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的护理
犬钩端螺旋体病治疗方案

犬钩端螺旋体病治疗方案犬钩端螺旋体病简介犬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钩端螺旋体属于螺旋体门螺旋体纲,可引起多种动物的感染,包括犬类、家畜、野生动物等。
病菌通过尿液传播,可通过水源、土壤、植物等途径感染到人类和动物。
犬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多样,但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急性期和恢复期。
急性期病犬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虚弱、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肝肾损害、出血、黄疸等。
恢复期病犬症状逐渐减轻,但仍可能产生慢性肾脏损伤和免疫反应。
犬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犬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1. 临床症状分析对于有犬钩端螺旋体病症状的病犬,可以根据其发热、呕吐、腹泻等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犬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诊断手段之一。
通过检测患犬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可以判断是否存在钩端螺旋体感染。
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补体结合试验(CFT)等。
3. 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主要通过直接检测病原体的存在来确认犬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
常用的方法包括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和培养法。
4. 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可通过病理切片观察钩端螺旋体在组织中的定位情况,进一步确认诊断。
犬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方案犬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性疗法。
1. 耐药菌株和药物选择在选择药物治疗时,需根据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选择。
常用的药物有:•青霉素:对大多数犬钩端螺旋体有效,但需注意部分耐药菌株的存在。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土霉素、强力霉素等,可作为替代治疗药物。
•硫酸氢金霉素:可用于治疗四环素类抗生素不适用或病犬对青霉素耐受性低的情况。
2. 药物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动物的体重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一般建议使用青霉素结合四环素类或硫酸氢金霉素的联合治疗方案。
•青霉素:每日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剂量为30,000~60,000 U/kg,分2次或3次给药。
钩端螺旋体

⑷肾衰竭型钩体病都可有不同程度肾损害,多可恢复正常,主 要表现为蛋白尿及少量细胞和管型:肾衰竭常与黄痘出血型 合并存在
⑸脑膜脑炎型少见,患者发热3-4天后出现严重头痛,嗜睡或昏 迷
3、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1.后发热 退热后3-4天再次出现发热,38℃左右,外周血中 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不需治疗,经1-5天而自行缓解。
3.后发症的治疗 为机体变态反应所致,不需要抗菌治疗。 轻症者可自行缓解。眼后发症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 闭塞性脑动脉炎,大剂量青霉素联合糖皮质激素,辅以血管 扩张药物等
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 2.活动无耐力 3.潜在并发症
4.疼痛/舒适的改变 5.躯体移动障碍
与钩体败血症有关。 与钩体感染关。 出血、肝衰竭、急性肾衰喝、呼吸衰竭、脑 水肿。 与构体毒血症和肌肉损害有关。 与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肌肉损伤有关。
辅助检查
1.一般检查 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或正常,红细胞沉 降率增快、 ②轻度蛋白尿,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 ③严重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左移,血小板减少。 ④胸部X线片:肺出血型可见双肺呈毛玻璃状或弥漫性点 状、片状或融合性片状阴影。 图
2.血清学检查 (1)显微凝集试验:是国内常用的诊断方法,测定特异性IgM 效价1:400(++)以上或起病初及两周后的双份血清效价增 加倍以上即有诊断意义。
治疗
强调“三早一就地”的治疗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及就地治疗。
1.药物治疗杀灭病原体是治疗钩体病的关键和根本措施包括 青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哇诺酮类等 青霉素:为首选药。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庆大霉素、四环 素
钩端螺旋体病病人的护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八章 钩端螺旋体病病人的护理
(三)特异性检查 1. 病原体分离发病10天内取血或脑脊液,1~2周取尿,以超速离心集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八章 钩端螺旋体病病人的护理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钩体由皮肤、黏膜侵入后,经淋巴管或微血管进入血循环,繁殖并释放
毒素,引起全 身中毒症状。此后广泛侵入肝、肾、脾、肺及脑等组织器 官,造成毛细血管损伤及各器 官严重的功能紊乱。由于钩体血清型及其 毒力、黏附素和个体反应性不同,各器官的损伤 程度不同,临床上常表 现为某个脏器病变突出,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如肺弥漫性出血 型、 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脑膜脑炎型等。钩体侵入后最早出现非特 异性免疫反 应,发病1周左右,血中先后出现IgM、IgG抗体,使血液及 各组织中的钩体减少并消失, 临床上进入恢复期。少数患者可出现发热、 眼部和神经系统等后发症。
下一页 返回
第八章 钩端螺旋体病病人的护理
(二)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主要是野鼠和猪。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携带黄疸出血 群;猪携带的主要是波摩那群。患者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 小,因为钩体病患者尿中虽有钩 体排出,但排出量少且不规则。 2. 传播途径 主要为直接接触传播,鼠和猪的带菌尿液污染周围环境, 人群接触疫水 或湿土后,钩体便通过破损皮肤侵入机体。进食被鼠、猪 带菌的尿液污染的食物也可经消化道感染,其他还可通过哺乳及先天性 感染而发病。
疼痛,诱发大 出血。病情重者恢复期亦不宜过早活动,直至临床症状与 体征完全消失后再下床活动,注 意逐渐增加活动量和延长活动时间。 2. 体温过高的护理 首剂使用抗菌药物后,必须严密观察病人体温、脉 搏及血压变 化,用药6h内加强监护。一旦发生赫氏反应,应积极配合 医生采取镇静、降温、给氧等抢救措施。高热时可予以冰敷和温水擦浴, 如有皮肤出血倾向时,避免酒精擦浴,钩体病一般不用退热剂,因服用 退热药后,可使体温骤降,易引起周围循环衰竭。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防制

制2023-11-08contents •概述•诊断方法•预防和控制措施•治疗和支持措施•公共卫生和社会责任目录01概述定义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钩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在猪中以急性黄疸、出血和流产为特征。
特点本病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对养猪业和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
定义与特点带菌猪和鼠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通过接触污染的水源、土壤或摄入污染的食物传播。
传播途径猪、人和其他动物均易感。
易感动物多发于温暖潮湿的季节。
流行季节流行病学导致猪生长发育受阻、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
直接危害间接危害经济影响作为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公共卫生带来潜在威胁。
03危害与影响020102诊断方法病猪突然死亡,或者出现高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等症状。
急性型病猪表现为消瘦、贫血、黄疸、水肿,以及各脏器出血和坏死等。
慢性型临床症状急性型内脏器官黄染、出血和坏死,以及全身性出血。
慢性型内脏器官萎缩、变形和坏死,以及皮下组织和浆膜出现黄染和出血。
病理变化取病猪的尿液、血液、脑脊液等样品进行镜检,观察有无钩端螺旋体。
直接镜检通过检测病猪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判断是否感染钩端螺旋体病。
血清学检测采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猪组织样品中的钩端螺旋体DNA。
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室诊断03预防和控制措施疫苗接种主要有灭活疫苗和活疫苗两种。
疫苗种类接种时间接种方法接种效果多在感染前进行,不同疫苗接种时间有所差异。
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
能够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生物安全措施对疑似感染的猪进行隔离,以减少传染源。
隔离对猪舍、用具等进行定期消毒,以消灭病原体。
消毒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猪舍,减少人员传播风险。
人员管理对猪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减少病原体传播。
粪便处理药物预防和治疗预防用药对于已感染的猪,可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用药用药种类注意事项01020403要遵循兽医指导,按照规定用药,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钩端螺旋体病护理常识

【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1.体温过高与钩体败血症有关。
(1)休息与活动:各型钩体病人均应卧床休息。
不宜搬动病人,以免加重疼痛,诱发大出血。
病情重者恢复期亦不宜过早活动,直至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后再下床活动,注意逐渐增加活动量和延长活动时间。
(2)用药护理:首剂使用抗菌药物后,必须严密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及血压变化,用药6小时内加强监护。
一旦发生赫氏反应,应积极配合医生釆取镇静、降温、给氧等抢救措施,可遵医嘱静滴或静注氢化可的松,以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
钩体病一般不用退热药,因服用退热药后,可使体温骤降,易引起周围循环衰竭。
(3)对症护理:高热时可予以冰敷和温水擦浴,如有皮肤出血倾向时,避免酒精擦浴。
其他2.潜在并发症:出血。
(1)病情观察:①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有无呼吸、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出血性休克表现。
②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及瘀斑,有无鼻出血、呕血、便血、血尿等。
如突然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肺部出现湿啰音以及咳血丝痰提示肺出血,应及时通知医生。
③及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査。
(2)对症护理:肺弥漫性出血为本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须特别重视。
一旦发生,应注意:①病人绝对静卧,并立即给哌替陇、苯巴比妥钠等镇静药。
②给予氧气吸入。
③备好急救药物以及吸引器、气管切开包、人工呼吸囊等器械。
④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病人岀现呼吸困难、烦躁、发绡、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呼吸道阻塞征象,应及时吸出血块,必要时配合医生施行紧急气管切开。
⑤遵医嘱使用止血药、氢化可的松等。
静脉补液时速度不宜过多、过快,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及诱发出血。
如出血严重或有失血性休克时,及时配血,争取少量多次输新鲜血,并用低分子右旋糖酊或平衡盐液等补足血容量,纠正循环衰竭。
⑥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使其减轻紧张、焦虑情绪。
(3)其他部位出血的护理:【其他护理诊断/问题】1.活动无耐力与钩体感染有关。
2.疼痛:肌肉酸痛与钩体毒血症和肌肉损害有关。
钩端螺旋体病护理查房PPT

加强自身防护意识,避免职 业暴露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患者心理状况:关注患者心 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支持
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 处理异常情况
健康宣教效果:评估患者对 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问题分析
患者病情评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 护理措施: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饮食、休息、用药等方面 护理问题:分析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感染、疼痛、焦虑等 护理效果评价: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包括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要密切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在执行护理操作后,要做好消 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注意事项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 交叉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 通风
护理效果评估
患者病情改善情况: 评估患者病情是否 得到有效控制,是 否出现并发症或不
良反应
护理措施落实情况: 检查护理措施是否 到位,是否符合规 范要求,是否有效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了解患者及家属对 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收集意见和建议, 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护理效果评估结果: 根据患者病情改善 情况、护理措施落 实情况及患者和家 属满意度,对护理 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提出改进意见和建
钩端螺旋体病护 理查房
汇报人:
护理人员
患者病情及护 理措施
钩端螺旋体病 相关知识
护理查房过程 及问题分析
护理操作规范 及注意事项
患者心理护理 及健康教育
12例钩端螺旋体病的观察与护理

12例钩端螺旋体病的观察与护理引言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疾病,常见于疫区和不卫生的环境中。
临床上具有发热、皮疹、关节痛、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伴有肝炎和脾脏肿大等并发症。
本文旨在分析12例钩端螺旋体病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情况,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患者信息本研究共涉及12名患者,其中9名为男性,3名为女性,年龄在19岁至45岁之间。
所有患者均表现出典型的钩端螺旋体感染症状,包括高热、头痛、红斑疹和淋巴结肿大等。
观察和评估指标本研究选择以下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估:1.发热程度和热度2.皮疹类型和密度3.关节痛部位和程度4.血清学指标(如抗体水平等)观察结果在观察和评估期间,我们发现所有患者的身体状况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1.发热所有患者在治疗后的第二周内热度均明显下降,有3例患者的体温在第三周内恢复正常。
所有患者随后进行了血清抗体检查,结果显示抗体阳性率均高达95%以上。
2.皮疹在治疗后的第一周末,所有患者的皮疹症状均有所好转。
在第二周内,所有患者的皮疹完全消退,未在皮肤上留下瘢痕或斑痕。
3.关节痛三分之一的患者在治疗前呈现轻度关节痛,而其他患者没有关节痛的症状。
相比之下,在治疗后的三周内关节痛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护理措施本研究在护理方面重点关注了以下几项措施:1.保持患者休息由于发热和关节痛的原因,患者需要多休息,保证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以便更好地恢复和修复。
2.给予营养支持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以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护理人员需要注重患者饮食的摄入量和营养种类的选择。
3.加强卫生监管由于钩端螺旋体属于传染性疾病,所以在治疗期间需要严格按照卫生要求进行隔离监控,对于患者的服刑场所或家庭要进行消毒和清洗。
结论本研究对12例钩端螺旋体病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观察和护理,我们发现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钩端螺旋体病护理课件

汇报人姓名 汇报日期
目录
01. 钩端螺旋体病概述 02. 护理措施 03. 预防策略
1
钩端螺旋体病概述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定义及特点
1
定义:钩端螺旋体病是 一种由钩端螺旋体引起 的人畜共患病
3
症状:发热、头痛、肌 肉疼痛、皮疹、黄疸、 肾功能不全等
特点:感染源广泛,传 播途径多样,临床表现 多样,易复发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
手、勤换衣
02
避免接触污水、垃圾
等污染源
01
保持环境清洁,定期
消毒
THANKS:)
临床表现
01 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02 皮肤出现红色斑疹或出血点 03 肝脾肿大、黄疸等肝功能异常 04 肾功能异常、蛋白尿等肾脏损伤表现
2
护理措施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基本护理
保持清洁:保持患者皮肤清洁,避 免感染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报告医生
04 钩端螺旋体病的早期 症状和诊断方法
疫苗接种
01
钩端螺旋体疫苗:预防钩端螺旋体 02
接种对象:高风险人群,如户外工
病的有效手段
作者、军人等
03
接种时间:每年一次,建议在雨季 04
注意事项:接种前需进行过敏测试,
前接种
接种后需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
环境卫生
04
避免食用生食、不洁
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03
2
治疗:抗生素治疗为 主,对症治疗为辅, 预防为主
4
发病原因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ptospirosis)学习哥标*掌握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护理。
*熟悉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与预防。
* 了解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诊断。
内家提要1.概述6.实验室检查2.病原学7.诊断4 •发病机理9 •预后5•临床表现10.护理概述定义:简称钩体病,是致病性的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传染源:鼠及猪类,属人畜共患病(anthropozoonosis)或称自然疫源性疾病(natural focus diseases)0临床特点: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出常见死因: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心肌炎、溶血等。
病原学螺旋钩体(简称钩体)非常纤细,螺旋盘绕细致,规则而紧密,长约6・20um有42/8个螺旋,直径0」O2um,在靠近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常弯曲或钩状,故称钩端螺旋体。
病原学*钩体基本结构是菌体, 细长轴丝和透明外膜所组成。
*在暗视野显微镜下,钩体运动非常活跃<沿长轴旋转运动>菌体中央部分较僵直<两端柔软>有较强的穿透力。
病虑学钩体在培养特性上是需氧菌,在含兔血清的培 养基内,PH7.2左右,温度2&30°C 进行培养,生 长繁殖缓慢,需4周左右,对酸性及碱性环境都 较敏感,在PH7.075之间最适宜。
钩体对外界 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细菌弱,在无杀菌污染的 中性自来水中,可存活40天;在潮湿而酸碱度 中,则可生存达3个月,对常用的各种消毒剂均无抵抗力,极易被来苏儿.70%酒 精.漂白粉及肥皂所杀死,对干燥非常敏感。
III I 1I 1*病原学钩体的抗原结构较复杂,,将 具有相关抗原结构的钩体划为同一血清群, 原结构上一致的菌株称为同一血清型,至有23群200型,国内有佃群70 有新型不断发现,常见的有黄疸出血群■七日热群 ,.犬群、澳洲群、秋季热群等,我国雨 ,而稻田型流行株则 以黄疸出血群为代表。
发病机制(血流)f 全身毛细血管的中毒性损伤(早期)/ / (中期)X (恢复期)感染中毒期器官损害期迟发型变态反应 后发热反应性脑膜炎 \间质性肾炎眼部炎症 \脑膜脑炎闭塞性脑动脉炎内脏损害期的发病机理有三种特征:钩端螺旋体0♦皮肤或黏膜单纯败血症(leptospitemia ) | /肺出血内脏损害1.毛细血管病损是基础:主要组织损伤和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损害。
2•临床类型的病理基础:由全身毛细血管病变导致的各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则形成了主要的临床表现,并依据受累主要靶器官的不同,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临床类型。
3・本病的病理特征: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与组织形态轻微变化不相一致。
如肺弥漫性出血时,其功能障碍很严重,但病理损伤却较轻微。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南方以野鼠为主,北方以猪为主。
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最重要传染源O 而猪为洪水型钩体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猪作为宿主动物起着重要作用,猪携带的菌群与人的流行W無完全一致。
钩体病患者尿中虽有钩体排出,但数量很少故人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很小。
(二)传摇逾極(1)疫水传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传染源的尿污染水源,人们与疫水接触受到感染,特别在洪水,暴雨时,含钩体的粪尿随水漂流,扩大了污染面。
人喝了污染的水,均可经消化道粘膜感染。
(2)消化道传播因进食被污染的食物或谁,经口腔和食管粘膜而感染。
(3)接触传染人们在饲养家畜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病畜或带菌性牲畜的排泄物及其污染的饲料,在宰杀或处理病畜过程中,接触带菌的血和脏器而感染。
(4)其他传播途径钩体可以经过胎盘进入胎儿,使胎儿受染可导致流产。
(=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或预防接种后, 对同型钩体有较强的免疫力,一般认为型与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因此仍可发生不同型的再感染,由于人群免疫力的差别,新进入疫区的人发病率较高,易发展为重型。
(四)流行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流行性和一定的职业性。
(1)流行形式我国南方各省以稻田型流行形式为主,主要传染源是鼠类。
北方各省多呈洪水型暴发流行,主要传染源是猪。
当南方各省发生洪水暴发流行时,也发现猪是主要传染源。
(2)发病季节主要集中于夏秋之交,水稻收割期间,常以8・9月份为高峰,在双季稻地区可有两个高峰,洪水型发病高峰往往与洪水高峰相一致。
(3 )发病年龄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疫区学龄儿童常下河洗澡,亦感染”性别与职业的发病情况,常取决于人与传染源及疫水等接触的程度,农民、渔民的发病率较高,畜牧业者与屠宰工人常与病畜接触,易发病流行类型及其特点黄疸出迢稻田型雨水型・ 洪水型 传染源 黑线姬鼠 猪或犬 猪 主要菌群 黄疸出血 波摩那 波摩那 传播因素 流行季节 感染地区 发病情况 国内地区 鼠尿污染 秋季 稻田.塘 集中 南方暴雨积水洪水泛滥夏季 夏季地势低洼村落 洪水泛滥区分散南.北方 集中 南、北方 临床类型流感伤寒型 流感伤寒型 流感伤寒型 少数脑膜脑炎型临床表现临床分期:3期、整个过程约2W 。
(败血症期) (器官损伤期) (恢复期)*潜伏期:2~20天,一般10天左右,长可达28天,短至2天早期 中期 后期临廉表现早期(钩体败血症期):起病后3日内主要为全身感染中毒表现*三症(寒热、酸痛、腿软)*三征(眼红、腿痛、淋巴大)临床表现10 E)单纯型(流感伤寒型) 肺出血型 黄疸出血型 脑膜脑炎型 肾功能衰竭型* T,期(器官损伤期):病后3 *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单纯型(流感伤寒型):最常见*无明显的器官损害,是早期表现的继续,自然病程一般天。
*临床表现与感冒或轻型流感相似。
临床表现肺出血型:在钩体血症基础上,出现咳嗽、血痰或咯血,根据胸部X片病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心肺功能表现,临床上可分肺普通出血型与肺弥漫性出血型O程度咯普通肺出血型:血或血痰,胸部体征不明显或有少许啰音,X片显示轻度肺舖病变(肺部纹理增加),如不及时治疗,也可转为肺弥漫性出血型。
临廉表现快,是近年无黄疸型的常见死因 *原因:①病原菌毒力强,多为黄疸出血群;* ②病人免疫力低,如外来人口,青少年,孕妇;* ③病后未及时休息、治疗;* ④青霉素治疗后的加重,“赫氏反应“。
* 赫氏反应(Herxheimer Reaction)0* ①发热及其他中毒症状进行性加重*②气紧、心慌与窒息感、恐惧 肺弥漫性出血型:原称肺大出血型。
来势猛,发展III*③神志恍惚或昏迷根据其进展表现分为3期: 燥』輟心 品富骡片遢答 *吐肿血规駆1W 色装极度顏或青臨 匱 兰 蠡輛觀彈:i 典不断,X 胸片点状.片状阴影扩大且大啟融 合。
救治难麽夫。
:短期内(1 - 3小时左右丿病情迅墓 覇越木挪伽1 - 率猛慢,最后呼吸律止。
II I II I II I II I*黄疸出血此型又称外耳病(Weil' s*1肝功能损害:黄疸进行性加深,黄疸越深预后越差,转氨酶升高。
*2出血:各种形式的出血。
*3肾脏损害:蛋白尿,血尿,肾衰竭,与黄疸及出血轻重有关。
肾功能衰竭是黄疸出血型常见的死因,约占死亡病例的60%〜70%.黄疸出血型分度死亡率:肾衰70%;肝功能衰竭20%;严重出血10%轻度 中度 重度消化道症状 较明显出血 无 重度 重度DBIL 5umol 儿 ;5・i70umol/L> voumol 儿凝血功能基本正常异常 明显异常尿蛋白 管型 预后 阴性 良好 阳性 (++)以上可见 较多可逐渐恢复较差*肾衰竭型:各型钩体病都可由不同程度的肾损害的表现,黄疸出血型最为突出。
*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及少量细胞和管型;严重可出现尿毒症、急性怜衰的表现*脑膜脑炎型=*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膜炎症状*烦躁、神志不清、谑妄、昏迷、抽搐——脑炎症状*可出现脑水肿、脑疝和呼吸衰竭。
*脑脊液蛋白升高,糖稍低或正常,氯正常; 白细胞<5OOX1O9/L;钩体培养阳性。
恢复期(后期或后发症期):起病7〜10天后,多数痊愈,少数在热退后几日一半年出现迟发变态反应。
后发热:经治疗或自愈后再度发热,38° 不C左右,1-3天可自退,需治疗。
钩体培养阴性,预后反应性脑膜炎:在后发热时或稍后出现,良好。
*眼并发症:退热虹膜睫状体炎.脉络炎或葡萄膜炎等。
*闭塞性脑动脉炎:病后半月到5个月出现。
脑基底部多发动脉炎导致脑缺血,反复引起偏瘫.失语等,大多可恢复。
*常规:血常规:WBC正常或t ,中性正常或t ;尿常规:蛋白尿,可见WBC、RBC、管型血沉:增快,以黄疸出血型明显。
*血清学检查: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抗体滴度4倍t增长ELISA测定血清钩体IgM抗体*病原学检查:早期患者的血液、脑脊液或尿血培养、分子生物学检查*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季节,疫水接触史。
*临床表现:早期三症三征突出表现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并发:肺出血,黄疸, 肾脏损害,脑膜脑炎,或出现"赫氏反应"o辅助诊断:肝、肾功、三大常规、PT、确诊: 血清学或病原体检查阳性预后本病因临床类型不同,病情轻重不一,因而预后有很大的不同,轻型病例或亚临床型病例, 预后覆好,病死率低,而重症病例如肺大岀血■休克.肝肾功能障碍、微循环障碍,中枢神经严重损害等其病死率高。
本病的平均死亡率40%左右。
如能在起病2日内应用抗生素和对症治疗,病死率可降至6%以下,无黄疸型钩体病在国内外的病死率最低为4% - 2%左右,有眼和神经系统并发症者有时可长期遗留后遗症。
*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近就地治疗* 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对症治疗*后发症治疗*病原治疗:关键和根本措施 为460万u - 240万u ,避 赫氏反应,是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后, 鷄翩巖懿瞬翅素爲臂III Ml:首次睥严万-肌肉注射,首次抗菌素治疗后应加强监护数小时。
对青霉素过敏的钩体患者,可选用红霉素0 庆大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对症治疗(1)赫氏反应:镇静剂+激素,并降温.补液.强心(2)肺大出血型:三个半措施镇静:氯丙嗪(冬眠灵)、地西泮(安定)等;解毒:氢可3。
0 〜500mg/EJ, iv; 100 - 200mg,继200mg静滴维持。
如首次静注病情无改善,可半小时到1 小时内重复静脉推注,直至患者面色转红,全身出汗, 逐安静,肺部罗音减少,病情得到控制抗菌:PNC (小剂量)强心:用半量,毒K或西地兰iv。
(3 )黄疸出血型患者常有肝肾功能障碍及出血倾向,可给维 生素K注射,每日40mg 。
重型病人加用肾上腺 皮康激素病程治疗,如泼尼松30 - 40mg/d ,片 程2・4周。
逐渐撤停。
肾功能不全者除注意水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外,应腹膜透析,或血透析 治序。
后发症治疗一般多釆用对症治疗,可取得缓解,重症 患者可III I 1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加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