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彩兰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论文
《2024年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培养策略研究》范文

《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培养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越发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在幼儿成长的早期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特别是良好的进餐行为,对于其今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的培养策略,旨在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当前,许多小班幼儿在进餐过程中存在挑食、偏食、不专心、浪费食物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幼儿的营养摄入,还可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的培养策略,对于提高幼儿的饮食质量,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一)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探讨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的培养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幼儿的进餐习惯和问题;分析影响幼儿进餐行为的因素;制定有效的培养策略;实施策略并进行效果评估。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幼儿进餐行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2. 观察法:对小班幼儿的进餐过程进行观察,了解其进餐习惯和问题。
3. 问卷调查法:向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发放问卷,了解影响幼儿进餐行为的因素。
4. 实验法:实施培养策略,并对比实施前后幼儿进餐行为的变化,评估策略效果。
四、结果与分析(一)观察结果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在进餐过程中存在挑食、偏食、不专心、浪费食物等问题。
其中,部分幼儿还存在进食速度过慢或过快的问题。
(二)影响因素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影响幼儿进餐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幼儿园教育因素、幼儿自身因素等。
家庭因素中,家长的饮食习惯、教育方式等对幼儿进餐行为有较大影响;幼儿园教育因素中,教师的引导、幼儿园的餐饮质量等也会影响幼儿的进餐行为;幼儿自身因素中,年龄、性格、习惯等也会对其进餐行为产生影响。
(三)培养策略及效果评估针对上述问题及影响因素,我们制定了以下培养策略:1. 营造良好的进餐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卫生、愉快的进餐环境,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进食。
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黄蒲幼儿园林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健康领域内容与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
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
”但是,对于初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在进餐方面的习惯还没养成,如:大部分小班幼儿一开始不知道饭前洗手,存在不能独立进餐、不能正确使用小勺,挑食、边吃边玩、吃饭时掉米粒等现象。
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已成为家庭中的核心,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这使孩子在家养成了一种“饭来张口”、边跑边喂等不良进餐习惯,以及厌食、偏食,饭前过量吃零食等现象,长时间的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行为习惯将会造成幼儿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严重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家长也因此而深感头痛。
那么,怎样使小班的孩子从小成养良好的进餐习惯呢?以下简要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的几点做法:一、洗手方法的掌握,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俗话说:病从口入,特别是小班的孩子,天生好奇好动,喜欢探索,小手脏乎乎是常有的事,要让他们养成饭前便后洗手、手脏了要洗手,保持小手干净的习惯,最根本的还是要让他们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爱上洗手。
于是,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收集了一些生动形象正确洗手的的图示步骤,和孩子们一起张贴在卫生间,结合孩子的一日活动进行随机教育,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平时我们还组织小朋友进行洗手比赛、评选卫生宝宝等活动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如今孩子们已养成了正确洗手、勤洗手的好习惯。
二、愉快氛围的创设,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创造宽松愉快的进餐氛围是培养孩子良好饮食的又一个方法。
一个整洁有序、愉快安静的进餐环境,可以使孩子保持良好的进餐情绪,让孩子感受进餐时的快乐气氛,进餐时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是有益于消化的。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进餐生活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进餐生活习惯的培养小班幼儿期是孩子们人生中最关键的发展阶段之一,他们的身体和大脑正在迅速发育。
在这个时期,养成良好的进餐生活习惯对幼儿的健康和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生活习惯。
首先,建立稳定的进餐时间是培养良好进餐生活习惯的关键。
小班幼儿的胃口和饮食需求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是,制定规律的进餐时间表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规律进食的习惯。
餐前提醒,例如洗手和到达餐桌的准备工作,都可以有助于幼儿的准备和集中注意力。
同时,保持稳定的进餐时间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调节能力,让他们适应不规律的饮食时间。
2.餐桌礼仪的培养是幼儿成长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餐桌礼仪不仅仅是一种社交技能,更是培养幼儿良好食用习惯的重要方式。
幼儿应该学会坐直、保持用餐姿势,使用餐具并且尝试用筷子等工具。
更重要的是,幼儿应该学会等待,尊重他人,不发出嘈杂的声音或者用手玩弄食物。
通过餐桌礼仪的培养,幼儿能够养成耐心、自律和尊重的好习惯。
3.除了培养进餐时间和餐桌礼仪,教育幼儿养成营养均衡的饮食习惯也至关重要。
幼儿期是一段快速的发育阶段,拥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他们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在幼儿园推行营养午餐政策是一个良好的切入点,同时也可以提供健康的小食和点心作为补充。
幼儿在享用美味的饭菜的同时,也能够学到什么是健康饮食并且了解每个食物对于他们身体的作用。
4.营造轻松愉快的用餐氛围也是培养良好进餐生活习惯的重要一环。
幼儿在与他人一起进餐时,可以创造一个欢乐和友好的环境。
餐前可以进行小游戏、分享一天中的乐趣或进行一些简单的谈话。
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幼儿感受到进餐的快乐和乐趣,以及与他人一起分享的价值。
5.父母和教师的示范是培养良好进餐生活习惯的关键。
父母和教师作为最亲近幼儿的人,应该以身作则,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他们应该主动参与到幼儿的进餐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引导,监督幼儿的饮食选择并为他们提供合理的建议。
通过示范和积极引导,幼儿会不知不觉地吸收并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摘要:小班幼儿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的进餐习惯很普遍,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极为重要。
关键词:培养幼儿;进餐习惯;有效方法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18-001小班幼儿在没上幼儿园前绝大多数都是由家长喂食,所以他们就养成了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的进餐习惯,进入幼儿园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
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极为重要,其方法如下:一、餐前诱导法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的特点,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
在进餐前,教师有意识的吸吸鼻子,夸张的说:“哇,今天的菜好香啊,看!有木耳炒肉片,多香啊!营养很丰富,肯定好吃极了。
”教师热情、亲切的语气引发了幼儿的食欲,这样,小朋友们也学着我的“馋”样,动手吃起饭来。
班里有的孩子不喜欢吃蔬菜,我就拿了一个玩偶“小山羊”来帮忙,以“小山羊”的口吻说:“哟,今天有我最喜爱的青菜呀,青菜营养好,可以让我长的棒棒的,我要吃,我要吃!”孩子们一看,小山羊要来抢他们的菜吃,一下子来劲了,都低下头吃起了青菜,吃得又快又香。
同时,也可利用幼儿爱模仿动画人物的特点,告诉他们哪种食物是哪个动画人物爱吃的,从而让幼儿也爱上吃这种食物。
比如吃菠菜汤时,有的小朋友不爱吃菠菜,我就问了几个问题激励幼儿,例如:“小朋友有没有看过《大力水手》的动画片啊?”小朋友都说看过,我再问:“那么大力水手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呢?”许多小朋友马上说是菠菜,我说:“是啊,大力水手吃了菠菜会变的很神通,能完成很多本来做不了的事,吃了菠菜它能飞上天,还能变出宇宙飞船让小朋友到天上游玩。
”听了我这些话,幼儿心已有所动了,我再引导幼儿了解菠菜汤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幼儿已经等不及想吃了,这次的菠菜汤空前畅销。
再如吃西红柿时教师可以说,天眼神牛最爱吃西红柿,吃了西红柿力气会变的很大,美人鱼最爱吃海带,所以才长的这么漂亮等。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引言:幼儿阶段是孩子建立良好进餐习惯的关键时期。
良好的进餐习惯不仅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
因此,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本文从幼儿进餐习惯的重要性、进餐育人的原则和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幼儿进餐习惯的重要性:1.促进身体健康:良好的进餐习惯有助于维持幼儿的身体健康。
定时定量的进餐可以保证幼儿接受足够的营养,促进身体发育。
而没有规律的进餐则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
2.培养自理能力:进餐是孩子培养自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通过自己动手拿碗筷、舀汤、吃饭等活动,幼儿可以自主完成进餐过程,培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基础。
3.发展社交技能:进餐也是幼儿学习社交技能的重要环节。
在和同伴共进餐时,幼儿可以学会与他人分享食物,学习等待和尊重他人的特点,增进彼此友谊和合作意识。
二、进餐育人的原则:1.给予引导:通过成人的引导,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进餐习惯。
成人可以与幼儿一起制定进餐的原则和规矩,如定时用餐、坐着吃饭、注意饮食卫生等。
还可以通过进餐前的语言引导、模仿示范等方式,对幼儿进行行为规范的传递。
2.提供环境支持:创设适宜的用餐环境,为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提供条件。
餐桌和餐椅的高度应适合幼儿的身高,餐具的选用要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
此外,还要注重餐具的摆放和摆设,使幼儿在就餐时感到愉悦,增加进餐的兴趣。
3.激发兴趣:提供有趣、多样化的食材和餐具,激发幼儿对进餐的兴趣。
幼儿对食物的色彩、形状、味道等都有好奇心,可以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互动,引发他们对食物的兴趣和喜爱,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
4.传递正确价值观:进餐也是培养幼儿正确价值观的时机。
通过与幼儿一起分享食物和美食的故事,让他们了解食物的来历和价值,培养对食物的珍惜和感恩之心。
三、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方法:1.定时定量:建立固定的进餐时间和食物数量,培养幼儿养成规律进餐的习惯。
浅谈小班孩子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

4 . 表 扬 鼓 励 法
、
培 养 幼 儿 餐前 洗 手 的好 习惯
吃饭之前要洗手 , 这是一个重要 的卫生习惯 。拿起来 就吃 , 手上的病菌就容易随 同食物一起被吃人 腹内。 因此 , 一定要做到 饭前洗手 , 从小培养孩子饭前洗手 的好习惯 。 如我利用童话故事
《 小 喵喵生病 了》 。 它 以拟人化 的小猫不讲卫生, 不洗手就乱吃东 西, 结果生病 了为题材 。 这一幕在幼儿身上常常出现, 这则故事借 助小猫 的形 象展现 出来 , 符合幼 儿的生活经验 和年龄特点 , 易被
到感染和鼓 舞 , 渐渐也吃得快 , 吃得香 了。
3 . 少 盛 多添 、 逐 渐 加 量 法
怎样让孩子 吃得更多 、 更好 、 更健康 已成为家长与老师共 同关 注
的问题 。 如何帮助孩子养成 良好的进餐习惯?为此 , 我谈谈 在工 作 中的几点意见经验 :
一
在给幼儿盛饭 时, 有意不盛得太多太满 , 留一点菜和饭等到 吃完时再 添。 因为一次性给幼儿 盛太 多的饭会让幼儿有恐惧感 , 面对太多 、 太满 的饭 菜会加重幼儿 的心理负担 , 产生畏难情绪 。 所 以我 给孩 子盛饭 时有意不盛太多 , 当有孩子添饭时 , 我故意用 很夸 张的动作说 : “ 哇, 好棒呀 , 你吃第二碗 了 , 难怪你会长 得又 高 大又帅气 。” 受 了我的鼓 动 , 为 了得到赞扬许 多孩子也要 求添 饭, 这样即增 加了孩子吃饭 的好 心情又不会减少饭量。 我用逐渐 加量法让他慢慢 的适应 , 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不 良习惯。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进餐生活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进餐生活习惯的培养当前社会,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家长对于幼儿的进餐习惯不太重视,往往将其看作是琐碎的小事,而忽略了进餐习惯对于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然而,小班幼儿阶段正是培养良好进餐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从幼儿进餐习惯的重要性、如何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以及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共同培养进餐习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幼儿期是培养良好进餐习惯的关键时期。
良好的进餐习惯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良好的进餐习惯有助于幼儿消化吸收。
进餐的过程中,咀嚼食物是促进消化的关键环节,只有细嚼慢咽,才能让食物充分接触唾液,从而分泌足够的消化液,提高食物的消化率和营养吸收率。
其次,良好的进餐习惯有助于幼儿健康增长。
进餐时养成良好的用餐姿势和饭前洗手等习惯,可以避免食物被堵塞咽喉和防止病菌感染,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
此外,良好的进餐习惯也有助于幼儿的社交能力培养,通过与同伴一起进餐,幼儿可以学会分享食物,学会等待和礼貌用餐,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家庭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基础。
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习惯和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家长可以从自己的行为做起,提供良好的示范。
饮食上,家长可以保持规律饮食,不挑食,饮食均衡,这样幼儿会模仿父母的饮食习惯。
其次,给予幼儿正确的饮食指导。
家长可以通过与幼儿一起购物、烹饪和选择食材的过程中,给予幼儿饮食知识的启发和引导,在幼儿的饮食品味上提供正确的引导。
幼儿园也是培养幼儿进餐习惯的重要阵地,这需要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良好合作。
首先,幼儿园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进餐环境来培养幼儿的进餐习惯。
例如,规定饭前洗手、坐正用餐、咀嚼慢咽等规则,并通过提供适量的食物,保持菜品新鲜和美味,引导幼儿尝试各种食物。
其次,幼儿园可以举办一些专题活动来培养幼儿的进餐习惯。
比如,组织幼儿参观农田、餐厅等地,了解食物的来源和制作过程,同时,可以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幼儿体验进餐习惯的重要性。
培养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的方式论文

培养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的方式论文培养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的方式论文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
在幼儿园里,初入园的小班幼儿又是这一关键时期的关键。
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呢?我认为,首先就要善于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方法,逐步纠正幼儿的偏食、挑食等现象,培养幼儿自觉进餐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形成为什么初入园的小班幼儿食欲差,有的进食习惯不好,我在观察中发现,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社会的,它们通过不同侧面,各种渠道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没有哪个做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行为不良,然而许多孩子的`不良行为都同父母有着直接关系。
就不良的饮食习惯而言,很多家长溺爱孩子,一味依着孩子的性子,喜欢吃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孩子的口味就越来越高,饭菜一不合口味就不肯吃了,而有些孩子吃腻某种食物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吃了,偏食也就这样形成了。
有的幼儿零食不离口,一方面,零食吃多了影响食欲,吃饭时更容易挑挑拣拣,久而久之形成偏食。
另一方面,爱吃零食尤其只吃精加工的零食,会使幼儿的日益"剔嘴"。
二、创造良好的进餐氛围初入园的小班幼儿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是要到进餐的时候爱哭闹,因此,老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餐前气氛,帮助幼儿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
餐前不处理问题,使幼儿情绪平静,给幼儿讲一些开心的故事,唱一些儿歌,猜迷语,听的音乐,向小朋友们介绍今天要吃的食物,鼓励他们要吃得饱饱才长大让小朋友带着快乐的心情用餐。
三、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初入园的小班小朋友偏食和挑食是最常见的现象,家庭的美食在他们脑海中还印象很深,所以对幼儿园的饭菜不感兴趣,甚至有个别家长早上送幼儿入园时左手卡根油条,右手抬一串耳糕,到幼儿园吃饭时没有食欲了。
针对小班幼儿的情况,我们除了教育幼儿不要买街头零食,零食不卫生,会传染疾病外,我们还采用一些"小花招",既调动幼儿的快乐情绪,又调动幼儿食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孤山镇第二幼儿园苗彩兰习惯是一种养成,培养良好的习惯将使人的一生受益。
随着食品的极大丰富,供人们可选择的食品已十分广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不良饮食习惯也逐渐养成,如偏食、挑食、不按时用餐、用餐时不专意等等,这种现象在幼儿当中更显突出。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从个体来说,不良的进餐习惯不但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甚至还会影响良好个性的培养从而影响之后的生活。
从社会来说,每个个体的健康成长更是关系到国家人口素质的提高、祖国建设的明天、未来民族兴旺。
好的习惯必须要从小抓起。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曾说过:“习惯如果在幼年就开始培养,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
”可见幼儿是培养良好进餐习惯的最佳阶段,更进一步说,小班阶段更是最佳中的最佳。
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可塑性较强,而且因为他们刚换了环境,走出了家人的包围圈,跨入集体生活,对一切都是陌生、新奇的。
这个时间段,是我们对他们进行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及时地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最佳时期。
一、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表现由于幼儿自制能力的一般,不良习惯一般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好动的天性。
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总是东瞧瞧西看看;爱唠嗑,一到吃饭时间就总爱说个不停;拿着碗边吃边玩。
同时幼儿又有一定的依赖性,不自己吃饭而依恋老师,一到吃饭就拿着自己的碗玩,等到最后让老师喂着吃。
当然还有很多进餐本身的习惯,比如挑食一看到青菜就用手抓出来扔在一旁,吃的满桌都是饭菜,不会用勺而直接用手抓着吃,舀一口就含在嘴巴里怎么都不吞下去,喜欢汤泡饭等等。
二、不良习惯的成因(一)病理因素某些幼儿体弱多病,经常肠胃不适,上呼吸道感染,这些都会引起幼儿食欲不振,幼儿的肠蠕动速度缓慢,胃内排空时间长,从而导致食欲减退。
(二)饮食不当幼儿食品琳琅满目、层出不穷。
酸奶、巧克力、可口可乐、果冻......无不刺激着每一位幼儿,而他们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家都这么一个宝贝,孩子想吃啥,就给他买啥,营养没问题,致使他们无节制吃零食的现象有增无减。
(三)教养不当由于家长娇惯使部分幼儿养成了挑食的习惯,喜欢吃的拼命吃,不喜欢的一口也不吃或从小没吃过的食物至今仍不肯吃。
(四)活动量不当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活动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幼儿的食欲和进餐量。
有的幼儿个性文静,喜静不好动,活动量过小,且活动内容单调,从而影响了他的消化吸收功能;有的幼儿个性好动,活动量大,活动时间长,也影响了幼儿的进餐量和食欲。
(五)教育方法不当有的家长也曾意识到幼儿有不良饮食问题,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往往采取强硬手段,在幼儿园里,也会经常听到老师要求幼儿快点吃饭,不快点吃完就不让妈妈来接,恐吓幼儿,这无疑给幼儿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产生厌食的情绪。
让幼儿加快进餐速度,是可以保证老师的工作进度,但进餐过快会导致食物没有经过细嚼慢咽就进入肠胃,影响了健康,不利于消化。
三、良好的进餐习惯(一)按时定位进餐,进餐前有准备。
进餐前,告诉幼儿要吃饭了,要求他们洗好手,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
吃饭时切忌放任幼儿端着碗到处走,边玩边吃。
每顿饭应有大致的时间限制,既要求幼儿细嚼慢咽,又不要拖得太久,应该专心吃饭。
(二)饮食定量,控制零食。
除了三顿饭,1~2次点心之外,要控制零食,使幼儿养成吃好三餐的好习惯,教育幼儿不要贪食,以免消化不良。
(三)不偏食。
偏食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仅影响幼儿的健康,而且形成固定的口味之后,长大成人也难再适应多样化的膳食,膳食多样化才能使人体获得全面的营养。
(四)注意进餐卫生和礼貌。
注意进餐卫生,如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不吃掉在桌上或地下的东西,把掉在桌上的东西放在公用盘里,使用自己的餐具不吃别人的饭菜等等。
自幼儿上桌开始,就应该培养良好的进餐礼貌,如咀嚼喝汤时不应发出大的声音,夹菜时不可以东挑西拣,不能那手去抓饭菜,不糟蹋饭菜等。
五、如何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是比较艰难的过程,不仅要靠保教人员,同时也要依靠家长。
幼儿首先是在家里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包括行为、生活习惯,那么在幼儿进餐习惯这一方面必然也是如此。
父母要了解科学喂养幼儿的常识,家庭食品要多样化,掌握基本的烹调技术,并尽可能地烹饪出色、香、味俱佳的饭菜,激起幼儿食欲。
进餐前要引导幼儿先洗手,并且洗好后不要到处乱摸,避免接触到细菌。
进餐时懂得餐桌礼仪,比如:有人夹菜要说谢谢,吃饭要安静进餐,不吵不闹等基本常识。
同时通过鼓励幼儿,引导幼儿去吃各种食物,不要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幼儿。
同时,父母应学习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教育孩子的基本方法,针对幼儿特点对症下药,并积极配合幼儿园的相关工作,共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进餐习惯的自觉性。
(一)酝酿愉快的用餐气氛,创设温馨的用餐环境营造熟悉的环境而当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后,一般不容易摆脱对家人的依恋,会经常哭闹,而这很显然是不利于常规的培养的。
因此在幼儿第一天入园后,就要为他们营造-个熟悉的环境,通过玩具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幼儿玩自己喜欢的玩具,稳定幼儿情绪,使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生活。
当孩子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环境往往感到不知所措,这时告诉他们"做什么,怎样做",他们都会比较容易接受,而这第-次的印象会成为良好习惯的开端。
餐前安静活动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在良好和愉悦的情绪下进餐是餐前安静活动的主要目的。
餐前的谈话活动可以使幼儿从较为兴奋的情绪逐渐恢复到平静;餐前玩具可以使幼儿将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状态;通过注意力的转移使心情不好的幼儿把负面情绪降到最低……这一系列的举措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让幼儿带着一个愉悦的心情去用餐。
合理组织而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中,我们首先应该做到合理组织,使得幼儿有良好的进餐情绪。
教养员要注意幼儿吃饭时的取暖和降温,在过冷、过热的天气应调节室温。
餐室的清洁卫生一定要在饭前打扫干净,尤其应注意将玩具、教具收整齐;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播放曲目应是幼儿熟悉的小夜曲、轻音乐、钢琴曲等。
同时教师在幼儿进餐前不要处理问题或批评孩子。
比如:有的孩子打了人,做错了事,老师要等他吃完饭再做处理,以免影响幼儿的食欲。
教师要保证幼儿的进餐愉快,绝对不能让幼儿哭叫着进餐,以免将食物吸进气管,更不能用禁止吃饭作为体罚的手段。
(二)常规培养一个宽松的进餐环境不等于放任自流。
维护其他幼儿享受自由的纪律是必要的。
让幼儿在吃饭中体验着如何去吃才不会引起呛食洒汤,对幼儿也是十分有利的。
由此,教师必须明白何时何事需要维持纪律。
在进餐活动中,幼儿喜欢说话,愿意相互交流或是自言自语,只要他的活动没有妨碍其他幼儿吃饭,没有破坏整个进餐活动,个体行为就不应当成为纪律问题而受到束缚。
我在观察中也看到有些幼儿喜欢干扰别的幼儿吃饭,如扯扯别人的衣服,踢人等,这时老师应给幼儿讲自由活动是不能影响别人的。
幼儿只有了解纪律的重要性,才能自觉遵守,并逐步学会自控。
幼儿园中,老师不希望幼儿说话,源于幼儿吃饭不专心,吃得过慢。
如果每个幼儿都能在四五十分钟内吃完饭,而且吃得很快乐,并形成类似于工作餐的氛围,相信比硬性"快吃饭,少说话"的纪律对幼儿的发展更有利。
在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之后,我们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纠正已有的坏的习惯并养成良好的新习惯。
在这过程中,老师应该以引导为主。
在我园,要求幼儿在餐前玩一些楼道里的玩具;让动作慢的孩子先洗手做准备;扣手坐在小椅子上等着老师去分饭;吃饭的时候胳膊肘不能上桌,以免孩子趴在桌子上;拿勺子的方法正确,盯着自己的餐具吃,不能东张西望的;饭菜要一口饭一口菜的吃,而且不能直接拔到嘴里,要舀起来吃;还想添饭的孩子,要把勺子放在盘子里举拳头;想要添菜,要把勺子放在碗里举手;都吃好了,准备喝汤,就把勺子放在盘子里举手。
所有的过程要求幼儿少说话,以免幼儿引起呛食洒汤。
最后幼儿扣手起立,插好椅子,去送盘子和碗,然后拿纸擦嘴,漱口完成后,出去散步。
(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通过讲故事、学知识、做游戏等方式通过讲故事、学知识、做游戏等方式引入,同时加上一些多媒体资源的使用,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幼儿接受并尝试更多可以作为食物的东西,同时还可以认识到一些现有习惯的错误和危害。
幼儿园经常会吃蘑菇,很多幼儿都不爱吃,把蘑菇扔在了公用盘里,我们给幼儿讲了《小兔乖乖》的故事:兔妈妈去采萝卜和蘑菇,回来小兔们都爱吃。
这时介绍萝卜、蘑菇,并且还介绍了其他几个相关的菜肴,让小朋友也来假装的吃萝卜和蘑菇,吃了变得很聪明,战胜了大灰狼。
激发小朋友想尝一尝的欲望。
等到幼儿园再吃蘑菇的时候,老师把故事提出来,调动了幼儿的食欲,挑食的现象明显的好转了。
1.通过讲故事、学知识、做游戏等活动,向幼儿介绍蔬菜,水果,知道它们都是有营养的食物,讲解偏食、挑食的危害,并开展小商店、小菜场、小食堂等游戏,使幼儿对各种食物产生兴趣。
2.参观活动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组织幼儿去厨房看厨师怎么把食材变成美味的菜肴,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对菜肴有了期待,从而增加了幼儿的食欲,幼儿在进餐的时候食欲特别的好,都是大口大口的吃饭,挑食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变。
带着幼儿到菜地参观,让幼儿在具体、形象、生动的自然环境中感受不同蔬菜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生长方式和不同的营养价值,并感受到种菜的辛苦,使幼儿对蔬菜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对蔬菜产生兴趣。
回来以后通过植物角来发挥教育作用,请家长配合,每个幼儿都种植一种蔬菜,如豆芽、蒜、葱等,让幼儿都为自己所种植的蔬菜负责,看谁种出来的蔬菜能长得快,这样,小朋友都在种植中体验到种菜的辛苦与不易,在进餐时葱、蒜扔“公用盘”的现象也自然减少。
3.树立榜样,循循善诱幼儿的模仿意识较强,所以同伴的影响力非常大。
而且这阶段的儿童移情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对别人的意见、别人感情的反应敏感性明显增强,所以这个时候树立一个榜样,对一部分孩子会有很大的作用。
这时让他们一起进餐,鼓励幼儿以他们为榜样。
在遇到许多孩子都不愿意吃一种东西时,只要有一个人在吃,就立刻将其树立为榜样,老师在这时候说:“你吃得真好”、“这东西可有营养了,你今天吃了这么多,一定会越长越高,越来越聪明”。
孩子都想长大、想聪明、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很快就会有“老师你看我也吃的”或者“老师我也聪明”的话语,然后就全吃完了。
4.餐前引诱,打好“预防”幼儿还处在直觉思维的阶段,他们易受具体事物的直接影响,同时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模仿老师。
针对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以通过猜谜或者夸张的方式来告知幼儿今天这个菜的内容,从而引发起幼儿在即使不喜欢该菜的情况下也会被引发起相关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