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俗文化
温州特色文化

为了方便大家查找,特地整理一些具有温州传统文化的活动及特色拦街福汉族祭祀旧俗。
流行于浙江温州等地。
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称“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
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
气氛热烈。
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
陈花卉,称作(花祭)、店铺以减价招徕顾客,各方游客云集。
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
芥莱饭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
《瑞安县志》则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
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吃巧食每逢七夕,温州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陈列各种瓜果、糕饼,面对天穹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曰“乞巧”。
此俗已废。
民间还有七夕吃“巧食”习俗。
“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
人们是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八角珠灯永嘉珠岸有一大型八角珠灯,为明朝万历年间所制,高3.5米,周长10米,是五颜六色的彩珠串成。
分三层,每层悬八盏莲花灯,四面八方串有各式各样图案,灯脚绣有十二生肖,灯上还有三副楹联。
从前,每逢元宵灯节、拦街福或艺术品展览,悬挂这盏珠灯,观众如潮。
五月忌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
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
泰顺元宵百家宴泰顺元宵百家宴有着浓郁民俗特色的泰顺元宵节如今名列浙江省确立的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名单,还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
“百家宴”的前身为“祠堂酒”,范围仅限于当地本家聚集一起共进午餐。
温州特色文化

南戏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文艺戏剧, 北宋末年至明朝初年(12世纪~14世纪) 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为区别同时代的 “北曲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南 戏或戏文。南戏的存在,使中国的古代戏 曲与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戏剧并列为世界 三大古代戏剧体系。
南戏诞生于南北宋交接年间的浙江温州 (当时名永嘉),故称“温州杂剧”或 “永嘉戏曲”。元朝末年发展到巔峰, 取得当时剧坛的统治地位。明初时期逐 渐被新兴的崑山腔所替代,并演化为明 清的主要戏剧——“传奇”。 “南曲戏文”跟宋金“北曲杂剧”有很 大不同,它在表演的体制与结构上都要 比杂剧来得自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 不同选择,已完全具备了戏剧的特征。
末:末也有正末和副末之分,而南戏也只有副末。副末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 二是扮演次要的男性人物。副末与副净相对,盖源于唐代参军戏中的苍鹘, 故也带有插科打诨的特征。 外:南戏中的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妇女。
位于市区四营堂巷22号的温州南戏博 物馆,是依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益康钱 庄旧址创办的专题博物馆。该馆为传统 的合院式民居,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 外立面装饰为西方的巴洛克风格,正屋 为三层楼房,造型简洁,是典型的民国 时期建筑风格。
余姚杨梅甲天下。余姚是我国杨梅的发源地之一。 现有杨梅栽培面积近10万亩,常年产量2万余吨,以荸 荠种、粉红种和西山白杨梅三大名牌著称。早在上 个世纪90年代中叶,余姚就获得“中国杨梅之乡” 的称号,是唯一被列入实施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 杨梅产地。
中国余姚杨梅节,经过多年的理念创新和精心运作, 已经形成了特有的模式和特点。政府定位,分层运作, 突出杨梅文化和地方民俗风情,长期坚持品牌节庆的 运作思路,努力打造和提升地方节庆品牌形象。曾被 评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千年,影响中国节庆产业进程 30节之一”、“中国十大物品类节庆”和“全国十 大果品节庆”。去年,又荣获第二届”节庆中华奖 “优秀节庆、“2009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 十大 物产类节庆”等称号。余姚也因此成为“优秀节庆 旅游城市”。
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徐庆裕堂中药炮制技艺
民俗
端午节习俗(洞头海岛端午习俗平阳端午习明饮食习俗、文成白露会习俗、平阳白露节习俗、苍南立冬[下元节]习俗)
炼火习俗
钱库婚俗(盟兄弟歌)
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艺
温州讲书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自然门功法
温州卤味制作技艺(藤桥熏鸡制作技艺、老李卤味制作技艺)
温州九蒸九晒姜制作技艺(瓯海九蒸九晒姜制作技艺、平阳九蒸九晒姜粉制作技艺)
温州传统米酒酿造技艺(瑞安黄酒酿造技艺、瑞安蜜沉沉酒酿造技艺泰顺天关山白酒酿造技艺)
温州凉茶制作技艺(舒木茶制作技艺、五肾茶制作技艺)
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摘要:一、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概述二、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三、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四、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五、结语正文: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对温州市独特文化遗产的认可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当地历史、文化、民俗等特色。
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多个门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本文将介绍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保护与传承措施,以及其价值与意义。
一、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1.民间文学:如泰顺叙事诗、平阳木偶戏等。
2.传统音乐:如永嘉昆曲、瑞安鼓词等。
3.传统舞蹈:如瑞安滚灯、苍南米塑舞等。
4.传统戏剧:如泰顺傀儡戏、文成布袋戏等。
5.曲艺:如温州鼓词、乐清翁卷等。
6.传统体育:如瑞安武术、泰顺摔跤等。
7.传统美术:如乐清细纹刻纸、平阳木雕等。
8.传统技艺:如瑞安漆器、苍南针织等。
9.传统医药:如永嘉寿仙谷中医药、文成中医外科等。
10.民俗:如瑞安端午龙舟赛、泰顺七夕等。
二、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1.建立名录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整理和保护。
2.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和研究工作。
3.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4.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认同感。
5.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利用媒体、网络等平台宣传推广。
三、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1.传承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对于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2.丰富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温州市独特的民间风俗、技艺和智慧,丰富了当地文化内涵。
3.促进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有助于增进各地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4.激发民间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激发民间文化创新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温州的非遗文化

温州的非遗文化温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口头、行为或实践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温州的非遗文化形式多样,包括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民间传说、民俗节庆等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温州的非遗文化。
一、传统手工艺温州的传统手工艺非常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银饰”和“温州剪纸”。
温州银饰是指由纯银或银合金制作的首饰,其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被誉为“东方银艺之花”。
温州剪纸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以纸张为材料,通过剪刻、折叠等方式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图案。
温州剪纸的特点是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被誉为“东方剪纸之乡”。
二、音乐舞蹈温州的音乐舞蹈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民歌”和“温州龙舟舞”。
温州民歌是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温州龙舟舞是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模拟龙舟比赛的场景,舞蹈动作热烈、生动,具有强烈的节日气氛。
三、民间传说温州的民间传说也非常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鬼话”和“温州神话”。
温州鬼话是指温州地区的一些灵异传说和鬼怪故事,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温州神话则是指温州地区的一些神格化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色彩和地方特色。
四、民俗节庆温州的民俗节庆也非常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龙舟节”和“温州葛仙米节”。
温州龙舟节是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节日,每年端午节期间举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温州葛仙米节则是温州地区的一种民间节日,主要是为了纪念葛仙米这位历史名人,也是一种展示当地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场合。
温州的非遗文化丰富多彩,反映了温州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些非遗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传承。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温州的非遗文化。
温州民俗风情

温州民俗风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大内容。
又说“入乡随俗”,如果你想来温州旅游或者想全面了解温州,那应该知道一些温州的传统习俗和温州人的生活习惯。
这里将逐渐向你介绍温州的传统节日,温州人生活的一些习俗。
文化艺术几乎所有的外地朋友都会这么说“温州话难懂,更难学”,温州话属于吴方言。
想了解温州话的常用词语吗?如果你想学的话,有温州话教学磁带可买。
如果你对温州语言兴趣很高,那就继续来看看或听听温州的曲艺,象瓯剧、昆曲、鼓词、道情等。
温州曲艺基本上永温州方言演唱,地方色彩很浓厚,其中特别是温州鼓词,在温州的广大地区十分流行。
温州的民间山歌、民歌也很丰富,温州还出了一盒vcd。
民间灯彩是什么?应该近来看看,非常有特色-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这些传统的灯彩现在越来越少了,小时侯每在过年时村里都会扎首饰龙;灯板龙我只见到一次;蒲歧的抬阁非常有名,现在还保留着这项活动而且经常出去演出。
这次昆明世博会,这些灯彩也搬去展览了。
温州的工艺美术,特别是乐清象阳镇的工艺美术可以说是享誉全世界,传统的工艺美术已经形成了规模不小的一种产业,特别是黄杨木雕和石雕,乐清市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就有七八位,象阳镇今年已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之乡。
古迹访踪不用多说,看官就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在这里,你可以看看温州地区的古桥梁、古屋、古塔、古寺院、古城墙等。
温州也有许多廊桥,不过没有美国那桥有名罢了。
如果你是温州人,也应该看看。
古代建筑温州城郭雄伟,民居稠密,殿寺古塔峥嵘挺秀,又有各式各样坊表、桥梁、古井,散布城乡各地,古代建筑遗产颇为丰富。
言城郭,先后建过东瓯王都城,永宁县新城,东晋白鹿城,五代钱氏子城,乐、瑞、平、泰诸县城,以及明代金乡、磐石、蒲门、蒲歧、海安、永昌等抗倭城堡;言民居,有简单民宅,有合院式民居宅院,有黄淮、张璁等仕宦府第大宅,也有王叔杲等园林式别墅;言殿寺,以东晋永嘉崇安寺(唐称开元寺)为最早,此后代有兴建,规制日趋宏大,等等。
温州非遗民间故事

温州非遗民间故事
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流传着许多精彩的非遗民间故事。
其中,张阁老传说在温州地区广为流传,包括“张阁老做中”、“张阁老迁府基”、“张阁老过生日”等故事,讲述了他在秉政期间力图革新,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温州各县市还流传着陈十四的故事。
陈十四信俗被列入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太阴宫内香火鼎盛,信众繁多。
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娘娘巡游”活动,活动之日,还会邀请鼓词艺人来太阴宫内唱“娘娘词”,十分热闹。
这些民间故事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娱乐,也传递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是温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介绍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介绍温州是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以手工艺和传统技艺闻名于世的地方,温州拥有许多值得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您介绍一些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并分享一些对这些遗产的观点和理解。
第一部分:绘画艺术一项在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备受赞誉的项目是绘画艺术。
温州的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闻名,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温州画派。
温州画派的艺术家擅长以细腻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表达自然景观、人物和物象。
通过他们的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温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视角。
第二部分:雕刻技艺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包括雕刻技艺,这是另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项目。
温州的雕刻艺术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
雕刻师们使用传统的工具和材料,如木头和石头,创作出各种精美的雕刻作品。
这些作品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展示了温州雕刻艺术家的技巧和创造力。
第三部分:民间音乐民间音乐也是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备受关注的一项。
温州的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节奏和旋律而著称。
在农忙时节或传统节日,人们会聚集在一起演奏传统乐器,如二胡、唢呐和锣鼓。
这些音乐表达了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四部分:传统工艺在温州,还有许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刺绣、剪纸、木工艺等传统工艺。
这些传统工艺在温州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代代相传,至今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这些工艺作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而闻名,同时也体现了温州人民富有创造力和对美的追求。
总结与回顾: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对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些项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展示了温州人民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绘画艺术、雕刻技艺、民间音乐以及传统工艺都是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值得关注的项目。
它们通过艺术和技艺的传承,使人们对温州文化保持了持久的兴趣和崇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清细纹刻纸
• “乐清细纹刻纸”,以“刻”代“剪”,因而称之为刻纸 。浙江剪纸以乐清细纹刻纸最为艺精技绝,它是随着乐清 龙船灯习俗发展起来的。每年元宵,乐清一些乡镇的民间 艺人,都要扎“龙船灯”,并在龙船灯四周贴满细纹刻纸 ,当地称为“龙船花”。由于装饰龙船灯的需要,乐清的 民间剪纸渐渐形成了精工细巧,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艺 人们可以在一鲁班寸范围内,刻出42条细线;四寸见方的 白纸上,不用任何画稿,仅凭薄竹片压出的经纬格子,刻 出几十种图案花纹来。乐清细纹刻纸一般采取中心主题景 物与边框细纹图案相配合的形式,层层开光的构图方式来 处理。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图案部分,好的细致图案细如 发丝,密而不乱,纤而不繁,工而不腻。
瓯塑
• “瓯塑”又名“漆泥塑”,是从我国传统的堆漆工艺发展 而成。瓯塑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宋代温州漆艺号称“中 国第一”。瓯塑堆漆工艺装饰的经函在温州慧光塔出土, 迄今已近千年。1962年瓯塑被温州市政府命名为温州优秀 传统文化“四瓯”之一,瓯塑艺术由此也得以更大发展。 它是用桐油和泥碾细合成为原料,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 用于装饰寺院、庙宇门壁和民间嫁妆品,耐洗刷而不退色 ,有“东方立体油画”、“彩色浮雕”之称。具有构图自 由,层次清晰,色彩明快,立体感强的特点。
泰顺药发木偶
• 泰顺药发木偶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烟花与木偶相 结合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在泰顺称之为琼花木偶。艺 人将戏曲人物、神话人物等木偶造型混于烟花之中燃放 ,在烟花的带动下,焰光中木偶凌空飞舞、五彩纷呈、 栩栩如生。其表演场合往往被用于庙会、祭祀、民间节 日等庆典活动。 • 药发木偶是一种独具一格的传统戏曲形式,其木偶表演 由火药带动,在其他木偶表演中独一无二;在烟花表演 中结合木偶表演,在其他烟花中绝无仅有。
拦街福
• 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 。气氛热烈。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 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 台、摆盆景。陈花卉,称作“花祭”、店铺以减价招徕顾 客,各方游客云集。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 任人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
温州话
温州鼓词
清嘉庆十一年,“温州鼓词”已有艺人白门松演唱活动的 文字记载。演唱者自行伴奏说唱,伴奏乐器牛筋琴、檀板 、扁鼓、抱月均为演唱者一人自行伴奏。十六弦的牛筋琴 为全国唯一的独特的曲艺伴奏乐器。常用曲调有“太平调 ”、“吟调”等,古朴而具温州地方特色。演唱区域为温 州市区和瑞安、平阳、永嘉、乐清、洞头、文成等。最具 代表性的传统长篇曲目有《陈十四娘娘》、《十二红》等 。瑞安素有“鼓词之乡”的美誉。温州鼓词,俗称唱词, 源于瑞安,演唱以瑞安方言为标准音。鼓词于明代由当时 民间曲调发展而成,较多保留南戏特点,特别是温州乱弹 的声腔和传统曲目故事。“鼓词”有“平词”、“大词” 、“门头词”之分。
永嘉昆剧
• 明嘉靖、隆庆年间,昆山腔经过改革发展成昆曲以后,分 化成雅、俗两部分,雅昆曲称为“正昆”,俗昆曲称为“ 草昆”。永嘉昆剧则是俗昆曲的一部分,是地方化、通俗化 的昆剧。解放后只有永嘉县一个昆剧团,温州古称永嘉, 故称永嘉昆剧。因明代五大声腔,系从温州的南戏发展衍 变而来,温州既是南戏的发源地,又是明嘉靖年间海盐腔 流传地区,因此,有人认为,在永嘉昆剧中,不但保留有 “海盐腔”的遗音,而且可能还保留早期“温州腔”的遗 音,永嘉昆剧表演风格十分古朴而细腻,比较生活化。
• 温州话,指的就是温州市区、瑞安、乐清、永嘉、文成、 平阳等地的瓯语,狭义的则专指温州市区一带。 不仅近十 种温州方言彼此语法、用词完全不同,无法相通,而且即 使是瓯语,每个区县的发音也不同,通常不影响交流,但 两较远区县沟通困难。由于温州人在外经商走遍国内外, 温州话交谈让所有外人都难以理解,国内也流传着 “天不 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讲温州话。”温州方言主要有瓯语 、闽语、蛮话和蛮讲、畲客话和金乡话五种
谢谢!
乐清黄杨木雕
• “黄杨木雕”是我国木雕工艺的一个主要品种,以用黄杨 木为原料而得名。浙江乐清是我国黄杨木雕的主要产地, 故又称“乐清黄杨木雕”。黄杨木雕作为立体雕刻工艺品 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查的是元代《 铁拐李》,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始于清康熙年间的乐清 龙舟档头、档尾等处的人物、动物雕刻已有相当水平,特 别是圆雕技艺运用十分娴熟,这为黄杨木雕在乐清的发展 奠定一个极为有利的基础。近二、三十年来,又涌现出国 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近10人。木雕技艺也由原来以圆 雕为主的形态,衍生出黄杨根雕、劈雕、拼雕等多样形式 ,使乐清黄杨木雕成为我国传统木雕中最具活力的品种。
绣
• “瓯绣”是我国名绣之一,至今已有800多年悠久历史。。 瓯绣技艺精湛,集绣、塑、雕、刻、嵌等工艺于一体,并 吸收中国画和油画色彩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小可精致细腻,大可气势磅礴,是浙江省优秀的民间传统 手工艺种类之一。2001年被列为浙江省工艺美术重点保护 品种。近年来在温州市政府的重视下,瓯绣艺人进行了瓯 绣传统工艺精品创作,搜集、挖掘和整理即将失传的传统 针法技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向以人物见长的传统艺 术瓯绣,又发展创新一种极有艺术价值的新品,即瓯绣人 像绣、人像发绣艺术,丰富了这项古老的传统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