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高中文言文是语文科目中的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面店铺整理了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供你参考。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一、常见的单音动词1.诣:到,去。

(见《桃花源记》诣太守)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见《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3.课:考核、督促、征收。

(见《后汉书》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

)4.化:教育感化。

(见《陈情表》沐浴清化)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见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按诛五人。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同游者。

——唐穃~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又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明穃~宋濂《送东阳马生序》)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见《兰亭集序》趣舍万分,成语“趋之若鹜”)8.劾:检举,揭发。

(见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遣其劾帅。

)9.白:告诉,报告。

(见《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10.短:进谗言,说坏话。

(见《战国策·赵策》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1.害:嫉妒。

(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12.闻:(见《邹忌讽齐王纳谏》闻于寡人之耳者)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见《项羽本纪第七》二世使人~章邯)②谦让,辞让。

(见《论语》当仁,不让于师)15.党:偏袒,伙同,包庇。

(见《论语》群而不党。

)16.矫:假托,假传。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不幸吕师孟...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构恶于前,贾余庆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柳敬亭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主人”。

..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3)称官爵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韩愈为“韩吏部②称爵名:宁南..。

(《柳敬亭传》)..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4)称籍贯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③姓+之+人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退秦师》)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

(《隆中对》)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③一般人自称: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某.自幼熟读兵书。

(《失街亭》)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一)文史典籍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4.四库:经、史、子、集。

5.《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6.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朝代传说1.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2.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3.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古代地理1.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3.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4.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5.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6.四海:指天下、全国。

7.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8.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9.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10.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11.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12.南京:古代别称有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年龄称谓1.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儿童。

2.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少年。

3.豆蔻: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女子。

4.束发:男子十五岁。

5.弱冠:男子二十岁,表示已成年。

6.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立身”之志)7.不惑:男子四十岁。

8.知命:男子五十岁。

(知命,即知“天命”)9.花甲:指六十岁。

10.古稀:指七十岁。

11.耄耋:指八、九十岁。

12.期颐:指一百岁。

(五)古代节日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2.人日:正月初七,传说此日女娲开始造人。

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5.寒食: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1、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2、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高考国学文化常识大全国学文化常识大全

高考国学文化常识大全国学文化常识大全

高考国学文化常识大全:
桑梓:家乡;桃李:学生;社稷、轩辕:国家;南冠:囚犯;同窗:同学;烽烟:战争;巾帼:妇女;丝竹:音乐;须眉:男子;婵娟、嫦娥:月亮;手足:兄弟;汗青:史册;伉俪:夫妻;白丁、布衣:百姓;伛偻:农事;桑麻:农事;提携、垂髻:小孩;三尺:法律;膝下:父母;华盖:运气;函、简、筏、鸿雁、札:书信;庙堂:朝廷。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高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一、中国古代文学(一)、先秦文学1、上古神话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A、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C、诸子百家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诸子的思想,尤其以儒家和道家的影响最大。

诸子散文著名的有: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季氏》《荷》)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继承者。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

(《庖丁解牛》)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

(《劝学》)⑦韩非子,法家。

著《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察今》)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先秦诗歌A、《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按其内容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诗经》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B、《楚辞》。

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等。

屈原开创的楚辞,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

(二)、两汉文学A、两汉散文①贾谊,世称贾生。

高中语文常考的古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常考的古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常考的古文化常识
古代文学常识作为我国文学发展之根本,不管是对高中生的语文知识储备,还是对学生语文素养来说,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它除了作为高中语文常考点之外,还是传承文学根本,对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的教学都有很大帮助。

高中语文常考的古文化常识如下: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

(即稷、黍、麦、菽、稻)
3.五味:指辛、甘、酸、苦、咸。

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8.岁寒三友:松、竹、梅。

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

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精编版)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精编版)

必修一(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儒家十三经之一。

2. 儒家十三经——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3.晋侯、秦伯围郑。

——公侯伯子男。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4.是寡人之过也。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原写做“行吏”,后习惯写做“行李”。

(二)《荆轲刺秦王》6.荆轲刺秦王——四大刺客:①专诸、聂政、豫让、荆轲②专诸、要离、聂政、荆轲7.《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历史学著作。

它是一部国编体史书,又称《国策》。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8.则虽欲常侍足下。

——足下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9.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竖子:①童仆②小子,对人的蔑称10.既祖,取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在古代,自谦称谓通常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例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

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例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仅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例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例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例如XXX、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例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例如亡妻、亡弟。

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如:“故今具道所以,XXX或XXX也。

”(XXX《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XXX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XXX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XXX: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中,家族是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XXX、祖、父、自己、子、XXX、XXX、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再看古代的亲属称谓:父亲的父亲是祖父,父亲的母亲是祖母,祖父母的父母是曾祖父和曾祖母,XXX父母的父母是高祖父和高祖母。

子孙的儿子是孙子,孙子的儿子是XXX,XXX的儿子是XXX。

母亲的父亲是外祖父,母亲的母亲是外祖母。

妻子的父亲是岳父(丈人、泰山),妻子的母亲是岳母(丈母、XXX)。

丈夫的父亲是公(舅),丈夫的母亲是婆(姑),他们一起被称为公婆或舅姑。

唐代XXX在《闺意上张水部》中写道:“洞房昨夜停红烛,XXX前拜舅姑。

”这里的“舅姑”即指公婆。

兄弟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排行最小。

名字是名和字的合称。

名是社会交往中每一个人的代号。

古人对命名非常重视。

据《礼记》记载,孩子出生三个月,父母要选择XXX为孩子举行命名仪式。

在正式命名之前往往还有乳名,又叫小名。

例如,XXX的小名是XXX,XXX的小名是阿斗,XXX的小名是寄奴。

至今农村还有取小名的惯,目的是为了容易养育,避免娇贵,故多以贱物为名,例如阿毛、二狗、石头、锁柱、铁蛋等等。

人到成年后,还要取一个名字,就是“字”。

古礼规定,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取字时一般遵循“名字相应”和“字以表德”的原则,即“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名和字既然互为表里,两者往往就有意义上的联系。

这些联系主要有:同义的,例如班固的字是XXX,XXX的字是XXX,XXX的字是叔重;反义的,例如XXX的字是XXX,XXX的字是退之,XXX的字是XXX;连义的,例如XXX的名字是耕,字是XXX,XXX的字是XXX(《周易》中说“云从龙,XXX”),XXX的字是XXX。

称呼一个人,还可以用称号。

称号有别号、谥号、庙号和年号。

别号不受名字规则的约束,是名之外的另一个名字,它往往跟一个人的兴趣、专长、志向、经历、爱好等有关。

这多半是骚人墨客用来寄情托兴的。

例如,XXX喜欢饮酒,自号“醉翁”;XXX因不拘礼法,为人放荡不羁,故自号“放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居士有隐居、淡泊名利的意思;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六一是指一万卷书、一万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XXX号XXX居士,仿照XXX的志趣爱好自号XXX。

这个号记载了他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谥号是古代封建社会中给予贵族上层人物如天子、诸侯、卿大夫等死后的一个带有盖棺论定性质的称号。

朝廷会根据其生平事迹,按照道德标准来评定一个称号,以褒贬善恶。

例如,北宋XXX、XXX的谥号都是“文正”,XXX、XXX的谥号都是“XXX”。

庙号是封建皇帝在谥号前的名号。

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叫庙号。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都以第一个皇帝的庙号为高祖、太祖或世祖,以后的承位之帝为XXX、XXX。

例如,唐高祖李渊,XXXXXX;XXXXXX,XXXXXX。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

年号是从XXX开始有的,XXX公元前140年即位的那一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为建元二年等等。

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阴阳五行是古代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互相区别、互相对立的,相互对立的双方就称为阴阳。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凸为阳,凹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

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XXX。

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

正式使用干支纪年一般认为始于东汉光武帝时期,其方法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以单数配单数,双数配双数。

按顺序配合,当天干轮完六遍时,地支轮完五遍,即整个过程从甲子开始,最后以癸亥结束,刚好六十次,一次代表一年,即为六十个年号。

甲和子都占干支的第一位,六十年轮为一周,这一周就是一个甲子,或称“六十花甲子”,所以“干支纪年”又叫“甲子纪年”。

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表示。

例如,子时即23~1点,丑时即1~3点,寅时即3~5点,卯时即5~7点,辰时即7~9点,巳时9~11点,午时即11~13点,未时即13~15点,申时即15~17点,酉时即17~19点,戌时即19~21点,亥时即21~23点。

后来又将一个时辰分为初、正,如子初即等于23点,子正即等于0点。

这样就和现在的24小时制大体对应起来了。

所谓“小时”,也就是古人半个时辰的意思。

风俗节日古人规定了一年中的一些,称之为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

下面按月份介绍一些主要的节日。

元旦:中国元旦通常指农历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庆祝活动多集中在这一天,一向非常隆重。

从五代开始,就有贴春联的俗。

近代普遍使用阳历后,多把阳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全称“三元”。

上元又称“元宵”。

中古以后我国有元宵节张灯观赏的俗,故又称“灯节”。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日,古人往往要祭祖扫墓,现为国家规定的传统节日。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人们要吃粽子、划龙船,据说是为了纪念XXX或XXX。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据说XXX、XXX在鹊桥相会,人们陈酒脯、瓜果于庭中,未婚女子对月穿针引线,向XXX乞求智巧和婚姻幸福。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古人认为这天晚上月亮最圆最亮,是全家团圆赏月的佳节。

有洒扫庭院、赏月吃月饼等俗。

XXX: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又称重九。

古人以“九”为阳数。

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

古代有登高饮酒的俗,相传登高是为了避害,插茱萸饮菊花酒可以避祸。

XXX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XXX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叫作“岁除”,“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要吃丰盛的年夜饭。

其夜叫“除夕”,俗称大年夜。

古代有儿童守岁不睡以迎接新年的俗,叫作“守岁”。

地理政区古代地理名词有着特殊的含义:江:指长江;河:指黄河;关:指函谷关;山:指崤山;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地区;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塞外:指长城以北地区,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西部一带;关外: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的地区,明清称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而得名;阳关: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因在玉门之南,故得名。

此外,还有一些地名的合称:三山:指神仙居住的蓬莱、方丈、瀛州。

四海:本指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后泛指全国各地。

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六合:东、西、南、北、天、地,泛指天下或宇宙。

八荒是指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的荒野之地。

九州是指中国古代传说中尧时禹平洪水后,分天下为九个州,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在国家形成之后,行政区划的划分也随之出现。

不同历代对地方区域的划分也不尽相同,有时同一个区域的名称也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中国,夏代是我国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个朝代,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到了周代,人们开始自称“夏”,后来又有称“华”的,这就是现在中国又称“华夏”的由来。

但是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对古代中国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

XXX的诗句“长夜难明赤县天”,“六亿神州尽舜尧”中的“赤县”和“神州”都指的是中国。

到了清代,XXX所辖范围都叫做“中国”。

除了国家,还有其他行政区划,例如州、郡、国、道、路、省、府、县等。

相传XXX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个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秦朝时期,天下被分为三十六个郡,而汉代的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其区域略等于郡,因此“郡国”常常连称。

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

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

自元代开始,省成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历经元、明、清三代直到现在。

唐代制度中,大州称为府,因为这些州都置有都督府或都护府,唐代府隶属于道,宋代府隶属于路。

县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域,秦汉的县隶属于郡,后代的县隶属于州或府。

古代职官的建置历代不同,其词因革损益,情况十分复杂。

但是我们可以大致谈及几个重要问题,包括中央官制、地方官制以及文职官制。

政府机构部门的划分大致从西周开始,西周分管政务的官主要有六个,即司徒、司马、XXX、司寇、大行人、XXX,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

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情况不同。

在院试合格的生员参加乡试,由省的巡抚主持,及格者称举人。

3.会试在乡试合格的举人参加会试,由朝廷设立的考场主持,及格者称贡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