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探讨

合集下载

三阴性乳腺癌分子病理学特征及其治疗进展论文

三阴性乳腺癌分子病理学特征及其治疗进展论文

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学特征及其治疗进展【摘要】受体三阴性乳腺癌是指er、pr和her 2受体均为阴性的乳腺癌,是具有独特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特征的一个乳腺癌亚型,这类乳腺癌具有相似的特征、极高的同源性,组织分化往往较差,与基底细胞样乳腺癌有较高的一致性,与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lity gene- 1 br ca1)相关性乳腺癌具有许多相似性。

目前乳腺癌治疗指南没有针对这一亚群推荐治疗方案,临床上仍按常规方式进行治疗,但效果不佳、局部复发早、进展快、远处转移率较高、生存期短。

而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正在进行临床研究。

【关键词】三阴乳腺癌:病理特征: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 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640- 02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包含有多种生物学行为、临床病理特点和分子特征各不相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乳腺癌对治疗的反应不同,其预后结果也不一样。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乳腺癌的认识不断深入,其中乳腺癌分子分型对于判断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根据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将其分为不同的亚型。

根据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分类:(1)激素受体阳性的肿瘤;(2)her-2受体阳性的肿瘤;(3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受体均阴性的肿瘤,也称为受体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

perou等〔1〕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根据乳腺癌表达的基因谱进行分类:(1)iuminal a型(乳腺导管腔上皮细胞);(2)luminal b型;(3)her2过表达型;(4)normal-like型(正常乳腺基因表达);(5)basal-1ike型(基底细胞样)。

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探讨

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探讨

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探讨三阴性乳腺癌是指乳腺癌中缺乏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一种亚型,它占乳腺癌总发病率的10%至20%左右,目前被认为是乳腺癌中最具有异质性和最具有挑战性的亚型之一。

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和临床预后一直备受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其病理特征和临床预后进行探讨。

一、病理特征1.肿瘤形态学特征三阴性乳腺癌通常呈现高度异型性,具有高度浸润性和侵袭性,形态多变,常见的有实性、糜烂性、团块状、瘢痕性等多种形态。

肿瘤细胞核分裂相、细胞间质增生明显,边缘模糊,含微小的核分裂象,是典型的恶性肿瘤生长特征。

2.分子特征三阴性乳腺癌主要以基底样亚型和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具有高度异质性,主要由肿瘤干细胞、浆细胞、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组成。

该亚型缺乏ER、PR和HER2的表达,通常表现为蛋白水平的缺失或基因的缺失,这就使得三阴性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无效。

3.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三阴性乳腺癌通常更年轻化,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下者占到一半以上,肿瘤生长快,侵犯淋巴管径路和血管,同时也因为缺乏ER和PR的表达而使得其亚型对激素治疗无效。

此外,三阴性乳腺癌还有和BRCA1突变有关的遗传背景,肿瘤细胞具备更高的增殖能力和更强的DNA损伤修复能力。

二、临床预后一般而言,三阴性乳腺癌较其它亚型的发生率更快、复发率更高,疗效评估也较为困难。

化疗和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治疗手段,然而三阴性乳腺癌不同于其他亚型,不像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或ER/PR阳性的乳腺癌可以使用靶向药物和内分泌治疗,对于三阴性乳腺癌的处理要强调病理特征和体征诊断。

1.预后指标三阴性乳腺癌疾病预后因人而异,其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病人的年龄、肿瘤分期和治疗方式等。

(1)肿瘤分期:三阴性乳腺癌的分期是预测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肿瘤分期越早,预后越好。

(2)淋巴结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是三阴性乳腺癌的一项重要特征,淋巴结转移越多,预后越差。

什么是三阴乳腺癌有什么病理特点?【医学养生常识】

什么是三阴乳腺癌有什么病理特点?【医学养生常识】

什么是三阴乳腺癌有什么病理特点?文章导读乳腺癌是一种异质性较强的疾病,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差异明显,对治疗的反应各异,预后也相差甚远。

那么什么是三阴乳腺癌呢?什么是三阴乳腺癌?肿瘤有自己的命名原则,简单说来,只有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才被称之为癌。

因此,顾名思义,乳腺癌就是“乳腺发生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

符合这一条件的肿瘤,按照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出版的第四版乳腺肿瘤分类,其中的浸润性乳腺癌又可从组织学上分为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小叶癌、小管癌、伴髓样特征的癌以及其他如上皮肌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等一系列亚型。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与其分子生物学指标关系密切,其中最主要的是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状态。

这三个指标的不同状态不仅可以预测患者的临床生物学行为,还可指导相应治疗方案的制定。

如ER、PR阳性,意味着患者可能会自内分泌治疗收益;而HER2阳性则意味着患者可能对曲妥珠单抗治疗有效。

根据这三个指标状态的不同组合,则出现了ER和/或PR阳性、HER2阴性,ER和/或PR阴性、HER2阳性,三者均阴性(即所谓三阴乳腺癌)等不同分组。

如果再加入其他分子生物学指标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增殖指数等,则会有更多不同的组合。

由此可以看出,分子分型和组织学分型是两个不同的分类方法,因此二者之间不能直接画等号。

三阴乳腺癌的各指标的预后及预测的意义大规模临床随机试验证实,ER的预后判断价值较小,但它对内分泌治疗(如他莫昔芬)的预测作用强。

他莫昔芬与ERα结合,抑制雌激素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刺激作用,可显著减少癌症复发,延长所有分期的ERα阳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

PR表达水平与内分泌治疗反应直接相关,且即使PR阳性肿瘤细胞数量很少(≥1%)也可能对内分泌治疗有显著反应。

在缺乏全身性辅助治疗时,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差,复发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具有显著的不良预后意义。

带你了解三阴性乳腺癌病理特征及治疗赵茜

带你了解三阴性乳腺癌病理特征及治疗赵茜

带你了解三阴性乳腺癌病理特征及治疗赵茜发布时间:2023-07-06T06:22:04.080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9期作者:赵茜[导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病理科 200011对于乳腺癌,我们都知道其是一种恶性肿瘤,据相关研究表明,80%~90%的乳腺癌是三阴性乳腺癌。

患三阴性乳腺癌机率最高的人群是一些年轻女性以及非裔美洲人,该病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均较高,复发高峰期为1-3年,死亡高峰期为5年内。

那什么是三阴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又是什么?如何进行治疗呢?一、什么是三阴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是指,雌激素、孕激素受体、以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三类受体均显示为阴性的乳腺癌。

所有的三阴性乳腺癌,具有类似的特征,同源性极高,组织分化性能较差,大多数三阴性乳腺癌属于基底样乳腺癌。

三阴性乳腺癌预后不佳、复发率和转移率均较高,目前我国对这类乳腺癌的治疗,缺乏针对性的临床治疗。

对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试验和靶向治疗药物正在研究中,我们期待着这些研究结果,能够改善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和预后。

二、三阴性乳腺癌分子病理学特征乳腺癌总分为5种亚型,分别是管腔A型、管腔B/C型、正常乳腺样型、HER2过表达型和基底细胞样型。

三阴性乳腺癌有75-80%为基底细胞样亚型,剩余的为其它亚型。

三阴乳腺癌通常表现为ER、PR和HER-2阴性,此外还常常伴有HER-1、c-Kit、P-cadherin及p53等高表达,雄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表达为阴性。

除此之外,三阴性乳腺癌通常伴有乳腺癌1号基因突变,由1号基因介导的通路,在三阴性乳腺癌发病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乳腺癌1号基因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对肿瘤有抑制作用,乳腺癌1号基因突变会影响其对肿瘤的抑制功能,从而导致乳腺癌发生。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症状一般为,病侧乳房无痛、有小肿块,到晚期肿瘤表面皮肤凹陷为“酒窝征”,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表现为“橘皮样变”,会有皮肤溃疡、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三阴性乳腺癌研究进展

三阴性乳腺癌研究进展

三阴性乳腺癌研究进展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

这类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病理类型的10.0%~20.8%,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较其他类型差,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之一。

流行病学三阴性乳腺癌是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临床,并根据细胞形态和细胞表面受体情况分出的一个乳腺癌亚型。

多项研究表明,其多发生于绝经前年轻女性,尤其是非洲裔美国妇女。

Carey等的研究表明,50岁以下非洲裔美国妇女的发病率甚至可达39%,白色人种则仅为16%,绝经后非洲裔美国妇女为14%。

临床及分子病理特征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表现为一种侵袭性病程。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该类型乳腺癌的远处转移风险较高,内脏转移几率较骨转移高,脑转移几率也较高。

虽然Dent等的研究表明,三阴性乳腺癌的远处转移风险在3年时达到高峰,之后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其预后仍较差,死亡风险较高。

Kandel等的研究表明,三阴性乳腺癌的中位肿瘤大小为2 cm,50%有淋巴结转移。

对病理特征分析发现,此类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多为3级,细胞增殖比例较高,c-kit、p5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多为阳性,基底细胞标志物细胞角蛋白(CK)5/6、17也多为阳性。

三阴性乳腺癌的一些临床特征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基底样乳腺癌。

但三阴性乳腺癌是基底样乳腺癌的一个亚型,二者不完全同义,不能完全互换。

BRCA1相关性乳腺癌也有上述一些表型和分子病理特征,多数学者认为其与三阴性乳腺癌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有研究表明,80%~90%的BRCA1相关性乳腺癌为三阴性乳腺癌,但BRCA1基因突变为何会导致基底样表型肿瘤还不清楚,可能与基因功能缺失有关。

BRCA1基因已经成为研究的靶点之一,目前已经开始了针对此靶点的相关研究。

治疗目前还没有特有的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指南,因此其治疗一般按乳腺癌常规标准治疗进行。

三阴型乳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三阴型乳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三阴型乳腺癌临床病理分析发表时间:2018-08-06T14:29:20.77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6期作者:刘月光[导读] 三阴型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学级别相对较高,但是浸润性导管癌发生的几率相对较低,而且肿瘤的复发几率加高,肿瘤病理学分期较高,预后效果不佳。

怀化市二人民医院病理科湖南怀化 418000摘要:目的分析三阴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选2014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乳腺癌患者200例作为临床分析对象,对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临床病理性特征,随访五年之后的身故才能与预后情况。

结果 200例乳腺癌患者当中属于三阴型乳腺癌病症的有40例,三阴型乳腺癌病症具备组织学级别,肿瘤复发的转移率与髓样癌相对要高于其余类型的乳腺癌病症,五年无病总生存率为75.0%(30/40)。

对三阴型乳腺癌患者的生存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患者的年龄、肿瘤的状况、手术治疗的方法等。

各数据差异较为明显(P<0.05)。

结论三阴型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学级别相对较高,但是浸润性导管癌发生的几率相对较低,而且肿瘤的复发几率加高,肿瘤病理学分期较高,预后效果不佳。

关键词:三阴型;乳腺癌;病理特征;预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夜生活等不良生活习惯不断形成,乳腺癌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乳腺癌疾病病理特征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均存在着特异性,各患者治疗反应度均会有所差别[1]。

三阴型乳腺癌属于常见的乳腺癌类型之一,发病率达到了百分之十,预后效果相对较差。

现就2014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乳腺癌患者200例作为临床分析对象,探讨三阴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选2014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乳腺癌患者200例作为临床分析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均在20至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6±11.2)岁。

根据临床肿瘤分期对患者病症类型进行分类,一期乳腺癌患者有50例,二期乳腺癌患者有80例,三期乳腺癌患者有40例,四期乳腺癌患者有12例,五期乳腺癌患者有18例。

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探讨

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探讨

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指不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以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乳腺癌。

其病理特征为高度恶性、生长迅速、易于转移和侵袭。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TNBC对化疗和放疗的治疗效果较好,但其复发率和预后较为不利。

1. 病理特征TNBC主要为浸润性导管癌,其组织学分级与非TNBC相似。

然而,TNBC有更多的高分级和高级别的组织学特征,如核分裂象、核多形性和凋亡,这些特征与其病理学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1.2 分子生物学特征TNBC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十分复杂,其基因表达谱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存在巨大的差异。

与其他类型乳腺癌相比,TNBC有更高的基因变异和蛋白质表达异质性。

其基因改变与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等过程密切相关。

2. 临床预后2.1 复发率TNBC的复发率较高,特别是在治疗后的前2-3年内。

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TNBC的5年复发率在30%到80%之间变化。

在三年内复发者中,有约70%的患者死于疾病的进展和转移。

2.2 生存期TNBC的存活期较短,5年生存率在60%以下。

它与其他类型乳腺癌相比,有更高的局部复发率、更快的转移速度和更短的无进展生存期。

虽然TNBC对治疗的响应较好,但其转移部位和复发部位通常不同寻常,如脑、骨骼等远处器官组织。

TNBC中缺乏分子靶向治疗的有效靶点,因此临床治疗主要是化疗和放疗。

与非TNBC相比,TNBC对化疗和放疗的治疗反应更强,但其转移和复发的风险较高。

因此,早期TNBC 患者的预后检测非常重要,包括病理学和分子学检测。

病理学检测主要是评估瘤的组织学分级、大小、转移和浸润性;分子学检测主要是针对TNBC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例如BRCA1基因、p53蛋白和PIK3CA基因等。

这些检测指标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预后,并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TNB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乳腺癌类型,其病理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与其他类型乳腺癌有所不同。

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分析

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分析

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

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乳腺癌患者,将PR、ER、HER-2均为阴性的48例分为实验组,其他38例分为参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复发、生存状况及病理学特征等。

结果:实验组48例患者中,23例(47.92%)患者处于绝经期,3例(6.25%)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史,41例(85.42)患者临床分期为Ⅱ、Ⅲ期,6例(12.50%)患者组织学Ⅲ级,6例(12.50%)患者的肿瘤尺寸超过5cm,27例(56.25%)患者为浸润性导管癌,1例(2.08%)患者为浸润性小叶癌,15例(31.25%)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

对比参照组,两组肿瘤直径及组织学分级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发、远端转移高于参照组,而2年生存率低于参照组,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结论:三阴性乳腺癌属于该疾病的常见分支,癌细胞低分化,组织浸润程度较深。

治疗后易复发,淋巴转移率高,患者生活质量欠佳,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病理特征;生存状况;复发率乳腺癌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恶性疾病。

有研究证实少数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恢复较好,并认为与肿瘤质性不同有关系[1]。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新的癌症治疗法案的产生,表示应与恶性肿瘤的特异性存在密切联系。

近年来抗癌方法不断更新,HER-2已经被列为乳腺癌靶点[2],但HER-2阴性病人仍缺乏系统化治疗方法。

当前,三阴性乳腺癌病人无法从靶向治疗与内分泌治疗中得到改善方案[3]。

全身化疗仍是现阶段的单一疗法。

为改善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方案,探究其病理特点势在必行。

鉴于此,本文特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病理进行研究,详细内容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乳腺癌患者,患者诊断信息均通过术后病理进行查证。

本次研究中,患者年龄在33-72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47±11.52)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探讨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是一种不同于激素受体阳性或HER2阳性乳腺癌的一种亚型,因为它缺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

这使得TNBC的治疗相对困难,并且具有较高的复发和转移率。

对于TNBC的病理特征和临床预后进行深入探讨,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一、病理特征
1. 分子亚型
TNBC通常被分为六个分子亚型,包括基底样、免疫原性、分化型、分泌型、基底样免疫原性和基底样分化型。

基底样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亚型,约占TNBC的70-80%。

这些分子亚型的存在表明TNBC是一个高度异质的疾病,这也是导致其治疗难度较大的原因之一。

2. 组织形态学
在组织形态学上,TNBC常呈现为高级别的浸润性导管癌,伴有明显的细胞核多形性和核分裂相增多。

TNBC还可能具有炎性乳腺癌的特点,即肿瘤周围有大量浸润性淋巴细胞浸润。

3. 分子特征
TNBC的分子特征主要表现为p53突变、高增殖指数、增殖细胞异质性以及DNA修复通路的异常。

这些分子特征与TNBC的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临床预后
1. 生存率
相比激素受体阳性或HER2阳性乳腺癌,TNBC的生存率相对较低。

研究表明,TNBC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约60%,远低于其他乳腺癌类型。

这主要是由于TNBC的高复发和转移率,使得其预后较差。

2. 复发和转移
TNBC的高度侵袭性使得其易于复发和转移。

尤其在早期治疗后的远处复发和转移率较高,给治疗和管理带来了挑战。

临床医生需要更关注TNBC患者的远期随访和随访策略,以尽早发现复发和转移,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

三、治疗策略
由于TNBC缺乏ER、PR和HER2的表达,因此传统的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对其无效。

目前,化疗是TNBC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化疗的毒副作用较大,且难以预测化疗的疗效。

寻找新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策略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基于TNBC的分子特征和临床特征,个体化治疗也备受关注,有望为TNBC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