “彩 楼”;各部件拆卸后,可与戏偶、道 具、 乐器等装成箱担,由艺人一肩挑着行 走。老艺人一年年在减少,读者在他 们口头上的优秀传统剧目,正面临消 失的危险。布袋戏艺人的平均年龄均在50岁以上。鲜有年轻人愿
温州特色文化

为了方便大家查找,特地整理一些具有温州传统文化的活动及特色拦街福汉族祭祀旧俗。
流行于浙江温州等地。
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称“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
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
气氛热烈。
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
陈花卉,称作(花祭)、店铺以减价招徕顾客,各方游客云集。
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
芥莱饭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
《瑞安县志》则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
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吃巧食每逢七夕,温州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陈列各种瓜果、糕饼,面对天穹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曰“乞巧”。
此俗已废。
民间还有七夕吃“巧食”习俗。
“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
人们是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八角珠灯永嘉珠岸有一大型八角珠灯,为明朝万历年间所制,高3.5米,周长10米,是五颜六色的彩珠串成。
分三层,每层悬八盏莲花灯,四面八方串有各式各样图案,灯脚绣有十二生肖,灯上还有三副楹联。
从前,每逢元宵灯节、拦街福或艺术品展览,悬挂这盏珠灯,观众如潮。
五月忌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
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
泰顺元宵百家宴泰顺元宵百家宴有着浓郁民俗特色的泰顺元宵节如今名列浙江省确立的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名单,还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
“百家宴”的前身为“祠堂酒”,范围仅限于当地本家聚集一起共进午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嘉昆剧
• 明嘉靖、隆庆年间,昆山腔经过改革发展成昆曲以后, 分化成雅、俗两部分,雅昆曲称为“正昆”,俗昆曲称 为“草昆”。永嘉昆剧则是俗昆曲的一部分,是地方化、 通俗化的昆剧。解放后只有永嘉县一个昆剧团,温州古 称永嘉,故称永嘉昆剧。因明代五大声腔,系从温州的 南戏发展衍变而来,温州既是南戏的发源地,又是明嘉 靖年间海盐腔流传地区,因此,有人认为,在永嘉昆剧 中,不但保留有“海盐腔”的遗音,而且可能还保留早 期“温州腔”的遗音,永嘉昆剧表演风格十分古朴而细 腻,比较生活化。
瓯塑
“瓯塑”又名“漆泥塑”,是从我国传统的堆漆工 艺发展而成。瓯塑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宋代温州漆 艺号称“中国第一”。瓯塑堆漆工艺装饰的经函在温 州慧光塔出土,迄今已近千年。1962年瓯塑被温州市 政府命名为温州优秀传统文化“四瓯”之一,瓯塑艺 术由此也得以更大发展。它是用桐油和泥碾细合成为 原料,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用于装饰寺院、庙宇门 壁和民间嫁妆品,耐洗刷而不退色,有“东方立体油 画”、“彩色浮雕”之称。具有构图自由,层次清晰, 色彩明快,立体感强的特点。
拦街福
• 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 悬灯结彩。气氛热烈。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 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 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陈花卉,称作 “花祭”、店铺以减价招徕顾客,各方游客云集。 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 动至午夜才息。
乐清黄杨木雕
• “黄杨木雕”是我国木雕工艺的一个主要品种,以用黄 杨木为原料而得名。浙江乐清是我国黄杨木雕的主要产 地,故又称“乐清黄杨木雕”。黄杨木雕作为立体雕刻 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查的 是元代《铁拐李》,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始于清康 熙年间的乐清龙舟档头、档尾等处的人物、动物雕刻已 有相当水平,特别是圆雕技艺运用十分娴熟,这为黄杨 木雕在乐清的发展奠定一个极为有利的基础。近二、三 十年来,又涌现出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近10人。 木雕技艺也由原来以圆雕为主的形态,衍生出黄杨根雕、 劈雕、拼雕等多样形式,使乐清黄杨木雕成为我国传统 木雕中最具活力的品种。
泰顺药发木偶
• 泰顺药发木偶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烟花与木偶相 结合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在泰顺称之为琼花木偶。艺 人将戏曲人物、神话人物等木偶造型混于烟花之中燃放, 在烟花的带动下,焰光中木偶凌空飞舞、五彩纷呈、栩 栩如生。其表演场合往往被用于庙会、祭祀、民间节日 等庆典活动。 • 药发木偶是一种独具一格的传统戏曲形式,其木偶表演 由火药带动,在其他木偶表演中独一无二;在烟花表演 中结合木偶表演,在其他烟花中绝无仅有。
乐清细纹刻纸
• “乐清细纹刻纸”,以“刻”代“剪”,因而称之为 刻纸。浙江剪纸以乐清细纹刻纸最为艺精技绝,它是 随着乐清龙船灯习俗发展起来的。每年元宵,乐清一 些乡镇的民间艺人,都要扎“龙船灯”,并在龙船灯 四周贴满细纹刻纸,当地称为“龙船花”。由于装饰 龙船灯的需要,乐清的民间剪纸渐渐形成了精工细巧, 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艺人们可以在一鲁班寸范围内, 刻出42条细线;四寸见方的白纸上,不用任何画稿, 仅凭薄竹片压出的经纬格子,刻出几十种图案花纹来。 乐清细纹刻纸一般采取中心主题景物与边框细纹图案 相配合的形式,层层开光的构图方式来处理。它的特 色主要体现在图案部分,好的细致图案细如发丝,密 而不乱,纤而不繁,工而不腻。
【旅游景点】
1、雁荡山风景名胜区 (2005年初被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 ) 2、楠溪江风景名胜区 (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 3、南麂岛海洋自然保护区 (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海岛海域生态系自然保护 区) 4、乌岩岭自然保护区 (号称“生物种源天然基因库”。 )
温 州 民 俗 文 化
温州鼓词
风俗习惯: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
打马球、插柳
端午节
日期:农历五月初五
民俗习惯:吃粽子——在五月 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 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 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 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喝雄黄酒
吃鸡蛋
挂香袋
插 菖 蒲 赛 龙 舟
吃粽子
•
温州历史文化
•
远新石器晚期,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温州古为瓯地, 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俗称 东瓯王驺摇)都地。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 永 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县瓯北镇境内,为温境建县之 始。 •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横阳、 松阳四县置永 嘉郡,郡治设在瓯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区),是温州 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 五年(622)置东嘉州,高宗上元二年 (675)置温州,自此以后,历1300余年至今,州名无改,州境亦 无大变。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1月8日温州成立“军政分府”, 隶浙江军政府。 1914年6月置瓯海道,辖温州、处州二府,道尹公署驻永嘉县, 属浙江省。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区。温州区初称浙江省第十行政督 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后数度更名,称第四特区、第三 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1948年4月,改称第五 行政督察 区。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8 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市。建国后,改称为温州区专员公 署。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 并建立温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 安、乐清2市(县级)和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
徐定超(1845-1917),字班侯,永嘉县枫林人,出身农 民家庭。小时聪颖好学,5岁能口诵“五经”章句数百句,10岁 则援笔成文。13岁应童生试,名列第二。光绪二年(1876)乡 试中式,光绪九年中进土。先后任户部广东司主事,户部则例馆 修纂,顺天乡试内修掌官,山东、陕西、湖北、河南道监察 御史、京畿道掌印御史等职。1909年,除定超受聘担任两浙师 范学堂监督,起用经亨颐为教务长,聘用一批思想进步的学者为 教员,其中有鲁迅、马叙伦、胡公冕等。他还以自己的薪俸积蓄, 家乡创办了枫林高等小学。 辛亥革命胜利后,浙江宣告独立,温州的清朝官吏逃之夭 夭,社会秩序一片混乱。温州各界推举徐定超来温主持军政分府 都督,徐定超到任后,励精图治,选贤任能,从政治上、经济上, 组织上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对制止紊乱局面,减少群众疾苦, 巩固革命成果,起了重要作用。
温州文化名人
苏步青 刘基
徐定超 陈虞之 谢灵运
苏青
• 苏步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杰出的数学家,被誉为数 学之王,与棋王谢侠逊、新闻王马星野并称“平阳三王”。 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他在仿 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 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 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曾任中 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多届全国政 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第五、 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 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 盟中央副主席,复旦大学校长等 职。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谢灵运
• 谢公义(385年-433年),字 灵运,浙江会稽人(今绍兴), 原为陈郡谢氏士族,汉族。东 晋名将谢玄之孙,谢瑍幼子, 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 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 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 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 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 就在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 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 流派。
民俗文化之温州方言
• 温州话,指的就是温州市区、瑞安、乐清、永嘉、 文成、平阳等地的瓯语,狭义的则专指温州市区 一带。 不仅近十种温州方言彼此语法、用词完全 不同,无法相通,而且即使是瓯语,每个区县的 发音也不同,通常不影响交流,但两较远区县沟 通困难。由于温州人在外经商走遍国内外,温州 话交谈让所有外人都难以理解,国内也流传着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讲温州话。”温州 方言主要有瓯语、闽语、蛮话和蛮讲、畲客话和 金乡话五种
陈虞之(1225—1279),字云翁,号止所,永嘉芙蓉村人。南 宋咸淳元年(1265)进士,历任扬州州学教授、淮东帅干、 两淮漕干、刑工二部架阁文字,迁秘书省校勘兼国史院校 勘,积阶承议郎。善书画,工墨竹,以忠义自许。 德 祐二年(1276)二月,元军攻陷临安。十一月,参政阿剌罕、 董文炳率元军下处州,进抵瑞安府(咸淳元年八月改温州 为瑞安府),嗣秀王、浙闽广察访使赵与爨率众迎敌,鏖 战四十余里,步帅观察使李世达等百八十人死之。府城被 围,小校李雄开门纳外兵,与爨和守臣方洪率众巷战,兵 败均慷慨死难。虞之闻讯,会同族侄陈规,率乡人千余在 瓯江北岸绿嶂垟继续抵抗,因寡不敌众,退至楠溪芙蓉崖 据险坚守。元兵攻崖,屡为所败。越二岁,觉宋祚已尽, 仰天恸哭,遂策马跳崖殉国,子侄妻子乡亲八百余人全部 英勇牺牲。
清嘉庆十一年,“温州鼓词”已有艺人白门松演唱活动 的文字记载。演唱者自行伴奏说唱,伴奏乐器牛筋琴、 檀板、扁鼓、抱月均为演唱者一人自行伴奏。十六弦的 牛筋琴为全国唯一的独特的曲艺伴奏乐器。常用曲调有 “太平调”、“吟调”等,古朴而具温州地方特色。演 唱区域为温州市区和瑞安、平阳、永嘉、乐清、洞头、 文成等。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长篇曲目有《陈十四娘娘》、 《十二红》等。瑞安素有“鼓词之乡”的美誉。温州鼓 词,俗称唱词,源于瑞安,演唱以瑞安方言为标准音。 鼓词于明代由当时民间曲调发展而成,较多保留南戏特 点,特别是温州乱弹的声腔和传统曲目故事。“鼓词” 有“平词”、“大词”、“门头词”之分。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 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 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 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 国元勋。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 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 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 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 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 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 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 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 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 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 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 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