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鉴赏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兴化市一中对外公开教学简案1课题:《望海潮》开课教师:倪慧开课班级:高一(4)班开课时间:2019年4月9日(周二)上午第三节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诵读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体会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铺陈、点染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掌握鉴赏词句的方法,体会词作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铺陈、点染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鉴赏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体会壮阔优美的意境;【教学流程】一、导入1.故事导入: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柳永词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诗句,对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

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2.检查预习:作者: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í)卿。

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景祐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有《乐章集》。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倡导长调(慢词)创作,首创或首用词牌100多个。

风格以纤细婉约,幽怨低回为主,部分也体现豪放雄浑的特点。

二、诵读注意节奏,注意重音。

上片壮阔,下片优美。

1.朗读提示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cēn)差(cī)/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无涯。

市/列/珠玑(jī),户/盈/罗绮(qǐ)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qi āng)管/弄晴,菱(líng)歌/泛夜,嬉嬉(xī)/钓叟(sǒu)/莲娃。

千骑(jì)/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熟读诗歌,小组竞背,并根据注解,试着翻译全诗。

(语文版选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目录(共5本)

(语文版选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目录(共5本)

(语文版选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目录(共5本)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5本)1、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目录第一单元韩愈散文三篇1.祭十二郎文[扩展阅读]祭妹文(袁枚)2.送李愿归盘谷序3.※柳子厚墓志铭第二单元柳宗元散文三篇4.种树郭橐驼传[扩展阅读]病梅馆记(龚自珍)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6.※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三单元欧阳修散文三篇7.秋声赋8.六一居士传9.※朋党论第四单元苏轼散文三篇10.放鹤亭记11.后赤壁赋[扩展阅读]兰亭集序(王羲之)12.※留侯论第五单元苏洵、苏辙散文三篇13.六国论(苏洵)14.武昌九曲亭记15.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上苏辙)第六单元曾巩、王安石散文三篇16.墨池记(曾巩)17.游褒禅山记[扩展阅读]游三游洞记(刘大櫆)18.兴贤(以上王安石)(注:前面标有※的为略读课文)体验与探究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与研讨附录唐宋散文2、自修教材《论语》选读目录《〈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的选修教材。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源头,而儒家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论语》中俯拾即是的格言警句,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民族语言里和民族生活里,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挥着重大影响。

了解《论语》,对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语言,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都是极为有益的。

教材注意坚持基础性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围绕三个维度、三种能力、三种学习方式展开,在解读原著的过程中,注重文化论著阅读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养成。

教材分阅读和实践两大部分。

阅读共十五课,各课围绕一个主题编排。

除个别情况外,每课取《论语》相关语句为标题。

全书内容大体分为四个方面。

具体情况是:一、政治主张及实践:第一课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政主张)第二课克己复礼(孔子的礼治主张)第三课待价而沽(孔子积极用世的态度)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二、修身第五课仁者爱人(孔子的人生价值观)第六课君子之风(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七课求诸己(自身努力是修养的关键)第八课周而不比(孔子的交往观)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孔子的言语交际观)三、学习与教育第十课学以致其道(孔子论学习)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孔子论教育)第十二课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即《先进•侍坐》章,感人的师生关系)四、哲学思想第十四课中庸之道(孔子社会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第十五课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天道观)3、选修教材《汉语学习与应用》目录《汉语学习与应用》是“语言文字应用”系列选修教材。

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

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

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词体在描写风物景色方面与诗歌相比作出的新的开拓。

2、学习鉴赏《菩萨蛮》、《破阵子》、《望海潮》。

教学重点:意境分析,感情把握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第一课时一、韦庄《菩萨蛮》1、了解常识①韦庄,其词尤具特色,内容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风格上较温词清新明朗,与其并称“温韦”,也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之一。

②【江南】唐代设江南东道、江南西道。

这里泛指吴、越、湘、楚等江南地区。

韦庄当年避乱,曾浪游江南各地。

2、词意赏析词的主体部分极写江南好。

开头部分就已点明:“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对于江南的美景早已是人尽皆知。

作者作为客游江南的身份也就被“人人”奉劝终老江南。

对于一位游人而言,最感兴趣的不外乎江南的山水、风月。

以下四句就具体描述了江南的妙处。

上阕两句先从美景写起,既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又凸显了江南水乡生活的悠闲自在。

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在碧蓝的水上、精雕细刻的画船中,听雨入眠的悠闲意境。

下阕转而写人,酒家女貌美似月,肤白如雪“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词人写到这里,把江南的美景美人刻画的淋漓尽致。

所以以回应“游人只合江南老”作结:“未老末还乡,还乡须断肠。

”从浅层次来看,作者对江南极端迷恋,甚至遥想回乡之后,会因思恋江南而肝肠寸断。

可是仔细体会,又会发现不妥之处,作客异乡之人总会因思恋故土而愁肠百结,为何一反常态呢?再次回过头来梳理全词,会发现所谓江南好,只不过是他人劝慰之语,并非作者亲言。

联系作者当时所处背景,家乡正值一片战乱,作者为避乱流落江南,如果当时即还乡,只能目击离乱,令人断肠,故暂不还乡。

由此我们得知,作者不还乡只是无奈之举。

“未老”二字我们也不可忽视,古人云“落叶归根”,中国人这种浓的化不开的故土情节是根深蒂固的,未老尚可忍受思乡之痛,可当年华日渐老去,乡土是最终的归宿。

3、学会小结纵观全词,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本次乃忧时伤乱抒发思乡情感之作。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菩萨蛮》5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菩萨蛮》5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1同是花间派,两首子夜歌——温、韦《菩萨蛮》鉴赏授课教师:王新焕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成诵,感受诗词魅力。

积累诗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个人发言中,能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感受,通过比较鉴赏能了解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感知温庭筠“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3.审美鉴赏与创造:小组讨论,鉴赏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

了解这首韦庄的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愁苦思想。

准确把握温庭筠词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例题结合,学会比较鉴赏的方法与答题。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花间词”派、韦庄和温庭筠,提升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1、体会韦庄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2、深入理解温庭筠词中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3、学会比较鉴赏诗歌的方法与答题。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视频文件、导学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具体过程设计目的一、激趣导入选取了《诗意中国》节目中有关“菩萨蛮”词牌名的来历导入。

既激发学生学习新课兴趣,又积累文化常识。

和文本紧密相连与配合。

二、出示课题课题为:同是花间派,两首子夜歌,同时设置问题:从课题中得出哪些内容?(1、作者都是花间派词人,2、“菩萨蛮”又叫“子夜歌”)拓展学生知识面,积累文化常识。

2三、学案考查PPT出示如下内容:(采用接龙形式以此填空,所有内容完成后,齐读)温庭筠才思敏捷,每入试,八叉手而成八韵,故称。

花间派代表人物,被称为。

与并称“温李”与并称“温韦”。

词作内容多描写,其描写的尤为成功,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

韦庄,字,京兆杜陵人。

其长篇叙事诗,影响极大,被称为“”,著有。

“乐府三绝”是指与北朝的及韦庄的。

温庭筠词风,韦庄词风。

花间词派以为代表;以写为主要内容;落笔多在,词藻。

词风。

后蜀赵崇祚将十八人词编成我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

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文化传承与积累”目标,同时积累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1教案教学设计讲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1教案教学设计讲

望海潮教学设计一:读准字音注意字音:天堑qiàn珠玑jī罗绮qǐ叠巘yǎn千骑jì图将jiānɡ二:探讨问题(主持人进行引导)第一轮:1.质疑组代表人发言给出题目老师:解答组得同学们,质疑组的同学已经提出了他们的问题,相信难不住你们吧,那么下面给那么三分钟的时间进行热烈讨论,然后整理出答案。

(解答组讨论答案3分钟)2.解答组同学进行回答评定组进行评价:老师:好啦,我看到解答组的同学们胸有成竹,跃跃欲试啦。

看来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下面有请解答组派出解答员来给大家分享你们的答案。

(整个过程主持人,老师都参与讨论)(轮流)解答组代表人上台发言:第二轮:(质疑组举手)主持人继续引导学生继续讨论老师:看来质疑组的同学们已经进入状态了,咱们解答组的同学也不怕,尽管把你们的问题抛出来吧。

下面有请质疑员提出问题。

教师:三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都非常好,质疑组大胆质疑,解答组认真答题,评定组仔细分析。

金主完颜亮是否真因为这首词的魅力而生南渡入侵之心,我们无从考证,但柳永的《望海潮》从空间上全景式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况: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雄伟壮观,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悠闲快乐,地方官的安逸闲适。

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确获得了强烈的艺术享受。

那作者为什么要把杭州写得如此之美呢?仅仅是为了打动千年之后的我们吗?学生:不是老师:那是为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来知人论世了,请大家看到PPT上展示的背景简介。

柳永的一生分为两个时期,早年追求功名利禄,屡遭坎坷,最后流落于烟花之地。

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观察本词写于柳永的早期,他四处漂泊不得志寻找晋升途径,迫切希望得到提拔,柳永到达杭州后得知自己的老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希望得到他的赏识为自己举荐,奈何柳永只是一介布衣,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词,请歌女唱与孙何,吸引孙何的注意,所以我们把这部作品称为投赠之作。

老师:从柳永的《望海潮》中,我们感受了杭州的壮阔美丽富庶祥和,杭州也因其湖光山色而成为许多文人墨客描绘之地,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遍,感受他的意境美。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望海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了解作者。

3、掌握词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韵美。

2、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

2、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

2、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江南胜景自古美不胜收,叫人魂牵梦绕,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

如果把钱塘大潮比作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那么“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则是西湖美景的丝竹管弦。

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望海潮》,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板书《望海潮》)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别称词作为文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乐章”“乐府”等。

2、词的形式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结构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3、词的风格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二、作者简介:柳永在词的建筑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人物。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人、时、地、事)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3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3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1《望海潮》《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理解背诵全词知识目标1、关于词知识、作家作品能力目标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

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1、体会柳永写本词的目的。

教学难点:鉴赏词中的形象。

学习表现手法,领会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感悟、探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词的有关知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诗、词、曲)中的一种特殊体裁。

1、词的起源:词,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所以又叫“曲词”或“曲子词”、“长短句”,后来也跟乐府诗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跟音乐分离开来,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诗余”。

2、词的构成:词牌和标题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即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及平仄声韵,一般与词的内容无关。

标题,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一般是对内容的提示或补充,可用可不用。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按风格可分为两类: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缠绵婉转,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际、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如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柳永的生平简介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

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

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

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

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水远山长看不足——“写景抒怀诗”教学案(含答案)

水远山长看不足——“写景抒怀诗”教学案(含答案)

水远山长看不足——“写景抒怀诗”教学案(含答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写景抒情诗景物描写的特点2、掌握景物描写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3、准确地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概括意境特点,从而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二、经典精析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1) 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5分)(2)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6分)赏析:本篇为词人晚年退隐颍州时所作组词《采桑子》之一,《采桑子》共有十首,此为第四首。

词中描写“群芳过后”暮春时节西湖的残春之景,却无伤春之感,而别有一番朦胧迷离之美。

词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颍州暮春画卷,虽通篇写景,但也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抒写了词人静闲自适的旷达情怀和恬淡的心境。

起句统领全篇,“群芳过后”的西湖,让人顿觉惋惜伤感,但词人却觉“好”,足见其心情闲雅舒适而又情怀旷达。

下面三句分写“西湖好”,铺陈渲染首句。

“狼藉残红”满地落花残红,写西湖岸边地面之“好”;“飞絮蒙蒙”,漫天柳絮飞舞,言空中之“好”;“垂柳阑干尽日风”,垂柳掩映着华丽的栏杆,随着和煦的春风摇曳起舞,写周围环境之“好”。

这三句具体描写“西湖好”,反衬出词人的幽微的情态。

“笙歌散尽游人去”承接上片“尽日”,展现出此时环境之清幽,然“笙歌”未散,“游人”未去之时,西湖的笙歌繁华可想而知。

所以“始觉春空”,这才觉得春去楼空,于是慢慢地“垂下帘栊”,却看见双燕穿过濛濛细雨翩翩而归。

“细雨中”呼应上片“尽日风”,点明了气候的变化,从而揭示出时间的推移。

词中多用白描手法,尤其前后两结,虽无修饰,却颇耐人寻味。

刘永济《词论》曾赞:“《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之中,真味无穷,辞意高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此词通过追忆昔日在洛阳游赏名园的盛况,感叹 如今重游的萧瑟、孤寂,抒发感旧伤今的复杂情感和词 被贬后重经洛阳之时的失意以及由此生发的对家乡的思 念之情。
学习目标
一、了解风物人情诗词
二、把握风物人情诗词所蕴藏的情感
三、合作学习风物人情诗词

一、了解风物人情诗词
风物人情诗,是指描写山水风物的诗。在一首山
水风物诗中,并非山水风物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
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
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风物,
也就是山水风物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当然, 诗中的山水风物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 点缀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 水亦可入诗。
• 赏析诗句: • ①翻译该句; • ②指出手法(没有手法,点出用得精妙 的字词); • ③手法或精妙字词的作用(可从意境、 感情、主旨分析);
3、前人称“乱分春色到人家”一句“思路幽绝, 其妙令人不能思议”,你觉得这句话精彩在什 么地方?
①翠柳成荫,桃花娇媚,好像把浓浓春意分到了 各户人家。 ②此处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柳拟人,仿佛 将春色随意分给人家。无情之春柳转为有情。 ③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显示了春意的充盈 和生机的蓬勃。将春色无所不在,乱哄哄地呈现 着万紫千红的图景出色地反映了出来。
二、把握风物人情诗词所蕴藏的情感
风 物 人 情 诗 词
1、表达对乡村风物的赞美之情 2、表达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3、表达自己的失落与无奈
4、表达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5、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菩 萨 蛮
( 韦 其 庄 二 )
品读诗句
“人人尽说江南好”中“人人尽说”隐藏意思是 什么?
自己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 江南好而已。 “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 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 老。
• (1)今昔对比的手法; • (2)词人通过回忆过去繁华、热烈、 具有诗情画意的游乐生活,和现在的萧 索、凄凉、孤寂作对比; • (3)表达了词人此时对政治失意的慨 叹以及在回忆中感慨今日陡然生起的一 片思乡之情。
3、前人称“乱分春色到人家”一句“思路幽绝,其妙 令人不能思议”,你觉得这句话精彩在什么地方?
品读诗句
诗词从哪些方面写“江南好” ?
① “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 的风景美。 ②“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水乡人 们的生活美。 ③“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 了江南的人物美。
领悟情感
结尾两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 断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久居他乡的游子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 到老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 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的极度赞美 和留恋之情。 ②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我”没有老所以不 还乡,而心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 的愁苦之情。因为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 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所以有人评价韦庄词 “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 东风暗换年华
开篇三句自成一段,写 目之所见,以引起回忆。 所见之早春风光有:梅 花稀疏凋落,残余的花 瓣已暗淡无光,河里的 冰凌已经溶解,化作流 水潺湲,东风吹拂,又 悄悄送来了新的一年。
从“金谷俊游”到“飞 盖妨花”是第二段,这是全 词的重点,写当年畅游洛阳 时难以忘怀的生活。洛阳的 往事是那样令人神往,词人 游赏洛阳的名胜古迹,与友 人彻夜豪饮,其中不乏供人 回味无穷的旖旎小片段。豪 饮之时,则意气飞动,神采 焕发。这一段把洛阳旧日的 生活写得形象逼真,气氛浓 烈,精美绝伦,极富诗情画 意。从而就更加衬托出“重 来是事堪嗟”的凄凉落寞了。
品读诗句
“游人只合江南老。” 为什 么江南人敢这样大胆地对韦庄说 你就该留在江南终老?
在江南韦庄是一个游人客子,劝他在江南终老,那一定 是他的故乡有什么让他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劝你在江 南终老。 中国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而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 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直率的话中了。
春光融融 生机盎然 春景图
闲情雅趣
清新明丽
飞絮
环境幽静
下片: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下片是如何来描写女子的?有什 么特点?
这首词的下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东邻女子的个性 的?东邻女的个性形象是怎样的?
A表情:笑:巧笑→笑从双脸生。 B心理描写: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 朝斗草赢。 场面描写:斗草。 东邻女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 跃然纸上。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 A.“碧苔”“黄鹂”色彩鲜艳、清新明丽,写出了 春光的美好。 • B.“碧苔”写春色之美,“黄鹂”写春声之美, “飞絮”写春态之美:绘声绘色绘形,营造了一幅 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趣。 • C.“三四点”“一两声”看似实写,实为虚写。意 在表现环境的幽静。
艺术手法分析
1.白描:写景清新秀丽。 2.细描 :逼真地、细致如微地精雕细刻, 如酒家女的皓腕,诗人给读者来 了一个特写镜头。
3.抒情:直抒胸臆又婉转含蓄。
整体感知: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 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 飞絮轻。
上片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 么特点?
燕子
梨花
碧苔
黄鹂
从“兰苑未空”到结尾为 第三段,笔锋陡转,极写 当今之悲慨,是全词主旨 之所在。悲慨的内容由三 个方面组成:一是“行人 渐老”,岁月无情流逝; 二是“重来”洛阳,物是 人非,满目凄凉,“是事 堪嗟”;三是虽然“归心” 依旧,却身世“无奈”, 只得随同“流水”,飘零 “天涯”。
2、全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全篇的主旨?
望 海 潮
思考探究
• 1、请归纳词的内容。 • 2、全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 表达全篇的主旨? • 3、前人称“乱分春色到人家” 一句“思路幽绝,其妙令人不 能思议”,你觉得这句话精彩 在什么地方?
1、请归纳词的内容。
• (1)开篇三句自成一段,写目之所见,
以新年到来引起回忆。 • (2)从“金谷俊游”到“飞盖妨花” 是第二段,这是全词的重点,写当年畅 游洛阳时难以忘怀的生活。 • (3)从“兰苑未空”到结尾为第三段, 笔锋陡转,极写当今之悲慨,是全词主 旨之所在。
上下两阕之间有什么关系?与作者有什么关系?
题目“春景”概括了全词的主要内容。上下两 阕扣题展开。上阕写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 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的莺啼, 飘飘忽忽的柳絮,景物里透出细、小、轻、缓的心理 感受,写出有名的“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下阕写 采桑少女,描述充满青春气息的乡间少女游玩嬉戏的 场景,表现久居高位的作者偶尔流露的人的天性真情。 自然景色是青春少女的背景,青春少女增添自然春色 的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描写美好春景,表现作者对平静自由生活的向 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