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专项(学生版)
专题03 写景文章-四年级语文阅读专项试题 学生版

03 写景文章【阅读点津】写景,也就是描写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阅读这类文章要注意:①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②明确写景文章的描写顺序;③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⑤品味鉴赏文章的语言。
【典型例题】沙漠落日在暑假的旅途中,我有幸看到了沙漠落日,那壮观的景象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
还没上火车,就听人说沙漠的傍晚是一个盛景,于是我就留心起来了。
当列车还没开进大沙漠时,夕阳已经西下了,那奔波了一天的太阳此时又大又红,看起来不似白天那样耀眼了。
原本荒凉的沙漠,披上了一层柔和的色彩,不再是白得刺眼的单一的沙光了。
这时,天空中的云朵也像穿着一件淡黄的衫儿,漂浮不定。
随着这件云衫儿色彩的加浓,橙红的太阳也渐渐接近地平线了,当太阳挨到地平线的一刹那,天地间好像变了样儿:西边天上层层的云堆好像被胭脂染过似的,蓬蓬松松、悠悠闲闲地飘在那晶莹的碧空,似一块光滑的蓝绸上绣上了层层橘色的花纹。
在蓝天、彩云的陪衬下,浩瀚的沙漠也显得别样的美蒸腾起来的水汽淡淡地笼罩在沙漠上空,隐隐展现着七色的光圈。
远处沙丘上的沙生植物,在红晕的光的包围下似乎凌霄的仙花瑶草一般。
偶尔掠过的鸟雀,也给这静态的美添上了一丝动的生机……太阳只剩半个了,但是仍不肯马上走到地那边。
它在这最后的几分钟内,尽着全力装饰打扮世界。
橙红的云更红了,镶着一道淡黄的边儿。
满天绯红的云似裱在浅蓝油光纸上的重重叠叠的花瓣儿,并且变幻着各种各样的形态。
整个沙漠被霞光笼罩着,漂浮不定,一队队晚归的骆驼突然间出现在那线条优美的沙丘上,脖下的大铃铛依稀可见。
高耸的驼峰和庞大的躯体也披上了一层霞光。
它们列着长队,从容不迫地迈着阔步。
太阳终于下去了,天渐渐地暗下来,曾经绚烂的云变成了深褐色。
大漠的雾渐渐浓了,沙丘渐渐地不明显了,刚才闪入视线的驼队也变得模糊不清。
白天热得炙人的暑气渐渐地溶入深沉的暮色。
文本回顾。
(1)作者写沙漠落日是按_____顺序来写得,请摘抄文中的语句,按顺序写出沙漠落日的过程:夕阳已经西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描写了落日下沙漠中的许多景物,如_____的水蒸气,_______的沙生植物,______ ____的鸟雀,_____的骆驼队。
02亲情散文-【阅读专项】七年级新课标拓展现代文阅读考点演练(学生版+解析)2

亲情散文01 把握好朗读的重音与停连【考点解读】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
既然是“眼睛”,就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对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
其中,散文作品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因为篇幅短小、内容精炼、语言典雅、韵味无穷,其标题内涵一般比较丰富,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
常见题型:1.说说文章标题的作用。
2.文章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3.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
4.文章的题目能否改成“×××”?为什么?【解题思路】理解文章标题的作用,首先要在读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字面的含义、文中具体含义,理解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也就是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标题交代了哪些内容。
主要指写作对象,以及事件发生的环境、背景等。
2.标题是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从内容上可划分为四种: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凡是题目中有人、事、景、物四者之一,标题就具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3.题目是否点明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文章的主题主要有四类:一情——为了表达某种情感;二理——为了揭示某个道理;三义——为了褒贬人物的思想品质;四趣——为了表达人物的情趣、爱好、追求。
标题中只要有表示情感、哲理、人品、情趣四者之一,这个标题便具备了点明文章主题的作用。
4.标题是否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所谓文章的基调,就是读完文章以后,读到的内容能够给你带来情绪、情感、心理方面某种鲜明、突出的感受,这种突出的感受就是文章的基调。
5.标题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及其带来的艺术效果。
比喻、拟人、夸张、反问、反语、双关是标题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
6.标题是否运用了某种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文章标题常用的写作方法主要有设置悬念、对比、象征、渲染气氛、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
【阅读专项】专题07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试题)三年级语文部编版_学生版

专题07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典型例题】鸽子和蚂蚁①有只蚂蚁口渴了,便来到河边喝水解渴。
因为它太急于喝到水了,一阵风吹来,它脚下一滑,竟掉到了河里,眼看着就要被淹死了。
②这时,一只鸽子也来到河边喝水润喉,无意之中发现了那只快要溺死的蚂蚁。
对于蚂蚁来说,小河就是汪洋大海,它在水中拼命地挣扎、折腾,想爬上岸去,但这些都是徒劳的,最终不能如愿。
鸽子用嘴从岸边的大树上摘下一片树叶,轻轻地把叶子铺在蚂蚁身边的水岸上。
蚂蚁拼命爬上树叶,保住了一条性命。
虽然不过是一片树叶,对于蚂蚁而言却犹如大船,吹来的风把树叶和蚂蚁送到了河边,蚂蚁终于从绝境中起死回生,幸运地逃过一劫。
③为别人点一盏灯,照亮别人,也照亮了自己。
④当蚂蚁站在岸边利用阳光晒干身体时,一个捕鸟人走来,他看到正在河边饮水的鸽子,悄悄地靠过去,想用粘杆套住鸽子。
蚂蚁看见了,就在自己身边的捕鸟人准备伤害鸽子时,它急中生智,用尽全身力气狠狠地咬了捕鸟人的脚一口。
捕鸟人感觉很痛,不由得抬起脚来,“啊”的一声,声音惊动了鸽子,鸽子察觉到了危险,便展翅飞走,得以死里逃生。
正所谓:助人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想一想:鸽子和蚂蚁各自遇到了什么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为别人点亮一盏灯,照亮别人,也照亮了自己”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导引理解句子意思先明确句子表面意思——_________________,再结合上下文事件,想想什么可以对自己和别人都有好处呢?知识加油站 - 《三国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出自蜀汉昭烈帝刘备遗诏,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阅读专项】专题06领悟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试题)六年级语文部编版_学生版

专题06 领悟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典型例题】车把上的纸鹤那年暑假,我突然萌发了单身去江南一座古城旅游的念头。
古城很美,景点很多,却都分散在各处。
我正为此犯愁,旅店的一位阿姨告诉我:“我们这里的一些修车铺里,可以出借自行车,租费低廉。
”我当即在一个车行租了一辆七成新的自行车。
我兴奋地骑上自行车,在古城内一溜烟似的游历了好几处景点,下午,我又兴冲冲地骑车向郊外的风景区进发,到达那里已是三点光景。
我环顾四周,没有找到寄存自行车的地方,只在公园对面的那片小树林里,横七竖八地停放着几辆自行车。
我图省事,便将自行车也往那里一放,反身买票进了公园。
景区面积很大,一路上走马观花游下来花去不少时间,然后又坐上了驶往湖心岛的游船。
心一静下来,我才猛然想起忘了给自行车上锁,一摸口袋,果然不见有车钥匙。
我顿时惊出一身大汗,游心全消,苦苦哀求船工将我放上岸去。
船尚未停稳,我就箭一般地蹿上岸去,拼命朝公园门口处跑。
此时,天色暗淡下来。
我远远地朝对面那片林子望去,不好,那里只剩下孤零零的一辆自行车了。
我按住自己那颗狂跳不已的心,奔跑过去一看,不禁喜出望外,正是我租来的那辆车!可是车却是锁着的。
我仔细一看,车把的刹车上夹着一只用纸折成的鹤。
那车钥匙会不会就在纸鹤里呢?我取下纸鹤,一摸,硬硬的,在它的肚子里,果然藏着一把钥匙!我端详着这只可爱的纸鹤,竟然发现它的尾巴还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叔叔,请小心!”感动的暖流顿时传遍全身……可是这次没有成功,他的腿像两团棉花。
他想也许腿有点痉挛,他用手捏了几下,重新屈腿撑地……一次、二次、三次……想一想:根据文章的叙述内容,把下列反映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按顺序排列。
A.喜出望外B.兴致勃勃C.大惊失色D.心急如焚E.温暖如春F.愁上眉梢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答题模板领悟文章主旨①人物提取法。
情感来自人物的表现和感受,紧紧围绕人物,通过对人物的表现或心理情感等的直接描写,可以提炼出情感主旨;②事件提取法。
【阅读专项】专题03 筛选文章相关信息(试题) 五年级语文 部编版_学生版

专题03 筛选文章相关信息【典型例题】天下银杏第一树山东省日照市莒(jǔ)县有一棵中国最长寿的银杏树,已有3800岁高龄,传说为西周初期周公东征时所栽,经国家林业部门鉴定,确定为“天下银杏第一树”。
这棵奇树长在莒县浮来山,山不算高,但气势非凡,在远处眺望此山,大有从海洋浮来之感。
山上奇峰秀丽,主峰朝南向阳,左右两峰鼎立,山坳古木参天,奇鸟林间争鸣。
古银杏就矗立于主峰山脚定林寺院内。
苏东坡早有诗赞曰:“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
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
”我们站在银杏树前,顿生敬爱之情。
这棵商周老树,高26米多,历经3800多年风吹日晒,苍老的树干仍如山石般坚挺,树杈撑开巨伞般的枝叶。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莒国国君和鲁国国君就是在这颗树下结成联盟,永世修好,经贸往来,共促繁荣。
当时诸侯国之间相互攻杀,生灵涂炭。
莒、鲁两国结盟开创和谐之风,是民心所盼。
清朝莒州太守陈全国于是在树前立石碑并题诗:“大树龙蟠会鲁侯,烟云如盖笼浮丘。
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
史载皇王已廿(niàn)代,人经仙释几多流。
看来古今皆成幻,独子长生伴客游。
”眼观银杏,不禁想起许多有关它的传奇故事。
宋代时,中国的银杏传入日本,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
当日本广岛受到原子弹袭击时,爆炸中心数年内寸草不生,唯有银杏树第二年又发新芽,其抗辐射之功能,令人惊叹。
溯至远古冰川时期,地球上许多动植物灭绝了,银杏却坚强地存活了下来。
它在地球上已经繁衍已经繁衍了3亿年之久,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亿岁银杏一直在大自然中庇护着人类的成长。
它的果实也称白果,是味名贵中药,果仁清香,为餐中佳肴。
银杏果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等功效。
现代医学已研究出白果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机理。
眼前的这棵古树,仿佛可以与之心灵相通,情缘相融。
它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天旱少雨仍然枝繁叶茂。
【阅读专项】专题02认识总分总结构(试题)三年级语文部编版_学生版

专题02 认识总分总结构【典型例题】可爱的“蒂娜”①蒂娜是我过七岁生日的时候姥姥送我的生日礼物,它可爱极了。
②它的眼睛黑溜溜的像黑珍珠一样,它的鼻子是棕色的,还总是湿湿的,不过它睡觉的时候却不是湿的,不过它睡觉的时候却不是湿的,当时我以为他生病了,妈妈告诉我这是健康的表现。
它的牙齿尖尖的,看起来很锋利,耳朵是耷拉下来的,不像别的狗的耳朵是立着的,跑起来就像扇子在扇风。
全身的毛都是卷卷的,就像爱美的人们烫过的一样。
它的四肢虽然短,但跑起来特别快,短短的尾巴向上翘起,就像一朵小花。
③蒂娜不仅可爱,还很贪玩。
尤其喜欢和我家对门的那只小狗玩,它们两个只要一碰到一起,任凭你怎么叫它也不肯走。
如果那只小狗不想和它玩了,它会耍赖皮,非往人家身上扑,或者咬住主人的裤脚,似乎在央求人家“再和我玩会儿吧,再和我玩会儿吧”。
这时,我没有办法,只好用“武力”强行把它拽走。
④这就是让我喜欢的蒂娜,它是我最好的朋友,它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快乐!想一想:上面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思路导引短文的主人公是_____,它是_____。
第①自然段交代了蒂娜的_____以及它很_____。
第②自然段作者通过描写蒂娜的_____来说明蒂娜的可爱。
第③自然段作者通过描写蒂娜和对门小狗玩耍时的情景来说明蒂娜_____。
第④自然段作者表达了对蒂娜的_____之情。
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记叙。
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一个过渡。
答题模板总分总段式(1)概念:总分总段式是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即总起—分述—总结。
(2)总起,一般在文章开头用概括性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或是阐明下文分述内容的起因。
分述有两种情况。
一是并列的分述;二是连贯式的分述。
07 红色经典-六年级语文阅读专项试题(统编版) 学生版

07 红色经典【阅读点津】红色经典作品主要指革命历史题材类小说、故事、影视等,它集中体现了特定的历史时期集体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教材。
阅读这类作品,我们要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初步认识作品的深刻内涵,从革命先烈、革命前辈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事迹中学习和弘扬他们的爱国情怀、坚定信仰和献身精神。
你学会了吗?我们来挑战一下下面的试题吧!【武汉市育才小学六年级单元测试题】芦花荡(节选)孙犁老头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
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
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
老头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
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
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子。
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1.选文中写“老头张皇失措”是否准确?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找出选文画横线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并体会其作用。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交代“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何用意?(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反复品读选文,用“”画出表现老头驾船技术高超的句子。
【阅读专项】专题06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试题)三年级语文部编版_学生版

专题06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典型例题】爱吹嘘的大树①有一棵大树,它自命不凡,常常吹嘘自己的本领。
②一天,它对大地说:“谁也没有我本领大。
夏天的太阳多热呀,像个大火球,可我能用我的手臂遮挡住炽热的光线,给那些走累了的过路人提供凉快的歇脚地方,我的枝杈还能为爱玩的年轻人搭秋干,让他们愉快地荡来荡去……”③大树越说越得意,它环视四周,讥笑房屋矮小,大地的低下,自认为伟大无比。
人们经常在它脚上浇水,在它树荫下点蜡烛,它把这些都看作是对它的崇拜。
于是它更加飘飘然,目空一切。
下雨了,人们为了躲避雨淋,成群结队地挤在树下,但它却摆出一副傲慢的架势,拼命地摇晃,以示自己是那么了不起。
月夜里,当月亮透过大树的枝叶照到大地的时候,大树就说:“大地,你看看,月亮都是先由我来享受,然后才轮到你。
”大地对它的无理挑衅根本不予理睬。
④一天傍晚,乌云翻滚,不一会儿,刮起了特大风暴。
大树一看,四周一片混乱,过路的人们四处跑个不停,可是却没有一个人到它下面来避风雨。
小鸟也进了远处的房屋。
大树在风雨中抖动着,它慌得不知所措,但怕人讥笑,它仍故作镇静,硬挺着腰杆,不一会儿,它开始感到力不从心,脚跟松动了。
它羞愧地对大地说:“真没想到,世界上还有比我更有力量的。
”从此以后,它再也不敢吹嘘了。
想一想:“目空一切”“不知所措”的意思是什么?读完短文,你知道短文讲述了怎样的道理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思路导引1.理解词语的意思首先要抓词语中关键词解释词语表面意思,如“目空一切”即眼里什么都看不上,再结合上下文,进一步理解比喻义,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内容,可知大树很骄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专项“平凡英雄”构筑精神基座①“我的意中人是一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来娶我。
”——《大话西游》里的一句动人台词,用有那么一点“草根”的语气,道出了现代青年对英雄形象的一种理解。
②“英雄者,国之干。
”一直以来,英雄是一种偶像般的存在。
或如曹操刘备青梅煮酒的论断,“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或如刘劭在《人物志》中的品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时至今日,无论是荧屏上的英雄赞歌,还是市井巷陌的口耳传颂,英雄们的形象也常常还是那么“高大上”,传奇经历扣人心弦,光辉形象伟岸挺拔。
③时代的进步,离不开这些大英雄们的光彩夺目,但能站在历史聚光灯下的,毕竟是少数。
支撑起整个时代的,其实是更多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
④在辽宁沈阳,4位外卖小哥在晚饭送餐高峰期,追随并护送一位突然病发的老人,用3个多小时的陪伴,温暖了寒冷的冬日;在安徽蚌埠,“80后”特警张劼“该上的时候就应该第一个上”,浑身是火仍紧紧抓住嫌疑人,用血肉之躯阻止了可能的爆炸;在天津武清,“金孔雀”余旭用整个青春奉行了军人的使命,诠释了一个叫作蓝天的信念;在安徽合肥,43岁的女儿陆勤霞从背后紧紧抱着父亲,将父亲的脚垫在自己的脚背上,用这种方式,满足瘫痪父亲出去溜达的愿望……或勇敢,或孝顺,或执着,或善良,正是这样一位位平民英雄,让温情得以传递、和谐得以凝造、和平得以维系。
⑤在电影《火锅英雄》里有这样一句话,“你不是一个失败者,你是我心中的英雄”。
普通人眼中的英雄,不一定要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也不一定要如“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那般灿烂夺目。
可能只是一个略显萧索却顶天立地的背影,可能只是一句略显简单但正义凛然的话语,可能只是一段略显寻常却执着坚定的守候,可能只是一次危急关头时挺身而出的果敢,都赋予普通人英雄的高贵,让那些平凡的人、普通的事,散发出英雄的光芒。
英雄的标准并不是所谓“成功”,而是依赖那感人肺腑的力量、牵动人心的震撼和发自内心的选择。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暖人的细节,丝毫不逊于过往任何一个时代的英雄。
⑥“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一个时代拥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他们可能是亲密的邻居亲友,可能是陌生的路人过客,可能一身尘土、一脸朴实,但他们用寻常的言行、真挚的情感,书写了属于当下、属于我们的英雄史诗。
这才是最真实的、最动人的“真人版”英雄。
⑦在时间的长河中,英雄从未走远,他们的故事也从未有过尽头。
用心去感受平民得以成为英雄的气质,用爱去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你的人,应当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有的“英雄梦”。
(作者:盛玉雷。
有删改)(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传统文化不能只活在秀场上王钟的《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热播后,获得冠军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武亦姝获得了“古典才女”的美誉。
然而,思想界随即引发了背诵古诗词是否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争论。
一些评论者认为机械地背诗比的不过是记忆力,与一个人的古诗鉴赏能力无关,更有学者不乏犀利地指出:少年人,背个诗词算什么本事?平心而论,《中国诗词大会》推广传统诗词文化的成效有目共睹。
观众在春节期间远离了牌桌,消停了酒席,坐在电视机前欣赏选手的精彩对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人培养诗词修养同样从背诵开始,牙牙学语的童生在启蒙阶段背诵古诗词,大多“少年不识愁滋味”。
这无妨诗词文化的浸润,待到年岁增长,涉世渐深,自然明白“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悲戚。
古诗词传播的最大挑战是其本身缺乏现实活力。
古人吟诵古诗词,不光因为古诗词是高雅文化,也因为其是流行文体,《诗经》的十五国风和宋词可以说是流行音乐歌词。
士大夫沉醉其间,引车卖浆者流亦参与其中。
然而,自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逐渐取代古文,新诗取代旧诗,古诗词就脱离了寻常人的文化生活。
如今,有能力创作古体诗的人属于小众中的小众,而且其创作水平与古人的距离岂止是十万里!这也是很多类型的传统文化在传播中遭遇的共同尴尬。
在日常场合穿汉服,难免引发路人侧目;用毛笔写一封信,会被人嫌弃速度太慢。
很多时候传统文化成了表演,被刻意为之。
对多数普通人来说,背诵古诗词最大的“用处”,是回答中小学语文考试的诗词填空。
多少人观看《中国诗词大会》时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光,莫不因为那是自己记忆力最好、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
为单纯地背诵古诗词辩护者,往往强调这是一种“无用之用”,能够让学习者获得精神幸福。
然而,这么理解传统文化,潜台词似乎认为古诗词就该“曲高和寡”。
毕竟,能够领悟“无用之用”妙处的只是少数人,精神幸福也存在很多层面的解读。
打游戏、做游戏直播感到精神上很幸福,甚至将之上升为电子竞技的层面,也逐渐被社会所认可。
推广传统文化的目标,显然不能仅限于少数人的自斟自饮。
要让传统文化在更广阔范围生机盎然,就必须让其在更现实的层面产生影响。
诗歌仍然是有生命力的文体,现代诗依然有较多受众。
将古诗词元素融汇于现代诗中,或许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
像诗人郑愁予那样在创作中结合古诗词意象,就是基于传统的创新。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写诗成为诗人,古诗词欣赏能力也未必与背诵能力成正比,但在日常文字表达中化用古诗词,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上雍容起来。
首先是文化受尊重,其次才是传统文化受尊重。
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要避免一种倾向--传统文化成为独立的、与现实隔绝的文化。
与一些得到良好传承的地域文化不同,中华文化在近现代经历了激烈的变动,旧文化几乎在一夜之间从现实生活中退出,这种狂飙突进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
弘扬传统文化不能脱离现实文化格局,要在渐进中重拾濒临丢失的文化元素。
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鲍勃•迪伦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评委会公布的获奖理由是“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作为一名流行歌手,鲍勃•迪伦继承了美国的传统文化,其文学造诣获得专业领域认可,可见传统文化也能在公共流行中获得现实生命力。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02月14日02版)(1)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播问题所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说说第2段画线句中两次引用古诗的妙处。
(3)请简述文章第3段的论证思路。
你不冷漠,世界就温暖(1)一入冬,我租住的房子暖气就不怎么热。
我拨通了维修工的电话,对方问清楚我的住所,然后说,他得40分钟后才能赶过来,便匆匆挂了电话。
(2)半小时后,响起了敲门声。
开门一看,是个工人模样的中年男人。
他气喘吁吁地进屋,我说:“看把您累的,刚才电话里忘记叮嘱您路上慢一些,车多,注意安全。
”(3)男人笑了,说:“冲你这句话,一定得给你修好暖气。
”(4)接下来,男人给每组暖气放气。
放完气,男人的表情显得有些尴尬:“不好意思,能不能用用你的卫生间?”(5)“没关系,您可以用。
”(6)男人进去了,很长时间不见出来。
我猛然想起马桶漏水,家里一直接水管里的水冲马桶。
于是我喊道:“您不用冲,我来处理吧。
”(7)门开了,男人出来说:“我给你把马桶修好了。
”(8)我心想这真是一个意外之喜。
抬头一看,男人额头和鼻梁上都亮晶晶的,我赶忙递上了一杯水,男人接过来,一饮而尽,连声说“谢谢”。
(9)男人又到各房间查看暖气,发现还是不热,又去楼道里查看。
半个小时过去了,男人进来说:“应该能热了,如果不热,我再过来处理。
”说完,转身要走。
(10)我说:“您洗洗手再走吧。
”(11)“不用洗了。
”男人回答。
(12)“别,您来的时候干干净净,走的时候怎么能脏兮兮的呢?”(13)男人不再坚持,洗手之后愉快地与我道别。
我叮嘱道:“您注意安全。
”刚一出门,男人竟然吹起了口哨,那是一首欢乐的曲子。
我想,此刻,他心中一定荡漾着快乐的涟漪。
(14)也是一个隆冬时节。
一天中午下班后,狂风刮得正猛,鹅毛般的雪花漫天飞舞。
我骑着自行车逆风而行,异常艰难。
(15)走了不到一半路,突然无法转动,发出咣当咣当的声响。
我一边诅咒着这恶劣的天气,一边小心翼翼地推着车。
路上鼓起的黑冰像一道道狰狞的伤疤,让人看了不免胆颤心惊。
一不留神,我重重地摔了一跤,车把歪了,车筐变了形,衣服上也脏兮兮的。
(16)我狼狈不堪地推着车,好不容易把车推到修车铺。
修车师傅正要收摊,看我过来,停下来,拿出工具简单地帮我处理了一下,说:“能骑回家,等天好的时候再修吧。
”(17)我问:“多少钱?”(18)“这点儿小活儿,不要钱,你赶紧走吧。
”说着,又埋头收拾工具。
(19)“那怎么行,这天寒地冻的,您出来工作多不容易。
”说着,我把5元钱递了过去。
(20)师傅推辞,我还是塞进了他的衣袋。
(21)正要转身离去,师傅一把扯住了我的车子:“你等等。
”说完,走到前面来,把车把扭正了,车筐也修好了,然后把车子往前推了几步,拿出扳手给车子紧了几个螺丝。
(22)“你走吧,这回车子好骑了。
”师傅笑眯眯地说。
(23)我骑上车,果然轻快无比。
风依旧刮得很猛,雪花依旧洋洋洒洒地飘落,但我心中却感到异常温暖。
觉得这天地苍茫中自有一种温暖诗意在流淌。
(24)曾经听不少人在抱怨,说什么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我从来不这样认为。
相反,于我而言,生活中的小美好小幸福俯拾皆是,犹如芬芳缤纷的花儿时时开在心田,让我感到人心的温度和生活的亮度。
(25)其实,只要你愿意付出爱,你也会得到爱的丰厚回馈。
要知道,你不复杂,世界就简单;你不污浊,世界就纯洁;你不冷漠,世界就温暖。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有改动)(1) 请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文中“生活中的小美好小幸福”的三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根据提示,赏析句子。
(1)我叮嘱道:“您注意安全。
”(从加点词语角度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活中的小美好小幸福俯拾皆是,犹如芬芳缤纷的花儿时时开在心田。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说说第(14)段中的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